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在馬關談判時,因捱了一槍為清朝節省了一億銀子,這件事是真的嗎?

她她她被感情騙了丶


沒有的事,以訛傳訛。
李鴻章3月14日離津,19日到達馬關,20日開始談判於春帆樓,24日遇刺,日本人4月1日才要求中國賠款3億,遇刺和減少賠款根本沒有關係。李鴻章的遇刺只是促成了無條件停戰。
還有一點請注意,日本之所以後來調低價碼,也不是因為可憐李鴻章,那只是託詞,根本原因是日方早已破譯清廷的電碼(早在甲午戰爭前就已破譯),李鴻章與國內一切信息溝通內容,盡在日本人掌握,清廷的談判底線日方早已知曉。
既然這樣為何要3億?協約在前,溝通在後,日本人要看李鴻章和清廷的溝通情況再做調整。如果起始數額就要少了,不費氣力清廷就同意的話,那證明清廷財政方面尚有餘力,相當於日本方“虧了”,說白了那一億就是給你劃價用的,就是日方自己下臺階用的。

好似某些不良商家的“促銷”,為了“酬賓”,本來賣2000元,他賣一萬,商品打三折,再給你一折劃價的機會,“你看你看,不是我不通情理,你劃價,我讓步了呀”。

雙方主要圍繞著三個方面進行拉鋸戰

討價還價不知道多少個來回,談判過程非常艱難,尤其是對李鴻章來說,作為弱勢一方,根本不掌握什麼話語權,或者,你可以說,但是日本根本不聽,要麼就繼續開戰,清廷一方自然始終處於劣勢。

㈠停戰議款

這也是最為主要的議題,賠款無非要錢,再打就會要命。
利益切入點正在這裡,請注意,伊藤博文並不想停戰,停戰只是李鴻章一廂情願,雙方都知道的事實是,日本並未停手,所以停戰被拖的越久,日本賺取的利益就越大,而李鴻章為了讓日本人及時收手,避免清廷在各方面利益上繼續遭受更多侵害,他是把停戰放到首位的,這是雙方的矛盾點。
圍繞一個不想打,一個不想停的問題,我們來看看攻守雙方:
第一次談判:
李鴻章-----態度誠懇且急迫,既然我們現在開始商討議和條款,想請你我兩方海軍、陸軍同時停戰,因為停戰是議和最重要的意義所在。
伊藤博文答應考慮,一日後回覆。
第二次談判:
伊藤博文-----態度不屑且拖沓,為了最大限度的拉長戰爭時間,他提出了非常苛刻的條件,以此“婉拒”停戰請求。
①日軍佔據大沽口、天津、山海關
②山海關至天津的鐵路由日軍管理
③停戰後軍費全由清廷支付、補給
李鴻章-----見過貪的,沒見過這麼貪的,如果這三地日軍已經佔領,有可能清廷捏著鼻子認了,比如澎湖列島,日本人已經佔領了,你讓日本人交出來,那是不可能的,但現在三地還屬清廷軍力控制範圍,本來日軍就較清軍強勢,再佔據三處險要必守之地,清廷將會面臨更大的軍事威脅。
伊藤博文-----既然涉及到停戰,自然要佔據險要之地做為“質押”。
伊藤博文的要求果然難住了李鴻章,只能遂了伊藤博文的心願,暫時擱置停戰問題。
第三次談判:
無果,但是李鴻章在歸途中卻遭遇了轉機,沒錯,是遭遇,李鴻章併為此付出了血的代價,就在李鴻章接近驛館的時候,日本人小山豐太郎對準李鴻章面門就是一槍,打在左眼下一寸的位置,李鴻章當場暈厥,並被送到醫院搶救,醫生們擔心貿然進行手術,會對李鴻章的生命構成威脅,所以建議暫時不做處理。
雖說受傷,但李鴻章的心情卻是悲欣交集,欣慰愉悅何來?“中堂之不幸,大清舉國之大幸,此後和款必定容易商辦”。
這封電報清廷自然收到,而日本人也同時截取破譯,未等冷笑掛上面龐,他們就又截獲了李鴻章之子李經方的電報“此事恐不能了局”,陸奧宗光看出一頭冷汗吶,這才感到自己遭遇了天大的麻煩,因為他不明白李經方的話是什麼意思······他猜,他只能猜,李鴻章有可能要放棄和談,有可能是想回國。
當時的風向標已經發生變化,李鴻章剛剛負傷時,探望李鴻章的中外人士絡繹不絕,這裡面自然也包括了聽到風聲剛剛密謀後一起到達醫院的伊藤博文和陸奧宗光。日本高層惶恐萬分?還是沒有的事。即便李鴻章死掉日本又能怎樣,多幾個替死鬼交差而已,甚至兇手在右翼勢力的保護下都不會受死,又有哪個列強會力挺中國與日本開戰呢,他們只是怕壞了自己的好事而已。
當時的日本從泥潭中爬出來也沒有多少年,中國所遭遇的困境,日本基本也都遭受個遍,西方列強同樣強叩過日本的大門,當時的日本國力、軍力剛有些起色,他們是不敢與西國針鋒相對的。
日本真正擔心的是:以前日本不怕拖,中國怕,而現在是中國、日本都怕拖,如果李鴻章以受傷為由回國或以養傷為名在日本拖沓,並對列強展開悲情攻勢,然後再給一些好處,那麼僅需二三國的支持,日本就不得不低頭,都是流氓,呲牙可嚇不到他們,就更別提一打三了,到時候日本將失去一切籌碼,包括討價還價的機會。
不可能麼?其時,國際輿論譁然一片,表達如下:
①譴責日本
②不能坐視(威脅干預)
③俄國表示,在此情況下,清廷有權提請諸國干預。
日方懊惱到什麼程度?
伊藤博文,我寧可自己被槍擊,也不能打李鴻章啊(暗指,壞事了)。
山縣有朋,這匪徒(小山豐太郎)完全不顧國家大計。
日本天皇,承認日本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應該遵照萬國通例優待李鴻章,才能符合日本國的體面,應加強護衛,保證安全,並派出御醫,親手製作繃帶,聊表心意。
但是他們讓步了沒有?並沒有。
我在前文說過,日方的一切策略都是以截獲中國電報的內容來調整的,而他們此次所做的調整隻是出於陸奧宗光的建議:中國人並不傻,什麼形式,什麼情誼都不具現實意義,不會令對方(李鴻章)滿意的。建議放棄“質押”地,無條件停戰,否則將蒙受“千年難雪之恥”,所有大臣都確認通過,沒有異議。
就是說日方的停戰讓步出於三點:
①維護日本國自己的體面。
②避免李鴻章放棄和談回國或拖沓。
③不讓西方國家有機會參與進來。
至於李鴻章的死活,日本根本不在乎。

