明朝百萬大軍投降清軍怎麼成了最有骨氣的王朝的?

沈靜軒



答:提問問題的這位兄弟,是真糊塗呢?還是假聰明?

人家說明朝有骨氣,是讚揚明朝的君王有骨氣,不是說軍隊,不是說百姓。大清定鼎中原,坐穩江山後,咱們神州大地的百姓不也都是大清朝的國民了嗎?

明朝的君王怎麼有骨氣呢?

崇禎帝,這個不用多說了,李自成兵鋒摧城,他既不肯出逃,也拒絕與李自成籤城下之盟,一死了之,以生命踐行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人生信條。

這一點,歷朝歷代,哪個皇帝做到了?

秦?漢?唐?宋?還是大清?

大清國的亡國之君溥儀,和崇禎帝相比,差的不是一星半點,不但東逃西竄,還出賣東北,仰人鼻息,幹盡多少人神共憤之事!

崇禎帝之後,南明四帝,也同樣死得極其壯烈。

先來說南明弘光帝。

弘光帝的死是非常硬氣的。

只不過,弘光帝是死於清廷之手,在清廷的文字震怖下,弘光帝的死亡過程被淡化了,史家不敢多載而已。

不過,時人文秉所著《甲乙事案》裡還是透露出了一點訊息:即弘光被擒後,面對清豫親王多鐸的審問,竟“終無一語”。

這“終無一語”四字,就充分地表現出了弘光不妥協、不投降、不求饒、不屈從、不配合的堅定態度,為自己的國家及人格保留了應有的尊嚴。

接著再來說南明隆武帝。

清軍大舉入閩,已過仙霞關,鄭芝龍兄弟跪地降清,局勢危急。

隆武帝眼見大勢已去,讓人抬著自己心愛的十餘簏的書籍,避往汀州(今福建長汀)。結果,在汀州府堂遭遇清兵追殺。他親自與清兵短兵相接,慘死當場。

不過,死得最有尊嚴的還是紹武帝。

清兵由於在汀州射殺了隆武帝,錯失了向清廷頭子獻俘的機會,等他們在廣州抓到了紹武帝,就讓人關押在牢裡,好酒好菜款待,準備押解京師討封賞。

紹武帝推倒酒菜,傲然說道:“吾若飲汝一勺水,何以見先帝於地下。”視死如歸,自縊而死。

太明朱元璋有子孫如此,可以瞑目矣。

南明永曆帝雖說死前曾向吳三桂流露過哀告求饒之意,但在被吳三桂拒絕後,也心如止水,從容赴死。

永曆帝的兒子年僅十二歲,死前破口大罵吳三桂。

吳三桂讓人用弓弦把永曆父子勒死後,又命昆明縣知縣聶聯甲親運薪木至城北門外,將屍體焚化,然後屍灰四揚。

這就是所謂的銼骨揚灰,一般上,不是有殺父殺子的血海深仇,不會幹出這種讓人髮指的獸行的。

清朝坐擁有江山後,為了轉移民眾的仇恨,總是把滅明的罪責推到李自成身上,說是李自成逼殺了崇禎帝,而對他們親自殘害的南明四帝,儘量少提,或不提。


覃仕勇說史


答案很簡單,吹的。

究其原因,不過是後世百家講壇的節目上,被明吹深惡痛絕的閻崇年說了這麼一句,也就是所謂的天子守國門,君主死社稷。而且在講到咸豐和慈禧的時候,還把這段拿出來給這兩口子鞭屍。

崇禎:拿根繩子來,朕要死社稷

崇禎如果真有骨氣,就應該去為了保衛自家產業找李闖拼命,而不是像個娘們一樣哭哭啼啼的自掛東南枝。另外,一陣未過就自殺恰恰是膽小鬼的表現,崇禎就是在戰場上衝鋒陷陣死了最起碼也死的壯烈,哪怕是實在打不過再自殺也強於打也不打就自殺的強。

至於什麼不割地,不賠款,不和親什麼也被明吹用來吹捧明朝所謂的骨氣。只不過明朝不割地的話,為何明朝會放棄長城以外大多數軍事據點,比如說河套,任由其成為蒙古人的牧場,同樣的還有鐵嶺衛,而且坐視緬甸吞併勐養、木姐等土司;明朝不賠款,為何朝貢貿易被認為是明朝在向朝貢國朝貢,為何明朝會在明末給林丹汗上貢大量的財物;明朝不和親確實是真的,但是我沒記錯明朝確實想要和朝鮮和親,但是朝鮮不要明朝的公主,腫麼破?而且和親的好處在於可以節省成本,比如說漢朝通過和親結盟了烏孫國和南匈奴,使其成為東漢收拾北匈奴的盟友;元朝通過同高麗和親達到了控制高麗的目的;清朝更是通過和親拉攏蒙古王公,所以整個清朝蒙古王公也基本比較老實。所以,不和親只能說明明朝不懂外交而已。

