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農村的農田會被擱荒?

用戶2402886633320


農田擱荒,因為收益太少了,有種地的時間還沒有外出打工賺的錢多,還有家裡勞動力少了,地裡種不了,我們這裡主要小作坊板材廠多了,都被他們承包了土地辦廠地了。一年的地租也比種地收入多。




生態園居


這個問題我有親身經歷,我們這裡是平原,但是村裡還是老年人和留守兒童居多,年輕的勞動力都去城裡打工了,這裡目前能種的農作物有大麥,小麥,黃豆,花生,玉米,菜籽,小米等,按照目前的糧食價錢,大麥和小麥一畝地順利的話除去開支可以收200元,花生和黃豆可以收700~800元,其他作物收入也只有幾百塊錢一畝地,根本不能養家餬口,而作為老年人居多的群體,他們能力有限種不了其他費時費工的經濟作物,而且還要照顧孩子,所以冬季基本上是荒廢不種的。另一方面很多年輕人在外地工作把老人和小孩都接到城裡了,家裡沒有可種地的人,所以現在農村一般種植黃豆花生等效益還不錯的作物後冬季就荒廢了。





雲姑娘蔬菜


這個問題其實很直觀

第一,農村基本沒有年輕人家在家務農。都是老人,年齡大的,也種不了地,年齡中等的,也就種點點,還是種離家裡近的田地。

第二,如今農村田地好多被徵收了,用來種植別的經濟農做物。

第三,一些田地比較難種,特別供水這方面。

我爸那邊已經沒有多少種地了。這三點都可以說大事我爸那邊的情況。


江西小小燕子


為什麼農村有的地方農田會擱荒呢?本人認為有以下原因。

一,農村年輕人常年在外地打工,逢節過節,村裡紅白事才回家探親訪友,幫父母親戚乾點臨活,種點疏菜水果等,有的許多年未曾歸家,別說種田了,甚至全家遷戶外地。

二,農村能打工的老人也在村裡或附近打零工,而有的老人需要帶孫輩上學讀書,根本無時間種士地了,剩下的老幼心有力而力不足,望田興嘆!就算能種,肥料,種子,人工,機械費用高昂,稻穀價格在1.5元一斤,計算下來,無利可取。有的兒女經濟富裕,不讓老人種莊稼,所以有田無人種而荒蕪。

還有土地整理,連片種植的業主,因國家補貼的減少,糧價低廉,無利可取而退租,筆者所在的村就是例證,水田流轉了六七年,業主換兩三個,面積年年委縮,租金年年減少,甚至退租打官司,到如今也欠租金!

綜上所述,這就是農村的真實寫照,田擱荒,長漫漫如草原!可悲可嘆!呼籲政府重視三農,重視基本農田的保護與耕種,這關乎每個人的生活保障!




嘉陵飛龍


我老家是湖南的,談到土地荒廢這個問題,想必大家是熟能耳聞,第一想到的是中國工業化突飛猛進,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加速農業荒蕪。其實還有二點被忽視,那就是雜交水稻的量產和進口糧食對國內農業的衝擊。

我家也有幾畝良田,可以說如果不外出務工,靠那幾畝的收成是很難生活的。甚至村裡有些年輕人吃不了苦,也確實在城裡找了好工作,幹嘛要種田啊,用錢買就可以了。這個想法確實可行,有錢想買啥就買啥!那麼隱藏問題來了,咱們購買的糧食是從哪裡來呢?隨著中國的經濟騰飛,外國的糧食大量擁入國內,普通公民不用擔心買不到糧食。毫不誇張地說中美貿易戰就證明了中國的購買力足以讓美國的農民窒息。萬一國外斷供中國糧食呢?那可咋辦?其實國家在這方面做了很多幫助中國農業的事情。提高糧食收購價,農業補貼等措施來保護農民種田的利益和積極性。也是立國之本。扯得有點遠了,言歸正傳,既然國家一邊進口糧食,一邊保護農業生產不受侵害。可是為什還是有荒廢的土地出現呢?是農村勞動力不足還是土地過剩呢?很顯然這二個觀點站不住腳。第一,農村青年對農村的土地資源缺乏瞭解,認為農村人出路要鯉魚躍龍門式的往城市裡發展,而不知道擁有的土地資源通過科學的管理方式產生更高的經濟價值。第二,很多外出工作十多二十年的農民工,已經習慣城市生活,反而對農村更加陌生,回老家也不知道幹啥,還不如在城市哪怕做一份保安工作養老來得實際。所以就形成了良田荒蕪的現象。

