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軍名將劉長佑曾提出一項滅亡日本計劃,為何不被採納?

黃潔儀


一、時代背景

日本明治維新後,國力得到增強,其野心也逐漸膨脹。琉球地處海上交通要道,日本許久以來就垂涎三尺。1868年,日本政府頒佈“太政官令”,強迫琉球置於日本鹿兒島縣的管轄之下。1871年,日本將琉球國王冊封為琉球藩的“藩王”,廢除清朝對琉球國王冊封的王號,將其置於日本貴族序列,相當於單方面降了琉球國的級別,製造了琉球屬於日本的局面。1873年,日本要求琉球將租稅上繳大藏省。1875年,日軍進駐琉球,要求琉球以明治為正朔,而後又直接在琉球實施殖民統治。1879年,在清政府對日本抗議無效後,日本武力拘禁琉球國王,強行將其安置在日本。將琉球改為沖繩縣,琉球正式滅亡。劉長佑關於滅亡日本的計劃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提出來的。

二、劉長佑其人

劉長佑,湖南新寧縣人。時逢太平天國運動,成為湘軍將領,在鎮壓太平天國過程中,忠勇善戰,屢立戰功而受到清廷重用。雖然他鎮壓了農民起義,但總體來說,劉長佑還是一個愛國官僚。在其為政廣西之時,肅清吏治,懲治貪汙;整頓賦稅,減輕老百姓負擔;提倡文教,發展教育事業。劉長佑和馮子材等先後對活躍在越南北圻的蘇幗漢、黃崇英、李揚才等土匪勢力進行了打擊,他時刻警惕並抵抗法國侵略,支持劉永福黑旗軍行動。

三、滅亡日本計劃

劉長佑的計劃是:清軍分三路軍隊,第一路、命東三省的兵力出黑龍江,到庫頁島,準備由北向南攻打日本。第二路、派遣軍隊由朝鮮出發,扼制日本西部。第三路、由定海、寧波出精銳水師登陸長崎,從南端攻取日本。這一計劃從戰略部署上還是比較完備周密的。劉長佑主要是基於以下判斷:一是日本明治維新不久,實力剛剛得到提升,羽翼還未完全豐滿,再加上日本野心勃勃,吞併琉球並不是其最終目的,應該趁早予以一搏。二是清朝經過洋務運動的積累,戰鬥力也有所提升,也應當予以一搏。

四、計劃未能實施的原因

內憂:該計劃提出於1881年,在這一年之前,清朝剛剛結束了爆發於1875年的丁戊奇荒,這場災難橫掃了整個華北地區,甚至出現了人吃人的慘象,許多村落只剩下十之二三的人口。再加上收復新疆也耗費了大量的財政,總之,當時的清政府已經是財力疲弱。

外患。自古弱國無外交,當時的清政府已經被列強瓜分的體無完膚,縱然有一批愛國志士希望重振大清,但清朝已經是強弩之末,只剩殘喘之氣,在國際的地位並沒有得到提升,這從後來直到北洋政府時期的中國在巴黎和會上仍無發言權也可以看出。當時清政府在收復新疆時,同沙俄關係也十分緊張。所以,這個計劃並沒能實施。

我是文史墨客,一己之言,不當之處,請多指教!





文史墨客


劉長佑是陸軍將領出身,有一定戰略眼光和敏銳性,能預感到日本對大清的潛在威脅,提出先發制人,待其羽翼未豐之時,先攻滅之。總體來看,滅日計劃不可行,劉長佑的計劃是清廷經略東北三省,以朝鮮為前出戰略基地,集中兵力登陸日本,爾後陸上作戰滅亡日本,以當時的清朝國力根本難以實現。

清朝要想滅亡日本至少要投入30萬軍隊,這個數量也並不佔優勢,而且要跨海攻堅,運兵運糧十分困難,很難速戰速決,很可能打成況日持久的戰爭,要比平定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艱難得多。會拖跨清朝政府,甚至造成日本沒攻下,朝廷被推翻的可能。

今天來看(當一次事後諸葛),如果修改一下劉長佑的計劃,改滅日為弱日,改陸攻為海攻,以殲滅日本海軍為作戰目標,先發制人,達成目的後,以海困島,鎖住日本對外發展的空間,漸漸削弱日本實力,是值得冒險,而且較為可行的。

