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朝天女”?為什麼後宮妃子都談之色變?

貓眼觀史


清人程嗣章在《明宮詞》中寫道:“掖廷供奉已多年,恩澤常憂雨露偏。龍馭上賓初進爵,可憐女戶盡朝天。”這首詞中,就對“朝天女”作了形象的描述。

所謂“朝天女”,就是明朝時期的殉葬女。這些殉葬女,主要是指皇帝的嬪妃或宮女。

(悲慘的朝天女,圖取其意)

這些可憐的女人,一但進入庭院深深的皇宮後,生前會想盡辦法侍奉好皇上,挖空心思地希望能得到皇上的寵幸,渴望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在眾嬪妃中脫穎而出。在皇帝駕崩後,她們又會被當作私人物品,繼續到地下侍奉帝王,讓生前乾坤獨斷、手握生殺大權的帝王,在地下繼續過著妻妾成群,前呼後擁的生活。“朝天女”,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人殉制度最早產生於原始社會。在山頂洞人的墓穴裡,考古人員就曾發掘出3具遺骸,其中包括一具非正常死亡的屍骸。經專家考證,這就是最早的殉葬者。

到了先秦時代前期,人殉之風漸至鼎盛。在1976年發掘的殷墟王陵寢內,已發現200多個殉葬坑,每個坑內有殉葬者遺骸8至10人。光是這一個大墓的人殉數量,就超過了2000人。在已經發掘的十多座大墓中,殉葬人數已達到5000多人。

這些殉葬者中,主要是墓主人生前的奴隸,既包括女人,也包括男人。

人殉制度一直延續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其數量和規模都有所收斂。秦獻公甚至在公元前384年,曾下令廢除這種風行了300多年慘無人道的野蠻行徑,受到了秦國民眾的擁戴。

但他的繼任者們卻更加痴迷於人殉,又掀起了人殉制度高潮。

《史記》載:秦武公“從死者66人”,秦穆公“從死者770人”等。在曾侯乙墓和秦公一號大墓中,都發現了不同數量的殉葬者,且多為女性。

(胡亥劇照)

秦始皇死後,胡亥曾下令“先帝后宮非有子者”殉葬。同時為了保證始皇陵寢秘密不洩漏,“盡閉工匠葬者,無復出者,死者甚夥”。劉向在《諫營昌陵疏》中提到,始皇人殉者“計以萬數”。如此創下的人殉記錄,簡直到了驚世駭俗的地步。

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殉被逐漸廢棄,直至兩漢時期,人殉制度基本絕跡。

但在朱元璋一統天下,建立大明王朝後,又開啟了人殉惡例。

洪武28年,他的兒子朱樉死後,其兩名王妃就奉旨殉葬了。

在朱元璋死後,繼任者朱允炆下令未生育者“皆令殉葬”。《大明會典》中對此有著詳細記的載:“凡妃嬪40人,俱身殉從葬,惟二妃葬陵之東西,蓋洪武中先歿者。”由此可知,除去早亡的兩位嬪妃外,為朱元璋的殉葬人數,至少有38人。

朱棣死後,殉葬者也有30多人。《朝鮮李朝實錄》中對這些“朝天女”的遭遇作了細緻的描述。

殉葬之日,太監們把這些嬪妃宮女集中在一個大院子裡,設宴招待,“皆餉之於庭”。然後將這些人帶到一個大房間內,站到事先準備好的小木床上,從房樑上懸垂著一根根的白綾繩套,“以頭納其中”,太監們迅速抽調小木床,嬪妃宮女“皆稚頸而死”。

當時的狀況非常慘,以至於“哭聲震殿閣,聞者肝膽震顫”。

(朱棣劇照)

朱棣的“朝天女”中有一位朝鮮女子,在殉葬當日,拼死掙脫了太監的的控制,逃到仁宗朱高熾的面前,苦苦央求饒她一命。但仁厚的朱高熾,卻冷血地拒絕了她。最終,她沒能逃脫殉葬的厄運。

當然,這些“朝天女”在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後,繼位的帝王,還是會給予她們適當的補償。繼任者首先要為“朝天女”追贈諡號,賜給一定數量的撫卹金。其次,殉葬女子的親屬會被認定為“朝天女戶”,從此世襲錦衣衛千戶、百戶等,也算是對這些“隨龍馭上賓”的“朝天女”一絲微不足道的慰藉。

