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禪位給嘉慶,當了三年太上皇,歷史真相是怎樣呢?

mtolao


其實就是乾隆皇帝好面子

康熙皇帝是乾隆一生中最崇敬的人物,康熙晚年,乾隆經常陪伴在康熙身邊,得到了康熙皇帝許多的指點,加之康熙又是清朝所有皇帝中最有作為的,所以乾隆對康熙,既充滿了敬愛之情,又特別崇拜。以至於在乾隆的執政生涯中,經常能看到康熙的影子。


為了表達對祖父的尊敬,乾隆剛剛繼承皇位時,就在康熙的牌位前焚香禱告,說:“若蒙倦佑,得在位六十年,即當傳位嗣子,不敢上同皇祖紀元六十一載之數。”

乾隆這話的意思說的很明白,說如果皇祖父能倦佑孫兒,能讓孫兒在位六十年,我就立即將皇位傳給皇太子,皇祖父您執政六十一年的歷史記錄,孫兒是斷斷不敢破的。

而乾隆說這話時也頗有心機,這話是在乾隆元年說的,這一年乾隆的年紀為25歲。乾隆能在位六十年,就是85歲的年紀了,在古代能活六十歲就已經很高壽了,能活到七十就算是古來稀了,所以乾隆皇帝認為自己能活到85歲,其實已經算是滿打滿算了。


估計乾隆也沒想到自己會這麼高壽,不僅活到了85歲,還活得特別精神,再幹個三五年完全沒有什麼問題。可是,在無聊時,乾隆突然想到了自己年少時許下的承諾。

可當皇帝多好啊,哪個皇帝願意放權?而乾隆又極好面子,所以乾隆就一直在琢磨,怎麼樣能維護自己的臉面,又能繼續享有權力呢?就在乾隆猶豫不決時,當時出現了白虹貫日的天象,在古代,出現這種天象就意味著君主將遭遇災難,而乾隆認為這是上天對自己的警告,於是就選擇兌現諾言。


所以在乾隆六十年,已經85歲(虛歲)的乾隆突然心血來潮,說:“立皇十五子嘉親王為皇太子,明年子嗣皇帝嘉慶元年。”

意思就是說,現在要冊封皇十五子永琰為皇太子,明年我就會把皇位讓給永琰。

大臣們紛紛表示不理解,就問乾隆,您老人家好端端的為啥要退位呢?乾隆說:

“昔皇祖御政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窮蒼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予壽八十有五,即當傳位太子,規政退閒。”

乾隆這話說的多瀟灑啊,我的皇祖父那麼能幹,也只在位六十一年,我不好意思和他老人家相比,又怎麼能超越他呢?而我現在已經在位六十年了,活了八十五歲,也該實現諾言,把皇帝的寶座讓給皇太子了。


然而,乾隆這話說出去不到三個月,就又下令:“朕於明年歸政後,凡有繕奏事件,俱書太上皇帝,其奏對稱太上皇。”

以後但凡有官員上奏,都要給朕送過來,不過我現在已經不是皇帝了,在奏疏中就稱朕為太上皇吧!這命令一下,嘉慶皇帝瞬間傻眼了,這樣一來,嘉慶變相成了一個有職無權的傀儡皇帝,而乾隆的意思也很明顯:朕只讓出皇帝的位置,但不讓出權力!

由此不難看出,乾隆還是挺戀權的。

總的來說,乾隆之所以讓出皇位,轉而當了太上皇,其實就是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


金兔歷史


向敬之

乾隆禪位嘉慶,時長三年零兩天,即嘉慶元年正月初日至四年正月初三日。以乾隆壽終正寢而結束。

三年間,大清王朝吏治腐敗,國內民族矛盾計劃,一場大規模的五省白蓮教起義持續發展。而在朝廷內部,出現了三股勢力奪權紛爭。

1.太上皇乾隆名為歸政嘉慶,實際上仍掌控一切軍國要務和人事大權。他不時臨朝受賀,為最高統治者。但由於耄耋乾隆,年邁衰頹,連說話都不能為大臣聽懂,需要侍立一旁的和珅傳達聖意。

2.和珅被時人奉為“二皇帝”,把持內閣和軍機處,兼管政、軍、財、刑等多個要害部門。他規定朝廷部院大臣、各省督撫藩臬及將軍提鎮,奏事需向軍機處同時提交副本,如若攝政,擅權自專。其結黨營私,弄權舞弊,即便在鎮壓白蓮教起義軍費激增時也大肆斂財。