1882年北洋水師剛剛完成五年整軍計劃,有9000噸級巡洋艦兩艘,7000噸巡洋艦一艘,3000噸級巡洋艦兩艘,2000噸級巡防艦兩艘,1000噸魚雷艦和巡防艦八艘,實力足以戰勝日本海軍(當只有2000噸級以下戰艦,數質量都不高)。

如果清朝確有膽略,可將作戰時間定在1886年或1887年左右,再用四、五年進行作戰準備,努力再增添六艘大型巡洋艦,配套部分保障艦船,先發制人,直撲日本,圍堵消滅日本海軍,並實施有限局部登陸作戰,以奪佔日軍海港炮臺為目標,配合海軍攻擊行動,只要達成消滅日本海軍的目的,即可實現制海困日的局面,挫敗日本海外擴張的能力和本錢。至少五十年內日本難以對中國構成實質威脅。這要比滅亡日本的計劃更加有效。


靜水深行


劉長佑那個滅亡日本的計劃純屬腦洞大開的產物,任何一個智商正常的人都不會採納,被否決了很正常。

劉長佑是湘軍名將,參加過鎮壓太平軍、張錫珠、宋景詩等義軍的戰事,後來曾經歷任廣西巡撫、兩廣總督、直隸總督、廣東巡撫、雲貴總督等職。1881年,劉長佑在西南任職期間,恰逢法國加快了侵略越南的步伐。為了震懾法國,劉長佑突發奇想,認為趁著日本吞併琉球的機會,主動對日宣戰,以炫耀武力,讓其他國家不敢挑釁中國。

然而劉長佑的這個計劃可謂漏洞百出,按照他的計劃,清軍將兵分三路:一路從東北出發,出松花江攻佔庫頁島,一路過鴨綠江攻擊日本西部,另外一路由寧波、舟山出發,以水師攻打日本長崎。

簡大臣宿將有威望者起東三省之兵,出松花江以臨庫頁島;別命一軍出朝鮮,以扼其西;而後選明習韜略、熟習水師之將,由寧波、定海率舟師趨長崎,以攻其南。

這個計劃一看就知道,劉長佑完全就把日本當成了太平軍之類的流寇,大筆一揮就起草了這個方案,根本沒用心研究當時的國際形式和日本的實力。

早在1875年,日本和俄國就簽署了《庫頁島千島群島交換條約》,約定庫頁島歸沙俄所有。按照劉長佑的計劃從東北出兵庫頁島,等於是向沙俄宣戰,而不是攻擊日本。

而在明治維新以後,日本已經建立的近代化的陸軍和海軍。陸軍方面,日本參照西方模式,建立了參謀部,組建了7個裝備西式武器的常備師團,還建立了動員機制,戰時可以動員幾十萬軍隊。而海軍日本已經有了3艘鐵甲艦和其他西式軍艦,實力遠遠超過了清朝。

日本的扶桑號鐵甲艦

以西南戰事為例,日本出動了8個旅共計6萬多的軍隊,海軍也派出了各類軍艦19艘。在決定性的田原坂戰役中,11000人的政府軍傷亡達到了4165人,但是依然有能力發起進攻,這個戰鬥力和戰鬥意志根本不是清軍所能比擬的。

相比之下,此時的清軍雖然裝備了一些西式武器,但是其編制還是傳統的勇營體系,缺乏統一指揮,裝備也混雜不堪,不僅冷熱兵器混用,裝備的步槍不同部隊之間也不一樣,後勤供應複雜。至於戰鬥力就更差了,連對付國內的農民起義軍都常有敗績,劉長佑在直隸總督任上就因為被農民義軍擊敗而被免職過。

而海軍此時超勇、揚威兩艦尚未回國,還沒有形成戰鬥力,真正能用的不過幾艘蚊子船,實力和日本相差甚遠。而且此時清朝的海上運輸力量薄弱,根本無力運送大規模的軍隊前往日本。

在這種實力對比下,劉長佑的計劃完全是一個不切實際的計劃,不被採納也是很正常的結果。


不沉的經遠


劉長佑雖然是湖南新寧人,但他率領的鄉勇多是楚軍。劉長佑幫助曾國藩訓練湘軍,他的親軍吃湖南的軍餉,但在派系上仍然屬於楚軍,並不服從曾國藩的調遣。劉長佑曾建議清朝主動進攻日本,但他的建議並不成熟。