從明太祖朱元璋到宣宗朱瞻基,前後為帝王殉葬的“朝天女”,共計達到了上百人。到了明英宗朱祁鎮時,雖然他一生窩囊,歷經“土木堡之變”後,慘遭擄掠,但他卻作了一件讓後世為之驚豔的好事,那就是廢除了人殉制度。朱祁鎮在臨終前遺照:“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後世子孫勿復為之。”

當然,有人提出朱祁鎮之所以這麼做,是想保護與他同甘共苦的錢皇后,在他死後免遭殉葬厄運(因為錢皇后一生沒有生育)。但不管朱祁鎮出於什麼目的,都是在推動社會進步和文明上功不可沒。

至此,人殉制度得以終結,“朝天女”這個特殊的稱號和身份,也成為歷史。

(參考資料:《明史》《朝鮮李朝實錄》)


張生全精彩歷史


朝天女這個稱呼聽起來很神聖,為何明朝後宮女人聽到朝天女時都會聞風喪膽呢?這還得從朝天女的用途說起。

朝天女的含義和用途

明朝時期有一種戶口叫朝天女戶,這朝天女戶指的就是為皇帝殉葬的女性的親屬。這麼一說,朝天女的意思就很明顯了,朝天女指的就是明朝時期為皇帝殉葬的女性。

明初被用於殉葬的女性包括妃嬪、宮女甚至附屬國進獻的女性。這些女人殉葬後,朝廷會給她們的親屬一定的回報,宮女的話一般就以錢財作為回報,妃嬪的話往往會以錦衣衛千戶、百戶之類的職位讓她們親屬世襲。

實際上殉葬制度並非起於明朝,早在商周時期就已經出現殉葬的做法,以後宮女眷或宮女為皇帝殉葬,讓她們陪伴在皇帝身邊,以便使喚。

現在看來,這種做法自然是很荒唐且不人道的,但古時候的科學水平不高,人們的觀念也較為迷信,所以才會出現殉葬這種事。

漢代起殉葬制度逐漸被取締,一直延續到兩宋時期都很少有殉葬的情況出現,但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卻又恢復了殉葬的做法。

據載,朱元璋死後殉葬女性多達四十多人,明成祖朱棣的殉葬女性也有三十多人,這種做法一直持續到明英宗時期才被下令取締。

明英宗一生大起大落,經歷頗為獨特,也許正是因為這樣的人生境遇,才使得英宗意識到殉葬制度的殘忍,所以英宗死前下令不許以活人殉葬,並且規定後世也不可再以活人殉葬。應該說取消活人殉葬制度是明英宗一生中為數不多的可圈可點的好事。

在瞭解了朝天女的用途後,大家應該明白了為什麼明朝後宮女性在談到朝天女時會表現的那麼害怕,畢竟是喪命的事,害怕也是人之常情。


歷史守望者


在公元1398年,朱元璋駕鶴西去,其孫子朱允炆繼承了皇位。因朱元璋生前有遺囑:在其死後,後宮所有沒有生育過的嬪妃都必須去陪葬。當此遺囑被執行時,朝中秩序混亂不堪,嬪妃們是哭天喊地,叫苦連天,後宮之中的場面更是極其混亂,有些官員則趁此機會公報私仇,有的生育過的嬪妃因為得罪了人而被迫殉葬;有些沒有生育過的嬪妃因為受到被庇護而活下來。這些被殉葬的嬪妃們就叫“朝天女”,其實就是所謂的“殉葬女”。

這是要被拉去殉葬啊,後宮妃子活的好好的,那個會願意?當然談之色變了!如果是你,你能泰然處之?考古學家的確在朱元璋的陵墓中發現了很多宮女的白骨,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如此眾多的嬪妃,到底是通過怎樣的一種方式來殉葬的呢?

