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腸道健康會影響人的情緒”?

梁大大講物理


有人會說腸道不健康肯定影響情緒啊,腸道不好,拉肚子,肚子疼,吃不好,睡不好,情緒低落,煩躁不安。也有人抬槓說,哪裡不健康都影響情緒啊,生病了總歸是不舒服的。其實,這裡要說的是,腸道和情緒之間有著非常重要的聯繫。

大家都知道,腸道主要功能是吸收食物中的營養物質,排洩掉其中的有毒廢棄物質。而腸道還有“第二大腦”之稱,又稱“腸腦”。為何腸道是人的第二大腦呢?人體的腸壁上遍佈著神經元,它們屬於腸神經系統,獨立管理我們的消化系統,並和我們的大腦“合作”。有科學家認為,早期胚胎髮育中產生的神經脊,一部分進入了中樞神經系統,另一部分變成腸神經系統,通過迷走神經連接兩者—顱腦和腸腦。比如當有病原菌進入腸道,腸壁上的免疫細胞就會分泌包括組胺在內的炎性物質,讓腸神經系統中的神經元捕捉到危險信號。然後,“腸腦”要麼會催發腹瀉,要麼會警告大腦,讓其發出嘔吐指令。

多巴胺、5-羥色胺是調節情緒、控制情感的兩大物質。多巴胺有興奮作用,如果體內多巴胺水平過低,就會使人的情緒低落,產生厭世、對事物沒興趣、提不起精神等壞情緒。5-羥色胺又名血清素,是一種神經遞質,能讓我們產生愉悅的情緒。當體內血清素不足時,人們會煩躁易怒,失去理智。95%的5-羥色胺是在腸道里面合成的,而大腦只分泌5%。腸道微生物能夠修改迷走神經中的神經信號,不僅改變味覺接收器,而且通過釋放化學物質多巴胺及5-羥色胺等讓我們在精神上感到愉悅或苦悶。當人們出現拉肚子、便秘、腸道功能紊亂問題時,腸道菌群失調,腸道益生菌減少,有害菌增加,5-羥色胺分泌減少,心情就會變得煩躁不安。

不僅腸道健康影響著人的情緒,情緒同樣會影響腸道健康。腸道所擁有的神經細胞數量僅次於大腦中樞神經,對外界刺激十分敏感。胃腸道是人類最大的"情緒器官",人的消化功能會隨著情緒波動而出現"情緒化"的反應。當你傷心、抑鬱時,會出現胃腸蠕動減慢,消化液分泌減少,表現為食慾下降、上腹不適、飽脹等症狀。過度緊張時會出現腹痛,想排便的感覺。

在臨床上,因焦慮、抑鬱等情緒因素導致的功能性腸道疾病患者,佔消化科門診量的一半以上,這部分患者通過常規檢查沒有太大的器質性病變。

腸道健康影響人的情緒,人的情緒也會影響腸道健康,喜怒哀樂與腸道健康息息相關,這就是“腦腸軸”在起作用。合理的飲食,補充保持足夠的膳食纖維攝入,維護腸道內環境穩定,對維持身體血清素水平非常關鍵。腸道不健康的人,當調理腸道以後,情緒也就明顯變好了。


胡洋


腸道健康會影響人的情緒,並不是危言聳聽而是真的,並且影響還很大,不僅影響情緒,還會影響免疫力,抗病能力,皮膚狀況,衰老情況等等,腸道還有一個名字叫“腸腦”,被稱為人體的第二大腦,腸道中有一種神經叫做“迷走神經”,這種神經是直接通向大腦的,我們人的一些飲食習慣,情緒都是從迷走神經向大腦傳達的,甚至很多人有過的第六感與腸道菌群也有著直接的關係。

