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兒子中潛心學問,不關心政治的老三,為什麼會被雍正囚禁致死?

空心樹子


被雍正囚禁致死的人不止他一個,還有八王爺,在雍正眼裡,任何威脅到他皇位的人如果不能納為己用,那麼能除的就得除掉,更何況,

老三胤祉雖然不理朝政,卻文武雙全,乃是康熙所有子女中是最有能力的幾位之一。

其中,老三的文學實力是排行第一的,他對詩詞書法非常的精通,堪稱一代名家,就連康熙皇帝景陵的《神功聖德碑文》都是他書寫的。同時,他還自己編纂了兩部文學鉅作,為整個中國的文學和文化史都作出了機大的貢獻。再說到武學方面,他也是驍勇善戰,曾經老三在圍獵過程中,親自與善於騎射的康熙皇帝比試,結果父子二人竟搞了個不分上下,讓所有人都大為吃驚。

康熙皇帝還沒死的時候,他也是對老三格外的喜歡,其喜歡程度還遠遠超過了雍正。康熙有時候一旦理政累了,就會跑到老三的府上玩一會兒,以示寵愛。那段時間,是老三最風光無限的時間,但由於他不理朝政,最終繼承人的位置居然被雍正給得到了。雍正一繼位,首先對付的就是八王爺,其次便對付老三,老三從此地位一落千丈,再也沒有之前那麼風光。

在雍正六年,雍正突然以老三“無人臣之禮”為由,將老三奪爵,並降他為了郡王,並且還囚禁在他的府裡,不讓他出去,後來恢復了自由自身。

又過去了兩年,雍正的親弟弟十三爺去世了,雖然說十三爺曾經是跟著八王混的,但是一直都沒有做對不起雍正的事,所以雍正對他還是非常有親情的,現在他死了,雍正自然是感到異常的難過,傷心不已。

在十三爺的喪禮上,老三不但遲到,而且臉上還沒有任何表情,全無憂傷的神色,雍正看到這一幕氣急敗壞,趕緊將他的連同他的家人一起被永久囚禁在於景山永安亭中,後來老三在禁所中死去,一個文武雙全的皇子就此離世。

那麼,這時候大家就會疑惑了,因為老三一生愛文,潛心學問,根本就不理朝政,在康熙晚年的時候他也沒有參與進繼承人的爭鬥,把皇帝之位讓給了雍正。

對於這樣一個人,雍正為什麼還要將他囚禁致死,落得個跟八王爺一樣的下場呢?

關於這個問題,其實原因有兩個方面;

第一,老三雖然說在表面上完全沒有參與進皇位的爭鬥中,也一向都不理朝政,但是他卻很受康熙的喜愛,有一股能夠威脅到雍正的勢力和實力,雍正並不放心讓這麼一個人存活於世界上之外。

第二,在老十三的葬禮上,老三全然無半點傷感的意思,還遲到了,這個做法猶如是觸犯到了雍正的逆鱗,讓他感覺到震怒,這才下令將他囚禁致死。

當然了,也有人說雍正之所以會這麼對老三,是因為老三這個人極擅長韜光養晦,他潛心學問是真,但不關心政治卻是假的。雍正認為,他既然身處皇權漩渦當中,自然是不可能避免掉對皇權的誘惑,至於不關心朝政也只不過是假象,故意做給旁人看的。

所以,至於雍正稱帝后為什麼會將老三囚禁致死就情有可原了,就像他對付八王爺一樣,如果不能為其所用那麼就得除掉,免得日後會給自己添加麻煩。那麼,老三到底是否真如雍正所想的那樣,在暗藏自己的鋒芒韜光養晦呢?

其實不是的,人家老三潛心學問不搭理朝政,並不是做給誰看的,也不像胤禛那樣,依靠著禮佛來掩飾自己。他平時最大的夢想和愛好就是立志成為一名文學大家,即使他後來成功了對權利也並不感興趣,所以,一代帝王雍正還真的是錯怪他了。


貓眼觀史


康熙眾多皇子中,排行老三的胤祉文武雙全,是最有能力者之一。

論文,詩詞書法,都非常精通,尤其是書法好,康熙皇帝景陵的《神功聖德碑文》,就是他書寫的。同時,他主持編纂了《古今圖書集成》和《律歷淵源》兩部大書,為文學和文化史,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論武,胤祉曾在圍獵過程中,與善於騎射的康熙皇帝親自比試過,父子二人竟不分上下。

康熙皇帝在世時,胤祉備受康熙喜歡,康熙經常到胤祉府上勾留,以示寵愛。但雍正繼位後,胤祉境遇一落千丈。雍正六年(1728),有人彈劾胤祉向蘇克濟索賄,雍正以胤祉“無人臣之禮”為由,將胤祉奪爵,降為郡王,囚禁在他府裡,後恢復自由。

兩年後,因在雍正最喜歡的弟弟胤祥的喪禮上,胤祉不但遲到,而且臉上毫無憂傷之色,受到十六弟胤祿的彈劾,因此被下宗人府議罪。雍正又將他奪爵,並將他和家人一起,囚禁於景山永安亭,後死於禁所。

胤祉一生愛文,潛心學問,表面上悠然於是非之外,不參與康熙晚年的奪嫡爭位之鬥,那麼,雍正皇帝為什麼最後還要將他囚禁致死呢?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方面,胤祉並沒有完全置身於皇位的爭鬥之外;另一方面,雍正一直不待見這個老兄。

胤祉的傳記在《清史稿》的諸王列傳中,據他的傳記記載,在康熙晚年的皇位爭奪戰中,他首先是站在太子胤礽一邊的,他同太子的關係非常親近,所以康熙第一次廢太子的時候,因為胤祉與太子關係“親睦”,還特意召他“問太子情狀”,因他與太子關係好,卻沒有助紂為虐,所以康熙沒有處分他。