歷史學界對此問題也一直存有爭議,有些史學家認為:是上吊自殺的。持此觀點的史學家是如此解釋的:在朱允炆下達了殉葬命令之後,就已經將後宮之中所有符合條件的嬪妃名單列出了了,到了殉葬那天,這些名單之中的妃嬪就被集中到事先準備好的一個房間裡。裡面早就準備好了和殉葬人數相同數量的椅子,並在每個椅子上方掛好了七尺白綾,為的就是讓這些嬪妃們上吊自殺。膽大的宮女心一橫,牙一咬,頭一伸,腳一登,過不了幾分鐘,自己的小命就交代了。膽小的宮女,已經是被嚇得兩股戰戰,魂飛魄散,癱坐在地上了,已經沒有力氣上吊了,這時,太監們就抬起一個個宮女,強行把這些宮女的扶上椅子,將頭進白綾結成扣中,然後在推到椅子,於是,小命也就嗚呼哀哉了。這種觀點怎麼聽起來都有一點荒謬,不過,下面這種觀點更是不可思議啊!


另外一些歷史學家則認為:是通過注入水銀的方式殺死的。有人認為,為了能讓陪葬嬪妃的屍體和朱元璋的遺體都不腐爛,於是就採納了一些侍臣和太監的建議,在嬪妃體內注入水銀的辦法來保持不腐。當殉葬名單確定之後,在殉葬的時候,所有殉葬的嬪妃便每人都喝上管安眠的藥水,待她們熟睡之後,便將她們的頭切開,在往裡面注入水銀,最後再用針線縫好,這些嬪妃就再不可能活過來了,然後被放入墓中陪葬。


小史坑


朱元璋在明初時把老百姓分為民戶、匠戶、軍戶這一類世襲職業戶口,但是後來還有一個叫作“朝天女戶”的戶口存在。

“朝天女戶究竟是指的什麼戶口?“朝天女”又是指的什麼人?一直令人費解。但是這段史料把這個問題給解釋清楚了。

“太祖崩,宮中多從死者。建文、永樂時,相繼撫卹。如張鳳、李衡、趙福、張壁、汪斌諸家,皆世襲錦衣衛千百戶,人謂之“太祖朝天女戶”。歷成祖、仁、宣二宗皆然。”——《明史 后妃傳》

就是說朱元璋死了,但是在宮裡有很多人跟朱元璋去了,不管是不是願意的,但是他們的家人在後代君王這裡得到了相應的撫卹,甚至列出了第一代的這些“朝天女戶”的主家名姓,張鳳、李衡、趙福、張壁、汪斌,等等。這些人都不同程底得到了世襲錦衣衛千戶,或者錦衣衛百戶這樣的撫卹。


而我們知道明朝的錦衣衛千戶或者百戶,一般都是由祖上軍功獲得的此類世襲職位。

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戚繼光家族,戚家的第一代戚祥,曾經是朱元璋親兵,而且跟隨朱元璋很多年,但是即便這樣他或許也沒有世襲職位。這主要是洪武14年(1381年)戚祥跟隨傅友德、藍玉遠征雲南時陣亡了,為了撫卹表彰戚祥的武功成就,才讓他的後人世襲了明威將軍武職。

所以一般來講這種世襲職位,除了普通的軍戶、民戶外,只要有丁點官職的,都要拿人命來換的。“朝天女戶”家的世襲千戶、百戶,就是拿這些人家的女兒的命來換的。

但是往往這些家庭不但不覺得自己女兒死得可憐,反而覺得非常榮幸。因為這些“追隨先帝的女兒們不但被追贈諡號,表彰其行外,而且

“歲時侑食於本陵之享殿,俱得標名沾祭”,也就是說可以分享皇家的香火,這也就意味著世代和皇家搭上親戚關係了。更關鍵的是子孫後代都得到世襲官職的撫卹。

“掖廷供奉已多年,恩澤常憂雨露偏。龍馭上賓初進爵,可憐女戶盡朝天。”


這裡就說到了“追隨”先帝而去,皇家賞賜和補償如此豐厚,所以這個追隨也不是普通意義上的追隨,而是殉葬,而且基本上是生殉。所以“朝天女”就是不是鼻子朝天,就是雙腳朝天。

至於明朝殉葬的方式,不需多說,總之是一旦被選中殉葬,願意也得殉葬,不願意也得殉葬。自己梳洗打扮好吃好喝完畢,把自己掛起來,也是一種方法;別人幫你掛也是一種方法;甚至被灌水銀更是一種方法。

要說哪位真的是因為太愛先帝,非得跟著去,怕並不現實,所以後宮妃子談之色變。

後宮的妃嬪們生前還在考慮爭寵,哪個更得皇上恩澤,天天喊著皇上要雨露均霑。但是皇上龍馭上賓的時候,需要這些妃子到地下享受恩澤的時候,有的很多妃子可能生前都沒有享受過恩澤的經驗。


不過還得感謝明英宗朱祁鎮,或許他真的算不上好皇帝,明朝差點在他手上重新上演“靖康之變”,好來重新復位後,還下令殺了于謙。

但是他冒著違背祖制的輿論風險,執意廢除明朝實行了70多年的殉葬制度。就這一點,他的確配“英宗”這樣的諡號。只是不知道那些希望用女兒鮮血換取自己家族世襲官職之路的“朝天女戶”們對他有沒有意見?




