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嘛意思?

一蘊o



重新來過150615230


人生三境界,咱們還原到現實。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舉個通熟易懂的例子去了解這個境界的形成。

一,認知

我是一個產品開發人員,我來到一家新公司,漂亮的小姐姐為我介紹並演示各種各樣的機器人產品,有四足機器人,有人形機器人,有倒茶機器人。

模型亮眼,功能強悍,我興奮異常,並認真記錄著產品的種類,這是我第一次瞭解這些五花八門的機器人產品,並像別人一樣順理成章的稱呼這些產品的名稱。

這是第一層境界,瞭解並認知,看山是山。

二,解構

對產品有了興趣,我便認知去了解產品的原理,在下了一番功夫之後,我清楚了產品的構成,一個機器人,需要好的設計師設計精美的外觀和複雜的機械結構,需要有核心的控制器驅動舵機和馬達進行移動,需要不同的傳感器來豐富它得功能,還需要邏輯嚴謹的程序員為機器人寫下靈魂般的程序,各種部件需要不同的加工商來提供服務,還需要生產人員給出最合理的組裝方式,需要小批量驗證測試,需要通過各種國家認證來賦予產品資質,最終它才是一個完美的機器人產品。

此時,在我眼裡,面前的機器人已經不再是一個機器人,它是各種匠心設計的混合體,各種流程穿插的產物。

他已被我解構,看山不是山。

三,精通

經過不停的學習,不停的創新,不停研發出機器人產品,此時,在我眼裡,每一個機器人像被賦予了生命,它成為了一個整體,我不必在思索他的原理,也不必在糾結它的問題,因我已經瞭如指掌,我只需去看這個產品好不好,這個產品是否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作用,此時,在我眼裡,他們還是機器人,是那個我一眼看透的機器人,這便是第三境界,看山還是山。

我覺得三個境界,就是從認知到了解再到熟識的過程。



榮耀詩人


人生有三重境界,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滿禪機的語言來表達: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三,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細細品味琢磨,實感哲理深刻,意味深遠,真乃人生的經典寫照。形象深刻的描述了人生歷程不同的三個階段:人之初,幼小單純,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隨著年齡漸漸長大,走進了山水之間,發現山水不是我原來想象中的山水,因此,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人到中年,通過自己多年的修煉,茅塞頓開,迴歸初心,做回自己,走出了山水之間,回頭再看,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道德經》講:”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意思是:含德深厚的人就如同出生的嬰兒一樣。人生之初,純潔無暇,初識世界,一切都是新鮮的,眼睛看見什麼就是什麼,你告訴他這是山,他就認識了山,告訴他這是水,他就認識了水。人生之初,就像一張白紙,在上面畫山是山,畫水是水。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春秋交替;寒來暑往。隨著年齡增長,人們歷經了世事,漸漸變得不再那麼單純,而是,越來越成熟,發現這個世界的問題也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經常是黑白顛倒,是非混淆;無理走天下,有理寸卻步難行,好人無好報,惡人活千年。

進入這個人生階段,是激情的,不平的,焦慮的,困惑的,糾結的。你不願意再輕易地相信什麼了。在這個時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嘆息,借古諷今感嘆抱怨。山自然不再是那單純的山,水自然也不再是那單純的水。

一切的一切都成了人的主觀意志的載體,所謂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倘若留在人生的這一階段,那就苦了這條命了。可嘆,許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終點。追求一生,勞碌一生,心高氣傲一生,最後發現自己並沒有達到自己的理想,於是抱恨終生。

但是,有一些人通過自己多年的修煉,終於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這時的你茅塞頓開,迴歸初心,迴歸自然,做回了自己。人在這時候,便會專心致志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不與旁人有任何計較。任你紅塵滾滾,我自清風朗月。面對繁雜世俗之事,一笑了之。這個時候的你,已走出了山水之間,回頭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真是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能達到第三境界的人,不管他耳聞目睹了多少煩心事,遭遇了多少人生的坎坷挫折,都能面對現實,正視生活,以“花開花落都隨意,雲捲雲舒我自歌”的平常心,過自己快樂自在的生活。

“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的人,一向能夠保持從容、灑脫的淡然,能夠冷靜沉著、處之泰然。他們不因高興而忘乎所以,不因傷悲而痛不欲生,也不因失意而蹉跎歲月不饒人。

每一個人都在走著自己的“路”,登著自己的“山”,把著自己的“調”,唱著自己的“歌”,每一個人都在演繹著各自的人生。人生就像一座綿延起伏的大山,有各自的頂峰與低谷,無論處在深深的峽谷,還是登上風光無限的頂峰,我自安之若素,從不放棄對快樂、美好和幸福的嚮往!

