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的“北邙”如何能再引領洛陽榮光


洛陽的“北邙”如何能再引領洛陽榮光

洛陽,是中國歷史上一個被稱為“神都”的地方,4000多年的城市史,1500多年的建都史,我國第一個朝代——夏,即建都於此,先後共有十三個朝代的君王選擇定都洛陽,史稱“十三朝古都”。

雖然如今古都已是時過境遷,但唯一不變的就是在洛陽城的北面,自伊始就橫亙著的一塊風水寶地——“北邙”。幾千年以來,見證了多少成王敗寇和繁華衰敗。一句流傳千古的俗諺“生在蘇杭,葬在北邙”,就把歷來代表江南富庶之地的“蘇杭”與洛陽的“北邙”聯繫到一起,充分表達了古人對生前身後美好生活的嚮往。

然而現在……

“蘇杭”的美景早已被世人所領略,而“北邙”似乎伴隨著洛陽城的歷史變遷早已被人們遺忘進歷史的長河中了。

一、何為“北邙”?

“北邙”原名北芒,因其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北,而得名“北邙”。屬於秦嶺山脈的餘脈,山勢呈黃土丘陵地帶,東西綿延190公里,海拔250米左右。是洛陽北面的一道天然屏障,也是古時的兵家必爭之地。其最高峰為翠雲峰,是我國的歷史名山之一。

而縱觀整個歷史我們不難發現,似乎自秦皇漢武之後,少有皇帝仍會追求長生不老之術,他們大多數則更看重的是自己百年之後的陵寢,而“北邙”正好符合了皇帝們心中陵寢之選的所有條件,風水上佳、環境優美、地址位置優越,且地表以下5——15米的土質滲水率底、站粘性良好、土壤緊硬密實,適於安置墓穴。就這樣,十三個朝代就像搭臺唱戲一樣,紛紛盛裝而來,而後又絕塵而去,多少帝王將相和文臣武將的是是非非就化作一座座墳塋,永遠的長眠於此。一同消失的,還有那些不為人知的歷史,如今我們只能通過僅存的文字記載或野史中去探究和遐想這片土地上曾經發生過的一切。

從目前官方統計的數據來看,邙山上共有帝王陵寢24座,歷史名人或達官貴胄的陵墓數千座,普通的墳冢更是數以萬計,已成為世界上古代陵墓分佈較為集中的地區之一。現存有秦相呂不韋、南朝陳後主、南唐李後主、西晉司馬氏、漢光武帝劉秀的原陵、唐朝詩人杜甫、大書法家顏真卿等歷代名人之墓。

洛陽的“北邙”如何能再引領洛陽榮光

二、曾經的“北邙”是那樣的榮光

“北邙”作為中原腹地的風水寶地,歷來都是軍事要地和兵家必爭之地。自古便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說法,在如此背景之下,“北邙”似乎絕沒有低調的道理,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風水上佳:達官貴族紛紛選陰宅於此

在中國傳統風水學說中,山是沉穩的象徵,水則代表靈動,山水搭配便是上佳風水,預示著墓主人可以枕山蹬河,俯視天地萬物。據史料記載,自宋朝起始,之後的歷代王侯將相們都希望在百年之後選擇埋骨於此。而普通尋常百姓也希望能夠在邙山中尋得一席之地,以慰藉平生。

洛陽的“北邙”如何能再引領洛陽榮光

(2)寶藏眾多:古代的“微創技術”盜墓用的“洛陽鏟”發明於此

“微創技術”最早起源於醫療美容界,指的是通過微小的創口來達到手術的效果。而古代的“微創技術”正是盜墓賊在面對如此數量巨大的墓葬群時,為掩人耳目,發明了“洛陽鏟”,整個設計構思巧妙,方便實用,一鏟子下去,只會留下一個極小的洞口,並通過土層的分佈來確定墓穴的位置,堪稱“微創技術”的前身。無數盜墓賊通過使用“洛陽鏟”讓無數文物流失海外。“洛陽鏟”也因此聞名遐邇。


洛陽的“北邙”如何能再引領洛陽榮光

(3)景色宜人:老子仙遊駐足於此,著書觀領天下於此

相傳老子曾在“北邙”煉丹,山上現存的古建築有上清宮、下清宮。附近還有呂祖庵、武則天避暑行宮等,根據各種史料的記載,古時每逢佳節期間,上邙山遊覽者絡繹不絕。

而且,儘管“北邙”的海拔不高,但登高遠望,仍可以將伊洛二川的美景盡收眼裡,特別是傍晚時分,萬家燈火,就如同天上的繁星點點,美不勝收。因此,“邙山晚眺”,被稱為“洛陽八大景”(龍門山色、馬寺鐘聲、天津曉月、洛浦秋風、銅駝暮雨、金谷春晴、邙山晚眺、平泉朝遊)之一。