所以腸道不健康到人會直接影響到大腦的健康,心血管的健康,甚至還會增加阿爾茲海默症的患病風險。小腸是吸收營養物質的,大腸中通常是排出身體所代謝的垃圾,食物殘渣等廢物的。但是如果是便秘,那麼這些物質就會在腸道中發酵,產生有毒有害物質,甚至一些致癌物,然後會被小腸沖洗吸收入血,輸送到身體各個部位,包括大腦,我們身體的各個免疫系統細胞都會收到攻擊,那麼人就會出現疲勞,煩躁,易怒,膚色暗沉等等問題,還會增加抑鬱症的風險。


所以保持一個腸道的健康,不僅僅可以讓精神狀態更好,注意力更集中,睡眠狀態更好,還會使情緒的大改善,免疫力增加,延緩衰老,抗病能力強,身材更好等等,還能避免尷尬的口臭等問題。保持腸道健康第一要緊的事情,不是多吃膳食纖維,而是足量飲水,如果不能保證一個是溼潤的腸道環境,那麼便秘就會抑制伴隨,尤其是現在夏季,身體消耗的水分更多,建議每天飲水量最好達到2000ml。另外要注意小口慢飲。


心理營養師程偉華


腸道被稱作人體“第二大腦”,無論是內急還是想吃薯條等垃圾食品,都是在腸道的指揮下完成的。不僅如此,生氣時腹部疼痛、悲傷時食慾下降以及緊張時腹瀉等,也都與這個“第二大腦”有關。腸道在胃酸、消化酶及膽汁的協同作用下共同分解消化食物,從而吸收人體所需的氨基酸、脂肪、糖分、維生素及礦物質等。

腸道還是人體最大的排毒器官,承擔了人體大多數的排毒任務。腸道內的免疫系統占人體全部免疫的60%,這個免疫組織叫“腸道淋巴組織”,它的主要工作是保護機體不受疾病侵襲。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人的喜怒哀樂與腸道密切相關,因為“顱腦”和“腸腦”通過迷走神經相連。

大腦是支配人的意識、思維、情感、運動及各種感覺的器官,腸道不像大腦那樣縮做一團,它蜿蜒9米盤踞在腹腔。腸壁上分佈著神經元,屬於腸神經系統,可獨自管理消化系統,或與大腦“合作”。對早期生命體而言,只要有消化器官與神經系統就可以了,複雜的大腦反應不是必需的。關於腸道影響情緒的原因,詳細介紹如下:

腸道與精神的聯繫

關於腸道與精神的關聯,醫學界眾說紛紜。有專家認為,人體早期胚胎髮育中產生的神經脊有一部分進入了中樞神經系統,另一部分則轉化成了腸神經系統,之後通過迷走神經連接顱腦和腸腦。當顱腦出現驚恐的情緒時,會釋放一種應激激素,從而對胃臟產生衝擊,引發痙攣和腹瀉,另外還會刺激交感神經影響“腸腦”血清素的分泌量。

當情緒過分壓抑時,食管神經會受到高度刺激感到吞嚥困難。“顱腦”釋放出的應激激素會改變胃臟與食管間的神經功能,引發胃灼熱。

如果有病原體穿過腸壁,腸壁上的免疫細胞會分泌包括組胺在內的發炎物質,使腸神經系統中的神經元捕捉到這一危險信號,然後“腸腦”就會催發腹瀉,或告知“顱腦”。顱腦可能會決定催發嘔吐反應,或使人上吐下瀉。

腸道內存在大量微生物

健康人的胃腸道中生活著種類繁多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統稱為腸道菌群。腸道菌群會按一定的比例組合,各菌群之間具有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的關係,從而達到一種生態平衡。關於腸道內的細菌種類,已知的有500餘種,其數量達百兆以上,總重量為1.5公斤。總體來看,腸道菌群可分為有益菌、條件性有害菌和致病菌三種類型。有益菌和致病菌會不斷爭奪生存空間,從而形成腸道菌群的動態平衡。

腸道菌群並非一成不變,它會隨著年齡增長而變化。胎兒的腸道中是沒有細菌的,出生後大概1周至1個月左右,腸道菌群才逐步形成,然後腸道菌群就會與我們相伴終生。隨著年齡增長,機體各項機能都會自然老化,腸道活力也會衰退,這會導致腸道中的有益菌大幅下降、有害菌明顯上升。

