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貧不串親,富不串鄰”這是為啥?

農人李哥


農村有許多俗語。這些俗語大多都是生產、生活經驗的總結,因此,大部分俗語是有幾分道理的。那麼,這句俗語的道理何在呢?下面,我們就簡單聊一聊。



一、貧不串親

在古代,有個叫子末的男子。在他三歲時死了母親;十歲時死了父親,無奈之下,只好跟年邁的爺爺奶奶一起生活。

在他16歲那年,年邁的爺爺奶奶雙雙離世。從此以後,子末成了孤兒。獨自一人過活。

在他17歲那年。他得知舅舅家兒子結婚辦酒,於是,想去舅舅家賀喜。但子末一貧如洗,竟然拿不出一分錢的禮金。正在一籌莫展之時,鄰居奶奶前來串門。子末對鄰居奶奶說起了舅舅家娶兒媳婦的事兒。鄰居奶奶說,那是你親舅舅家辦喜事,你應該去賀喜啊!子末為難地說出了自己的窘況~~自己連半兩文銀都沒有。鄰居奶奶說,我借給你一兩文銀,你去舅舅家賀喜吧!子末聽了鄰居奶奶的話,非常感動,表示借了之後儘快歸還。

在舅舅家娶媳婦那天,子末拿著借來的一兩文銀興沖沖地趕到舅舅家賀喜。誰知剛到舅舅家門口,正好碰到舅舅。子末剛張開口給舅舅道喜,便立馬被舅舅的話打斷。舅舅說,今天是我們家大喜的日子,所有賓客都穿戴一新。但你卻穿著破衣爛衫前來我家,你這不是大煞風景嗎?是不是成心來掃我們家的幸啊!趕緊走!別來我家丟人現眼!

子末趕緊解釋,但舅舅愣是不聽。無奈,子末只好悻悻而歸。剛走到家門口,正好又遇到鄰居奶奶。於是,子末把去舅舅家賀喜的遭遇告訴了鄰居奶奶。鄰居奶奶長嘆一聲說:貧莫串親啊!從此以後,就有了窮不串親的說法。


二、富不串鄰

在清末的時候,某地有一個財主為人非常豪爽,經常接濟窮人。因此,被當地的老百姓稱為“大善人”。

財主家的一個鄰居很窮,財主剛開始也經常接濟他家。但這個鄰居是個懶漢,整天啥活兒不幹。於是,財主便不再接濟他家。

忽然有一天,這個鄰居爬在牆頭上叫財主去他家幫個忙,說他家的案板壞了,讓懂木工技術的財主去修一下。財主不知是計,於是,便帶著木工工具來到了鄰居家。剛到廚房門口,鄰居家的女主人便從廚房裡跑出來拽住了財主,並大聲叫喊,非說財主非禮她了不可。這時,鄰居家的男主人也從堂屋裡衝了出來,拽住財主不鬆手。由於女主人的叫喊聲很大,左鄰右舍都能聽到,於是,左鄰右舍都跑來看熱鬧。這讓財主非常難堪,可以說是百口莫辯。在這種情況下,財主只好破財,以財消災。於是,在中間人的說合下,只好“賠”了鄰居家五十兩文銀。從此以後,便有了“富不串鄰”的說法。


三、這句俗語的道理何在

其實,道理很簡單。如果自己很窮,就容易被親戚看不起。如果自己硬要去親戚家串門,恐怕有自討沒趣之虞;如果自己比較富有,就有被鄰居惦記財富之虞,如果自己去串門,就有可能掉進圈套,被鄰居訛詐錢財。所以,這句俗語的道理非常簡單。

綜上所述,這句俗語的道理淺顯易懂,幾乎人人都明白,也都能感悟出來。因此,希望大家都能記住這句俗語,該不串親的別串親;該不串鄰的別串鄰,以此達到“不傷心,不堵心”的目的。