3.嘉慶帝有皇帝之名,卻無皇帝之實,出現了皇帝與皇權的偏離。即便他有心將自己的老師且抗擊外侮有功的兩廣總督朱珪提升為大學士,得到了乾隆的同意,卻因和珅不允而不升反降。嘉慶為了自保,不得不逢迎和珅,明旨免除和珅的三跪九叩之禮,以示尊崇,實則掩蓋仇恨。

而在此爭權中,權臣和珅行事的方式隱秘,並不敢在乾隆和嘉慶面前自作威福,而是以奴才自居,卻尋租皇權,潛謀種種不法之事。


以禮觀書


乾隆六十年九月三日,已經84歲的乾隆皇帝突然心血來潮地決定冊封已經35歲的兒子永琰為皇太子。

為什麼說乾隆皇帝是突然心血來潮呢?

他是一個貪戀權力的皇帝,無時無刻不在享受著皇權所帶來的快感,雖然已經當了60年的皇帝,但是隻要不是被迫的話,他絕不可能主動將皇權讓給別人,即便這個人是自己的兒子。

可是,他在無聊的時候突然想起了一件事——康熙爺爺才當了61年的皇帝,我已經當了60年的皇帝了,再當下去的話豈不是要和爺爺平起平坐,或者蓋過爺爺了?這不行,我不能對不起爺爺,我得尊敬他老人家。

所以,乾隆皇帝突然決定立永琰為儲君,然後迅速禪位給永琰,原因便僅僅是因為不想自己當皇帝的時間超過他的爺爺康熙皇帝。

乾隆皇帝雖然禪位給了永琰,自己也當起了太上皇,可是,他會甘心退居二線,老老實實地將皇權交割給永琰嗎?

顯然不會。

他在勤政殿召見了皇室宗親和朝中的王公重臣,當著所有人的面宣佈了詔書:“立皇十五子嘉親王為皇太子,明年為嗣皇帝嘉慶元年。”

當時的嘉親王永琰雖然早便從和珅的口中得知了乾隆已經擬詔冊立自己為儲君的事,但是,此時在所有人的面前,聽到乾隆皇帝親口說出此事,他心中還是激動萬分,終於等到你了,我夢寐以求的皇位。

雖然心中頗為激動,可臉上還是得作出一副誠惶誠恐的模樣,所以永琰誠惶誠恐地向乾隆皇帝表示,哎喲,兒子可不敢呀,您正值春秋鼎盛吶,更何況,朝廷一日也離不開您呀,所以,兒子懇請您等過了100歲再歸政給兒子吧!

乾隆六十年的乾隆皇帝84歲,如果要等到100歲再歸政的話,豈不是說自己還能掌權16年?這個兒子,太懂事了!

只不過,詔書畢竟已經宣佈了,縱然皇太子永琰帶頭請求乾隆皇帝等過了100歲再歸政,他也不好意思打自己臉不是?所以,皇位還是禪給永琰了。

永琰一看乾隆皇帝沒有順勢答應他的請求,心裡也鬆了一口氣,沒有意外的話,皇位已經安安穩穩地落到他的手上了,但是他還沒開心多久,一盆冷水便狠狠地潑到了他的頭上。

乾隆皇帝在六十年九月宣佈冊立永琰為皇太子,第二年禪位。

可是,僅僅過了三個月,也即到了乾隆六十年十二月,乾隆皇帝突然又發佈了一個命令:“朕於明年歸政後,凡有繕奏事件,俱書太上皇帝,其奏對稱太上皇。”

嘿嘿,兒子呀,你不是說要讓我過了100歲再歸政嗎?好啊,朕滿足你!以後但凡有官員上奏什麼事,統統送過來給朕,唔,朕現在不是皇帝了,奏疏中便稱朕為太上皇吧!

嘉慶皇帝瞬間傻眼了,什麼,還能這麼玩?姜,果然是老的辣,原本只是想表表孝心,順便玩玩以退為進的策略,沒想到最後卻還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如此一來,嘉慶皇帝便等於成了一個“傀儡皇帝”,因為乾隆皇帝的意思已經很明顯了——朕只讓位,但不讓權!

嘉慶皇帝對此只能在心中無奈地感嘆,行吧,您怎麼高興怎麼玩吧!

