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西族史〔13〕:元代經濟文化的發展

第三節 元代經濟文化的發展


元初,賽典赤來雲南任平章政事。他首先大力強化統治機構,分設路府州縣,麗江路設一府七州一縣;柏興府下設二縣;並分設軍事機構,麗江路亦設宣慰司、宣撫司等“掌軍民之務”之長官;更重要的是開屯田、設驛站、修水利,推廣農業技術,對推動民族地區社會發展有重要作用。

一、經濟

元朝時,麗江納西族地區至昆明(中慶路)或經川西至內地的交通有所改善。沿路設立“站赤”,“星羅棋佈,脈絡相通,朝令夕至,聲聞畢達”。至元七年(1270年)“察罕章分到站戶五百戶,已於西番小噹噹地起,立馬站”。又稱:“麗江路馬站三處,馬六十匹;立吉莊站,馬一十匹,系軍人帶養;剌八站,馬三十匹;義都站,馬二十匹。“[1]川西今涼山州地區也設馬站,馬二百四十匹。鶴慶屯田,“軍一百五十二戶,民百戶,田一千雙(每雙合4畝)”[2]。

農業水利有所發展。據《元一統志》記載,麗江縣城西南珊碧外龍山(文筆峰)“山半數泉湧出,下注成溪,灌溉民田萬頃”;“霓溪(今玉泉)源出州北二里藥渠和山(今象山)下,旋繞州境”;“些蘇溪、姑霓溪、個霓溪、塊麥溪等四溪水源,悉出神外龍山,周流州境,灌溉民田”;“地土肥饒,人資富強”[3]。

出產的農產品有粳糯、麥、粟等,畜產品有馬、羊、赤山白雞等;林產品有木耳、桃、李、胡桃、松子、花紅、桂皮、木瓜等;山貨有鹿茸、飛鼠、麝香、蠻蠟、摩菰(蘑菇)、熊皮、虎皮等;礦產有金、滑石、朴硝等;手工業產品有布、綿綢等。

元代在原麗江縣境設通安、巨津、寶山等3個州:通安州有93個鄉鎮,巨津州有58個鄉鎮,臨西(維西)縣有16個鄉鎮。[4]屬麗江路所管城邑有臨西、易良、北勝府、永寧州、蒗渠州、順州、巨津州、通安州、蘭州、寶山州等。[5]

從以上各方面看來,元代納西族地區經濟有了大的發展,當然,也應看到還很貧困。元代李京描述說:“俗甚儉約,飲食疏薄,一歲之糧,圓根(即蔓菁)已半實糧也,貧家食鹽外,不知別味。”[6]當時元王朝的徵糧調兵也苛重。至正十四年(1354年)王升到麗江,“麗江北勝邊酋乞免徵,賂以沙金、櫧幣(即紙幣)千緡,卻之,俾準編戶賦金”[7]。

納西族史〔13〕:元代經濟文化的發展


二、文化習俗

元初,賽典赤大力倡導儒學,此舉也得到忽必烈的支持。至元十九年(1282年)“命雲南諸路皆建學,以祀先聖”[8]。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設雲南諸路學校,其教官以蜀士充之”[9]。當時麗江、鶴慶與其他各路一樣,先後設學。各州縣亦有之。元代文人王惠、王升父子先後到麗江倡導漢文化和儒學。王惠於至治元年(1321年)“省復委推事建昌、麗江諸道”,涉金沙江,渡瀘水,“感瘴疾殆”,次年去世,遺囑其喪禮“毋從僰俗”。[10]王升於至正十四年(1354年)以其“老經文學”,“選充雲南諸路儒學提舉,充秋闈彌封官,董治大理、永昌、麗江、鶴慶、姚安、威楚諸路學庠,所至廟宇聖像一新,復學田一千四百九十雙,皆摩崖紀之”。[11]

元代大力提倡漢文化,為明代木氏土司作家群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元代麗江路也是一個多民族的地方,“蠻有八種,曰磨些、曰白、曰羅落、曰冬悶、曰峨昌、曰撬、曰吐蕃、曰盧,參錯而居,故稱一國,磨些蠻最多於諸種”[12]。當時,白、彝(羅落)、阿昌(峨昌)、藏(吐蕃)、獨龍(撬)、傈僳(盧)、怒(冬悶)等各民族雜居在金沙江、瀾滄江、怒江流域一帶,而納西族人口較多。

