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歷史上有哪些必敗的戰役,將領卻義無反顧的參戰的例子?

圈外扒姐


淞滬會戰開始於1937年8月13日,是盧溝橋事變後,常凱申為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於長期作戰而做的準備,而在上海採取主動反擊的戰役。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鬥中,戰役本身持續了近四個月,日軍投入8個師團和2個旅團,海,陸,空共27萬餘人,戰後死傷4萬餘人;中國軍隊投入最精銳的中央教導總隊及八十七師、八十八師及148個師和62個旅75餘萬人,自己統計死傷近30萬人。 淞滬會戰中日軍因遭到國民軍的頑強抵抗而損失慘重,這場戰役對於中國而言,標誌兩國之間不宣而戰、全面戰爭的真正開始,盧溝橋事變後的地區性衝突升級為全面戰爭,並徹底粉碎了日本狂妄口號要"三個月滅亡中國"計劃。

戰前常凱申就已經做了準備,但由於當時交通不便,而大多數鐵路運輸都掌握在日本人手裡,所以,中國軍隊只能用卡車一輛輛運往上海。

1937年8月11日,中國軍隊已經在為上海大戰做著準備,所以京滬鐵路全線停運,而把騰出來的鐵路以運送載滿士兵和戰略裝備的武器運向上海,為這次大戰忙碌著。而當時在列車上的士兵的確有些緊張,畢竟這是第一次有如此大動作的與日本人開戰。而且雙方參加兵力可達百萬之眾。就這樣,一群年輕英俊的面孔在8月12日出現在上海街頭。

八十八師與八十七師在清晨人們剛剛起來進入上海,進入上海後,他們兵分兩路,而八十八閘北車站一帶佈防,而八十七師到江灣市區佈防。而這個時候,距離淞滬會戰只剩下一天時間,平靜的上海似乎知道要開啟大戰,忙碌的人們似乎聞到了火藥的氣息。

而一場戰爭的勝負其實在當時那種環境下,就取決於已方的交通是否順利!後備物資補給是否能準時到達。而在淞滬會戰前夕,中國鐵路尚不足1.8萬公里,而水路同樣也只有不足4.7萬公里。而那時能用的交通運輸除了航空,鐵路和水運外,公路成為了最大的後勤保障,畢竟只有陸路運輸物資最為方便。

大戰在清晨打響,硝煙瀰漫了整個天空,而戰火中的上海被槍林彈雨所填滿,最為慘烈的一場戰役就此拉開打響。

1937年8月13日,淞滬大會戰正式在上海打響。而在1937年8月14日,當地國民黨駐軍第九集團軍在總司令張治中的指揮下,指揮87、88師等部開始總攻,中國空軍也到上海協同作戰,並於8月13日奉令向日本駐滬海軍陸戰隊虹口基地發起圍攻,試圖趕敵下海。

其實,“八一三”淞滬會戰開始時,中國軍隊佔了絕對優勢,除2個精銳師外,還有2個裝備德國火炮的重炮團,即炮兵第10團和炮兵第14團加上坦克、空軍助戰,按理應具有壓倒性優勢。然而,卻慘敗給了日本人。如果當時蔣介石在戰爭打到後期時能果斷撤退,不那麼優柔寡斷,相信也不會出現如此多的傷亡情況。畢竟從部隊的素質,武器,裝備,後勤等效率都遠低日本兵,而且最主要的是,那時中國大部分鐵,水,陸都被日本控制,後面的增援部隊無法及時到達指定地點。所以說,看似在人數上高於日本兵,實則各項交通和戰前準備都遠差於人家。這才是戰敗的主要原因。

而這場戰役又是抗日戰爭中最重要的戰役之一。中國參戰軍隊超過75萬人,而日本共投入兵力超過27萬人,這也是二戰史上規模空前大的大兵團作戰戰役。然而,在這場大作戰中,中國軍隊英勇殺敵的場景深深刻在每一位中國人心裡,畢竟這裡是我們中國士兵用生命澆灌的地方。


梓蕤


許多人知道張自忠將軍壯烈殉國的事蹟,卻鮮有人知為什麼這位手裡掌握著三個軍重兵的集團軍總司令,怎麼就會被幾千名鬼子所包圍,直至力竭而死。其實,張將軍率部投入的是一場必敗的戰役,而他兵敗犧牲的責任,大部分要由李宗仁來負。

(黃琪翔)

1940年5月的棗宜會戰,日寇第11軍集中了第3、第6、第13、第39和第40等師團的全部或一部,總兵力接近20萬,戰役目標是在漢水以東尋殲李宗仁第五戰區主力,然後順勢佔領宜昌。園部和一郎首先指揮日軍在漢水東岸連續擊破黃琪翔“中央兵團”和張自忠“右翼兵團”各部,然後主力轉向直撲宜昌。