炒米視角


朝天女,即給明朝皇帝殉葬的女子。

殉葬,也就意味著死亡,所以就不難理解後宮女子為何會談之色變了。明朝的殉葬方式主要有幾種,常見的是自縊和絕食。


一般而言,正史很少會記錄這些。

但在朝鮮的《李朝實錄》中,就詳細記載了給明成祖殉葬的朝天女的從殉過程:

據《李朝實錄》記載,給朱棣殉葬的朝天女共有三十餘人。集體殉葬那天,是明永樂二十二年十月戊午,這一天,在老太監的帶領下,她們先在殿外用餐,吃完後就被帶到殿內,彼時“哭聲震殿閣,聞者肝膽震顫”。

在殿內,早已準備好三十多張“小木床”。



這些即將赴死的宮女和嬪妃們,被要求站到這些小木床上。她們的頭頂,則是早已準備好的繩子,末端結圈。隨後,朝天女們“以頭納其中,遂去其床,皆雉頸而死。”

而在這三十多人中,有兩個是朝鮮進獻的女子,一個是韓氏,身份是宮女;另一個是崔氏,封號“美人”。在臨行前,仁宗曾親自來和她們“辭別”,宮女韓氏趁機擺脫了太監的控制,跑到仁宗面前苦苦哀求,請求仁宗放她回國,說她家裡還有老母親要贍養。

仁宗不為所動。不久,她們腳下的小木床被太監抽走,轉瞬之間,三十餘人皆喪命。

明朝的皇帝會給她們的家屬一些好處,比如給她們追贈諡號,表彰其行之類的,而她們的家屬一般能得到一些實質性的好處,例如世襲錦衣衛千百戶或者直接得到財物。

總的來說,後宮女人談朝天女色變,其實是比較正常的,畢竟,怕死乃人之常情。


金兔歷史


提起“朝天女”別說後宮妃子們提起色變,就連我們現在的人也對比唏噓不已。

這裡說的“朝天女”,可不是素面朝天的女人,“朝天女”這個詞源於明朝朱元璋時候,意思就是殉葬的女人。關於殉葬這一制度,盛行於奴隸社會,像夏朝、商朝、周朝,這三代君王,這裡姑且稱為“腦屎君”。腦子裡都是屎的人,那思想生出來的就是臭蟲。他們自己大限來了,竟見不得伺候自己的宮女、侍女們、還有自己的嬪妃們活著,竟想出讓她們陪同自己一同死亡的陰招!真是臨死還拉一堆墊背的,幻想死後能和生前一樣,高高在上,讓人服侍。


古代君王,老爺,王侯將相,有頭有臉的都進入到這一濁流。從考古專家對殷墟墓葬的發掘情況看出,人殉的數目讓人觸目驚心,少的幾十人,多的甚至上千人。


還有的君王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不惜用卑劣的手段讓大臣陪葬。秦穆公臨死前騙大臣們飲酒,灌醉他們,誘導大家說出願和他同生共死的話。結果大臣們就這樣稀裡糊塗地進了他的墓穴。

《吳越春秋》裡有個闔閭的,他的女兒因和他吵架,自殺身亡,闔閭的陰毒無人能及,他把女兒的葬禮安排的十分宏大熱鬧。一路上舞弄個大白鶴,引來無數人圍觀,博足了大家眼球,大人、小孩、老人們流連忘返,一直跟隨到墓穴深處。這個陰毒貨色趁機讓手下封閉了墓穴的大門,任憑墳墓內哭聲震天,最後都成了最無辜的殉葬者。

闔閭劇照

這種所謂的“上層們”真是滅絕人性,落後野蠻。所幸的是在漢朝的時候人殉制度被廢除,可是到明朝朱元璋的時候又死灰復燃了。還美其名曰“朝天女”,朝向西天的女人。朱元璋喜歡的兒子朱樉死了,朱元璋腦子生蛆,讓朱樉的兩個妃子殉葬了。