㈡賠款議款

由於電報被截獲的原因,清廷始終處於被動狀態,如同被掐住哽嗓咽喉,從下文可以看出,日本人“算”得很準。
4月1日,談判再次開始,日本正式提出需要清廷提供3億兩白銀的賠償,並且因為是分期給付,每年的未付部分需要加上5%的計息。
日本人非常著急,所以要求4天之內給出答覆。
李鴻章無奈中向清廷報告,日本索資過甚,無論怎樣都不能答應,即便現在為了停戰而答應下來,以後恐怕也不能實現。
而對日的斡旋中,李鴻章指出日本所耗用的軍費不過1.5億,3億這個數目是無法答應的,現在中國國力已經無法支撐,即便答應也無力給付,所以奉勸日方現實一些,出價也要出個我們能付得起的數目,並且總數還要計息?這點也無法答應。而清廷所給的底牌是至多一億,不能超過這個數字。
截獲了電報,日本將賠款改為2億(日本人嘴上的客套不必相信),伊藤博文告訴李鴻章,隨便你辯駁,錢是不能再少了。李鴻章看伊藤博文態度那麼堅決,所以暫置這個問題,提出了計息問題,伊藤博文最終讓步,確實吃相太醜惡了,已經不能簡單的以難看來描述了,但是在期限上,伊藤博文不同意展期,只能以兩年為限,超期則清廷需要給付利息。
無論清廷與李鴻章如何溝通,李鴻章又與伊藤博文如何溝通,日本人在數額上不再讓步,原因很簡單,日方已經充分了解,清廷一億還是拿的出的,那麼面臨兩個選擇,大家來看看,就知道日本堅持要清廷賠償一個根本拿不出的數額了:
①簡單的數字對比,日本又不傻,2億>1億,2億÷1億=2,這賬當然會算。日本也窮,當然越多越好。
②即便清廷最高給付能力<1億,至少這一億還是有保證的,其餘部分“抹除”或者“打折”,無異於日本“白白損失”。
③付款期限。不管多少年的賬期,總額越大,初次給付金額則越多,能更快的“回籠”資金。
④“本金”一億落袋後,剩下的一億雖不至於變成714,但是年5的利息,本息滾著一起計息也不是小數,一次賠款兩次豐收,何樂不為,如果接受劃價則一億本息全無,就是希望你還不起,好讓本息年年滾,年年有錢拿。
盤算著這樣的小九九,伊藤博文回覆:“盡頭一著”你回覆“惟有允否二字”,意思是說,別提有的沒的,沒得可談,你不要回復亂七八糟的,就兩個字供你選擇,“允”或者“否”,李鴻章苦苦哀求,伊藤博文僅在賬期上讓步,分八次付清,如果清廷3年內給付完畢,則免息。
賠款之爭,告一段落,伊藤博文拒絕再談,所謂停戰是有期限的,談不攏就打,所以清廷也好,李鴻章也罷只能服軟。

㈢割地議款

不可承受之痛,領土方面主要涉及臺灣、澎湖列島、奉天南部各地。
李鴻章那套斡旋方式對歐美還能有些效果,對小日本根本無用,日本是絕無僅有的貪婪之最,狠毒之最,無恥之最的流氓國家,李鴻章又把說過無數遍的話再次跟日本人重申:
你直接佔據我中華土地,你我後輩世世為仇,不利兩國。你我皆亞細亞洲,又屬鄰邦,一衣帶水,應該鄰里相幫,如同室操戈,怕讓西國漁翁得利。
沒用,對小日本完全沒用。清廷內部更如同熱鍋炒豆,大臣們誰也不敢說·割就割唄,大多群情激昂的各抒己見,其中自是有一心為國的,當然也有虛情假意的,畢竟誰都知道支持割讓名聲會臭遍街的。
經過合議,慈禧難得的給出處理意見:奉天、臺灣都不給,寧可撤回使者再戰,也不以為慮。但耍狠就一會兒而已,總理衙門和李鴻章的商議結果是最多給一個地方,但這只是他們的決斷,問題是自己的命門掌握在日本人手中,何其悲哀,於是和日方的溝通再次陷入膠著狀態。
一地?日本人是斷不能接受的,臺灣是日本必佔之地,沒有任何商量的餘地,只有奉天可以談談條件,按原來的面積著減就當時的狀況來說已經是頗具談判壓力了,廷議還天真的以為日本人是窮瘋了,只要錢和礦產資源給的夠多,日本人會讓步的,其實李鴻章看的很清楚,日本把臺灣看的非常重要,高於其他一切條件。
李鴻章:你們何必這麼著急呢,臺灣現在無疑是你口中之物了。
伊藤博文:還沒有吞下呀,太飢餓了。(能把話說得那麼直白,露骨,恬不知恥的也只有他了)
馬關條約具體條款,在此不多贅述,讀者可自行查閱。