再者,李自成攻破北京以及清軍入關,大量的明朝官員可謂是做了三姓家奴,高級官員甚至親自迎降。如果這是骨氣,那麼這個骨氣也太廉價了。

另外,明朝確實喜歡塑造自己剛硬的形象,但是沒什麼卵用,因為明朝使臣在帖木兒那裡確實是跪著的,而且連塊地毯都沒有,直接跪在地上。

所以,明朝所謂的骨氣值幾分錢?可以用一文不值來形容。更別提百萬明軍投降清朝之後反而戰鬥力爆棚,甚至還有鐵骨錚錚的忠臣。

比如,江西金聲桓降而復叛,就是一個漢官慢死縋城出走,給清朝通風報信;金聲桓圍攻由綠營防守的孤城贛州,贛州守軍說死也不投降,而且還打死了廣東叛將李成棟;在劉文秀圍攻保寧之時,李國英、吳三桂、李國翰等人打算放棄保寧退回漢中,也是漢官郝浴用不死於賊,亦死於法來敦促這幫人守城。所以,明朝並不缺忠義之士,只不過明朝沒好好用這些人,反而在清朝倒成了忠臣。

只不過明吹太能吹,把明朝給吹上了天,要不然我這個前明粉也不會對明朝粉轉黑。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明朝是最有骨氣的王朝,這不是它自稱的,是後人對比了中國歷史上所有的封建王朝之後得出的結論。這個結論並非僅僅是為了渲染明朝有多好,而是有著其歷史原因的!哪怕明朝百萬大軍投降清朝,但是這並不能改變明朝從建立到滅亡的鐵骨錚錚!

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為何明朝被稱之為最有骨氣的王朝?

明朝沒有和親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以來,到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後崇禎自縊,明朝經歷了二百多年,但是在這二百多年的時間裡明朝沒有一個君王是對外投降的,甚至連屈辱的和親也不曾有過。

要知道,哪怕曾經強盛如唐朝和漢朝,王朝建立之初為了贏得發展時間,都會選擇利用和親的方式暫時維護邊疆穩定。比如漢朝時期的昭君出塞,唐朝時候公主不得已外嫁突厥和吐蕃等等,雖然國家強盛後掃平了曾經的屈辱,但是也無法改變曾經用如此的方式去換取和平和時間的事實。


反觀明朝,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後,同年便提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口號,並進行北伐和西征。他不僅結束了蒙古在中原的統治,而且平定了四川、雲南和遼東等地,實現了全國的統一!

在此後兩百年間,蒙古西部強盛起來,但是英宗集結大軍御駕親征而不是議和,雖然此次土木之變以明朝失敗結束,但是明朝並未因此妥協。17世紀,遼東女真強大起來,打得明朝節節敗退甚至一度入侵北京城,哪怕如此,崇禎皇帝也沒有屈膝投降,更沒有和親!

這是明朝的一大特點,受到侵犯了就打,決不妥協,更不要說和親了,哪怕打輸了也要打!這在歷史上是非常難得的。

明朝君王的信條

整個明朝兩百多年沒有一位投降的皇帝,崇禎皇帝甚至用生命踐行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承諾。正是因為如此,所以說明朝有骨氣!

而中國歷史上的絕大部分王朝總會有投降的君王,比如劉嬋、李煜還有宋朝的很多位君王,受到強敵入侵之時總會想著如何去議和或者是投降,但是明朝的皇帝都是一味死磕哪怕國內起義四起、局勢動盪不安也沒有妥協過!

明朝沒有割地賠款

明朝是歷史上極少數沒有割地賠款的王朝之一!

同樣身為漢人建立的王朝,宋朝在割地賠款方面可謂是最為突出了。宋朝前後延續了數百年,但是數百年間割地賠款不斷,是歷史上少數靠割地賠款生存了數百年的王朝。這是一種屈辱,但是宋朝卻把它當成了維護邊疆穩定的手段!

再看取代明朝在中國統治地位的清朝,面對列強入侵前後三十多次的妥協與割地賠款,作為清朝當時最高統治者慈禧甚至厚顏無恥地向列強表示“以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真的可謂是千古奇聞!