後來老朱死了竟然立遺詔讓自己的後宮嬪妃們殉葬!據明末人毛奇齡所著《彤史拾遺記》記載,“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宮人十數人。”老朱一閉眼,結果是隻要是沒有生育孩子的嬪妃都得殉葬,一個不留。她們的死法慘絕人寰,分兩種死法,一種是吊死,殉葬名單上有名字的都要集中到一塊,一個秘密的黑屋子裡,屋子裡幾十個凳子一字排開,上面房樑上懸掛著七尺白綾挽好的脖套,這些可憐的宮女和妃嬪們在太監們的逼迫下站在凳子上,然後將自己的頭伸進那個刺眼的套子裡,太監們立刻把凳子撤掉……再一個就是,有的宮女嬪妃會嚇的腿軟,站不起來,那些太監們就用毒酒,或者用弓弦勒死她們。


後來明英宗禁止人殉,清朝建立初期又一次死灰復燃,直到康熙皇帝繼位,這一制度才從中國歷史上徹底消失。


小姐姐講史


朝天女,乍一聽,多麼美麗的名字,只不過,若是瞭解真相,只能為這些紅粉骷髏嘆息。

何為朝天女?朝天女這一名詞,明初始有,對於朝天女這一名詞,若是不顧其背後意味,自由幻想,可能會想到面朝蒼天的女子,還可能因武則天時期產生的玉女登梯,鳳凰曬翅等名詞,聯想到殘忍刑罰,思想齷齪者,更是可能抱有一絲好奇,聯想到玉體橫陳等類似畫面,但朝天女,既不是普通女子面朝蒼天的姿勢,也不是刑罰,更不是齷齪事,相比較而言,朝天女,更接近刑罰。

明初始有,朝天女,自然是記載朱元璋暴行的一個名詞,朱元璋本是農間小子,做過和尚,做過乞丐,靠著農民起義軍發了家,一夜元軍潰敗,朱元璋成了農民起義軍領袖之一,又一夜陳友諒兵敗,朱元璋做了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功在千秋。

一將功成萬骨枯,一將功成,枯的可不僅僅是萬千將士的骨骸,還有後宮佳麗三千的香粉嬌骨。

朱元璋重拾了舊典,拾起了前朝的糟粕,殉葬。

殉葬之禮,由來已久,可以說自原始社會以來,殉葬的傳統便斷斷續續的幾乎沒有斷絕,雖然歷朝歷代斷斷續續的將殉葬之禮摒棄了,但朱元璋或許是貪戀生前的權勢,或許是貪戀後宮佳麗三千,重拾了殉葬這一儀式。

說到這裡,想必朝天女這一名詞咋說什麼,大部分人都已經懂了,沒錯,朝天女,說的便是面朝蒼天的,殉葬之女,朱元璋死後,僅僅是自己的妃嬪,就有數十人為其殉葬,手段殘忍令人髮指。

殉葬的女子如何殉葬?大致分為四種。

一者,懸白綾自盡,妃嬪將白綾遠遠的拋到房梁之上,藉此自盡,如若不願自盡,會有太監們貼心的幫助她們自盡。

二者,飲毒酒自盡,這種死法應該算是最好的了,只需要毒酒一杯,就可以讓妃嬪死亡,不願死的,也會被強行灌入毒酒。

三者,注入水銀,待到太監們將妃嬪擊暈,這以後,便是他們肆意妄為的事件,昏厥的妃嬪,會在朦朧間四肢軀幹盡皆被剖開,注入水銀,保永生不腐,永永遠遠用最美好的模樣陪伴帝王。

四者,驅逐入墓葬,這也是最殘忍的死法,其他的,好歹是在死後被送進去,這一死法卻是在墓葬中,陪著十幾具屍體,困死在墓葬之中,擊潰一個人,擊潰她的肉體不算什麼,擊潰她的心靈才是真的擊潰,這一死法,正是擊潰妃嬪的心靈。

為何不談之色變,試問,如若你將要被以各種殘忍方式殺害,並作他人的陪葬品,你會願意嗎?願意自然是不可能的,反抗卻是無用的,若是紫霞,或許還會許願讓真心人腳踏七彩祥雲飛來救她,而普通的妃嬪,又能求助何人?一國之主嗎?家人嗎?一旦被選上,便沒有了倖存的可能,