《馬關條約》的作用

對於日本來說,中日間的戰爭不會因為區區一個條約而停止,所以不爭一日之短長,清廷積弱,再想讓清廷割地賠款,再打一場不就得了,但是日軍要在中國建有生存發展的基地,才能便利有效的再次對清廷進行打擊,所以此時的讓步不是讓步,按日方的邏輯,只是把自己的錢暫存在清廷慈禧那裡而已,缺錢了再打再要就是了,弱國沒有資格談及和平二字。
喪權辱國,割肉喂狼的行為只能把狼養得更為強壯,可惜歷史沒有如果,不能進行不簽約的推測,單看臺灣人民歷時150天的反抗鬥爭,打死師團長中將能久親王、旅團長少將山根信成,並給5萬日本軍隊帶來3.2萬人傷亡的這個數字,按當時的時評,日本人打不了持久戰,再戰便是,可惜還是無法“如果”,有一點我們需要知道,失敗是很可怕,但更可怕的是連還手的勇氣都沒有,連光緒都知道羞愧、懊惱的大哭,真正掌權的人們又在幹什麼呢,事畢後,只會放心之下,長長的呼出一口早就該斷的氣吧。
在條約的刺激下,說實話,無論漢人、蒙古人、滿人都敢打,都不惜一戰,唯一不敢一戰的就是《馬關條約》的真正締造者,實際當權者和皇權核心利益擁簇者,他們在乎的只有既得利益,所以無論光緒如何哭鬧,投降派們也要威逼光緒用印,沒骨氣、沒血性的只是當時的清廷當權者們,他們犯下了天大的錯誤,乃至大清國滅,條約的後遺症還在不停侵害中華兒女:
日本真正發展成為與西國列強並肩的契機,是清政府給的,以《馬關條約》為分水嶺,日本的國力才真正的得到壯大,鯨吞了無數中華資源用於自身發展,臺灣也淪為日軍的重要產糧基地。
日本不止國力提升,國民生活、教育水平也得到極大改善,當初,日本女孩的教育率不到5%,有錢後的日本,公共教育普及率直接漲到了99.5%。
2億白銀只是個看得見的數字而已,日本在華所攥取的利益何止2億,僅僅收繳的軍備和糧食價值就不止一億,大清統治日薄西山,統治根基瀕臨垮塌,民心向背,官員們怒其不爭,這樣的統治階層自然難以長命,也是通過條約,中國人轉醒了過來,雖然相對急迫的心情來說,這個過程稍顯拖沓。
清醒的中國人,擺脫封建枷鎖的中國人僅僅通過幾十年的時間,我們在朝鮮戰場就可以對抗包括美國、英國、加拿大、法國、韓國、澳大利亞、比利時、哥倫比亞、埃塞俄比亞、希臘、盧森堡、荷蘭、新西蘭、菲律賓、南非、泰國、土耳其在內的多國部隊,誰敢說我們不能打?
如今,我們中國,再次屹立世界強國之林,致力於和平發展,現在的國人,應該自豪。現在的國人,未忘國恥。

古今通史


李鴻章在馬關談判時捱了一槍,只是促成了中日無條件停戰。日本主動縮減了賠款和李鴻章被打黑搶的事件沒有直接聯繫。


甲午戰爭停戰於1895年3月30日,而在早在半年前,即1894年11月26日,當日軍在遼東半島登陸時,李鴻章就已經派遣天津海關稅務司德璀琳前往神戶,試圖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會面,並乞求日方罷兵停戰。

然而,弱國無外交,當時日軍勢如破竹,伊藤博文根本不想與清政府停戰。

兩個月後,即1895年1月31日,面對清軍可能存在全線崩盤的情況,這一天,由光緒皇帝拍板,派出了總理衙門大臣張蔭桓和湖南巡撫邵友濂到日軍廣島大本營,與首相伊藤博文和外務大臣陸奧宗光會談,乞求日方能立即停戰。

但是,日本卻以張蔭桓和邵友濂級別不高為藉口,再次拒絕了清朝的停戰請求。

其後一個半月,日軍圍攻劉公島,並把北洋水師全部消滅。並且幾乎是同時間,日軍開始攻打澎湖島,並決定趁清政府忙於談判之機,攻陷臺灣。

1895年3月19日,形勢所逼,光緒遂派出李鴻章,讓他攜帶全權委任狀,赴日本與日方全權代表伊藤博文展開和談。兩天後,即1895年3月21日,雙方開始進行正式的停戰談判。但是談判期間,戰爭仍然在繼續,日軍根本沒有停戰的意思。

所以,李鴻章當時和伊藤博文的談判,不是討論賠款的事情,而是停戰的事情

說到這裡,想必大家對李鴻章為什麼會挨槍子兒的事情心裡有數了——在談判時,日軍仍然在擴大戰果,清軍根本不堪一擊。在不少日本人看來,為什麼要接受清朝提出的談判?為什麼要跟清朝談停戰的事情?把李鴻章一槍打死,日本就不會跟清朝停戰了

所以在1895年3月24日,也就是正式開始談判的第三天,李鴻章在乘坐轎子回旅館的途中,日本刺客小山六之助打了李鴻章一記黑槍,子彈擊中李鴻章的左臉,血染官服,導致李鴻章當場昏厥不醒。

而小山六之助的目的,僅僅只是不讓李鴻章達成停戰談判的目標而已。

↓刺客小山六之助(又名小山豐太郎)

事件發生後,伊藤博文大驚失色。他當時非常害怕一件事——

李鴻章以日本野蠻為藉口回國,繼而博取歐美各國同情。到那時,歐美列強集體向日本施壓,日本就不得不對清政府做出巨大的讓步了

為此,在1895年3月28日,即李鴻章槍傷得到控制的當天,伊藤博文和陸奧宗光便立即前往醫院拜訪,向李鴻章提出停戰,以示自己對李鴻章挨黑槍的歉意。

前面說了,李鴻章赴馬關談判的目標是乞求日本停戰,所以當陸奧宗光和伊藤博文主動表示願意停戰的態度後,李鴻章頓時大喜過望,他沒想到之前苦苦哀求,日本死活不答應的事情,竟能因為自己捱了一槍而成功了

1895年3月30日,清日簽訂停戰協議。甲午戰爭正式停戰。

所以說,李鴻章挨黑槍的結果,僅僅只是促成了中日停戰而已。



停戰之後,正式的和談開始。那一天是愚人節,即1895年4月1日。

在談判會場上,日方直接提出了《日清媾和條約》草案,主要要求包含了六點:

一、確認朝鮮獨立;

