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大寒地不凍,驚蟄地不開”是何意?來年開春冷不冷?

新大風歌


春節期間,也正值大寒節氣,也是天寒地凍的四九階段,我們都知道在數九的冬季之中,最為寒冷的是三九和四九,也被叫做三九四九冰上走,一年最為寒冷的階段就是處在小寒和大寒期間,這段時間之內各地的氣溫降至一年最低,關於這段時間的俗語也有很多,其中很多都是說這段時間越冷越好,如果不冷,反而認為是極為不好的年景,為啥會這樣呢?天氣對於我們的莊稼生長,有著最為關鍵的作用,而且影響很大。

在農村就有這麼一句俗語,叫做大寒地不凍,驚蟄地不開,為啥會有這麼一句俗語呢?這也是多年的經驗積累所產生的農諺,具有一定的道理存在的,大寒期間應該是天寒地凍的季節,該冷不冷,是不成年景的,大寒期間如果氣溫是暖烘烘的,一派暖和的氣象,一點都不冷,是屬於反常的天氣,這樣的天氣會造成寒冷的延遲,或者是倒春寒的到來,在春季到來之後的驚蟄季節裡面,大地還沒有消凍,大地沒有解凍,也就沒有生機,很不適合春耕,這樣的年景自然不是什麼好年景。

這句諺語也指南方地區,對於南方地區的特點所演化的一句諺語,長江以南地區的冬季,在大寒期間氣溫雖然很冷,但很難將大地凍實,大地封凍會來的比較慢,大寒期間雖然氣溫很低,但地溫還沒有徹底的降下來,大地一般不會凍結實,而隨著節氣的更迭,寒冷的氣溫會慢慢的變冷,而且相當的延後,有的時候會在驚蟄期間,大地還處於封凍狀態,這也是地理位置出現的這種狀況,其實我們的俗語很多都是局域性的農藥,對於局部地區確實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但並不適用於大面積使用。

冬季的寒冷不論早晚,是必定會來臨的,只不過是時間早晚的問題,按照我們民間的說法,在小寒、大寒期間最為寒冷是最佳的,也被叫做:俗話說:大寒不凍,冷到芒種;大寒不寒,冷到春分;寒冷的階段並非是肯定會出現在大寒期間,有的時候會有所延遲,甚至還會出現倒春寒的極端天氣出現,倒春寒是一種極端的惡劣天氣,倒春寒所帶來的寒冷,來的相當的晚,正值春暖花開的時候,一場氣溫極低的寒潮來襲,氣溫驟然下降,對於農業帶來的危害是十分嚴重的,像2019年春季的一場大範圍的倒春寒,對於很多地區正值花開的果樹,造成了極大的危害。

該冷不冷,不成年景,該冷的節氣,就應該特別的寒冷,這才符合冬季的氣候,但隨著大氣候的改變,暖冬出現的越來越多,冬季的雨雪也變得稀少起來,乾旱而且暖烘烘的冬季出現,不但對於農田帶來很多的危害,這樣的氣溫也很容易滋生一些細菌,對於我們身體也是極為的不利,對於現在的冬天你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大家補充評論留言。


棒奔霸


老祖宗俗語:“大寒地不凍、驚蟄地不開”是何意?來年開春冷不冷

老祖宗俗語:“大寒地不凍,驚蟄地不開”是何意?來年開春冷不冷

今年的冬天相較於以往似乎要暖上許多,長江以南地區除了前段時間連綿不絕的降雨,之後氣溫便開始緩慢回升,如今距離過年還有兩個多星期卻仍不見大雪臨門,這讓很多農民朋友犯了愁,畢竟瑞雪兆豐年,不下雪可不是一個好兆頭。老祖宗有句俗語說道:“大寒地不凍,驚蟄地不開”是何意?今年的春天冷不冷?

