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葬禮都有什麼規矩?

用戶61404424


一哥“俗眼看社會”之——

喪事規矩不可少

豫東平原,老子故里,孔聖問道,王禪成仙,交通多不便利,經濟也欠發達,以書法、教育獨樹一幟的文明之鄉,以文化人積澱了對古傳統的堅守,也潛移默化於各種習俗禮儀之中。

葬禮是大事,是對老人孝敬的最後總結,是家庭形象的集中展現,是整個家族整個村莊和諧共處的文明行動,是傳承文明教育後人的有效載體,也是社會規矩的一次再教育。

老人走了,最好的是兒女子孫侄子女婿能守在床前,斷氣也會些許安然,一般長子用細棉絮絲放在死者的鼻孔前以示最後確認,然後趕快動手穿準備好的孝衣,由長子先反套在自己雙臂之上,然後面對面往死者身上翻套,一般人走時都會有遺屎尿的,最好用溫水清理一下,內衣內褲必須除去,不穿半截衣服入土。衣服穿好之後,是要燒倒頭紙的,並用黃裱紙蓋臉,銅錢咬唇,腰下鞋底最好也墊上兩枚,然後放鞭炮告知左鄰右舍。

一般村上都有管事的,家人去請來先慮一下大致事宜,然後著人通知左鄰右舍親朋好友,現在通訊工具發達了,過去這件事是大活,當然姥孃家是要孝子親自去的,著重孝,步行入村,見人下跪,到姥姥家門口長跪,直到家人扶起起屋,門邊躬立,是坐不得的,舅舅再讓,最多低凳屈身,向舅舅哭訴老人死亡的細節,痛恨自己的不孝,舅舅勸著,說出辦事的一些要求,比如用棺、用孝、去多少人、行什麼禮、出殯時辰、埋葬方式等,講究人家詳細到每一細節,孝子一一答覆,然後叩首告退。

一般現在多排三(即死後的第三天)入葬,也有排五、排七的,排九已經是國葬了,不敢用,前兩天死者榻前燒紙燃燈,遠親及死者或子女朋友可前來弔唁,以默哀禮即可,至於喪事的具體吃喝招待事項,喪事“大總理(類似於治喪委員會主任)”已吩咐定了,不必操心,村裡人也早已各負其責了。葬禮正在以它的規則進行著。

葬日到來的前一晚上,孝子是要頂供的,是在老人靈堂前的一次祭拜儀式,對於年輕人也是一次禮儀現場教學,頂供多用二十四拜,應該是三拜九叩(周禮規定用於天地君師父的至高禮)禮的升級版,三上香三獻爵二十四個頭是最基本的,細節也不怕,禮儀先生有指揮,在跪、拜、起、進、上香、獻爵的高聲裡完成也不太難。

葬日一早,若不火化,是要移靈入殯的,一番燒拜之後,長子抱頭,次子侄子女婿抱腿託腰,把老人移入棺材,放平扶穩,蓋又棉被,三長兩短到位,棺蓋錯縫,以供瞻仰,現在各地推行火葬,此程序多是撒灰入棺了。

移棺入靈棚,孝子獻祭,各家親友隨來隨祭,一般一禮四叩或是行默哀禮,儀式進展也快,姥姥家是最後出場的,孝子賢孫遠迎長接,到家先入席吃飯,然後孝子三請罪,姥姥家主事的領人祭拜,孝子長跪答禮,舅父開口,合棺釘蓋,禮儀高喊起殯。

起殯的講究頗多,孝子跪請各方,眾人抬棺起靈,孝子背幡拄杖,牢盆摔碎,孟婆湯倒撒,村口路口換人再祭,至墳坑前停喪現場孝子復祭,舅舅家祭,子侄女婿外甥等再祭,祭畢,眾人解槓去鞕,孝子肩扛棺頭,眾人繩索穩抬,下葬三祭封土,燒紙結束葬禮。

至於謝孝、五七、百天、三年,也是葬禮的延續,規矩少了許多,多有紀念之意了。

葬禮的規矩各地多有不同,這裡只說個大致,不足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一哥於一


來談談很久以前所經歷過的吧。當時還是土葬。

一、三天時間,作為旁系親屬,睡覺時間大概每天5個小時。披麻戴孝就不必說了。

二、第一天:追悼會;客人輪流上香燒紙。

三、第二天:白天繼續接待客人。

晚上請當地陰陽師到現場講經超度:

超度唸經一次是40分鐘時間,死者兒女都在這40分鐘一直跪著燒紙。40分鐘完後休息10分鐘,接著是第二輪,死者的孫輩跪著燒40分鐘。

然後第三輪,旁系親屬跪著燒40分鐘。

之後是遺體告別:

請鼓號樂隊吹打,分為7輪,不論親屬和客人每輪湊20個人,拿著錢紙,圍著遺體的棺材轉圈圈,轉到門口時扔三張到火盆裡面去燒。每輪1個小時。基本從晚上持續到天亮。

四、第三天:下葬。

大清早吃飯之後,整個隊伍要經過5公里路程上山,分為:

1、放炮隊:小貨車載著鞭炮和放炮人員一路放起走。

2、花圈隊:旁系親屬一人扛一個花圈,走5公里到下葬點。

3、抬棺隊:死者大兒子走前面抱遺像。死者二兒子隨後抱空的骨灰盒。死者三兒子隨後抱前幾天燒香之後留下的香爐和香灰。後面是12人抬棺,棺上栓著一隻活公雞。另外還有24人跟上準備換班。由於棺材還是很重,每走5分鐘後,12人就接替繼續抬,換人時棺材不能落地,並且換人時前面三個兒子還得回頭跪下望著棺材,等12人接替好了,再起身轉身前進。

4、貨車隊:貨車載著祭祀一堆用品緊隨其後。

5、客人隊:客人步行尾隨其後。

到了下葬的地方,先挖開之前建好的墳地。

再由陰陽師進行各種唸經和超度跪拜,又殺雞燒香,粘雞毛灑雞血。

重重步驟之後,才算完工。


天火號


說起農村葬禮的規矩,如今都是規劃點安葬,有地理先生主持一切,也都是老祖宗流傳下來習俗,並不是說和封建迷信扯上關係,而是根據習俗風水一代一代傳下來的規矩。


死者為大,入土為安。不問有天大的事都擱一邊,化悲痛為動力,按排張羅逝者一切事務,請副送(就是抬死人之人)來家主持喪事,孝子賢孫及閨女女婿一律改穿素服,千萬別要穿大紅大綠,如果穿了也許要倒黴運的,家裡掛的畫像,及對聯門對一列除去,不留喜慶色彩,不要讓死者留戀不捨,這樣死者陰魂不散,要以沉痛的心情悼念死者,讓死者一路走好。另外請人發弔唁請親戚朋友來家祭奠逝者。

孝子來人要接待,披麻戴孝手捧孝棒跪地迎接,來者口說:"高升",並參扶起來,向死者行大禮,孝子隨同,有磕頭,信主者行叩拜之禮。並燒上幾張紙默唸,某某人來看你了。死者在家屋內燈千萬別要關,那是“長明燈",也叫"長壽燈"。



孝子孝媳及閨女女婿三天內是不能上床睡覺的,那叫"守夜"或叫"守靈"。如果實在困了,晚上在死者旁打地鋪,早上鋪蓋拆了,三天內孝子不洗臉,不梳妝打扮。孝子帶著孝也最好別到左鄰右舍家去,有什麼事叫其他人去應酬。孝子在"六七"之內不理髮,有的地方過"五七",各地不一樣,這叫留"七頭"。過去要守孝三年,如今大改革了,一般靈位除去,一切就無忌了。


在弔喪之間,吃飯雖然菜比較豐盛,但羹碟是不可擺的,這叫吃"便飯",是對死者的敬重,那不叫"席"。等到死者入土為安回來再擺上羹碟,這才叫"桌席",孝子向眾親友敬酒賠不是。

十里不同俗,各地規矩不一樣,有緣人就淺淺的談談農村葬禮經常遇到一些事,稍微注意一下,免得人家七嘴八舌的,說不懂規矩,那就沒有什麼意義了。也歡迎大家參與討論,說說你們那裡的喪葬忌諱。網圖。


有緣人153832681


一般死後,第一天。 把人從醫院拉到殯儀館。然後就要準備葬禮了。並讓親人們都去看。看。老人最後一眼,首先要開死亡證明。最好的辦法。就去派出所開具死亡證明書。然後家屬憑藉。死亡證明書到當地派出所。註銷死者戶口和身份證。接下來就是通知殯儀館運送去殯儀館。先暫時冷藏。整容。穿壽衣等等。家屬和殯儀館商量些後事。就是少高檔嗎?低的?燒了就要運回家。叫老師查一下什麼時候上山,那些老師一般都查要有放個。十天八天的。如果是兒女多的話。就要放久一點兒。兒女少的話。就是一兩天左右吧。然後把禮炮準備走。白紙紅紙,這紅紙個用來打符的。也可以貼對聯。面。還有黃紙還要找。高桌子,高板凳。晚上大鬧一場。第二天上山。上山之前。要找個人哭。大哭一場。然後就開始上山。花圈走前面火把走前面。花圈走後面。找一個轎子抬著走。上了山。帶回去不能走原路?要走別的路子回家。回家的時候要過一個有煙的地方。那是白樹枝條。燒的煙霧。要。要跨上三次。就走了,這樣人不會倒黴。然後開始清理。家裡的垃圾。把垃圾清理完。就吃中午飯。吃了中午飯客人,千萬別叫他以後來。客人走就走他的。這就是死了人的習俗。