明朝建立到滅亡,只有戰爭失敗丟失的國土,從來沒有主動割地賠款換取和平。這是明朝的骨氣,相對於清朝的屈辱,它更顯得格外珍貴。

百萬大軍投降為何不影響明朝的骨氣

在封建社會,家天下是社會根本制度,整個明朝就是朱家的!正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明朝的最高統治者是朱家,整個天下都是朱家的。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後,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禎自縊而亡,這意味著明朝已經滅亡了,是亡在農民起義手裡的。

清軍入關後,明朝名義上已經滅亡,而明朝的殘餘軍隊群龍無首,根本沒有一個領導核心。失去了最高領導者的明朝軍隊為了生存自然會選擇一個更加有利的團體效忠,但是這並非明朝的問題了,因為明朝已經亡了。

所以說,明朝的骨氣不在於百萬大軍,而在於統治者,因為明朝便是朱家的,而且百萬軍隊投降之時明朝已經滅亡,又談何而來明朝沒有骨氣之說?

結語:明朝存在之時,沒有割地賠款,沒有和親,尤其是崇禎用生命詮釋了“君王死社稷”的信條,這在中國歷史上謂是鐵骨錚錚,所以後人評價他是最有骨氣的王朝!


六郎侃歷史


明不稱臣,河套送給蒙古人。明不和親,也先立祠裱一新。明不納貢,敦煌陷於胡塵中。明不割地,咸鏡兩道歸高麗。明天子守國門,滿清過青徐,諸官免送,明君王死社稷,祁鎮回京師,于謙伏誅。明思想自由,高啟寫詩被腰斬。明對外開放,重八片板不下海。明慈悲為懷,餓殍為何要造反。明一統西東,良民腦袋當軍功。明拯救漢人,屠完蘇州屠東昌。明驅除韃虜,曾詔天下禁吃豬。明光復華夏,稅重前元好幾倍。明偉大正義,忠臣女眷成官妓。


弱水三千再來一瓢


說到明朝是歷史上最有骨氣的王朝,一點也不誇張,的確如此。

大明王朝一共經歷了276年的歷史,歷代皇帝對外從來也沒有過屈膝一說,更值得一提的是,大明亡國後,朝鮮半島還堅持使用崇禎的國號,可見明朝的影響力。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就是歷史上最後一個漢人建立的大一統中原王朝的骨氣。

明朝是朱元璋創立的,明朝和元朝不共戴天,朱元璋打出口號就是: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紀陳綱,救濟斯民,明朝的任務就是徹底消滅掉這些胡人,和親是不可能了,正因為如此,既使明朝到了後期即將亡國,也從來不拿女人做文章,當時人們有一種和親就是辱國的意識,堂堂明朝公主外嫁藩國是絕對的恥辱,寧可戰,絕不和親!尤其是明朝組織大軍征戰時,皇帝一般都親臨前線指揮,如朱元璋就派自己的兒子朱棣去北邊親自鎮守,到了朱棣當了皇帝后,他更是幾次親征,不滅絕敵人誓不罷休。

到了明朝末年,李自成兵臨城下提出只要明朝皇帝答應封他為王,並給黃金百萬兩,他就嚮明朝皇帝稱臣,並出兵對付後金,但是明朝崇禎皇帝卻不同意,他認為如果這樣做是對不起列祖列宗,隨後殺光女兒老婆,防止他們城破後收到侮辱,更是留下“任賊分割朕屍,勿傷百姓一人”的遺言,隨後自殺身亡,這種氣節的確使人敬佩不已。而回首封建王朝幾千年歷史,有如此凜凜骨氣的幾乎沒有。所以我們說明朝是歷史上最有骨氣的王朝是不言而喻的。





老劉


滿清三藩耿進忠、尚可喜,以及孔有德,全部是毛文龍的人。

西安關中是漢人明朝的傷心地,明朝實際亡於西安。

眾所周知,黃河幾字形繞開陝西,西安沒黃河。

1、朱標去過西安即死,朱元璋大為惋惜,認為西安風水不好。

朱標是朱元璋的親骨肉,朱元璋親自指定的太子人選。朱標不死,明成祖朱棣很大程度上也不會反建文帝。

2、朱元璋遠見卓識,果然,明末天下大亂,首先是從陝西(時屬延安府)開始,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陝西的受災之早,受災之重。民不聊生無以延命,只得起身反抗,所謂“天降奇荒,所以資(李)自成也。”