老胡說三農


這句話我真是深有感觸,小時候我家裡特別窮,到了過年,我作為一個晚輩,要到親戚家串門,我那時候就發現,雖說是親戚,但是好像都不待見我們家,去了也不熱情,尤其條件好的親戚,哪怕我們買了東西去,人家寧願不要我們送的東西也不愛讓我們去,我媽說,他們怕我家管他們借錢。長大後,我爸媽經常教育我,人活著要有志氣,必須要努力拼搏,不能認命,後來我長大了,慢慢的家裡過好了,我爸媽又告訴我,人要懂得感恩,不能記恨別人的不好,要記得別人對我們的好,沒有人家的幫助,也沒有我們今天,條件好了,儘量別去鄰居家,那樣會讓別人不舒服以為你在顯擺。


老祖宗留下來的老話,真的是充滿了智慧的,看到這個題目,我還查閱了不少的資料,接下來,我們一起探討一下這兩句老話:

01、貧不串親

人是很現實的物種,要是日子過的窮,別說朋友,親戚也沒有親情了,不是還有句話說的好嘛,叫做貧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窮的時候哪怕你離親戚很近,人家也不會管你,日子過得窮,不是一次兩次的難,很可能一直翻不了身,而這種情況還特別多。

所以,在窮的時候,儘量不要去親戚家,哪怕你好心好意的去送禮,人家都會以為你有求於人家,在這種情況下,不但人家害怕你求到人家,怕你還不起錢,更會遭到親戚的白眼和討厭。

現實中有很多家族矛盾,都是因為錢,有爭奪財產的,有因為錢物不清楚的,這種事比比皆是,很多親兄弟,一奶同胞的兄弟也會反目成仇。你要是窮,人家都會害怕你,看到你就像看到瘟疫一樣恐懼。

所以,窮不串親,不代表永遠不來往,而是有那時間,乾點讓別人服氣的事,獨自拼搏,暗自努力,靠誰都白扯,靠自己才有機會翻身。

02、富不串鄰

人類天生就有攀比心,你們仔細想想是不是這樣?很多朋友,鄰居,大家都差不多的時候,聚會的也多,走動的也多,你請我喝頓酒,我請你喝頓酒,都是相安無事,但是假如你做買賣忽然有錢了,馬上你就會被孤立,你們想想是不是?

有的人就會背後講究你,有說好話的,說你多有才啊,你多能折騰啊,你爸媽多麼幫忙啊,總之說一千道一萬,你的成功,他會替你找出一堆合理的理由,結果是證明他沒有,他做不到,因為沒有你的條件。

也有人會說壞話,說你錢來的快是你沒幹好事,你要是女的說你靠男人,你要是男人說你靠大姐………還有很多難聽的我就不說了。

看到沒,這就是人性,這是典型的吃不著葡萄說葡萄酸的這種人,如果你有錢了就別去他們家串門,少跟他們走動,讓他們在別人面前造你的謠,那並不舒服。

有錢了也別主動去別人家串門,別總上趕著聯繫鄰居,這會讓鄰居認為你在顯擺,認為你是去他們家證明你自己有錢,哪怕你並不是這麼想的,他們也會這麼認為。

哪怕有的人比較樸實,不會這麼認為,但是你的到訪也會讓對方壓力倍增,本來在同樣的起點,大家日子過的差不多,本來他們家也很努力,也很拼,結果你的運氣好,你更有錢了,這會讓對方特別不舒服,會讓他們覺得壓力大,努力和回報不成正比,他們會因為你的到來而上火。

窮不串親,富不串鄰,以上就是我對這兩句話的一點個人理解。歡迎各位朋友們在評論區留下你們的觀點,歡迎點贊,評論,轉發,收藏,歡迎大家關注我【高老慢】,感謝大家的閱讀。

高老慢


農村的俗語都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為什麼“貧不串親、富不串鄰”其實這兩句話存在共通點,那就是階級層次問題,現在不是有一句很火的話:“融不進去的圈子,就不必強融”,其實也是有著同樣的道理。

