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準為什麼結局那麼慘?

獨孤一風


就歷史名人來說,自然是距離我們越近,知名度就越高,我們所熟知的歷史名人,必然是民國多於清朝,多於明朝,至於元代時期的宰相,我相信大部分對這段歷史不瞭解的人,讓他說出兩個皇帝的名字都費勁。


宋代是我國古代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一個巔峰時期,流傳至今的文學和資料也不再少數,因此我們還能說出幾個人物來。

比較有意思的,基於宋代文學傳播的發展,對於宋代人物,文學藝術上的人物明顯比歷史上的人物更加出名,比如歷史上的包拯,幾乎成為每一個老百姓都知道的人物,然而人們對其瞭解大部分都是來自文學藝術作品中,真正歷史上,包拯連宰相都沒當過,在朝堂之上的影響力十分有限。

而類似王安石這樣,官至宰相,無論是為政,還是文學上,都擁有登峰造極境界的一個人物,卻因為沒有被寫入“傳奇”“雜劇”中,反而在民間沒有多大影響。

本文要介紹的這個人物,既是歷史上真正的名臣,其影響力要遠遠大於包拯,也是文學藝術流傳較廣的一個人物,這個人物就是北宋名臣寇準,單單是在京劇中就有N多關於他的作品,然而文學藝術形象塑造過多,就會讓人忽略對其歷史形象的瞭解。

在歷史上,寇準多次位列北宋權力中樞,尤其是在澶淵之盟中,寇準立下不世之功,卻也讓寇準得罪了很多人,在宋代得罪什麼人不能得罪小人,最悲哀的是,宋代還盛產小人。

寇準因為主戰而招致當時怯戰的群體不滿,那些大臣紛紛開始攻訐他,儘管真宗也認為寇準對北宋立有大功,但是架不住大家你一句我一句的說寇準的壞話,偏偏宋真宗耳根子又軟,開始疏遠寇準。

寇準對此卻毫不在意,認為自己在澶淵之盟中立下巨大功勞,再加上位高權重,做事難免有些擅作主張,更加使得真宗不滿,尤其是在官員的任命上,寇準大多時候都是根據自己的用人標準,選用自己熟知的人物,最終被宋真宗免去宰相的職務。

經過重重波折,寇準終於重返朝廷中樞,然而寇準個性不是那種隨波逐流,又喜歡挑人毛病,再次得罪了很多人,在進入中樞不到一年的時間就被免去樞密使的職務。

又是經過一番波折,才重新登上相位,主要還是寇準年輕,能熬得起。

宋真宗晚年,迷信宗教,任用奸佞,經常不理朝政,這就導致皇權外落,在宋代形成了黨爭的現象,當時寇準與丁謂就太子監國的事情發生了激烈的衝突。

寇準認為宋真宗年老多病,尤其是劉皇后參政,更是後患無窮,寇準在這樣的情況下建議宋真宗不如讓當時的太子出來監國,宋真宗當時表示同意。

寇準因此制定了一個令太子監國,廢除劉皇后,然後除掉丁謂、曹利用的一個計劃。

然而這件事還未來得及操作,就因為寇準喝多了酒將這件事洩露了出去,丁謂一派得知消息後,開始在真宗面前極力詆譭寇準,當時宋真宗也是老糊塗了,就授予寇準太子太傅,從而罷免了他的相位。

寇準這一下子算是捅了馬蜂窩,遭至各方奸惡勢力的圍攻,寇準也是被一貶再貶,宋真宗駕崩後,劉皇后垂簾聽政,然後勾結丁謂把持朝政,寇準最後被貶為雷州司戶參軍,遠放到距離京城很遠的地方,公元1023年,纏綿病榻的寇準,走完了最後的人生路,享年63歲,一代名相在落寞中退出了歷史舞臺!


史論縱橫


寇準,一生經歷了大起大落,大起之時,官拜宰相,而大落之時,牆倒眾人推,最後更是被貶黜到了小小的雷州,位居參軍。

寇準最終落得一個悲慘結局,甚至在他死後,家中妻兒還只能懇請皇帝開恩,賜予封賞,將寇準的屍體運回家鄉,但是誰想,封賞竟然不夠,最終只能讓寇準的屍體埋在了異鄉。

寇準為什麼會落得那般結局呢?