萬曆在位48年間(1573-1620年)有災荒記載的就佔25年,崇禎年間幾乎連年災荒。

天啟七年(1627年),陝西發生大旱,次年即崇禎元年繼續大旱,其中陝北受災程度最重。

崇禎三年,災區擴大到全陝。到崇禎六年,旱蝗霜三災並至,全省大飢。

3、明末西安人張獻忠,屠川作《七殺詩》:

“天生萬物以養人,人無一物以報天,殺殺殺殺殺殺殺。”

清末入川的,只有張獻忠一批人馬,和吳三桂所部清軍。

吳三桂雖然降清,但卻是“復君父之仇”(崇禎死於李自成),誓對南明政權“不忍一矢相加遺”。

張獻忠試圖“堅壁清野”倒是極有可能。


用戶67724358697


明朝之所以贏得最有骨氣的王朝的稱號,其原因固然與明代的“不和親,不賠款,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有關,但更為重要的還是明清變革中太多的普通百姓加入了抗清運動有關。到了顧炎武等思想家將明清之際的改朝換代上升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高度時,明朝末期的抗清鬥爭已經不單純的屬於一家一姓的改朝換代,而是帶有反抗暴政,寧死不屈的民族精神內核的運動。沾了千千萬萬抗清民眾的光,明朝的覆滅也就更能獲得後世的同情與感慨,再加上明末從天子到百姓的遭遇都充滿了濃烈的悲壯色彩,所以後世便有人提出明朝是最有骨氣的王朝這一說法。


一,亡國與亡天下之別。

公元1644年的三月,李自成農民軍攻入北京。崇禎帝在文武百官逃散一空的情況下,殺死了自己的妻子女兒,在太監王承恩的陪同下,自縊於煤山。同年,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擊敗李自成的農民軍。雖然清朝入關的時候打的旗號是替崇禎復仇,但其實吞併整個大明江山才是他們真實的目的。隨後便揮師南下,開始了消滅南方明朝抗清勢力的戰爭。

清朝是少數民族,在當時崇尚“華夷之辯”的明朝人看來,不過是一群落後野蠻的強盜。如今這群關外的滿洲人居然要成為華夏大地的主人,這是無論如何也接受不了的。而清朝統治者也知道明朝人心裡看不上自己,所以採取了血腥的屠殺,並對漢族文化禮儀進行大規模的滅亡。推行剃髮易服,圈地等粗暴野蠻的文化征服政策。假如與南明小朝廷的鬥爭只是政權與政權之間的鬥爭的話,清初的摧殘文化政策則直接使廣大的漢族人民與滿族形成敵對形勢。所以當時的學者顧炎武才說出了這樣的話:

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日知錄》

這句話反應了當時許多人對清初暴政的看法:

入關與明朝朝廷爭奪統治權,如何保衛朝廷是那些官僚士大夫們的責任。但是滿清不光是要滅明朝朝廷,還要讓漢族的文化滅亡。這樣的話,就算是普通人也必須站起來反抗。

後人將這種思想總結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八個字。可以看出,當時在明朝百姓的心中,明清鬥爭已經是民族與文化之間的鬥爭,絕不是簡單的朝政更替那麼簡單了。

著名的“揚州十日”事件,不就是在官員百姓都投降後由於滿清的剃髮令而激起民憤,從而從投降到抗爭的麼?清初的大量抗清活動,很多時候已經不是和明朝朝廷的力量在打,而是和廣大的漢民在打。而古人的概念中,朝廷在一定程度上是代表著文化和民族的。所以才會讓百姓們更加認同明朝。以百姓為主的抗清風暴使明朝的帝王與朝廷也沾了光,這是後世認為明朝有骨氣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


二,農民軍與明軍聯合抗清。

農民起義本來是滅亡明朝的主要原因,他們與明政府之間是勢同水火的。但是隨著清軍入關後的宗旨是消除一切漢人武裝力量,把漢人變成自己的奴隸。在這樣的情況下,農民軍也成為滿清的死敵。隨後,農民軍餘部與南明政權聯合一起抗清。這在很大的程度上說明百姓與朝廷已經達成共識,驅除關外的滿洲人才是整個漢民的共同目的。

南明朝廷雖然不成氣候,但農民軍的抗清運動是很激烈的。無論之前是大順軍還是大西軍,此時都只有一個名字:“明軍”。如永曆帝時期李定國的抗清運動可是打的有聲有色,給清廷造成極大的震動。還有南明滅亡後一直抗清到康熙年間的夔東十三家,這些軍隊都是曾經反抗明朝統治的農民軍組成的。

