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希特勒沒有入侵蘇聯,而是繼續打英國,結局會是怎麼樣呢?

司馬長史


如果希特勒執意繼續攻打英國,只會有一種結果,被英國拖垮後被蘇聯趁火打劫,收割納粹德國的勝利果實。

英法聯軍從法國敦刻爾克大撤退時,儘管保存了約40萬的英法聯軍,但是為了減輕上岸時的重量,重型武器幾乎扔在了灘頭。以至於有很長一段時間內,英國本土的陸軍只能挖戰壕消遣,幾乎處於赤手空拳的狀態。這對德軍來說無疑是個重大利好。

但是當希特勒發動西線攻勢時,戰事進展順利遠超預料之外,以至於當法國戰敗時,德國陸軍對入侵英國的行動毫無準備。德軍從未進行過海運和登陸作戰的演練,從未為了入侵英國建造登陸船隻。納粹只能趕鴨子上架,從德國和荷蘭徵集了許多駁船,並對軍隊進行登陸訓練。

德軍為了入侵英國,為此制定了海獅作戰計劃。按照計劃,德軍4天之內發起第一波10個師的兵力登陸,以建立一個寬廣的灘頭陣地。約在一星期後,向內陸的主攻前進開始,其第一目標是達到沿泰晤士河口到朴茨茅斯之間的弧形高地。在接下來就要從西面切斷倫敦對外的交通。

第二波的兵力是用來擴張戰果的機動部隊,包括6個裝甲師和3個摩托化步兵師,分成3個軍。而第三波兵力為9個步兵師,第四波兵力為8個步兵師。

德軍要想在陸戰中發揮閃電戰的優勢,必須得把其重型武器運輸過海,解決運輸問題也成為了登陸戰的關鍵。德軍估計運輸這25萬作戰部隊及其武器裝備跨過英吉利海峽,估計需要運輸船155艘,總噸數約7萬噸,另外還需要3000多艘小型的船隻,包括1720艘駁船,470艘拖船和1160艘摩托快艇。而籌集這些船隻,最快也要到9月中旬才能準備完成。

要使登陸成功,德軍只能採取足夠寬廣的正面,從拉姆斯格特到萊姆灣,以分散英法守軍的兵力和主義。但是德軍的將領對於渡海所冒的風險也是相當恐懼的,鑑於德國海軍的羸弱,他們不能確保運輸中途的安全。他們擔心中途會被英國海軍攔截,並且在英國佈置的密集水雷陣中無法登陸上岸。

種種條件限制,使得希特勒放棄了9月中旬以前的海獅作戰。而因為戈林向希特勒保證他的空軍能夠阻止英國海軍的干擾,並同時可以戰勝英國空軍,德國的海陸兩軍的將領都願意讓戈林去打頭陣。然而不列顛空戰的失敗,也令希特勒心裡涼了一截。而且從德國空軍在空戰中暴露出的弱點看,即使繼續與英國空戰,其結果也還是一樣。

德空軍的攻勢主要由第二和第三兩個航空隊來執行。前者的基地是法國東北部和海拔較低的荷蘭和比利時,後者以法國北部和西北部為基地。每一個航空隊都是一支單獨單刷的部隊,這在空軍作戰時相當不利。每個航空隊都自定其自己的計劃,而且各自為政,沒有全盤的進攻戰略配合。這種組織形式在閃擊波蘭和西歐時相當奏效,也讓德軍犯了經驗主義的錯誤。

在作戰機型上,德軍的戰鬥機主要是以單引擎為主的me-109,而少部分為雙引擎的me-110。me-109號稱巡航距離為663公里,但是這卻是個令人誤解的數字。從加來或科湯坦半島起飛,去掉來回的距離後,真正能夠活動的半徑只有約161公里。德國轟炸機的武器非常差,只有幾挺可以自由旋轉的機槍。當德國的轟炸機需要戰鬥機護航時,me-109的航程是無法勝任遠距離的作戰。而且由於德軍一架轟炸機需要兩架戰鬥機護航,所以戰鬥機只能進攻在英國南部的目標,每天所出動的轟炸機也因此被限制在300-400架,無法火力全開。

而雙引擎的me-110更為坑爹。雖然名義上其最高時速約為547公里,但在實戰中卻通常時速只有320公里,很容易就被英國的噴火式戰鬥機超越。這種飛機加速慢,而且不靈活,以至於它自身都需要me-109來保護。

在戰鬥機的配件上,德國唯一能驕傲的就是他們的油箱具有防彈的功能。但是其無線電裝備的原始化,只能在飛行中互相通訊。比起英國的雷達設施,就顯得相當的粗劣。

在回血的速度上,英國明顯強於德國。在全年的戰鬥機生產記錄來看,英國全年生產了4283架戰鬥機,這除了歸功於弗布魯克的努力和英國高層的重視外,德軍沒能從海上切斷英國的運輸線,使得戰略資源通過海運一直源源不斷地為英國空軍補充戰機,成為打不死的小強。而德國生產的戰鬥機總數約3000架,這還是德軍在戰爭初期的記錄,受限於德國的資源匱乏,在持久戰中這個數字只會遞減。

