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士兵軍服上標有“兵”字和“勇”字,二者有什麼區別?

司馬長史


我是軍林天下“子創”,我來回答你的問題。

其實這個“兵”和“勇”雖然是兩個字,但是裡面涉及的含義確實不一樣的,用現在的話來通俗的來講,就是一個正式工和臨時工的區別,下面給大家解讀到底是怎麼的區別。

儘量用通俗易懂的言語去表達這個問題的思想,在清代士兵的軍服上回體現出“兵”和“勇”的字樣,其實這個“兵”是滿族軍人才能配備的,也被稱之為八旗軍,二“勇”字是漢族人的標誌,被稱之為綠營兵,雖然兩者的任務都是保家衛國,但是由於階級封建等級的劃分,漢人或許就是那麼的低人一等,畢竟當時的執政者是滿族人,在沒有外族侵犯時,中國的封建矛盾只有民族之間的,而不是現在的一致對外,民族一家親。

但是在清代綠營軍的戰鬥力相對來說比八旗軍要強,這也能體現階級間的矛盾,因為養尊處優和地位卑下所做成的後果肯定是這樣的,八旗軍的任務主要是衛戍,負責京都的安保工作,也人稱之為御林軍,而綠營軍大多部署在全國各地,數量上也會比八旗軍多數倍,但是對外打仗的任務一般都是綠營軍,隨著時代的發展,綠營軍的戰鬥力要比八旗軍要強很多。

總結以上,這哥倆按現在的話就是臨時工和正式工,事業編和行政編的區別,親兒子跟義子的關係,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對你有幫助,謝謝!


吾評武願


相信大家在看清朝題材的電視劇的時候,都會注意到清朝士兵的軍服上標有“兵”字和“勇”字吧。那麼大家又知不知道這二者之間有著什麼樣的不同呢?

清朝是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作為一個王朝,它必須要有自己的武裝力量。清朝的武裝力量分為兵、勇、丁三個層次。兵即八旗和綠營兵,是國家常備正規武裝。勇即經費出自政府的勇官,有事臨時招募,事過遣散歸家。丁即散處城鄉各地的團丁,它屬於不脫產的團練保甲組織,實際上是半兵半民的民兵。其中兵和勇雖然同樣都是清朝的士兵,但是他們的待遇和地位卻有著天壤之別。

“兵”是正規兵,它包括八旗軍和綠營軍。八旗軍是清朝的精銳部隊,掌管軍事安全,主要是滿洲、蒙古、漢軍,但是大部分是八旗子弟,八旗子弟兵是清朝的“嫡系”部隊,通常由滿族的王公大臣來統領,地位自然顯赫,待遇也豐厚,他們通常被派去守衛皇宮和京城要塞,而且武器裝備精良,軍餉豐盈而且發放及時。綠營軍則是為彌補滿軍的不足所建立的由漢人組成的漢兵,,這種軍隊以綠旗為標誌,以營為建制單位,故稱綠營兵,也叫綠旗兵,簡稱營兵。綠營軍遍佈全國,隊伍是八旗軍的幾倍甚至是幾十倍,比較分散,主要是負責全國各地的安全。雖然都是清朝的正式兵,但是綠營兵的待遇明顯差很多,他們常常被派去打仗征戰,駐守邊疆,為了杜絕他們造反,他們沒有資格使用重型武器,不僅如此,他們的糧餉還少的可憐,只能夠勉強維持溫飽,而且常常物資不足,與軍餉豐盈還發放及時的八旗軍相比,簡直就是一個天堂,一個地獄。

“勇”是雍正乾隆時期出現的,相當於“臨時工”,為什麼這麼講呢?因為當有戰爭發生時,如果八旗軍和綠營軍不夠用了,就會在當地臨時招募軍隊,戰爭結束之後立即解散,即使你在戰爭中立下了大功,也是不能久留的。

清軍入關時,那些八旗軍個個英勇善戰,奮勇殺敵,戰鬥力十足,入關之後,因為受到皇室的青睞,地位普遍偏高,個個養尊處優,因此軍備廢弛,越來越腐朽不堪,到了後來,綠營兵逐漸代替了八旗軍,但是好景不長,到了滿清後期,綠營兵也全面衰落,不堪一擊,面對洋人的入侵打擊,屢屢戰敗,更是貪生怕死,紛紛舉手投降。

俗話說,風水輪流轉,當初完全不起眼的“勇”字兵在清朝末期,逐漸代替了“兵”字兵,成為了清朝的主力軍,太平天國起義之後,曾國藩等勢力增強,他們走上了滿清末期的統治舞臺,他訓練了一支由當地組織的“勇”字兵,之後稱“湘軍”,再後來,李鴻章也組建了一支軍隊,稱“淮軍”。只不過後來,“勇”字軍也和八旗軍和綠營軍一樣,逐漸腐敗,變得不堪一擊,在甲午戰爭慘敗過後,又有了“新建陸軍”、“自強軍”代替“勇”字軍。