乾隆皇帝雖然在乾隆六十年禪位給嘉慶皇帝,但實際上他一直緊緊地抓著皇權不放,嘉慶皇帝只是一個空殼。

嘉慶皇帝這個皇帝當的也很小心翼翼,喘口氣也得偷偷摸摸的,沒辦法呀,權力幾乎全在乾隆皇帝的手上,他真要敢惹乾隆皇帝生氣了,萬一乾隆廢了他怎麼辦?

不得不說,乾隆確實有這個能力。

所以呀,嘉慶皇帝也只能好好地忍著,反正已經等了幾十年了,不在乎再多忍幾年,這也算是嘉慶皇帝的一個小優點或者小聰明吧。

從嘉慶元年正月到嘉慶四年正月,嘉慶皇帝這一忍便是三年,好在乾隆終於撐不下去了,在養心殿嚥了最後一口氣。

嘉慶心中憋著的這口氣總算是吐了出來,三年了,當了三年的“傀儡皇帝”呀,擱誰誰能開心?

乾隆沒有禪位還好,禪了位卻還抓著權不放,說嘉慶心裡沒有怨氣的話,誰會信?

為了洩一洩心中的怨氣,乾隆皇帝駕崩之後過了半個月,嘉慶皇帝便迫不及待地拿乾隆的寵臣和珅開了刀,宣誓自己拿回了皇權,也趁機發了一筆橫財。

嘉慶皇帝心裡美滋滋呀,自己總算不是一個只有空殼的“傀儡皇帝”了。


寧糊塗


在古代很少有皇帝會主動禪位,大部分就是被逼無奈或者逃避責任,乾隆皇帝就是其中的一個另類。在他84歲那年,他竟然主動宣佈要禪位給嘉慶皇帝,直接在朝堂上引發了大地震。古代那個有實權的皇帝不都是直接幹到死為止,只有傻子才會真正主地動禪位。難道是乾隆皇帝老糊塗了,這其中的歷史真相到底是怎樣的呢?

乾隆六十年(1795年),84歲的乾隆皇帝突然宣佈禪位於第十五子顒琰。此消息一出,大臣們炸開了鍋,實權主動禪位簡直不敢相信。實際上,其中的原因也很簡單,就是乾隆皇帝自己給自己挖了一個坑。事情的起因是乾隆皇帝的祖父康熙皇帝8歲登基,幹了61年的皇帝,而乾隆皇帝從小就非常崇拜他的祖父康熙,在他繼位的時候,他就就發誓自己一定以祖父康熙微榜樣,做一個明君,並且為了表示對祖父的尊敬,他決定自己做皇帝的時間一定不能超過祖父康熙的61年。

實際上,當時乾隆皇帝之所以敢這樣發誓是早就盤算好的,他心裡想:祖父康熙8歲登基,幹了61年,在歷朝歷代已經創了記錄,他的父親雍正皇帝幹了11年就早死了,而他自己25歲登基,估算一下他的在位時間肯定不會超過康熙的61歲的,因此他才敢發誓。但人算不如天算,最後他一不小心,就已經幹了60年了,身體還很硬朗,還可以繼續幹。然而,話已經說了,他又好面子,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威和名聲,他不得不遵守自己的誓言,幹完60年,光榮退休,這真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雖然乾隆皇帝禪位於嘉慶皇帝,但是嘉慶皇帝只是一個名義上的皇帝,乾隆仍然居住在養心殿掌控朝政,一切軍政大權都還在乾隆這個太上皇手上。嘉慶皇帝下面的大臣也都是乾隆的人,有什麼事還是乾隆御和和珅商量著來,嘉慶皇帝簡直就是一個傀儡皇帝。於是,嘉慶皇帝只選擇能隱忍,一直忍到乾隆死了,他自己才能出頭。

嘉慶四年正月初三(1799年2月7日),乾隆皇帝卒於養心殿,享年89歲。嘉慶皇帝總算熬出了頭,直接先把乾隆皇帝的狗腿子和珅給辦了。實際上,乾隆皇帝在禪位後,又幹了3年多皇帝,禪讓就是一場戲,騙騙人而已。


密探零零發


“太上皇”這一尊號,聽起來很拉風,實際上多悲涼。

皇帝貴為天子,富有四海,掌握天下最高生殺大權,金口玉言,一言九鼎,非“太上皇”這一名號無比。皇帝一般不到死的那一刻,是不會鬆手的,而還在活著的時候就主動“禪位”的,乾隆皇帝就是其中一個特例之一。  

乾隆皇帝即位時25歲,正值書生意氣最膨脹之時。為了表達對爺爺康熙帝治國的敬仰,他偷偷在廟裡焚香禱告,發了一條誓言:如果我得到上天眷愛,可以長命百歲,我最多當六十年皇帝,絕不超越爺爺的六十一年記錄!    