寇準是在宋太宗時期得到重用的,三十二歲拜參知政事,在宋太宗手底下,寇準是一個敢於頂撞太宗的人,宋太宗甚至將他比喻為自己的魏徵,這樣的比喻可以說是對他極大的重視了,當然了,也因為寇準的這種敢於直言進諫的精神,他的職位一直都是忽高忽低的。

宋太宗可以重用他,信任他,不代表宋真宗也可以。

太宗薨,真宗即位,說起來宋真宗趙恆能夠當上皇帝,還離不開寇準的幫助,寇準在太宗選擇接班人的時候,將趙恆推薦了出去,這才有了真宗即為這一說。

寇準一生最大的功勞應該就是簽署了澶淵之盟。

當年大遼大軍南侵,北宋朝廷節節敗退,宋真宗一度跟大臣們都商量好了,等到大遼攻打過來的時候,要將都城及時南遷,藉此躲避禍患,但是寇準不同意,他直言宋真宗應該站在戰鬥一線,鼓舞士氣,打擊遼國南侵的步伐。

後來宋真宗聽了寇準的話,果真將遼國南侵的急先鋒擊敗,搓了大遼的銳氣。

後來北宋與大遼簽署了城下之盟,澶淵之盟,這一盟約暫時保住了北宋的命。

因為這一條約的簽訂,寇準的名氣一時間得到了極大的提高,雖然這是城下之盟,但它的確是保住了北宋。

這之後宋真宗對他更是客客氣氣的,寇準的權勢一時無兩。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寇準權勢這麼大,底下的人自然想要將他扳倒,宋真宗表面上對他客客氣氣的,其實心裡對他也是有所防備的,在王欽若等人的排擠之下,寇準最終辭去了相位。

試想,如果宋真宗真的對他無條件信任,任憑手下人如何勸諫,寇準都是倒不了的。

寇準不懂得朝堂之術,這樣的結局也是必然。<strong>

其次寇準交友不慎。

在他又一次官拜宰相以後,曾經被他一手提攜起來的丁謂等人竟然趁著寇準捲入宮廷禍患的事情,又一次直言進諫,將寇準又一次拉了下去。

被貶黜的時候,他接連遭受到了曾經政敵和故人的打擊,牆倒眾人推就是說的這個,最終將他貶黜到了偏遠的雷州之地,官拜雷州司戶參軍。

寇準這個人沒什麼心眼,一般都是有什麼就說什麼,而這種性格是最不適合待在朝堂之上的,宋太宗在的時候,寇準還有活路,但是宋太宗一去世,宋真宗無法對他保持完全的信任,他的垮臺是必然之事。

而寇準的交友不慎,處理不好人際關係,則是最終導致寇準官職一削再削的主要原因,無論是曾經的好友,還是曾經的政敵,竟然都成了他悲慘下場的推手,不得不說,處理好人際關係有時候也是很重要的。


魏青衣


寇準有多慘?

從1019年到1022年短短三年,寇準由正一品的集賢殿大學士兼尚書右僕射(pú yè)的宰相降到管賦稅民政的從八品的雷州司戶參軍(事)。要知道他19歲都當正七品的知縣了,真是太慘了。更慘的是流放南疆,環境惡劣,心情鬱悶,一年後客死異鄉!最慘的是1023年10月24日,寇準去世,靈柩想回到家鄉,奈何朝廷給的銀子太少而葬在今天的鄭州鞏義。直到10年後,才平反安葬於故里。

真實的寇準

受影視影響,寇準給我們的影響就是窮酸的好官和大官的鳳凰男。歷史上的寇準出身於望族,但又不是網上傳言是宋太祖的連襟那麼牛,儘管他的夫人也姓宋。寇準他不是山西人,不愛喝醋(吃醋)。他是陝西人,特愛喝酒,而且還是那種感情鐵喝出血的那種。也不是勤儉吝嗇的人,而是貪圖享受奢侈的人。歌妓跳個舞,他就賞賜一匹綢緞,因此還受到小妾的嚴厲批評,可見他有宰相之量。過個生日,大操大辦就連衛生間裡也都蠟燭遍地,弄得皇帝都批評他。儘管有種種不足,可他在學習和為國上,絕對值得我們豎起大拇哥。他是學霸,19歲中進士,他的事業表現在《澶州之盟》的簽訂上。如果不是受人挑破,引起皇帝猜疑,《澶州之盟》也就不可能是城下之盟,因為他是抗戰派,但皇帝不是啊!寇準為人耿直,汲汲於名利,在為人處事甚至人品上遠不如宰相王旦,還有點毒舌的味道。