我們曾如此渴望生命的精彩,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自己才是命運的主宰者!

誠如老子所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切自然而然。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無須精心去處世;便是真正的做人與處世了。一輩子做人,怎樣算是做好了人?一輩子處世,怎樣算是成功的處世?不如豁達的心態,人生在世,無非是讓人笑笑,偶爾也笑笑別人。曾經滄海後,再去看世事,無非是雲淡風清,不過是日升日落般的泰然了。迴歸自然,迴歸初心。人,就是要修煉到人生的至高境界: “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如此,心靜人亦安“ 祝你安好,請您轉發分享,福生無量!





揚州講壇


人生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指的是參禪之初或者普通人,看什麼是什麼只看表面。

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指的是,禪有悟了,人開始思考表面背後的內在含義。

第三重境界:看山依然是山,看水依然是水。指人生開悟,大徹大悟後,明白山水自然的可貴與美好。

世間萬物,都由心生。

 

你面對的東西,你說是山,那麼它就是山,你說不是山,那麼它就不是山

 

同樣的道理解釋水

 

你也可以把山叫做水,把水叫做山

 

佛說了,世間萬物,都由心生

 

佛家講究入世與出世,於塵世間理會佛理之真諦。人之一生,從垂髫小兒至垂垂老者,匆匆的人生旅途中,我們也經歷著人生的三重境界。這三重境界可以形象地比喻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這是我從一本哲理書上看到的一段話,

細細品味,覺得可以這樣來理解這段話。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這重境界是針對孩子說的,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什麼事對他們來說都是新鮮的、陌生的,只有通過家人和老師來教育,他們才會認識事物。你告訴他這是什麼,他便認識了什麼,不會故意認錯,以致說1是1,說2是2,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有一個小故事很能說明這點:一群大人在進行智力競賽,主持人出了“6+9等於幾”的題目,大家都想,智力競賽題目決不會就字面那麼簡單,結果誰都不敢立即搶答,而是苦苦思索。突然,一個幾歲的孩子說等於15,人們都向他投去異樣的目光,直到主持人宣佈他的答案正確時,人們才收回目光,並責怪自己的思想太複雜了,錯過了搶答的機會。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這重境界是針對中年人說的,隨著年齡的增長,社會閱歷的增多,人們的思想也變得越來越複雜了,尤其是在市場經濟時代,人們爾虞我詐,互不信任,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同孩提時代相比,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不再輕易相信眼前的一切,而是用心用腦去認識這個世界。此時,人們看到的山不再是單純意義上的山,水不再是單純意義上的水了,以致出現了許許多多現代版的“指鹿為馬”的故事。有些人站在這山,發現那山更高;沐在此水,又想到那水更淨,慾壑難填,永遠也沒有滿足的一天。有些人為名、為利、為美色絞盡腦汁,活得很累。其實,人生苦短,只要活得快樂便行,何必追求過高甚至不著邊際的標準呢!

 

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這種境界是針對老年人說的。步入老年,從崗位上退了下來,許多人都能認真反省自己的大半生,忙忙碌碌,最後得到了什麼?有些人實現了理想,卻犧牲了健康;有些人積累了財富,卻失去了誠信。

 

善於反省的人才會最終達到人生的第三重境界,認識到錢財這東西,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錢財再多,也是免不了要回歸自然的。因而千方百計發揮餘熱,為群眾辦好事實事,為公益事業添磚加瓦,為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再建新功,達到這種思想境界的人,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了。

 

寫到這裡,我想到了一段處世箴言: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無須精心去處世。這就是真正的做人與處世了。


青埂峰下有情郎zjy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出自中國佛教禪宗史書《五燈會元》,是唐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的人生三境界。

原文為: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即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

行思(671~740)俗姓劉,廬陵(江西吉安)人。唐代佛教禪宗高僧,世稱青原行思。惠能大師門下首座。

這幾句話指的是我們每個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看待事物的不同。這種不同緣於經歷也緣於心態。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這是生命最本真的一種狀態,沒有雜念,清清爽爽,純純粹粹。當然,這是對事物最表相的認識。就好象我們說有些人第一次見面就感覺份外熟悉,有些人見過多次也熟悉不起來。那是因為,我們在第一眼已經判斷了這個人是不是能夠和自己作朋友,已經決定了對方的氣場是否和自己的氣場相協調。