胤祉幫助太子打擊他人是明顯的,大哥胤禔為爭位,曾魘鎮太子,胤祉得知後,主動向康熙告發,弄得康熙勃然大怒,遂處罰胤禔奪爵,圈禁於他自己府上,直到去世,胤禔他再也沒能出來。可以說,胤禔的圈禁致死,是胤祉的“功勞”。雖然胤禔魘鎮太子屬於卑劣行徑,但胤祉公開揭發,也算是人心險惡的表現,可見他在爭權奪位中,並非置身事外之人。

同時,先有大哥胤禔圈禁,後有太子再度被廢,論年齡和資歷,康熙眾皇子中,繼承康熙皇位,胤祉算是最適合人選了,在這種情況下,說胤祉還沒一點念想、沒一點運作,也不符合事實,他不自然地就成為了爭奪皇位之戰的一員。

當然,在雍正的諸兄弟中,胤祉算不得大奸大惡之人,雍正之所以將他圈禁到死,還是雍正不待見他,對這個兄長有所忌憚。兄長文才那麼好,又有一幫清流圍在周圍,隨時寫點若隱若現的文章,出出含沙射影的書籍,這都會讓雍正坐立不安的。

何況,作為雍正最喜歡的弟弟胤祥的喪禮上,他表現得極為散漫,因為胤祥對自己最忠,對這樣一位忠貞兄弟的散漫,就是不忠的表現,這犯了雍正的忌,故永遠圈禁,痛下殺手。


帝國的臉譜


雍正四年,已經坐穩了龍椅的雍正皇帝決定對八阿哥允禩下手。在此之前,他要弄清楚一個問題,就是三阿哥允祉跟老八有沒有勾結。於是就有了一封允祉寫給雍密摺。在這份密摺裡面,允祉言辭懇切,表示自己對雍正絕無二心。如果雍正還不相信他,他願意承受一切責罰。

主子如此決斷以來,未曾降旨,是以允祉並不知曉。今將殺允禩之過落於我身,我情願承受,主子說我是允禩同黨,我也接受。主子聖明,且有上蒼為鑑,我若撈取聲名,與外人胡言亂語,即讓我如允禩一樣承受苦難。臣允祉乃一奴才,忝為人兄,竟敢如同主子之手足。主子如何想,諭旨如何言,我就如何遵照而行。此外再無他言。伏乞主子閱訖批還。若無主子聖明奇恩,我豈能存活至今。——雍正四年允祉密奏

不得不說,允祉的文筆確實好,幾段話就把自己的責任摘得乾乾淨淨,還用近乎於乞求的語氣在試探雍正。



後來雍正雖然沒有追究他的責任,但是雍正在允祉密摺的硃批回覆卻讓人感到耐人尋味。雍正說:聖祖爺在上,不是我故意懷疑你,而是三哥你原本就是一個善於說謊騙人的人。被你騙怕了,我要是不懷疑你,都對不起自己的智商。你要是故意騙我,就是對不起皇阿瑪!行了,行了,我信任你了,希望不要再有下一次了。

皇考在天之靈,必有明鑑。此是朕一片苦心。只是阿哥原本善於說謊哄人,容忍一切異端,朕稔知此情,懷疑憎惡是實。朕若即稱相信,實為欺騙上蒼,爾若執意騙朕,即是悖逆於皇考。日月長久,試目以待!阿哥果能如此,不僅多有爾主子弟弟的好日子,朕之福份也才全備。身為親兄,宜倍加謹恪。——雍正硃批回覆

其實從雍正所批的那句『阿哥原本善於說謊哄人』中就可以看出,三阿哥允祉不是一個善茬子。至少雍正認為他不是善茬子!或許允祉在歷史上真的是一個潛心治學,無心於皇位,無心於名利的人,但問題是

雍正對他不信任呀!

胤祉,康熙皇帝的第三子,因此又被稱呼為三阿哥或者三爺。他的文學和書法造詣是康熙兒子中是最高的,因而他被很多人誤認為是一個書生形象。其實三阿哥的騎射本領也是很強悍的,他曾經在木蘭秋獵時與康熙筆試騎射,兩人不相上下。所以,胤祉是一個文物兼備的阿哥,康熙對他很喜愛。只不過他是庶出的,因此皇位的繼承人輪不到他。

康熙三十七年,三阿哥被封為誠郡王,但是因為敏妃(十三阿哥的生母)過世,百日祭期內剃頭,被康熙以不孝順的罪名降貝勒。

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廢。胤祉因為檢舉揭發大阿哥胤褆魘咒太子胤礽,謀奪儲位的企圖,開始在奪嫡之中嶄露頭角。

康熙四十八年,康熙復立胤礽為太子。胤祉因為平日與太子胤礽關係素來和睦,而博得了老爺子的好感。在太子胤礽復位後,胤祉也被一起晉封為和碩誠親王。

康熙五十一年,太子胤礽第二次被廢,康熙明確了不會再立太子。胤祉心領神會,開始專心著書。他所主持編修的《律歷淵源》在兩年後出版,康熙甚感欣慰。

從以上經歷中可以看出,胤祉並不是一個單純潛心治學的人,他所謂的潛心治學只是為了博得老爺子的青睞而已。五阿哥胤祺、七阿哥胤祐才是真正的老實人(一個不通漢學,一個身體有殘疾)。


(胤祉的書法造詣之高)

既然有奪嫡之心,那麼胤祉就不可能真正的潛心治學。在太子第二次被廢之後,胤祉繼位的可能性非常大(至少他認是)。因為他當時具有兩個優勢,這讓他對皇位的覬覦之心就非常強烈了。