01.貧不串親

這句話其實我的感觸還是比較深刻的,我出身農村,父輩的兄弟姐妹很多,我的父親是最小的一個。

小的時候,我的叔伯姑姑們家庭條件都很好,我的父親又是一個比較好高騖遠的人,一心想要發財,可是有沒有本錢,所以經常靠著自己的哥哥姐姐們資助。

小的時候經常帶著我去他們家,明面上是走親戚,其實大部分都是尋求幫助,小時候我不懂事,可是越是年紀漸長,越是覺得羞澀,成年後更是努力工作,留在了外地大城市,其實本心上就是想要逃避親戚這個圈子。

現在逢年過節還是會去這些“富親戚”家裡走動,但是因為父親的原因,在我的叔伯姑姑面前,我總是覺得很尷尬,這也讓我遇到任何事情都是第一時間想著自己解決,而不是求助他們,畢竟父輩已經給他們添了很多麻煩,我自己也不能給他們任何幫助,那麼能做的,就是不給他們添麻煩了。

所以對於‘貧不串親’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尷尬,非常的尷尬。所以人窮的時候,就要好好努力過好自己的生活,不要把時間和希望寄託在別人的身上。

02.富不串鄰

還是說一個我們同村的長輩。我這個長輩是他們那個年代稀缺的大學生,畢業後先是進入體制,後來自己出來工作,在保險還沒有氾濫的年代,就已經是我們那個市區的區域總監。

說真的從來沒見過他們家裡的人到鄰居家串門,男主人在外打拼,他的老婆也沒有閒著,雖然文化程度不高,是個正經的家庭主婦,可是卻每天忙著做農活,閒的時候也不像其他的農村老孃們一樣喜歡拉家常,而是在外面撿廢品、打臨工。

現在這兩口子年齡都大了,搬到了城區養老,兒女也都是已經成家立業,老兩口算是打拼了大半輩子,現在終於是安穩的過上了養老的生活。

富不串鄰也是有原因的,富人總是想著怎麼利用時間去賺錢,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質,做好自己分內的事情,而不是每天東溜西串、無所事事。

農村的老話如果仔細琢磨,無非離不開“勤儉”二字,

勤能興家、儉能持家。這個道理在現代社會也是一樣適用的。從未聽說有懶散的人能取得成功。


三點文墨


“貧不串親,富不串鄰”,這句話中的前半句被我媽經常掛在嘴上,以此來教育我以及提醒她自己,人窮就要少走親戚多努力,這麼多年來她一直是這麼做的,我也一直是這麼學的。之所以經常說前半句,不說後半句,那是因為我們家由於一些原因,一直以來都比較窮,就算這幾年日子稍微好了點,但還遠遠談不上富裕。



對於“貧不串親,富不串鄰”這句話,我是這樣理解的。

一、貧不串親

這句話的意思是人窮就要少走親戚,之所以讓你窮的時候少走親戚那是有原因的。

1、怕親戚不待見

俗話說,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不信但看杯中酒,杯杯先敬有錢人。這句話充分說明了我們處在一個金錢至上的社會,你沒錢就算是親戚也會看不起你,你想著大家是親戚,去走動一下又有什麼關係,但有些親戚卻不這樣想,他會覺著你是跑來借錢借東西的。

可能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你窮的時候去親戚家,還沒等你說什麼,親戚就會先找各種各樣的理由,比如說孩子結婚了、自己生病了、買房了、買車了,反正意思就是自己也沒錢,提前給你打預防針,讓你不要開口借錢借東西。然而實際上,你只是單純的想去走個親戚,並沒有想借錢借東西。


2、怕自己難堪

去親戚家肯定不能空著手,多少都要買點東西帶著去,但是因為你窮,買不起太貴的東西,就只能帶著一些廉價的禮物去親戚家,這樣一來,自己心裡都會覺得不好意思,感覺在親戚面前抬不起頭,所謂的人窮志短說的就是個意思。

