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本身能合併成一個超級強國,為何英國拒絕了法國合併的要求?

江聰德


當時的國際局勢並不好。英法同命,都在走下坡路,位於非洲亞洲的殖民地紛紛脫離。

說實話,美國蘇聯(包括新中國)都在推動去殖民化,美國想打掉英法殖民地,讓其失去吸取殖民地血液的機會,打破壟斷控制的殖民地市場,最終讓英法甘心情願給自己當小弟。蘇聯則是為了擴張勢力。

尤其法國非常狼狽,越南都打不過,狼狽退出中南半島,國際影響持續下跌。

但是,對英國來說,合併英法等於多了一個麻煩,兩個窮困潦倒的國家只能互相拖累。如果合併,還不如加入同文同種的美國。

此外,英國畢竟是多年霸主,看不上法國。


四川達州


這個確實是真的,而且就發生在近代,在1956年的時候,時任法國總理的居伊·摩勒曾主動提出與英國合併。並低下了了自己驕傲的高盧雞,接受英國女王的統治,就等於把法國給英國統治,形成一個有自治權的英國附屬國,在把名字換一下,咱們兩國互相幫助,一起享富貴。

但是英國斷然拒絕了,後來國總理居伊·摩勒甚至提出加入英國主導的英聯邦,英國也沒有同意,這是為什麼呢?如果英國把法國兼併了,隨著時間的推移,倆國人民逐漸就成了一個國家啊,一個曾經的海上霸主,一個曾經的陸地霸主,絕配啊!可是英國不假思索的拒絕了。

法國和英國曾經在一起過,就是在羅馬時代,倆國同屬於羅馬帝國,也有著一定的聯繫,而且倆國還有一點血緣關係,於情於理都可以合。其實英國也有自己的考慮:

第一:在二戰結束後,雖然倆國都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傷,但是英國比法國損傷的少,並且有海外殖民地為英國輸送活力,此時的英國並不想管法國這個爛攤子。一旦成為一個國家,經濟強勁的英國勢必要幫助法國發展,這在一定程度上減慢了英國本土的恢復,只為了一個名義上的統治,真拿物資來援助你法國,英國還是不捨得的。

第二:英國對法國缺乏信任。雖然說在拿破崙之後,倆國好的穿一條褲子,但在之前,英法倆國也經常發生戰爭,尤其是在法國的王位繼承方面,英國經常插手,英法大打出手的例子太多了。現在如果合併了,你法國無論是人口還是國家面積都比我大,萬一以後有矛盾,你反過來把我合併了呢?

第三:英國看不起法國。從對納粹德國的戰爭中,法國在面對納粹德國的進攻,短時間內,迅速投降,被德國侵佔,這讓英國對法國的實力不是很相信。我要一個沒有骨氣的國家和我合併,不符合我大英帝國的風格。其次,英國認為在歐洲大陸上,自己的血脈是最尊貴的,其他的都摻雜了其他血脈,想讓女王承認你,你還不夠資格。

就這樣兩國合併的事情不了了之,不過這確實也是好事,一個統一後的英法國家勢必與其他歐洲國家繼續進行合併,形成一個比歐盟更團結,更有執行力的國家,這不是我們想看到的。


歷史深度揭秘


首先,法國想要併入英國這件事確實存在過。但被英國給拒絕了。因為英國人知道,不論是講歷史原因,還是當時所面臨的實際情況。英法合併都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況且當時法國人想要併入英國也並非什麼好事。如果當時英法合併了,別說成為超級強國了,很可能英國的實力還要更加的衰弱。

二戰結束後,法國由於在二戰中完全淪為了一個打醬油的角色。自然在戰後瓜分利益的時候,法國的話語權也最小。所以在1956年時任法國總理的居伊·摩勒在訪問英國時提議法國與英國合併,法國願意接受英女王為合併後國家的元首。然後集兩國的實力和領土一舉成為可以和蘇聯以及美國相抗衡的世界強國。但英國方面根本沒有被法國迷惑,他們很快的就拒絕了法國的建議。雖然在很久之前英法曾經同屬於羅馬帝國。但羅馬帝國分裂後,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等國相繼成為了獨立的國家。自此之後,英國和法國之間的矛盾戰爭就沒有停止過。都成了世仇了還怎麼重歸於好。中國歷史上魏趙韓三國從晉國分裂之後,想要再次合併卻怎麼也實現不了。都是一個道理。

