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老是說自己忙,沒時間陪孩子,你覺得這會不會對孩子成長有影響?

高校集結號


當然會。尤其是孩子的童年,父母如果長期缺席的話,即使你給予孩子很豐富的物質,孩子都會覺得遺憾的。

首先,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在精神上總感覺少了些安全感,容易內向。在生活中,他遇到什麼問題,很容易選擇一個人自己扛,因為他知道你忙。孩子的社會經驗淺,孩子獨自解決的問題常常欠缺些考慮。其實在孩子的成長路上,會遇到很多很多的困惑,有些重要的困惑,如果沒有得到及時正確的引導,會給孩子的成長埋下一些隱患,如女孩子如果收到男孩子的情書該怎麼辦之類的問題。

其次,缺少家長陪伴的孩子受到的約束弱,走歪路的風險高。因為父母不在身邊,如果不慎交到了損友,他們容易受壞朋友的影響,犯錯的風險高。

總的來說,家長總是不陪在孩子身邊,孩子的家庭教育就薄弱了。家庭教育是孩子受影響最重要的教育,如果有機會,父母要多花些時間陪孩子,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才智寶貝學堂


家長老是說自己忙,沒時間陪孩子,會不會對孩子成長有影響?

這個答案是肯定的,多少都會對孩子產生影響。有些影響是顯性的,有些影響卻是隱性的,有些影響是短時間的,而有些影響卻是長期的。

我是許多分老師,常年擔任初三的班主任工作,多年的教育實踐讓我發現缺少家長陪伴的學生大多存在一些問題。今天我就來跟大家聊一聊孩子因為缺少家長的陪伴,常常表現出哪些症狀。

第一種:長期缺少家長的陪伴,學生性格孤僻內向,遇事容易膽怯退縮

今年我就遇到了一個這樣的女生,父母離異,各自組建了新的家庭,她從小學5年級開始就一個人在老房子住,生活自理。女孩很乖,就是性格很內向,膽小怕事。我不是她的班主任,但是我是她的數學老師,每次課堂上要提問的時候,她都會把腦袋埋得低低的,生怕我問到她。一旦提問到她,她就會很緊張,說話吞吞吐吐,很簡單的問題她都很難回答完全,課後找她瞭解情況才知道她不是不會,而是太過緊張頭腦空白。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就是我跟她聊天的時候,她很少回話,只知道拼命點頭,無論我說什麼她都點頭,態度很是謙卑。這個女孩的成績總是不上不下,看得出來她也很著急,但是她從來不敢主動去問同學和老師,我找了很多同學來幫助她,但同學都反映每次教她都很有壓力,因為她總是一味點頭,從來不敢多問一句。

這樣的孩子就是典型的缺少安全感,膽小怕事,不夠自信。



第二種:長期缺少家長的陪伴,學生性情冷漠,凡事漠不關心

學生缺少家庭的溫暖和父母的關愛,容易導致孩子性情冷漠,對與自己無關的事情漠不關心。

在我的班上就有這麼一個男生,他的父母長期在外打工,他就留在家裡成了留守兒童。男生在學校裡幾乎沒有什麼朋友,總是看到他獨來獨往,別人問他問題,他總是很冷漠地拒絕。去年的校運會,有一個項目是男子200米跑接力,我們班裡還差1個男生,而這男生平時跑步挺快的,所以大家都推薦他去參加。可是這個男生卻拒絕了,他說不喜歡參加這些活動。

這樣的孩子缺少正常的家庭生活,凡事都是他自己獨立完成,因此他融不進集體的生活。



第三種:長期缺少家長的陪伴,學生無拘束,沒有規矩

學生最早能接受到的就是家庭教育,除了學校的教育以外,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一旦家庭教育缺失,那麼學生表現出來的就是缺乏基本的教養,我行我素,沒有規則意識。

我有一個學生,他上課總是坐不住,不是搞搞小動作,就是找旁邊的人說話,別人不理會他的時候他也能自言自語。對他多番教育,但是今天好了,明天又故態萌發。他的家庭並不和睦,父親在外面找了個新女朋友,長期不回家,母親在工廠裡打工,兩夫妻只要一碰面就吵架,沒有一天是安樂的。