二、清朝向日本賠償軍費庫平銀三億兩,分三次還清

三、清朝向日本永久割讓臺灣島、澎湖群島與臺澎附屬各島嶼,以及北緯41度線以南的遼東半島;

四、向日本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順天、湘潭和梧州七處通商口岸;

五、長江、西江、吳淞江及運河等內河航行權範圍;

六、日本在佔領區可以駐軍,並且清朝要承擔日本駐軍的所需軍費;

對於日方提出的停戰草案,李鴻章當然是不能接受的。所以李鴻章便據理力爭,同時又聯絡法國、德國、沙俄向日本施壓,要求日本縮小了割地的範圍,並提出只能賠款一億兩白銀作為戰爭賠償

日方接到這份修正案後大為不滿,指出該修正案與日本提出的草案相去甚遠,蠻橫地認為中國根本沒有媾和的誠意。但是蠻橫歸蠻橫,此時伊藤博文因擔心列強幹涉,因此也不願談判因陷入僵局而拖延時日。於是針對李鴻章的修正案,日本作出了一定讓步

在日方此次提出的再修正案中,最顯著的讓步有兩項:

第一、將賠款數額縮小至兩億兩白銀,清朝分八次交清

第二、日本取消了對奉天的佔領要求,並主動撤出在威海衛的佔領軍。

提出這份再修正案後,伊藤博文表示這是日方最後的底線,李鴻章要麼簽字,要麼不簽字。如果不簽字,那就繼續開打。

1895年4月15日,即談判開始的第15天,李鴻章與伊藤博文進行了最後一次談判,這次談判從下午兩點半談到晚上七點半,李鴻章雖然已明白日本方面不可能再做出任何讓步了,但還是在長達五個小時的談判中盡一切努力試圖說服伊藤博文對草案條款做出某些修改。

然而可惜的是,對於他所提出的請求,伊藤博文無一例外的全部拒絕了。

1895年4月17日,李鴻章無奈之下,只得在《馬關條約》上簽字。



總的來說,李鴻章挨黑槍在中日暫時休戰這個問題上確實是起到了很大作用,迫使日本不得不宣佈休戰。但是,挨黑槍跟縮減賠款沒有直接關係,因為賠款談款是在打黑槍事件之後才進行的,並且日本一開始就提出了三億兩白銀的賠款要求

如果一定要說是什麼促使日本最終減少了索要賠款的價碼的話,那也只能說,縮減一億賠款是李鴻章據理力爭,聯合西方列強向日本施壓的結果。而不是什麼因為李鴻章捱了黑槍,日本人不好意思,主動削減的。

說句不好聽的,當時的李鴻章在日本人眼裡,哪裡值一億兩?就算真的把他打死了,日本認為清朝該賠多少錢,清朝也不能少給一個大子兒。


Mer86


中日甲午戰爭中方失敗後,李鴻章於1895年在日本馬關代表清政府和日本簽定條約,這期間發生了暗殺事件,有個日本青年暗殺李鴻章,李的臉部被打了一槍,事發後,在簽約時,鑑於國際輿論和環境因素的影響,還有李鴻章的據理力爭;

的確免去了大清賠款1億兩白銀。

北洋水師全軍覆滅後,日方要求談判賠償自己的經濟損失,大清山河受到蹂躪,還要忍辱負重去賠償,日方主談判官伊藤博文發來了電報,一定要李鴻章作為大清的談判代表,因為伊藤博文知道李鴻章唯慈禧的話是從,而慈禧想早日結束戰爭,所以伊認為李鴻章能辦好這事。


李鴻章72歲了,慈禧特批他兒子李經方陪他東渡,他只好於1895年4月去了日本的馬關。 伊藤博文虛位以待,拿出天價賠償條款讓老李簽字,老李知道“弱國無外交”,但內容是:

中國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島及其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3億兩白銀等等 。

這太離譜了,老李嬉皮怒罵、就是不簽字,談判過程出現了反覆膠著狀態,伊藤博文不斷地給清廷施壓,到了談判進行到第七天時,條約的輪廓基本都搞定了,慈禧也表態,只要息事寧人,差不多就行了,李不幸心酸,但心中有底了。


就在這天回公館的路上,他遭到了槍擊,一顆子彈擦老李的面頰而過,立即血流滿面,侍衛立即送他到了醫院;伊藤博文憤怒不已,下今抓捕了兇手小山豐太郎。小山是日本“激進會”成員,他不想甲午戰爭停止在談判桌上,妄圖以此行為逼著政府把大清給滅了;事件曝光後,世界輿論譁然,都同情李鴻章;老李是官痞子,也是外交家,過了兩天,他頭部裹著紗布出現在談判桌上,老李知道趁傷壓制伊藤博文,伊藤博文也是政壇宿將,只能順水推舟地說免一個億的白銀,與人道無關!


其實,伊藤博文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早知各國列強都想蠶食大清,不會讓日本獨享利益;為避免各列強拿槍擊事件鑽空子做文章,迫不得已於風口浪尖減免了一個億賠款,目的是讓李鴻章儘快簽約。


希望星晨58298869


李鴻章這個人,在晚清的歷史上佔據著極為重要的位置,基本上沒隔幾年,就會有一件大事在他的身上發生,想要不引人注目都十分的困難。梁啟超說:

四十年來,中國大事,幾無一不與李鴻章有關係。

可見李鴻章在晚清歷史中所佔據的重要地位。


梁啟超還這麼評價李鴻章:

譽滿天下,未必不為鄉愿;謗滿天下,未必不為偉人

對於李鴻章這個人,倒是真的有一些“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了。

但是就李鴻章對於清政府,那真的沒得說了。可以說李鴻章對於清政府的忠甚至到了愚的程度。他默默的為清政府背了多少的黑鍋,遭了多少的謾罵。在《走向共和》中李鴻章在與八國聯軍簽訂《辛丑條約》的時候說了這樣的一句話:



這世界上最難寫的就是自己的名字啊。

這裡或許多少可以看出李鴻章的悲哀了吧。僅就《走向共和》這一部劇來說,裡面的人物有些刻畫的過渡了一些,倒是還能夠從其他方面解析一下他們,梁啟超的《李鴻章傳》到是可以再解讀一下。


在李鴻章的一生中,以他為代表簽訂的屈辱條約有多少?落後就要捱打,在他畫押的這些條約中突顯的淋漓盡致。《馬關條約》就是其中之一。

在《馬關條約》中,大清王朝丟失了多少東西,臺灣島,澎湖列島,兩億兩白銀等等。這不僅僅是財產的損失,更是尊嚴的丟失。

在簽訂《馬關條約》的過程中,李鴻章遭遇行刺,左眼受傷,這使得日本方面遭到了巨大的輿論壓力,在國際上,使得日本政府極為狼狽,談判的局勢也開始急轉而下,迫不得已,日本方面做出了讓步。



可以說,李鴻章捱了一槍,為大清朝省去了一億兩白銀,還拿回來部分遼東半島,減少了通商口岸的數量,也算是換回了一些利益。


眾森淼


歷史不是故事,重在還原真相而不是精彩度。李鴻章在日本談判期間確實捱過一槍,這也算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其真實性不容置疑。很多人知道這個事,但是未必知道事件的具體情況。

李鴻章赴日談判

李鴻章赴日談判遇刺這個事件發生在1905年的3月份,也就是中日甲午戰爭的末期,當時的清朝軍隊在戰爭中已經遭受了重創,而且日方軍隊已經突破鴨綠江防線到達山東、直隸等地,京師處於危機狀態。

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是,甲午戰爭後期提出議和的是日方而不是清政府。雖然日軍在這次戰爭中處於優勢,但是日本政府並不希望把戰線拉的太長,畢竟國力也是有限的,所以當時的日本首先伊藤博文向清政府提出議和,當然是有條件的議和。

事實上慈禧太后和李鴻章等人在戰爭一開始就持主和態度的,他們一開始就不希望開戰的,所以在日方提出議和的情況下,慈禧等人自然是願意的。日方在提出議和的時候指名要李鴻章作為清政府的談判代表,李鴻章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於1905年3月代表清政府赴日本馬關進行談判。

李鴻章在日遇刺

談判地點位於日本馬關的一家名叫春帆樓的料理店,中日雙方談判代表於3月20日在春帆樓會面,並正式開啟談判。

由於日方提出的條件過於苛刻,談判進行的並不順利,雙方經過幾輪的唇槍舌劍仍僵持不下。3月24日,雙方進行了第三次談判,李鴻章正是在這次談判後回住處的途中遇刺的。

行刺者名叫小山六之助,是一名20來歲的日本男子,這人是從人群中突然躥出來就往李鴻章面部開了一槍,子彈打在李鴻章左眼下方,血流如注染紅了衣服,李鴻章也當場暈過去了。

事後小山六之助很快便被抓獲了,在審訊中他也交代了行刺的原因是因為他不希望中日停戰議和,所以企圖通過行刺李鴻章來挑起雙方進一步的戰事。

日方考慮到這個突發情況的負面影響,於是承諾停戰,李鴻章也藉此將日方提出的3億兩白銀的賠償金額爭取到2億兩,所以說李鴻章當年在馬關談判期間捱了一槍為清政府節省了一億兩銀子是確有其事的。


歷史守望者


這件事是這樣的,清朝和日本的甲午戰爭失敗後,李鴻章於1895年在日本馬關(今山口縣下關市)和日本方面簽定不平等條約時,中途發生了日本青年暗殺李鴻章的事件,李的臉部捱了一槍,事發後,日本方面在簽約時,免去了大清賠款1億兩白銀,問題是免去一個億的賠款和李鴻章受傷有直接關係嗎?

我的答案是:不能說一點關係都沒有,也不是完全因為受傷就免了一個億的賠款,這裡麵包含了國際輿論和環境的因素。

話說中日甲午戰爭(黃海戰役)中,清朝的北洋水師不敵日本海軍故而全軍覆滅,大清不得不打出白旗認輸,接下來要談判賠償日本損失問題,“要不說落後要捱打,”大清受了窩囊氣還要賠款,還不是日本有堅船利炮在撐腰!



▲李鴻章去馬關

此時慈禧想找個代表去日本簽訂條約,這時日本方面的主談判官伊藤博文發來了電報,意思是“此次談判非李鴻章不可,其他人免談”。

原來伊藤博文知道李鴻章聽慈禧的話,慈禧本來想結束戰爭,她害怕洋人進北京再次把她趕跑,伊藤博文也想盡快簽訂賠款條約。所以認為只有李鴻章才能把這些事儘快辦好。

慈禧只好召見李鴻章,老李一聽咧嘴了,這時他已經72歲高齡了,不想再為慈禧背黑鍋了,於是表示自己年齡大了,不想去。慈禧說讓你兒子李經方陪著你去,中途可以照顧你。老李一看推辭不過,只好於1895年4月17日乘船去了日本的馬關。

李鴻章到了日本的第二天,伊藤博文和老李坐下來協商賠款事宜,其實談不上協商,伊藤博文拿出事先寫好的條約讓老李簽字,老李是久經沙場的外交老手,其中的學問門清,老李也知道“弱國無外交”,外交靠的是國家強大與否。不過老李也得裝裝門面,能減少點賠款是最好的了。

老李一看條約內容:中國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島及其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3億兩白銀。中國還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並允許日本在中國的通商口岸投資辦廠。



▲慈禧

李鴻章看罷內容倒吸了一口冷氣,心中暗罵:“日本鬼子野心真大,這是把大清蠶食的節奏”。李鴻章打定主意和伊藤博文討價還價,儘量減少損失。

談判過程是反覆膠著的過程,伊藤博文也知道這是必須經過的過程,他料定只要給慈禧施壓,老李很快就會簽約。伊藤博文信心滿滿等待這一天的到來。

這樣說吧,老李和伊藤博文談判進行到第七天時,條約的事基本都搞定了,老李也請示了慈禧太后,慈禧的意思是差不多就行了,大數目你看著辦吧,主要是千萬不要讓日本鬼子進北京。