日軍這是變線進攻而不是撤退,但是漢水東岸槍炮聲沉寂下來後,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出現了錯判:他認定日軍沒有攻取宜昌的能力,現在一定是見好就收正在“反轉”中。為了追擊敵人,李宗仁下令各部實施反擊,而為了彌補兵力不足,還強令郭懺的江防軍必須調出兩個軍加入反擊作戰。

(張自忠)

右翼兵團兼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在接到出擊令時,正在漢水西岸快活鋪的指揮部裡,身邊只有第55軍的一個團加總部特務營,滿打滿算不超過3000兵力。而他的集團軍各部第55軍、第59軍、第77軍都在東岸,並且在日軍的打擊下四分五裂,全部與集總暫時失去聯繫。

這個時候遵令過河是非常不明智的決定,首先是敵情不明,戰區長官部關於日軍撤兵的判斷缺乏根據,其次是我情不明,各軍各師的位置都不掌握,總司令部貿然過河逼將成為一支孤軍,最後也是最嚴重的問題是,日軍已經能夠破譯五戰區的通訊密碼,這已經在之前的戰鬥中顯露徵候。

(黃維綱)

集團軍參謀長李文田反對張自忠過河,他認為只需要派出偵察分隊和通訊參謀即可,張自忠應坐鎮河西整理部隊和恢復建制,然張將軍不依,堅持親自過河尋找部隊和組織反擊。他認為既然上峰已經下達命令,那就沒有任何理由拒絕渡河,5月7日,張自忠義無反顧地率領3000人的小部隊東渡漢水。

次日黃昏尋得第38師黃維綱部,這個老部下見面的第一句話就是:“總司令,局勢兇險”,張自忠沉思片刻回答說:“渡河以來,我已抱定與敵血戰之心”。夜裡經過反覆呼叫,集團軍司令部終於聯絡到第179師、第180師、騎兵第9師餘部等三支部隊,於是張自忠決定分頭行動。

(第五戰區高級將領)

他命令黃維綱率部去接應第179師,並統一指揮這兩支部隊,自己率集總去與第180師和騎9師匯合,再共同發動反攻。5月11日,張自忠到達指定會師地點方家集,然而只看見了殘缺不全的騎9師,而劉振三的第180師卻杳無音信,電臺也聯繫不上了。次日凌晨,就在張自忠望眼欲穿時,截獲33集團軍電報的日軍,已然掉頭撲來。

第11軍司令園部認為,張自忠將軍已經成為一面抗日的旗幟,所以在掌握33集團軍司令部出現在方家集的情報後,下令第13和第39師團暫停原有任務,全力合圍方家集。5月14日,鬼子第39師團主力與騎9師在宜城東北15公里的南瓜店、長山一帶遭遇,雙方立刻陷入血戰,張自忠一面將自己身邊的步兵團調上去增援,一面緊急呼叫第180師迅速向司令部靠攏。

(張自忠殉國場景)

1940年5月16日上午,日軍第11軍通訊隊再次截獲並破譯了張自忠的電文,偵知第33集團軍司令部的具體位置在南瓜店與長山之間的溝沿村,立即命令第39師團長村上啟作派出兩個步兵大隊前往奔襲,於是張將軍陷入巨大的危機中。因為總部特務營多為短槍兵,在2000多日軍的打擊下很快傷亡慘重,而附近又一時沒有可以增援的部隊。

戰至5月16日下午,在日軍飛機的轟炸和步兵進攻下,沒有重武器的特務營已犧牲殆盡,且戰且退的張自忠身邊只剩下12名官兵,參謀長李文田請求張自忠撤離自己帶人掩護,戰場經驗豐富的張自忠苦笑道:“看現在的情況,日軍是有備而來,我目標太大,想走不易,你撤吧,不要再說了”,傍晚四點,張自忠已兩處中彈,遂命令左右快走:

(張自忠上將)

“我力戰而死,自問對國家、對民族、對長官,可告無愧,良心平安”!十分鐘後,一個小隊的日本兵衝上山坡,張自忠再中一槍一刀,轟然倒下,犧牲極為慘烈。日軍將屍體抬往20多里外的第39師團部辨認(師團參謀長專田大佐見過張自忠),確認身份後葬於後山,立牌“中國大將張自忠之墓”,黃維綱第38師直到夜裡才知道張將軍死訊,全師大怮,乃拼死奪回遺體。

張自忠陣亡時是陸軍中將加上將銜,被追晉為陸軍二級上將,是全面抗戰八年中,中國軍隊戰場犧牲職務和軍銜最高的將領。5月28日,將軍遺體運至朝天門碼頭,重慶萬人空巷,除那位委員長親自接靈外,林森、馮玉祥、何應欽、徐永昌等莫不到場,馮玉祥的輓聯是:“藎忱不死”!