於這些妃嬪而言,最令人畏懼的,或許不是死亡,而是無力掙扎的寒冷。


魏青衣


用人殉葬的方法自原始社會來已經存在,像現在在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經常發現叢葬坑,坑中多有殘缺不全的人骨,應該就是用作殉葬的奴隸或者戰俘。

商代是用人殉葬最頻繁的時代,幾乎每一處商代的大型墓葬中,都會有人殉現象發現。


到了漢代以後,隨著社會文明的發展,用人來殉葬,這種不太文明的現象逐漸基本消失了(並不是沒有了,還有,像宋代宋孝宗逼迫自己的妃子為自己殉葬,總之是不那麼普遍存在了),人俑就是絕佳的替代品。


到了明代,或許是受到蒙古人宮廷殉葬制度的影響,朱元璋又開始規定了新的殉葬制度,一直到明英宗時期才徹底廢止。


朝天女,就是被選中殉葬的宮人,他們都家庭被稱作“朝天女戶”。

明代被選中殉葬的宮人主要有三類:

第一類,在皇帝生前曾經侍寢過的宮女,是殉葬宮人的絕大部分,她們在後宮中沒有任何名分;

第二類,殉葬的妃嬪,一般是沒孩子的;

第三類,外邦進獻的貢妃,特別是有很多高麗女子,被高麗當作貢品送給宗主國,結果來到大明就成了殉葬的首選。

明朝對於被選中殉葬的 宮人的家屬也會給予一定的優待,以減輕他們的喪女之痛。


這並不能掩蓋殉葬制度的殘忍。


程嗣章曾經寫過一首《明宮詞》,裡面就專門描寫了“朝天女戶”的悲慘:

掖庭供奉已多年,恩澤常憂雨露偏。

龍馭上賓初進爵,可憐女戶盡朝天。


一盤拉條子


朝天女是在明朝出現的詞,指的就是為明朝皇帝殉葬的女子。殉葬自古就有,在漢初被廢之後,在朱元璋時代官方再次重啟,而這些陪葬的妃子們就被稱之為“朝天女”。

對於朝天女,衍生而出的名詞還有“太祖朝天女戶”,意思就是朝天女的親屬。

《明史·后妃傳》中記載:

太祖崩,宮人多從死者。建文、永樂時,相繼優恤。如張鳳、李衡、趙福、張璧、汪賓諸家,皆世襲錦衣衛千百戶,人謂之‘太祖朝天女戶’。歷成祖、仁、宣二宗皆然。

意思是為朱元璋殉葬的妃子,雖然一死了之,但是為自己的家族換來了世襲的榮華富貴。在建文、永樂年間親屬們相繼被撫卹,當世人稱其為“朝天女戶”。

朝天女殉葬流程

朝天女的殉葬一般為死殉,先殺死然後再施行殉葬。但也有例外,朱元璋的殉葬中就有十幾名侍寢的宮人被殘忍的生殉,想象一下《妖貓傳》中楊玉環中了尸解大法在棺槨中醒來之後的行為吧,用指甲把堅硬的棺槨都抓出了數道痕,人在等待不可避免的死亡時候的心態,真的會爆炸的,更何況是十幾個人一起在黑漆漆的墓冢中等待死亡來臨。

朱元璋死前強迫諸妃、伺寢宮人全部殉葬,故明孝陵有四十六名妃子陪葬,大多是逼迫懸樑自盡,其中有十幾名侍寢的宮人被殘忍生殉。

《李朝實錄》中記載朱棣去世的時候,明仁宗安排殉葬的直播:

(妃嬪)當死之日,皆餉之於庭,餉輟,俱引升堂,哭聲震殿閣。堂上置木小床,使立其上,掛繩圍於其頸,以頭納其中,遂去其床,皆雉頸而死。

被安排殉葬的妃子,用完膳後,統一帶到一個放有木製小床和白綾小屋子中,依次上吊自盡。倘若沒有勇氣自盡,那麼就會有隨性的監護直接踢倒小床,被自盡。有一位姓韓的朝鮮妃子就是這樣“被上吊”的。

“朝天女”中也有時運不濟的妃子,例如明宣宗的最後一位妃子叫郭愛,入宮僅20天,宣宗便駕崩了,而她的名字赫然出現在殉葬名單上,無法逃脫命運的她悲憤的寫下了一首詞:

修短有數兮,不足較也。生而如夢兮,死則覺也。先吾親而歸兮,慚予之失孝也。心悽悽而不能已兮,是則可悼也!