既然我們知道了良田荒蕪的根本原因。那麼我們就應該正視認識農村問題,發力農村,反哺城市,讓城市人羨慕農村生活。國家一直鼓勵新農村建設,給農業政策是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好處。這是歷史機遇。我們應該抓住。有些小夥伴就不禁要反問我了,你說得再好,要我面朝黃土背朝天,那是不可能的,休想騙我回去種田。你質疑,猜嫉的時候就是失去最佳機會的時候。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很多新鮮事物在衝擊我的腦袋。比喻植保無人機,智能大棚,室內操控收割機等等高科技技術在農村普及應用。而且農村到處是寶,花花草草都是寶,有些還是名貴藥材。

我們生長的土地,我們鄉村人就要熱愛。未來農村的創業機遇是無限的。做為農村青年,應該要與時俱進,不被社會淘汰,把新農村建設得更美好。


月球村上的阿黃


大家好,我是HH浮生往事。就農村的農田擱荒的現象,我們這裡的農村鄉下也普遍存在這種現象。我認為不外乎以下幾方面原因:



一是種田收益不高。

就現在市場行情,每畝糧田出產1000斤左右,除取種子、化肥、人工等費用外,每畝收益不到2000元,這還要看每年的天氣情況和市場行情,導致農民種田興趣不大,出現擱荒情況。



二是青壯年勞力短缺。

在農村,如果大學未考上,絕大部分都會直接出門打工,進廠進工地,機遇好能力稍強的可能會進好點的企業,這部分人從十八九歲出門打工,直到年齡大後幹不動為止,基本上都在外面,以致留在家的青壯年較少,種田的就更不多了,所以導致出現擱荒情況。

三是留守老年人增多。

青壯年外出增多,有的在婚後育有子女後還繼續外出,家中只有留守的老人照顧小孩,所以種田的機會也不大。況且有的留守老年人身體狀況也不好,以致於農田擱荒較多。



四是土地流轉增多。

頭腦較好、主意多一部分人看到農田擱荒現象後,就會產生流轉土地的想法,以發展其他產業,比如種植茶葉、開田養魚養鴨、種植中藥材等。長期以往,即使流轉期到後,戶主本人也少有繼續種田的。

五是產業轉移增多。

除部分被外人流轉田地外,自己眼看種田收益不高的情況下,都會想方設法進行產業轉移,以期通過產業轉移,在農田上獲得更好的收益。



總之,除了以大面積種植糧食為生的家戶,有的或多或少會順帶種田收糧,其他都會擱荒。這在某種層面上,也說明了人口城鎮化趨勢加快、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快的現象。


HH浮生往事


為什麼有些農村的農田會被擱荒,小編總結有以下幾點:

1. 農業效益低造成擱荒,農產品經常受結構性、暫時性和低水平過剩的影響,市場風險大,價格相對偏低,特別是水稻等糧食價格近幾年持續下跌,並且農業生產成本逐年增加,導致種田效益進一步降低。

2. 勞動力轉移造成擱荒,隨著農村改革深入和經濟發展,農村產業結構發生了較大變化,大量農業勞動力轉向二、三產業,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力比較缺乏,且各方面素質偏低,造成許多耕地無人種或有人無力耕種。 

3. 農業基礎設施薄弱造成擱荒,當前農業基礎設施相對薄弱,難以抵禦旱、澇、風、病蟲等頻繁發生的自然災害,增加了農業生產的自然風險程度,提高了生產成本,影響了農民種田的積極性。

4. 土地流轉困難造成擱荒,造成土地流轉困難的原因,既有土地權證不清等歷史遺留問題,也有土地流轉機制不夠健全,缺乏靈活性和可操作性等因素。

5. 土地徵而不用造成擱荒,近年來非農經濟發展迅速,大批耕地被徵用於工業區、房地產等建設開發項目,有些耕地徵而不用任其荒蕪,造成土地資源浪費。


鄉城日記


大家好,我是秦農視野。“為什麼有些農村的農田會被擱荒?”作為地地道道的農村人,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第一,種田的收益不高。種糧食作物吧,比如玉米和小麥,產量倒是比較穩定,但是單價上不去,除去人工,種子錢,肥料錢,一年下來的收益沒多少。種經濟作物吧,比如花椒,核桃,蘋果,葡萄這類,首先這些樹苗栽種下去以後需要一到兩年的成長期,期間是不掛果的,也就是說這一兩年沒有收益,這屬於時間成本,還要時不時地除草,打藥,鬆土,抗旱等等,兩年後終於掛果了。運氣好的話市場價高一點能賣個好價錢,再苦再累也值了,但是運氣不好的話果子沒人要,就白忙活了,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豐產不豐收”。因此,有的人寧願把地給親朋好友或者荒著也不願種地,自己外出打工一年至少還掙幾萬元呢。