這樣的家庭環境,孩子缺乏正常的管教,所以表現出沒有規則意識,也就有根可尋了。



第四種:長期缺少家長的陪伴,學生性格偏激,遇事容易走極端

缺少家長陪伴,學生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長期以往,容易造成學生性格偏激,走極端的後果。

前幾年,我教過這樣一個學生,他很討厭被人冤枉,一旦被人冤枉了,他就開始暴怒,就算別人道歉了都無法宣洩自己的怒氣。一次他被語文老師冤枉了,其實事情並不大,語文老師批改作業的時候發現他的作業沒交,於是就詢問他。他堅持自己已經交了作業,但語文老師卻堅持他沒有交。他看語文老師並不相信他,而他又不知道如何解釋,所以砸爛了自己的桌椅,然後衝出教室。語文老師怕他出什麼問題,趕緊跟在後面追,最後幾個同學幫忙攔住他,才避免他最後情緒失控幹出更為極端的事情來。語文老師和我安撫了很久,才把他穩定下來。最後他的作業本被發現交到了化學老師那裡,這樣一來,算起來這也是個誤會,可是他的處理方式卻是最粗暴和極端的。

缺少關愛的孩子,性格會有缺陷,這樣的人會把生活過得一團糟,很難適應社會。



在這裡奉勸做家長的,家庭教育是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教育,對每一個孩子負責,這是為人父母的責任。

歡迎大家留言探討!


許多分教育課堂


答:

家長老是說自己忙,沒時間陪孩子,會不會對孩子成長有影響。這個問題其實是很多家長都很糾結的問題,既沒時間陪孩子,又擔心對孩子的成長受影響。誰不想陪伴孩子成長呢?!陪了孩子沒工作,工作了又沒法陪孩子。矛盾!矛盾!

為了生活,含眼離開孩子

相信在外打工的朋友都經歷過與孩子分別時的不捨。當然,孩子在父母身邊的不在此列。還記得十多年前,二歲的孩子被留守,外婆接到她家去玩,逗她說,媽媽回來了。孩子對母親幾乎沒印象,見到個女的就叫媽媽。 現在想想都淚奔!

隨著孩子的長大,看見別人家都有父母的陪伴,質問“為什麼別人家都有父母陪伴?!”會寫字的時候開始留字條。還記得十年前,藍寶精靈是下午的火車票,準備外出務工,忽然在梳妝檯下面發現孩子留字條:說不要新衣服,不要好吃的,只要媽媽留下來。就算媽媽生氣時揍他也不怕......不能再回想了,藍寶精靈已經淚流滿面!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

二十年前,農村每個人只有六七分田地,靠種地想把日子過紅火幾乎不可能。除了老師、醫生、公務員幾乎沒有更多的就業機會。打工是唯一的出路。打過工的人都知道,打工的企業有多少是可以帶家屬的?又有多少企業還可照顧孩子?在孩子的眼裡家長是不是特別忙,忙到一年都見不著。更不要說陪孩子了!

對孩子成長的影響

家長忙,沒時間陪孩子,在孩子幼年時候影響比較大,什麼都代替不了自己父母的陪伴。隨著孩子的成長,會越來越理解父母的。做到以下幾點,家長就算忙,沒時間陪孩子,對孩子成長的負面影響也會變成正面影響。

  1. 父母是真正的忙,要麼做生意,要麼工作,的確沒時間陪伴孩子。在條件允許的情況能擠時間儘量擠時間出來與孩子相處。

  2. 與孩子相處時,儘量參加孩子的活動。藍寶精靈之前只要有時間,會與孩子一起玩。孩子玩什麼,藍寶精靈就玩什麼。這樣可以拉近與孩子的距離,就算沒時間陪伴,僅有的一點時間也可以成為孩子的欣慰。

3.父母須終身學習,跟上時代的步伐。孩子對信息的捕捉能力很強。這樣可確保父母與孩子在同一軌道,有共同的溝通語言。

綜上,家長說自己忙,要“真忙”,忙著經商、忙著工作、忙著學習。就算沒時間陪孩子,對孩子成長的影響也是正面的、積極的。只要不是父母自私的不管不顧孩子,相信孩子們也能理解父母的。