相比其他享盡榮華富貴的妃子來講,郭愛的確是最可憐的。但這也是“矮子裡面拔將軍”的自我安慰罷了,被殉葬的妃子所遭受的恐懼實難想象。所以,後宮妃子談“朝天女”色變。

至於整頓吏治鐵血手腕的朱元璋晚年為何會莫名以官方的名義開啟“封禁千年的殉葬制度”,成為不可抹去的一大黑點,史料並未記載,畢竟“聖意難測”,目前一般認為有以下兩種可能:

1、承襲元朝殉葬制度;

2、朱元璋讀歷史,看到武則天在皇帝死後,禍亂宮闈一事,深以為然,於是令所有妃子陪葬,使朱允炆安心做皇帝,可惜天意難測,最後還是被……。

所幸,朝天女並非貫穿明朝始終,在明英宗年間就被官方正式廢除。隨後滿清入關又執行了幾代,在康熙年間再次被廢除,這都是後話了。


史味人生


“朝天女”是明代對殉葬女的一種稱號,在皇帝死後會選一部分宮中女子去陪葬,而這些被選中的女子就叫“朝天女”。

殉葬制度由來已久,早在商周時期就有大量女眷被迫替帝王殉葬,後來漢朝年間人們就因為殉葬制度過於殘忍而逐漸減少,有的以陶俑來代替。


直到明朝這一沉睡千年的陋習又死灰復原,不僅不人道,還很殘忍,對於這一糟粕,卻要取一個非常怪怪的名字“朝天女”。
朱元璋一生殺戮無盡,為打江山大開殺戒,為穩固社稷,大肆殘殺功臣,又醜陋又殘暴,就連死了也不放過和他同床共枕的女人,他曾下令讓46個妃嬪陪葬,這些妃嬪都是後宮中沒有子嗣的女人,他的兒子朱棣也曾讓16個妃嬪殉葬。

明英宗朱祁鎮曾一度廢止了這一無人性的惡習。

可滿清還在沿用這一陋習,最有名的就是多爾袞的母親阿巴亥為努爾哈赤殉葬,直到近代這一流傳幾千年的人殉制度才徹底的消失。


後宮的妃嬪們在得知自己將成為朝天女後,一個個都嚇得花容失色,她們絕望啊,由開始的哭哭啼啼到後來的哀嚎,沒有那個願意去死啊。

為先帝殉葬的方式主要有一些幾種:

1,自縊,這是普遍使用的一種方式,被挑選出來的朝天女先讓她們就餐,吃完後帶到殿內,殿內放了很多的椅子,大梁上懸掛著七尺白綾,這些將赴死的妃嬪被命令站到椅子上,她們一咬牙將頭伸進了繩子結成的套扣裡,然後用腳推開椅子,幾分鐘後就找到了她們的先帝。

對於那些不想死的妃子,在酒足飯飽之後,由太監們送她們一程,將她們活活勒死。


2,活埋,皇帝死後連同活著的妃子一同下葬,這個比較痛苦,由太監將妃嬪們引入陵墓,然後封死地宮門,待裡面氧氣耗盡,這些妃嬪們就窒息而死,傳說活埋的妃嬪怨氣極大,連盜墓賊都怕。
3,喝毒酒,為了減輕妃嬪們的痛苦,通常都是那種劇毒酒,喝完一剎那便香消玉殞,然後隨先帝一同葬入。

4,灌水銀,為了保持妃嬪們容顏不變、屍身不腐,會在殉葬前將她們迷昏,然後割開她們的腦門,將水銀灌入她們的體內,以達到防腐的目的。


這些宮女妃嬪們懷著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幻想著能成為皇帝的女人的美好願望,本想到宮中來享受榮華富貴的,哪曾想到要去為那個死老頭子陪葬,理想與現實的落差,讓她們難以接受,哎,早知今日何必當初。

因此當帝王們駕崩的時候,後宮裡總會一片悽慘的哭聲,這哭聲不是為那個死老頭子的,她們是在哀嚎她們命苦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