1,曾國藩評價劉長佑

曾國藩的湘軍是在劉長佑的楚軍訓練和幫助下成長起來的。

《湘軍記》:

“劉長佑攻泰和,羅澤南攻安福,悉破平之。於是,湘勇漸習戰陣,與楚勇埒矣。”

曾國藩評價劉長佑:

此老胸中甲兵,吾不能窺測。

2,劉長佑針對日本的奏摺

1881年光緒七年九月十七日,劉長佑正擔任雲貴總督,老幹部非常關切法國和日本對中國藩屬國的侵略,於是上呈了一份奏摺《熟審邊情敬陳管見疏》。

劉長佑痛斥日本比法國還可惡,“同治之末,弄兵臺灣”,“光緒二年,遂滅琉球,夷其宗社”。“國家既不問滅琉球之罪,則必不問滅越南之罪”,法國人有日本這個壞榜樣就更囂張了。

劉長佑建議趁法國大軍還沒有出動時(中法戰爭爆發於1883年12月),先討伐日本,恢復琉球。

劉長佑認為當時的日本貿易主要依靠中國,不如先中斷中日貿易,在經濟上打擊日本。

劉長佑還提出具體的三路進攻日本的設想:

1),“起東三省之兵出松花江以臨庫頁島”。這是北路軍。

2),“別命一軍出朝鮮以扼其西”。這時西路軍。

3),水師“由寧波、定海率舟師趨長崎以攻其南”。這是南路軍。

劉長佑認為,日本人“必當自潰”。

3,劉長佑的方案其實有很多漏洞

看上去方案很美好。

日本雖然開始了明治維新,但還沒走上正規,政局複雜而混亂。

日本雖然廢除了世襲武士,在農民中徵兵,但還沒來得及實現軍隊的近代化。

日本近代化第一師團又名東京師團,是1888年5月14日由東京鎮臺編組而成。

劉長佑上呈日本奏摺時,日本軍隊還是半近代化的,與清軍的湘軍、淮軍、楚軍相比,戰鬥力並不佔優勢。日本的倒幕運動的戰鬥力度和持續時間都無法和清軍與太平天國、阿古柏軍戰鬥相比。

清軍的湘軍、淮軍、楚軍雖然也沒有近代化,但購置了大量的西方先進武器,經歷了太平天國、捻軍、阿古柏軍的鍛鍊,戰鬥力還有一些。

清朝從同治以來,實施洋務運動,購置和仿造槍炮,買了鐵甲艦,經濟實力遠超日本,軍事裝備比日本要強。

劉長佑對陸軍的認識基本正確,當時的清軍在陸地上可以打敗日軍。

但劉長佑對海軍認識不足,當時的清朝海軍雖然買了幾艘鐵甲艦,但沒有力量把大量陸軍運到日本。

截止1881年,北洋海軍購買了10艘軍艦,大都是300多噸的蚊船級。當時清朝最先進的揚威號,排水量1350噸,由鄧世昌接艦回國,於1881年11月22日到達天津大沽。

另外東北也無法取道松花江、黑龍江,運輸陸軍到庫頁島,因為1860年,黑龍江下游烏蘇里江以東和庫頁島已割讓給沙俄了。

劉長佑的這些信息非常閉塞,連一些基本國情的改變都不知道,或疏忽了。作為一個封疆大吏,這一點真是讓人不可思議。

由於越南問題,清朝和法國在1883年爆發了戰爭。

清朝根本沒有力量同時對日本和法國開戰,按劉長佑的計劃,必須對日本速決速決,至少要在1882年底擊敗日本。

因為清朝的海軍力量不足,只能騷擾日本的海岸,無法運輸陸軍登陸日本。而日本可以在港口修建炮臺固守,勢必成為持久戰。

對日本和法國兩面開戰,是極其危險的。

清朝的軍機處也知道不可兩面作戰,海軍還是幼稚園水平,貿然出擊日本,很有可能變成忽必烈第二,所以沒有采納劉長佑的建議。

但清朝的軍機處並沒有意識到軍隊全面現代化的問題,還沉浸在中體西用的美夢中,認為只要採購洋槍洋炮就行了。

這一點,日本人卻認識到了,十幾年後就徹底擊敗了清朝。

本人是沂藍書院趙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現代史,繼承章太炎學派唯識史觀學說。


沂藍書院趙月光


1879年,日本侵佔琉球。1881年,劉長佑上書朝廷,預測日本要發起侵略戰爭。劉長佑分析,日本會先吞併朝鮮,然後以朝鮮為跳板入侵中國。建議主動討伐日本,他認為勝算很大,原因如下:

一、琉球屬大清藩屬國,日本侵略在前,大清興兵討伐,出師有名,世界各國也無話可說。


二、倭寇侵略成性,與其被動挨打,不如主動出擊,滅之後快。

他還客觀分析了大清軍事力量:朝廷興洋務,建水師,修炮臺,購鐵船,造槍炮,已頗有成效,大清軍力在日本之上,滅掉尚未完全崛起的日本是有把握的。


為此,他還擬定了具體討伐方案。兵分三路:北路集東三省之兵力,經松花江至日本北部的庫頁島,封住日本北部門戶; 西路經朝鮮過朝鮮海峽向日本發起進攻;南路則由寧波、定海在日本南部登陸,進攻長崎。三路合圍,則日本必亡。

然後清廷沒有采納劉長佑的建議,一是未覺察到日本的狼子野心,再則認為日本就一彈丸小國,不足為慮。直到日本入侵,清政府才如夢方醒,再度翻出劉長佑的奏摺,後悔不迭。

清政府沒有采納劉長佑遠見卓識的建議,失去了一次中興自保的機會。在各列強的欺辱下,不斷割地賠款,逐漸走向末路。

我是小熙,歡迎批評指正!請下方留言。


小熙為人人


中日兩國可以說是世仇,唐朝白江河口之戰,明朝萬曆抗倭援朝戰役,清朝甲午大戰,二戰日本發動的侵華戰爭,在這四場戰爭中中國人打贏了三場,但是最後一場抗日戰爭雖然我們打贏了,但是付出的代價慘重,日本人在我國領土上,犯下的罪行可以說是罄竹難書!南京大屠殺是中國人心中永遠的痛!

在這四場戰爭中我們發現一個共同點,都是在日本境外作戰,如果我們有機會進攻日本本土會是怎麼樣呢?   

這一點,清朝的劉長佑曾經提出過一個完整的計劃。  

劉長佑何許人也?他是湘軍著名將領,打過太平軍,幹過法國人,可以說是軍事經驗非常豐富,當過幾任地方督撫,對於民政也有一定的經驗,他提出的滅亡日本的戰略頗有幾分讓人心動。 



他提出利用日本侵略琉球這一個時間窗口,發動對日本的攻略。  

他的戰略分四步,首先,向世界列強宣告,日本吞併琉球不合法,大清王朝決定武裝干涉!保護自己的屬國!

這叫做先聲奪人,在道義上取得優勢,獲得西方列強的支持,師出有名。   

在前期的宣傳攻勢奏效之後,清軍將以雷霆萬鈞之勢分兵多路進攻日本!   

首先從東三省抽調有力的一部進入庫頁島準備攻擊北海道,同時另選一員大將進入朝鮮,在日本的西側伺機而動,選擇合適機會進入日本。

最後則是殺招,用中國海軍直驅長崎打一場登陸戰!

當我軍開闢了登陸場之後,我軍大批陸軍以及物資都能夠順利上岸,這樣就能夠在戰役初期形成局部上的兵力優勢,能夠大踏步的向日本縱深推進。同時另外兩路大軍登陸日本,分散日軍的兵力,為主力部隊提供支援,直到打到江戶,滅亡日本!   


劉長佑的計劃,其實可以分成大中小三個目標。

最低目標就是恢復琉球,這是本次作戰的底線,如果連這點都沒有達到的話,那就不要說揚我國威了,這簡直就是把清政府的臉送給人家去打。

中等目標就是佔據長崎,等於在日本的南部開一道口子讓清軍能夠自由地出入日本,保留對日本的軍事壓力。

終極大目標自然就是滅亡日本!   


這個計劃看上去很美,但是卻有一個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嗯,打不過。   

打仗尤其是滅國戰爭所牽扯的東西很多,並不是單純依靠士兵的精銳程度,武器的先進與否就能決定的,否則二戰的贏家應該是德國,這一點朱總理也曾在答記者問的時候提到過,兵馬未到糧草先行!打仗很大程度就是拼後勤!

那大清朝的後勤補給能力怎麼樣呢?