第一、文武兼備。當時能跟他競爭的對手只有雍正和老十四,雍正的騎射不如他,老十四的文學不如他;

第二、事實上的老大。在太子胤礽和大阿哥胤褆都被永久圈禁後,康熙已無嫡子,胤祉是事實上的長子;

只不過胤祉後來因為孟光祖事件,給他的形象摸了黑,康熙為了保護他,也讓他不要參與奪嫡。胤祉再次心領神會,主動的退出了奪嫡圈子。

雍正即位後,胤祉被改名為允祉。雍正對他很戒備,以他與廢太子允礽關係密切為藉口,將他發配到了遵化的東陵為康熙守陵。並且還伺機剝奪了他兒子弘晟的世子爵位,貶為閒散宗室。雍正的這一系列政治打擊,要說允祉在私下裡不牢騷,是不可能的。因此也就有了開頭的那封密奏,允祉用豁出去的態度說:雍正你要想殺我,我也沒法抵抗,你給我安罪名,我也願意承受,無所謂,看開了。

後來允祉因為勒索賄賂和老十三之死缺少哀悼之情被雍正奪爵,幽禁於景山永安亭,並在幽禁處病死。(存疑)


縱觀三阿哥的後半生,他最大的問題就是對自己的命運看不開。按照漢人的規矩,皇位繼承遵照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規矩。就憑他比雍正年長,雍正就不可能放過他,因為他太礙眼礙事了。另一方面,三阿哥文武雙全,並非是百無一用的書生。

當年老十四在西北打仗,後方協助康熙處理軍務的就是老三。而且老三還明確的參與過奪嫡,雍正豈能放過他?

雍正之所以先不動他,是因為雍正實在是太忙了,老八、老九、年羹堯、隆科多,這麼多人要收拾,一時還顧不到老三。等到好不容易把這些人都收拾了,曾靜的謠言又冒出來了。等到雍正把《大義覺迷錄》發行天下後,再一扭頭,原來角落裡還留了一個礙眼的老三啊?然後老三就悲劇了。



最後再說兩個跟三阿哥胤祉有關的記載:

記載一、胤祉的去世時間非常蹊蹺。根據史料記載,三阿哥被幽死於雍正十年壬子閏五月十九日,而五阿哥胤祺也是死於雍正十年壬子閏五月十九日醜刻。老三和老五同一天死,這也太巧了吧???

記載二、三阿哥的孫女被乾隆指婚給了準格爾大汗。這個大汗是被清軍俘虜的,據史料的記載,這個大汗叫達瓦齊,長的肥頭大耳,一身的騷臭味,乾隆卻讓自己的堂侄女嫁給了這種人。

日惟向大池驅鵝鴨,浴其中以為樂而已。體極肥,面大於盤,腰腹十圍,羶氣不可近。

由於三阿哥是被幽禁致死的,所以他的十二個兒子都混的比較慘。繼承爵位的大宗也只是不入八分輔國公,沒有繼承爵位的兒子則全部都是閒散宗室。


Mer86


您說的對,電視劇裡就是這麼演的,但是歷史上的胤祉並沒有表面那麼純潔,年羹堯倒黴還不就是因為胤祉,雍正帝所說的的“以儲君自命”就是在說胤祉。雍正帝下手是狠了些,但絕到不了歇斯底里,是兄弟就殺的程度,做為九子奪嫡的局中人,他比咱們這些靠資料瞭解史實的人,更為清晰透徹的洞悉事無鉅細的全部過程。

有恩於雍正帝的,比如胤祥,雍正能感激、感謝、真心待他他一輩子,和他關係一般的兄弟就安穩當個閒散王爺也就是了,當然也不能讓你完全閒著,加點小心,幹事不要出什麼岔子,基本就沒問題,關係不咋地甚至把自己照死坑的,一個也別打算活命,比如胤禩和胤禟,溥儀和溥傑曾經看過雍正帝的手諭,這兩個人就是雍正密旨處死的,即便被圈禁,即便不能再興風作浪也不行,也必須死,雍正忍受不了他倆多活一天。

那些年胤祉做過的事

事實勝於雄辯,我們先來看看爵位是怎麼封的,而康熙帝稀罕胤祉哪些優點。

初期,康熙比較在乎的兒子分別是胤礽、胤褆,一個嫡長子一個庶長子,排第三的就是胤祉,第一次分封,胤褆、胤祉都是郡王,自老四胤禛到老八統統貝勒,胤禛只比胤祉小一歲······年齡可不是藉口。

到了一廢胤礽,胤禛的地位才稍稍有所提高,和胤祉一起受封親王,其他皇子也各有所封,除了胤祥以外,雖然雍正帝把資料刪的夠乾淨,不過但凡腦子正常些的都能推論出一個結果(雖然不是直接證據有些遺憾吧),胤祥必定參與了一廢胤礽,這也是他盡康熙一朝未曾受封的原因。

胤礽被廢,胤褆因提議對胤礽下毒手被圈禁,胤禛和胤祉的地位再次提高,但還是胤祉相對來說比較受寵,因為經手於他的奏摺和手諭比較多。

“遣皇長子允褆,皇三子允祉出迎”

“諭皇長子允褆,皇三子允祉助銀三千兩。”

“發引時遣皇長子允褆,皇三子允祉,侍衛海青五格往送。”  

類似這種記錄非常多,但是胤褆後來急於上位,且用心過於歹毒所以被康熙帝圈禁,所以胤祉的地位又再次提高,胤禛能不知道這事麼,胤祉在當時是有機會的,他自己也有心思朝著皇位方向而努力。