德國空軍儘管在飛行員的數量上不用發愁,但是其在培訓上方向上存在嚴重的偏科。戈林和德軍其他的空軍首長一向看不起戰鬥機飛行員,認為戰鬥機只是防禦性和次要性,致使戰鬥機飛行員遠少於轟炸機飛行員。在激烈的空戰中,戰鬥機的頂尖飛行員損失了不少,飛行員的培訓不可能一朝一夕就可以實現。而且戈林劈頭蓋臉的盲目批評,讓德國空軍身心俱疲,士氣低落。德軍高層缺乏遠見,限制了德空軍再次發動空襲的可能。

希特勒在德軍從陸海空進攻英國都受限後,轉向蘇聯已經是唯一的選擇。英法陸軍的羸弱暫時不會造成德國的威脅,從英國及時抽身是明智的。從希特勒的自傳《我的奮鬥》可以看出,希特勒對於英國的研究要比拿破崙深入。希特勒曾經向丘吉爾提出和談,只要英國不干預歐洲大陸的事務,納粹不會進攻英國及其殖民地,這主要是為了避免對英國自尊心的傷害,降低抵抗的意志。但是這遭到了丘吉爾的拒絕,於是希特勒也只能採取和拿破崙一樣的戰略,先征服蘇聯,作為最後解決英國的準備。

希特勒和斯大林都心知肚明,其同盟關係吹彈可破。在蘇德戰爭爆發前,蘇軍就已經制訂了稱霸歐洲的大雷雨計劃。儘管這一計劃是否真實存在存疑,但是蘇聯繼承了從沙俄噬土如命的基因,先後掠奪了波蘭和芬蘭的部分領土,吞併了波羅的海三國。德國如果和英國不顧一切地死磕後,在元氣大傷的狀況下,蘇聯西進搶佔納粹佔領的地盤幾乎是大概率的事情,這不僅能夠增厚其實力,而且當德國不斷東進時已經威脅到了蘇聯,出於蘇聯國土安全的考量,斯大林不會坐以待斃,這也是希特勒最擔心的。

造成這樣的結果,是歐洲大陸的秩序被重新調整後的必然結果。當出現一個超級巨頭時,傳統的歐洲強國為了自身的生存空間,只有兩條路可走,要麼通過合縱連橫尋找同盟,建立新的體系以抗衡胳膊最粗的強者;要麼就充當個體戶單幹,趁你病,要你命,而在德國和英國打得不可開交時,蘇聯是有實力單挑德國。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一意孤行,德國很可能最後就是為蘇聯做嫁衣。


梓蕤


縱橫認為繼續打英國並不是明智的,相反瞞天過海去打蘇聯這個計劃非常成功,今天,我們來腦洞一下,如果德國沒有入侵蘇聯,希特勒會怎樣對待英國!

希特勒可能壓根就不想和英國全面開戰

1940年6月22日,希特勒接受了法軍的投降,整個西歐大陸都成為德國的囊中之物,而英國也是經歷了不小的挫折後被完全驅逐出歐洲大陸,事實證明當時的德國完全達到了巔峰狀態,從希特勒對外用兵以來,德國未嘗一敗,氣勢的囂張,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匹敵。

大概是希特勒本人也未能想到,擊敗波蘭和法國竟然這麼順利,然而在這一系列的勝利背後,卻是德國最高決策間的隨意性,希特勒想怎麼打就怎麼打,完全沒有一個既定的國家級戰略。

在擊敗法國後,德國陷入迷茫,到底是繼續攻打英國,還是攻打蘇聯。

其實,希特勒在自傳《我的奮鬥》中就描述過,德國要以劍犁地,用德國的劍為德國謀取發展的空間, “德國要想實現健全的領土政策, 唯一希望, 就是在歐洲的本土能夠獲得新的領土。“在希特勒看來,東歐擁有廣闊的土地和資源,“不管怎樣, 要繼續向東突進。必須把俄國從歐洲國家的名單中劃掉”,這就是希特勒的態度。

在希特勒的演講中,這樣的話隨處可見,只要將東歐和俄國控制,德國必然能夠完成大德意志帝國的建立。

德國閃擊波蘭後,英法對德宣戰,德國想要繼續向東擴張,必須幹掉身後的法國,如果不能幹掉法國,德國將腹背受敵。

德國的“海獅計劃”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計劃

幹掉法國後,在很多人看來,就應該是希特勒對英國作戰的時候了,為此,德國還制定了入侵英國的海獅作戰計劃,1940年7月16日希特勒簽署制定海獅計劃,到7月31日決定以空中攻勢為主,一旦空中打擊完成,然後再實施登陸計劃。