都是嘴巴惹的禍

福垊一言以蔽之,壞在耿直——嘴上。這嘴上不是他曾經喜歡的大吃大喝,而是為人耿直,在公事上對皇帝、皇后對同僚對下屬講話太不留情面,讓人下不了臺。

對皇帝——犯言直諫

寇準的偶像是魏徵,他對宋太宗、宋真宗時常犯言直諫。宋太宗曾高興地對他說:你是我的魏徵。宋太宗有著唐太宗的胸襟,雖然不喜歡他的口無遮攔,但還是很重用他的。契丹南下時,寇準以激將的方式,讓宋真宗御駕親征,宋真宗做了做樣子,就令人談判去了。事後簽訂《澶州之盟》,寇準也以此為功,弄得皇帝很不痛快,也為他的悲劇埋下了伏筆,他真正的悲劇卻是因為皇后。

對皇后——不留情面

宋真宗的皇后是劉娥,就是那個狸貓換太子裡的皇后。她被稱為宋朝的武則天,曾幾何時她和後來的宋仁宗,身穿龍袍,同坐龍椅,接受群臣朝賀。但她出身非常貧賤,入宮發達了後。她四川老家的親戚也不免富貴,也就滋生出驕奢淫逸之風,作出傷天害理違法亂禁之事。皇帝給皇后面子,既往不咎,下不為例,但寇準卻公然批評皇后,要求嚴辦皇后的孃家人。結果皇后孃家人沒被嚴辦,寇準自己卻因為一個太監而倒大黴了。

對同僚——公然侮辱

當然丁謂不是太監而是副宰相,太監之事還在後面呢。燕趙人士丁謂可以說就是學神,時人評價他的文章有韓柳之風,詩有杜甫之勢。他修造玉清昭應宮讓人驚歎,他是個多面手,理財、軍事、治水、治理地方都有一套。此人雖然文采風流,才幹遠超寇準,然而人品差。在歷史上留下的名聲很糟糕,被人稱為五鬼之一,其實丁謂沒那麼壞了。有個成語是溜鬚拍馬,這個溜鬚說的就是丁謂。丁謂不僅有才更是會拍,仕途直逼寇準,任參知政事。一日,開完會議,朝臣聚餐,寇準吃得很開心,弄得鬍子都是飯渣子。丁謂見狀,好心為他拂去。寇準說:你身為副宰相,難道就為人溜鬚的嗎?丁謂不語,卻記下了這份恥辱。後來,在寇準的悲劇中,丁謂成了傷害的寇準第一個人。

對下屬——斥責威脅

前面福垊說了,本來寇準要一戰到底,擊退契丹。但宋真宗畏懼契丹,草草御駕親征後,見契丹撤退就派人談判了。宋真宗對談判代表曹利用表示:除了以土地換和平外,就是每年要財物一百萬(歲幣)也沒問題。寇準正為打了勝仗,沒有宜將剩勇追窮寇,直接收復幽雲十六州而鬱悶的。聽說打了勝仗還要賠財物,而且年年都賠,還要一百萬。寇準怒氣衝衝地對曹利用說:“皇上允許你的上限是賠百萬,但你要超過三十萬,我要你命。”後來果然賠絹20萬匹,賠銀10萬兩。宋朝人認為送錢——歲幣,雖然丟人,但比漢唐送女人——和親,強。後來,就是曹利用,抓獲了給寇準幫忙的太監,然後順藤就這樣摸到了瓜——寇準。

寇準為什麼結局那麼慘?

1019年發生的一件宮廷政變牽連到寇準,使寇準嘴巴惹的禍大爆發,從此讓寇準陷入了悲慘。寇準二次拜相也得感謝太監(寵監)周懷政,他倆夥同寇準的親信朱能搞了一場天書的把戲。宋真宗非常開心。宋真宗身體不好,表示讓太子監國,宰相寇準和周懷政準備促成此事。寇準之所以要促成此事,一為考慮皇帝龍體,二為遏制皇后權力。而溜鬚之後,丁謂夥同吳越王的後裔錢惟演支持皇后。關於錢惟演福垊說一句:他是吳越忠懿王錢俶第七子,章獻明肅皇后劉娥之兄劉美的妻舅。寇準自然對丁謂更厭惡,一次酒後失言有換掉丁謂之意,丁謂聽聞,向皇后打小報告,說寇準讓太子監國有想法!宋真宗本來就對寇準在《澶州之盟》的表現都不滿:前有勉強皇帝親征,後有貪天之功(本來剩70萬就是寇準的功勞嘛,但寇準沒低調,常以此為榮)。皇后這一吹枕頭風,宋真宗立即出爾反爾(他自己說讓太子監國的)就將寇準罷相了。