康熙帝對胤祉的喜愛在於類似,胤祉崇尚自然科學,並且有一定造詣,這與康熙帝相近,學識不錯,氣質也為之改變,作派儒雅。到了康熙五十二年,康熙帝著令胤祉編修《律呂淵源》(寫成後賜名)可見對胤祉的看重,因為此書其實是將康熙帝親制的律呂曆法、算學編纂結集,長達百卷,是當時在中國學術水平最高的自然科學的總結性鉅作。而當時的內閣大臣們對西學中的算學是一竅不通的,也只有胤祉堪當重任,因為康熙帝不止自己聽傳教士講學,他學會以後也都教給自己的兒子們,當然,大多都是應付差事,因為缺乏興趣,而胤祉這方面學的還是不錯的。

提到胤祉就不得不提到一部重量級鉅作《欽定古今圖書集成》以前的名字叫“古今圖書彙編”,這個大部頭鉅著單隻目錄就40卷,全本共10000卷,胤祉與侍讀陳夢雷(實際創編者)等編纂歷時27年,以至於康熙帝都沒命等到完成的那一天,所以這部書是雍正帝作序。

雖然比《永樂大典》還相差一段距離,但是永樂大典沒有被妥善保護,所以越來越少,再加上明朝和清朝一脈相承的失火問題^_^,後來到了晚清又被大量賣給了外國人一批所以留存十不存一(4%),殊為可惜。

滿清發起狠來,連自己都不放過,《四庫全書》因文字獄銷燬刪改的過多,收錄的並不是很全,《古今圖書集成》是現存規模最大的類書,堪稱類書之最,因為它被保存的比較好,缺失較少。

胤祉書法水平高超,《神功聖德碑文》就是胤祉作品,當然,慣例,還是康熙帝親自要求他寫的。

在康熙三十一年的時候,胤祉陪著康熙出塞圍獵,與精於騎射的康熙不相上下,從此以後只要是類似活動,諸如行圍打獵和祭祀一般都讓胤祉陪同,關係愈發親密,還有一點,初時,胤祉和太子胤礽關係莫逆,所以雖然胤祉也受過罰,但是復起後直接就是和碩親王。

那些年胤祉缺過的德

說是缺德,其實就是胤禛看不慣他的原因種種。

先說年羹堯,革職留任就是因為胤祉,都用不著雍正繼位以後清算,康熙直接就把孟光祖砍了,而且不追問不深究,奇怪吧?

胤祉的這個手下全國各地到處拉攏關係,而年羹堯在康熙時期就已經被重用了,算號人物,孟光祖四處送禮就送到年羹堯府上了,那時候哪有人敢不收胤祉的禮,王公貴胄滿朝文武都知道胤祉這個老三是有機會登基的,而且特別受寵,所以都不得已收下了,但是派系衝突那麼嚴重的時期,孟光祖的行為沒幾天康熙就知道了,自己兒子忍了也就忍了,一外人也搞這套,所以孟光祖就悲劇了。

可氣吧,胤禛也很生氣,太明目張膽了,但更可氣的在後頭,康熙用自己的皇權試圖掩蓋還授意別人說瞎話,“如果有人提起此事,就以胤祉修書為名擋一擋,可別把胤祉牽扯進去······”,“你就說你每天都和三阿哥在一起修書,這事不會是胤祉授意的,你當以身命保之······”。

看出康熙的偏心了吧,不但要保住胤祉,還要讓人家豁命也要保住,自己表面還不會表現出太偏袒,然後交代下去孟光祖事件不允許深究,事兒是圓了,問題天底下誰不知道孟光祖是胤祉的人,這不就是為上位打前站麼,處理其他兒子一個比一個狠,胤祉就一點事兒沒有,別人不提,胤禛心裡肯定不是滋味,羨慕嫉妒恨吶。

同樣是器重,還想對胤祉更多一些,比如康熙帝臨幸胤禛花園(熱河)6次,這本是殊榮,其他皇子難以享受的,但是去胤祉的花園竟然高達9次,當時在康熙心中的分量孰輕孰重一目瞭然,這是胤禛對胤祉的嫉恨之處。

當初太子被廢,其餘幾個兄弟基本都明白怎麼回事,也就智商欠費的胤褆想搞死胤礽,康熙氣得不得了,如果沒有胤祺,搞不好胤褆就被砍死在當場了,結果胤褆被圈禁,落井下石的就是胤祉,一下子就把胤褆踩得死死的,如果說康熙帝是把胤褆推到井裡,那麼胤祉就是在井口蓋上磨盤的人,這心思,瞅準機會就能要人死命。

胤祉是咋出手的呢?胤祉奏稱,其牧馬廠蒙古喇嘛受胤褆允禔唆使,鎮魘廢太子允礽。這下胤褆算是徹底交代了,本來康熙對胤褆就已經起了殺心,但是畢竟是自己兒子不好動手,現在抓到證據,胤褆一輩子都別想出來了,要知道康熙帝生氣歸生氣,他最疼愛的還是胤礽,胤褆不但大行魘鎮之事,還有弒弟之心,這種歹毒之人,康熙帝是不會再給機會了。

胤祉的行為無異於給胤礽“續命”,為了這個嫡子,康熙豁出去自己騙自己,固執的覺得胤礽就是被魘鎮所亂,所以性格突變,行為乖張,種種狂悖全由胤褆而起,黑鍋終於妥妥的找到了下家,這些胤禛都靜靜的看在眼裡。