與喜怒哀樂相關的激素大多在腸道中產生

腸道不僅具有消化功能,而且還是人體最大的內分泌器官,它分泌的幾十種激素細胞廣泛分佈於胃腸道壁,參與著機體各種功能的調節,與情緒密切相關的激素有多巴胺、5-羥色胺。多巴胺具有興奮作用,當體內多巴胺水平過低時會使人情緒低落,從而對任何事情都缺乏興趣、打不起精神。5-羥色胺又叫血清素,是一種神經遞質,可使機體產生愉悅的情緒。

如果體內血清素缺乏,會使人煩躁易怒、失去理智。以上兩種調節情緒的物質在大腦中也有存在,但大腦分泌的血清素只佔5%,其餘的95%是在腸道中合成的。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可影響血清素的合成。美國生物學家在小鼠實驗中發現,腸道無菌小鼠的血液中,血清素含量要比正常小鼠低約60%。他們發現,有約20種產孢類細菌被認為與5-羥色胺的含量有關

將這些菌種植入無菌小鼠體內後發現,其腸道和血液中的5-羥色胺濃度都有了顯著上升。由於腸道中的微生物可影響情緒,所以改變飲食也能對情緒產生影響。比如吃巧克力有助於促進多巴胺的分泌,使人身心愉悅;情緒低落的人,飲用含有益生菌的飲料後,可使情緒得以改善;愛發怒的人,多吃一些富含色氨酸的食物能增加大腦血清素含量。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如大豆、雞蛋和雞肉等,含有豐富的色氨酸。

腸道菌群決定你的口味

有些人在感覺壓力增大時,會特別喜歡高熱量食物;有的人特別喜歡甜食,而有的人則偏愛素食、不喜歡肉食等。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可通過影響迷走神經,控制人體對食物的偏好情況。腸道菌群控制人體飲食習慣,也是出於自身的生存策略。比如,某些菌群會促使人體偏好垃圾食品,從而達到消滅其它菌群、佔據更多生存空間的目的。

一些女性懷孕後口味會出現很大變化,有時半夜會感到飢餓,當食物擺在眼前時又沒胃口了,這種情況就與腸道微生物有關。懷孕後準媽媽的腸道菌群發生變化不僅僅引發肥胖,還會產生胰島素抵抗導致血糖升高,升高血糖是為了保證胎兒足夠的營養供應。

攝入膳食纖維有助於保持好心情

每天攝入足夠的膳食纖維,可使腸道微生物發酵,產生更多的短鏈脂肪酸,這對維持身體血清素、分子的水平非常關鍵。亂用抗生素和抽菸不利於腸道健康,長期使用抗生素會減弱腸道抵抗力及免疫力,易導致菌群失調。

抽菸會導致腸道運動功能紊亂,引發蠕動亢進或受抑制,從而加重腹瀉或便秘的症狀。適當攝入益生菌有助於腸道健康,益生菌可給機體提供必要的維生素供應,從而改善腸道內環境、抑制有害菌及外來病菌生長,緩解過敏、調節免疫力。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要想從根本上改善腸道問題,就要保持健康飲食、促進腸道益生菌活性,達到一種健康平衡的狀態。學會調節情緒,始終保持愉悅的心情對維護腸道健康有很大益處。適度運動有助於促進腸道蠕動、加速糞便排洩,這對減少腸道毒素積累、防止機體老化具有重要意義。


jianxing2000


為什麼腸道健康會影響人的情緒?因為腸道疾病本身就是心身疾病,而且人的大腦和腸道的聯繫是非常密切的。

新知識“腦腸軸”

我們知道腸道微生物是我們腸道中的微生物菌群,而這類特殊的微生物不單單是腸道內的長期住客,更是會對腸道甚至整個人體的營養吸收、新陳代謝、自身免疫,生長髮育等等多個方面以及多種疾病都起著非常重要的影響,或者說調節作用。所以我們的科學家通過不斷的研究,將腸道菌群這種特殊的能影響人體機能,乃至大腦結構功能的特殊機理命名為——腦腸軸。

