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低估的10部國產神作

1、《背靠背臉對臉》:中國的官場現形記。

豆瓣評分9.3,說它是神作,一點都不誇張。

名字很土氣,可能是為了掩蓋影片內容的敏感性。

影片改編自劉醒龍的小說《秋風醉了》,導演是中國第五代導演的代表人物黃建新。

而這部作品要講的故事很簡單,某文化館王副館長盡忠職守多年,多次任“代館長”,但始終不得轉正,進而衍生出他與兩位外派的新館長鬥智鬥勇的故事。

說是鬥智鬥勇,其實是在官場上爾虞我詐的的較量。

這部電影從內容上講,跟去年老舍同名小說改編的《不成問題的問題》很相像;同樣講的是人情社會的兩面三刀、同樣講的是權力爭奪上的爾虞我詐。

由此進而展現了一出“官場現形記”。

被低估的10部國產神作

2、《黑樓孤魂》:中國內地恐怖片的翹楚。

這部國產恐怖片上映於八十年代末。

影片憑藉對恐怖元素的製造以及恐怖氛圍的渲染;令其一經上映便大獲成功,引發了萬人狂歡搶票的盛況,可以說,是這部影片鑄就了國產恐怖片的高峰。

但就在上映期間,一場意外卻讓其跌入谷底。

據傳由於影片過於恐怖跟驚悚,導致觀影期間有位老太太因驚嚇過度而猝死;由此影片也在一片質疑聲中被迫下映。

而目前網絡上能看到的大都是閹割版。

被低估的10部國產神作

3、《萬箭穿心》:中國千萬家庭的真實寫照。

這是一部看似柔軟卻能刺痛你的電影。

也是一部在刺痛你同時能讓你不放棄希冀的作品。

影片聚焦的是不起眼的底層市井,劇情也圍繞在家庭倫理問題;看似平淡之極、看似波瀾不驚;實則卻有刺痛你的能力,最後你會發現對生活、對命運你只能卑躬屈膝。

不然,生活自有千萬種方式令你萬箭穿心。

該題材註定了這將是一部被低估的作品。

畢竟當電影市場被大製作、強特效所佔據時;根本沒有人願意去影院看這麼一出家庭倫理劇,況且這部劇還並不狗血也不色情;滿足不了觀眾們的窺視欲。

被低估的10部國產神作

4、《村戲》:遲遲不能公映的反思題材佳作。

說實話,看完這部電影我有點後怕。

怕的原因並非影片多恐怖血腥,而是感受到當人的思維被灌輸的意識所侵佔,沒有獨立思考只有無條件盲從,只有一副皮囊、一堆爛肉;一個被集體意識下操控的機器。

這種無知、無力、無個人意識的存在才是最可怕的。

影片將時間設在了1982年的村落,那時“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正要如火如荼開展,看似一片祥和即將踏入新時代的歡喜,但“開放”只是藥引引出來的是“未開化”年代人性的扭曲。

所以老戲的大幕還沒拉開,就牽扯出了幾十年前的一樁往事,而這件往事卻將集體意識對思想的侵佔以及人的劣根性詮釋的淋漓盡致。

被低估的10部國產神作

5、《獨自等待》:近十五年最好的國產愛情片。

看上去,這是部無聊至極的電影。

影片吞吐而乏味、平實而緩慢;劇情平白直敘沒有高潮、結局模稜兩可有些扯淡;從這些方面看這部電影的確蠻失敗的。

但在我眼裡;它就是華語電影裡最好的愛情片之一。

影片的諸多缺陷在我看來尤為可貴;枯燥的劇情就像生活的照妖鏡,折射的是我們一成不變的人生;只不過大多時候我們的生活已經夠枯燥了,所以就不喜歡影片這種“寫實”的風格。