康熙有多愛胤礽,就有多恨胤褆,其實初廢太子,康熙並未放棄對胤礽的“拯救”,只不過他自己也不好意思說,讓人家看到了會說,你看廢太子是你,廢而復立的又是你,所以他要借別的嘴說出來,所以就對大臣們說,太子的人選你們舉薦吧,只要不是胤褆就可以,我同意!但是大臣們最終卻把胤禩推了出來,康熙帝立刻懷疑胤禩勾結朝臣,而且大臣們忤逆了他的意思讓他很氣惱,其實那種情況不怪大臣們,你自己廢了太子,誰知道你心裡想的什麼,萬一你一發怒,人頭落地咋辦,所以大臣們不敢推舉有惡劣前科的胤礽。

胤禛和胤祥的關係大家都知道,鐵瓷,胤祉為什麼會倒黴被降為貝勒呢?因為敏妃過世,還未滿百日胤祉就剃了頭,所以被降為貝勒,敏妃是誰呢?胤祥的生母,如果胤祥和胤祉的關係不是那麼糟糕,應該出不來這事,做為鐵桿兄弟的胤禛能不記仇麼?

胤祥的母親去世胤祉就這幅樣子,待到胤祥本人過世,胤祉還是沒有吸取教訓,不但遲遲才到,而且臉上沒有任何悲痛的神色,那種場合,哪怕就是裝,也得裝象一點唄,胤祉明知道胤祥是已經繼位康熙帝的死黨,還是這種做派,多少有些肆無忌憚了,這也是雍正帝清算他的原因。

本來相對出色的胤祉就頗遭雍正帝嫉恨,加上樁樁件件那麼多事,雍正還能放過他麼?

雍正帝是如何評價允祉的呢?大意就是,不是我想法辦你,畢竟我就你這一個哥哥了,但是你逼著我治罪於你。你極富才華是可用之才,就是你的險惡用心讓我沒法用你,四十多年了,什麼事我都看的清清楚楚,即便這樣,想要重用你卻如此之難。

閻崇年怎麼評價允祉呢?皇三子胤祉是很傑出的一個科學家······比較準確,他就是一文人,一科學家,他根本不懂政治,咱們說了很多,比如康熙對胤祉如何如何好,但是本有希望獲取皇位的胤祉是什麼時候被康熙帝放棄的呢?

自作自受,就是胤祉舉報胤褆的那次,嫡子完了,庶長子被胤祉適時的“幹掉”了,胤祉對皇位的心思,昭然若揭,康熙帝已經看出來了,當時的狀況就是誰爭誰“死”,胤祉太心急了,胤褆有弒弟之心當然不對,都是同胞手足嘛,可是你胤祉好像也沒有顧忌這一點,忽略了康熙這個做爹的感受。還有一點,正是因為胤祉的多才多藝,讓康熙帝知道這個兒子真正所長,他不是干政治的的材料。

那些年他遭受過的清算

看看允祉的倒黴過程吧,倒黴的時候他已經被改名允祉了:

①雍正帝繼位,胤祉改允祉,這點一視同仁不算特意打壓。

②允祉被雍正帝指派去守景陵,也就是守護玄燁的墓葬,這是讓他老實待著,靜靜神,甚至可以算是保護,現在沒打算動他,只不過不想讓他在參與進來了,如果允祉夠聰明的話,這種機會應該自己求。

③弘晟獲罪,削去世子之位,變為閒散宗室。

④允祉索賄事發,遭到彈劾,雍正斥責,奪爵,軟禁自家(還是留手了,否則下場就是短期內死亡)

⑤降為郡王,允祉之罪要他兒子弘晟來扛,弘晟被宗人府收監。

❤雍正八年,打壓夠了,雍正帝網開一面封允祉為親王!

⑥允祥身死,允祉毫無哀容,允祿彈劾,這次不用兒子扛罪,終於親自進了宗人府。

⑦再次奪爵,軟禁在景善永安亭,家人同囚。

⑧雍正十年,身死,以郡王禮安葬,5年後乾隆追諡。

胤禛的感情牌打的很好,在立儲競爭過程中,永遠都是在打親情牌,裝厚道,裝“天下第一閒人”,唯知孝而已······幾次重大變故都沒有讓胤禛輕易的暴露自己對皇位的慾望,從感情上來說,康熙對胤禛總算不錯,知子莫若父,胤禛的政務處理能力,康熙帝也能看得出來,所以胤禛能夠繼位也算意料之中,那些出乎意料的人,只不過是當時不能很好的揣測到康熙的內心所想罷了。

胤禩一群人呢,總要搏個勝負輸贏,從開始就錯了。胤禛不但看的比較準,而且更能拿捏康熙的心思,做事沉穩幹練張弛有度,棋高一著,在錯綜複雜的政治鬥爭中,抓住了最緊要的一環,最終成為勝利者。


古今通史


康熙的三兒子胤祉有才學,這一點確實如此,可是若說他不關心政治的話,那顯然是不可能的事。

胤祉生在皇家,說不不沾染政治、不關心政治,這可能嗎?他的存在本身便已經是政治的一部分了。

胤祉也從一開始便屬於皇太子胤礽一系,康熙二十九年,康熙親征噶爾丹的時候突然生了病,讓胤礽和胤祉一起去侍疾,但是因為胤礽對於康熙的生病無動於衷,沒有所謂的憂色,讓康熙很不開心,所以又讓他和胤礽一塊回去了。

如果說這還不能說明胤祉和胤礽是一系,只是康熙的命令恰好如此的話,那麼康熙四十七年所發生的一件事也能夠證明。

當時,康熙以胤礽“不孝不仁”為由廢黜了胤礽之時召見了胤祉,因為胤祉和胤礽的關係向來親睦,所以向胤祉問了一些關於胤礽平時的所作作為的情況,問完之後,康熙便說:“允祉與允礽雖暱,然未慫恿其為惡,故不罪也。”

康熙要廢黜胤礽,為何不問別人,反要去問胤祉?正是因為胤祉和胤礽二人走得近,胤祉對於胤礽平時的行為才會一清二楚。

倘若胤祉不是站在胤礽這一邊的話,他又何必和胤礽走得那麼近?