城門失火,有人就怕殃及池魚,於是就來了個魚死網破。太監周懷政,竟然早!飯!了!他勾結永興軍巡檢朱能、自己的弟弟禮賓副使周懷信、客省使楊崇勳、內殿承製楊懷吉,決定殺相(丁謂)、廢后(劉娥),立太子為帝,尊真宗為太上皇,拜寇準為相。周懷政集團中的二楊害怕了,後悔了,自首了。曹利用出手了,周懷政完蛋了。朱能魚死網破,怒而起兵,毫無懸念地兵敗自殺。這事,牽連到了寇準。第一、朱能是寇準的下屬親信。第二、周懷政跟寇準關係密切。臨了,寇準反而成了躺著中槍的池魚。就連他的兩個女婿也被流放,最慘的是寇準。先流放到安州,劉皇后他們不解氣。再流放到道州,他們還不解氣。最後流放到雷州,他們解氣了,寇準卻顛沛流離,一貶再貶,心情鬱悶,最終客死異鄉了。


福垊


熟悉而陌生的寇準

對於中國民眾來說,寇準是一個並不陌生的人。因為在民間的傳說中,寇準和包公一樣,都是清官:在戲曲《楊家將》中,寇準不畏朝廷權貴、智鬥潘仁美、潘娘娘,為楊家鳴冤,最終,得到朝廷器重,功德圓滿。

不過,戲曲上的寇準雖然結局圓滿,但是在真正歷史上,寇準的結局卻並不好,甚至,歷史上的寇準,其事蹟讓人感到陌生。

歷史上的寇準

在歷史上,寇準的成名在於“檀淵之盟”。當時是宋真宗在位期間,北方的遼國大舉南征,準備統一華夏。宋真宗的才幹莫說和趙匡胤相比,就是和其父趙光義相比,也明顯不足。因此對於來勢洶洶的契丹大軍,宋真宗恐慌不已,打算逃到南方躲避遼兵。

事實上戰爭過程中,士氣十分重要,如果宋真宗逃到南方,北方宋軍的士氣必然瓦解,反之,遼兵聞聽這一利好,士氣必然振奮,或許中國歷史會改寫。

在這個關頭,是寇準強烈建議宋真宗御駕親征抵禦遼兵。宋真宗拗不過寇準,只好勉為其難、壯著膽子前往宋遼前線,宋真宗抵達檀淵前線後,宋軍士氣大振,而遼軍則因為遠離大遼本土,而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因此,雙方都有結束戰爭的意願,“檀淵之盟”在這個背景下產生。寇準也因為“檀淵之盟”而得以聲望大漲。

寇準為人較為耿直,宋太宗曾將寇準比作唐朝的魏徵。不過,耿直的人身居高位,倘若遇到英明天子,或許還有善終可能。寇準所輔佐的,偏偏是頭腦不大靈光的宋真宗。

比如“檀淵之盟”後,有人告訴宋真宗,“檀淵之盟”本質上,是大宋和遼國簽訂的“城下之盟”,是一種屈辱。而是誰讓大宋皇帝被迫簽訂城下之盟的?是寇準啊!在奸臣的挑撥下,寇準和真宗皇帝之間有了嫌隙。

宋真宗在位後期因身體欠佳,曾讓劉後(劉娥)掌權,而寇準則主張由太子監國。由此,寇準和劉娥成為了政敵。而寇準因為為人耿直,在朝廷裡樹敵無數。

寇準和劉娥結怨的事情,被寇準其他政敵所發現。於是,其他政敵勾連劉後,一起排擠寇準,最終,寇準被宋真宗流放到雷州做官。

寇準到雷州不久,既病逝,享年六十二歲。

自古以來,做官都是一門高深但又抽象的學問。官場上,政壇上,稍有不慎,可能就會讓自己粉身碎骨。尤其是身為高官,更可用“高處不勝寒”來形容。

因此在中國古代史上,身居高位的,可以無德(比如唐朝的李林甫),畢竟無德可以用才幹來彌補;也可以無能(比如唐朝的楊國忠),因為無能者能身居高位的,多半是後臺強硬。唯獨不可耿直,因為耿直者不懂避諱,必然上獲罪於天子,下獲罪於同僚,最終導致身邊全是仇敵,到時候即便想放棄一切,做回白丁,也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藤樹先生