清朝的野蠻和血腥政策,激起了明朝各個階層的反抗,從官僚文人到販夫走卒,這巨大的反抗中體現了中華民族不畏強權,勇於抗爭的精神。其中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太多太多,已經成了後世永遠都繞不開的一個課題。因為這不單單是一姓一家的興亡,而是整個民族的興亡。光憑這一點,已經足夠明朝在後世擁有很高的歷史地位了。抗清運動都打著恢復明朝的旗號,其實大家真的就是希望姓朱的重新統治中國麼?我看未必,此時的恢復明朝,已經是恢復那個可以擁有自己的文明和習俗,可以不當低等奴隸的理想之國。這是對平等和故國文明的嚮往,是一種寧死不屈,絕不低頭的硬骨氣!




三,普通人的感受。

有的人反抗了,有的人投降了。但很多的普通人只能用自己的方式對滿清進行抵抗。在昆明有個叫黑龍潭的地方,景色宜人,現在是旅遊景點。但是在兩百多年以前,有一個叫薛爾望的讀書人,在聽說永曆帝朱由檢被吳三桂殺死,大明王朝徹底滅亡的消息時,他痛哭流涕,大聲疾呼:“天下亡了,我薛爾望絕不做異族的臣民!”之後他放火燒了居所,帶領妻兒老小跳譚自盡。成就了自己“大明義士”的千古美名。

有一些讀書人,眼看復國無望,從此或者閉門不出,專心著作;或者為了保留衣冠制度,跑入邊疆深山;或者直接要求子孫後代不得做清朝的官。於是有了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大思想家的誕生,而在總結明亡清興這段歷史時,出現了《明夷待訪錄》等等反對君主專制的偉大著作。也為明末清初的思想界劃上了重要的一筆。成為後世推翻封建制度的有利武器。換一個角度來說,正是因為有了這些硬骨頭的明朝遺民,才有了後世進步的主張和見解。由此可見,明朝確實有骨氣。


總結:

明朝是漢族建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它兩百多年的歲月中,有過殘酷和虛偽,但同時它的社會中也孕育了太多值得後世讚美的文明和思想。它的末世實在太過慘烈,但是就是百姓們替這個王朝爭取了最硬氣的王朝的美名。也讓它的統治者們得到了光彩。如果只是看到了帝王將相的作為而忽視了老百姓的因素的話,明朝便會變得黯淡無光。所以,還是孟子說的有道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因為有了有骨氣的百姓,所以有了有骨氣的王朝。


閏土看歷史


你這問題問的本來就不對,是否有骨氣看的是明朝276年的歷史,再說明亡的時候忠臣也有不少。

縱觀大明276年曆史,有很多人應該聽說過一句“無漢唐之和親,無兩宋之歲幣”,或者“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明朝從一開始的洪武皇帝朱元璋稱帝以來就從未對外屈服過,對於明朝的皇帝來說,只有用戰爭換來的和平,沒有用城下之盟換來的苟且偷生。

以強硬的姿態征伐蒙古,結束了蒙古族全國性的統治,更是收復了丟失400多年的燕雲十六州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命徐達、常遇春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 為號召,舉兵北伐,以推翻元朝統治。洪武元年(1368年)初,在應天府稱帝,國號“明”,年號洪武。當年秋天攻佔大都,結束了元朝在全國的統治。又平定西南、西北、遼東等地,最終統一全國。

▲明軍北伐示意圖

當年被“兒皇帝”石敬瑭割出去的“燕雲十六州”終於重回漢族政權的手中,彷彿這也洗刷了當年石敬瑭卑躬屈膝侍奉契丹的屈辱。

▲燕雲十六州 圖

歷史上幾乎從未有人北伐成功,統一全國,但是明朝做到了,明朝把蒙古人趕到了北方草原,讓蒙古人又變成了實實在在的遊牧民族,算是報了曾經“崖山之敗”的國仇家恨。

▲崖山海戰 想象圖

可以說若沒有明朝,元朝在延續個幾十年,中華文化可能面臨危機,民族生存也因蒙古人的高壓政策而堪憂。

遷都北京,“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 天子守國門

靖難之役後朱棣由北平進入南京登基稱帝,因北方時常受到韃靼和瓦剌的威脅,且還有北元蒙古勢力的南襲,再加上北平是朱棣的興王之地,所以明成祖朱棣在1421年遷都北平,並改北平為京師。因地理位置上,明王朝首都京師靠近邊關重鎮山海關,且又是天子所居住的地方,所以民間對此稱為“天子守國門”。