胤礽被廢之後,胤禩成了儲君人選中呼聲最高的,胤禩和他的支持者們也在積極地活動,想要趁著胤礽被廢而推胤禩上位。

可是這時候胤禩被一個人給坑了,這個是人誰呢?是皇長子胤禔,胤礽被廢之後,胤禔跑去和康熙說了兩件事:一是皇位當由胤禩來繼承;二是讓康熙殺了胤礽,並且他可以代勞,不用康熙親自動手。

康熙聽了之後會怎麼看?他會認為是胤禩在背後搞鬼,所以罵完了胤禔,又指桑罵槐地教訓了胤禩。

胤禔見康熙竟然不同意殺胤礽,還將自己罵了一頓,心裡也有氣呀,於是私底下繼續行動,找來了蒙古喇嘛用“厭勝之術”去詛咒胤礽。

胤祉知道了這事之後,急急忙忙跑去找康熙,爹呀,不好啦,胤禔那王八蛋用厭勝之術詛咒胤礽啦!於是,康熙將胤禔奪爵,賞了他一個終生圈禁。

胤祉為何會知道胤禔找喇嘛來詛咒胤礽?這說明自從胤禔向康熙說了那兩件事之後,胤祉這小子一直暗中派人盯著胤禔呢!

所以,胤祉才能在第一時間知道胤禔用魘術來詛咒胤礽。

胤祉的所作所為,還能叫做不關心政治嗎?他太關心了,因為將來是誰當皇帝,也將影響著他的命運,不關心不成呀!

說完了胤祉關心政治這一點之後,我們再來看看雍正即位之後,為何會對胤祉下手,將胤祉奪爵,然後囚禁至死。

胤祉既然深陷奪嫡之爭這個政治漩渦當中,又選擇了站到了胤礽那一邊,那麼他自然而然地便站到了雍正的對立面。

雍正即位之後,胤礽逃過一劫了嗎?並沒有,雖然雍正沒有對胤礽下死手,可也一樣圈禁了胤礽。

胤礽被圈禁了,胤祉作為胤礽的黨羽,他能逃得過去?雍正即位之後,胤祉馬上被安排去給康熙守陵了,這也只是雍正對他出手的第一步。

雍正對胤祉出手的第二步是在雍正六年,當時胤祉向蘇克濟索賄,這事捅到了雍正那裡,胤祉也是不知死活,竟然在雍正面前呵斥舉報他的人,這下終於讓雍正抓到了他的把柄,於是以胤祉“無臣禮”為由,將他囚禁在府邸。

雍正對胤祉出手的第三步,也是最後一步,是老十三胤祥死後的事。

胤祥和雍正的關係最為親密,雍正對他可以說好到沒邊,他在雍正八年的時候病死了,雍正很傷心呀,可是這時候有一個人卻不傷心,是誰呢?是胤祉。

雍正見了之後很生氣,於是在他的授意之下開始有人彈劾胤祉,雍正遂剝奪了胤祉的爵位,將他囚禁在了景山永安亭。

所以說,雍正之所以會囚禁胤祉,說到底還是政治的原因,胤祉在政治上屬於廢太子胤礽的陣營,是雍正的政敵,這一點註定了他的結局不可能會好。

向蘇克濟索賄也好,對胤祥的死麵無憂色也罷,實際上只不過是給了雍正一個對胤祉出手的契機或者說藉口而已。

不過呢,胤祉的結局倒也比老八胤禩和老九胤禟好多了,胤禩和胤禟不僅被圈禁,還被改名為“阿其那”、“塞思黑”,一個成了狗,一個成了豬。

所以呀,胤祉多多少少也該慶幸,雍正沒有這麼薄涼地對待他。


寧糊塗


雍正嫉妒自己的三哥胤祉,就這一個原因。

雍正的繼位其實是不清不楚的,他在康熙朝的地位遠遠不如胤祉。康熙對胤祉的信任要遠遠超過雍正。所以,雍正上臺後就對這位三哥進行了報復。

很多人都說雍正在康熙晚年最受重視,這話沒有道理。

康熙對胤祉的關愛和重視程度,都要超過雍正,甚至兩者不能相提並論。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眾皇子首次封爵,胤祉就封為郡王,而雍正只是個貝勒。

第二次廢太子後,陪同康熙出京的是胤祉而不是雍正。

康熙不在京城時,各種政務的處理都要以胤祉為首。

總之:雍正有的東西,胤祉其實都有;而胤祉有的東西,雍正其實沒有。

有些人說康熙一直囑意雍正繼位,理由是雍正曾經代康熙祭天。

但是不好意思,這個待遇胤祉也有: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冬至,康熙派三阿哥胤祉恭代祭天。

別人也有的東西,你怎麼能說自己是特殊的呢?


還有人說康熙賜給雍正圓明園是獨有的特殊待遇。

但是,這個待遇胤祉也有:康熙賜給胤祉的園林是熙春園,也就是在今天的清華大學。

因此,面對胤祉這樣一個始終壓自己一頭的兄長,你覺得雍正會有怎樣的情緒?

話又說回來:如果雍正真是坦然地即位,根本犯不上對胤祉陰陽怪氣吧?