關於“寇準為什麼結局那麼慘?”這個問題,我的結論恰恰相反,寇準的結局不僅不慘,而且他的人生很 “完美”!為什麼這麼說呢?且聽我慢慢道來。

一、寇準少年得志

寇準:古時稱“寇凖”,(公元961年—公元1023年),享年62歲,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人。他出生於當地一個名門望族,“寇”姓來源於古時的官職“司寇”。其先祖蘇岔生曾在西周武王時任司寇,因屢立大功,周武王以官職賜姓“寇”。父親寇湘於後晉開運年間考中進士甲科,後應詔任魏王記室參軍,因屢建功勳,被封為國公,追贈官職至太師尚書令。

太平興國五年(公元980年),寇準中進士,年僅19歲,可謂上年得志。初授大理評事(斷案),後任巴東、成安二縣知縣。

二、官運亨通:寇準32歲開始進入全國權利中心

寇準剛正不阿,辦事能力強,漸被宋太宗重用,32歲時任樞密副使(主管全國軍事的最高行政長官副職),進入國家權利中心,開始處理國家政務大事。

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與參知政事畢士安一同出任宰相(同平章事)。當年冬天,契丹(遼國)南下犯宋,寇準主戰反對南遷,他穩定了軍心,成功阻止了遼國的入侵,並迫使遼國接受合約,使宋遼雙方訂立“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之後,宋、遼之間百年間沒有發生過大規模的戰事,兩國邊境貿易繁榮,政治上互通往來,民間交流頻繁,兩國百姓也不用經歷戰爭之苦。寇準也迎來了自己從政生涯的巔峰之作。

三、寇準受到政治排擠,最終客死他鄉

寇準為人正直,在官場上得罪很多人,逐步受到其他政客的排擠,先是由中央調到地方任職,最後客死在雷州任上。

天聖元年(公元1023年),寇準62歲,他在雷州任所憂病交加,臥倒在床,最後死在雷州任上。

寇準一生少年得志,官至宰相,成功阻止了遼國的入侵,簽訂了“澶淵之盟”,為宋朝迎來了百年的和平發展機會。他在從政後期受到迫害,年逾花甲之年,依然堅持自己的理想信念,直至最後客死他鄉,死在任上。

如果僅僅因為“客死他鄉”就說寇準結局很慘,我其實並不認同。就像商鞅在秦國實行“商鞅變法”,最後雖然他因變法而死,但秦國卻“商鞅變法”而變得強大,最後一統六國,所以商鞅死得其所!寇準同商鞅一樣,他的一生是偉大的一生,他們為了自己的理想信念而付出生命,因此得以名垂青史,他們的事蹟直到今天依然深深感染著我們,讓我們銘記!一個人能一輩子堅持自己的理想,就算最後為之付出了生命,我覺得這依然是幸福的,是值得的!寇準的一生很“完美”!


小梁說歷史2019


說起北宋名相,恐怕寇準的大名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就連當時的遼國都聽過寇準的大名,可見,寇準在宋國的威望是何其之高。奈何,忠臣良將自古以來不能善終,寇準在政治中斡旋多年,也逃不過一個“利”字,最終,在朋黨之爭中,被貶,晚年可謂令人唏噓。

澶淵之盟,據理力爭,奈何高宗生性軟弱,最終與遼國簽訂恥辱條約

說起北宋著名的軟弱國君,小雪一下子就想起了宋真宗趙恆,生性軟弱,沒有自己的主見,宋朝的地位一落千丈,恐怕與他的性格分不開。

公元1004年,宋遼之戰已經進入白熱化,遼國的軍隊已經迫近北宋首都汴京,當時以丁謂等人為首的大臣主張逃跑,臣服於遼軍的餘威之下,可是,身為宰輔的寇準一點不同意,他說前線浴血奮戰的將士已經準備殺出一條血路,誓死保衛京師,怎麼能棄百姓於不顧,這種逃跑必然引起騷亂,恐危及江山社稷。