農村的野孩子


我是北方人,在全國各地農村葬禮上的習俗是不一樣的,也不瞭解情況只能說說本地的風俗習慣。在我們這裡,老人去世了,家人和當家子開始忙活起來,第一,要給親友們送信兒了,要先給實親們送信我們這也叫報葬,實親指的是妻子的兄弟姐妹們。第二,要組織家裡人安排一切事情等……。第二天要準備開席了,吹鼓手吹打起來!出份子的開始掏錢一般人都是百元以上。第三天該出靈了,出靈時放炮驚天動地好不熱鬧!那可都是錢換來的。我想順便說一句。人死了,死了,人死如燈滅,你花多少錢他能拿到走一分嗎?老人在世時當兒女的讓他吃好喝好比什麼都好啊!有句話,叫活著不盡兒女孝,死後排場瞎胡鬧。這句話我覺得很實用,我們的一生幾十年很快就過去,死後他什麼都帶不走啊!榮華花間露,富貴草上霜,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人這一輩子終了。


老卜150432078


現在政府下達任務每個村都:必須火化我們村去年就開始實施方案 取消土葬 進一步優化農村習俗 一開始很多農民都不願意 政府給予補貼 現在只要有人去世政府就守在世這家一出殯就拉走






土豆炒洋芋28


農村葬禮都有什麼規矩 我這就要說說我的經驗,我們這裡農村的規矩也真是不少。當時我公公死的時候是這樣的,一共三個孩子兩個兒子一個女兒吧,我們家是老大。在農村,如果誰家要辦事兒的話都要去找一門裡邊的人幫忙,一門裡邊兒就是一個姓的自己人,然後就是大兒子要帶著管事的去找要幫忙的人,然後見到人家要跪地磕頭磕一個頭。你磕頭人家就知道你家有老人過世瞭然後就會去,這種事情你就是再忙你也推脫不掉的,因為人家給你磕過頭了就是這種規矩。女的呢大兒媳婦吧,就是在家裡邊兒然後就是分孝布就是白色的布,來客人的時候你就要給人家一塊小布,然後也是磕一個頭。然後剩下的自己家的女人,就會在過世的人旁邊守孝,有人來了是女客的話,女人就會在屋裡邊兒哭。如果是男客來的話,男人就會在門外邊跪著哭。我還記得當時我公公過世的時候,我懷著我閨女。那時候懷孕都7個多月吧。因為我們家是老大嘛,來客的時候都是要磕一個頭給人家發孝布,真是那叫一個累啊,還有就是出殯的當天上午大兒媳婦就是要在棺材旁邊站著然後用笤帚和簸箕在棺材上,一邊掃,一邊說丟財,意思就是說老人過世了,要把財丟到家裡邊。就是快出殯之前,如果有女兒的就會拿烙餅的東西和麵糊去墓地裡下坑裡邊兒烙幾個餅,4個角4箇中間一個意思是暖房,還有就是出殯的時候大兒媳要在出殯隊伍前邊先走去下葬的墓坑裡邊4個角抓土抓4下,然後包到衣服裡,包回來丟到糧食堆裡邊,在我們這裡那個叫抓富貴土。意思就是抓過那個土家裡邊兒就會大富大貴。也不知道啥時候行了這個規矩我們照做就是啦。我們也是比較年輕,什麼都不懂,都是管事的,說讓幹嘛就幹嘛唄。規矩可多了。





冰封D愛


1.農村葬禮的習俗分地方,每個地方都有不一樣的習俗,我們這裡人去世了當天會去親朋好友哪裡報喪就是通知親朋好友前,去世的人要在家裡放三天親朋好友前來燒紙惦念,在請人在選擇好的地方把墓地挖好。

2.葬禮有的地方是花圈.我們這裡是用紙糊的假人,車子,電視,房子,這些東西會在人去世的第二天下午會在墓地方向,選擇一個十字路口把這些紙人房子,等燒掉,我們那裡叫送路,就是給逝世的人指引道路,燒一些紙人電視房子讓逝世的人不會無家可歸,晚上會有嗩吶歌舞的表演。

3.逝世的人第三天親朋好友惦念玩,吃過飯,在中午十一點之前必須下葬,我們這裡叫出殯。一切結束整個葬禮就結束了。逝世之人我們這裡的祭祀分五七,百天,一年,三年,十年等。