(棗宜會戰形勢圖)


度度狼gg


有一名將領曾寫下了這樣一段話:


我八千健兒已經犧牲殆盡,敵攻勢未衰,前途難卜。若陣地存在,我當生還晉見鈞座。如陣地失守,我就死在疆場,身膏野革。他日抗戰勝利,你作為抗日名將,乘艦過吳淞口時,如有波濤如山,那就是我來見你了。

這段話,是抗日將領郭汝瑰將軍在淞滬會戰中寫下的絕命書,凡是對當年抗日戰爭有一點了解的人,讀到這句話都會忍不住熱淚盈眶,同時又肅然起敬。正是因為有郭將軍這樣為了國家領土主權完整、為了抗擊外敵赴火蹈刀也死不旋踵的民族英雄們前仆後繼,我中華民族才沒有亡國滅種,才能在絕望的深淵中涅槃重生。

  • 郭汝瑰將軍舊照


在寫下這封遺書的時候,郭汝瑰將軍就在打一場明知必敗,卻依然義無反顧衝上去戰鬥的仗,哪怕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1931年7月7日,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標誌著抗日戰爭的開始。1937年7月7日,日軍又挑起了盧溝橋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

隨著抗日戰爭全面展開,因為實力相差太過懸殊,正面戰場上中國軍隊節節敗退,趙登禹、佟麟閣將軍先後為國捐軀。北平、天津紛紛失陷,國民政府決定在上海與日軍展開反擊作戰。這一戰,雙方各自集結了數十萬大軍,可謂抗戰全面爆發以來,最為重要的一場戰役。

這一戰,國民政府軍隊精華盡出,湧現了無數甘為祖國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雖然最終以中方慘敗而告終,但也使日軍的攻勢大大受阻,粉碎了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也為後續持久抗戰的理論和行動打下了基礎。


  • 戰況慘烈的淞滬會戰

在淞滬會戰時,郭汝瑰將軍擔任淞滬會戰中國民政府軍隊第14師參謀長暨第42旅旅長,當時42旅奉命在南北塘口(現上海閔行區一帶)一線作戰。當時國民政府軍隊武備落後,不得不被動防守,面對飛機大炮的轟炸,郭汝瑰堅守陣地,不曾退卻一步。

與日軍激戰七天七夜之後,8000人幾乎死傷殆盡,期間郭汝瑰已經做好了為國捐軀的準備,便寫下了那封絕命書。

這一封絕命書,不僅表現了郭將軍視死如歸的勇氣,言辭中也充滿了對中華民族抗戰必勝的信心。他相信,終有一日,中華民族會迎來勝利,將無惡不作、禽獸不如的日寇趕出國門。就算他戰死,英魂也要一直停留在戰場上,等著若干年後,軍長為他送來抗戰勝利的捷報。

抗日存節氣,建國全忠義

最終,淞滬會戰以中國軍隊戰敗而告終,但郭將軍卻幸運地活了下來。這當然不是他貪生怕死,因為戰爭中他自己多次衝出掩蔽體督戰,稍有不慎可能就會被炸得粉身碎骨。最終付出了六千多人的代價,堅守住了陣地,有一千多人活了下來。

在那之後的八年時間內,郭將軍始終堅持在抗日戰爭前線,並逐漸進入國民黨政權的上層,也深受國民政府首腦蔣介石所器重,但他還有另一個隱藏的非常深的身份,幾乎無人知曉:他曾經加入過中國共產黨。

早在1928年,郭將軍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但後來戰亂中郭將軍與組織失去了聯繫,後來又前往日本躲避留學,從此更是徹底失去了與組織來往的渠道,陰錯陽差,回國後在國民黨內部的官竟然越做越大。


  • 郭將軍進入國民黨高層

但隨著在國民黨內部地位越來越高,郭將軍與國民黨高層也越來越格格不入。郭將軍與其他國民政府高級官員完全不同,為人清廉,不近女色,甚至有人據此猜測他就是共產黨人,原因就是國民黨就沒有不貪財好色的……


見識了國民黨高層的腐敗和無能,郭將軍不禁又回想起年輕時接受過的共產黨人的綱領和思想,又耳聞了共產黨所領導的敵後抗日根據地的進步思想和制度,覺得中國最終的希望還是要靠共產黨,於是一直在尋找機會,想與黨恢復聯繫。

後來的一天,郭將軍碰到了地下黨員任逖猷,以此為契機,終於取得了與黨聯繫的渠道。那時候,失去聯繫的黨員要想重新入黨,要經過嚴格的考察。而郭將軍無論是他的所作所為還是一片對黨和國家的赤子之心都經得起考驗,很快便重新入黨。但因為其身份絕密,所以一直沒有公開。