而且法國人不懷好意,英國人也看出來了。二戰結束之後,世界各國都在積極的推進經濟復甦。英國和法國雖然在二戰期間同樣受損嚴重,但英國的經濟和基礎設施要比法國強很多。而法國不僅因為被德國所佔領過,而且在盟國反攻德國的時候,法國還淪為了戰場。這就導致法國受損極其嚴重。法國人自身為力恢復經濟,所以他們就把希望寄託在英國人身上。和英國合併後,英國就勢必要對法國做出經濟支援,這樣一來,以當時法國那黑洞般的經濟。英國人別說拯救法國了,就連自己也得被拖死。所以英國人果斷的拒絕了合併要求。否則別說超級大國了,英國很快可能會淪為二流國家。這是英國人不願意看到的。

再有,歷史上英國王室和歐洲其他國家進行過多次聯姻。所以互相之間大家都是親戚。英國人認為自己的血統最為純淨。他們有些看不起法國人的血統。更加不願意和他們成為一國。還有歷史上法國是一直支持蘇格蘭獨立的。這一點讓英國人非常的不滿。所以一直以來英國人都認為法國人是一個“小偷”。英國人擔心法國如果併入英國,那麼法國再和蘇格蘭走到一起,那麼很可能會影響到英國人以後的統治權。這是英國人所無法接受的。他們認為法國人目的不純。

除此之外居伊·摩勒最大的擔心就是英國人會找自己的麻煩。二戰後世界各地掀起了一股殖民地獨立風潮。英法兩國損失慘重。當時埃及正在積極的運作把英法控制的蘇伊士運河收回。而法國控制的阿爾及利亞也在尋求獨立。這就讓居伊·摩勒政府十分的被動。居伊·摩勒想要解決蘇伊士運河問題和阿爾及利亞問題就必須要有英國的支持。而且法國的盟友以色列和英國的盟友約旦互相之間也有利益衝突。法國很擔心英國會響應約旦的邀請對以色列以及法國動手。所以法國才積極的想要和英國合併。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謀求利益最大化。但顯然居伊·摩勒太想當然了。他聰明英國人也不笨。最終居伊·摩勒的計劃還是沒有得逞。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方圓論壇


1956年9月10日,法國總理摩勒會見時任英國首相的艾登,並提出了英法合併的建議,BBC稱兩國合併後,將有一個新的名字:盎格魯法蘭西。

然而,摩勒的這一建議卻被艾登給婉拒了。



同年9月28日,艾登訪問巴黎,摩勒又一次提出加入英聯邦,這意味著法國將接受英國女王為國家元首,艾登對此相當熱情,回國後就和內閣大臣諾曼·布魯克討論摩勒的提議。

奇怪的是,有關英法兩國合併的事此後就沒了下文,不難猜測,英國應該是拒絕了。

那麼,英國為什麼會拒絕法國的合併請求呢?


主要有這麼幾個原因。

第一,英國自詡血統高貴。

在英國人看來,整個歐洲,只有英國是最純粹的貴族血統了,也就是英國才是歐洲最高貴的種族,有這樣一種觀念,不難想象,英國人是不屑於與法國人為伍的。

第二,經濟問題。

此時,英法兩國的經濟處於下行期,相對而言,法國的經濟更加低迷,如果英法合併,英國需要拿出資金來救助法國,這對英國的經濟是極為不利的。


第三,歷史問題。

英法兩國在歷史上可是老對手了,尤其是法國還支持英聯邦中蘇格蘭的獨立,這讓英國對合並問題不得不慎重。


金兔歷史


英國:我有一個想法。

法國:講。

英國:我想讓你得到我。

法國:滾!