明朝的北京保衛戰共有四次

第一次:土木之變後,也先兵臨北京城下,于謙等明朝君臣成功守住北京城

第二次:庚戌之變,俺答汗入掠京畿,嘉靖帝調兵勤王,明軍又一次守住北京

第三次:崇禎二年,1629年,皇太極率後金軍從喜峰口進去關內,進圍北京,崇禎帝調天下兵馬勤王,后皇太極軍撤圍而去,北京又一次成功守衛。

第四次: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的大順軍圍城,很快破城,北京失陷,崇禎帝自殺,明朝滅亡。

  • 君王死社稷

然而至崇禎皇帝時,明王朝內有李自成攻城略地,外有後金勢力虎視眈眈,但當時後金的軍隊多被擋在山海關之外。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下明王朝首都,崇禎皇帝表示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至死不退,吊死煤山,民間對此事件稱為“君王死社稷”。

在蒙古人被趕到北方草原之後,明朝的皇帝們也沒閒著,想通過戰爭徹底打服蒙古人,實現漢代“匈奴遠遁”的勝果

  • 明太祖朱元璋北伐

從洪武三年(1370年)至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的二十七年時間中,明太祖朱元璋為了徹底消滅北元勢力前後共進行了8次北伐戰爭,取得7勝1敗的戰績,成功消滅了北元政權,沉重打擊了元朝的殘餘勢力,將東北地區納入明朝勢力範圍,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邊疆的危機同時又加強了對北方長城沿線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北部少數民族對中原封建統治的威脅,維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明王朝的統治。

  • 明成祖朱棣北伐

永樂初年,蒙古貴族勢力內部互相殘殺,遂分裂為韃靼、瓦剌和兀良哈三部。韃靼部居住在今貝加爾湖以南和蒙古人民共和國的大部分地區;瓦剌部居住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西部和準噶爾盆地一帶;三個部落經常互相殘殺,時常滋擾明朝邊境。

從永樂七年(1409年)至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朱棣五次親征蒙古,注意是“親征”!歷朝歷代從未有皇帝敢於如此,五次全勝蒙古勢力,朱棣連最後的駕崩都是在今大興安嶺附近的榆木川明軍大營,算是第一位“戰死沙場”的皇帝,北元殘餘勢力韃靼、瓦剌和兀良哈三個部落的戰敗,致使蒙古勢力進一削弱,維護了明朝邊境20餘年的安寧。

▲永樂北伐

土木堡之變後,明英宗朱祁鎮被俘虜後拒不投降,明廷也力保北京,絕不南遷。

1449年,土木堡之變明軍數十萬精銳軍隊全軍覆沒,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剌俘虜。

▲土木堡之變

首先我們來看看被俘虜的朱祁鎮的態度:也先企圖利用明英宗逼北京城的明朝官員和皇室投降或者是交換利益,但是明英宗拒絕投降。

再來看看明朝內部的態度:以于謙為首的一批大臣們建議孫太后,國不可一日無君,何況在此危難之時。於是,郕王朱祁鈺被擁立為皇帝,遙尊被俘的朱祁鎮為太上皇。同時下令邊關將領,不得私自與瓦剌接觸,即便是瓦剌用上皇的名義,也不得隨意自作主張。眼看用明英宗要挾明朝不行,也先就率領軍隊進攻明朝的首都北京城,這讓明朝官員上下一片恐慌,此時有人建議遷都南京以避鋒芒,但是于謙厲聲說:“提議南遷的人應當斬首!京師是天下根本,只要一動便大事去矣。難道不見宋朝南渡的故事嗎?”于謙力主抗戰,得到吏部尚書王直、內閣學士陳循等愛國官員的支持。郕王朱祁鈺也肯定了他的說法,於是明朝君臣決定守衛北京城。

▲北京保衛戰

景泰帝任命于謙為兵部尚書,全權負責北京城的防衛,于謙利用北京城附近留守的老弱軍隊和百姓的幫助抵擋住了蒙古軍隊的進攻,加上各地的明軍援兵不斷趕來,也先被迫撤軍,於是明朝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次年沒有利用價值的明英宗被放歸。