在解放戰爭中,郭將軍為解放軍的作戰提供了許多極為重要的情報,後來又率軍起義,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和國家的統一做出了重要貢獻。也因為其身份不被公開,受到過一些不公正待遇,直到改革開放以後,才正式重新入黨。

百代傳其功,萬古流其芳

郭將軍的一生,就是一個為國盡忠、為民族盡忠的軍人典範。1997年,已90歲高齡的郭將軍不幸因車禍去世,走完了他蕩氣迴腸的一生。


  • 建國後的郭將軍

郭將軍去世後,中央軍委在為他的追悼會上,給予了很高的評價,稱郭將軍“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和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這樣一位民族英雄,其節氣,其忠義,其行止,將被我中華兒女世代傳頌,永垂不朽。


臥聞海棠


古代歷史上有哪些必敗的戰役,將領卻義無反顧的參戰的例子?

我要說的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一隻軍隊,一隻戰無不勝的軍隊,他就是南滅倭寇,北擋蒙元、遠征朝鮮、抗擊後軍的戚家軍。戚家軍子弟們明知必死必敗的戰役,但將領和士兵卻不願獨活,義無反顧,慷慨赴死的故事。

渾河血戰:戚家軍最後的絕唱

戚家軍從建軍、到戚繼光去世後33年,一共約60年裡,一隻是保持著不敗的戰績。

公元1621年,後金努爾哈赤,進犯瀋陽,3000年戚家軍在戚繼光的侄子戚金帶領下,長途跋涉支援瀋陽,可惜戚家軍人還沒到,瀋陽城已破,守軍已經投降努爾哈赤。戚家軍和另一隻援軍(川軍)“白杆軍”一共7000人,孤軍面對80000八旗鐵騎。此戰,只殺得天昏地暗,日月無光,渾河水變成了血水,白杆軍,幾乎全軍覆沒,而戚家軍也遭受重創;而八旗鐵騎更是損失慘重,傷亡達到10000以上。可以講戚家軍的戰鬥力絕對是在八旗鐵騎之上。是八旗鐵騎成軍以來從未有過的損失,只殺得連很多高級將領都膽戰心驚。

朝鮮的軍事觀察員鄭忠信在向國王的報告中也說:“守城之善莫如清河,野戰之壯莫如黑山(即渾河)”,“虜之死傷亦相當,虜至今膽寒”。

遼陽之戰:慷慨赴死,壯士悲歌

渾河血戰倖存下來的戚家軍子弟,不要朝廷獎賞和撫卹,他們唯一的希望就是能夠再上戰場,不願獨活,要為死去的弟兄報仇。而他們也求仁得仁,在10天后的遼陽之戰中全部壯烈犧牲。

戚家軍,百戰百勝,一敗而亡!並不是戚家軍沒落了,戰鬥力不行了。而是由於明朝其他軍隊無能,當戚家軍陷入包圍時,數萬援軍已到附近,但害怕八旗鐵騎強大的實力,不敢向前救援。坐視這隻偉大的軍隊走向滅亡,可恨、可嘆、可憐、可悲。如有10只戚家軍,哪裡還會有之後的歷史?

節選民族英雄得勝歸來,所作的戚家軍軍歌《凱歌》一部分,緬懷這隻曾經衛國殺敵的無敵軍隊。

萬眾一心兮,群山可撼。
……
上報天子兮,下救黔首。
殺盡倭奴兮,覓個封侯。

歡迎評論!


比禾觀史


說到歷史上明知必敗,卻義無反顧參戰的例子,讓我想到了“湘江戰役”的34師,哪怕打到最後一個人,最後一顆子彈,都要掩護主力撤退,最後的結果就是34師徹底被打散。

湘江戰役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當時紅軍主力必須在廣西北部湘江地區突破第4道封鎖線的戰役,1934年11月27,湘江戰役正式拉開序幕。

34師在絕境下的臨危受命

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情況下,紅軍只能被迫放棄中央根據地,開始了漫漫長征,當時紅軍六個師團加上機關人員共計有8萬餘人,然而敵人還在圍追堵截;敵人兵力數大概在30餘萬人,分別是圍剿軍16個師、桂軍5個師以及粵軍4個師,還有跟在屁股後面的王家烈,也就是黔軍部隊。

當時紅軍經過多方探討,決定強行突破湘江天險,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及其冒險,膽大的決定,一個不慎就會滿盤皆輸,所有人可能都會葬送在湘江。

時任軍團長的董振堂和參謀長劉伯承知道,想要順利渡過大江,必然需要掩護,掩護之人肯定會跟不上大部隊,最好的情況就是僅剩下少部分人,但是為了大局著想,還是必須要做這個決斷。