在雍正年間,胤祉被革去親王爵位,並囚禁於景山永安亭。


HuiNanHistory


三皇子胤祉沒有在九王奪嫡裡展露頭角

是因為他的奪嫡路線乃是不爭之爭

九子奪嫡派系分別有嫡庶之分,結黨之爭

老三哪邊也不想碰,因為不結黨,所以不顯山露水

但是他做了幾件事兒,讓人不得不提防

第一,查皇長子胤禔魘鎮太子之事,舉報揭發

舉報揭發,借刀殺人,顯示其心狠手辣

第二,太子胤礽二次被廢,胤祉得賜銀五千兩

廢太子,得賞銀,說明他推太子下臺覬覦皇位

第三,編纂新書,或康熙稱讚,並出銀幫其平債

討好康熙,拉康熙給自己站臺,博政治資本

這是老三有爭奪之心,卻不鋒芒畢露

胤禛哪能容他興風作浪

史書記載不全,但是通過這幾點可以斷定,胤祉參與了九子奪嫡

而且是個陰狠的角色,與八王胤禩的拉黨結派硬鋼太子黨和四爺黨不同

胤祉的奪嫡策略是坐收漁翁之利

先挖八爺黨,後踹太子黨,與四爺黨爭寵

條條都夠九子奪嫡各方勢力喝一壺的

別的陰險招數肯定還有,史書沒有記載罷了





山石道人評紅樓


康熙兒子中潛心學問,不關心政治的老三,為什麼會被雍正囚禁致死?(瞭解更多古代史,請關注長城說歷史)

在九王奪嫡中,很多人都會認為老三胤祉比較老實,其實不然,他是老八胤禩與老四胤禛最擔心的,也是最要防備的 。起因在於老三胤祉文武雙全,不過最喜歡弄弄文學。也因為這個,康熙皇帝才讓他去編書。

其實,康熙皇帝對老三胤祉也是非常寵愛的,因為老三胤祉比較有才華,康熙皇帝基本很少說過老三胤祉。老三胤祉的也非常聰明,在九王奪嫡中,所扮演的角色就是低調。幾乎很少有人注意到他,這也是最好的隱藏。

接下來,長城君曰分析一下,雍正皇帝為何將老三胤祉囚禁至死?

先來聊聊,老三胤祉為何人?

一:說起胤祉,在雍正王朝中,他是康熙皇帝的第三個兒子,人稱三爺。他主要是在文學與書法造詣上頗高,看上去像一個書生形象,其實,他的形象把我們騙了。為何?因為他文武雙全,騎射本領比較強,雍正皇帝也沒有他好。當年老三胤禛與康熙在木蘭秋獵時,他們的騎射不相上下。因此,胤祉是一個文武兼備之人,也讓康熙更加喜歡他。

二:康熙37年,三阿哥胤祉被封為誠郡王,因為他的母親去世,百日祭期這段時間要剃頭,因此,被康熙皇帝視為不孝,便降為貝勒。後來,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廢,胤祉因檢舉老大胤褆對太子胤礽不利,想企圖坐上儲君之位,便開始出場。

三:在康熙48年,康熙皇帝恢復胤礽的太子身份,平時老三胤祉與太子胤礽的太子關係好,因而康熙皇帝對老三胤祉有些重視,等太子復位之後,胤祉便封為和碩誠親王。之後,太子胤礽第二次被廢,康熙皇帝確定下來,暫時不會在立太子之位。因此,胤祉便開始專心著書,他所主持編修的《律歷淵源》,兩年之後完工,讓康熙皇帝非常欣慰。

可見,胤祉並非是一個潛心治學之人,他之所以要潛心治學,其實,是為了博得康熙皇帝的喜愛罷了。

長城君再來分析一下,雍正為何要將老三胤祉囚禁至去世?

其一,雍正皇帝怕老三胤祉與老八胤禩勾結。眾所周知,八阿哥胤禩是雍正最大的對手,也是雍正對不好對付的一個,如在加上老三胤祉的話,就更加難對付了。

因此,老三胤祉為了讓雍正皇帝相信自己的忠心,便寫了奏摺給雍正皇帝,不過雍正皇帝也很好的回覆了老師胤祉。說自己是懷疑過老三胤祉,怕老三胤祉不忠於自己。

其二,老三胤祉為人低調,其隱藏的比較深。當時太子胤礽被永久圈禁,而大阿哥胤褆也被永久圈禁,然而老三胤祉就成為老大了。其老三胤祉做事,都是比較低調。一般都很難讓人發覺。

越是這樣的人,雍正皇帝越是不放心,因此,對他的防備也比較早。

最後,老三胤祉因與太子胤礽走的太近,讓雍正皇帝把他圈禁起來。更是放著他與八阿哥胤禩聯合,因為康熙皇帝臨死之時,讓雍正皇帝處決其兄弟們。故而沒有處決老三胤祉,只是圈禁而已,導致圈禁至去世。

長城君曰:其實,老三胤祉被雍正皇帝圈禁,都是他自己做事低調,又與太子胤礽走的太近,又是文武兼備。雍正皇帝不得這樣做,為了大清朝江山更加穩定,也為了自己能坐穩皇位。


長城說歷史


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莫名其妙的恨。雍正對兄弟是出了名的刻薄,但被清理的兄弟都是對他有威脅的對手,對於自己的鐵桿同盟胤祥、胤禮,雍正還是非常顧及兄弟情義。

雍正打擊胤祉,既是對他實力的忌憚,也是對他所作所為的不滿。

胤祉參與過九子奪嫡,與雍正有競爭關係

胤祉不管是文學造詣,還是書法、騎射、在康熙的皇子裡面都是出類拔萃的。有一次,胤祉陪同康熙到塞外狩獵,與同樣善於騎射的康熙比試,兩人不相伯仲(估計胤祉故意放水,不想搶了康熙的風頭)。