人對於自己奢望的東西總是十分慷慨,反正也得不到,許諾一下又何妨?乾隆敢發這種誓也是有事實依據的,因為愛新覺羅家族缺乏長壽基因,乾隆的前幾任皇帝沒有活過七十歲的,太祖努爾哈赤最長壽,也不過才活了67歲。乾隆坐上龍椅就已經25了,再穩坐60年,那可就85了,當然這是奢望啊!  

乾隆對康熙感情深厚,行為處事樣樣以康熙為楷模,加上敬天法祖的傳統觀念。因為不願意超過康熙在位時間,而選擇在位六十年後進行禪位,是可以理解的。  

乾隆退位以後,當然沒有「歸政退閒」。

這一方面是對權力的迷戀,另一方面也是求自保的需要。

稍微瞭解歷史的人都知道,太上皇屬於高危職業,唐高祖、唐玄宗、明英宗當太上皇的時候可都沒吃啥好果子。  

禪位的過程,以及太上皇三年,一切都還在乾隆的掌控當中,畢竟乾隆已經有六十年的執政經驗。而「英明偉大到一事無成」的嘉慶皇帝顯然沒有搞事情的動力和能力,反正時間是站在自己一方,消停把實習期熬完就成。兩下作用,自然相安無事,天下太平。  

因此,我們不能簡單的用個人對歷史現象的膚淺認識去解釋一代帝王的遠見卓識和戰略氣魄。乾隆的提前禪位卻又當了三年太上皇這件事,拋開表面因素不談,更多原因可能是,他對維護江山統治的一種深謀遠慮的政治性舉措。


愛歷史的圓臉怪


乾隆是清朝第六位皇帝,他二十五歲時從父親雍正手裡接過皇位,當了整整六十年皇帝,爾後讓位於兒子嘉慶,又當了三年太上皇,直到1799年去世,享年虛歲八十九,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幾個皇帝之一。

乾隆之所以在當了六十年皇帝后不再幹下去,而是選擇讓位給兒子,有一種比較流行的說法,據說和他的爺爺康熙有關。

康熙八歲登基,做了六十二年皇帝,享年七十歲。乾隆對他的這個爺爺非常敬仰(其中有一個原因,傳說當年康熙之所以選擇雍正為自己的接班人,乃是因其特別喜歡乾隆,是為了能讓乾隆當皇帝,是故才定了雍正),他處處以爺爺為表率。為了表示對爺爺的敬畏和尊崇,因而在當皇帝的時間上,絕不超過爺爺。(幸好他沒決定在壽命上也絕不超過爺爺)。

當然,乾隆雖然讓出了皇位做了太上皇,但他這個太上皇仍然是大清帝國的首屈一指的靈魂人物。在一定程度上,他不過是把帝國的日常工作交給了兒子,帝國的大事,必須向他彙報,由他來聖裁拿主意。

舉個例子,像乾隆一直寵信的和珅,嘉慶早就想拿掉他,但由於太上皇的存在和庇護,嘉慶也無有為力,所以等到乾隆一去世,嘉慶就迫不及等地拿下了和珅。


聶作平


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太上皇,是漢高祖劉邦他爹劉太公,不過這個“太上皇”是劉邦封的,純屬榮譽稱號,僅表示一種尊重,實際上劉太公並沒有當過皇帝。

在中國王朝史上,“太上皇”雖然是個非常崇高的尊號,但當太上皇的人大多是出於被迫或無奈。(頭條號:峰子奇觀 獨家發佈)

比如唐高祖李淵,就是被兒子李世民脅迫退位。比如被俘的明英宗朱祁鎮回國,弟弟朱祁鈺已是皇帝,無奈當了太上皇,不過後來又復位。等等。

“太上皇”這一尊號,聽起來很拉風,實際上多悲涼。皇帝貴為天子,富有四海,掌握天下最高生殺大權,金口玉言,一言九鼎,非“太上皇”這一名號無比。皇帝一般不到死的那一刻,是不會鬆手的,而還在活著的時候就主動“禪位”的,乾隆皇帝就是其中一個特例之一。


那麼,乾隆皇帝為什麼要“禪位”?