實際上希特勒之所以這麼做,並不是真正的想要和英國全面開戰,希特勒曾表示:“如果我們用武力擊潰英國, 英國就會分崩離析, 但這對德國並沒有什麼好處, 我們德國人流血得到一些勝利, 但獲得實惠的是其它國家。”

因此,德國極力的想要拉攏英國,然後雙方達成同盟關係,在這方面希特勒是抱有很大希望的,希特勒認為,德國要建立一個強大的歐洲霸權國家,是一個歐洲大陸霸權,而沒有在海軍上和英國去競爭,實際上就是要給英德合作留有餘地,希特勒的想法是,戰後的世界還是英國的,歐洲大陸則是德國的。

如果英德戰爭全面爆發,那必然是雙方都沒有好處,事實上我們應該看到希特勒對德國的預判還是很準的,丘吉爾堅持要打,英國雖然勉強贏得了戰爭,卻淪為了二流國家。

正是因為希特勒看中的這一點,德國在發展的時候,注重的是陸軍和空軍,而並非海軍,整個二戰期間,德國海軍沒有一艘航母參加到戰鬥中,主要是以潛艇搞一搞貨船。

繼續攻打英國,對於傳統陸戰德國是一次巨大的冒險

德國海軍根本就沒有登陸英國作戰的實力,海獅計劃,說白了就是一個恐嚇英國計劃,只要妥協,繼續綏靖德國,那麼,至少短時間內,德國將把全部的精力對準蘇聯。

如果以上的假設成立的話,那麼就能夠看出希特勒的思維方式出來了,他明知登陸英國作戰計劃不現實卻依然進行不列顛空戰目的就是有兩個,除了上面分析到的恐嚇英國外,還有另一個圖謀就是“聲西擊東”,麻痺斯大林,給蘇聯放煙霧彈,讓蘇聯誤以為,德國在和英國對戰期間不可能發動對蘇聯的進攻。

當時,英國已經得到了德國即將進攻蘇聯的消息,並且發消息給斯大林,斯大林呵呵一笑,英國佬好狡詐,想要蘇德開戰然後讓英國擺脫戰爭,門都沒有,人總是要為自己的自以為付出慘重的代價。

對付英國,登陸作戰是low的做法,英國本身就是一個島國,靠的是吸殖民地的血才能夠強大,即使德國在自己不擅長的領域付出巨大的代價攻佔了英倫三島,於德國又有什麼益處。

兩棲作戰對於德國這樣的傳統陸戰國家來說並不擅長,希特勒貿然發動作戰必然是極大的冒險行為,因此對付英國縱橫認為還是以封鎖戰略比較靠譜,硬拼對德國沒有好處。


史論縱橫


希特勒當時如果沒有進攻蘇聯的話,那他的結局想必也是好不到哪裡去的。

在經過多年的積蓄後,德國積累出了強大的戰爭實力,所以在實力達到足夠強大後,德國人開始攜帶著他們強大的鋼鐵洪流,對歐洲各國發起了致命的衝擊。



在歐洲的戰場上,德國顯示出了非常強大的力量,很多國家在他們的兵鋒所指下,不是被打垮就是馬上向他們投降,一時鋒芒無人可以阻擋。

德國沒有集中力量打英國的關鍵原因

不過在打英國的時候,他們卻遭遇了不少的問題。

英國和其他歐洲國家是不同的,英國是一個的島國,和歐洲大陸有著海峽的阻隔。

如果是尋常的歐洲大陸國家,希特勒還可以直接指揮陸軍一路碾壓過去,但是因為他們的海軍力量實在不是特別優秀的原因,所以他們只能通過空軍力量來對付英國。

而空軍攻擊終究是無根浮萍,所以面對著英國這個老牌強國,希特勒一直拿它沒有辦法。

而且當時在希特勒的想法中,打下英國其實並沒有太大的意義。

英國在當時的世界上雖然是數一數二的強國、富國,但他們的強盛主要來自於他們龐大殖民地不斷對他們國家本土的輸血供應,正是依靠著那些龐大的殖民地,他們才擁有了那麼強盛的國力。

要是僅僅只打下他們本土、沒有打下他們其他殖民地的話,對當時迫切需求資源的希特勒來說,是沒有太多價值的。

因此現實中,希特勒並沒有把主要的力量放在英國身上,而是在佔領下波蘭還有橫掃歐洲戰場後,集中大多數力量進攻了蘇聯。


蘇德開戰前蘇聯的狀況

在德國和蘇聯進行開戰之前,德國和蘇聯展開過一段時間短暫的合作。

在1939年的時候,波蘭就是在他們兩頭餓狼的合作下被撕碎成兩半的。

而在打下波蘭後,德國開始把重心轉移向了其他歐洲小國,對他們展露出了兇惡的光芒。

那個時候蘇聯雖然制定過大雷雨計劃這樣防備、針對德國的軍事計劃,但是在看到德國把所有重心都放在歐洲本土、對自己幾乎不可能造成什麼威脅後,他們就放鬆了對德國的警惕,並沒有部署相關的軍隊對德國進行防備。

