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寵愛變成了溺愛,該怎麼辦?到底應不應該用老一輩的教育方式?

獨霸情劍


應該!因為老一輩教育孩子的方式主要以道德思想為主,不論幹什麼,要先學會做人!而現在就說孩子少吧,也不能當養菜啊!純屬拿錢培堆,一點道德底線沒有,為所欲為,甚至很多打爹罵娘!或許也是話應點吧!“慣子如殺子”的時代吧!老祖宗的話真有先見之明:“唾沫星子淹死人”!可不,一句不讓說,說重點就給你尋死覓活地鬧剎!唉!……


李文彬531


我說重點啊!!!

注意啊!!!

就是在教育孩子這方面,態度要強硬!!!

這我就不得不說我親嫂子,老一輩人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喜歡亂喂東西,根本不管什麼鹽太重,有味精。

我嫂子一開始就自己把關,吃的東西都是自己親手做了,從來不讓別人亂喂東西(說是會破壞小孩子的味覺),有人不聽,臉馬上就拉下來,非常嚴肅的說事情都嚴重性。

剛開始我爸爸媽媽肯定會有抱怨,但是現在小孩子都三歲了,也就慢慢習慣了,而且養的教的都好。

我嫂子關於小孩子言行方面都會深思熟慮,

如前幾天我侄兒和小朋友玩,但是總被別的小孩子打(那個小孩子比我侄兒小,打的力道也不重,老人家看的揪心)於是我們就教他被別人欺負了要還手知道嗎!

然後我侄兒特別著急說"不行!不行!不能打人的,要推開他!"我一愣

後來我嫂子說,她也有思考過這個問題,到底要怎麼解決,畢竟兩家人都是親戚(和那個打人的小孩子)小孩子打鬧,大人不好插手,於是嫂子就和孩子說"如果有人欺負你,你要學會保護自己"於是侄兒選擇了一種不傷害別人也能保護自己的方式(侄兒說自己是好寶寶,打人的是壞寶寶)

說了這麼多,偏題了,就是要你們知道,自己育兒的態度很重要!!!


兜媽的小書房


父母希望孩子好,這個“好”體現在內心世界,精神世界。父母有高質量的陪伴孩子健康成長,這個過程無論老一輩教育還是現代教育,最主要的是有區分是非的能力,有責任感,有愛人與被愛的能力

我是從懷孕起辭職全身心養胎直至照顧寶寶,四年的時間每天無時無刻的存在,而且是母乳,直到現在也依舊是,因為根據有關材料證明孩子自然離乳應是3-7歲,這時候對於他的身心發育都是有利的。所以就母乳餵養上的問題,帶著老人一起學習,瞭解明白後沒有過多幹預,更多是支持;我家寶寶從6個月起添加輔食,就讓他自己去吃,去親身感受事物性狀,當然這也不是太容易的事,所以帶著老人一起去專業地方學習專業知識,耳濡目染,偶爾也會出現老人偷偷的喂孩子吃飯的行為,這時當作沒看見,因為家庭整體和諧融洽相處才是孩子健康成長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事後再拿出其他孩子認真吃飯的例子,久而久之,老人也懂得其中利弊,不再出現這樣的行為。其實這其中老人出現了由寵愛大於溺愛的行為,但是孩子是自己的,我是全職照顧,發現問題,就及時解決,只要不傷及老人的面子及內心,不利於孩子成長的都要及時解決;關於生病問題,我都是一直學習,都有了解,加上身邊出現的例子,到我寶寶出現的症狀,就不會手足無措,也能分辨屬於什麼類型,應該怎樣正確對待。此時老人只有一個觀念吃藥,或是老方法。那麼作為父母,當你判斷出後,再及時去醫院讓醫生診斷一下,老人也不會有什麼意見,我家寶寶只在輪狀病毒時輸液吃藥,其他發燒感冒並沒有吃過。

其實我想說的寵愛變溺愛,作為父母要掌握好度,都初次為人父母,都需要相互磨合。隔代親是亙古不變的,做好自己,做好榜樣,家庭氣氛融洽,適當“溺愛”也不過分


冬增一度夏減一度


應該合理批評教育,不建議棍棒教育。

家長對孩子的溺愛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

1.把孩子視為“掌上明珠”

什麼事情都不讓孩子幹,一些已經能幹的事情也由家人代辦,孩子只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這種做法的危害顯而易見,很容易使孩子對家長產生強烈的依賴心理,一旦離開了家長就什麼事也幹不了。這會使孩子缺乏獨立性,對其心理發育十分不利。

2.對孩子的要求“有求必應”

對孩子的一些無理要求家長也會同意。這樣會使孩子形成貪婪的心理,一見到喜歡的東西就要買,如果家長不答應就會亂髮脾氣,哭鬧不止。不利於孩子養成節儉的美德,其貪婪、嬌縱的心理還會在成長中帶來更多不良的後果。