不得不說,科學技術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太多太多,在過去沒有天氣預報的日子裡,只有對應的二十四節氣,每個節氣該幹什麼農活都安排得非常明瞭。

當然也有地域差異,所以每個地方都有屬於自己的俗語廣泛流傳,而俗語所反映的不僅僅是市井生活,更多的則是農業生產。就比如這句“大寒地不凍,驚蟄地不開”。

大寒地不凍

大寒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中最後一個節氣,通常在公曆一月20~21日,與小寒一樣,大寒也是表示天氣寒冷程度的節氣,可能大家都有過這樣的體會,大寒往往不如小寒冷,但是在我國的某些地方,全年的最低氣溫仍然是出現在大寒節氣裡,而且小寒、大寒都是一年中雨水最少的時段。

所謂“大寒地不凍”是指在大寒節氣這一天,田地裡的泥土沒有被凍住,說明天氣氣溫不低,沒有到達零下。一旦出現這樣的情況,往往會意味著今年的冬天會延長,冷空氣來得晚,但絕對不會來的短。

在大寒這一天,冷空氣在南下的過程中或許遭受了什麼阻礙,但遲早還是會到來。並且冷空氣所維持的時間往往不會變短,如此一來,明年開春恐怕依然天寒地凍。

老話說:“花木管時令,鳥鳴報農時”。天地生靈會按照季節活動進行規律性的行動,被看作區分時令節氣的重要標誌。比如平氣法,以此劃分節氣大寒,可分為三候:“一候雞乳;二候徵鳥厲疾;三候水澤腹堅。”其中第三候尤其能說明大寒的氣溫的低下。水域中的冰能一直凍到水中央,且又厚又結實。

此外大寒出現的花信風候為“一候瑞香,二候蘭花,三候山礬(一般指江南一帶)”,這些也可作為判斷大寒的標誌。

驚蟄地不開

這句話主要是為了承接上一句“大寒地不凍”,倘若在大寒節氣這一天氣溫較高,那麼驚蟄這一天氣溫就將會很低。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在公曆3月5日到6日,按24節氣中描繪的意思,驚蟄這一天之後天氣將會回暖,春雷開始鳴響,以此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和其他小動物,是全年氣溫回升最快的節氣。

驚蟄很多時候都被解釋為春天的第一聲驚雷,在長江中下游大部分地區,驚蟄這一天已有春雷乍響,可對於北方地區來說,一般都要到清明才會有雷聲,而東北和西北地區,就算到了驚蟄仍然是銀裝素裹的冬日景象。

“驚蟄地不開”是指驚蟄這一天田裡的土地仍然被凍住,氣溫仍然在零下,這主要是因為前面大寒節氣這一天強冷空氣還沒有真正到來,導致冷空氣南下延遲,也使得其滯留時間過長。

最後老祖宗的俗語“大寒地不凍,驚蟄地不開”就介紹到這裡,如今在江南的大部分地區這幾天也基本上氣溫都達到了零下,由此可見在下一年的驚蟄時分,我們應該可以聽到春天的第一聲炸雷,如此,這個春天應該很暖和。

俗語可信,卻也不可全信,這就是一種傳統文化。中華文明擁有數千年曆史,一些規矩和文化並不見得適合現代。所謂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說的就是如此。所以大家沒有必要將俗語當作迷信,只是在聽到這些話的時候,多一些思考。







楊哥sy


今年的冬天相較於以往似乎要暖上許多,長江以南地區除了前段時間連綿不絕的降雨,之後氣溫便開始緩慢回升,如今距離過年還有兩個多星期卻仍不見大雪臨門,這讓很多農民朋友犯了愁,畢竟瑞雪兆豐年,不下雪可不是一個好兆頭。老祖宗有句俗語說道:“大寒地不凍,驚蟄地不開”是何意?今年的春天冷不冷?