雍正十三年(1735年)九月,乾隆皇帝弘曆繼位時,曾經鄭重焚香禱告上天,為祈禱自己長壽安康,許下誓言:如果自己能當60年皇帝,就將皇位傳給兒子,在位時長不超過他的爺爺康熙。康熙帝當了61年的皇帝,乾隆帝在這裡給自己設想了60年的在位時限。

君無戲言,這個“與天盟約”就這樣記下了。


乾隆繼位時,是25歲,如果能當60年皇帝,那麼彼時他就是85歲了。俗話說“人生七十古來稀”,在當時他設想自己若能活到85歲,也算是夠本了,他甚至認為這是一個美好願景。

誰料,乾隆帝活到85歲時,依然活得好好的,前番重諾,如今要面臨兌現了。這下尷尬了,若不退位就是在天下人面前背棄諾言,自食其言;若退位,已掌握大權60年早已習慣了唯吾獨尊的乾隆,必有失去皇權後難以啟齒的尷尬和落寞。



煙吸久了,會有煙癮;酒喝久了,會有酒癮;權力拿久了,也會有權力癮。何況乾隆帝這“權癮”,已經養成60年了,一個甲子啊!要他馬上戒掉(放手),談何容易?(頭條號:峰子奇觀 獨家發佈)

乾隆自己很清楚,當了60年皇帝,85歲了,如今自己早已是蒼然白髮、垂垂老矣,不過是苟延殘喘,多活一天多賺一天,誰也不知明天和死亡哪一個先來。


早已經歷過風風雨雨、政治老道的乾隆帝,活得明白:若一旦失去皇權,自己現在不過是一條穿著華服的老狗。何況,乾隆帝一生驕傲自信乃至自負,極愛面子又自命不凡,都風光一輩子了,臨了了豈堪這種境遇?



怎麼辦?乾隆帝來了個“偷樑換柱”:

禪位不禪權


說白了,乾隆的意思是:皇位呢我交出去,禪位給兒子嘉慶帝,自己當太上皇,但是大權呢我暫時還不能讓,名義是我雖老但身體尚能處理國事,我也是放心不下祖宗江山啊,軍國大事還要自己親自多把把關。

於是,皇位是禪讓給了兒子嘉慶帝,但實際大權仍然在乾隆帝手上。

嘉慶帝雖然坐上了皇位,但是凡軍國大事事事必須向太上皇垂訓,而且嘉慶帝還要經常到太上皇處時時問安,形同傀儡。乾隆帝依舊軍國大事仍獨攬,皇宮內仍然繼續使用乾隆年號,奏摺都要一式兩份,一份給太上皇,一份給皇帝。

乾隆帝曾有一段暴漏心跡的話:“歸政後,凡遇軍國大事及用人行政諸大端,豈能置之不問?仍當躬親指教,嗣皇帝朝夕敬聆訓諭,將來知所稟承,不致錯失。”

所謂為了嘉慶帝“不致錯失”(怕兒子年輕沒經驗,會出錯),只是一種藉口,不願放權才是他內心最真實的想法。戀棧權力的乾隆常說一句話:“朕雖歸政,大事還是我辦”。(頭條號:峰子奇觀 獨家發佈)

雖說乾隆名義上是太上皇,但仍然掌控著實際大權,所以在乾隆帝最後當太上皇的三年多時間裡,嘉慶帝一直小心翼翼、畢恭畢敬、唯唯諾諾,不敢出半點差池。

乾隆說的很明白:凡軍國大事、重要人事任免等,都必須經過太上皇,至於那些諸如祭祀之類的無關命門的事兒,嘉慶帝可自行決定,不必請教於他。

乾隆從皇帝變成“太上皇”,其實本質改變,只不過是稱呼叫法變了一下而已,嘉慶帝這皇帝,頭頂著天子頭銜,卻做的憋屈,更像個戰戰兢兢的太子。這是乾隆帝完的變戲法,一來可以表明自己遵守了天子諾言,二來達到了繼續握權的目的。

所謂乾隆禪位,只不過是一種政治姿態罷了。說乾隆帝內心崇拜爺爺康熙帝,或許是真的,但禪讓皇位,更多的是出於一種政治無奈罷了。

乾陵帝,25歲登基,在皇帝位60年。85歲時,乾隆帝禪位兒子嘉慶帝后,又做了3年零4個月的實權太上皇,享年89歲。


熬死了近90歲的老爹乾隆後,嘉慶帝從一直哈著腰的姿態,終於挺直了腰板,乾隆帝生前最寵信的權臣和珅及黨羽集團,失去了庇護傘,隨後被連根拔....