兩個在當時的最高領導人當即叫來了34師的師長陳樹湘和政委程翠林,給了一個必敗的任務,那就是不惜一切代價堅決阻擊敵軍的圍剿部隊,為紅軍渡江爭取足夠的時間,並且作為全軍的後衛,堅決打擊圍剿部隊。

陳樹湘

僅僅一個師,當時的師人數並不多,單單僅有4000餘人,相當於一個團的兵力,這麼點兵力,要去面對圍剿主力軍幾萬人,猛烈的炮火以及對空支援,可以說算是有去無回的。

沒有欺騙,沒有鼓勵,也沒有豪情壯志,董振堂和劉伯承將事情說的非常明白,34師的師長和政委接的也毫不猶豫,哪怕知道這一去就根本回不來,也沒有絲毫的動搖內心,這才是堅定內心下屹立不倒的中華軍魂。

慘烈的34師,安全的紅軍主力

34師接到任務之後,沒有猶豫,第一時間就開始全體急行軍,到幾十公里外的雷口關以及水車進行佈防,紅軍主力抓緊時間開始渡江,一切看似有條不紊的進行著,卻不知,災難正在悄悄來臨。

程翠林

11月28日,周渾元帶領著自己手下四個師的兵力,迎面就撞上了當時的34師,周渾元所帶的部隊大概有3萬餘人,有飛機的支援,帶有一個炮兵營,可以說“

這就是一個大人偏偏還拿著菜刀去欺負手無縛雞之力的孩童”。

整整三天的慘烈戰役,34師一步都沒有退,周渾元對著34師的陣地整整狂轟濫炸了三天,還是沒有踏過這一條關鍵的防線,可以說周渾元真的臉都黑了,他完全想不到,裝備一般的34師,己方几萬人用盡全力,為何就是拿不下來。

12月1日,湘江戰役正式進入尾聲,因為紅軍的主力基本轉移成功,全部渡過了大江,34師也接到命令,準備撤退,但是駐守已經很艱難了,更何況撤退,湘江東岸就只有這一個顯眼的紅軍,基本所有人部隊都包圍過來了,面對包圍圈,想要撤離,談何容易。

艱難形勢之下,師長陳樹湘和政委程翠林藉助地形的複雜性以及軍隊人數的機動性,成功指揮自己的部隊跳出了十幾萬人的包圍圈,來到了鳳凰嘴渡口,準備繞一圈渡江,誰也不會想到,這不是勝利是開端,而是真正噩夢的初始。

輝煌落幕下的凋零,34師為紅軍革命流盡最後一滴血液

到鳳凰嘴渡口的時候,已經是12月3日了,一路的急行軍以及高度作戰,讓這支軍隊所有人都陷入了疲勞狀態,偏偏這個疲勞狀態下又遇到了夏威帶領的兩個師,一場措手不及的戰鬥又開始了。

34師已經經歷了五天的高強度作戰,不管是身心還是體力都陷入了絕對的疲乏,所以這場遭遇戰34師始終沒有辦法跳出夏威的包圍圈;就這一戰,政委程翠林,政部主任張凱、102團長呂官印以及政委蔡中一同犧牲,34師中堅人員死傷大半。

在12月4日的時候,34師師長陳樹湘收到敵人封鎖湘江的消息,他知道34師已經錯過了渡江的時機,目前只能向山區轉移,謀求一線生機。

在向山區轉移的時候,所有的敵軍都開始圍剿這一支“掉隊”的紅軍,就像是鯊魚聞到了血腥味,緊追不捨,隨著路上且戰且退,100團、101團先後有政委團長陣亡,死亡的陰影籠罩在每個戰士的心頭之上。

12月25日,34師終於無路可退,被敵軍圍困在觀音山,陳樹湘知道已經沒有別的路了,只有強行突圍,故而召集了所有的人,發佈了兩條不是活著就是死的命令:

1.尋找敵人兵力最薄弱的點,一起突圍出去,然後在湘南利用地形進行遊擊戰。

2.這一次是我們最後的突圍,假如突圍不出去,那我們就誓死為革命流盡最後一滴血。

100團在最後突圍的時候,主要負責為部隊尋找時機,掩護部隊的主力進行撤退,故而100團最後沒有一個活口,所有人全部陣亡。

12月11日,艱難突圍的34師殘部已經走散了,陳樹湘在過牯子江的時候被打傷,並且被敵方抓獲,知道這是一個大官,所有人都興奮不已,準備將其好好的活著送回縣城。

陳樹湘在回縣城的路途之中,因為之前被槍打中肚子,所以陳樹湘將自己肚中的腸子扯斷,以這種不屈的方式,壯烈犧牲。

師長犧牲了,但是散落在各處的殘餘34師卻一直在戰鬥,一直持續到12月21日,這一支勇猛無畏的部隊,才正式宣告瓦解,宣佈34師正式走進了歷史之中。

從11月28到12月21日,時長23天,4000餘人對陣十幾萬人,可以說正是他們的堅持,才有了紅軍的主力渡江,正是因為保存了完整的紅軍主力,才有了現在的如今。

結語:

其實當時看到結尾的時候,也淚目了,在這段艱難歷程之中,犧牲了太多的英雄,他們用自己的一生詮釋了什麼才是革命,為了自己的信念,甚至可以付出自己的生命。

這才是真正有著信仰的軍隊,承載著中華的軍魂,古話“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一個好的將領,帶的部隊必將是虎狼之師,正如34師。

此文獻給“湘江戰役”34師全體官兵,敬禮!


筆下點史


“中原突圍”,皮定均和戰友們臨危受命,明知面對十幾二十多倍於己的敵軍,在幾無生還希望的情況下,卻義無反顧勇擔重任,以捨生取義的大無畏精神,率部與敵周旋,但最後出現的頗有戲劇性的結局,卻又著實出人意料。

1946年,美國特使馬歇爾信心滿滿的前來為國共勸和,劍拔弩張的兩個陣營,雖然表面上都樂於接受,但彼此還是相互戒備,各有打算,而且蔣校長暗中調兵遣將,為內戰做充分的準備。

6月下旬,國軍對我中原解放區不斷蠶食,步步逼近,並以近30萬部隊將我中原軍區李先念部5萬餘人,包圍在狹小地區,伺機而動。面對十分嚴峻的狀況,中原軍區請示延安,準備立即突圍,以防不測。

接到電報,主席徹夜難眠,反覆斟酌,如果同意中原軍區突圍,那就等同與國軍徹底決裂,而此時兩個陣營實力相差懸殊,一旦開戰,我方將承受極大風險,但如果中原軍區不突圍,又無異坐以待斃,可能造成又一個“皖南事變”。經過艱難的抉擇,主席覆電“同意立即突圍”。

為了不引起敵人的警覺,中原軍區極其隱蔽的集結部隊行動,甚至為了麻痺敵人,軍區司令員李先念在已經離開總部15公里後,又連夜拍馬趕回,會見美軍軍調小組人員,事後又立即策馬而去。

中原軍區副司令員王樹聲召見軍區第一旅旅長皮定均、政委徐子榮,向他倆傳達了突圍計劃,並強調為確保主力部隊突圍成功,必須有一支精銳部隊迎著強敵猛打猛衝,虛張聲勢偽裝主力,以吸引敵人,這樣這支部隊必會遭到十幾二十多倍敵人的攻擊,極有可能全軍覆沒。

王樹聲介紹完後沉默了一會兒,此刻他不能沒有顧慮,掩護主力是讓人送死的任務,不但難以開口,而且他也不能確定兩位部下是否能勇於接受這個任務。

從副司令員難以啟齒、十分為難的表情中,皮定均與徐子榮己猜到了自己的任務,當王樹聲徵尋他倆是否願意擔當這個掩護任務時,皮定均徐子榮決然而堅毅的保證,“請領導放心,一定堅決完成任務”。

皮定均徐子榮的第一旅是全軍區戰鬥力最強的隊伍,軍區領導為了數萬人得以生存,只能忍痛讓他們執行九死一生的任務。面對生還渺茫的戰鬥,突圍的時候,32歲的皮定均、39歲的徐子榮和基本上由太行山子弟組成的全旅官兵,都已準備為掩護主力撤退而犧牲。


為了吸引敵人,他們向敵重兵防禦部位方向突圍。三天之後,當掩護任務完成時,第一旅已深陷重圍,但令所有人不曾想到的是,這支部隊竟然用神奇的戰術和驚人速度的強行軍,創造了一個奇蹟,他們竟能在損失不大的情況下悄然而退。

最終,第一旅成為整個中原軍區最先成功突圍且保存最完整的部隊,當他們穿過數道敵人阻擊防線到達解放區的時候,全旅沒有太大的損失,只是數千官兵蓬頭垢面,身上衣衫襤褸,腳上纏著的是滿是汙泥和血漬的破布,雖然軍容不整,但卻鬥志依舊。

從此,“皮旅”成為我軍聲名顯赫的一隻勁旅,並在皮定均的率領下屢立奇功。1955年我軍授銜,主席在審閱名單的時候,見皮定均被授予少將軍銜,便提筆批了6個字“皮有功,少晉中”。遺憾的是,1976年62歲的福州軍區司令員皮定均在指揮軍事演習時,因飛機失事不幸殉職。


歷史微點與您共同學習,感謝您的關注與支持!