這是沒有深究的判定,是非常主觀的,也是絕對錶相的。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這是說我們在看到世間萬物之後,開始對他們進行思考,我們不再停留於簡單的第一印象,我們開始探尋事情背後更深層的東西。

這個階段的我們,學會了透過現象看本質,學會了在不同的人身上尋找不一樣的閃光點。這個時候,我們就會發現,有些人是外冷內熱的,還有些人慧質蘭心卻低調沉穩。


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是一切不強求,萬事隨緣。這裡的山已經不是最初的山,這裡的水也不是最初的水。就好比,你突然感覺相識多年的朋友有些陌生,彷彿你從未真正地瞭解一樣。其實,是你沒有看清朋友身上的一些潛質,它們一直在,只是被你忽略了。

應該說,禪宗大師的這三句話是蘊含著大智慧的。看人也好,觀物也罷,很多事情是不能強求的,心明則眼亮。


悠然閱讀


這句話是唐代禪宗大和尚青原惟信說的,“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

大和尚說的是自己參禪修行的三個階段,或者說是三種境界。第一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境界,還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那具體怎麼理解這個三境界呢?

年少時我,懵懂無知,看見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山山水水,只是我眼中的形象,就像花草樹木、鳥獸蟲魚一樣,它們沒啥意義,只是這個世界上簡單的存在,物質實體而已。

成年時我,歷經學習、工作,以及生活的種種酸甜苦辣,再看山看水時,心中就有了想法。壓力很大時,我會說“壓力山大”,心情苦悶時,就會想起“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激懷壯烈時,會說“山登絕頂人為峰”,感慨滄桑時,會說“滾滾長江東逝水”。這時的我,看到的山看到的水,已不是物質實體上存在的山和水,我已經給山山水水加上了自己的情感和想象。

如今的我,耳順之年,退休在家,養花遛狗,心中已無工作、事業、理想、愛情等等的牽絆,再來看山,山就是山,再來看水,水還是水,不管人世如何,不管人生如何,山山水水自然而然,我陶醉其中,舒服自在,不再對山山水水強加個人的主觀或唯心意識。

概而論之,第一境界,處於一種懵懂無知狀態,是第二境界,處於一種深入瞭解的狀態,第三境界,處於一種大徹大悟的狀態。

然而禪宗大和尚說的這句話,他沒有具體的去闡釋說明,於是留給了後人無限的遐想,每個人可因時因地、因情因景,產生各自不同的看法。

不過總體來說,這三個境界,是依次遞增的,是螺旋上升的,人的經歷越多,情感越豐富,對此話的理解也會更深刻。





龍易國學


人生有三重境界,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滿禪機的語言來說明,這段語言便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這就是說一個人的人生之初純潔無暇,初識世界,一切都是新鮮的,眼睛看見什麼就是什麼,人家告訴他這是山,他就認識了山,告訴他這是水,他就認識了水。

隨著年齡漸長,經歷的世事漸多,就發現這個世界的問題了。這個世界的問題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經常是黑白顛倒,是非混淆,無理走天下,有理寸步難行,好人無好報,惡人千年。進入這個階段,熱是激情的,不平的,憂慮的,疑問的,警惕的,複雜的。人不願意再輕易地相信什麼。人在這個時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嘆息,借古諷今,指桑罵槐。山自然不再是單純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單純的水。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觀意志的載體,所謂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倘若留在人生的這一階段,那就苦了這條命了。人就會在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爭強好勝,與人比較,怎麼做人,如何處世,絞盡腦汁,機關算盡,永無滿足的一天,因為這個世界原本就是一個圓的,人外還有人,天外還有天,循環往復,綠水常流。而人的生命是短暫的有限的,哪裡能夠去與永恆和無限計較呢?

許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終點。追求一生,勞碌一生,心高氣傲一生,最後發現自己並沒有達到自己的理想,於是抱恨終生。但是有一些人通過自己的修煉,終於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茅塞頓開,迴歸自然。人在這時候便會專心致志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不與旁人有任何計較。任你紅塵滾滾,自有清風朗月。面對蕪雜世俗之事,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這個時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正是: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無須精心去處世;便也是真正的做人與處世了。

一輩子做人,怎樣算是做好了人?

一輩子處世,怎樣算是成功的處世?