不得不說,科學技術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太多太多,在過去沒有天氣預報的日子裡,只有對應的二十四節氣,每個節氣該幹什麼農活都安排得非常明瞭。

當然也有地域差異,所以每個地方都有屬於自己的俗語廣泛流傳,而俗語所反映的不僅僅是市井生活,更多的則是農業生產。就比如這句“大寒地不凍,驚蟄地不開”。

大寒地不凍

大寒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中最後一個節氣,通常在公曆一月20~21日,與小寒一樣,大寒也是表示天氣寒冷程度的節氣,可能大家都有過這樣的體會,大寒往往不如小寒冷,但是在我國的某些地方,全年的最低氣溫仍然是出現在大寒節氣裡,而且小寒、大寒都是一年中雨水最少的時段。

所謂“大寒地不凍”是指在大寒節氣這一天,田地裡的泥土沒有被凍住,說明天氣氣溫不低,沒有到達零下。一旦出現這樣的情況,往往會意味著今年的冬天會延長,冷空氣來得晚,但絕對不會來的短。

在大寒這一天,冷空氣在南下的過程中或許遭受了什麼阻礙,但遲早還是會到來。並且冷空氣所維持的時間往往不會變短,如此一來,明年開春恐怕依然天寒地凍。

老話說:“花木管時令,鳥鳴報農時”。天地生靈會按照季節活動進行規律性的行動,被看作區分時令節氣的重要標誌。比如平氣法,以此劃分節氣大寒,可分為三候:“一候雞乳;二候徵鳥厲疾;三候水澤腹堅。”其中第三候尤其能說明大寒的氣溫的低下。水域中的冰能一直凍到水中央,且又厚又結實。

此外大寒出現的花信風候為“一候瑞香,二候蘭花,三候山礬(一般指江南一帶)”,這些也可作為判斷大寒的標誌。

驚蟄地不開

這句話主要是為了承接上一句“大寒地不凍”,倘若在大寒節氣這一天氣溫較高,那麼驚蟄這一天氣溫就將會很低。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在公曆3月5日到6日,按24節氣中描繪的意思,驚蟄這一天之後天氣將會回暖,春雷開始鳴響,以此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和其他小動物,是全年氣溫回升最快的節氣。

驚蟄很多時候都被解釋為春天的第一聲驚雷,在長江中下游大部分地區,驚蟄這一天已有春雷乍響,可對於北方地區來說,一般都要到清明才會有雷聲,而東北和西北地區,就算到了驚蟄仍然是銀裝素裹的冬日景象。

“驚蟄地不開”是指驚蟄這一天田裡的土地仍然被凍住,氣溫仍然在零下,這主要是因為前面大寒節氣這一天強冷空氣還沒有真正到來,導致冷空氣南下延遲,也使得其滯留時間過長。

最後老祖宗的俗語“大寒地不凍,驚蟄地不開”就介紹到這裡,如今在江南的大部分地區這幾天也基本上氣溫都達到了零下,由此可見在下一年的驚蟄時分,我們應該可以聽到春天的第一聲炸雷,如此,這個春天應該很暖和。

俗語可信,卻也不可全信,這就是一種傳統文化。中華文明擁有數千年曆史,一些規矩和文化並不見得適合現代。所謂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說的就是如此。所以大家沒有必要將俗語當作迷信,只是在聽到這些話的時候,多一些思考。







用戶59143735952


春節期間,也正值大寒節氣,也是天寒地凍的四九階段,我們都知道在數九的冬季之中,最為寒冷的是三九和四九,也被叫做三九四九冰上走,一年最為寒冷的階段就是處在小寒和大寒期間,這段時間之內各地的氣溫降至一年最低,關於這段時間的俗語也有很多,其中很多都是說這段時間越冷越好,如果不冷,反而認為是極為不好的年景,為啥會這樣呢?天氣對於我們的莊稼生長,有著最為關鍵的作用,而且影響很大。