李鴻章心裡有譜了,只要老佛爺點頭了就好辦,反正大清又不是我老李家的。當天老李心情不錯,然而就在談判結束回公館的路上,他遭到了一個日本憤青的暗殺。不過這青年槍法不咋地,子彈貼著老李的面頰而過,沒傷到要害,但是弄的老李滿臉血,可把老李嚇蒙了。侍衛趕緊把他送往了醫院。

事情發生後,伊藤博文十分腦怒,很快抓捕了這個青年,此人名叫小山豐太郎,是日本“激進會”成員。


▲伊藤博文

不是伊藤博文多麼正義,而是這樣事打亂了簽約的計劃。

原來小山豐太郎看到日本甲午戰爭勝利後,他不想讓日本和大清和談,想逼著政府乘勝把大清滅了。這就是激進派的思想,其實是不成熟的表現,一個國家不可能滅掉另一個主權國,好多因素制約著,激進青年不懂政治,他這樣一來,反而起了壞作用。(民族情緒必須妥善運用,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發生了這件刺殺事件後,世界輿論譁然,目光紛紛投向了日本,世界輿論一致同情大清和李鴻章,簽約的事情也隨之曝光了。

此時老李傷情並不重,他似乎看到了希望,他知道如何利用世界輿論,老李也是外交家,過了兩天老李出院了,頭部裹著紗布繼續和伊藤博文談判。

伊藤博文一看老李真夠狼狽的,頭部裹著半個腦袋,這麼大年齡了還討價還價,真不容易。老李也會演戲,可憐巴巴哀求伊藤博文減免銀子,伊藤博文順水推舟說:“看在你的面子上,你也受了傷害,這樣吧,你給2億白銀就算了,免你一個億,趕緊簽了條約吧。”




▲李鴻章受傷

有人問了,伊藤博文怎麼這麼大方呢?

其實這裡有內情,刺殺事件發生後,全世界目光關注了馬關條約,其中內容隨之曝光。其中有一條(中國割讓遼東半島)涉及到了俄國、德國和法國利益,三國提出了抗議,日本方面不得不取消這一條。

伊藤博文知道外國列強都想蠶食大清,都想奪取更大利益。他們不會讓日本獨享利益,伊藤博文考慮到夜長夢多,不得不減免了一個億賠款,目的就是讓李鴻章儘快簽約,以免引起更多列強的進一步干涉。

這是日本方面的減免大清賠款一億兩白銀的主要原因。並非日本人多麼人道!也並不完全是李鴻章受傷害而減免的,是基於佔有大清最大利益化而採取的一種外交策略。



【不一樣的歷史解讀,不一樣的知識分享。歡迎轉發、留言、關注】


秉燭讀春秋


李鴻章捱了一槍,的確在一定程度上為清政府省下來了一億銀子。


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清政府的北洋海軍全軍覆沒。甲午戰爭之後,清政府就被迫簽訂了馬關條約。

在簽訂馬關條約時,慈禧派遣李鴻章去日本簽訂合約。當時,無論是日本方面還是慈禧而言,李鴻章都是不二人選。


慈禧召見李鴻章,一見面就說“老李啊!這次馬關條約就靠你了,派遣你去”。李鴻章一聽就發怵了,心想,每次都是我背黑鍋。這次說什麼也不去了。於是,李鴻章拒絕說“太后,我最近身體不舒服,經常頭暈,怕籤錯合約”

。慈禧一聽“那就叫你兒子和你一起去,搞不定就不要回來了”。

無奈之下,李鴻章只得答案,然後開始了自己的日本之行。


在李鴻章到達日本後,伊藤博文就拿出了條約想要李鴻章簽字,而李鴻章拿起合約一看,靠“中國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島及其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3億兩白銀。中國還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並允許日本在中國的通商口岸投資辦廠。”

這個自己做不了主,就對伊藤博文說,要給慈禧彙報。而這一彙報就脫了半個月。等到慈禧批文下來後,顯示“老李啊!你自己決定就行了”。


於是,李鴻章就打算和日本簽約了。然,在回公館的路上,李鴻章被刺殺了。被一個日本小青年一槍打在了臉上,命是保住了,但是受了一臉的傷。

李鴻章受傷後,就被送去了醫治,一直在醫院住了兩天才出院。

出院後,李鴻章覺得這是一個機會,於是就拿這件事和日本討價還價,最後,賠償的銀子從3億減少到了2億。


那為何日本方面那麼大方,一次就減了一億銀子呢?主要還是西方各國的壓力,當時,李鴻章遇刺後,馬關條約就被各國所知。西方各國一看,馬關條約很大程度上損失了各國利益。於是,德,法,俄等國就提出了抗議,無奈之下,日本只能取消部分條約了。總體而言,日本減了一億銀兩是一種外交政策,無奈之舉。而,李鴻章的受傷只是一個導火索而已。

圖:來源網絡


唯戀無名


如果換作是除李鴻章外的任何一名清臣捱了日本人的這一槍,那恐怕日本人在《馬關條約》內容裡要求的還是三億兩白銀,頗具野心的日本人也根本不太可能會在三億兩白銀的基礎上縮減為兩億兩。不過話雖如此,我們如今在回憶當初公元1985年“李鴻章遭遇槍殺”的事件時,還是會為這位晚清朝廷的“裱糊匠”深深地捏一把汗。畢竟李鴻章當時是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指名道姓相邀的清廷代表人,另外,李鴻章還是獨自東渡日本前去和姦詐的日本人協商並簽訂那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1985年3月的一天,那天正是中期雙方之間的第三次關於協商賠款之事的談判。談判過後,李鴻章在眾人的互送下和伊藤博文的目送下安全離場。在從談判地點到住處的這一段行程之上,李鴻章都在轎子上端坐著,當然沿途也有不少日本民眾前來圍觀。隊伍大約安穩地行進了幾十分鐘,當時正巧途徑街道拐彎處的一家電信局門前。突然從人群中竄出來一位日本浪人,幾步便衝向嬌子前趁機朝轎子裡開了一槍,隨即便被旁邊侍衛毆打開來,此人逃之夭夭。正當眾人意圖揭開轎簾觀看中堂情況之時,只見李鴻章揭開門簾,從驕子中走了下來。此時此刻李鴻章滿面血跡且流血不止,但是他卻不緊不慢地在日本民眾前走向了住所。