納西族習俗“善騎射,最勇厲”。“善戰善獵,挾短刀,以硨磲為飾,少不如意,鳴鉦鼓相仇殺。兩家婦人中間和解之,乃罷。婦人披氈,皂衣跣足,風鬟高髻。女子剪髮齊眉,以毛繩為裙,裸露不以為恥,既嫁易之。”“不事神佛,惟正月十五日登山祭天,極嚴潔。男女動百數,各執其手,團旋歌舞以為樂。”“每歲冬月宰殺牛羊,競相邀客,請無虛日;一客不至,則為深恥。人死,則用竹簀舁(舉)至山下,無棺槨,貴賤皆焚一所,不收其骨;非命死者,則別焚之。”[13]

元代納西族民風淳樸,王沂有《末㱔詔》詩讚曰:

瀘南地多瘴,末㱔風氣美,

酋豪富畜牧,散野若蜂蟻,

聖世重柔遠,政爾煩尺菙,

敗群既已去,飲齕自相靡,

土俗類楚優,衣被紛錯綺,

俳諧百態出,供我一笑喜,

亦有善刀舞,眾鋒粲鯨齒,

坐令帳下兒,往往發上指,

將軍一回顧,風獵旌旗尾,

四座且勿喧,酒酣可以起。[14]

納西族史〔13〕:元代經濟文化的發展


三、納西古樂《北石細哩》

《北石細哩》是麗江納西族的古樂,關於它的來源尚待進一步研究,但較多的說法是與忽必烈南平大理過麗江有關。

乾隆八年(1743年)編的《麗江府志略》稱 “夷人各種,皆有歌曲、跳躍、歌舞,樂工稱‘細樂’,箏、笛、琵琶諸器與漢制同。其調亦有《叨叨令》《一封書》《寄生草》等名,相傳為元人遺音。”1917年編的《麗江縣誌》也是發揮此說:“先是元太弟革囊渡江,其音樂相傳有胡琴、箏、笛諸器,其調有《南北曲》《叨叨令》《一封書》《寄生草》等名。及奠期,主人傳樂工奏曲靈側,名曰‘細樂’,纏綿悱惻,哀傷動人。其發引之,亦以送之。”

民間亦有此說,著名民間藝人和錫典多次聽過其伯父的講述:忽必烈曾率領兵數萬餘及隨行樂班一夥人,革囊渡江,來到木氏官家巡視查情。跟隨的這些樂班,就是元世祖的宮廷樂工職部,離開麗江時,賚贈給木氏,從此取名為《別時謝禮》。[15]

《北石細啤》主要在民間喪事中演奏,有時也用於二、八月的祭祖。主要以器樂合奏為主,同時也有歌有舞。人數不固定,多時可達七八個人,少時三四個人亦可。樂器中以觱篥、直觱篥、波貝、蘇古篤、二簧、胡琴為常用樂器。觱篥為主要樂器,常單獨演奏主旋律,並在樂隊中起指揮作用。

觱篥,漢名稱,俗稱笛。二簧極似漢族京胡,最有特色的是“波貝”和“蘇古篤”。

“波貝”,漢名蘆管。據藝人和錫典講,元世祖帶來麗江的樂隊所用的樂器中就有“波貝”。管身竹製,以山中箐竹為佳,原是北方民族樂器。宋人說:“蘆管之制,胡人截蘆為之,大概與觱篥相類,出於北國者也。”[16]忽必烈及其先輩,曾徵集西夏、金的舊樂隊[17],或許波貝也被徵集。波貝聲音粗美,稍帶鼻音,近似人聲。