優勝劣汰是必然的,因為腐敗不堪,軍事實力不足,八旗軍被綠營軍淘汰,綠營軍被“勇”字軍淘汰,“勇”字軍被新軍淘汰。清朝舊兵制不斷被新兵制代替,同樣預示著清朝的封建腐朽制度必然滅亡,必然有適應中國發展的制度代替它。


謀士說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報告!這事老梁知道。說起這事,老梁特激動,那叫個一把鼻涕一把淚啊。咋回事呢?沒辦法現如今一打開電視,滿屏幕的大辮子,一幫人搖頭晃腦的,上到八十歲的老爺爺,下到十一二歲的小屁孩,都追著一個女人跑。看的老梁噁心,腦仁疼,但沒得辦法得陪著老婆瞅。所以俺的注意力就不在電視劇上,俺就注意到了電視裡那幫子無處不在的背景牆,大頭兵的衣服上。

當時老梁的腦仁裡就在想,咋都是兵,但一個寫著勇?一個寫著兵?是編劇腦仁秀逗了?還是當年設計服裝的滿人腦仁秀逗了?所以老梁專門查了一下。

這事和滿清的兵制有關,所以在解題主問題之前,老梁先和大傢伙嘮嘮這八旗兵的來歷打個底,然後再來回答題主的問題。

八旗的來歷

大傢伙都知道,滿清一直標榜正兒八經的大頭兵都是能彎弓射箭的爺們,至於會放槍的弱雞,被滿清政府那叫個嫌棄的不要不要的。

哎!這話有點偏了,咱拉回來繼續聊。最開始的時候是沒有八旗的,是努爾哈赤在牛錄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說道這裡估計有些好奇寶寶要問了:“老梁啥叫牛錄?這整的咋聽不明白呢?”

牛錄這東西是女真那會在氏族和部落階段,要出去打仗了,或者一幫子人要出去狩個獵啥的,弄出個最基礎的軍事單位。開始的時候,這一牛錄就10個人,放現在相當一個班。到了萬曆二十九年的時候,努爾哈赤覺得,這一牛錄就十個人,兵沒多少,當官卻整出個萬兒八千的,這不划算,於是擴編,一個牛錄裝進去三百人。

五個牛錄整一個集體就是一個甲喇。瞅著名字真費勁。那麼甲喇又是啥玩意?

甲喇在努爾哈赤之前是以氏族或者部落為單位,由血緣或者地緣整合起來,推舉一個有威望的人帶著一幫子牛錄出征的人。

哎,努爾哈赤也圖省事,就將甲喇當做一個編制來使喚,當然五個牛錄的首領還加甲喇。

在往上一級就叫固山,其實就是旗,因為人口實在是少,就整出四個旗。為啥即叫固山又加旗呢?因為當時女真根本就沒有文字,您寫個字以示區分,這想多了吧,所以就整出四種顏色的旗,分別是黃,白,紅,藍。因為是拿四色旗區分四固山,所以乾脆就叫四旗。這旗主是由努爾哈赤的侄子擔當。

扯到這裡,估計就有人要問了:“老梁這旗是有了,咋少四個呢?哪四個那去了?”

剛開始,俺不是說了嗎?人少的過!但到了萬曆四十三年的時候,人口增加了,再加上戰爭的需要,努爾哈赤又擴編了四旗,圖省事在原來四色旗的外邊鑲嵌了一邊,這就整出了鑲黃旗,鑲白旗,鑲紅旗,鑲藍旗。

這八旗可就齊了。大傢伙都知道是個當兵的都應該有一個統一的服裝,您要整個五顏六色的衣服出去,這不就是土匪嗎?所以這幫人就統一制定了軍服,當然滿清叫這服裝叫號衣,因為都是大頭兵,所以就在胸口哪,掛了布片片寫了一兵。

兵字的來歷

兵字就是這麼來的。關於這兵字,咱還得往後說說。咱都知道打仗需要人口,沒人口是打不了仗的,但女真人就那麼多,撐死了就只能弄個八旗出來,咋整?

女真人就瞅上了自己的鄰居,蒙古人。再加上蒙古人已經被女真人征服,所以乾脆就在蒙古人哪裡徵兵,這一徵兵,又整出八個一樣的旗,這就是蒙八旗。當然相對於開頭女真的八旗,哪叫滿八旗。

當然後來,努爾哈赤入關掠奪了不少的人口,這些人口都是漢人。開始的時候,這些漢人蹲在滿人的家裡當奴僕,但隨著戰爭的需求,努爾哈赤又把目光集中在了這幫人的身上。規定二十個人裡抽一個出來當兵,而這個大頭兵所需要的武器裝備都由這二十個人出資,這人所在的家庭就成了漢軍戶,而且全家都可以遷徙到努爾哈赤所在的城中居住,以示恩寵。