第二,年輕一代不願回農村種田。農村人供孩子上學讀書不容易,好不容易讀完書,一般都會選擇留在城裡工作,但是如果你要回家種田,不但村裡人認為你是城裡混不下去了才回家種田,就連父母也不同意,花那麼多錢供你讀書就是為了讓你脫離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村生活,就是為了不讓你跟父輩一樣那麼辛苦勞作卻還改變不了什麼。因此,年輕一代寧願在外幹著體面但收入並不高的工作,也不願成天髒兮兮地和黃土地打交道。於是,現在的農田大多都是靠父輩們在種,而他們精力有限,有的農田就被擱荒了。



大家覺得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點贊哦,謝謝支持。


秦農視野


農村土地擱荒的原因,以我老家為例。

一,首先我認為地理位置是一個原因,偏遠農村與城郊,鎮郊對比,越偏遠越荒蕪。

二,然後是一個客觀事實。大環境下,種地不如打工,就是農業生產成本太高,收入卻很低。按傳統種植方法和技術,種地不但不掙錢,反而是賠錢的。因此,大凡有工打都不會種地。上小學時,我們村有近2000人;現在我們一個村在家的一共不到80人,基本上是老病殘,連孩子都沒有。

三,三農政策和國家福利。現在農民福利比較好,兩不愁三保障得到了很好的落實。現在在農村的人,基本都在享受政策。比如窮的有低保,孤寡有五保,諸如建卡貧困戶,各種補貼救助救濟真的數不勝數。什麼都不幹,吃穿不愁誰還種地。

四,最後一個不容否定的事實。可能不只是我老家,也許是大多數地方都存在。那就是會種地的人越來越少了。老一輩漸漸失去勞動能力。我是七零後,我的同齡人會種地的佔比很小很小,願種的基本沒有。

綜上所述,就可以理解偏遠農村越來越多的荒蕪土地了。


重慶張天木


荒蕪的意思是因無人管理而長滿野草,所以田地荒蕪的意思是田地因無人管理長滿了草,沒有莊稼,荒廢掉了。

種地不如打工賺錢:雖然地暫時有人種著,但是還是保不齊以後會怎樣,因為種地不賺錢,尤其是大田作物。種子、化肥、農藥,加上種和收都是不小的開銷,但是糧食價格不咋地。如果還是守著那一畝三分地,是沒法維持家庭開銷的,所以年輕人都會在外面打工賺錢,但是他們來回也是耽誤功夫的,如果種地的收入還不如那個工錢,那年輕人也就不願意回來種地了。

因為過去我國工業、服務業還不發達,社會就業的機會比較少,農民的文化水平也低,也只能靠祖輩留下的土地從事農業去生存。但如今的社會發展越來越廣闊了,農民就業的機會很多,從事農業的收益低,風險大,因此很多人都不願意再種地了,尤其是年輕人,有知識,有文化,到城裡隨便找一份工作都比在家種地強。因此,家中的田地荒棄也就不足為奇了。

一方面種植的週期比較長,通常需要兩到三年的時間才能有收益,持續投入的資金比較大,一般農民是難以承受得了的。另一方面,種植需要技術,如果沒有相應的管理技術,難以種植出好的效益。再者,農民目前普遍比較困惑的就是不知道種植什麼好,很容易陷入跟風的狀況。看到別人種植什麼效益,便跟風入市,結果大量種植後,很容易造成產能過剩,最後種出來後產品又銷售不出去。

老人種不動了咋辦:其實現在,農村老家種地的基本都是六十多歲的老年人居多,他們那一代人,對土地有一種很深的情感,等這一代人種不動地了,田地沒人種也就成了問題。好在現在有土地流轉的趨勢,包地大戶慢慢成為種地主力,但是耕種過程中也是需要人力的,有些人嘗試是失敗的。我老家一位表哥,承包了100畝地種馬鈴薯,人工、種子、農藥、化肥,雜七雜八在一起,沒賺到什麼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