趙恆思量再三,採納了寇準的建議,於是御駕親征。將士們看到皇帝和自己一起奮勇殺敵,士氣自然高漲,於是,戰士們在此次戰役中大獲全勝。

可是,此次戰役的勝利並沒有讓宋國得到任何的便宜,趙恆生性懦弱,在遼國的餘威之下,竟然簽訂了喪權辱國的《澶淵之盟》,寇準對此引以為恥。

朋黨之爭,劉後把權,寇準成為了政治的犧牲品,無奈被貶

古人有一句話說的好,“伴君如伴虎”。雖然身為宰輔,但是朝廷中也有一些奸佞小人,其中以劉皇后和丁謂的勢力最為突出。

公元1022年,年僅55歲的宋高宗趙恆病死,這次皇帝駕崩,也許就是寇準仕途不順的前奏。

奸佞掌權,劉皇后生前就和寇準有矛盾,這皇帝一死,自己還不得一手遮天。

於是,劉皇后和丁謂等人,以寇準串通太監周懷為由,罷免了寇準的宰相之職,後來,寇準被一貶再貶,結局可謂慘不忍睹。

據歷史記載,寇準62歲就病故了,而當時朝廷並沒有給他沉冤昭雪,後來,宋仁宗趙禎繼位,才給了這個宋朝的肱骨之臣沉冤昭雪。

文/小雪歷史微鑑,古事新說,快意江湖!歡迎大家留言討論,喜歡的點點關注。

小雪歷史微鑑


寇準是一個非常有個性的人,有人說北宋無名將,南宋無明相,雖然有點誇張,但是北宋時期的明相明顯多於名將,北宋的宰相都很有個性,而寇準的絕對能拍進前三。有人說他力挽狂瀾、持危扶顛,又有人說他好大喜功、剛愎自用,他的朋友,他的上司,甚至連他的敵人都對他又愛又恨,可以說寇準這種性格即成就了他又害了他。寇準最得意時官居宰相,在最落魄的時候,被貶至小小的參軍,最後更是落個身死他鄉的下場。

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年僅十九歲的寇準考中進士,在當時看來寇準無疑是一位神童,這一年的科舉相當成功,出了很多後來做到宰相級高官的人物,這一年的金榜後世號稱“龍虎榜”。

但是寇準實在是太小了,,有人勸告他說皇帝用人喜歡年長穩重型的,你可以多報幾歲,這樣就能得到重用了,寇準回答說“準方進取,可欺君邪”,正因為他如此,太宗皇帝反倒對這位個性剛硬的小子特別欣賞。而當時趙光義需要這樣一個“愣頭青”式的人物來為自己樹立一個虛心納諫的形象,同時也需要魏徵式的下屬,來說出一些其他人不敢說的事情,真是瞌睡剛來就有人給送枕頭,寇準的個性完全符合太宗皇帝的要求,所以寇準在趙光義面前是很受重視的一個存在。還有一點就是寇準娶了一個好老婆,他的妻子宋氏是宋太祖趙匡胤宋皇后的妹妹,也就是說寇準和太祖皇帝是連襟。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宋初文弱武強,文官以穩重老練、謹慎穩妥為榮,以自炫其能為恥,武官為首的樞密院勢大,太宗皇帝有意抬升文官的地位,所以寇準剛硬,敢於直言的性格給當時的文官做了一個表率。

寇準得到了太宗皇帝非同一般的待遇,甚至讓當時只是參政的寇準可以跟宰相一同處理政事,但是成也太宗,敗也太宗,寇準在這種厚遇之下形成了驕狂武斷的作風,尤其是完全不屑於處理與同僚間的關係,在太宗時期寇準兩次被貶,都是和同僚之間的關係緊張導致,最後鬧的一發不可收拾,太宗皇帝在大怒之下才導致寇準被貶,但是寇準的特殊地位沒有絲毫的動搖,在事後,寇準很快被太宗再次啟用。不過到了太宗駕崩真宗繼位後,寇準的性格就不吃香了。

首先真宗並不像太宗一樣鼓勵進諫,不僅主動堵塞諫路,甚至還威脅進諫的臣子,在這樣的情況下真宗顯然不可能喜歡寇準,即使寇準在真宗繼位的問題上,給了真宗很大的支持,他繼位後也不過給寇準安排了一個閒職,而不是宰相。這顯然是出於“我不喜歡你,然而又不得不用你”的角度考慮的,直到後來澶淵之戰時,才不得不重新依靠寇準來進行決策。