然後繼續把重心集中在了國內工業的建設以及對政界、軍界人士的大清洗中。

在30年代的時候,蘇聯內部爆發了長達數年的大清洗,蘇聯的軍隊在這場大清洗中受到了狂烈地衝擊。

不僅大量的高級將領折戟其中,許多優秀的中下級將領也在那場清洗中被滌盪得差不多一片空白,受此影響,在德國對蘇聯開戰的時候,蘇聯失去了眾多對抗德軍的優秀將領。

如果希特勒全力攻打英國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德國沒有去攻打蘇聯,而是把重心一直放在歐洲本土以及英國等國家身上的話,那蘇聯最開始應該是沒有足夠能力在德國陷入僵局時對德國倒打一耙的。

但是如果德國在歐洲本土的作戰持續得太過於長久、蘇聯的實力也恢復得差不多的話,以蘇聯在大雷雨計劃中表露出來的意圖,他們絕對有可能在德軍與英國等國家作戰激烈的時候,給德國的背後狠狠地來上一槍。



那個時候,在前後受到夾擊的情況下,德軍必然遭受到慘敗。

而如果是進攻蘇聯的話,德國原本是擁有著很大勝算的。

歷史中他們之所以會戰敗,是因為他們錯過了最佳的進攻時間,在蘇聯雨勢最大、道路最泥濘的時間段裡進攻了蘇聯,使得自己強大的機械化部隊無法發揮出應有的實力。

還有沒有準備足夠的棉衣抵禦蘇聯的嚴寒以及美軍的加入攪局,最終才使得德軍在蘇德戰場中遭遇了那麼巨大的失敗。

不過如果能避免這些問題的話,他們取得勝仗的幾率還是要比全身心投入在歐洲戰場中大許多的。

而且蘇聯國土遼闊、各方面的資源充足,也符合希特勒的戰略需求,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希特勒攻打蘇聯都是最佳的選擇,只不過在這個過程中行將踏錯罷了。

所以說如果希特勒沒有入侵蘇聯、繼續攻打英國的話,以他們海軍實力的薄弱,他們很難取得想要的成就,當時英國的本土也無法達到他們對資源的需求,還有,如果等到蘇聯的軍事實力恢復過來的話,他們也將可能遭遇到兩面夾擊的危險處境。


孤客生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希特勒?這小個,鼻樑骨上一小撮衛生胡,整個話筒就能給你激情四射。二戰這麼大一個大舞臺,愣是被這小個攪了個風生水起,腳踹波蘭,拳打法國佬,整個西歐全掉在了希特勒的口袋裡。

就這結局,您就算是把狐大仙請來,他把手指頭掐死了,都給你算不出來,這小個咋就用那麼短的時間,就把擱世界上都是軍事強國的波蘭外加第一軍事強國法國高盧雄雞打的跟個烏眼雞似的。

順道還把攪屎棍英國佬的勢力徹底趕出了歐洲大陸,氣的大胖子丘吉爾跳著腳的罵。

要不是小個子希特勒在最後時刻手軟了一點,那超級大潰敗敦刻爾克就跑不出去四十萬人。沒這四十萬人,後來的丘吉爾吼梆子要反攻歐洲大陸,那就是擱紙條上畫大餅的節奏。

話說這敦刻爾克大撤退那叫個丟臉丟到家了,可現在愣是被英國人外加法國人描述成了一個輝煌的大勝利,這臉皮都丟到太平洋海底喂鯊魚去了。

哎,不說了,這事再說多了,就是另外一個話題了。咱接著往下聊。

題主的事

那個時候整個歐洲都懵圈了。

俺是誰?俺在哪裡?俺是幹啥的?一腦殼的大問號,迷惘啊!

話說這問號不僅僅是戰敗的歐洲人,還包括戰勝了的德國人。因為西歐這嘎達已經讓德國登上了世界軍事強國的寶座,這一傢伙就幹到了巔峰。

下一步該幹嘛?打下去唄!可打哪裡呢?這可就有嚼頭了。

歷史上西歐之所以一直都沒有辦法得到統一,有兩攪屎棍整的。

一個是東邊的那喜歡整個伏特加和你玩粗的老毛子,話說這老毛子開頭擱地圖上就是個指頭大的一個地方,為嘛現在這麼大?還不是天天的擱東邊挑事,撩了這個撩那個,把個西歐攪和亂了,自己個當和事佬,一口口吃的把自己個愣是吃成了胖子。

另一個就是西邊的英國佬,這就是個拿著文明棍到處攪和的扯淡玩意,就怕西歐這嘎達太平一天,礙了自己個的眼,無風都能給你攪起三尺浪來,歐洲那會的亂局沒有他的身影,您可以把俺的腦袋揪下來當球踢。