其實,乾隆後期貪汙之大者,又何止和珅一人?只不過是和珅權位權威最大,打倒了和珅,即是打倒了權威,就是象徵著嘉慶帝真正掌權的開始!

峰子哥認為,和珅雖貪,但所貪數目之巨,早已遠遠超出了常人可用的限度!常人不用則必為非常人用!大權臣和珅,先做了那位花錢如流水的乾隆爺的“儲錢罐”,後被嘉慶帝砸爛了罐子,順便又做了那隻“殺雞儆猴”的猴子罷了。和珅雖貪不假,有自己私心也不假,但未必全為自己。

以上是峰子哥一點看法。親愛的各位看官,怎麼看?歡迎留言分享想法。


峰子奇觀


當太上皇曆來不是當朝皇帝的選項,歷史上出現了幾位,多是迫於無賴。

宋微宗趙佶禪位與長子趙恆(宋欽宗),是想不負責任的一種急流勇退,金兵壓城,朝廷將傾,北宋已無力迴天,既然國要亡,索性讓兒子揹負亡國之君罵名

宋高宗趙構禪位與養子趙昚(宋孝宗),是因為趙構為南宋的偏安已累得心力交瘁,嘗夠了東躲西藏、屈辱求和的心酸滋味。1161年金兵又大舉南下,趙構習慣性又要逃跑,被眾臣以“天子守國門”勸諫

阻止,後來南宋取得采石場大捷,雖穩住了危局,但趙構仍心有餘悸,感到幹南宋皇帝這活兒太危險了,次年就以因精力不濟“怠政”為藉口讓出了皇位。

乾隆為何禪位嘉慶要當太上皇?與局勢無關,而是為了兌現一個承諾,體現“君無戲言”的誠信

乾隆一生崇敬聖主康熙爺爺的文治武功,少年時就破格恩准在爺爺身邊歷練,他登基時滿懷深情許下一個諾言;大意是;我能做皇帝仰仗於皇聖主的厚愛,為表達我對他的敬重和感激涕零,如果上天能讓我繼位60年,我發誓在當年就退位,決不超過皇聖主在位時間。

也許乾隆根本沒想到這是一個需要兌現的承諾,康熙爺爺活了68歲,雍正父親活了58歲,乾隆登基時已25歲,他壓根兒沒想到60年過後他還能活在人世執政。

乾隆執政60年時間到來了,他已被譽為“十全老人”受萬民景仰,但仍然事無鉅細,貪戀權力。思來想去,當聖君的虛榮心促使他決定兌現諾言,傳位與儲君嘉慶

乾隆要當太上皇,可急壞了和珅,他死活勸諫乾隆皇帝不要交出權力,說皇上精神矍鑠,治理國家遊刃有餘,極盡阿姨奉承拍馬屁之能。直到乾隆說他當太上皇仍然要過問朝廷大事,和珅才作罷。接下來這個屁精沒閒著,又屁顛屁顛去給太子嘉慶送如玉,暗示要恭喜你(做皇帝)了,他有擁戴之功。

乾隆歸天還未入土,和珅就立馬死得難看,想想他的自作聰明表演,自找死!

乾隆在朝廷一派歌舞昇平中,禪皇位與嘉慶,成全了一段帝王佳話。他還實現了當初諾言,成全康熙成為了中國史上在位最長(61年)的皇帝。

而事實上,乾隆當了太上皇,仍然主宰著朝廷大事,嘉慶不敢自作主張,甚至不敢得罪乾隆的心腹奴才和珅,形同傀儡。乾隆實際超過康熙,執政63年。

乾隆願意當太上皇,還有一個原因。他看準了嘉慶是個中規中矩守成之君,他完全可以駕馭。不會改變他60年以來定下的規矩。乾隆還真看準了,嘉慶殺了和珅,人們在等待看和珅的貪官黨徒被一網打盡時,嘉慶昭喻(殺了和珅),就此為止。


諶人


清乾隆六十年九月三日,乾隆皇帝於勤政殿發佈諭旨,決定禪位於皇十五子嘉親王顒琰並以明年丙辰,建元嘉慶元年,正式宣佈了自己的禪位決定。

對於這項封建皇權社會中,極為罕見的主動禪位表現,《清實錄·高宗實錄》中記載了乾隆皇帝自己給出的理由說明:

朕寅紹丕基。撫綏方夏。踐阼之初。即焚香默禱上天。若蒙眷佑。得在位六十年。即當傳位嗣子。不敢上同皇祖紀元六十一載之數。

早在繼位之初,乾隆皇帝就曾經向上天盟誓,在位年限絕不超過清聖祖康熙皇帝的六十一年記錄。

但是,作為將中央集權發展到巔峰狀態的帝王,乾隆皇帝果真就心甘情願的將自己的皇權交付出去?