所以大傢伙可以看到,在電視劇裡一幫子當官的總是說,奴才明白了,奴才知道了,所以這根子就在這裡。

總體來說滿八旗的地位最高,蒙八旗的地位略低,請大家記住僅僅是略低,漢八旗地位最低,前邊兩位可以拿腳踩的,畢竟是奴隸出身不是。

所以八旗子弟他也不是全是滿人的。所以這前後二十四旗算的上是滿清正規軍,他們的號衣上都寫著斗大個兵字。

但到了皇太極的時候,出現了一個意外,女真人在吳三桂這幫人癟犢子的帶領下就入了關。吳三桂在前邊衝鋒陷陣玩命的打,女真人在屁股後面玩命的撿便宜。

說實在的女真人從心底裡看不起吳三桂這幫人,也不願意像之前的漢軍戶那樣把這幫子沒有脊樑骨的東西編入自己的序列裡,把自己的序列都汙染了,這就整出個綠營。

這個綠營存放的就是後來投降過來的明軍,說實在的吳三桂之流屬於打明軍的主力,但女真人一直就把他們看成了一種輔助力量,但好歹還能幫自己打天下,所以這幫人女真人還是捏著鼻子認了,所以這號衣上也鑲這兵的布片。

說實在的,八旗兵開始的時候還可以,但入了關之後,迅速的腐化墮落,讓他騎個馬,沒幾個奴才在旁邊扶著,這就能從馬上掉下來,整個射箭的武功瞅瞅,弓弦都能崩了自家臉上,把大門牙都能給蹦飛了,就這幫玩意扶不上臺面嘍。

康熙的時候,就是靠著綠營的大兵來撐場面。到了乾隆嘉慶的時候,這綠營的兵力達到了六十萬,比八旗大兵都多。

勇字的來歷

但滿清說實在的養廢物的能力那是槓槓的,沒多久這綠營也被養廢了。得,滿清的正規軍算是徹底玩完了,但國家沒有正規軍是不成的,所以綠營以及所謂的八旗還頂著國家正規軍的帽子吃糧餉,但啥事也幹不了的存在。

到了太平天國的時候,這綠營被太平天國按在地上摩擦,當然八旗大兵更不用說了,直接扔河裡,餵魚去了。

咋整?國家的正規軍不行,而且也消耗的差不離了,這就組織起了地方部隊。老梁舉個例子,這綠營和八旗如果算的上吃皇糧的公務員,那麼這些被組織起來的地方部隊,就是臨時組建的臨時工。這幫子臨時工,滿清不撥軍餉,一切自己負責,滿清只給個番號。比如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左宗棠的楚軍,都是這類部隊。

滿清為了以示區分,這幫子臨時工,就在號衣的胸口貼了一個“勇”字,也叫鄉勇。其實鄉勇這東西,是雍正八年的時候組建,有戰鬥了這就建立起來,沒有戰鬥就地解散,也沒啥編制,亂哄哄的。可到了太平天國的時候,山裡沒老虎猴子稱大王,這幫人就把那貼著兵的正規軍給壓的死死的。

當然這幫貼這勇字的臨時工,滿清瞅著確實能打,所以也編入了正規軍中,但這個勇字卻保留了下來。可惜的是這臨時工一旦成為了公務員,最後被滿清也給養廢了,這就出現了後來的新軍。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看清宮劇裡的官軍身上標註著“兵”和“勇”二字,很多人對這兩種標誌並不知道是怎麼回事。

真實的歷史上卻是遠不止這兩個字,清代軍服上最少應該有兵、勇、卒、衙、驛、捕、牢、稅、庫、鹽,這十種字樣。

而他們分別是什麼含義呢?



從字面上看衙、驛、捕、牢、稅、庫、鹽這七個應該較為容易區分。

其中,衙,很顯然就是衙門的僕役,地方自行招募的人。

驛,相當於現在交警,也就是負責當時驛站和交通線的士兵,李自成當年在明朝也是這個出身。

捕,即捕快,這個大家應該不陌生,王朝馬漢張龍趙虎這四位就是了。

牢,現代而言就是獄警,在監獄裡看管犯人,各類影視劇中吃拿卡要,也是常見角色。

稅,即稅丁,負責設卡徵稅等。

庫,即庫丁,負責防守國家國庫的銀兩、財庫的。

鹽,即鹽丁,主要服務古代鹽務專營的。

這七種不常見,大家瞭解一下便好。但是兵、勇、卒就容易混淆了,這三種乍一看似乎都是士兵,但是職責並不一樣。

卒,就是在在州縣裡長期固定駐紮的兵勇,他們不受中央軍事機關的移動駐防安排,相當於城防軍,受當地地方長官管轄,我們可以把他們看作現代的地方武警部隊,一般不輕易調動。

兵,是清代國家的常備武裝力量,也就是清朝的正規軍,包括八旗兵和綠營兵。

兵是編制內的,擁有公務員的行政編制,每一個兵都是被登錄造冊的,享受國家撥款。

八旗軍分為滿八旗、蒙八旗和漢八旗,這些都是大清的正規軍,直接隸屬皇帝,八旗兵為世兵制,也就是在16歲以上的八旗男性子弟中挑選。“餘丁”和 “幼丁”,可以挑補為養育兵,即預備兵。其中餘丁是指挑剩下的,幼丁是指未滿十六歲。