結果呢

就這局面,如果小個子希特勒撅著屁股,全心全意的搞英國佬,這老毛子不從那西伯利亞衝下來,希特勒他就不姓希。

這老毛子從來都是個有便宜佔不夠的主,回回都會在西歐這嘎達事態平息的時候,整個伏特加蹦出來攪局。

其實當時的斯大林已經準備,武裝干涉西歐的事了,因為斯大林感覺摘果子的時候快到了,而且再拖下去,西歐這嘎達真的讓德國人說話算數了,那麼老毛子勢必要面對一個完整統一的西歐,這不符合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的道理。

而希特勒盤算著自己個手裡的三瓜兩棗的,您要真的揍英國佬,勢必要用上德國海軍。

你快拉倒吧,德國人自打一戰開始,海軍就是一廢材,到了二戰除了潛艇能出去溜溜彎,其他都不算數。畢竟別人拿航母當堡壘,德國只能拿航母當玩具。

所以您要拿出別的東西運兵,那一沉可就是一船的人,德國海軍就算是拍胸脯保證不會發生這樣的事,希特勒信你個大頭鬼。

反過來也一樣,英國佬海軍是可以,但玩登陸游戲那叫個稀里嘩啦嘻嘻鬆鬆,所以面對英國人防守比進攻要實在。再說只要在海岸邊上把那大西洋壁壘真真的建立起來,只要很少的兵力,就能牽制住蹲在破島子上的英國人,而剩下的兵力就可以集中起來,和老毛子死磕了。

還有一點,從歷史上看來,能誕生出強大而久遠的國家無一不是陸地。您要說英國曾經是個強大的國家,但那是暫時的,因為他沒有強大的戰略空間可供使用。

打老毛子可就不一樣了,把老毛子打趴下了,就能把東歐拿下,從而統一整個歐洲,而且還能拓寬整個德國人的生存空間,拿下富饒的戰爭資源。

要知道,擱北美大陸,還有一個養精蓄銳數著毛毛錢過日子的美國佬還沒有參戰呢?

要知道,被清除出歐洲的猶太財團都去了美國那嘎達,美國的參戰那是早早晚晚的事。

拿下英國,充其量就給自己個整個不沉的超大個的航空母艦,這玩意說不好聽點四面環敵。

但拿下老毛子這地,可就不一樣了,只要把握好了,撐下去是不成問題的,拿下老毛子就會和亞洲接壤了。

歐洲和亞洲抵抗一塊美洲大陸外加一個破島子上的英國佬,勝算還是蠻大的。

所以就題主這事,基本是不可能實行的,就算是實行了,希特勒就會立即陷入顧頭不顧腚的局面。

而要拿下老毛子,那又談何容易啊!老毛子整口伏特加,能把二踢腳當炸彈的丟,就這麼個好武的民族,三兩下就征服了,不是說說的事。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希特勒會當場去世,而且走得非常安詳!

雖然二戰的硝煙已經散去了70多年,但圍繞二戰的討論始終經久不衰、餘音繞樑,尤其是作為二戰發起者的希特勒,長久以來一直是後人爭論不休的對象。

作為第三帝國的締造者,希特勒在帝國崛起過程中的作用絕對是舉足輕重、有目共睹的,但當二戰開始後,遠離戰場的最高指揮官希特勒同志卻“昏招迭出”,最終在二戰中輸得一敗塗地。

看起來也的確如此,比如在進攻英國這個問題上,希特勒幾乎就是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和錯誤的敵人打了一場錯誤的戰爭,最終將苟延殘喘的英國推到了德國的對立面。

那麼如果希特勒再執拗一點,打定主意不消滅英國不罷休,他的第三帝國和二戰最終將會如何走向呢?靜夜史認為當然不會更好,因為希特勒很聰明,但其他人更不傻,這決定了希特勒如果強行和英國死磕,必將死無葬身之地。

在靜夜史看來,希特勒面臨的幾個致命缺陷,註定了他不會打敗英國:

1、尷尬的短腿海軍

在歐洲的地界上談海軍,英國說第二,沒人敢說第一。

雖然英國的本土面積只有24.4萬平方公里,但作為孤懸歐洲大陸之外的島國,英國是名副其實的海洋強國,海軍實力長期一騎絕塵。

雖然希特勒在1932年上臺後迅速擴充軍備,將德軍從10萬迅速武裝到800多萬,但常言道“十年陸軍,百年海軍”,德國陸軍可以在短期內迅速擴充並形成戰鬥力,但海軍卻力不從心,因為無論軍艦還是軍港都是巨大的開支,非百年列強不能擁有,而且培養海軍的消耗也遠大於陸軍,這就決定了希特勒想要在短時間內迅速武裝德國,只能重點發展陸軍。