成釗1



眾所周知,英法兩國曆史上為了爭奪“歐洲一哥”的地位,曾交戰數百年,舊賬沒算清,新仇接著來,怎麼就差點合併了?說出來你可能不信,還真就有那麼回事兒。


(英法地理位置)


差點合併?連名字都想好了


2007年,BBC公佈了英國政府的解密文件,報道指出,在1956年9月10日,法國總理摩勒訪問英國時,他向英國首相艾登提出,希望英國和法國合併成一個叫“盎格魯法蘭西”的新國家,艾登拒絕了。可摩勒沒有死心,表示可以尊英國女王為國家元首,艾登再次拒絕。


事情到這裡還沒有結束,18天后,艾登訪問法國。摩勒再次舊事重提,並且做出讓步,稱法國可以像澳大利亞和愛爾蘭一樣,加入英聯邦。顯然,這個提議很讓艾登很心動,但這次“熱心的聯姻”,最終還是不了了之……正如BBC所說“悄悄地陷於遺忘”。


(英國首相艾登)


法國為什麼要求合併?


按理說,眼下雙方都是世界強國,作為聯合國的常任理事國,在國際事務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壓根兒沒有抱團取暖的必要。為什麼法國還要謀求合併呢?其實,這權是法國“病急亂投醫”。


二戰後,法國內憂外患,內部滿目瘡痍,各方形勢混亂,經濟恢復緩慢,摩勒領導的內閣面臨著嚴重的垮臺危機。不僅如此,海外殖民地更是紛紛掀起獨立浪潮,埃及政府想要收回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阿爾及利亞也在鬧獨立……


(二戰後的法國廢墟城市)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法國就打起了英國的主意,想要依靠英國的力量來度過這段艱難時期。除此之外,在中東,以色列和約旦的戰火又一觸即發,而法國是以色列的好夥伴,英國又是約旦的老大哥,山雨欲來風滿樓,經不起戰爭的法國為了避免兩國又在中東交戰,所以,才急於發起了“合併請求”。


(蘇伊士運河地理位置)


英國為什麼拒絕?


加入英聯邦,這麼具有誘惑力的提議,英國方面為什麼又不為所動呢?


1. 英國人的優越感作祟

英國骨子裡驕傲慣了。作為曾經的日不落帝國,巔峰時期,殖民地遍及七大洲、四大洋,統治著地球上四分之一的陸地和人口。而且,在二戰前的一百多年曆史中,英國一直是一種高高在上的操縱者姿態。所以說,英國人的優越感是與生俱來的,“高貴”的英國人根本不屑於和法國人玩。


(英國人的鄙視鏈)


2. 英國地理位置獨立

英國本就飄在大西洋上,和歐洲大陸的往來較少,向來獨來獨往,近代以來也沒有被其他國家佔領的經歷,因此感覺不到聯合的重要性。對英國人來說,英國就是英國,歐洲相當於別國。


3. 兩國隔閡很大

兩國合併並不是一件“過家家”的小事,其中牽扯太多。儘管兩國間僅僅隔著一條窄窄的英吉利海峽,但其實從文化、語言到民族上,還是差別很大。常年的戰爭,也讓兩國之間的隔閡越來越大,就算政府通過了提議,兩國人民也不會接受。


(兩國間隔著英吉利海峽)


消息一出,BBC採訪了一些法國人,有人表示,以前對摩勒的印象很好,現在對他的看法要改變了……


4. 戰後,英國形勢好於法國

戰後的兩國都處於恢復狀態,當務之急是先振興經濟,提升國力,而且,最現實的一點是,當時法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比英國差太多,與其說是兩國合併,不如說是英國“扶貧”。英國也看清了法國那點小算盤,於是拒絕也在情理之中了。


(英國拒絕合併,間接促成了歐盟,如今英國也脫歐了)


自古以來,英法就是一對冤家,分分合合也不是什麼稀奇事,相互差異把兩國推很遠,國家利益又把兩國拉很近,而“英法合併”只是兩國纏纏綿綿到天涯的一個小插曲而已……


關注“全歷史”

在這裡

文明脈絡隨心玩轉,關係圖譜任你來盤

世有萬象,史有千面

換個角度看世界!!!