我們可能都有這樣的感覺,那就是有錢人說話一般都是大大方方侃侃而談,而沒錢人說話總感覺畏畏縮縮沒有底氣,有錢人會有意無意間變現出俯視你的姿態,而你也會在有意無意間表現出仰視別人姿態,這樣一來,實際上你們就不是在一個平等的層面去交往,這會讓過後反應過來的自己很難堪。


3、浪費時間

人窮的時候就要想辦法艱苦奮鬥,努力賺錢,有走親戚的時間,還不如多幹點活,多掙上一點錢,想辦法看怎麼樣才能把自己的日子過好,走親戚有啥用,走親戚一毛錢的用都不頂,還浪費時間。

二、富不串鄰

因為我沒有真正的富過,所以對於這句話沒有切身的體會。但我個人認為,富不串鄰的意思就是當你富裕的時候不要經常去鄰居家串門,一來你去鄰居家串門,鄰居家會因為你有錢,怕被你看不起,就會想方設法拿最好的東西來招待你,這會給鄰居家增加負擔。二來許多人都有仇富心理,見不得別人好,你日子過得好,他不會覺著是你有本事,反而會覺得你的錢都是坑蒙拐騙來的,會因此而嫉妒你,從破壞你們兩家之間的關係。


以上這些就是我對於“貧不串親,富不串門”這句話的理解,我覺得這雖然是句老話,但在當今社會同樣適用,你覺得我這樣的解釋對嗎?如果你有其他的看法歡迎在下方評論區指出。


搬磚的農村娃


說起俗語,就會想到那是老人教育小孩子時用到的說詞,其實不然,都是在先輩們生產生活中實踐總結出來的行為準則,充滿為人處事的深刻道理和哲思,代表著某些世俗觀念的輸出。那下面我就來談談我的想法和感受。

首先,我本人是農村人,在農村流傳著很多俗語,我媽也常常在我耳邊說著一條一條的“大道理”。俗語,也就是俗話說……這樣的開頭。比如“三老好,才叫好”,意思是說三個老人說好的事情,才是好事情,反之事情就存在問題。再比如:“生意無本白操心”。意思就是想要做生意就要有本錢,你想反駁,又覺得有道理,是不是這樣。那麼回到主題,下面來說“貧不串親,富不串鄰”我自己的理解。

先來說下“貧不串親”。這裡的“串”在農村方言指“串門子”,也就是走親訪友。這裡的“窮”指的是經濟沒人家好,就是在一個村落經濟相對水平搞不過其他家庭就是窮,這裡的窮我們也不能光說他家人懶惰什麼的,反正原因複雜。要知道,在農村窮是會讓人瞧不起的,那麼有事有情別人也不太會找你,你就在社交地位處於最低,這樣子是很沒面子的事情,那就不好意思去見親戚,你窮,親戚也會對你指指點點也會覺得沒面。

接下來“富不串鄰”,當你有錢了,有面兒了,你去到人家家裡,會跟你借錢,你不借又不行,鄉里鄉親的,你也要面子。要是人家窮人到你家借錢那又不一樣,人家是來求你,你有理由拒絕是吧。要知道在農村也有“仇富心理”嘛,你來我家是來炫富或者你來我家我拿出來吃的東西沒你家好,你家有錢,沒法跟你家比這樣。農村不就柴米油鹽,東家長西家短那些事,這也跟城市裡的人一樣,有娛樂也有八卦新聞一樣,茶餘飯後都有談資。

這裡我說個真實的故事,是外公說給我媽,我媽又說給我的。

故事說的是有個地方的一個窮朋友和富朋友的故事。一天窮朋友對他爸說:“富朋友某日某天請他到他家去做客,說殺魚殺雞好酒好肉招待他,對他太好了,他特別高興”。話說完,他父親長嘆一聲說:“你已經把咱家的獨老母雞吃了”那個窮朋友說:“咋家的老母雞不是還在雞窩裡下著蛋嗎?”過了幾天,富朋友可是來他家串門了,家裡沒有什麼招待富朋友的,唯獨家裡唯一的那隻獨母雞。故事講完,大家有什麼想說的,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其實農村相似這樣的俗語還有“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和“貧不串親,富不串鄰”是差不多的。說的都是貧富差距在社交地位的高低。這兩年國家大力發展新農村,民俗文化受到追捧,我們有必要認真瞭解自己的民俗文化發展史。最後推薦一本書,民俗大家阿城的《文化不是味精》裡面非常系統說中國傳統文化,或者看下《中國民俗》可以更好的瞭解中國文化的形成,特點,進而瞭解我們自己。