歷史微點


1928年冬,彭德懷、藤代遠率紅五軍上井岡山與朱、毛會師僅40余天,蔣介石就調集湘贛兩省6個旅,約3萬兵力,從不同方向兵分五路,採取層層包圍、步步進逼、分路合擊的作戰方針,對井岡山實施軍事“會剿”,妄圖消滅紅軍。 為了保存革命力量,毛澤東、朱德決定率領紅4軍主力向贛南、閩西挺進,由彭德懷率紅五軍和王佐的三十二團留下,堅守井岡山。當時,紅五軍的幹部大都有怨言,不願堅守,但彭德懷堅定地說“扯了龍袍是死,打死太子也是死。五軍堅決服從前委的決議,誰讓我們是共產黨員呢?”。

守,肯定是守不住的,從兵力上說,敵軍3萬,紅軍只有紅五軍的五個大隊和王佐的三十二團,人員在700人左右;武器裝備上,敵人是槍炮齊全,紅軍還有的拿大刀、長矛、梭鏢;敵人是正規軍,戰鬥力強,紅軍大部分是農民武裝,再加上時值嚴寒,天下大雪,紅軍少衣缺穿,供給也困難,彭德懷又剛上井岡山,對地形也不熟悉,肯定是一場惡戰。

戰鬥是激烈的,也是殘酷的。彭德懷親臨一線指揮,打退了敵人一次又一次的進攻,紅軍傷亡慘重。後來,敵人悄悄地攀上了黃洋界,紅軍腹背受敵,陷入了敵人的包圍圈,彭德懷果斷決定:突圍,保存革命火種。

在彭德懷的率領下,部隊順利地突出重圍,到湘南再次與朱、毛紅軍會合。

彭德懷守井岡山,名知不敵,但他堅決執行毛澤東的主張,顧全大局,臨危受命,敢與強敵浴血奮戰,堪稱是善打惡仗、硬仗、險仗的經典。


zj史海拾貝


天下皆降闖不降

清康熙三年春(公元1664年),定西將軍圖海、靖西將軍穆裡瑪引兵出湖廣,四川總督李英國領兵出四川,近10萬大軍將湖北興山縣西北的茅麓山圍的水洩不通。料峭春寒中,山險林密的茅麓山顯得格外幽深。

在茅麓山上的是整個大陸最後一支打著明朝旗號的軍隊——小闖王李來亨,毋庸置疑的是他已經毫無希望。南明政權已隨著兩年前永曆帝被殺而徹底覆沒,清朝早已確立了正統,敵軍數倍於己且擁有近乎無限的補給。不會再有援軍、不會再有轉移空間、不會再有任何補給,也不會再有任何奇蹟,這是真正的絕境!

吐槽機以為那時的李來亨應該是迷茫的,因為他連戰鬥下去的理由都沒了。為了大明?別開玩笑了,作為李自成的侄孫,父祖窮盡一生都在顛覆這個腐朽王朝。為了知遇之恩?更別鬧了!自己歸順後非但好處沒有半分,處處被人排擠,還得屢屢出兵拯救那個小朝廷。

為了那個不再納糧的夢想?別逗了!苦戰一生,傾覆天下後才發現,貪官汙吏依舊魚肉百姓,苛捐雜稅半分未減。為了報仇?闖王的親侄孫都跑緬甸改姓隱居了,他這個養子怎麼看都名不正言不順。

如此看來投降似乎也不是個難以接受的選項,晉王李定國一世英雄,兒子李嗣興該降照樣降;沐忠顯世受明恩,該投降時候一點也沒猶豫。李來亨這個夾心餅乾似乎真的沒必要搭上身家性命和過萬手足的將來。

然而最終他還是沒有投降,帶著糧盡援絕的軍隊反覆拼殺,從5月打到8月,終於全軍覆沒。李來亨舉家自殺,縱火燒掉了茅麓山上的一切,這個生不知何年的人,親自選擇了死亡的方式。

吐槽機沒法定義李來亨的行為是圖個什麼,殉國?殉道?殉義?殉忠?似乎都是,又似乎都不是,總之他帶著最後的闖軍和最後的明軍坦然走向了死亡,或者我可以相信那是為了生而為人的自由。在明末歷史中看慣了士大夫們的無恥,卻總能在匹夫身上看到光輝,這可能也算一種黑色幽默吧......