兵還有綠營軍,綠營軍的建立則是為彌補滿軍的不足而建立的,由漢人組成的漢兵。這種軍隊以綠旗為標誌,以營為建制單位,綠營兵的稱號就是這樣來的,因為標誌是綠旗也叫綠旗兵,簡稱營兵。

八旗軍同綠營兵都是朝廷正規軍隊,直接由朝廷供養,旱澇保收,主要任務就是負責保家衛國,但主次不同,朝廷倚重不同。

按朝廷的定製,八旗兵的大部分衛戍京師,掌管京師安全;相當於皇家禁軍,是精銳部隊。重要城市建有滿城,裡面駐防的也是八旗兵。

綠營兵則遍佈全國各地,例如影視劇中浩浩蕩蕩的清代大軍都是綠營兵,清朝在中央主要機構同一品級的官員,會設置一名滿員和一名漢員;軍隊也如此,體現了滿漢的磨合與融合。

“勇”和“兵”相比,待遇等方面便完全被秒。


勇,即鄉勇,雍正、乾隆之後遇有戰事,若八旗兵和綠營兵不足,便於當地臨時招募鄉勇組成軍隊,戰事完後立即解散,不是國家正式的軍隊,軍餉也不一定能拿到,屬於一種強制聘請機制。

但是到了晚清太平天國時期,由於八旗和綠營腐化墮落而導致戰鬥力銳減,朝廷不得不讓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在地方勢力組織鄉勇團練鎮壓叛亂,如湘勇、楚勇、淮勇。

相比綠營和八旗,他們作戰勇猛,工資又低,所以打完仗後鄉勇們一部分遣散,一部分都轉正了,編組為勇營,也就是相當於“兵”了,由各省自行開支,資金主要來自地方攤派,相當於事業編制。


由於“勇”字兵比“兵”字兵打仗勇猛,所以逐漸取代了綠營兵,成為國家軍隊的主要力量。勇營是拿國家餉的私募武裝,所謂“兵為將有”,士兵和軍官只忠於自己的長官,不直接效忠皇帝。


歷來現實


崤山小虎第261條回答。

二者都是清朝的武裝力量,是以“兵、勇、士、丁”來加以區分的。

一、兵。

兵主要有八旗兵綠營兵

八旗兵又分為: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八旗

滿洲八旗:是清朝女真族自己的部隊,可謂根正苗紅。

蒙古八旗

:是清朝為了制衡漢族軍隊,拉攏蒙古人(少數民族)軍隊而創立的。

漢軍八旗:清朝入關前打敗的明軍及其他漢軍,為了拉攏漢族人而創立的。

所以八旗軍地位從高到低依次是: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八旗。

綠營兵。在清朝入關統治中原後,為了戍邊守土,由各地方都督大員節制成軍。是

清朝人數最為龐大的武裝力量。

所以,以上八旗軍和綠營兵都作為最正規的武裝力量,胸前自然是“兵”無疑。

二、勇。

分為鄉勇練勇

鄉勇:

順康雍時期,國家打了很多仗,兵力空虛,需要鄉勇維持治安,並作為兵的預備隊。所以此時相當於預備役

練勇:到道光以後,太平天國、義和團運動等等,“兵”作為國家的正規武裝力量已經腐朽不堪,此時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的地方練勇逐漸充當了國家的正規軍。比如“湘軍、淮軍”等。


三、士。

士的地位比“兵”地位略高,類似於現代軍隊的士官長。一般屬於指揮“兵”作戰的高級士兵。例如班長等。

四、丁。

丁的地位比“兵”低,類似於現在的部隊職工雜役等,戰時由“兵”驅使完成一些勞務保障等。

題外話:謝謝你的閱讀。歡迎關注小虎,小虎作為一個老兵自媒體也需要您的支持。多謝了。


哨兵小虎


答:事實上,就我而言,我最先不是糾結於“兵”和“勇”的區別,而是納悶於“兵”和“卒”的區別。

走象棋時,不是有紅藍雙方嗎?

紅方有五個兵,藍方有五個卒,這兵和卒的走法相同,功能一樣,按當時我的理解,即現實軍隊中的兵和卒所指相同。

可不是嗎?紅藍雙方的車馬炮都相同嘛。

但是,我後來覺察到紅方的老帥和藍方的老將級別是不同的,在現實軍隊中,帥是統帥,將是將佐,即將佐要聽統帥指揮。

那麼,在現實軍隊中,兵和卒也是有區別的。

兵在商代甲骨文裡是個會意字,像雙手握著武器的樣子,即其本義就是指作戰用的武器,也就是兵器,如“短兵相接”、“兵不血刃”裡的“兵”就是指兵器。但士兵打仗都代帶著兵器,則“兵”又引申為戰士、士兵。