嘉靖年間,明朝面臨三線作戰,但是依然不屈服,不割地,不賠款。

明朝嘉靖皇帝(1522-1566)在位之時,大明王朝已經是處境艱難了:北方有蒙古邊患,南方有倭寇入侵,西北邊陲察合臺汗國亦時時寇邊,“兩線作戰”就足以動搖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統治根基,何況明朝面臨的是“三線作戰”,其中以蒙古邊患和倭寇入侵最為嚴重,時稱“南倭北虜”,“南倭北虜”嚴重危及到了明朝社稷的存亡。

▲明世宗 朱厚熜

  • 蒙古邊患

北方的蒙古各部落統一後,勢力強大。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俺答稱汗,遣使議和,求通貢市,世宗不許,屢請屢拒。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俺答率軍繞過大同進逼京師,明世宗嘉靖皇帝急調各地援兵勤王,明兵部尚書丁汝夔尊奉奸相嚴嵩堅壁清野避而不戰的命令嚴守北京城,俺答汗率軍攻北京不克,後在京畿地區劫掠多日後退兵史稱“庚戌之變”,“庚戌之變”顯現出了明朝軍備廢弛,邊防存在嚴重問題;此後一直到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北部邊境薊遼地區仍滋擾不斷。直到1571年“隆慶和議”,明朝與蒙古之間的200多年的戰爭狀態才基本結束,雙方開始和平互市。

  • 倭患日重

▲倭寇 例圖

在明朝中期因為日本戰國時代,列國紛爭,導致許多日本武士流亡到中國沿海,他們和東南沿海的海盜和走私武裝勾結在一起,組成了一股沿海流動的武裝力量,他們經常在沿海地區燒殺搶掠,曾經一度打的明朝官軍喪師失地,嘉靖時期,倭寇已經成為了明朝邊疆的嚴重威脅。

▲明朝倭患

後經過名將胡宗憲、戚繼光與俞大猷的努力,倭寇問題在嘉靖末年基本被解決。東南沿海倭患漸次平息以後,長期以來高懸在明廷頭上的“南倭北虜”兩把利劍,好不容易才摘除了一把。

萬曆三大徵,明朝面對內部叛亂和外部侵略的態度仍然是堅決消滅!

萬曆三大徵是萬曆朝時期的三次大規模戰爭,即寧夏之役、萬曆朝鮮戰爭、播州之役

  • 寧夏之役

起因是寧夏總兵哱拜擁兵自重,蓄謀反叛,哱拜在1592年春天在寧夏衛發動叛亂,準備割據寧夏。明朝政府這邊反應迅速,讓名將李如松任寧夏總兵,統領九邊重鎮數十萬精銳討伐哱拜,同年九月,明軍全殲寧夏叛軍,哱拜自殺,寧夏重新進入明朝的控制。

▲寧夏鎮(九邊軍鎮之一)

  • 萬曆朝鮮戰爭

1592年,為佔領中國,已經統一日本的豐臣秀吉命令日本數十萬戰國精銳入侵朝鮮,短期內朝鮮全境幾乎淪陷,史稱“壬辰倭亂”。

▲日本入侵朝鮮

面對日本人的狼子野心,明朝政府的態度仍然是堅決消滅!

1592年末,萬曆皇帝將剛剛平定寧夏叛亂的李如鬆掉到朝鮮戰場,李如松率領剛平定寧夏的十幾萬精銳分批入朝抗倭,史稱“萬曆朝鮮戰爭”。

1598年,經過7年的抗倭援朝戰爭,明軍終於把日本人趕回了老家,豐臣秀吉因為這次失敗,憂鬱而死。此戰把日本人打出了心理陰影,從此閉關鎖國,近三百年不敢再言西進。

1599年,明軍班師回國,明萬曆皇帝將日本的侵略行徑昭告天下,警告日本認清自己,看看這氣勢!

  • 播州之役

自唐末太原楊氏入主播州以來,楊氏小朝廷已經延續了七百多年,傳到楊應龍時已經是第二十九代家主,楊應龍在明朝掌管的是播州宣慰司,播州楊氏一直備受歷代王朝的恩寵,到了楊應龍萬曆皇帝更是對他寵愛有加,但是楊應龍卻因此驕傲自滿,漸生反心。

▲播州宣慰司

1596年,蓄謀已久的楊應龍終於起兵反叛,明朝果斷派兵平叛,萬曆二十八年(1600)楊應龍最後的據點-海龍屯被明軍攻佔,楊應龍自殺,播州之役結束。

播州之役歷時114天,明王朝集四川、貴州、湖廣八省之力,出兵24萬,耗銀約二百餘萬兩,最終平定楊氏叛亂。

▲萬曆三大徵地點示意圖

明末崇禎時,明朝仍然兩線作戰,國內“鎮壓農民起義”,關外對抗後金(滿清)