在農村就有這麼一句俗語,叫做大寒地不凍,驚蟄地不開,為啥會有這麼一句俗語呢?這也是多年的經驗積累所產生的農諺,具有一定的道理存在的,大寒期間應該是天寒地凍的季節,該冷不冷,是不成年景的,大寒期間如果氣溫是暖烘烘的,一派暖和的氣象,一點都不冷,是屬於反常的天氣,這樣的天氣會造成寒冷的延遲,或者是倒春寒的到來,在春季到來之後的驚蟄季節裡面,大地還沒有消凍,大地沒有解凍,也就沒有生機,很不適合春耕,這樣的年景自然不是什麼好年景。

這句諺語也指南方地區,對於南方地區的特點所演化的一句諺語,長江以南地區的冬季,在大寒期間氣溫雖然很冷,但很難將大地凍實,大地封凍會來的比較慢,大寒期間雖然氣溫很低,但地溫還沒有徹底的降下來,大地一般不會凍結實,而隨著節氣的更迭,寒冷的氣溫會慢慢的變冷,而且相當的延後,有的時候會在驚蟄期間,大地還處於封凍狀態,這也是地理位置出現的這種狀況,其實我們的俗語很多都是局域性的農藥,對於局部地區確實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但並不適用於大面積使用。

冬季的寒冷不論早晚,是必定會來臨的,只不過是時間早晚的問題,按照我們民間的說法,在小寒、大寒期間最為寒冷是最佳的,也被叫做:俗話說:大寒不凍,冷到芒種;大寒不寒,冷到春分;寒冷的階段並非是肯定會出現在大寒期間,有的時候會有所延遲,甚至還會出現倒春寒的極端天氣出現,倒春寒是一種極端的惡劣天氣,倒春寒所帶來的寒冷,來的相當的晚,正值春暖花開的時候,一場氣溫極低的寒潮來襲,氣溫驟然下降,對於農業帶來的危害是十分嚴重的,像2019年春季的一場大範圍的倒春寒,對於很多地區正值花開的果樹,造成了極大的危害。

該冷不冷,不成年景,該冷的節氣,就應該特別的寒冷,這才符合冬季的氣候,但隨著大氣候的改變,暖冬出現的越來越多,冬季的雨雪也變得稀少起來,乾旱而且暖烘烘的冬季出現,不但對於農田帶來很多的危害,這樣的氣溫也很容易滋生一些細菌,對於我們身體也是極為的


zw200536


這是很“經典”的倒春寒現象。大寒是一年當中最冷的一個時間段,而驚蟄節氣是春季後的第三個節氣,按照今年來看,驚蟄節氣是在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的第二天裡面。今年開春前一段時間不是很冷,到後面大概率會有“倒春寒”現象的發生。

咱們首先來看今年在大寒期間的一個整體氣候情況。就可以得出驚蟄節氣為什麼會出現“倒春寒、地不開”的現象了。

1、2019年的大寒節氣是在農曆的臘月廿六到2020年的正月初十里面,那麼按照九九來看是正處於四九和五九里面,按道理說,這“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的,那麼大寒節氣正處於冰上走的一個階段裡面。

但是從最近的氣溫來看,很明顯不是這樣,儘管河冰是封凍了,但是氣溫比起去年來說要高,是很典型的“暖冬現象”,從臘月二十五到現在烏魯木齊的氣溫最低也就是在零下15度不到,您看看,這比起去年,氣溫上升了將近10個攝氏度呢,您要知道烏魯木齊可是冬季最冷的城市之一了,現在竟然和甘肅我們老家的氣溫差不多。