頂頂山貨


一是貧不串親。從字面上理解,就是家中貧困的人就不要串親戚了。其實意思是如果你家裡很窮,不要經常去串親戚,因為無事的情況下串親多了,親戚會對你產生疑心,以為你是禮下於人,必有所求,從而會有意躲避你,使你本來就自卑的心更加自卑。

事實上,過去農村的一些俗語,並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而是典型事例的總結,是以點帶全,難道家貧就不能有親戚了嗎?不是,既使你再窮,逢年過節,應該串的親戚還是要串的,許多時候,貧富是隔不斷親情的。

二是富不串鄰。這句話的表面意思也很好理解,就是你如果有錢了就別經常到鄰居家串門,因為鄰居會誤認為你是在炫耀自己,是對窮人的瞧不起,讓其難看。

現在看來,這句話也是不全面的,難道鄰居之間只有金錢關係,就沒有友誼了嗎?如果你富裕了,對鄰居可以真誠的幫助,非要去炫耀嗎?現實生活也不是這樣,農村人之間的淳樸感情是真摯的,貧富也不是阻止友誼的絕對條件。


心累力乏


的確,現在農民是富裕了。單就生活條件來說,是過去想也不敢去想的。不過,貧富之間的差異,是什麼年代都必然存在的。特別是在當下市場經濟為主導的大環境下,愈加明顯。在農民的眼裡,“富有富的活法,窮有窮的過法”,還不都是為自己而生活著。大下了“貧不串親,富不串鄰”。這句流傳已久的俗語,一定有它的道理,這是為啥呢?

先說“貧不串親”:從字面上來說,當一個人窮困潦倒,日子過得很不景氣的時候,就不要頻繁的與親戚來往了。其實,何止是農村人,城裡人也應該是。只要你是人,在你心裡,或多或少都有貧富觀念,有“看菜下碟”的那種想法。

做為窮人,因為你窮,從言語上,穿著上,乃至精氣神上,一定會自慚形穢,彷彿自己總是低人一等。過著貧困日子的人走到誰家,即使你是長輩,是至親,在別人心裡不會不嫌棄你,看不起你。只是礙於情面人家不說罷了。不過,只要你留心了,觀察了,別人的眼神、言語、待客方式等等,總會有這樣那樣的不到,甚至是怠慢之處。兒子的婚姻是最大的事,他會“不厭其煩”地問,你兒子談對象了嗎?結婚了嗎?不信你不明白,人家的意思是幾十萬哩,你娶得起嗎?你自討沒趣不說,心裡還會不舒服。

再者,在你沒錢時,就是去了親戚家,人家還以為你是寒酸的生活,來到他家是蹭吃蹭喝來了。處於親戚的情面,人家當然不會拒你於門外,“招待”你的飯菜就有區別。說不準,用來“招呼”你的筷子都是一次性的。嫌棄之心無法言表,對於你自己,這就是自討沒趣。

其次,窮富以錢來衡量。當一個人在極端窮困時,都會有想讓幫一把的心理。對於窮人,若是窮親戚登門了,也難免擔心你找他幫忙。恰恰你也有事需要他幫個忙,不僅得不到幫助,反而會遭遇白眼,甚至是熱嘲冷諷。人家怕的是你還不起錢,還不起情;有的還會落井下石。甭說是自個碰了一鼻子的灰,找個不自在。

有些富人,本身就自命清高,接觸的,來往的都是肩膀一樣平的。做為窮親戚,你去他家,人家會覺得失了體面。本來就躲著你,你竟然還自己找上門來,這是掃他的興,丟了他的人。說不上一兩句話則會藉故打發你走人。這個時候,失的是咱窮人的面子,又何苦呢?