其實在1915年哈佛大學的生理學家Walter Cannon就曾經做過這類的動物實驗:當動物受到驚嚇時動物體內胃部功能就會發生改變,也就是動物的情緒其實對於動物的消化功能是存在調節的。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往往壓力較大的人可能會出現腹瀉和胃部不適的症狀,一些人甚至發展為慢性病程,長期存在這種由情緒影響的慢性腹瀉或胃部不適,在臨床上往往會被歸結為腸易激綜合徵的臨床表現,而腸易激綜合徵往往是難以根治的,隨著情緒的變化,精神的緊張,常常會再次出現腹瀉或胃部不適的症狀。

抗抑鬱藥物在腸易激綜合徵中的應用

我們都知道,腸易激綜合徵其實是缺少特效藥物治療的,日常的治療主要包括:解痙、通便、止瀉、止痛等等對症治療,但往往效果不理想,很多腸易激的患者因為慢性腹瀉都會有明顯的營養不良表現。所以我們又發現抗抑鬱藥物在腸易激綜合徵的治療中有意想不到的療效,臨床上很多頑固的腸易激綜合徵患者也通過抗抑鬱藥物的止疼和改善情緒的幫助而極大的改善了生活質量。甚至我的很多消化科的同行也常常會給自己腸易激綜合徵的患者選擇抗抑鬱藥物和抗焦慮藥物,關於藥物的相互作用和不良反應方面也會經常與精神科醫生溝通。

除了藥物在腸易激綜合徵方面的治療,食物的選擇也很重要

關於膳食結構的選擇,對於腸道疾病也是很重要的治療手段。一般是不建議大量食用紅肉,最好食用高纖維飲食,高纖維飲食有許多潛在的健康益處,包括降低患心臟病,中風和2型糖尿病的風險。

纖維通常存在於豆類,穀物,蔬菜和水果中。建議使用不溶性纖維(燕麥、水果和蔬菜)來治療便秘,痔瘡,慢性腹瀉和大便失禁等消化問題。更多的纖維會使糞便膨脹,使其更柔軟,更容易通過。但補充纖維飲食也要看患者是否耐受,一些人對補充纖維飲食可能會表現出明顯的腹脹或脹氣表現,就不適合補充纖維飲食了。

關於腸道健康與人的情緒之間的關係是可以肯定的,所以關注腸道健康的同時也要關注我們的心理健康,保證良好的情緒對於腸道疾病一定是大有益處的。


我說精神


腸道發現了問題,會有許多的麻煩,因此,要有保護的處理好腸道的事情,免得影響到人們的情緒。

內科學對於腸道的問題,非常的講究的,因為腸胃是重要的消化道,特別是在進行化學消化的過程中,菌群的作用很重要的,直接會影響到吸收營養成分的事了。

微生物的存在,是保證化學消化的重要的環節,因此說,水谷精微的運化,是判斷腸胃功能的參考依據,由此,就不難發現腸與情緒是什麼樣的關係了。

保證腸胃健康,才能夠穩定情緒的變化。

髒象相互合作,互相影響。每個環節的不良反應,都將客觀的直面的通過不適,而轉告於人,這樣的人,必然會有不適的情緒表現出來,進而影響到人際關係,影響到人脈了。

調節好腸道的健康,是非常的重要了。比如說在大庭廣眾面前出現了咕咕的腸鳴音,或者有排氣的現象,那麼,會有什麼樣的情緒?如果說消化不良,有食而飢等等,該是多麼的難過了。所以,保護腸腔,方能健康的。


幕後老牛


腸道是除了大腦之外最敏感細膩的人體器官,堪稱第二大腦。現今工作或生活壓力過大,人們情緒緊張、焦慮、壓抑、易怒等,都容易導致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致使胃腸道蠕動減慢、消化液分泌減少,從而導致食慾下降、消化不良、便秘等症狀。反之,當腸道出現各種各樣病變的時候,也會導致患者出現上述情緒改變。所以說,腸道健康會影響人的情緒,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腸道菌群失調對情緒影響