不用說,在古代,凡參與作戰的最基層戰士都叫兵。

卒在商代甲骨文的字形一說是是縫好了線的衣服,本義指完成、終結,又引申為死亡。另一說是有特殊標記的衣服,本義指差役。

不難看出,兵和卒最先的區別就是前者是有作戰任務的戰士,後者是沒有作戰任務的差役。

後來戰事緊急、繁密,卒也被派上前線了,地位和兵一樣,漸漸地,“兵卒”成了一個詞組,他們間的差別越來越小。

不過,兵有車兵、騎兵、步兵,卒只有步卒。

“勇”是清朝才出現的。

在軍服上標“兵”、“卒”、“勇”等字,也是清朝的一項特色制度。

除了標“兵”、“卒”、“勇”等字,還有標“衙”、“驛”、“捕”、“牢”、“稅”、“庫”、“鹽”的,可謂清清楚楚,涇渭分明。

那麼,在清朝,“兵”、“卒”、“勇”的區別也是清清楚楚,絲毫不亂的。

兵,是清朝編制內的國家常備武裝力量,擁有行政編制,一個蘿蔔一個坑,每一個兵都是被登記造冊的正規戰士,包括八旗兵和綠營兵。

補充一下,八旗兵分為滿八旗、蒙八旗和漢八旗,直接隸屬皇帝,是清初入關時清朝政權的主要軍事力量。

綠營兵是清朝中葉因為鎮壓農民起義力量不足,而由漢人組成的漢兵,數量巨大,也叫營兵。

八旗兵和綠營兵的待遇差別是非常巨大的。

卒,是固定駐紮在州縣裡的兵,相當於城防軍,受當地地方長官管轄。

勇,即鄉勇,是在八旗兵和綠營兵軍事吃緊時,由朝廷就地招募鄉間勇士組成的臨時軍隊,屬於民兵性質,不一定有兵餉,戰事結束,就馬上解散。

鄉勇大行其事是從太平天國時期開始的,當時八旗和綠營已經頂不著太平天國的起勢,清朝統治受到巨大威脅,咸豐帝不得不放手讓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在地方勢力組織鄉勇團練鎮壓叛亂,於是,湘勇、楚勇、淮勇等等相繼出世,並且作戰勇猛,逐漸取代了綠營兵。

清朝末期,統治者想對鄉勇進行著力打造,使之成為赤誠效命於朝廷的主要軍事力量,奈何日薄西天,力不從心。


覃仕勇說史


公元1644年,以李自成為首的農民起義率先攻破紫禁城,綿延了276年的大明政權隨即付之一炬,崇禎皇帝也於煤山自縊以殉國。


明朝滅亡之後,農民領袖李自成以大順政權取而代之。同年,鎮守于山海關的守將吳三桂率眾投降(因李自成的縱容,部將劉宗敏對待吳三桂所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陳圓圓犯下了滔天惡行而觸犯了吳三桂的底線),明將吳三桂的投降,使得清軍入關喪失了最後一程阻礙,多爾袞隨即揮師入關。


在之後滿清同吳三桂的裡應外合之下,大順政權迅速覆沒,由此便開啟了滿清對中國長達268年的封建統治。


清代固然是我國封建史上的最後一個政權,年代距今也是較為接近,但絕大多數今人恐怕對清代這個概念還是頗具陌生的。不過近些年眾多以清朝背景為題材的影視劇作品的播出,倒甚是令人耳目一新、頗具新鮮,在很大程度上也使得我們加深了對這個封建史上最後一個政權(少數民族統治下的政權)的瞭解。那麼對於清代士兵的印象,恐怕眾讀者都會發現一個令人疑惑的現象:清軍服裝中所標識的“兵”、“勇”字樣,雖僅一字之差,但卻內含天壤之別!


其一:軍隊建制不同


對於清朝而言,在滿清未入關之前,八旗軍是其最為主要的作戰軍隊。但是清軍入關並統一中國後,八旗軍的綜合作用就顯得相對持續處於低迷狀態當中了。當然,八旗軍作為滿清的“嫡系部隊”,同其他軍隊相比,自然是最為養尊處優且具備得天獨厚的優勢了。


伴隨著清朝的建立,八旗軍雖然固存,但在統治者“民族差異”的綜合權衡之下,又組織中央政府成立了由漢人組建的“綠林軍”。事實而言,“兵”所特指即為八旗軍和綠林軍,內含國家常備軍事力量的意思。相對於“兵”而言,相形見絀之下的“勇”似乎就易於理解了。“勇”是非常備軍隊的特指,所指即為政府面對臨危狀況而臨時組建起來的地方性小型軍事組織。


其二:(具體階段的)作戰能力不同


滿清入主中原之前,八旗軍的作戰能力可謂令人悍然。但正如同我上邊所述,八旗軍在之後的時間內,相比之前就顯得愈發無能頹廢了。康熙年間,當“三藩之亂”爆發之時,八旗軍在同三藩軍隊的作戰過程中,就已顯得太過臃腫且散漫了。如若不是綠林軍的存在,恐怕當時真的難撐清朝這座將傾之廈,畢竟康熙前期的清朝仍處於未穩階段。