藍寶精靈


肯定會有影響啊!因為父母是有有效期的,一旦錯過教育孩子的最佳時期,後患無窮!我教過的一個孩子,學習很好,就是性格孤僻,有一次我摸摸他的頭,他立即和我吼:“別摸我頭,討厭死了!”我當時就懵了,覺得怎麼會有這樣的孩子?當時就覺得自己特下不來臺,非常氣憤!覺得自己熱臉蛋貼冷屁股的感覺,下課後交到辦公室仔細詢問,他才告訴我說:“他是在鄉下親戚家裡長大的,父母工作忙,沒法管他,只能託付親戚幫忙照顧,每月給錢買吃的,穿的,就行了,很少得到疼愛!他說他沒得到過愛,所以特別討厭別人對他親密,包括對他父母,除了看書就是沉默!他說他也想和父母親密,可是他根本不會表達,也不知道怎麼表達,就希望考上大學,離家越遠越好!”而家長只會抱怨孩子沒良心,冷血!所以生了孩子,,無論多忙,一定要用心照顧孩子,否則省心一時,操心一輩子啊!


麥田裡的守望wlm


家長工作的努力,也是給孩子的一種引導教育,陪伴的有效並不是絕對時間的長短,而是我們要讓每一次陪伴都能幫助孩子豐滿他的心理資本,掌握很好的親子陪伴技巧,讓孩子得到足夠的回應和支持!

有效陪伴,是父母給孩子最溫暖的力量和信賴,融入孩子的世界,接納他,建立起與他溝通的橋樑,與他一起分享他的快樂、悲傷、苦惱、困惑,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給予幫助和支持,在孩子不需要時當一個好的聽眾,瞭解他的心理需求,尊重他的意願,信賴他的能力。有效陪伴是幫助孩子構建其發展一身的心理資本。

一、有效陪伴所構建的“依戀”關係能幫助孩子構建心理資本

“依戀”是一種能誘發正向情緒的社會連接,是我們生命中第一個建立的社會關係,所選用的模式依戀能讓孩子從正常的情緒狀態變得高興,也能讓孩子從負面的情緒狀態中得到緩和,每個人類個體嬰兒的依戀本質,直接影響到他成人後與他人建立關係的模式與傾向。

社會信任在嬰兒身上的首次顯現,體現在他是否容易被餵養,是否容易入睡和腸道是否放鬆,他們關於與日俱增的接受能力和養育技巧相互調節的經歷,幫助他們平衡體內不成熟造成了不適,在逐漸增加的清醒時刻,他們發現越來越多的冒險喚醒的一種熟悉感,與內心的善良感一致。

1978年安斯沃斯設立了陌生情境實驗,用於測量親子的依戀,發現兒童與母親的依戀關係存在四種情形。安全型依戀、逃避型依戀、焦慮型依戀、混亂型依戀。

二、父母要做到有效陪伴應該怎麼做呢?

有效陪伴能夠幫助孩子構建安全型依戀關係,對於工作很忙的父母來說,提升陪伴時候的質量,讓陪伴更有效才能更好地建立與孩子的關係,學會回應孩子需求、和孩子建立積極溝通,關鍵節點的有效陪伴,安全依戀型的孩子依舊能夠從父母這裡獲得心理資本。

(一)主動建設性回應,讓孩子感覺被很好關注

主動建設性回應指給予正面的互動,並積極地及時的給予回應,是談話能夠繼續進行,關係能夠良好發展的關鍵所在。

比如說:孩子在學校贏得了一場足球賽,回到家興高采烈地跟你分享,如何開展主動建設性回應呢?

1.保持目光接觸

當孩子興高采烈跟你分享快樂時,蹲下來,看著孩子的眼睛。

2.微笑

面帶微笑地看著孩子。

3.做熱情的評論

哇,我就知道你們能贏,你們一直都在努力練習,準備這場球賽。

4.問建設性問題

能告訴媽媽,你們是怎麼贏得這場比賽的嗎?