3.當孩子做錯了事,總是護著孩子

不批評、不教育,孩子在幼兒園沒得到“紅蘋果”,家長自己給孩子貼上“紅蘋果”,這樣會使孩子沒有正確的是非觀念,長此以往還會使孩子以自我為中心,做事不計後果。

4.縱容孩子、放任自由

溺愛孩子的後果,家長該如何處理

1、許多孩子行為懶散,隨心所欲,有的家長不予約束,他們認為孩子還小,還不懂事,大了就好了。殊不知這樣長期下去孩子會形成習慣,到了長大的時候自然難以糾正了。



2、愛孩子不等於溺愛,愛孩子就要從小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和高尚的道德情感,讓孩子健康成長,嚴慈並濟才是家長的正確選擇。家庭教育中的越俎代庖,百依百順,嬌寵溺愛,就是步入了誤區。嬌寵溺愛孩子的父母主觀上認為這是愛孩子,讓他們舒適、幸福,討孩子歡心,似乎這是天經地義,理直氣壯。其實溺愛是害不是愛。


3、過度的保護必然會造成孩子懶惰。本來應該自己做的事情,自己不去動手動腦,而是叫爹叫媽,什麼事情都由家長代勞,使兒童本來就具有的依賴心理更加鞏固和強化,而教育所期盼的獨立性遲遲不能到來,犯了教育之大忌。這樣做的結果使孩子在家裡處於特殊的地位,惟我獨尊,心中只有自己,很少想到別人,自私心理強化,而且還說不得,碰不得,撒嬌犯橫。


4、過度的保護自然會剝奪孩子多種的鍛鍊機會。他們沒有克服困難和挫折的實踐,缺乏生活能力的磨鍊,好像生活中只有甜蜜,而沒有苦澀。造成孩子能力低下,性格懦弱。這種由溺愛培養起來的怠惰、自私、驕橫、無能的品格必然波及學校和社會生活。


5、所以,我們做父母的要有一個信念:孩子每一次無理取鬧,絕不能讓他得到好處,尤其是第一次。請家長掌握科學育兒的知識,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切記:搖搖晃晃走在今天,結結實實走向未來,千萬不要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為溫室裡的花朵。


兒科醫生鮑秀蘭



馮雷3712


絕對應該,首先我也跟你想法一樣深有體會,家裡的小孩感覺被寵的越來越過分,做事不願意做,不願意聽,脾氣大,大人丟東西,不過現在好多了。首先,要讓家裡人一條戰線,教育孩子的時候千萬不要有人出來幫,第二,規則,每天必須要做什麼任務,那就必須做,第三,愛 每天還給的愛的時間,溺愛的時間還是要給的,第四,就是持之以恆。加油。



小小無敵小心心


建議你們一家看看李玫瑾心理教授的育兒知識。孩子要苦著養。如果想養個討債的,就寵著吧。每天聽故事聽音樂,聽十萬個為什麼?6個月寶寶就要開始讀繪本故事聽。2歲時就能認識你從外面買回家的東西所有的東西了,5歲識字一千了。7歲時要分床睡,自己會洗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德智體全面發展。一定要教孩子學會做家務,這樣才會感恩,會換位思考。關心父母的不易。0一歲時關鍵。做好規矩。養成習慣。否則無法無天。


蕾蕾283831526


大家好,我是光輝vlog的創造者
對於對孩子寵愛變成溺愛,該怎麼辦?到底應不應該用老一輩的教育方式?
我認為你要給孩子適當的愛,不要寵愛也不要溺愛,如果你現在溺愛孩子,
孩子出入社會會受委屈,不如你提前在生活中就教育孩子,這樣能讓孩子
少在社會受委屈。
老一輩的教育方式就是孩子不聽話就是非打即罵,我認為不可,要在生活中教育
孩子,循循教導,從生活實例中教育孩子最好。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28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i-0022/e7d90b8c18e8486a9f1892b90bb69069\

光輝VLOG


家長如何正確教育孩子 家庭教育孩子的十大方法(圖片來源:攝圖網)

  二、環境薰陶

  孩子學習要有一個好的小環境,不求高檔,但求氛圍,學生學習的時候要避免不必要的家庭閒談,朋友聚會等等儘量地包容缺點,用放大鏡看孩子,要知道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孩子,再完美的孩子都有自己的缺點的。父母無條件信任自己的孩子是與孩子溝通交流的重要基礎。

  家長要有意識地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使子女受到感染和薰陶。家庭是子女生活的主要場所,家長要組織好生活,處理好成員之間的關係,堅持正確的道德行為為準則,形成團結和睦的家庭氣氛,建立井井有條的生活秩序,以陶冶子女的美好情操。

  三、批評懲罰

  批評和懲罰都是對子女不良思想行為的否定,不過後者是對嚴重不良思想行為的一種教育手段。批評懲罰時,首先要全面瞭解情況,掌握不良思想行為的具體情節和嚴重程度,從錯誤的實際出發,批評是指出危害、思想根源,否定其思想行為,使之感到羞愧和痛楚,進而產生改正錯誤的動力。批評時不要諷刺,不要奚落,不要謾罵。懲罰主要是剝奪某種權利,而不是體罰,不是侮辱人格和摧殘身心。


繪憶拾光


其實現在的孩子教育問題確實是個難題。現在都是每個家庭孩子都成員少。所以長輩都是非常溺愛和寵愛。所以現在的孩子脾氣也暴躁,而且還頂撞父母等等。相比之下,以前老一輩人教出來的孩子,老一輩人都是吃苦過來的,所以孩子們都是跟著吃苦過來的,像我們也是70後的人。都是懂得吃苦耐勞,都能懂得父母的艱辛。懂得錢的來之不易。所以我覺得老一輩的教育方法也是還可以。我們都是在父母的打罵中長大的。你是在嚴格中過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