2、從大寒的“物候”來看,儘管沒有小寒節氣那麼的冷,是一年當中雨水最少的階段,但是不至於那麼的溫暖。

其實在很多地區,暖冬的現象已經持續了兩年了,尤其是中原的山西、河南、山東地區,甚至都出現了零上將近10度的氣溫,所以這是有些“不正常”的了。

3、那麼“驚蟄地不開”,一方面說的是“倒春寒”,一方面則說的是“乾旱”,這種現象一直會持續到立夏節氣前後,可以說是比較長的一個時間段了,大家一定要引起注意。

4、有一句俗語說的好,那就是“冬天不冷,夏天不熱”,和題目當中所說的俗語表達的意思其實是一樣的,只是沒有在節氣上面那麼的明顯罷了。

那麼在這裡大家需要明白一個概念,那就是“年積溫”,意思就是說在一個地區裡面,一年當中,日平均的溫度在10攝氏度以上的總共時間。那麼很顯然,今年小寒、大寒節氣,甚至是整個冬季是不正常的,那就需要在開春後乃至到夏季前後的節氣裡面“找補”了,目的就是要達到一個“平衡”。

所以在驚蟄節氣到立夏節氣這段時間裡面有幾個現象是大家需要注意的:

(1) 倒春寒引起的低溫凍害現象;

(2) 來年開春之後持續的乾旱現象,會有春旱的發生;

(3) 由於今年小寒大寒暖冬,冬季土地裡面的病蟲害沒有被凍死,“安全”的過了冬,在開春後會病蟲害爆發的可能性會很大。

總結

大寒溫度高,暖冬,是屬於不正常的一個現象,大家一定要做好開春後的預防工作,要注意預防倒春寒凍害、水資源的引導與灌溉、病蟲害的爆發之前的預防工作,這些在種植冬小麥和果樹的農戶當中是尤其重要的了,大家一定要做好。


寧寧說的話


很榮幸能夠看到這個問題,也很高興給大家分享我對這個問題看法與想法,廢話不多說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那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關於這個問題。

在下面優質內容我為大家分享,首先我分享下我個人對這個問題的看法與想法,也希望我的分享能給大家帶來幫助和快樂,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

這是很“經典”的倒春寒現象。大寒是一年當中最冷的一個時間段,而驚蟄節氣是春季後的第三個節氣,按照今年來看,驚蟄節氣是在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的第二天裡面。今年開春前一段時間不是很冷,到後面大概率會有“倒春寒”現象的發生。

咱們首先來看今年在大寒期間的一個整體氣候情況。就可以得出驚蟄節氣為什麼會出現“倒春寒、地不開”的現象了。

1、2019年的大寒節氣是在農曆的臘月廿六到2020年的正月初十里面,那麼按照九九來看是正處於四九和五九里面,按道理說,這“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的,那麼大寒節氣正處於冰上走的一個階段裡面。

但是從最近的氣溫來看,很明顯不是這樣,儘管河冰是封凍了,但是氣溫比起去年來說要高,是很典型的“暖冬現象”,從臘月二十五到現在烏魯木齊的氣溫最低也就是在零下15度不到,您看看,這比起去年,氣溫上升了將近10個攝氏度呢,您要知道烏魯木齊可是冬季最冷的城市之一了,現在竟然和甘肅我們老家的氣溫差不多。

2、從大寒的“物候”來看,儘管沒有小寒節氣那麼的冷,是一年當中雨水最少的階段,但是不至於那麼的溫暖。

其實在很多地區,暖冬的現象已經持續了兩年了,尤其是中原的山西、河南、山東地區,甚至都出現了零上將近10度的氣溫,所以這是有些“不正常”的了。

3、那麼“驚蟄地不開”,一方面說的是“倒春寒”,一方面則說的是“乾旱”,這種現象一直會持續到立夏節氣前後,可以說是比較長的一個時間段了,大家一定要引起注意。

4、有一句俗語說的好,那就是“冬天不冷,夏天不熱”,和題目當中所說的俗語表達的意思其實是一樣的,只是沒有在節氣上面那麼的明顯罷了。

那麼在這裡大家需要明白一個概念,那就是“年積溫”,意思就是說在一個地區裡面,一年當中,日平均的溫度在10攝氏度以上的總共時間。那麼很顯然,今年小寒、大寒節氣,甚至是整個冬季是不正常的,那就需要在開春後乃至到夏季前後的節氣裡面“找補”了,目的就是要達到一個“平衡”。