說好聽點,叫做不怎麼樣,說的直截了當些,就是失敗中的失敗!

在劉長佑提出這個瘋狂的計劃的時候,大清剛經歷了著名的丁戊奇荒,整個北方中原諸省糧食欠收,而作為財賦重地的江南諸省則由於太平天國的破壞,連地主家都沒有餘糧了,國內老百姓尚且無法吃飽的情況下,跨海遠征,糧草如何保證?


或者我們換一種思維,我們從泰國,越南引進廉價的大米,充作軍糧,是否可行呢?

答案依然是不可行,首先第一點,這些國家未必願意將糧食大量的出口中國,越南也好,泰國也好,他們處於漢文化圈中,深受中國重農抑商思想的影響,對於糧食有著一種天生的喜好,出口糧食不合祖制!

其次,大清朝的面子問題,大清朝天朝上國物產豐富,這麼舔的下臉去向曾經的屬國購買糧食呢?我們不恩賜一點東西給你已經很不錯了!

第三,也是最關鍵的,錢從哪裡來?

經歷的丁戊奇荒,經歷了平定太平天國的戰爭,大清朝的國庫空虛的可以餓死老鼠,戶部的官員可以說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縱有72般變化也變不出錢來。

所以大清朝從海外進口大米的計劃幾乎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還有一個問題,兵力如何投入?

這次跨海作戰,其實對於清政府而言是一個新命題,大清朝沒有海戰的經驗,而且,大清朝對於海軍的建設,在此之前並不非常的重視,如果要進攻日本本土,我們需要多少運兵船,需要多少戰艦護航,如何與日軍海軍主力對決這都是問題,大清朝沒有那麼大的運載能力。

那就需要運兵船來回往復多次!這就大大降低了第一批登陸部隊的數量,也使得整個後續兵力的運輸充滿了風險,被日軍阻擊的風險。

登陸作戰歷來是難度最大的,被大家津津樂道的諾曼底登陸,以及仁川登陸,都是在一方佔有海上絕對優勢的情況下才實施的,請問我大清有海上的絕對優勢嗎?

有優勢,但不絕對!

我們的海軍還要兼顧運兵船的話,這麼丁點的優勢很有可能在無形中就被對方拉平了,那麼,這場登陸戰很有可能成為一場大悲劇,可能第一批兵力投送上去了,但是後續部隊由於遭到對方的阻擊,再也無法登陸,那麼整個戰役就有可能向金門戰役那個方向發展。



 我們退一步講,不考慮糧草問題,單純從軍事角度上講,有沒有希望打贏?

答案還是沒有希望!首先沒有將領!在剛剛平定了太平天國戰役中確實湧現出了一批能征善戰的湘軍將領,比如劉長佑本人,可是他們都是漢人,大清朝皇帝敢用他們嗎?大清朝的皇帝歷來保守,不信任漢人,只有在生死存亡之刻比如太平天國作亂,洪秀全要搶他的江山,才會如同賭博一般的啟用漢人將領,操練團勇。

很明顯,跨海遠征日本並不屬於這個範疇,別忘了,甲午戰爭時日本人打著旗號還是為崇禎皇帝報仇呢,如果手握重兵的漢人將領投靠了日本人玩反清復明那一套怎麼辦?

再來一個兒皇帝石敬瑭把中國領土割讓一部分給日本,利用日本作為後方,反攻中國,反清復明這如何是好?

所以大清朝不會使用諸如劉長佑漢族官員去打一場進攻戰。

那大清朝“自己人”中還有哪些將領呢?人稱敗保的勝保?還是騎兵統帥僧格林沁?顯然這幾個人都不是優秀的選擇,一個是常敗將軍,一個兵種專業不對口,所以在滿蒙軍事將領中也挑不出合適的人才。


我們再退一步,我們有了一位優秀的軍事統帥,能否實現劉長佑的軍事戰略?答案仍然是不能!

日本人在經過明治維新之後,軍隊迅速近代化,戰鬥力蹭蹭的往上漲,再加上日本人原有的野蠻嗜血,早已今非昔比!而清軍戰鬥力哪怕就是湘軍淮軍都是老式軍隊,戰鬥力都很難與日本人一對一pk!   

還有一點我們對日本知之甚少,我們就算攻入了日本本土,日本的山川地形怎麼樣,有哪幾處兵家必爭之地,我們都是兩眼一抹黑,我們如何因地制宜指定策略呢?