不如闊達的心態,人生在世,無非是讓人笑笑,偶爾也笑笑別人。

曾經滄海之後,再去看世情,無非是雲淡風清,不過是日升日落般的泰然了。


水木清華76318705


此語原出自唐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是指他提出參禪的三重境界: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第一階段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這是參禪初始的肯定階段,這個肯定階段就是肯定現實世界的萬物是實在。因為肯定現實世界的萬物是實在,所以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第二階段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這是對參禪初始肯定萬物是實在的第一個否定。這個否定就是他通過佛法的禪修,認識到世界的萬物的存在本是虛妄,本性是空(虛空),並無真實的實在可言,所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第三階段 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這是對上面參禪第二階段的否定的再否定,看似重新回到原先第一階段的肯定,但是實際是比原先第一階段的肯定要提高一個層次了。因為修行者通過佛法禪修的深入和智慧的提高,他認識到世間的萬物的存在本為虛妄,沒有實在,所以當他經過否定再次回到現實中的世界時,他就會做到以自然和平常的心來對待萬物,所以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因為他經過禪修認識到世間萬物本為虛妄,對世界廓然洞豁,世間萬事(萬物)悉皆看穿,所以當他經過否定再次回到世界時已經做到心地平靜淡然,無汙染,常清靜,無造作、無是非、無取捨、無斷常、無凡無聖,對於世間的一切他都能平靜淡然的度過。此修行者看似平常,實際是遠非平常之人。佛教界常雲“平常心是道”,當是言此!

所以我們看一個人佛法禪修程度的高低,不是看他如何否定萬物的實在,而是要看他能否通過禪修從否定萬物的實在轉變到重新肯定萬物和平常地對待萬物上來。這也是我們來評判和衡量一個佛法修煉者是否達到較高水平的一個標準。

在這裡我們看到,一個立志學佛出世之人,經過佛法的禪修,卻變成了一個生活在人世間以清淨、自然和平常心來對待萬事(萬物)之人。當寫到這裡,我就不由想起佛教界六祖慧能的一句話,“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所以我們修煉佛法不能離開人世間來修,而是要在人世間來修,人世間來覺!

[一個否定世間萬物實在的佛法禪修之人,到最後卻變成一個肯定萬物實在,與萬物一起相迎相送之人,此個問題甚大,由此我想到了很多,包括國學和哲學等等方面的,在這裡很短的篇幅不能將我由之延伸開去的全部思想說盡。所以還是等到以後有機會,我再對大家詳細解釋,現在就不必了。作者]

最後我以深得唐代青原行思禪師“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意旨的宋代無門慧開禪師作的一首禪詩來結束這篇文章,希望大家有所開悟。

頌平常心是道

[宋]無門慧開(和尚)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沖天一鵠2017


從“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再到“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這是一個人從無知到有知再到圓融的人生觀發展過程。

在我們還小的時候,是一張白紙,懵懂無知。我們完全相信父母、老師,長輩教育的一切,對他們告知的一切深信不疑。此時的我們,“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等我們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親身經歷了一些事情後,我們在實踐後有了思考,會形成自己的人生觀。這時我們發現小時接受的很多教育,那些曾經被我們奉為圭臬的理論很多都不正確。這時,“我們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等我們過了不惑的年紀,體味了人間百味,經歷過世態炎涼,徹底的認識了人性。我們又會發現,曾經的認知都有其合理性。俗話說屁股決定腦袋。如果我們可以設身處地換位思考,其實,每個人的人生觀都有合乎人性人情的地方。此時,我們成熟了,包容一切,理解一切,這就是孔夫子說的耳順。我們“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不老真言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這是禪宗公案故事,是指在悟道上的深淺層次。

常人呢,我們都是眼見為實,看什麼就是什麼,當然看見山就是山看見水就是水了,看見公雞也自然不認為會是母雞了,這也叫常識。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就是被這些所見所聞,給牽著走嘛,為六塵所轉,於是,在六道輪迴中,頭出頭沒,無有出期。永遠都有個我執我見,我因為看到什麼見到什麼,於是我就被產生了影響,你的一顰一笑,直接影響了我的心情,生老病死悲歡離合,被動的受苦啊,自己做不得主的人生苦啊,不是嗎?

在修行的過程中,漸漸悟道了。明白,山未必是山,水未必是水,包括你未必是你,我也未必是真我,這都是所知障。話雖然好理解,但真正證道到這個程度,也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親征的,因此公案裡頭,這麼說的大德也已經非常了不起了。

可是,當一個人修行到看山不是山的時候呢,如果沒有再深入一層,那麼就變成偏空,執著偏空之理,是不圓融的。也是好談玄論妙,不切實際,不能融入於生活。當再深入了,這時候便是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了。這也叫起妙用,運用是生活中,打成一片,心中清清楚楚。心中一片光明朗照大千,而拈花一笑。

粗陋解釋一通,不知深淺。有錯誤之處,還請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