當時的李鴻章年齡已經高達73歲,自古以來,兩國交戰,不斬來使。更何況李鴻章還是日本政府特邀東渡日本前去協商的,既然日本誠信相邀,而身為晚清臣子的李鴻章也應邀前去,如今因為多次協商爭執不下,日本方面竟然對李鴻章實施刺殺。在李鴻章遭遇日本人刺殺一事之後,此事件當時可以稱得上是一時之間“風靡全球”的爆炸性新聞了。一方面:晚清政府得知此消息後,雖然軟弱,但是也發電向日本政府質問此事,並且清廷還試圖派遣幾艘戰艦前去日本接應李鴻章,不過被李鴻章拒絕了;另一方面,世界各國在得知了日本如此下流手段之後,也都紛紛將譴責矛頭對準了日本,形成了令日本不堪重負的國際壓力。

73歲的李鴻章在經過長時間的昏厥後甦醒過來,此時伊藤博文早就在門外守候著了,但是李鴻章對之仍然閉門不出。後來到了規定談判日期,李鴻章面裹紗布、顫顫巍巍地走進了談判室,伊藤博文等日本高官便不斷向李鴻章賠禮道歉,並且還答應給李鴻章配備專門的護衛隊。不過李鴻章是個明白人,在隨後的談判當中李鴻章借題發揮,再三商討之下,日本政府無奈地將三億兩白銀縮減為兩億兩。雖然說最終還是簽訂了《馬關條約》,但是李鴻章挨這一槍卻能為晚清挽回一億兩白銀,實屬不易。事後李鴻章安然回國後,在面對慈禧太后時,李鴻章將那被染紅了的黃馬褂交於慈禧太后看,慈禧太后只是淡淡地笑著說:“難為你了,還留著”……


歷史課課代表


關鍵是清朝的電碼被日本破譯,導致談判的底線洩露,且日本和清朝都急於結束戰爭,所以雙方才達成這個一錘子買賣。

馬關談判開始時,日本人摸不到清朝的談判底線。所以日本人一開始就漫天要價,提出中國賠款3億兩白銀,並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其附屬島嶼。

這幾個主要的賠款和領土要求,都是日本人故意叫高的價碼。就算清朝想壓低價碼,也要經過漫長的軟硬實力博弈。看起來囂張狂妄,但其實日本人自己心裡根本沒有底的。首相伊藤博文和外相陸奧宗光至少不清楚以下4點:

1、如果戰爭形勢最後不利於中國,清政府是否賠得起以上款項,是否願意割讓以上領土;

2、伊藤和陸奧有沒有這個本事在談判桌上收拾老謀深算的李鴻章。

3、慈禧和光緒有沒有死不妥協、把戰爭曠日持久打下去的計劃和決心?

4、會不會因為外國的突然干涉和戰爭形勢發生轉折,導致日本失去談判的優勢。

因為日本人一口氣從朝鮮半島推進到了滿洲,日軍早已筋疲力竭,無力發動新一輪壓倒性攻勢,打進山海關內。日本政府只能趁著自己尚佔優勢,儘快逼迫清朝割地賠款,然後撤兵。否則夜長夢多,既給了清朝軍隊喘息的機會,又拖垮了自己的經濟財政。

李鴻章猜透了日本人這一手,算定他們暫時無力發動大規模進攻,所以還價的時候故意用一個很低的價碼(賠款頂多1億,不可割地)來跟日本人耍太極。一來拖延時間,二來儘可能以這個價碼左右的代價結束戰爭。

其實,清朝的賠款底線是最多2億兩。也就是中國有能力賠得起這2億兩,到了迫不得已的時候,也願意賠這2億兩來結束戰爭。

不幸的是,李鴻章在日本下關向北京發電彙報請示的時候,電碼被日本人破譯。日本得知這2億兩就是清政府的底線,所以,日本人最後開的價碼只會比2億兩白銀多,絕不會比它少。(反正你賠得起,也願意賠。且我已知道了,而你還不知我知道)

就在這時,李鴻章遇刺。一個日本警察往李鴻章的臉上開了一槍,差點要了他的命。

中國外交官,居然在日本險被日本公務員刺殺。這絕對是震驚世界,足以招來強大輿論壓力的爆炸性新聞。這讓日本政府極其為難。既要用登門道歉、謝罪、嚴懲刺客來堵住外國媒體的嘴巴,又要繼續施加壓力讓李鴻章接受這個極其苛刻的條約。

最後雙方都陷入了騎虎難下的局面。日本人再也拖不起了,清政府也不想再拖下去了。於是日本人順坡下驢,在明知中國不可能接受3億兩白銀的情況下,乾脆直接揪住清朝的底線:白銀2億兩,一分都不能少!!!無論李鴻章如何反價,日本人都咬死了這個數字不鬆口。因為日本人堅信不疑:只要咬死了,你就一定賠得起!

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日本人不惜擠出吃奶的勁,進行大規模調兵,裝出要海陸並進,在山海關外登陸來攻打北京的樣子。

伊藤博文赤裸裸地說:“今日但有允不允兩句話而已!!”,“如若不允,則北京必不可保!!”

這時,無論是慈禧和光緒,都在再沒有再戰的決心和勇氣了。最後就以這2億兩白銀的價碼作為賠款額。加上德、法、俄三國干涉還遼,日本還趁機詐取“贖遼費”白銀3000萬兩。


噴子都是玻璃心


經過幾輪的談判,清政府須給日本的賠款確實減少了一億兩白銀,可是卻不是因為李鴻章捱了日本人這一槍。

1894年,慈禧忙著過生日,清朝所有的王公貴胄和高官要員也忙著想辦法如何在慈禧的壽誕上討她的歡心。

殊不料,日本人竟然在此時給慈禧送來了一份無與倫比的“賀禮”——甲午戰爭。

這場戰爭中的炮聲比為慈禧慶壽所放的禮炮更為精彩絕倫,雖然清朝已經被洋人欺負了幾十年了,可是慈禧和她手下的奴才們依然沉浸於“天朝上國”的美夢之中,不願清醒,小小一個倭國又能奈泱泱清王朝如何?