當然不是!

乾隆皇帝的禪位舉動,雖然有著對於大清王朝而言,有著正面積極的影響,但實際上,乾隆皇帝的禪位舉動乃系“讓位不讓權”的所在,以“訓政”的方式仍然將大清皇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仍然是清王朝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

就表明形式來看,在至少三個方面,乾隆太上皇依然保持著皇帝的待遇:

1、年號紀年的糾結

乾隆六十年九月下旬,乾隆皇帝專門就“乾隆六十一年憲書”的奏請問題,予以了回應。所謂“憲書”,乃系冠以皇帝年號的日曆時憲。按照乾隆皇帝明年傳位於愛新覺羅·顒琰,並於明年改元嘉慶的諭旨來看,乾隆六十年的明年應該為嘉慶元年,紀年也應該以嘉慶為打頭。

但是,對於“皇太子率同王大臣等”帶有謙讓意味的奏請,乾隆皇帝給予了“特進獻乾隆六十一年時憲書。臚詞籲懇。出於至誠。朕已俯從所請”的許可。只是在“各直省外藩,仍用嘉慶元年時憲書”

也就是說,在皇宮之內,仍然以乾隆紀年;只是在外省外藩才使用嘉慶年號。

對於大清皇權而言,紫禁城才是皇權的集中代表地點所在,乾隆皇帝對兩套紀年辦法的使用,就足以表明其對皇權的留戀。

2、居住地點的糾結

乾隆皇帝宣佈禪位以後的嘉慶元年,並未搬離養心殿;而已經登基為帝的嘉慶皇帝,則仍然居住於毓慶宮。

自雍正皇帝開始,養心殿就成為了皇帝專屬的居住和進行日常活動的所在,成為皇帝的專屬殿堂。

而毓慶宮,乃系康熙朝太子愛新覺羅·胤礽的居所,雍正年間不再明設太子,便改為皇子居所。

從乾隆皇帝對養心殿的留戀來看,也能說明其對皇權代表性物品的重視和執拗。

3、對皇帝之寶的糾結

乾隆皇帝禪位過程中的皇帝之寶交授,在清朝官方文獻中記錄較為簡單。《清實錄·高宗實錄》有載:

嘉慶元年。丙辰。春。正月。戊申朔。上御太和殿。親授皇帝之寶於皇太子。皇太子受寶。即皇帝位。尊上為太上皇帝。

但實際上乾隆皇帝在將皇帝之寶,交給嘉慶皇帝的時候並沒有如此順暢。就清朝而言,皇帝之寶代表著至高無上的皇權,將皇帝之寶大印交出去就等於將皇權交出去,再無收回可能。有鑑於此,乾隆皇帝在授予過程中,一度出現遲疑、不捨的尷尬局面,幸虧有朝臣提醒,才使得授予過程圓滿進行。

除此之外,乾隆皇帝禪位以後,以“訓政”的方式對朝政大權予以絕對掌握,則更能說明其對皇權的留戀和絕對不放手。

在乾隆皇帝的禪位諭旨中,乾隆皇帝直接對以後的朝政大權做出了安排:

歸政後。凡遇軍國大事、及用人行政諸大端。豈能置之不問仍當躬親指教。嗣皇帝朝夕敬聆訓諭。將來知所稟承。不致錯失。豈非國家天下之大慶。

也就是說,乾隆皇帝禪位以後,對於軍國大事、用人行政等幾乎所有的朝政大事,都擁有直接的決定權力,而嘉慶皇帝只需要“朝夕敬聆訓諭”就行。說白了,乾隆皇帝雖然選擇了禪位,但對於朝政大權還是牢固掌握,嘉慶皇帝只需要一邊站著學習就行。在清朝的官方文獻中,乾隆太上皇發佈的諭旨中,均以“朕”自稱,並以“嗣皇帝”稱呼嘉慶皇帝。當然,乾隆太上皇在乎的並不是形式和稱呼,而是實際的皇權。