自清朝於公元1840年步入近代以來,無論是八旗軍,亦或是綠林軍,這兩隻軍隊的戰鬥力都如同江河日下的晚清一般腐朽散漫。爆發於公元1851年—1864年的太平天國運動便如實證明了這一點,就在這場農民起義的即將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猛烈攻勢下迅速展開時,八旗軍和綠林軍節節敗退,幸虧湘勇和淮勇的及時出現,才最終遏制並扼殺了這場農民暴動。


其三:士兵歸屬不同(兵為國有,勇為將有)


俗話說:“兵為將有”,但針對清代軍事制度具體而言的話,我想“兵為國有,勇為將有”的說法似乎更為貼切。無論是最早的八旗軍,還是後來居上的綠林軍,他們都是由清政府統一管理和支配,只接受最高統治者的調度。


反觀臨時組建的鄉勇,他們所服從的主體對象便就有所根本性的改變了,他們僅僅只是服從於臨時將他們組織起來的地方長官或者將軍,並不直接對政府行使絕對服從。


歷史總探長


簡單點說,兵就是清朝正規軍,國家的常備武裝力量,八旗和綠營都屬於兵;勇就是清朝的臨時工,通常由地方鄉紳自籌軍費和武器,配合正規軍(兵)作戰。打完仗就立即解散,沒有正式編制。




清朝立國之初,沒有勇,只有兵。當時的兵分為兩種:八旗兵和綠營兵。其中八旗兵的地位很高,相當於一顆大樹的樹幹;綠營兵的地位比較低,相當於樹枝和樹葉。綠營兵存在的價值就是輔助八旗兵作戰。

按照清朝的編制,八旗兵有二十餘萬人,綠營兵人數眾多,有六十餘萬人。為了控制綠營兵不造反,清朝在重要地區的綠營兵中安插了大量的滿人。尤其是在西北地區,為了控制全國戰鬥力最強悍的的西北綠營,清廷在陝甘兩省佈置了大量的滿人監視、控制以漢人為主的綠營兵。

不過了解清朝歷史的人都知道,八旗兵最輝煌的時代是明末清初的努爾哈赤、皇太極和多爾袞時代。清軍入關後,八旗的戰鬥力就逐漸衰落下去了。儘管平定三藩之亂後,康雍乾三代皇帝都對八旗軍進行了整頓,使得八旗兵的戰鬥力略有恢復,但就總體上而言,仍然是大勢已去,清朝作戰的主力是綠營兵。

比如大小金川之戰,打硬仗的全是綠營,乾隆皇帝吹牛,說綠營要是拿不下金川,他就派八旗子弟上陣。然而吹牛始終是吹牛,結果清軍最後拿下大小金川,還是靠嶽鍾琪這個漢人將領。

到了乾隆末年,由於不打仗了,全國的綠營兵集體腐化墮落,就連最精銳的西北綠營也沒有例外。當時全國的綠營兵當中,也就兩萬多人還有戰鬥力,其他地方的綠營兵都是擺設。至於號稱很厲害的京師八旗,一次出動也只有幾千人。全國上下估計能打硬仗的部隊,估計也就五萬人。因而這就導致嘉慶元年的川楚白蓮教起義時,八旗兵和綠營兵全歇菜。

為了儘快平亂,嘉慶下詔,允許地方士紳招募武裝協助正規軍作戰。這一類由地方招募來的武裝,就是清朝歷史上的鄉勇。不過創立勇營制度的不是嘉慶,而是他的爺爺雍正皇帝

雍正時期,為了彌補八旗和綠營的不足,雍正創立了勇營,當時稱做防軍。這種軍隊的性質是分佈在地方的、在八旗與綠營之外的非正規軍隊。兵員都是由專征將帥臨時招募,數量多少不確定,戰時隨正規軍出征,戰後便立即撤銷掉

據《清史稿》記載:

“額數之多寡不齊,器械之良窳不一,餉章之增減不定,良以聚散無恆,故與額兵迥異,無編制之可紀。”

由此可見,清朝中前期的勇營,其實沒有什麼制度化和規範化,就像一群民兵



到了咸豐皇帝時期,太平天國勢如破竹,八旗兵和綠營兵根本無法抵擋。為了平叛,咸豐皇帝又拿出老辦法,讓地方士紳招募勇營參與平叛。但是我們知道,

太平軍的戰鬥力很強,勇營如果不進行制度化和規範化,根本不是太平軍的對手。(曾國藩創立湘軍之前,也有很多勇營,但都不堪一擊)

所以曾國藩創立湘軍後,他就極力的推行湘軍的制度化和規範化建設,極大的提升了湘軍的戰鬥力。湘軍經過曾國藩的整頓後,其實已經變成了一種變相的正規軍。

後來,李鴻章照搬曾國藩的做法,也在上海編練淮軍,性質和湘軍一樣,也是一種為了應急而募集組建的地主階級的地方性武裝力量。它是繼湘軍之後,晚清勇營的又一支重要武裝 。