崇禎年間,明朝積蓄已久的社會矛盾終於大規模激化了,北方頻繁發生農民起義,北方起義軍首領先有高迎祥。後有李自成、張獻忠。

▲明末農民起義

北方邊患已經由蒙古變為滿清,滿清與明朝在遼東展開了常年的拉鋸戰,還時不時的繞過遼東,從蒙古方向入侵關內。

▲崇禎初年 遼東局勢

▲崇禎末年 局勢圖

最終,松錦之戰(1642年,崇禎15年)崇禎帝手中最後的十幾萬精銳全軍覆沒,明朝關外土地全部丟失,只能據關而守。

  • 壓倒明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終於1644年,崇禎十七年,在西安稱帝的李自成率領數十萬農民軍越過黃河攻下山西,大同、宣府、居庸關三地不戰而降,李自成順利兵臨北京城下,同年,攻破北京,崇禎帝煤山自縊,最有骨氣的明朝終於無力再戰,轟然倒塌。

值得一提的是,在李自成攻下山西,快要兵臨北京之際,有人曾勸崇禎帝遷都南京,但是崇禎不敢忘記先祖“天子守國門”的訓誡,或者是自己內心的“固執己見”,仍是四字:“絕不遷都”!

由此來看,明朝276年,確實算得上歷史上最有骨氣的王朝,寧可戰鬥到最後一刻,也不屈膝投降。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說明朝是有骨氣也對也不對。矛盾嗎?不。只是此時彼一時而己。

明太祖推翻外族元朝,可謂有骨氣,更是大骨氣。雖說他不主張依中國之強侵略他國,但也錚錚誓言,‘’決不允許外人入侵‘’,對可能‘’為患中國者,必選將練兵,時謹備之‘’。

到了明成祖朱棣時,面臨北邊蒙古勢力的威脅,他把首都從南京遷至北京,形成‘’天子守邊‘’。就是皇上站在抵抗外敵的前線,這可謂是骨氣。此後,明成祖五次親征漠北,給蒙古各部以沉重打擊,鞏固了明朝邊防。

從這個角度說,明朝在對外侵略面前,是有骨氣的。但要說明未時期也有骨氣,就很牽強了。

百萬大軍降清,肯定屬可沒有骨氣的表現。老話說,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就是說,沒有熊兵,只有熊將。百萬偽軍投靠曰軍,折射的是汪精衛的沒骨氣。而幾萬新四軍八路軍,與日軍血戰到底,不斷壯大,折射出的是毛主席的骨氣。從這個意義上說,把百萬明軍降清的沒骨氣之事,與明王朝撇清關係是牽強的。

另外,以明王朝初期來對比清王朝末期,證明清王朝沒骨氣,也屬於謬論。這相當於年輕人打老年人,然後證明老人是孬種一樣。

很多人都知道康乾盛世。康熙收復臺灣,並親自率軍三次征剿不斷內犯的噶爾丹,實現了西北國境的完整統一。在北方邊區,採取必要軍事措施,有效阻止了沙俄對我國領土的鯨吞蠶食。

可以說,清代以前的封建王朝,從來沒有在如此廣袤的版圖上,長期有效的統一過。

到了乾隆,他十分重視國家完整統一,多次用兵邊疆,鎮壓了準噶爾部,回部和大小金川等叛亂,為鞏固疆域,防禦侵略做出了貢獻。

與明末一樣,到了清末,由於衰落而不敵外敵。但不能不說二者還是有區別的。眀末只是抵抗滿清一國,而且是冷兵器對冷兵器。清末卻是一國對八國,而且基本是長矛大刀對堅船利炮。而且,鴉片戰爭初期,清王朝還是抵抗的,只是實在打不過了。在熱兵器面前,似乎骨氣解決不了問題。比如林則徐和鄧世昌,骨氣不是一般的硬,最後也只能以身殉國,於事無補。


遠山344


不說實力強弱,至少對外從來沒有屈服過這點,滿清做不到。

明朝有中國骨氣風骨這點肯定是要承認和尊重的。

二戰中,中國跟日本那麼大的實力差距,一個是落後的農業國,一個已經是工業國家了,要是學滿清遠割近賠的精神,中國早就投降,早就亡國了。二戰中中國烈士們的鐵骨錚錚也說明中國的骨氣文化沒有因為滿清而完全喪失,而中國沒有喪失骨氣的前提,是因為腐朽還懦弱的清王朝被革命先輩們及時推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