憑藉過人的才華,胤祉很受康熙的賞識,也給胤禛帶來不小壓力。1698年,康熙封胤祉為誠郡王,當時的雍正才僅僅一個貝勒。1709年,胤祉與胤禛同時晉升為親王,競爭越來越激烈了。

在康熙晚年的奪嫡之中,胤祉也有自己獨立的支持團隊,只是行動比較低調,“孟光祖事件”就是證明。
孟光祖是胤祉的門人,到地方活動幾年。當時,皇子以及家屬、門人離京都需要審批,拿著通行證才正常出行。而孟光祖沒有任何證明材料,沒有上面的人開綠色通道恐怕行不通。

在地方“交流”期間,孟光祖經常打著胤祉的旗號結交督撫,年羹堯和佟國勷都與其禮尚往來。孟光祖的活動,是在為胤祉爭取地方大員的支持。

胤祉表面上是學霸,不代表他不在意政治。實際上,胤祉在康熙年間參與過許多政務。康熙徵噶爾丹,胤祉就執掌過鑲紅旗大營,隨同出征;皇家祭祀,胤祉參與過不少。

胤礽當太子時,胤祉與他關係很好;大阿哥魘鎮太子胤礽,胤祉打探過後將這事告訴康熙,直接導致皇長子出局;從1707年起,胤祉每年都請康熙到自己府上吃飯,與皇帝關係之密切,讓對手看著“眼紅”。

太子和大阿哥出局後,胤祉成了最年長的皇子,各種關於胤祉繼位的“小道消息”不脛而走。正因為這樣,雍正上位後曾經指責胤祉“以儲君自命”、“希冀繼位”。

胤祉有獨特的影響力,雍正不得不防

胤祉是學者,負責主編過《律歷淵源》和《古今圖書集成》。在編書的過程中,胤祉的身邊聚集了一批赫赫有名的文人,如周昌言、陳夢雷、楊文言等。

眾所周知,在古代,文人掌握著社會輿論,他們可以左右對一個人的評價與看法,甚至歷史地位。簡單的說,胤祉要“抹黑”一個人,也就一句話而已。

胤祉與胤禛不是一條心,胤禛又是一個好面子的人,心裡肯定害怕被胤祉抹黑。當時的雍正要大刀闊斧地推行自己的“新政”,得罪了許多知識分子,關於雍正的不利言論已經俯拾皆是。

雍正要激濁揚清,就要先將代表這幫“噴子文人”的胤祉給清理掉。

落下把柄

雍正六年,胤祉向蘇克濟索要錢財,後來消息走漏。雍正勵精圖治,對貪官是深惡痛絕,胤祉這不是火山口上闖嗎?雍正指責胤祉沒有人臣之禮,奪取他的爵位,把他囚禁在府邸。

1730年2月,雍正又封胤祉為親王。當年5月,怡親王去世,在喪禮上,胤祉遲遲未到,並且沒有一點悲傷的表情。莊親王胤祿等人上書彈劾他:

"怡親王忠孝性成,胤祉心懷嫉忌,並不懇請持服,王府齊集,遲至早散,背理蔑倫,當削爵。”

怡親王是雍正的超級鐵桿,他去世,雍正都悲傷不已,知道胤祉的行為直接火冒三丈。半個月後,雍正新仇舊恨一起算,直接定了胤祉十二條大罪,奪了他的爵位,將他幽禁到景山永安亭。

1732年,胤祉在幽禁之中去世,雍正以郡王的規格將他安葬。

雍正上位當天,胤祉雖說第一個下跪承認雍正的皇位,卻沒有及時的轉變立場。如果主動上交投名狀,轉變為雍正的御用文人,鼓吹雍正的“豐功偉績”,應該會有一線生機。

胤祉的結局,有點可惜。他出生於皇室,行走於朝堂,本該成為一代文豪,卻無意成了雍正的“眼中釘”,可謂“楚人無罪,懷璧其罪”。


秋媚讀史


這是人設的問題。

康熙三阿哥胤祉在康熙五十一年二廢太子之後,加上大阿哥胤禔已出事,這時胤祉就成了最年長皇子,而受王爵,年高爵尊,地位非常重要。

和碩誠親王胤祉比起明爭明搶儲位的八阿哥胤禩來說是高明太多了。為了不讓父親有所戒備和防範,胤祉以一個溫文爾雅的學者形象出現在政治舞臺上。胤祉以暢春園蒙養齋為工作室,集合了許多著名學者做學問,研究科學,編書。一會兒要制曆法,一會兒又要測北極高度,一會兒又編出了《古今圖書集成》,成績斐然,並形成自己的勢力。只可惜他不是康熙心目中的東宮人選。但好處是雍正繼位後也沒把胤祉當政敵。

一直到雍正,胤祉和雍正共同的弟弟、和碩怡親王允祥之死才讓胤祉遭貶被禁。允祥是雍正最大的寵臣,是雍正給大臣設的標杆。允祥對於雍正,用雍正自己的話說:公而忘私,精白一心,表裡如一,一塵不染……雍正讚揚允祥太多了,總之就是大臣們最好的榜樣。而胤祉竟然在允祥死時毫無悲痛之色,這就是挑釁雍正樹立的榜樣,挑釁雍正心裡的為臣之道,雍正當然不能容他。

如果連雍正在世時胤祉都敢這麼狂傲,那麼如果雍正一旦過世,年齡還小的弘曆是否駕馭得了這個叔叔?這些雍正當然都會考慮。因為就在允祥死之前雍正剛大病一場,差點丟命,他不可能不想到身後事。於是回憶起從前胤祉在康熙末年爭儲位的手段,覺得不能把這個老奸巨滑的貴胄留給兒子成了大麻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