注意!從這個時期開始,清軍的軍服就沒有統一的樣式了。無論是兵還是勇,衣服上都要寫部隊的番號。勇營的著裝由該部的長官定。比如看下圖,這是一件真實的清末練軍軍服。在軍裝胸口的補子上寫著:直隸練軍右翼步隊副左營正兵 中哨二棚 張義成。(晚清時期已經不寫“兵”或“勇”了)



但是眾所周知,勇之所以叫勇,就是因為它不是正規軍,只是臨時工。曾國藩把湘軍規範化和制度化,那就導致湘軍向綠營兵靠齊了,不再是那種戰時組建,戰後撤銷的臨時工。然而由於湘軍帶有私人武裝性質,不完全受清政府的控制。所以面對羽翼日豐的勇營,清政府坐不住了,決心削弱找辦法勇營的力量。

第一招就是把勇營改編為綠營兵

,每當綠營兵出現空缺時,就以勇營補充,把臨時工變成正式員工。企圖通過以勇補兵達到削弱勇營、擴充綠營的目的。

第二招就是裁撤,逼迫曾國藩、左宗棠等人裁掉自己編練的勇營。但又為了不引起漢人集團的反彈,清政府也沒有一刀切,比如李鴻章的淮軍就保留了很多。

第三招是訓練新部隊,叫練軍。組建練軍的原因是由於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意識到了以勇補兵不是解決綠營兵戰鬥力不足的根本辦法,開始轉變思路,決定從綠營兵當中抽調精銳,按照湘軍的訓練模式,訓練一支有正規軍編制,但是作戰風格類似於湘軍或淮軍的新軍隊

經過這三招的反覆蹂躪,為鎮壓太平天國而興起的勇營基本上就被瓦解了。




清政府在隨後以練軍為主,勇營為輔,創立了一套練軍和勇營的國防力量。至於八旗兵和綠營兵,境遇則略有不同。八旗兵基本上是荒廢狀態,但是清政府也沒有裁撤。因為八旗是清政府的立國基礎,不能裁撤;而綠營兵由於本來就是八旗的補充,現如今沒有戰鬥力了,也就沒有必要保留了。

因此從同治皇帝開始,各省的綠營兵逐漸進行裁汰,各省的衛戍工作,全部交給勇營和練軍負責。比如,八國聯軍侵華期間的武衛中軍就是典型的練軍,而甘軍則帶有勇營的特色。但當時的勇營已經不叫勇營了,而是改叫防軍。

甲午戰爭之後,練軍和防軍之外又多個一個新式軍隊,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北洋新軍。八國聯軍侵華事件後,清政府痛定思痛,決定在全國編練新軍,用新軍負責國防安全。但是之前的老部隊也不能丟,於是清政府就把原先的練軍和防軍全部改為巡防營。比如大名鼎鼎的奉系軍閥的前身就是東三省的巡防營。這一點與直系和皖系軍閥有本質性區別。

這裡插一句,巡防營和新軍相比,新軍的戰鬥力要更強一點,但也不是說全國的巡防營都不如新軍。辛亥革命時,江南巡防營(張勳的部隊)和奉天巡防營(張作霖)就比江蘇新軍和奉天新軍要剽悍。

很多朋友都在問,說為什麼辛亥革命的時候清政府手上沒有兵,一定要倚靠袁世凱才能鎮壓革命黨。看到這裡你應該知道了,其實當時清政府手上是有兵的,各個省都有巡防營,怎麼會沒有兵呢?只不過,清政府當時已經是人心盡失,沒有人願意再替愛新覺羅家族賣命了而已。比如武昌起義的時候,第八鎮統制張彪還擊革命軍的部隊就是湖北的巡防營。後來巡防營眼見形勢不對,就搖身一變,加入了革命陣營。


以上大概就是清朝兵和勇的區別。如果簡單理解,兵就是清朝有編制的正規軍,勇就是清朝沒編制的臨時工。同治皇帝時期,勇營的地位大幅度提升,基本上跟兵的地位平起平坐,變成了很另類的正規軍。但是要注意的是,勇營始終是勇營,能夠與正規軍平起平坐的勇營只是一部分人。比如淮軍。絕大多數的勇營仍然還是臨時工。

另外,清朝除了兵和勇之外,還有一支編外的部隊,這就是蒙古四十九旗。

所謂蒙古四十九旗,指的是皇太極降服漠南蒙古之後,建立的數十個內扎薩克旗,他們並不屬於八旗軍系統,和八旗內的蒙古八旗完全不是一個性質。

平常這些蒙古人沒有餉銀,只有被朝廷徵召賣命的時候才有“出征行裝銀”可領,按照清朝規定,臺吉(王子)們帶兵出戰可以拿150兩,普通的蒙古兵拿20兩賣命錢(蒙古八旗可以拿到40兩)。