而這也決定了希特勒在進攻英國時幾乎是力不從心的,因為英吉利海峽雖淺雖窄,但卻需要比英國海軍還要強大的海軍力量,而很明顯希特勒沒有。而要命的是,期望以空戰取勝的希特勒也敗在英國先進的雷達系統中,這讓希特勒跨越英吉利海峽征服英國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相比之下,進攻蘇聯才能充分發揮德國陸軍強悍的戰鬥力,規模空前的閃擊戰讓強大的蘇聯在戰爭初期也猝不及防。

2、頑強的大英帝國

征服英倫三島,絕不意味著征服了整個英國。

雖然一戰後,殖民統治力不從心的英國出臺了《威斯敏斯特法案》,允許加拿大、澳大利亞等自治領獨立,作為英聯邦的一部分,但印度等地區仍然被英國牢牢掌握。

也就是說,此時的英倫三島只是英國的一部分,希特勒即使征服了英倫三島,也不等於徹底消滅了英國,因為英國完全可以遷都到加拿大或者印度等地繼續頑抗,而海軍力量薄弱的德國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將英國趕盡殺絕的。

而不能消滅英國,希特勒的西線就不能穩固,兩線甚至三線作戰的危險就始終存在。

一直以來,德國的最大敵人始終是蘇聯,因為德國在崛起的過程中,最缺的就是生存空間,俗稱土地,而很明顯蘇聯能比英國給得更多。

在希特勒的設想中,英國和德國同屬西歐國家,又都是日耳曼人,理應手拉手心連心,之前的綏靖政策兩國也合作得天衣無縫。但無奈丘吉爾是個硬骨頭,一個字就是幹,這讓惱羞成怒的希特勒不得不展開海獅計劃,結果一敗塗地。

事實證明,意識形態的相似並不能成為兩國親密的根據。對英國而言,最大的價值就是抵抗,至於勝敗無所謂。只要堅持抗戰,就能夠讓希特勒自顧不暇,更重要的是得到美國的援助,這一點,丘吉爾心知肚明,所以希特勒不可能征服英國。

3、躁動的美蘇同盟

德意志第三帝國崛起後,為實現鯨吞歐洲,征服世界的夢想,希特勒可謂殫精竭慮,二戰前為了避免英法的干涉,拼命向東擴張,擺出一副和蘇聯決戰的架勢。

但被英法和德國同時針對的蘇聯並不傻,幾乎是從納粹德國崛起的那一刻開始,斯大林就一直在謀求和英法合作扼殺德國,但沉浸在“綏靖政策”中無法自拔的英法斷然醜拒蘇聯,絕望的蘇聯只能在1939年8月23日和德國秘密締結了《蘇德互不侵犯協定》。

《蘇德互不侵犯協定》的存在,一方面為蘇聯贏得了足夠的備戰時間,可以抽出精力對付日本;另一方面為希特勒橫掃西歐消除了兩線作戰的後顧之憂。

但希特勒好斯大林都心知肚明的是,《蘇德互不侵犯協定》不過是一張隨時可以撕毀的廢紙,蘇德戰爭終將不可避免。所以在希特勒專心致志地橫掃西歐時,斯大林也馬不停蹄地開始構築“東方戰線”。

1939年9月17日,在德國佔據波蘭西部後,蘇軍出兵波蘭東部,奪回寇松線以東的西白羅斯和西烏克蘭地區;1939年11月,蘇聯入侵芬蘭,付出巨大代價後奪取薩拉、貝柴摩、卡累利阿地峽等地區;1940年3月,蘇軍強行開進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三國,後將其強行併入蘇聯;1940年6月,蘇聯強行索要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地區。由此蘇聯國境線向西平均平移300多公里,增加了對德戰爭的縱深,蘇聯也在新國土構建了巴普洛夫防線這樣的國防工事。

但這絕不意味著蘇聯腳步的停止,事實上作為世界上唯一的共產主義國家,蘇聯雖然和資本主義的法西斯國家有本質不同,但為了全球範圍內的無產階級革命,蘇聯也有向外輸出革命的勃勃野心。所以這意味著如果德國執拗於徵服英國而不對蘇聯先下手為強,那麼當蘇聯主動進攻德國時,希特勒勢必更加被動。

另外,大洋彼岸的美國雖然未參戰,但註定無法和德國同流合汙,美國對英國的支持註定了德國不可能贏得不列顛之戰,如果德國耗在英吉利海峽,那麼就只能被耗死。

所以,既然沒有了和英國媾和的希望,希特勒也不應該繼續在英國身上浪費時間,除了英國根本打不死,即便打死了也不能提供德國急需的資源和空間,而蘇聯毫無疑問更適合做德國的目標。

所以對希特勒而言,耗在英國必死,適當放棄尚可有一線生機。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世界上好多事情的發展沒有如果。二次世界大戰已經過去了七十多年,以希特勒、墨索里尼、東條英機為代表的戰爭罪犯,早已被牢牢的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英國、俄國還有中國都仍然還在那裡,而那些個侵犯他國主權丶領土的國家不是被佔領,就是被分割。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隻今還為南千島群島中的四個小島在奔波。