別忘了我們國家的軍隊是沒有參謀部的,都是靠幾個文人的參贊以及主帥的軍事天賦指揮作戰的,這樣的組合在陌生的地方如何開展作戰計劃與實施?

所以,劉長佑的計劃根本沒有可操作性,僅供娛樂!   


歷來現實


清末太平天國起義之時,滿洲的八旗兵和綠營軍早已經腐敗不堪,根本無法對付聲勢浩大的太平軍,清廷只能將希望寄予地方隊伍,便下令讓曾國藩(時任禮部右侍郎)與張亮基(時任湖南巡撫)進行團練。曾國藩見團練不足以抵抗太平軍,便決定組織一支湖南本地的隊伍,這便是清末著名的一支軍事勢力——湘軍。

我們要說的劉長佑,便是湘軍中的一位重要將領。劉長佑是湖南新寧人,他與湘軍名將江忠源交情頗深,兩人還是老鄉。公元1851年(咸豐元年),劉長佑和江忠源為了鎮壓天平軍便一起去了廣西,初次出師便獲得大捷。隨後幾年,劉長佑一直跟隨的江忠源四處鎮壓起義軍。然而在瀘州作戰時,江忠源不幸戰亡。江忠源死後,劉長佑便接手了原屬於江忠源的手下。他帶著這些部下,多次作戰中給予太平軍重擊,最後聯合其他將領合力殲滅了太平軍,他也因屢建戰功而連連升遷。1864年平定太平天國起義之後,劉長佑歷任廣東、廣西巡撫、雲貴總督等封疆大吏。

當時,東方的日本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聲勢浩大的明治維新運動,對外擴張的趨勢愈加明顯。劉長佑敏銳地發現,一旦日本完成了“維新”事業,早晚必會對中國開戰,其侵略性將不會弱於西方列強。

1879年日本吞併中國的屬國琉球王國,將琉球改為沖繩縣,囚禁了琉球國王,但作為宗主國的清廷對此事保持了沉默。時任雲貴總督的劉長佑聽聞此事之後,於1881年向朝廷遞上了一份名為《熟審邊情敬陳管見疏》的奏摺,主張對日本開戰。

劉長佑在奏摺中提出:日本狼子野心、貪得無厭,如今置國際法於不顧,公然侵佔我琉球群島,若不加以遏制,恐怕將來還會失去朝鮮。所以為今之計,不如乘日本“維新”未成、羽翼未豐的良機,採取先發制人的策略,傾中國之全力一舉將其擊滅。況且,自實行洋務以來,中國的軍事實力大增,正是其用武之地。

與此同時,劉長佑還在奏摺中提出大致的作戰計劃,包括:首先向國際社會揭露日本違反國際法、非法吞併琉球的罪狀,呼籲西方列強斷絕與日本的經貿往來;派名將從東三省出兵,順松花江出海,兵臨庫頁島,從北面襲擊日本;駐軍朝鮮南部,從西面遏制、威脅日本;派水師由寧波、定海出發,從南面進攻日本的長崎等地,以此來形成三面夾擊之勢。

從當時的形勢看,清朝的洋務運動已經卓見成效,在平定太平軍事業中鍛鍊成才的名將大部分還在,經驗豐富、善打硬仗的精銳之師也不在少數,若能趁此良機跟日本開戰,日本基本上沒有勝算。如果這一計劃真得實施了的話,那麼不僅中國,甚至整個東亞的歷史將會被改寫。

然而清廷或許是不想生事,或許是覺得劉長佑誇大了日本的威脅,始終未有采納這項計劃,從而白白的錯失良機。

次年,壯志難酬的劉長佑因病開缺回籍,但在家中依舊牽掛邊疆的防務,1885年聽聞中法之戰中,清廷在取得諒山大捷之後仍然簽訂了賣國條約,他痛心疾首,氣得咯血數升。1887年,劉長佑在老家病逝,終年69歲。他死後僅僅七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朝慘敗於日本,應驗了劉長佑生前的預言。等到清廷反應過來,為時已晚。​





獨者的旅行


劉長佑湖南新鄉人,湘軍主要將領。與湘軍名將江忠源交情深厚,兩個人還是老鄉(咸豐元年)公元1851年兩人奉命去鎮壓太平天國,初次出征就取得大捷。在隨後的幾年間劉長佑一直跟隨江忠源四處剿滅起義軍。然而在攻打瀘州城的時候,江忠源不幸陣亡了。江忠源死後,劉長佑接手了他有的部下,他屢屢重創太平軍,最後聯和湘軍其他將領剿滅了太平天國。他也因屢建戰功而連連升遷。