5.提出對這件事情的積極含義和潛在好處

經過這次比賽,你們球隊一定更有默契了,你和球隊同學的關係一定越來越好了。

(二)積極溝通的3F法則,讓溝通更順暢

孩子和父母建立良好親子依戀最主要便是通過親子的溝通來實現的,略小年齡時主要表現為對孩子需求的滿足,可是隨著孩子開始意識到自己是獨立個體的時候,更好獲得良好親子依戀的方式便是與父母的溝通。3F溝通法,是簡單易行的一套溝通方法,能幫助父母和孩子之間溝通更加順暢。

3F溝通方法是指溝通中一般可以按照以下3個F的步驟來開展,Fact(傾聽事實)、Feel(覺察感受)、Focus(聚焦意圖)。

和睦的家庭空氣是世界上的一種花朵,沒有東西比它更溫柔,沒有東西比它更適宜把一家人的天性培養得堅強、正直。
——德萊塞


蜜糖優勢育兒


【拈花微笑的女人最美】回答

長期得不到父母陪伴的孩子,就是屬於典型的受到不良撫養的孩子。這一類孩子無法形成正常的依戀感,屬於相對無助的、無法依戀他人的狀態。可能他沒有受到情緒或者身體虐待,但卻是在漠不關心的環境下長大的。想一想,如果你的情感一直得不到父母的回應,你的成長能正常嗎?

這樣的孩子的安全感無法建立,往往長期處於恐懼和不解的情緒中,沒有任何積極的情緒。對待父母也可能是一會兒尋求接近父母,一會兒又表現出躲避和抵抗。與同伴的關係也總是一種“不是打就是跑”的類型,要麼就攻擊性強,要麼就十分懦弱。


現在,父母很忙的家庭確實存在,但我認為做父母的不能以忙為藉口而心安理得地忽略了對孩子的陪伴。如果實在是很忙,也要做最大的補救工作。

首先,要和孩子溝通父母忙的理由,讓孩子試著理解父母的辛苦和無奈。

即使不能帶著孩子在身邊,也要通過電話、、微信、視頻等方式與孩子多交流。有時候,文字的交流效果並不比面對面的溝通效果差。最重要的,可能不是陪伴或者不陪伴,而是你對孩子的愛有沒有讓他深刻地感受到。

其次,要利用有限的時間高質量的陪伴孩子。

孩子越大,受同伴的影響也就明顯增強。父母如果不能經常陪孩子,就要了解孩子的玩伴,看孩子容易受到什麼影響,這樣在陪孩子時也不會無所適從。陪伴的時間並不在於長短,而在於質量。陪伴時儘量當一個傾聽者,參與者。如果孩子小,就要當好親子活動的組織者,讓孩子期待你每一次的陪伴。

最後,父母要充分認識到在孩子成長中缺失的後果。

《被忽視的孩子》一書中說到:總是說自己工作忙的父母是典型的工作狂父母,因為長時間痴迷於工作,而忽視了孩子真正的需求和感受。這樣的孩子,真正的需求和感受得不到滿足,最容易在青春期形成抑鬱情緒,對生命的重視可能也會很弱,成年後極易因為一點小事引發自殺傾向。

孩子是最好的未來,父母們的忙碌是客觀存在的。但是,為了孩子,我們還是要多陪伴他們。


拈花微笑的女人最美


如果實在沒時間,可以和孩子約定要完成的內容、完成的時間期限和達到的質量,及獎懲措施。家長到時認真檢查,履行獎懲。試行一段時間,看效果如何。

另外,儘量花時間和孩子呆子一起,和他一起成長,如果工作實在太忙,可以適當的推掉一此地,畢竟孩子的事是自己一輩子都要牽掛的事。


浩瀚星辰v


陪伴對孩子,尤其是幼年的孩子成長,十分重要。

我們說的家庭教育,也在陪伴中展開,併產生效果的。

說自己忙的人都知道,現代社會工作節奏快,任務重,誰都會很忙。問題是忙的是幹事,幹正事,幹大事。這正事大事中,陪伴孩子應該是家長頭等大事。

總聽家長說,掙錢為孩子今後創造條件等等。且不知,沒有幼時的陪伴,和應有的家庭教育,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今後靠你掙的錢,就能解決一切了?如果邊樣,有錢人、暴發戶的孩子人人成才?