寇準這種剛硬自負的性格,讓他可以給朝中投降派鬥爭到底,並且在千鈞一髮的時刻力排眾議堅決與遼開戰,寇準幾乎是硬押這真宗上前線的,結果將士的士氣大振,擊敗遼國,雙方和談後立下澶淵之盟,然而同樣是這種性格,使得他在日後居功自傲,甚至在過生日的時候逾越禮制,公器私用這讓真宗大怒使他一再被貶,在奸臣丁謂的陷害下,寇準被貶至雷州司戶參軍,僅僅一年後,寇準就死在雷州,由於寇準生前生活奢侈,花費無度,導致他死後他夫人宋氏竟然沒有銀兩,將他的靈柩送回老家安葬,在上報朝廷之後,朝廷僅僅給了很少一點銀兩,只能將寇準運往鞏義下葬,在十年後,送仁宗繼位,才給寇準平反,追賜諡號“忠愍”,並將其靈柩送回老家安葬。

總體的來說寇準的一生功大於過,他的性格雖然有點不完美,但這並不影響人們對他的認可和稱讚,就像魯迅先生的說過的一句話“有缺點的戰士終竟是戰士,完美的蒼蠅也終竟不過是蒼蠅”。


一個老男人歷史


寇凖即寇準(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漢族,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詩人。太平興國(980年)五年進士,授大理評事、知歸州巴東縣,改大名府成安縣。累遷殿中丞、通判鄆州。召試學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館,為三司度支推官、轉鹽鐵判官。歷同知樞密院事、參知政事。後兩度入相,一任樞密使,出為使相。乾興元年(1022年)數被貶謫,終雷州司戶參軍,天聖元年 (1023年) 九月,病逝於雷州。

皇佑四年(1053年),宋仁宗詔翰林學士孫抃撰神道碑,諡"忠愍",復爵"萊國公",追贈中書令,仁宗親篆其首曰"旌忠"。故後人多稱"寇忠愍"或"寇萊公"。寇準善詩能文,七絕尤有韻味,有《寇忠愍詩集》三卷傳世。與白居易、張仁願並稱渭南"三賢"。


閱讀是一種緣分


因為一個女人!

寇準寇老西在民間的知名度是數一數二的,他和楊家將的那些傳奇故事,婦孺皆知。但是,傳說只是人民美好的心願,寇準的晚年,英雄遲暮,境遇慘淡。


他年輕時候曾經寫過一句詩:“到海只十里,過山應萬重。”誰料到竟然一語成讖,晚年,他從宰相的位子上一貶再貶,一直被流放到廣東雷州(現在屬於湛江),離海邊只有幾里路,而離他的家鄉陝西渭南更是隔了千萬重山。

作為兩朝重臣,寇準到了雷州,卻連個像樣的住所都沒有。但當地百姓敬重他的為人,紛紛出錢出力,給他搞了一套經濟適用房,勉強湊活著住。

寇準在雷州也沒啥事,就是讀讀書,寫寫字,給雷州當地人傳播傳播先進文化,雖然悠閒,但不自在。作為一名政治家,政治生命結束了,自然生命也長不了。他心裡極度鬱悶,不到一年就病倒了,到雷州只有18個月,寇準憂病交加,含冤離世,享年62歲。

寇準死後,其夫人上奏朝廷請求歸葬故里,皇上恩准了。但是,口惠而實不至,要運回故鄉也行,但是喪葬費只有這麼點,你們看著辦吧。結果,靈柩運到洛陽的時候,錢就花完了,實在無法,只能就地安葬。

作為一位給大宋皇家做出過傑出貢獻的老臣,皇帝如此小氣,實在讓人心寒。為啥會這樣呢?

原因也很簡單,寇準摻和了不該摻和的事,惹了不該惹的人!俗話說,不怕沒好事,就怕沒好人!具體的講,寇準得罪了內廷和外朝的兩個實權人物!