過去的事情都是歷史,過去的歷史不能假設。世界上沒有賣後悔藥的。


吉祥如意


二戰時沒有打蘇聯全力進攻英國,英國應該撐不過1年,二戰的歷史將會改寫。

但最終德國能否取得最後的勝利,我認為未必,理由如下:

1.德國閃擊蘇聯的計劃叫巴巴羅薩計劃,實際上中國提前一天得到情報發給蘇聯,但當時斯大林並不信任來自中國的情報。而德軍進攻蘇聯時蘇軍並不處於防禦狀態,而是處於進攻狀態。所以初期蘇聯紅軍被德軍消滅和被俘將近四百萬。這說明什麼,也就是如果德國不進攻蘇聯也許沒多久蘇聯就進攻德國了。如果以德國+波蘭和法國的戰略縱深與蘇聯沒法比,很快會被蘇軍突破。所以如果德軍不進攻蘇聯,也難以贏得最後的勝利。

德軍二戰中兩大重要敗筆就放英法聯軍撤回英國的敦刻爾克大撤退以及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一個是放虎歸山了,一個是在不具有實際經濟價值的情況下消耗太多兵力在斯大林格勒,最終因為天氣原因和蘇聯大縱深的兵員和武器製造,把德軍精銳耗死在斯大林格勒,夢想佔領斯大林格勒徹底擊垮蘇聯意志的目的徹底失敗。如果當時全力進攻烏拉爾產油區,也許結局就會不一樣。那裡有石油,並且不是那麼寒冷。要知道當時德軍大量汽車和飛機用的可是酒精,德國貧油啊。

另外,德軍的夥伴意大利實在是戰鬥力太差。如果墨索里尼的軍隊有如日軍戰鬥力的一半,得意聯軍也不會丟掉北非戰場,可知道後期大英帝國的兵員和物資基本上都是來自非洲以及通過非洲運到英倫。

總之,德軍雖很強悍,畢竟國土、資源和人口都有限,要贏得二戰勝利,可能性還是微乎其微。除非他在美國研製成功原子彈前就已經研製完成,能用於對蘇對美作戰。


大衛153577007


希特勒咬著英國不放是沒有結果的,德國海軍打不過英國,無法實對英國本土的大規模登陸,而不列顛空戰又沒啥效果,總之只能乾耗著

希特勒閃擊波蘭之後,整個歐洲大陸都處在一種緊張的氣氛中,英法和蘇聯都在盯著德國看,看看德國下一步到底是啥?

對於英法來說,倫敦和巴黎都希望德國能夠“再進一步”,繼續向東進攻蘇聯。而它們不知道的是,早在德國閃擊波蘭的前一個星期,德國就跟蘇聯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兩國不僅相約保持和平,還瓜分了東歐。

在這個條約中,蘇聯明顯佔到了更大的便宜。根據該條約規定,德國和蘇聯將依據寇松線瓜分波蘭,而且德國也承認蘇聯對波羅的海三國和摩爾多瓦的統治。於是在德國入侵波蘭後,蘇聯也緊跟著出兵佔領了波羅的海三國、摩爾多瓦和波蘭東部地區,將版圖基本恢復到了沙俄帝國時期。(德國和蘇聯聯手把波蘭瓜分了)

此時的斯大林是絕對不會相信德國將攻打蘇聯的,雖然斯大林也知道《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靠不住,但他還是堅信德國不會在短時間內襲擊蘇聯,起碼五年之內不會(《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有效期是10年)。

英法、德國、蘇聯互相的觀望持續了大半年時間,次年4月,德軍發動“白色閃電戰”,閃擊西歐,英法直接傻眼了。德軍僅用兩個月的時間就橫掃西歐,並差點在敦刻爾克全殲40萬英法聯軍。

其實對於當時的形勢而言,德軍只要開動馬力就能輕易的將這40萬人給燴了,但希特勒卻在臨門一腳時下令前線部隊停止最近,坐視33萬人逃回英國。

對於希特勒放走這30多萬人,後世大多認為這是希特勒為了英德談判做出的示好。希特勒心中明白,德國雖然在綜合國力上碾壓英國,但卻唯獨在海軍方面無法與之抗衡,德軍想登陸英國是幾乎不可能的。希特勒登陸英國的“海獅計劃”,也不過就是停留在紙面上,德軍根本不具備大規模灘頭搶登的能力。

不過英國方面拒絕與德國和談,最後引發了著名的“不列顛空戰”,德國希望通過空中打擊迫使英國回到談判桌前,然而德國空軍沒有讓英國屈服,於是希特勒最後只得放棄攻打英國。但是要指出的是,如果德國全力對付英國,那麼英國估計很難挺得住。

(遭到轟炸的倫敦)

在拿下西歐後,德國的戰略中心開始轉向東部地區,當德軍閃擊蘇聯時,德國空軍在東部地區共出動了4900架飛機,這些戰機如果拉到西線對付英國,能把倫敦送回到石器時代,恨不得炸個倫敦湖出來。