再說“富不串鄰”:這四個字,意思也很明瞭,在你日子過得富裕或者發達了以後的,不要去鄰居家串門子了。“鄰家望著鄰家窮”,這也是聽過的。都是鄰居,抬頭不見低頭見,富了的人氣勢在那放著,名聲在傳揚著。做為你的鄰居,既羨慕,又妒忌,時刻都有趕超你的想法。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自私之心,嫉妒之意。當一個人對某一個人嫉妒時候,你會發現多是在語言上,因為行動不會是他達到目的。這樣會有尖酸、刻薄的言辭。也就是說你未必是受歡迎的人,你的行為不會受到理性的支持。

你的鄰居也會這樣,本來和你家條件差不多。而你卻不時地買回這個那個,也不時會嗅到你家的肉香味。還聽說包了個工程,或買了個鋪面,或有了城裡的樓房,心理不平衡了。以往見面還打招呼,現在老遠看見就躲。即使撞個正懷,遞支菸,還會說,我戒了,不抽了。你倒沒有在意,一如既往的去他家串門。其表現就不一樣了,理你是礙於情面,不讓座才是“真實”心理表現。你儘管還是保持本色,言行慎微,對他而言,你都是在炫耀自己。還會在周圍人群對你品頭論足,只是想讓你成為眾的之矢的對象。

“貧不串門,富不串鄰”的俗語,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若你自己很窮,就容易被親戚看不起,去親戚家串門,恐怕是自討沒趣;若你是富人了,就會被鄰居覬覦你的錢財,去他家串個門,人家認為你是在炫富,有時還會藉故訛你。畢竟是近鄰,孩子呀,水路呀!還有愛串門雞狗貓等動物,惹個是非,也有可能。以此俗語為誡,儘量避免不傷心,不堵心的事發生。

【@為生活而提神】


為生活而提神


農村俗語:“貧不串親,富不串鄰”這是為啥?

即使在以前的農村廣大農民群眾都是貧困的,但是依舊有著貧窮與富裕之間的差距,二者之間的生活可以說是截然不同的。在成百上千年的農村生活經驗中,農民總結出了一些關於窮人和富人與自己的親戚朋友和鄰居如何鄉村的俗語,題主所說的這句“貧不串親,富不串鄰”就是關於這方面的俗語。

這句話的含義很簡單:那就是咱們農民在貧窮的時候不要經常去親戚家走的,在富裕的時候也別老去鄰居家走動。就是這簡簡單單的八個字,可以說使得咱們農民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少了很多爭吵和麻煩,也有效地緩解了農村的人際關係。至於我為什麼這麼說呢?您且接著往下看。

貧不串親

農村也是一個現實的社會,有兩句俗語很好的說明了這個現象:一是“貓有貓道,狗有狗道”,這句話是說在咱們農村每個農民都有著屬於自己的活法,窮人永遠無法瞭解富人的快樂,富人也不知道窮人的難處;二是“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今農村富裕的人受到的歡迎總是更多。

一個人如果在貧窮的時候走動親戚,那麼自己的親戚可能會以外自己是來借錢或者尋求幫助的,這個時候往往不會給予我們好的臉色看。這樣導致的結果就是自己和親戚家的關係被破壞,而且自己還弄得灰頭土臉。

再者貧窮時走親戚即使是為了雙方增加感情,對方對自己也熱情,但是在同村其他人眼裡總是會有是富裕的親戚幫助了自己。特別是在如今的農村有些人總是不弄明白整個事情的經過,就以訛傳訛最後影響到雙方之間的感情。

富不串鄰

這句話我個人認為比上一句更具有指導意義。在咱們農村有句俗語:遠親不如近鄰,所以說處理好與鄰居之間的關係就顯得十分的重要。在農村如果自家的條件和鄰居家條件差不多,那麼二者之間可以說是很容易相處得融洽和睦,但是如果自身家庭條件較好又經常到鄰居家串門,那麼雙方可能會產生矛盾。