先說說,外朝的這位,名叫丁謂,宋朝的大奸臣,“五鬼”之一。丁謂這個人很聰明,天才式的人物,讀書基本過目不忘,但是,品行太差,他當權時,一味的拍馬屁,糊弄皇帝,“天下目為奸邪”。

他和寇準的矛盾主要是“三觀不合”。寇準做宰相時,他倆一起出席一個飯局,寇準不小心,鬍子上沾了一點菜湯,丁謂趕緊給他擦拭。這要是普通的領導,看在眼裡,喜在心上,但寇準是個眼裡不揉沙子的主,當場發怒,直斥丁謂的怕馬屁行徑,認為有失大臣風度,讓丁謂當場下不來臺。從此,丁謂就恨上了寇準,發誓一定要搞他!

再說說內廷的那位,名叫劉娥,是當朝皇后。當時,皇帝宋真宗多病,太子年幼,劉皇后支配著朝廷,她是宋朝第一位臨朝稱制的女人,後世常常將她和呂后、武則天並稱。她還有一個更有名的故事,叫狸貓換太子,說的就是她以剝皮狸貓偷換了宸妃的兒子,當然,這個也是後人抹黑她。

但生性剛直的寇準看不下去了,他不同意劉皇后“牝雞司晨”,他向皇帝建議,請幾位年高德重的大臣輔佐太子監國。宋真宗也看出了劉皇后勢頭不對,於是同意讓寇準擬詔,請太子監國,寇準和另一位大臣楊億輔政。

可惜,謀事不密,計劃洩露,劉皇后先下手為強,以宋真宗的名義免去了寇準的宰相。局勢瞬息萬變,就在這緊急關頭,有一個與丁謂有個人恩怨的太監,因為恐懼,決定放手一搏,發動政變,計劃殺掉丁謂,逼退皇后,擁立太子,將宋神宗搞成太上皇。可惜,又是洩密事敗,這個太監也被俘自殺。

這件事,給了丁謂一個好機會,他趁機誣告寇準參與了謀反。劉皇后本來就看寇準不順眼,真是“想睡覺有人就遞枕頭”,於是,寇準就被逐出了京城。病床上的宋真宗還被矇在鼓裡,問身邊的太監:寇老西哪兒去了,我咋好幾天沒見他了?

兩年後,宋真宗就掛了,劉皇后一手遮天,丁謂從中作梗,將宋真宗的死歸咎於寇準,反正死無罪證,於是,寇準就被再次被貶,去了雷州!

寇準死後,朝廷對他也不鹹不淡,直到10年之後,劉皇后也死了,宋仁宗親政,才給寇準平了反,恢復了名譽!


飲水君


作為北宋前期的宰相之一,寇準是十分有名的。他曾輔佐宋真宗多年,但晚年卻被政敵逐出了權利中心,最終在地方上鬱鬱而終,稱得上是悲慘結局。

史書記載,乾興元年(1022年),寇準因牽扯進朝廷黨爭,被當權者貶謫為地方官,次年便病逝於雷州。由於他一生為官清廉,十分清貧,所以連去世後的安葬費都是朝廷撥給的。

性格剛直

可以說,寇準的結局悲慘與他剛直的性格有很大的關係,“剛直不阿,素為群奸所不容”。早在宋真宗繼位初期,寇準就開始擔任宰相。

當時北方的遼國接連入侵宋廷邊境,可繼位的宋真宗趙恆長於深宮婦人之手,性格懦弱,一向沒有什麼主見。而朝廷的大臣們又大多主張遷都,以避開遼軍的鋒芒。只有寇準怒斥群臣,逼迫宋真宗親臨前線,最終擊退遼軍,但宋真宗仍然與遼國訂立了和約。此事被寇準引以為恥,其性格剛直可見一斑。


朝廷黨爭

不過,導致寇準最終被貶的原因還是他捲入了朋黨爭。過去寇準在朝廷時,就多次與宋真宗的劉皇后、奸臣丁謂等人交惡。後來,奸臣丁謂與太監周懷政爭權。丁謂勝出後,便藉機誣陷寇準為周懷政的同黨,聯合皇后劉娥將寇準貶出了朝廷,甚至一貶再貶。但不久後劉蛾臨朝稱制,成為當朝太后,把丁謂等人也踢出了朝廷中樞。因此,寇準、丁謂都成了權利鬥爭的犧牲品。

公元1023年9月,62歲的寇準在自己的任上病故。由於他得罪了皇太后劉蛾,因此並沒有得到朝廷昭雪。直到10年後宋仁宗趙禎親政,才在群臣的建議下為他沉冤昭雪,追諡其為“忠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