所以在驚蟄節氣到立夏節氣這段時間裡面有幾個現象是大家需要注意的:

(1) 倒春寒引起的低溫凍害現象;

(2) 來年開春之後持續的乾旱現象,會有春旱的發生;

(3) 由於今年小寒大寒暖冬,冬季土地裡面的病蟲害沒有被凍死,“安全”的過了冬,在開春後會病蟲害爆發的可能性會很大。

總結

大寒溫度高,暖冬,是屬於不正常的一個現象,大家一定要做好開春後的預防工作,要注意預防倒春寒凍害、水資源的引導與灌溉、病蟲害的爆發之前的預防工作,這些在種植冬小麥和果樹的農戶當中是尤其重要的了,大家一定要做好。

關於在以上我的精彩的分享是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與看法,都是我個人的想法與觀點,在這裡同時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於分享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解答,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與看法,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走進這話題。

我在這裡,發自內心真誠的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擁有好身體,同時也祝大家在自媒體行業有一個好的發展,謝謝。

最後歡迎大家關於這個問題暢所欲言,有喜歡我的記得關注下哦,每天為大家分享與解答我的想法與見解哦。




新農小姚


老祖宗俗語:“大寒地不凍,驚蟄地不開”,今年春天冷嗎?準不準

大家有沒有感覺到最近的溫度在回升呢?這是因為今年最冷的一天已經過去了,也就是大寒的時候,這時太陽到達黃經300度,呈現出一種冰天雪地、天寒地凍的景象。

在北方,大寒前後,水域中的冰會一直凍到水中央,小孩子們可以盡情的溜冰,過了大寒又立春,大寒一過,氣溫逐漸回升,春風開始叫醒人間。

一般來說,農民會非常重視春天的天氣,因為適合的溫度和降水,對作物的生長有百利而無一害,但有經驗的老農通常比較關注大寒時候的氣溫,這又是為什麼呢?今年春天冷嗎?

其實答案就在今天我們要講的這句俗語裡——“大寒地不凍,驚蟄地不開”,準不準呢?老祖宗這話裡面,隱藏著一個對農業生產危害非常大的現象,被稱作“倒春寒”。

前文就說了,大寒是一年中溫度最低的時候,但要是氣溫一反常態,讓人感覺不到冷呢?那大家可就要注意了,這可不是什麼好現象。

因為按照老祖宗們的經驗,這代表驚蟄的時候,就要好好的冷一陣了,“倒春寒”不僅對農作物的影響大,對人體也有很大的危害。

首先我們來說說它對農業的影響,大家都知道,大地封凍,對土地的恢復反而有好處,因為雪下到地上,積了厚厚地一層,反而隔絕了外界的空氣。

而空氣又是熱的不良導體,土地裡的溫度就會比外界高,這樣土裡對作物生長有利的微生物以及昆蟲就不會被凍死,來年還得靠它們鬆土,以及將各類元素轉化成植物成長所需的養分。

再加上來年雪化了的時候,能為土地帶來水份,更有利於種子的發芽,如果大寒的時候沒那麼冷,那麼這些好處就都沒有了。

其次是“倒春寒”對人們的影響,由於這種現象出現的時間較晚,儘管人們在春天是分批播種的,但看著原本能長成作物的種子活活凍死,誰不心疼呢?

而且這個時候,冷暖空氣勢均力敵,形成連續性的降雨,雨水過多會造成作物爛種死苗,不僅造成種子大量損失,而且會延誤其他作物播種的時間,更加影響收成。

對人體來說,“倒春寒”或者是任何突來的降溫,都會對身體不好的人造成刺激,特別是熱平衡能力差的人,毛細血管的突然收縮會導致血壓的升高。

對愛美的女孩子來說,早春時候可能就換上了漂亮的裙子,但是氣溫的突然下降,會使原本就對冷空氣敏感的膝蓋受到刺激,出現麻木、痠痛等症狀,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關節炎。