如今隨著咱們社會的變遷,農村人也有機會邁山富裕的道路,此時如果經常到貧窮的鄰居家串門。首先人家會以為你是為了顯擺,因為別人還在為一家人的生計而奔波,你卻一直在家裡走親訪鄰。這種情況特別是有自身有子女考取的公務員或者事業單位,而鄰居一家人還是農民的時候更容易引發矛盾。

再者富裕之後經常去鄰居家串門也會給同村的人造成一種鄰居家攀上了自家這條大腿的假象,到時候總是會有一些風言風語傳播開來,影響到兩家人之間的感情。

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如今隨著農村生活的變遷,這種攀比、嫉妒的狀況可以說是越來越少的。畢竟現在即使再為困難,也還是可以把一家人的日子過走。當然我也希望咱們農民的生活越來越美好,廣大農民之間相處的也更為和諧美好。


愛茶者九號


農村俗語:“貧不串親,富不串鄰”這是為啥?這話說的很到位,從一個由貧到富歷程去認識一下。第一,貧困國家在反貧困,家庭在努力克服。在農村不同於城市,聚眾去做事情太多了。聚眾做事如果有某一方面特長,人們高看一眼,以禮相待。如果貧困加之沒有特長,苦活累活首先排在第一位,還不受大家的尊重,第一次第二次……,任然輪到他。有血緣關係親戚必須來往,來往都是有等級之分,排在尾端是常見的事。鄰居宗族之間有長輩晚輩之分,相互不論年齡大小都有尊稱,如果貧困落後於尾端,基本沒有尊稱尊重。醫院住院鄰居之間互相看望安慰,是一種長情美德,但貧困看望安慰的人是少之少。這種貧困局面,只有努力去克服困難,才能解決。第二,貧困之人平地一聲雷,遙遙領先鄰居之前,又是怎樣的?第一,貧困之人如果外出打工,踏踏實實做事,刻苦學習磨練自己意志,贏得上級信任,加之貴人扶持,由幹基層工作崗位轉移擔負重任,一躍上升主管獲得高薪,是人刮目相看。一是村內一些有地位的人,向你漸漸靠近,來往密切,關懷你增強聯絡感情。二是鄰居


南涼遇運


鄉村新雨解答:事實上這是一句農村俗語中的社交禁忌語。兜底的全條文是:“貧不串親,富不串鄰”——“貧串親,易遭白眼;富串鄰,易誣奸犯”。通俗的說法是,窮人不要走訪親友,以免遭人嫌棄;富人不要走訪鄰居,以免被人家借錢。

社交禁忌

風俗是在人與人的社會交往中形成的。除了語言,人們還有其他許多方面的交往。在多方面的交往過程中,人人都找到了自己適當的社會存在的位置和方式,亦即把自己納入了某種社會風俗的框架之中。這就是說,不管自覺與否,人們實際上都或多或少遵守著社交方面的禁忌習俗。

社交禁忌是一個很寬泛的說法,因為社交本身就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人際往來是社交,個人獨處同樣也是屬於社交範疇的事。家庭宗族問也會有社交活動。社交不但有禮法慣習的規約,也有道德風尚的禁制,既有群體的干預,又有自我的修養,所以社交禁忌是在思想和行為、宏觀和微觀中都可見到的一類頗能反映民族民俗風格特徵的禁忌事象。民間的風俗習慣是長期以來形成的,其間的一些禁忌反映了禮法習慣的規約,或者道德風尚的規範,客觀上是群體的干預,主觀上是自我的修養。因此不管自覺與否,人們在交往中實際上都遵守著許許多多的習俗禁忌。