打響抗日第一槍的警察們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關東軍炸燬南滿鐵路柳條湖段的一部分鐵軌,隨後誣指是中國軍人破壞,開始猛攻北大營的駐軍。睡夢中的駐軍當場被炸死300餘人,但駐軍旅長王以哲接到不準抵抗的命令,撤出了瀋陽城。

軍隊走了,平時維持治安的警察們卻並不想把家鄉拱手相讓,遼寧省警務處長兼瀋陽市公安局長黃顯聲下令開槍還擊,誓死抵抗。其實黃顯聲也知道靠這點缺槍少彈的警察打不過關東軍,但還是存萬一之念違令還擊。

於是一個挺黑色幽默的場景發生了,之後鬼子的戰爭片裡關東軍攻城,對手清一色是穿著藍色制服的警察。可惜打仗總歸拼的是實力,19日凌晨3點,付出重大傷亡的警察部隊被擊敗,撤退到新民重新集結,日後成了抗日義勇軍的主力。

黃顯聲這隻小胳膊終究沒擰過國民政府加小六子那兩條大腿,在遼西打了3個月後,他被強令撤回關內,東北還是丟了。入關後他四處奔走請求抗日,又屢屢碰壁,對國民政府極端失望之下,他在1936年8月秘密入黨。

盧溝橋事變後他終於可以率兵抗戰,在漳河與日軍連翻血戰,所部損失極其慘重。就在黃顯聲整軍準備再戰的時候,又一出黑色幽默發生了,1938年春這個堅決抗日的軍人被捕了,逮捕他的還是國民政府......

之後他的餘生就在只能在漫長的關押中度過,喜歡雕刻的黃顯聲給自己做了一方印章,上書“騎富士山頭展鐵蹄,倭奴滅,踐踏櫻花歸”。1949年11月27日,他被特務楊進興殺害,唯一可告慰的是他已知曉家鄉光復,鬼子投降。


歷史吐槽機


其實還蠻多的

單從中國來說,這樣的例子就很多,中國古代提倡忠孝,當政權最後要覆滅的時候,總有一些人為了自己的信仰而殉身。

比如史可法

史可法是明末抗清名將,因為被排擠,最後被貶出南京,出任南明督師,最後在揚州保衛戰中以身殉國。

其實從當時的大環境來看,清朝打敗南明都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南明內部為了做皇帝,幾個皇子明爭暗鬥,同時東林黨和閹黨的鬥爭竟然還在延續,這些爭鬥都大大地削弱了南明朝廷的戰力與人心。軍隊上,南明的軍隊都是些靠不住的人,例如揚州保衛戰時南明朝廷所倚重的江北四鎮,都是一些招安過來的農民軍,或者一些當地的二流部隊,跟原來孫傳庭,袁崇煥的軍隊根本就不是一回事,指望這些部隊守衛南明的江山是真的痴人說夢。

然而史可法還是去了,他上任不久,手下的江北四鎮之中的黃澤清與高傑就發生內訌,相互攻打,揚州大亂。好不容易平定了內訌,自己手下的將領,江北四鎮之一的劉澤清就叛變投降了多爾袞。在這種情況下,是個人都知道要輸了。

但史可法依然組織了揚州保衛戰,並且最後以身殉國。

有人說史可法不會指揮,不會統軍。確實他的戰略是有問題,但是在這個時候,南明的敗亡已經是不可逆轉的了,他的行為也可以說是死得其所吧。


白聆風


抗戰期間,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在副總指揮杜聿明做出翻越野人山回國的命令後,國軍第200師長戴安瀾,明知這是死路一條,還是執行了杜聿明的命令。最終血灑異國他鄉。

1942年,中國遠征軍在緬甸遭遇潰敗,中國遠征軍無法繼續在緬甸持久作戰,只能現行離開,而此時日軍切斷了中國遠征軍的退路。關於如何撤退的問題,身為遠征軍副總指揮的杜聿明,和遠征軍總指揮史迪威意見相左。

杜聿明在請示蔣介石之後,決定走胡康河谷途徑野人山回國。新38師師長孫立人拒絕執行杜聿明的命令,而是把部隊帶往印度,最終得到了保全。遠征軍其他部隊則沒有這麼幸運,他們在翻越野人山時,遭遇了噩夢一般的經歷。

野人山遍佈山蚊蟲、毒蛇、瘴氣,而且地形險要,非常難走,更有日軍沿途不斷阻擊。戴安瀾深知,這一役九死一生。戴安瀾在寫給妻子王荷馨的遺書,說:“現在孤軍奮鬥,決以全部犧牲,以報國家養育!為國戰死,事極光榮”。

果不其然,200師在翻越野人山時損失慘重,死傷過辦。戴安瀾在和日軍的激戰中,被日軍的子彈擊中腹部,傷情嚴重。兩週之後,在距離雲南邊境不過三四十里的地方,戴安瀾因傷情過重去世。享年38歲。

戴安瀾死後,國民政府追晉他為陸軍中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