全歷史


英法兩國合併本身並不存在問題,但是合併後究竟是該誰做老大?

這才是有待解決的問題,1956年,合併要求剛剛被提出,其實就已經被拒絕了,看似合併後是美好的共同繁榮,實際上終究有一者要淪為強者的從屬之地,即使兩國的領導人同意了,相信對於兩國的子民來說,定然也是不小的輿論風波,同不同意還要另說呢!


關於英法兩國合併的想法,最初是由法國總理摩勒提出

當時以很謙卑的態度,希望以英國女王作為共同國家元首,但這個想法終究還是太過於簡單了,不可否認的是,無論是英國還是法國,自古以來都有著互相交融共同之處,兩者之間僅僅一條英吉利海峽,橫亙其中,但是看似和平共處的背後,實則也有各種矛盾衝突。


英國,作為曾經的世界最強國,歷史上侵佔的國家高達200多個

儘管是一個組合而成的西歐島國,但他們對於世界強烈的征服慾望,也在歷史上掀起不小的波瀾,通過16 88年的光榮革命,最終成功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的革命政體,率先完成世界上第一次工業革命,從而創造了無比輝煌的榮光,一步迎來了它的黃金髮展時期。

作為曾經的殖民專業戶,殖民地的面積,足足有本土面積的100倍之多

日不落帝國用來形容它也一點不為過,但是如此強大的大英帝國,最終還是迎來了解體的那一天,後來逐漸被後起之秀美國超越,儘管現如今已經沒落,但是在整個世界範圍內,都擁有足夠高的影響力與話語權,由於起初大規模的資本積累,也成為歐洲地區,經濟實力強悍的資本主義強國。

法國,全名法蘭西共和國,國土面積位列歐洲第三

接壤國家眾多,而且具有臨海優勢,法國的輝煌歷史也不容小覷,儘管沒有曾經的大不列顛帝國強大,但是在中世紀時期,也已經逐漸晉升為歐洲大國行列,整個封建王朝,也在路易十四統治時期達到巔峰,通過1789年的大革命,最終成功完成政治轉型。

當時的法國有多麼厲害,其實也就相當於僅次於英國的存在

作為當時世界上第二大殖民國家,殖民地的面積,在當時國土面積那麼大的條件下,還能夠佔到本土20倍,其間對於資本的擴充也極其有利。同樣作為歐洲大陸呼風喚雨的存在,法國居民不僅擁有良好的生活水平,而且作為資本主義強國,具有極高的社會福利水平。

看似強強聯合的背後,實際上也有不為人知的苦衷

但其實兩個國家看似相同的發展軌跡,但同樣也暴露出共同的弊端,英國人自古以來就有一種強大的民族優越感,怎麼會和法國能夠夥同呢?其實縱觀其他各個方面,無論是經濟還是政體,也都有各自的差異化方向,按照本來的發展軌跡,其實也無可厚非,如果真的要合併,其實也並沒有深層次的合作利因誘導。

當然兩國之間在文化上還存在極大的差異,能不能優勢互補另一說,相信強制讓對方接受彼此的文化,未免有點太過於殘忍

法國人的浪漫情懷,這一點對於英國人來說就有點勉為其難了,總體而言,法國在思想方面更過於開化,但是英國人思維轉變的程度並沒有法國人那樣群情激昂,就不是同一類人,如果真的要合併,需要解決的問題更多了,而且英國方面也認為,互不干擾就挺好,沒有合併的必要。達不成共同的利益訴求,而且歷史上因為種種原因,還發生過矛盾衝突。

怎麼就能夠不計前嫌?合二為一呢?