雖然民間相信神是萬能的,是可以明辨是非的,但仍然又擔心自己的善意被誤解,所以常常在行為上進一步約束自己,以免被別人或神靈猜疑而錯懲了自己。 “男女授受不親”、 “男女有別”、 “男女不同席”、 “阿姨勿上姊夫門”是恐人猜疑男女間有不正當的性行為發生; “寡婦門前是非多”,因而連寡婦之子,也“非有見焉,弗與為友”;為避猜忌,人與人的往來亦須有所選擇,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 “小子不舀麻糖籃,閨女不看瓜菜園”都是恐人猜疑自己的行為動機不純的。這種恐懼發展到極端,甚至走向了見死不救的反面,如“賢不薦醫,智不薦藥”等等,這就又轉而成為一種極端自私自利的行為準則了。在這種自私自利的原則指導下,人們的善念往往會變成一種只對自己負責而不對他人負責的處世態度,所謂“出頭椽子先爛”、 “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凡事莫要強出頭”等等。

關於禁忌的類別很多,例如:不管是非曲直,一律“能忍者自安”,忌爭鬥,忌訴訟。《風俗通義》雲: “俗說二人共澡手,令人爭鬥。良無異器,當共澡者,其祝日, ‘人相愛,狗相齒’。”河南民間,舊時以干涉訴訟為恥,以認識差役為羞,以“片紙不入衙,終年不進城”為榮。俗說“餓死莫做賊,屈死莫告狀”,這種視被告原告,有理無理的訴訟者為一樣的羞恥固然是愚頑的表現,但其中另一個社會原因,是民間“畏官”的心理障礙在起著作用。

而關於 “貧不串親,富不串鄰”,獨有一個字“貧”才是最刺痛人心的。因為“貧”而導致周遭的際遇,改變了太多人的命運。關於“貧”的民間俗語又是紛紛攘攘,無休止的,如何辨別認知,全靠個人感悟體會了。

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貧不和富鬥,富不和勢鬥。

貧不串親,富不串鄰

貧不可欺,富不可恃

貧不賣書留子讀,老猶栽竹與人看

貧不失志,富不癲狂

貧不足羞,可羞者是貧而無志

貧不離豬,富不離書

貧不離卜,富不離醫

貧不學儉,而儉自來;富不學奢,而奢自至

貧不學儉,卑不學恭

貧不學儉,富不學奢。

貧不怨來富不誇,哪有久富長貧家

貧富非關天地,禍福非關鬼神。

貧富是個人,大小是根棍

貧見富來門外接,富見貧來不起身

貧則易諂,富則易驕

貧了就呆,富了就乖

貧串親,易遭白眼;富串親,易誣奸犯

貧和尚碰上急門徒

彼此間社會階層不同,就要考慮如何不讓別人猜忌和異議。舊時窮人到富人家去,為避免讓人誤認為是串門借錢、要東西而遭人白眼,往往謹小慎微,惟恐有所閃失。在《紅樓夢》(得意濃時易接濟,受恩深處勝親朋。——《紅樓夢》第六回)中,劉姥姥進“大觀園”,為了逗得“老祖宗”開顏一笑,不惜出盡洋相,這就是貧富懸殊心理狀態下的淋滴盡致的表演。所以,舊社會有“貧不串親,富不串鄰”的俗規。當然,在今天這樣的文明社會里,人與人之間是平等地交往,串親訪友時,大家應當自覺地去掉一些陋俗舊習。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要體現出時代風貌和個人的修養。

總之,民間語言禁忌很多,總的說來反映了人們試圖避免某些不吉利的事情發生的心理,反映了人們趨吉避凶、趨善避惡等種種願望。細分析起來,不少是有一定積極追求和生活哲理的,但有的也有迷信、唯心的消極成分。若從交際的角度說,我們則應儘量瞭解和尊重這些民間語言禁忌,儘量不去解犯它,尤其是同一些老人和到一些民族地區時更要注意,而且應把它們上升到禮節和風俗的高度來加以重視。


【請您點擊右上角按鈕即可關注@鄉村新雨,歡迎進入我的主頁共同交流學習。本文系原創頭條首發,抄襲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