但是希特勒的主要目標不是英國,作為一個陸上強國,希特勒的願景是統一歐洲大陸,蘇聯才是希特勒最大的對手。對於希特勒而言,只要英國能和德國媾和就足夠了,希特勒還是想最大限度的避免兩線作戰。

可是德國也不能總在英國人身上耗著,要想拿下蘇聯必須儘快動手,若是再等上個一年半載,德軍想拿下蘇聯就更加困難了。

所以希特勒根本沒有心思跟英國耗著,雖然自己拿不下英國,但英國也奈何不得德國,英國當時的實力緊緊只能維持自保,想要反擊?根本沒戲。

(到蘇德戰爭爆發之前,德國已經控制了除蘇聯和英國、冰島以外的全部地區,至於瑞典、瑞士、西班牙和愛爾蘭,這幾個國家雖然名義上中立,但實際上都是親德的,只要拿下蘇聯,德國就可以完成一統歐洲大陸的壯舉,到時候再收拾英國也不遲)

1941年6月22日德國突襲蘇聯,蘇德戰爭爆發,斯大林聞訊立馬驚呆了,斯大林做夢也沒想到德國敢在沒有拿下英國的情況下就跟蘇聯開戰,兩線作戰可是犯了兵家大忌。

但希特勒就是不按常理出牌,什麼兵家大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富貴險中求,只要能在冬季之前拿下蘇聯則大功告成了。

那麼假如希特勒死磕英國呢?

答案這不好說。

如果不去招惹蘇聯,以軍權全部的空軍實力對抗英國是綽綽有餘,英軍在北非的殖民地也肯迪是保不住了,若是德軍拿下埃及控制了蘇伊士運河,甚至進入西亞產油區,那麼英國能否抗住德國的打擊,這個就真的難說了。

但是如果把精力都放到英國身上,東面的蘇聯難保不會有動作。斯大林也知道德國遲早要跟蘇聯撕破臉,斯大林選擇與德國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只不過是為了給自己贏得更多的時間和戰略空間。假如德國在西線與英國僵持住了,斯大林這邊萬一惹點事,對德國打擊就太大了。

所以按照當時既定的戰略目標,德國已經沒有功夫在英國這消耗時間了,趕在冬季之前,閃擊拿下蘇聯對德國來說更加重要。


千佛山車神


從當時的態勢看,希特勒進攻蘇聯,一是時機太好了,當時蘇聯在轟轟烈烈的搞肅反,將近200個師長被殺了四分之三,往上的將軍元帥殺了大半,連戰略大師圖哈切夫斯基元帥都被幹掉了 往下的下級軍官更是殺了不計其數,再晚幾個月,朱可夫和羅科索夫斯基都被幹掉了。衛國戰爭初期蘇軍的迅速潰敗原因之一就是大量的高級指揮員都是從團營級直接提拔,沒有任何戰役級的指揮經驗。第二,當時雖然蘇德簽了互不侵犯條約,但是都是各懷鬼胎,誰也不信,之所以戰爭初期,蘇聯軍隊上百萬被俘,就是因為蘇聯當時在蘇德邊境突出部集結了幾百萬的軍隊,這隻能解釋為隨時準備入侵德國,只是蘇聯當時軍隊內部還沒有完成調整。所以對於希特勒為首的德國大本營來說,他們當然希望全力拿下英國,但此時此刻,如果不對蘇聯動手,將來會後悔莫及。但是德國還是低估了蘇聯的戰略縱深和戰爭能力,如果蘇聯沒有這麼大的戰略縱深,經此閃擊,恐怕早就被平推了,法國就是最好的例子


啦啦啦啦啦QWERTY


說到底,希特勒的錯誤在於侵略蘇聯。就是不該去打強大的不可戰勝的蘇聯,他的軍隊有1100多萬喪在蘇聯。

一開始他就應該指出自己決不去惹蘇聯。即使他不放心蘇聯,也只要建一條防線就可以了。

應該拉住日本滅掉英國,1940年在和英法作戰時就請日本當時世界第一的海軍到大西洋來,幫助越過英吉利海峽,必要時殲滅英國海軍。

自己得到英國,讓日本佔領東南亞英法荷蘭的殖民地。日本也有石油和橡膠了。

然後在日本海軍幫助下東面登陸美國,日本在西面登陸美國。羅斯福只好投降。當時美國的海軍還不如日本,陸軍更是不行。何況還有德國的海軍,和繳獲的英法軍艦。

不要跟我說美國的潛力如何大,德日入侵後,還有什麼潛力?甚至被德日繳獲。

德國不能聯合日本消滅英國,和日本一起滅亡美國,在跟美國作戰時一點幫不了忙,反而還拉來了強大的蘇聯,害得精銳的關東軍幾天就被蘇聯擊破。

說到底,是因為希特勒當了日本的豬隊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