沒有幾個人願意將精力放在這場戰爭上,因為他們不願意錯過在慈禧壽誕上拍慈禧馬屁的機會,李鴻章也是如此。

更有人說,李鴻章曾經為了討好慈禧,竟然挪用海軍軍費給了慈禧修園子。

最終,李鴻章這個沙場宿將竟然反了一個致命的低級錯誤,下令讓北洋艦隊撤入了“死衚衕”

威海衛,結果卻被日本人給一鍋端了,導致了他花費了無數金錢和心血所打造的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對於清朝而言,落後便要捱打,打輸了便要割地賠款。

於是,便有了中、日就甲午一戰所展開的和談,說得好聽叫和談,說白了則是清政府在花錢花地去求日本人放過自己。

日本人也知道自己暫時沒辦法一口吞吃了清朝,所以在拿到足夠多的好處之後,也會毫無疑問地放過清朝。

當然,這個“放過”也是暫時的,一口吃不下,便兩口,兩口還吃不完,便三口......總之,日本已經做好了一口一口吃掉清朝的長期計劃。

更有趣的是,清政府求和之初竟然派了德國人德璀琳代表清政府赴日和談,結果被日本人轟了回來,你們清國什麼意思,派一個外人來求和,求和還這麼沒誠意?沒辦法,清政府只好改派張蔭桓和邵友濂赴日求和,結果日本人卻藉口張、劭兩人級別太低,沒資格代表清政府,將他們攆回了中國。

此外,日本雖然沒有拒絕清政府的求和,但是為了能夠在談判中擁有更多的籌碼去榨取更多的利益,實際上一直沒有停戰,反倒一直在不斷地攻佔地盤。

日本人攆走了張、劭之後,又對清政府說了,想和談也可以,派個能說話算話的過來,要麼派恭親王奕訢過來,要麼派李鴻章過來。

此時奕訢雖然已被重新起用,可是一來奕訢已經年邁,不願再爭什麼;二來慈禧雖然迫於壓力捏著鼻子起用了奕訢,可是心中對奕訢的防備仍然沒有放開,所以慈禧自然不會派奕訢去日本。

再一個,慈禧主政時期的不平等條約多為李鴻章所籤,可謂是經驗豐富,列強也較為認可他,所以最後慈禧便派了李鴻章去日本求和。

於是,便有了李鴻章在馬關的驚險一幕。

當時,清政府高層達成了一致意見,皆認為最好不要割地,可以用多賠錢來抵押,只是李鴻章心中自知這不可能,日本人怎麼可能不要地?他也曾試圖通過向列強求援,讓列強出面干涉割地一事,但是列強沒有同意。

所以,李鴻章深知清政府想要求和,不僅得賠款,還必須得割地,關鍵只在於賠多少和割多少。

賠多少和割多少,只能在談判的過程中儘量爭取,對於清政府和李鴻章而言,當然是越少越好。

第一輪談判中,李鴻章說了一堆屁話,說什麼兩國同文同種,應當相互提攜,別讓洋人趁虛而入的屁話。日本外相陸奧宗光聽完,直接說李鴻章是在老生常談,所以第一輪談判沒談成,雙方代表更多隻是禮節上的會面。

第二輪談判中,日本為了推遲停戰的時間,故意向李鴻章提出了極為苛刻的條件,嚇得李鴻章搖頭直呼:“太苛刻了,太苛刻了!”所以,第二輪談判在日本人的故意為之之下也沒談成。

第三輪談判,日本人說要讓清朝割讓臺灣,李鴻章哪敢答應?所以,經過一番激烈的爭執之後仍然沒有談成。

不過,第三輪談判結束後,即1895年3月24日16時之後,李鴻章坐上轎子返回住所接引寺的途中,竟有一個日本青年從人群中竄出來衝到轎前,對著李鴻章扣動了扳機,“砰”地一聲打中了李鴻章的左臉頰,李鴻章瞬間昏死過去。

李鴻章捱了這一槍之後,日本確實有一定的壓力,但是這一槍絕對不值一個億,日本人的條件依然非常之苛刻。

第四輪談判中,日本除了讓清政府割地之外,還索要3億兩白銀,李鴻章不敢答應。

實際上,日本提出這3億賠款的條件,本來便沒有打算真的拿到足足的3億,談判嘛,自然會有討價還價的餘地,出的價越高,他們最後到手的錢自然越多。

當時,清政府給了日本人一個價,即一個億。日本人想了想,也差不多了,好了好了,誰也別爭了,咱們取箇中間價,兩個億!所以,日本在第五輪談判中直接給出了2億兩白銀的條件,同時不再允許清政府繼續討價還價。

最後一輪談判的時候,李鴻章是直接苦苦哀求日本人了,能不能少賠個幾千萬?不行?那能不能少割一點地?還不行?那能不能不要利息?也不行?那交割臺灣的時間能不能推遲一個月?

只可惜,不論李鴻章怎麼求,日本人沒有再作一點讓步,李鴻章也只能代表清政府在條約上簽字。

日本人之所以少要了一個億,除了討價還價的原因之外,實際上也有別的原因。

這場和談已經談了太久了,耗得越久對日本越不利,不論是人力、物力還是財力,日本耗不過清朝,時間太久的話戰局可能會生出異變。

此外,在一旁看戲的洋人也給了日本人壓力,如果洋人介入的話,日本便得分一杯羹給他們,日本拿到手的好處便少了,所以日本也希望能夠儘快結束談判。

最終,在各種因素作用之下,促使日本減少了一個億,李鴻章挨的這一槍別說值不了一個億了,甚至不值刺殺他的兇手小山豐太郎的命,小山豐太郎最後不也什麼事也沒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