對於乾隆太上皇“訓政”的表現,在《滿清外史》中也有過相關記載:

乾隆六十年,雖禪位,然仍有訓政事。一日,早朝已罷,獨傳和珅入見。珅至,則弘曆南面坐,顒琰西向坐一小杌。珅跪良久,弘曆閉目若熟寐然,口中喃喃有所語,顒琰雖極力諦聽,終不能解一字。

這都說明了乾隆太上皇對朝政大權的嚴密把控,嘉慶皇帝就像其“嗣皇帝”的稱呼一樣,只是一個擺設、一個象徵性“一把手”的所在。

另外,在乾隆皇帝的禪位諭旨中,並未提及奏摺、藩屬國書等的處理意見。但在意識到這個嚴重影響皇權集中的失誤,乾隆太上皇在嘉慶元年正月,也及時予以了說明:

朕與嗣皇帝本無區別。照進一分。亦盡足以抒其慶贊之誠。

也就是說,禪位以後的乾隆皇帝雖然已經進入暮年,成為一個垂垂老矣的老年人,但其對皇權的把控和掌握依然嚴密,不容任何人染指。所謂

“禪位”,也只是一個形式,一個應對舉朝上下乃至天下子民認為其貪戀皇權的應對措施罷了!


參考文獻:《清史稿》、《清實錄》、《滿清外史》

正說清代十二朝


其實好大喜功的乾隆為了不逾越祖父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一年的中國“吉尼斯”記錄。

在六十八歲那年就下了一道預定自己登基滿六十年(即八十五歲時)就“退休”的詔書:

昔皇祖御極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蒼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予壽躋八十有五,即當傳位皇子,歸政退閒。

時光如箭,歲月如梭,轉眼“六十年”之約就到期了。乾隆六十年(公曆1795年)九月三日,那個他應該履行諾言的日子也如期而至。

在這一天,乾隆皇帝向天下宣佈十五阿哥永琰就是自己二十二年前密立的皇太子,為了避諱將他改名為顒琰,令他即日起移居毓慶宮;並規定從明年開始改元嘉慶,在正月初一正式舉行傳位大典,完成國家政權的交接。

但是久在雲巔之上俯視萬人的乾隆會捨得放棄手中的權力退居幕後嗎?

當然不會! 政治手段老練的乾隆早就把太上皇、皇帝的職權明確劃分了:皇帝只負責處理尋常時間,重要軍國政事以及官員的任免還是太上皇說了算。

嘉慶:



一個連最基本的人事權都沒有的皇帝能算是真正的一國之君嗎?

而且更加說不過去的是退位後乾隆連天子寢宮養心殿都沒打算讓出來:他以自己在那兒住了六十年,住慣了為由霸佔了養心殿,而讓嘉慶仍然住在毓慶宮(皇帝連自己正規的寢宮都不能去,只能在別處借住,簡直成了)。

嘉慶元年十二日,湖廣總督畢沅就是沒有深刻認識到乾隆爺是“假禪位”這一點,結果傻乎乎地地上了一道奏摺,惹得八十多歲的太上皇龍顏大怒:

仰副聖主,宵旰勤求,上慰太上皇帝,注盼捷音。—《清高宗實錄》

原來畢沅在奏摺裡拍馬屁,說套話,結果沒有注意語序的先後問題,先說了“聖主”(即皇帝嘉慶)緊接著才說的“太上皇”,讓乾隆感覺在大臣眼裡自己的地位還不如“新官上任”的兒子,因而不悅,就藉故將畢沅“傳旨申飭”之後交給吏部處分了。

官員:

接著乾隆生怕天下臣民還是不明白自己是的“退休”只是表面工程,在處理完湖廣總督之後又下發了一道諭旨:

內而部院各衙門,外而督撫大吏等,章奏事件,亦皆朕躬親綜攬。隨時訓示。—《清高宗實錄》

如果說乾隆如期主動退位給人們留下了一個信守諾言的印象的話,這道上諭就徹底將他虛偽的面具撕得粉碎了!

乾隆皇帝當著全天下人的面都不給嘉慶一點兒臺階下,在宮內這個“兒皇帝”的日子就可想而知了,更別說還有和珅這個唯恐天下不亂的心腹大患從中挑事了!

綜上,乾隆讓位不過是擺擺姿態,他仍然是事實上的清朝最高統治者;至於嘉慶不過是他用來向他人證明自己“君無戲言”的工具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