腸道內有數目眾多、種類豐富的菌群,其與宿主互利共生,同時影響宿主的健康。有研究顯示,腸道菌群能影響腸腦軸功能引發神經類疾病,腸-腦軸是通過中樞神經系統和腸神經系統兩大系統,將大腦和腸道功能整合的雙向應答系統。腸道有害菌群產生神經遞質,通過腸道和迷走神經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調節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釋放,而神經因子能同時作用於周圍和中樞神經細胞,和情緒相關多巴胺能、膽鹼能、5-羥色胺能神經元密切相關。而腸道菌群失調,腸道內會產生一系列有害的神經遞質,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引起抑鬱的情緒改變。

2.腸道炎症對情緒影響

有研究表明,在腸道炎症的急性應激反應下,腦部海馬體及額葉皮層內的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和磷酸化環磷腺苷效應元件結合蛋白表達會顯著降低。這些神經遞質的降低可導致患者出現抑鬱、焦慮等情緒改變。

3.腸易激綜合徵對情緒影響

腸易激綜合徵是一種生物-心理-社會三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病症,臨床表現為排便習慣及大便性狀異常,可伴有腹痛、腹脹、黏液便等綜合徵。目前多數認為其發病機制與精神、心理因素有關。有研究顯示,有腸易激綜合徵的患者,約60%患者存在抑鬱狀況,30%患者合併焦慮,其機制推測為腸易激綜合徵可有腦部左側屏狀核、左側豆狀核、右側直回、右側鉤回血流灌注減少有關。

總之,人體是一個複雜的個體。其實,身體某個部位、器官、組織的病變都有可能引起情緒改變。腸道由於其獨特的生理功能以及相對複雜多變的內環境,更容易對情緒產生影響。所以,維持腸道正常的內環境,保持腸道健康在調節人們情緒方面同樣至關重要。


藥師方健


這個問題,我覺得,應該從三個方面來說:

第一個方面,從大的方面來說任何一種疾病都會影響到人的情緒,人們常說,有病的人老的快,有病的人心情煩躁。就連你發火生氣的時候,人家還罵你一句”你有病啊”!一個普通小感冒,都會把人折騰的只想睡覺,不想言語。也就是說任何不利於身體健康的疾病都會影響到人的情緒。



但真正腸道健康為什麼影響到人的情緒的主要原因在這裡呢

從生理結構來說,腸道健康時三影響著我們的情緒,那是因為控制人類情感、情緒的多巴胺內啡肽以及5-羥色胺等激素,95%都是在腸道內合成的,比如,人們出現拉肚子、便秘腸道紊亂時,都會出現煩躁的情緒。想到的,當我們的情緒不好時,也會 同樣影響到腸道消化的正常功能。



第三方面,從微生物菌群研究發現,腸道的功能和腸道微生物有密切的關係,在人體腸道中,微生物的數量是人體總細胞數量的10倍。要是沒有腸道菌群的存在,我們的腸道就不能完成大腦下達的一切任務,所以大腦堪稱人體第二大腦,腸道和大腦之間也互為關聯。

從以上可以看出,腸道不僅只決定著免疫力,而且還控制著人們95%的情緒。


李愛琴營養師


腸道健康會影響我們的情緒,這是開玩笑嘛?還是指肚子不舒服,情緒自然好不起來?其實,人的情緒變化,除了與大腦息息相關,真的與腸道也有著密切的關係,為什麼會這樣?今天就來為您解讀一下,腸道健康與人的情緒之間的關係。

先來和大家分享一個日本九州大學的一項動物實驗結果,在這項研究中發現,無菌小鼠的應激激素(腎上腺素、血管緊張素等激素,如果偏高,會損害身體健康),是正常小鼠的2倍,而他們之間唯一的差異,就在於一個沒有腸道菌群,而正常小鼠有正常的腸道菌群。於是科學家們對腸道菌群與情緒之間的關係進行了更深入的研究,研究發現,我們的情緒與腸道菌群的平衡,腸道的健康,有著密切的關係。