歷史紅塵


英國和法國在歷史上本身就同屬一個國家,那就是羅馬帝國,後來羅馬帝國分成了43個國家,其中就包括了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等等。自從這些國家獨立之後就再也沒有走到一起。歐洲如此多的國家,如果擰成一股力量,那麼其戰鬥力將是非常可觀的,畢竟都是老牌工業強國,如果把資源整合到一起是比較會嫌棄一番巨大的風浪。可是直到現在為止,我們看到歐洲眾多國家還是一盤散沙,英國甚至要脫離歐盟組織。

那麼這些國家難道不知道他們團結起來將會非常強大嗎?其實歷史上法國曾經想要和英國聯合合併成一個國家。那就是在二戰之後的1956年時任法國總理的居伊·摩勒在訪問英國時提議法國與英國合併,接受英女王為合併後國家的元首。如果兩個國家合併那麼平靜,英國和法國的工業水平再加上兩個國家的國土面積,整合起來將會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國家,足以跟美國,蘇聯進行抗衡。而且當時就英國和法國各自來說已經處於下滑階段在世界上雖然還有一席之地,但一已經沒有了昔日的光輝。此時兩國合併是最好的選擇。

但是英國方面卻公然拒絕了法國的這一要求。後來法國總理甚至提出了法國併入英聯邦。然而英國依然沒有答應法國總理的這種提議。這究竟是為了什麼呢?

首先來說就是歐洲貴族心裡面的血統問題。在英國人看來,英國是整個歐洲最純粹的貴族血統,只有英國人才是最高貴的種族。至於法國人遠,沒有英國高貴,只是旁系罷了。所以說英國不願意與法國為伍。

其次就是經濟問題當時英國和法國的經濟都處於下行階段,而法國的經濟更加低迷,如果英國和法國合併,那麼英國必須拿出來一些資金救助法國。這樣恐怕會拖垮英國的經濟。如果法國變卦,那麼英國將得不償失。

第三就是因為法國在歷史上跟英國既友親情,但是又有爭鬥。尤其是法國支持英聯邦中的蘇格蘭獨立,讓英國十分惱火,如果法國併入英國之後,繼續跟蘇格蘭搞一些小動作,那麼英國很有可能會上法國人的當。

最終英國和法國並沒有結合在一起,到現在為止兩個國家都沒有發展強大起來,可以說逐漸的淪為了二流國家,甚至是三流國家。不知道他們有沒有後悔,當年沒有結合成一個強大的英法共和國。


高富帥超級大帥哥


這事還得先從咱們中國歷史談起。

我們古代對天下的格局是這樣劃分的:世界的中央是中原漢地,四周是東羌西戎南蠻北狄。然後我們的歷史基本上就是當中央漢地強的時候,會向四周擴張,擠壓一下蠻戎夷狄。當中央漢地弱的時候,蠻戎夷狄就會向內地打。今天我打出去,明天你打進來......然後就產生了一個令人非常頭疼的問題:打著打著就成一家人了。這是中原和周圍的少數民族幾千年都沒能解決的難題。

中原和周圍的少數民族雖然服飾不同,風俗不同,但打仗的目的都是差不多的:搶地盤。我把這片土地搶到手,這片土地的所有權就是我的了。更主要的是這片土地上的人口,這也都是我的了。古代講究逐鹿中原,中原就是地盤,鹿,就是人口,老百姓。而且爭奪地盤是手段,爭奪人口才是目的。這塊地盤上的老百姓都是我的財產,都供我驅使,這才是最重要的。

中國從有歷史記載開始,就是搶地盤,搶到手,就是歸為己有,這片地、這片地上的人,都是我的......戰爭規模小,也是搶人,今天我去你家搶一把,明天你來我家搶一把。而這個搶,主要搶的也是人口。男人搶來幹活當奴隸,女人搶來當老婆......