但現在,“倒春寒”以及其他天氣災害對人們造成的影響已經越來越小,因為人們可以通過手機非常方便的查詢到近期的天氣,一些軟件還能智能地為人們提供出行建議。





期待轉變


“大寒地不凍,驚蟄地不開” 不知道大家在平時的生活中有沒有聽說過這樣的俗語,或者說大家知道這句俗語是什麼樣的含義嗎?現在大家就跟隨小編的腳步一起來看一下吧。

“大寒地不凍,驚蟄地不開” 如果到了大寒這個節氣,地還沒有凍上的話。那麼到了驚蟄的時候,天氣也會很冷,而且地還不會化凍。其實這種現象和農村老人們常說的倒春寒倒是非常的相似喲。在前期的時候天氣可能並不是非常冷,但到了後期天氣就會比往年更加冷一些。

“大寒地不凍,驚蟄地不開”這句俗語啥意思?原來有這講究。大家覺得這句俗語說得有沒有道理呢?歡迎大家在評論下方留言告訴楊子




隴東楊子


大寒地不凍,驚蟄地不開”。如果大寒的時候大地還沒有凍上的話,驚蟄的時候也會很冷,土地還是凍著的。大寒和驚蟄都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節氣,大寒是一年中最後一個節氣。這個時候正常來說應該是非常寒冷的,要是大寒土地還沒凍上就說明這一年冬天不冷,那麼這段寒冷的時間就會往明年延遲,到了明年開春的時候也會很冷。

就算是沒有幹過農活的朋友們也應該知道,冬天寒冷,第二年開春天氣正常回溫的話,莊稼才能茁壯成長,但是要是出現了這種情況就會對莊稼非常不利,可能會凍壞莊稼。

其實這種現象跟老人們常常說的“倒春寒”很像,所謂倒春寒就是說在初春的時候氣溫回升非常快,但是到了春季的後期就會比往年氣溫更低一些。受這種天氣的影響,不僅農作物可能會被凍傷,就連人們也可能受冷氣溫的影響產生流感等疾病








天水花牛蘋果產地


若已經到了大寒大地仍舊沒有上凍,驚蟄時便會很冷,大地也是凍著的。我們都知道大寒和驚蟄是二十四節氣裡面的兩個節氣,而大寒就是最後的節氣。此時的天氣應該很冷了,若大寒時土地仍舊沒有上凍,就代表了這一年的冬天不會很冷,而會推遲到明年,到明年開春時便會很冷。

即便沒有做過農活也會知道,冬天是極為寒冷的,第二年春天氣溫便會暖和一些,莊稼也開始伸展身姿奮力生長,可若出現如此的情況,莊稼可能會在本該成長的時候卻都凍壞了。這就如同老人們所說的“倒春寒”,意思就是初春時氣溫回升速度很快,可到了春季後期的話氣溫情況和往年想必就會低。因此種氣溫的影響,農作物可能就會被凍壞,甚至人們也會因此身體出現狀況,感冒流感之類的。

看到這裡大家都有何感想呢?有沒有覺得的確有些道理呢?在農村還有很多這樣的俗語存在,它們可以幫助那些對現代科技不熟悉的老人們對天氣情況有一個大致的瞭解。說實在的像這類的氣象俗語其實有些也是能用來借鑑用來學習的,不過還是得分清現實狀況。

要知道每個地區都有不同的地理位置,如此天氣也會有所不同的。想必大家也都有感受到,如今一年四季的溫度其實和以前的溫度相比起來高了一些呢,即便是冬天也不是那麼的冷了,不過像倒春寒的情況幾乎很少有過呢。最主要的一點還是現如今我們的科技越發的發達方便了,若想要知道天氣情況的話,只需動動手指頭用手機搜索一下就可以知道了。而我們雖然生活在了新時代中,但也是可以學習用科技以及前人們所總結出來的經驗,將其進行結合來做事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