另外沒有結局的結局其實更像是生活的延續;我們或是等待或是追求;只要我們所期待的另一半沒有出現,生活就還會是如滾輪般前行。

這是一部愛情片,更是一部教我們如何自處的作品。

6、《夜盜珍妃墓》:中國內地真正意義上的盜墓片。

這是一部“承上”的國產盜墓片。

影片上映於1989年,當時中國電影市場花團錦簇、百花齊放,在這種環境下才得以讓盜墓題材有“可乘之機”。

影片以清朝末年珍妃墓的傳說為切入點,講述了六個目的不同的盜墓者、與土匪、滿清遺老跟西陵護衛隊間圍繞著盜寶、奪寶展開的鬥爭。

之所以說其“承上”不僅因其驚奇、詭譎的盜墓題材,更是因其製造的驚悚詭譎的氛圍跟懸疑感。

而這讓影片在開創盜墓題材的同時,走到了國產恐怖片的前列。

被低估的10部國產神作

7、《孝子賢孫伺候著》:喜劇之王陳佩斯的荒誕喜劇。

簡單說,影片在喜劇的偽裝下完成了一次批判表達。

影片借母親想被土葬,兒子作為幹部必須火葬的對立下,勾勒了一場別開生面、卻轟然倒塌的荒誕效果。

在這個情節裡親情、計謀、巧合等多元素被疊加在一起,最後在簇擁聲中、在相互擠壓下,卻演變成了難以預測的諷刺鬧劇。

這場鬧劇讓人感到可笑、同時也感到可憐,當小二孃裝死後,所有的親戚為了利益勾心鬥角,所有與此有利害關係的人相互欺瞞。

影片最後也讓人看到了人性的傾軋、社會的冷暖。

其實開始母親的老思想無法轉變,裝死只是為了測試兒子孝心。

被低估的10部國產神作

8、《光棍兒》:相當生猛描繪農村底層那些事的國產片。

我從未想到,中國竟然能出現如此生猛的電影。

更想不到的是,這竟是還是導演郝傑的處女作品。

發自肺腑的先感嘆一句牛逼!

影片中對性話題最直白的講述、最放肆的腔調,真的是讓人始料未及;因為在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的薰陶下,性已經成了三緘其口的事情。

即使生理再需要,在明面上遇到這個話題都得迴避。

但當所有人都假裝正經的時候,這部作品卻將最粗糲、最真實、最生性的方式將民眾對性的渴望詮釋的淋漓盡致;在這種話題自帶荷爾蒙發酵的挑撥下,通過影片中光棍們的生活常態,將中國人對性的渴望、以及性苦悶暴露在鏡頭下。

被低估的10部國產神作

9、《柔道龍虎榜》:最被低估的港片。

知道《柔道龍虎榜》的,少之又少。

但這絕對是杜琪峰最被低估的佳作。

這是杜琪峰的一次試探、更是杜琪峰的一次致敬。

2003年,拍完《大事件》的杜琪峰感嘆港片日漸凋零,審美也逐漸的朝娛樂化靠攏,所以他嘗試拍攝了這部源於柔道精神,並向黑澤明的《姿三四郎》致敬的作品。

熟悉杜琪峰的人都知道,在他的作品中一直有黑澤明的痕跡。

如《放逐》中的站位、動靜皆宜的場景,頗有《影子武士》的風格,如《黑社會》中陰冷、詭譎濃墨的著色,更似《亂》中的氣勢磅礴。

而《PTU》、《槍火》中明亮對比的場景、畫面構圖的設計,也是黑澤明一以貫之的色彩。

可以說老杜是相當的愛黑澤明瞭。

被低估的10部國產神作

10、《殺生》:一場隱喻頗多的謀殺案。

若要評選華語片中被低估的十大電影。

必有其一席之地。

其實論知名度該影片並不算低,就算沒看過相信大多數人也都聽說過這部電影;畢竟從當時看無論是影片導演演員還是製作班底也可謂是大牌雲集,在當時影片剛上映前票房也被寄予厚望,但未料想影片最後卻是口碑票房雙雙失利再也無人提及。

難道真是因為影片拍的太爛才撲街的麼?

不,相反我覺得它是那年華語片最大驚喜。

而至於為何口碑票房雙雙失利;我想最重要原因在於影片所傳遞的主旨過於晦澀難懂、表達形式也十分荒誕蒙太奇;無論是拍攝手法跟敘述結構都非線性演繹,這種形式無可避免的給觀眾設置了觀影障礙;最後看完肯定一臉懵逼然後給了差評。

可惜了這部電影,被一群不懂電影的人扼殺了。

被低估的10部國產神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