看出來了嗎?如果說勇營是漢族臨時工,那麼蒙古四十九旗就是蒙古族臨時工。他們和勇營一樣,打仗的時候臨時組建,配合正規軍一同作戰,打完之後就地解散

到了晚清時期,西方先進火器引入中國,弓馬騎射被時代所淘汰。這些給滿清打工的蒙古臨時工也就沒什麼利用價值了。


Mer86


清代的兵制,大體可分為旗兵與漢兵兩大類:旗兵是清朝入關前的原始兵制,漢兵則可分為綠營、鄉勇和新軍。八旗軍、綠營兵的軍服上寫有“兵”字,鄉勇的軍服上則寫著“勇”字,新軍軍服上沒有兵勇二字。兵代表清朝正規軍,有正式編制;勇代表清朝的地方團練,屬於臨時編制;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左宗棠的楚軍都屬於勇字軍隊。

八旗兵是清朝入關前的主要軍事力量,他們平時為民,戰時為兵,戰鬥力較強,八旗制度是一種兵民合一的制度。清朝建立後,八旗兵主要從事攻伐作戰,不再從事生產,國家按年或月發一定的銀餉和米糧。八旗兵為世襲兵,父死子替,世代為兵;16歲以上的八旗男性子弟皆可成為八旗兵。

綠營兵是參照明朝軍戶衛所制改編和新招的漢兵,仍按八旗制度管理,只是他們的旗幟是綠色的而已。綠營兵籍皆注於冊,由兵部管理,依然是世襲制,一旦成為綠營軍戶,那麼父子兄弟都成為了綠營兵。綠營兵以"鎮"為基本單位,各鎮設總兵一名,總兵之上是提督,提督總管一省的各鎮綠營兵。各鎮綠營兵按協、標、營、汛編制;總督、巡撫、提督和總兵,都各有直屬親兵一個標。

八旗兵的薪餉和武器裝備均優於綠營兵,八旗兵大部分駐守京畿地區,綠營兵則分駐全國各地。八旗軍有裝備精良的健銳營、火器營、虎槍營、神機營等,綠營兵則無上述諸營。

八旗兵與綠營兵安享太平過久,武備荒廢,不堪一戰,在平定太平天國、捻軍等起義中勇軍突起,並漸漸代替了八旗兵與綠營兵。勇軍以營為基本建制單位,500人為營,營轄4哨,哨轄8隊,兵員自召,將領自任,糧響自籌。湘軍、淮軍破城後必然劫掠一翻,這是士兵們的勞動報酬,戰後勇營解散為民。鴉片戰爭至甲午戰爭期間,以勇營改制的防軍、練軍是清政府的主要軍事力量。

1894年清廷在甲午戰爭中慘敗,湘軍、淮軍、防軍、練軍又相繼腐敗不堪重用,於是清政府開始組建"新建陸軍"、"自強軍",統稱為新軍。新軍因為武器裝備全用洋槍洋炮,編制和訓練盡仿西方軍隊而得名,原計劃全國組建36鎮新軍,到清亡時才組建13鎮新軍,而新軍成了清朝的掘墳人。北洋軍閥就多數是從清朝新軍出來的,袁世凱就靠北洋軍起家。


大秦鐵鷹劍士


清代士兵軍服上標有“兵”字和“勇”字,看似只有一個字的區別,但其實有天壤之分。

“兵”字頭的兵,可以說是正規軍,有編制,待遇高,常年在軍隊裡服役,一般守衛重要的地方,重要的軍事問題時才出動。

“勇”字頭的兵,可以說是預備役,待遇低,戰時穿上軍裝上陣殺敵,閒時回家務農,該幹嘛幹嘛,真是把人利用到極點。

大清初期,軍隊分兩大陣營。一個是八旗兵,一個是綠營兵。



八旗兵屬於朝廷嫡系兵,主要由滿人、蒙古族人以及其他少數民族組成。

滿清入關後,八旗兵明顯人數不足,為了增強兵力,大量招募漢人入伍,組成武裝力量。

他們都是“兵”字頭的兵。 雖然綠字營的兵比不上八旗兵的待遇,但兩個陣營都是正規軍,八旗兵負責防衛地位較高的皇宮等地,和重要的要塞等。綠營兵就成為主要的武裝力量,衝鋒陷陣。



久而久之,八旗兵待遇優厚,卻疏於練習,極少實戰,導致戰鬥力急劇下降,而到了太平天國起義年間,綠營的種種弊端也顯現出來,嚴重腐化,上來戰場一擊即潰。

這時,朝廷不得不臨時組建“湘軍”,“淮軍”等類似民兵的武裝力量形成臨時軍隊。

這些軍隊和上面說的正規軍有區別,沒有正規軍的待遇好,但卻極具戰鬥力。

為了區分跟正規軍的差別,在軍服上寫了個“勇”以作區分。

幹活比別人多,拿的錢缺比別人少,是人都不願意幹。

當朝廷意識到這兩種軍隊的區別時,試圖提高“勇”字頭的軍隊的待遇,但為時已晚,大清已日暮西山。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和我留言分享!

@牧子閒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