很多人都聽說過多巴胺這種物質,很多研究也證明,多巴胺是使人產生興奮、快樂、愉悅心情的重要神經遞質,除了多巴胺以外,還有一些化學物質也與人的情緒息息相關,比如5-羥色胺、內啡肽等。而低落的情緒,很多時候與多種維生素的缺乏有關,特別是B族微生物,如果身體出現缺乏,就會影響人的情緒,另外,褪黑素等一些相關激素的過度分泌,也會導致人的情緒發生低落。而這些影響情緒的化學物質,都與我們的腸道健康和腸道菌群密切相關。

腸道和大腦離得那麼遠,為什麼腸道會影響到大腦,從而影響到我們的情緒呢?在這裡就不能不給大家談一下“腦腸軸”的概念了,腸道內含有大量的分泌細胞,這些分泌細胞與迷走神經元形成突觸,這些神經突觸就是連接腸道和腦幹的“通路”,而腸道內細胞分泌的某些相關物質,如穀氨酸、5-羥色胺等叫做“神經遞質”,這些神經遞質具有攜帶信息的神奇功能,信息正是通過這些神經遞質經過腦腸神經通路,把信息傳遞到大腦,再由大腦來分析相關信息。這種腦腸軸的概念,已經被醫學界普遍認可,因此,腸道確實可以傳遞相關信息到大腦,從而影響人的各種情緒。

綜合多項研究的統計結果,腸道內有益菌群有多巴胺的關係尚為得出明確的結論,僅有少數論文提到,改善腸道菌群,有利於多巴胺的分泌,但對於另一種神經遞質“5-羥色胺”,腸道的功勞就不可不說了,我們身體裡大約有50%的5-羥色胺都是在腸道中產生的,美國加州的一項研究發現,腸道內“無菌”的小鼠,其血液中5-羥色胺的含量,比正常小鼠少60%。在這些研究中,研究人員還發現,有近20種腸道芽孢菌,如納豆芽孢桿菌、地衣芽孢桿菌等,都具有促進5-羥色胺生成的作用,因此,如果我們腸道菌群失衡,讓我們產生快樂心情的5-羥色胺分泌也會減少,誰還能說,腸道健康與我們的情緒沒有關係呢?

我們腸道菌群不但能促進食物的消化吸收,保護腸道健康,而腸道菌群還能夠合成某些維生素,比如乳酸菌、雙歧桿菌、擬桿菌等腸道有益菌,就是合成某些B族維生素的重要菌群,而人體中的芽孢桿菌,還能夠促進維生素E的生成,而B族維生素,維生素E等的缺乏,是導致人情緒低落,不開心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腸道菌群的健康,不但影響著我們的快樂情緒的產生,也有防止焦慮、抑鬱等負面情緒的作用。而如果人長期在很大的壓力下,腸道菌群的構成會受到壓力的影響,而身體的維生素生成和吸收也都會受到影響,因此,壓力大的人,更容易產生焦慮、抑鬱等應激反應,也是與腸道菌群的構成改變有著密切的關係。

因此,我們對於腸道健康的認識,應該不僅僅侷限於腸道健康有利於身體消化吸收等方面,實際上,腸道健康對於人體情緒的正向影響,也是不可小視的,雖然腸道菌群的平衡,腸道的健康問題並不是解決所有健康問題的“萬能鑰匙”,但重視腸道健康,保持快樂心情,讓良好的腸道菌群平和和快樂愉悅的心情相互促進,對於我們的身體健康一定是有益而無害的。


李藥師談健康


為什麼說胃腸道健康會影響人的情緒,從很多個方面來解釋都是可以的,如果從傳統的中醫學角度來解釋的話,那麼就需要運用到我們”陰陽五行學說“;陰陽五行學說是中醫學的基礎理論,老祖宗將複雜的人體臟器之間的聯繫,用”陰陽五行“的推演將其建立起來。