在這種思路下,也必然會產生一個局面:民族融合。

你把人家女人搶來做老婆感覺很爽,可過一年,她給你生個孩子,那這孩子是華夏還是夷狄立馬就說不清了。然後再這麼搞幾代......兩個族群開始會戰爭,當一方被另一方征服以後,族群的融合是避免不了的。不論是勝者還是敗者,他們都有底層群眾,長期在一起生活,兩個族群的底層群眾之間是一定會通婚的。高層也是一樣,你娶我家公主,我娶你家格格的。

而中原、中國處於華夏文明的核心,所以這裡成了一個大熔爐,誰進來,誰化在這裡。戎、羌、匈奴、鮮卑、沙陀、契丹......都消失在這個大熔爐裡。所以幾千年來周圍的少數民族很難辦,我不打進去,我就得在外圍受窮,我打進去,就得變成華夏,我要是不變成華夏,那最後還得被趕出來。打進漢地容易,但你想在這裡立住腳,就得接受漢地的風俗、文化,也就是漢化。可一漢化,你本民族原來的東西就沒了。中原、中國也很苦惱:成分越來越雜。

蒙古人當年能征善戰,但他奉行的也是搶地盤、搶人口的政策,結果打著打著就把自己打沒了。不斷的融合到被征服的地區。有的化在西亞,成為穆斯林。有的化在中國,有的化在俄國......

當然,咱們上面說的這些應該說是一種:現象。而不是一個:問題。或者對古人來講,也根本就不是個難題。民族融合,也可能是他們給的答案。保持本民族的特徵、文化、服飾本來就不是什麼大事。活下去,保證族群的數量,保證基因的延續,這才是大事。

但面對這種現象,英國,走的卻是另一條路:殖民地!

英國人也征服,而且當年的日不落帝國征服的地盤有幾千萬平方公里,幾億的人口。但是,英國人是隻征服,不融合。英國對新徵服的地區採用的是宗主國和殖民地的結構,你歸我管,你按時交稅,在生活上,咱們各過各的,不摻和。英國把本土和殖民地劃出了界限,設起了壁壘。

其他民族對征服地區的態度就是:全是我的。看著挺美,過幾年,十幾年,百年,就變成了全是大家的。英國人在這點上有自己的辦法,他不全搶,你服了就行,然後你還是你,我還是我。

英國這樣做,就是為了保證他民族的獨立性,保證自己的文化甚至血統獨立。簡單講,就是要保證英國人還是英國人,英國人就是英國人。所以英國在歐洲國家裡比較獨特,他總有自己的一套,還很驕傲。他是自成一派,不和別人摻和。

即便到了現在,在很多人的眼裡,洋人依舊是都長的差不多。而且我們學歷史,也總能看到英法聯軍這個詞。一戰、二戰,英法還是鐵桿盟友。在我們印象中,英國和法國離的很近,都是歐洲大國。所以在潛意識總會覺得這兩個國家差不多。

其實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國家,差別非常的大。

英國是一個非常純粹的民族國家,法國不是。從法國大革命開始,法國人奉行的就是:自由、平等、博愛。我們都知道拿破崙是戰神,是軍事家,但他也是一個政治家、革命家。他的征服就是要把法國的理想推行到全歐洲、全世界。他就是要把這些歐洲老貴族、老國王全打到,在征服地區推行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所以他才遭到了歐洲這些君主國家的圍毆。

從那時起,法國人就放棄了民族國家的觀念,他們認為人人平等。白人、黑人,平等。法蘭西民族和其他民族平等。在這點上英國跟德國是一夥的,他們不認為人人平等。德國人認為德意志民族比其他民族高貴。英國人認為英格蘭人比其他人高貴。

法國對其他民族是平等、開放。英國和德國對其他民族骨子裡還是排斥、警惕。我們古代講究搶女人,生孩子。但德國人打仗不允許自己的男人、女人和其他劣等民族的人發生關係,以保證自己族群血統的純粹。

法國人對其他有色人種、黑人、穆斯林採取的是接納政策。如果英法合併,在我們眼裡是好事,但在英國人眼裡這就是亡國滅種。他寧可跟德國合併,都不可能跟法國合併。如果跟法國合併,英格蘭人會迅速被法國帶來的黑人、亞洲人、拉丁人、穆斯林淹沒,五十年以後,英格蘭人就沒了。法國帶來的這支多國部隊,有自己的宗教、文化、語言、風俗,和英國人生活在一個國家,必然會彼此影響,最後成了大雜燴。英國人的文化、英國人的純粹、英國人的血統、英國人的驕傲,也就沒了。這是英國人不可能接受的。

當然,英法合併,會得到一個更大的族群。但是,為了得到這個更大的族群,代價是英格蘭人消失了,那這件事對英格蘭人還有什麼意義?