“蘇古篤”,漢名胡撥、渾不似、火不思。《元史·禮樂志》稱:“火不思,制如琵琶,直頸,無品,有小槽,圓腹如半瓶榼,以皮為面,四弦,皮絣同一孤柱。”明陶宗儀說:“達達樂器有渾不似。”[18]據和錫典講,元世祖帶來的麗江樂隊中就有蘇古篤這件樂器了。當時帶來的蘇古篤共有3把,一直傳到1949年後,有2件現存北京文物部門,1件在和錫典家中。

《北石細哩》全曲共12章,現存9章:

序曲《篤》用觱篥獨奏。傳說忽必烈回大都後,叫樂工譜思念之曲,寄來麗江。

第一章《一封書》,據說也是忽必烈命名的,分14段103節,節奏自由,但有三起三落,曲調略帶悲涼,而充滿對遠方親友的期待。

第二章《雪山腳下三股水》,節奏明快,曲調流暢,飲水思源,懷念故人。唱詞是:

白沙三思水,三股流三處:

一股流烏科,烏科稻穀黃,

穀穗沉甸甸,功歸三思水;

一股流烏陀,烏陀小麥黃,

麥穗飽嘟嘟,功歸三思水;

一股流烏幹,烏幹大麥黃,

麥粒亮堂堂,歸功三思水。

第三章《美麗的白雲》,它用白雲在空中逝去比喻友人惜別心情,刻畫入微,感人至深,意境深遠,略帶淒涼,因而也用於喪葬。歌詞大意是:

美麗白雲間,白鶴在飛翔,

鶴隨白雲去,一去不復返。

第四章《赤足舞曲》,開始是悲歌領唱:

京城金太陽,只期永放光,

一旦烏雲遮,大地無亮光;

地上青青草,只望萬年青,

那料一場霜,一下變枯黃;

彎彎大江水,水流常不斷,

沙灘隔江心,變成兩股水。

全曲有7段,自由悠揚,領唱後邊奏邊舞,節奏緊湊。

第五章《箭舞》,曲調為《一封書》中的5個句子,配以歌舞,旋律活潑,舞姿優美,氣氛熱烈。

第六章是重複四、五章,只歌不舞,無伴奏。歌詞大意是:

美麗白雲間,白鶴在飛翔,

鶴隨白雲去,一去不復返。

小鶴排成隊,送它入雲天,

大海閃銀波,天鵝隨浪遊。

天鵝不回頭,小鵝排成隊,

送它入大海……

此外,還有《天女哭》《南曲》等章。

《北石細哩》不僅是納西文化的明珠,也是世界音樂的瑰寶。莫說是元代,即使產生於第一次記載的1743年,也比海頓第一篇西洋交響樂早16年,比我國第一本民族器樂合奏譜《絃索十二套》早71年[19]。

納西族史〔13〕:元代經濟文化的發展

參考文獻及註釋:

[1]《元一統志》。

[2]同上。

[3]同上。

[4]《元一統志》。

[5](元)《天下城邑》。

[6](元)李京:《雲南志略》。

[7]“王升墓誌銘”,轉引自《雲南史料叢刊》第18輯,雲南大學歷史系民族歷史研究室,1980年,第103頁。

[8]元史·選舉志》。

[9]《元史·世祖本紀》。

[10]“王惠墓誌銘”,轉引自《雲南史料叢刊》第18輯,雲南大學歷史系民族歷史究室,1980年,第101頁。

[11]“王升墓誌銘”。

[12]《元一統志》。

[13](元)李京:《雲南志略》。

[14]景泰《雲南圖經志書》卷七。

[15]麗江縣政協編:《麗江文史資料》第一輯。但亦有人對“元人遺音”質疑,因《木氏宦譜》對皇帝賞賜連一頂帽子都有記錄,為何沒有記載這一樂隊呢?

[16]陳陽:《樂書》。

[17]《元史·禮樂志》。

[18]《輟耕錄》。

[19]參見《關於北石細哩的調查報告》,《納西族社會歷史調查(二)),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納西族史〔13〕:元代經濟文化的發展

執行主編 和志菊

文章來源 郭大烈、和志武著《納西族史》2015年版

音頻提供 楊樹高

圖片來源 網 絡

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

納西族史〔13〕:元代經濟文化的發展

免責聲明: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立場,與本號無關。

納西族史〔13〕:元代經濟文化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