太平天國滅亡後,他要鎮壓了不少農民起義。劉長佑這個人可以說是靠鎮壓農民起義發跡的。但他並不是不懂民間疾苦,當他任封疆大史時,在自己的轄區內,整頓史治,加強生產,在他的努力下,百姓的生活有了一定的好轉。他的功績不僅當地百姓稱好,朝堂上也對他讚賞有加。由此可以看出劉長佑不僅軍事上有過人的本領,政治上也是不錯的。在那個相對封閉的年代,他卻有著不同常人的眼光,(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劉長佑向光緒皇帝提出一個在當時來說非常大膽的建議。先發制人攻打日本。

他對光緒皇帝說道:日本已將琉球王國用武力吞併,已經開始對我朝的藩屬國動手了,他日必犯我中華。趁他現在羽翼未滿先發兵消滅他,當時清朝的北洋水師在亞洲範圍內實力還是相當強的。如果舉全國之力攻打日本,必定能消滅日本。也不會有後來的甲午戰敗,可惜劉長佑的這個建議沒有被光緒皇帝採納。由此可見劉長佑是一個非常有遠見的人,他已經料定日本以後是我中華之大敵。


飛飛讀史


劉長佑確實是相軍的重要將領,並且眼光非常的長遠,從這一方面來看,是晚清時期非常難得的一名將領,只可惜沒有得到重用。

劉長佑的主要觀點,是通過討伐日本,展示清軍的強大戰鬥力,制止法國侵略越南為之後入侵中國的行為。

可以說是深謀遠慮,並且可行性非常高。

但是非常可惜的是,劉長佑的建議並沒有得到皇帝的信賴,也沒有得到當時朝廷大臣的看重與理解,而是拋之腦後。

洋務運動的口號就是“師夷長技以制夷”,是清廷因為兩次鴉片戰爭的打擊,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而發動的。

在當時,洋務運動確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建設了一支強大的海軍和陸軍。但是,新軍隊並沒有經過戰爭的考驗。

所以,在日本侵佔琉球的情況下,劉長佑提出來的討伐日本,既能夠達到練軍的目的,又能夠重振軍威,非常的合算。

甚至,劉長佑已經提出了具體的討伐日本的計劃。

兵分三路,一路從庫頁島進軍日本,一路從朝鮮兵臨日本,水師從長崎進軍日本。

1881年,在劉長佑的奏摺上,已經將國際社會上各國的反應、琉球臣民的反應,甚至將來日本侵略成性、會吞併朝鮮的反應,進行了一一分析。

哪怕是在140年後的今天,劉長佑當時的計劃也是非常完美的,對於日本的侵略更是早有預料,只可惜是對牛彈琴啊。

總有人對北洋水師甲午海戰的戰敗耿耿於懷,但是一支強大的軍隊,卻從來沒有打過仗,能算是一支強軍嗎?有怎麼可能經受住考驗?

洋務運動和明治維新,可以說是中日兩國幾乎同一時期進行的強國運動,但是日本卻是“豁出一切”從上到下都支持“維新”。

反觀清朝,有反對的,有支持的,更有從中拖後腿的,失敗可以說已經成為了必然。

歷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想了解歷史人物,學習歷史知識的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歷史公元


在晚清的大變局中,以曾國藩為首的湘軍在消除內難、挽救國運方面做出卓絕貢獻,而歷經戰爭的洗禮,在其間曾湧現出大批名將。其中有一位在見識方面絕不亞於曾國藩,甚至讓他自愧不如的名將,此人便是劉長佑。更加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劉長佑曾向清廷提出一項大膽的計劃,若能予以實施,或能將“心腹大患”日本滅國,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劉長佑是湖南省新寧縣人,出身於書香門第,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考取拔貢。兩年後,太平天國運動興起,劉長佑隨江忠源率鄉勇赴廣西鎮壓太平軍,並在此後轉戰湖南、安徽、江西等地,在平定太平軍的戰事中立下赫赫戰功,並因功升任廣西巡撫。此後,劉長佑又歷任兩廣總督、直隸總督、廣東巡撫、雲貴總督等職務,長期在第一線參與洋務運動。