英國本身也是一個虔誠的基督教新教國家。信不信上帝是一件很大、很嚴重的事。他們也不可能接受自己的國家裡有太多的其他宗教。實際上在這類問題中,宗教因素要站在首位,民族、血統、文化,只次位。但咱們在這就不方便說太多了......


英、德、俄,是一類的國家。比較重視自己民族的純粹。

中、美、法,這是一類的國家。都是民族融合國家。

當然,這個純粹與融合是相對而言。在近代,隨著科技進步,全球性的交流,誰也不能保證自己絕對的血統和文化。英國也難免也要接受新移民,接受殖民地、其他國家、族群血統和文化。只不過和法國這樣完全敞開大門的國家比,他還是保守。英國的想法是:以我為主,你少量的加入我,然後我融化你。如果他跟法國合併,那就是一下子和稀泥了。


銳度何老師


導讀:這話說起來很有意思,歷史上英法這一對歡喜冤家曾經進行過多次長週期、大範圍、強烈度的戰爭;也曾經有過密切合作在一戰中獲勝共同分享豐厚的成果。二戰後英法被嚴重削弱,世界舞臺的主角變成了美國和蘇聯。倍感失落法國產生了與英國合併的想法,建議一度得到了兩國首腦的首肯和推動。根據英國廣播公司2007年援引英國政府解密文件報導,是法國法國總理摩勒提議並推動。甚至法國打算降級加入英聯邦,但是結果還是涼涼的。英國最後拒絕了法國合併的建議,這是為什麼呢?


英法兩國的歷史淵源

英法兩國相當有淵源,隔著一道狹窄的英吉利海峽歷史上發生過很多有意思的事情。太久遠的歷史不在闡述,什麼羅馬時代的盎格魯撒克森人、法蘭克王國等等不是本文闡述的重點。

古代英法兩國由於特殊複雜的歷史原因有很深的宿怨,並且逐漸的積累瀕臨爆發。到英國金雀花王朝的時候兩國為了領土和利益爆發了世界上最長的戰爭英法百年戰爭,戰爭持續了116年。戰爭的結果是法國完成了民族統一,而英國雖然喪失了所有歐洲大陸的領土但是也造成了英國的民族主義的興起。從這場戰爭開始,英法兩國從剪不斷理還亂的曖昧關係變得旗幟鮮明的對立。並未後來英法之間的數次規模化(席捲歐洲大陸和美洲)的戰爭埋下了伏筆。英法兩國都迅速成為民族意識明確的封建君主制度的國家。這是英法第一次掰手腕,法國獲勝1:0

百年戰爭後,英法成為世仇並且積極發展為接下來的多次碰撞做準備。在三百年後,西方殖民時代早就風起雲湧他。為了爭奪殖民地和利益,英法兩國糾結自己的同盟軍構成了以英法為首的兩大軍事集團進行了長達七年的戰爭,史稱英法七年戰爭。英國集團:英國、漢諾威、葡萄牙、普魯士;法國集團:法國、西班牙、薩克森、瑞典、奧地利和沙俄。這兩個軍事集團的對抗綿延到整個歐洲以及地中海、北美、古巴、印度和菲律賓等殖民地。這是英法之間第二次掰手腕,英國獲勝1:1

這場戰爭影響深遠,以法國為首的集團失敗告終。法國把整個加拿大殖民地割讓給英國,也基本從印度撤出。英國成為大贏家,開啟自己長達數百年的日不落帝國的征程。英國的優越感、高人一頭的獨立於歐洲之外的感覺由此而生。但是法國對英國更加敵視,所以在美國獨立戰爭中積極支持美國。