洛陽的“北邙”如何能再引領洛陽榮光

三、如今的“北邙”僅是連綿嶺坡,溝壑縱橫

當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如今的邙山似乎已經變成洛陽周邊一座普普通通的山脈,隨著洛陽新區的建設,人們關注的重點似乎離邙山越來越遠。現在的洛陽人一提起邙山無外乎是駕校、連霍高速,以及清明前後的掃墓祭拜。

當駕車行駛在連霍高速鄭州——洛陽這一段不難發現,道路兩旁地勢平坦,主要分佈著少數村落和部分的農耕地,四季分明,其中部分丘陵地區常年荒蕪、植被覆蓋率低,土地呈現荒漠化。其中最主要的是農作物並不具備調節氣候、保護環境的功能,現在的邙山基本上已經完全喪失了承擔調節氣候、溼度,保持水土的功效。

四、“北邙”重現千年榮光之路:森林+文旅

古人素來敬鬼神,因此,對埋骨之地極為看重。所以,昔日之“北邙”已成為當時人們的精神寄託。而現在,想要重現“北邙”昔日之景象,我們提出要打造“洛陽——鄭州,森林邙山綠化帶”。以生態為基礎,以交通為紐帶,以文化為媒介,從以下五個方面著手,將森林邙山綠化帶打造成洛陽的一個“符號”,重現往日之榮光。

(1)保護黃河生態環境建設

邙山,作為作為黃河流域在中原地區的重要節點,要儘快加強邙山的生態建設,建立邙山森林公園。

一方面,該地區具有明顯的區位優勢,1.離市區近在咫尺,隨著王城大道立交的完成,交通極其方便。2.面積廣闊,且住戶不多,拆遷難度低。3.獨特的丘陵地貌,好好規劃好種植種類一定可以成為一道層次明顯,景色宜人的風景線。

另一方面,要嚴格控制附近村落的汙染和垃圾治理問題,特別是燒秸稈;垃圾、填埋焚燒;農村旱廁等治理環境的大敵,需要予以堅決的取締。對附近的小工廠、小作坊等汙染個體,要予以嚴格的檢查,嚴把環境綜合治理,千萬不能走先汙染、後治理的老路。

(2)建設綠色邙山,讓風景一如從前

近些年隨著洛陽不斷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的施工,使得洛陽已經成為霧霾中的“人間仙境”,使得洛陽人民苦不堪言。

而北邙,作為洛陽的天然屏障,要充分發揮其減輕霧霾、優化環境等功效,可由各區縣政府、行業協會、教育局等政府機構,起到模範帶頭作用,並定期統一安排所轄範圍內各公司、單位或個人組織植樹造林活動。在植樹節、清明節、國慶節等節假日,積極動員洛陽及周邊縣區中小學校積極組織學生去邙山進行植樹造林活動,讓邙山儘快恢復往日的鬱鬱蔥蔥。

(3)配套完善的文旅項目的建設

要充分利用“北邙”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儘可能的將埋葬在地下的千年歷史“表徵化”,意思就是將邙山千年的歷史,生動形象的展現給更多的人。

下一步,要繼續加大對“北邙”歷史文化的探究,通過建設具有參觀性、教育性、娛樂性等多元化為一體的文旅項目。比如在修建博物館的同時,加強對博物館周邊功能的開發,將博物館與互聯網、科研部門、餐飲相結合,並積極對接引流參觀者,讓各大院校、公司等社會機構都成為博物館的常客,為縣域經濟的發展產生新的增長點。

需要強調的是,在修建大型文旅項目前。特別是交通等配套設施的基建施工,必須妥善規劃、以保護生態為首要前提。要讓“洛陽——鄭州,森林邙山綠化帶”,在青山綠水中,成為洛陽人不用出遠門也能享受到的田園牧歌。

(4)提高洛陽作為副中心城市的綜合實力

隨著“洛陽——鄭州,森林邙山綠化帶”的建設,可進一步加快洛陽城鄉一體化建設,邙山綠化帶可覆蓋新安縣、孟津縣、伊川縣、吉利區、孟州市、偃師市等地,並加快他們與洛陽市區的聯繫,進一步提升洛陽作為河南省副中心城市的綜合實力。

例如:

孟津縣可發展高效特色農業。加強黃河防護林建設,並且全面融入洛陽都市生態農業總體戰略佈局。

伊川縣發展農業生態和養殖。可依託萬安山山脈,形成洛陽南部生態屏障。

偃師市可重點發展生態、文化旅遊。依託轄區範圍內的名人故居和歷史遺蹟,建設生態公園等。

宜陽縣、新安縣需要儘快加強林地綠化,綠化現有的荒山丘陵。


結束語:我們作為洛陽的一個民辦研究機構,始終關注著洛陽的區域經濟發展。本文是2019年11月13日所刊發文章《五大項目:讓洛陽進入國家戰略》的續篇。是對其中一個項目的深入解讀,期待能在留言中與讀者進行交流和學習。

“匯河洛之智,讓洛陽重現輝煌”。讓我們一起懷揣著“詩和遠方”的夢想,去探尋洛陽未來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