雖然長期擔任封疆大吏,但身處高位的劉長佑卻為人謙和清廉,志趣高逸脫俗,從來都不以俗物為念,堪稱政壇的一股清流。不僅如此,劉長佑以極其擅長用兵著稱,其謀略之深、用兵之妙甚至連曾國藩都自嘆不如,常常由衷讚歎道“此老胸中甲兵,吾不復能窺測矣”(見《中興將帥別傳》)。



劉長佑雖然長期身處高位,但思想一點也不守舊,經常利用各種機會來了解國際事務,由此對國內外形勢瞭若指掌,並經常據此提出切實可行的應對方案。彼時,經過“明治維新”的洗禮,先前積貧積弱、素以中華屬國形象示人的日本,突然間有了脫胎換骨的改變,不僅經濟、軍事實力大增,社會面貌急劇改變,而且日益展現出對外擴張的姿態。


劉長佑深知,一旦日本完成“維新”事業,成功地躋身於列強行列,早晚會對中國開戰,而且其侵略性絕不會弱於西方列強。所以等到日本吞併中國的屬國-琉球王國,並將其變為沖繩縣後,時任雲貴總督的劉長佑便向朝廷遞上一份名為《熟審邊情敬陳管見疏》的奏摺,主張對日開戰,時在光緒七年(1881年)九月。


劉長佑在奏摺中提出,日本狼子野心、貪得無厭,如今置國際法於不顧,公然侵佔我琉球群島,若不加以遏制,恐怕將來還會失去朝鮮。所以為今之計,不如乘日本“維新”未成、羽翼未豐的良機,採取先發制人的策略,傾中國之全力一舉將其擊滅。況且,自實行洋務以來,中國的軍事實力大增,正是其用武之地。



與此同時,劉長佑還在奏摺中提出大致的作戰計劃,包括:首先向國際社會揭露日本違反國際法、非法吞併琉球的罪狀,呼籲西方列強斷絕與日本的經貿往來;派名將從東三省出兵,順松花江出海,兵臨庫頁島,從北面襲擊日本;駐軍朝鮮南部,從西面遏制、威脅日本;派水師由寧波、定海出發,從南面進攻日本的長崎等地,以此來形成三面夾擊之勢。


伏乞皇上先暴日本之罪惡於天下,佈告西人絕海上通商之東使,倭人已可坐困。簡大臣宿將有威望者,起東三省之兵,出松花江,臨庫頁島,別命一軍出朝鮮以扼其西,而後選明習韜略,嫻熟水師之將,由寧波、定海率舟師趨長崎以攻其南。倭人離貳已久,必當自潰,即負隅抗拒,而我朝師武臣力必無撓敗之虞。見《道鹹同光四朝奏議選輯》。



劉長佑在奏摺中指出,日本或想在東南沿海騷擾中國,阻擾其進軍計劃,但朝廷對此大可不必擔心,因為東南沿海久設練兵,完全可以應付。與此同時,劉長佑還指出,如果能降服日本,則不但越南可以保全,就連朝鮮、暹羅、緬甸諸國都能避免被蠶食吞併的下場(“憑廟算之長,海外有截,天戈遠震,四夷戢兵,朝鮮、暹羅、緬甸諸國可免蠶食,不獨越南也。”引文同上)。


從當時的形勢看,清朝的洋務運動已經卓見成效,在平定太平軍事業中鍛鍊成才的名將大部分還在,經驗豐富、善打硬仗的精銳之師也不在少數,若能趁此良機跟日本開戰,未必不會將羽翼未豐的日本擊滅。如能如此,那麼不僅中國,甚至整個東亞的歷史將會被改寫。然而清廷或許是不想生事,或許是覺得劉長佑誇大了日本的威脅,最終竟然沒有采納這項計劃,白白的錯失良機。



次年,壯志難酬的劉長佑因病開缺回籍,但在家中依舊牽掛邊疆的防務,待聽聞中法之戰中,清廷取得諒山大捷卻簽訂賣國條約後,劉長佑不禁痛心疾首,竟氣得咯血數升。光緒十三年(1887年),劉長佑在老家病逝,終年69歲,諡號為武慎。七年後,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朝完敗於日本,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史料來源:《清史稿》、《道鹹同光四朝奏議選輯》、《中興將帥別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