“陰陽五行學說”中說到,在五行“木、火、土、金、水”,脾胃屬於“土”,跟脾胃聯繫比較緊密地就是就是五官中的“口”,五體中“肌肉”,那麼在情緒方面,中醫上是怎麼說的呢,中醫上說,“憂思傷脾”,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國醫學就總結出這一條規律,當然,這些經驗規律都是建立在許許多多的臨床經驗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

中醫上,一般情況下,傷心過度,或者思慮過度,大夫就首先從他的“脾胃”方面著手,給病人開一些健脾開胃的食品,這當然是治標不治本,歸根結底,傷心多度的人,還是還是應該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

“脾胃乃是後天之本”,在陰陽五行“學之中,跟腸道也是相互關聯緊密地,脾胃不調,腸道也跟著不舒服。

這是從,中醫角度講的。

如果從西醫的角度講,腸道健康影響人的情緒,這其實是廢話,不僅是腸道健康會影響的人的情緒,感冒發燒、各類疾病都會影響人情緒。

正確的講法應該是“人的情緒會影響腸道“,情緒不好會會影響人的食慾,長期的食慾不振,就會導致“胃部痙攣”,甚至嚴重的還會導致胃部的萎縮,有些朋友,甚至是女性朋友,因為長期的情緒不好,就會產生厭食,絕食的問題,所以,在這裡要提醒大家,情緒不好一定要及時排解,不然影響到自己的脾胃健康,到頭來,受傷的只有自己。


婦幼專家潘教授


隨著腸道菌群功能逐漸被發現,最近幾年來腸道健康影響情緒的研究越來越多,光是相關綜述近半年來就發表了好幾篇。總的來說就是腸道健康、尤其是腸道菌群的健康,通過腦腸軸,最終影響負責情緒管理的腦區,由此影響人們的”焦慮、抑鬱、欣快“等情緒反應。

  • 長期慢性應激反應會引起功能性消化道疾病、糖尿病、性功能障礙等多種心身疾病, 是由生物、心理和社會三種因素的共同作用導致的, 近期研究發現心身疾病發生、發展和轉歸與人體消化道內共生的腸道菌群有密切關係。

  • 人體消化道內棲息著數量龐大的腸道菌群, 這些共生微生物對宿主的消化、營養、代謝、免疫、情緒等生理心理活動都有重要影響。

  • 正常人的消化道內大約包含1 000多種細菌, 這些細菌的細胞總數量大約是人體自身細胞數量的10倍, 因此腸道菌群可以被看作是個體出生後獲得的一個重要“器官”, 和宿主共同組成“超級生物體”。腸道菌群所編碼的基因數量大約是宿主基因的100多倍, 這些腸道微生物的基因組信息的總和也被稱為“腸道元基因組”, 是控制機體健康的“第二基因組”, 通過與宿主的基因組相互作用, 共同影響宿主的生理代謝活動。

大量研究證實, 腸道菌群通過代謝產物產生或改變神經遞質、激活免疫信號通路和作用於迷走神經、免疫系統等途徑影響大腦的結構和功能, 因此腸道菌群與腸道神經系統、中樞神經系統形成了雙向互動交流的新通路———腸道菌群-腸-腦軸 (圖1)。

  • 大腦可以通過腸道菌群-腸-腦軸影響腸道菌群的物種組成多樣性及其丰度變化, 腸道菌群也可以通過這一通路作用於大腦進而影響情緒、食慾、生物節律以及一些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發生發展。


  • 由於腸道菌群可以通過腸道菌群-腸-腦軸實現與大腦雙向信息交流, 進而可以影響宿主的情緒狀態、內臟活動以及生物節律, 因此可以通過調節腸道菌群的結構來改善宿主的心理生理狀態, 在降低炎症、消除機體病理損傷的同時也消除焦慮、抑鬱、恐懼等不良情緒, 從而實現心身健康的治療目標。


歡迎親們點贊加關注並參與討論哈!

參考文獻

[1]李波,侍榮華,李宗傑.腸道菌群-腸-腦軸與心身疾病的相互關係[J].生理科學進展, 2018, 49(03): 221-22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