孩子的成長是有時候性的,失去了應有的陪伴等你有錢有時間,可能陪伴巳無關緊要了。

時間是海綿中的水,只要擠,擠得用力,總是有的。做一個有愛心有擔當的家長!


被叫作黃老師的1948


寶爸們,我們來做一個小測試,回答問題時先別找理由,是或不是?有或沒有?只選一個答案。

1.你每天都在孩子沒睡著前回家嗎?2.你會幫孩子換尿布、泡牛奶嗎?3.每天專心陪孩子玩的時間有沒有1個小時?4.你有為他說晚安故事、陪他散步或玩球嗎?5.你常常抱他並且跟他說話嗎?6.孩子哭個不停時你會耐心的哄他嗎?

  如果以上幾個簡單的問題,你的答案都是否定的,那麼孩子不要爸爸很正常的。說的現實些,爸爸的存在與否對孩子而言根本沒有差別,因為在他的世界裡,你只是一張不陌生的臉孔罷了,也許身為爸爸的你會覺得不平,每天忙著上班工作都是為了誰?寶寶從出生到進入青少年時期前,可能是父母唯一能給時間陪他、建立親密親子關係的時候,如果錯過,當孩子慢慢長大,有了自己的世界,父母想陪他也許連機會都沒有了,但是在孩子最需要的這個階段,爸爸卻常常為事業、為賺錢,用掉了所有的精神與時間,沒有時間陪孩子是個事實,卻也成了扼殺親子關係的罪魁禍首,當爸爸發現自己在孩子的心中,似乎不被重視、與孩子不親的狀況出現,想要彌補往往需要花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並費盡心思來引導,這對爸爸、對孩子都將會是一種可怕的煎熬。

父子之間互動時間不夠是關鍵

  孩子一歲以前就已經會認人,時常出現在他面前、時常抱他、陪他說話的人,即使不是媽媽,都會成為他依賴的對象。但在這個階段如果爸爸參與的時間不夠多,孩子黏媽媽不要爸爸的情況,自然很容易就出現了。

  比如:珠珠爸爸今天難得準時下班回到家,看到正在客廳玩積木的兒子,興致勃勃的想陪他玩,沒想到當爸爸拿起積木,珠珠卻馬上搶走,並大叫“這是我的!”“爸爸陪你玩啊!”爸爸解釋著,珠珠說:“不要”,爸爸不解,雖然平常工作忙碌,早上兒子還沒醒來前就出門,回到家時兒子也已經睡著了,可是到了週末總會盡量把工作放下,陪家人到郊外走走,為什麼珠珠對爸爸似乎有點冷漠,不論做什麼只要媽媽陪,自己一參與,珠珠都會拒絕甚至哭鬧,令爸爸非常挫折。

其實,三、四歲時寶寶已懂得表達自己的喜好情緒,而且不會騙人,全職的媽媽對珠珠呵護有加,不論珠珠做什麼都會陪在他身邊,相對的,爸爸雖然會抽空帶著全家出遊,但是個性並不活潑的爸爸,和珠珠之間的互動實在不多,在珠珠的世界裡並沒有習慣爸爸陪啊!只有在車子裡時珠珠才感受到爸爸的存在,因為媽媽不會開車,剛學會說話的珠珠,甚至會叫出租車司機“爸爸”,也許在他的認知裡,會開車的都是爸爸呢!


峰合教育


留守兒童的悲哀就在於,父母不能與他們一起分享成長的快樂!

對於大多數孩子而言,他們要的不是錢,而是有父母可以跟他們經常在一起,同他們一同經歷自己的童年。

總說自己忙的父母,在我看來不是忙,而是不會管理自己的時間。

我奉勸那些沒時間的家長:你現在如果不陪伴孩子,等孩子長大了,他們也會以同樣的藉口告訴你,他很忙,沒時間照顧你。為了避免這樣事情的發生,無論怎樣,也都要抽出一些時間來,好好陪陪孩子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