在法國損失慘重後,客觀催生了法國同仇敵愾的民族心理。水到渠成的過渡到了拿破崙時代,法國軍隊在拿破崙的領導下席捲歐洲報了一箭之仇。英法第三次較量開始。巔峰時期,法蘭西帝國殖民領主包括法國、荷蘭、西班牙所有的海外殖民地。歐洲除英國外,其餘各國均向拿破崙臣服或結盟。法國統治歐洲大陸的時代正式到來(拿破崙售賣北美路易斯安那給美國就發生在這個時代)。

英國最後通過與俄羅斯聯盟,再次和一些邦國組成反法同盟最終戰勝了拿破崙。這次英法掰手腕最終又是法國失敗了。接下來第一次世界大戰英法因為共同的利益和俄羅斯結成同盟成為獲勝者。二戰中雖然英法還是同盟,但是可憐的法國早早的就投降了成為英國口中的背叛者。如果不是有戴高樂在英國組建了法國流亡政府,二戰後別說法國的常任理事國了估計還得算到法西斯中遭到清算。

法國提議英法合併的歷史背景

二戰後英法兩國均遭到重大損失:一來殖民地大量的喪失,都紛紛獨立;二來本土因為作為殘酷的世界大戰主戰場早已經隨時慘重。所以英法不得不求救於美國,這就是馬歇爾計劃的由來。世界舞臺的中心早就不是英法的歐洲大陸,而是美蘇爭霸的格局的到來。英國現代版圖:

法國日子也不好過,前文我們說過印度支那在越南、老撾柬埔寨的強硬抵抗下法國被迫放棄殖民統治;北部非洲的阿爾及利亞鬧著要獨立;而英法控制的蘇伊士運河埃及總統納賽爾也要收回。這一切都讓當時的法國總理焦頭爛額,也許是因為同病相憐在加上英法蘇伊士運河的利益才讓法國總理開始推動英法合併的可能。為什麼不報團取暖呢?法國現代版圖:

其實如上圖所示,別說二戰後英法還有不少殖民地或者自治領;即使是現代的英法兩國如果合併後也是一支足以和美國匹敵的政治力量。聯合國中的兩常,英聯邦和法語影響的非洲足以讓合併後的國家高人一頭。但是別幻想,這可能嗎?


英國拒絕法國合併的理由

根據BBC披露的解密文件,最後英國是拒絕了合併。如果情況屬實的話,我們來冒昧推測一下理由:


1、英國延續日不落帝國的優越感在作怪

英國畢竟曾經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日不落帝國,當時英版圖面積曾經超過3000多萬平方公里。即使是目前,英聯邦也能覆蓋幾個大洲。就是說我祖上曾經闊過,雖然現在有點家道中落消耗過大但是依然是血統高貴,總有一天會翻過身來。說白了就是看不起這個曾經向德國投降的法國。


2、英法利益紛爭恐怕不好協調

英法都是近代歷史上強大的國家,都曾在全球範圍內分佈著廣大的殖民地。英語、法語語言覆蓋區域非常廣闊,並且彼此之間曾經爆發過激烈的戰爭。如果合併,那麼是否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以誰為主導,英法兩國民族意識都比較強如何定位?這些都是問題,再說從英法百年戰爭後英國在歐洲大陸就沒有領土合併後如何處理歐洲的鄰國的關係都是問題。現在英國獨立歐洲大陸之外,已經習慣了自己遠交近攻的套路一旦合併怕不會玩。

幾個國家合併歷史上確有例子,上世紀50年代埃及、也門、敘利亞等國合併後的阿拉伯“阿拉伯合眾國”就沒能持續多長時間。在埃及主導下,各方利益無法協調和分配。所以沒有幾年各個國家紛紛推出,最後阿拉伯合眾國也就不了了之了。

由此可見民族意識強烈的國家要想合併千難萬難,所以英國經過慎重考慮拒絕對英法來說也不是什麼壞事。


小結:

其實就小編自己的一家之言來說,英法合併絕對是弊大於利。如同現在英國退出法、德主導的歐盟一樣,利益分配有問題且不可調和。如同在一起合夥做生意的合夥人,誰都覺得不合適那還湊合在一起幹啥?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