小魚姐


出殯 出殯又叫"出山",出殯要先請陰陽先生選擇吉日吉時,叫做"開殃榜"。出殯之前,先要 辭靈。先裝"餡食罐",把最後一次祭奠的飯食裝在瓷罐裡,出殯時,由大媳婦抱著,最後 埋在棺材前頭。然後是"掃材",即把棺材頭抬起,孝子放些銅錢在棺下,然後用新笤帚、 簸箕掃棺蓋上的浮土,倒在炕蓆底下,取"捎財起官"的意思。 出殯的程序為:先轉棺,將棺材移出門外,再抬起棺材頭,備好祭祀用口,由禮生主持禮儀 ,喪主跪拜,禮生讀完祭文後,由僧道引導孝男教婦"旋棺",在棺材周圍繞行三圈之後, 再用繩索捆好棺材,蓋上棺蓋。 抬棺即將起行,送葬隊伍也要準備好,一般是長子打幡在前,次子抱靈牌,次子以下的孝屬 們持裹著白紙的"哭喪棒",大兒媳抱"餡食罐"。準備妥當後,即可起槓,伴隨起槓,還 有兩項禮儀:一項是把死者生前所用的枕頭拆開,把裡邊的蕎麥皮等和枕頭套一起燒掉;另 一項禮儀是"摔盆",即把靈前祭奠燒紙所用的瓦盆摔碎。這個盆叫"陰陽盆"俗稱"喪盆 子",不過也叫"吉祥盆"。這個儀式很重要,摔盆者一般是死者的長子或長孫,是關係非 常近的人,如果無兒無孫,而不得不由別人來摔盆,這一儀式就會使摔盆者與死者的關係變 近,甚至確立財產繼承關係。摔盆講究一次摔碎,甚至越碎越好,因為按習俗,這盆是死者 的鍋,摔得越碎越方便死者攜帶。瓦盆一摔,槓夫起槓,正式出殯。送葬隊伍隨行。 出殯的順序一般為: 草龍--銘旗--孝燈--吉燈--放生籠--銘旌--香亭--像亭--魂轎--紙橋- -樂隊--靈柩--遺族--僧道--金童玉女--送葬親友。 當然,各地風俗不同,出殯的隊列、形式也有差別。富裕人家儀式隆重講究,冥器齊全,窮 人家的葬禮,則可能要簡單得多,講究也會少一些。 在傳統喪禮出殯路上,還有幾項禮儀。如揚紙錢,擺茶桌路祭等。 揚紙錢是揚撒由白紙做成的狀如銅錢的紙錢,一般由專人在孝子前面揚撒。在起槓後,遇有 路祭,經過十字路口,河沿,橋樑祠廟,城門,以及下葬時,都要揚撒紙錢。 茶桌和路祭棚多為喪家的親朋擺設,對喪家表示哀悼和慰問。茶桌供孝子和親友飲水,孝子 要跑下叩謝。路祭是指在出殯隊伍所經之路設供桌或祭棚,祭奠亡靈,遇有路祭,送葬隊伍 一般要停柩進行祭奠和答謝,祭奠完畢即起棺繼續前行。 落葬 到達墓地後,再次整理墓坑,把隨葬的餡食罐、長明燈放在墓坑壁上龕內,掃去腳印,然後 將棺木徐徐放下,由陰陽先生用羅盤儀矯正方向,由喪主剷土掩棺,並堆土成墳堆。居喪 在親人去世之後的一段時間裡,必須要在生活的許多方面進行節制,以表示對親人的哀悼和 思念。這就是居喪。居喪之禮節,對於孝子要求更嚴。 ?新式喪禮一般有以下程序: 1、移屍:確認老人已經死亡,可將其遺體移到廳堂或靈堂中,一般仍要燃放鞭炮,點上香和 燭。 2、報喪:死者家人在親人去世後,應儘快通過各種渠道通知親友,通知的方式可以是電報、 電話、訃告或親自登門通報。 3、整容:為死者擦洗身子,梳好頭髮,換上比較整潔的衣服,並將其移入棺材。 4、訃告:用訃告的形式向親友近鄰進行通報。 5、開追悼會 追悼會一般在喪家所設的靈堂裡舉行。先要佈置靈堂: 靈堂要莊嚴肅穆,在正後方牆壁上要扎"花牌",一般以深綠色為底色,配上黃色花朵圖案 。花牌正前方放靈桌,靈桌後方正中央放死者遺像,周圍放黃色鮮花,靈桌上可置備素色鮮 花,中間放靈位。會場中央懸掛黑色或藍色橫幅,用白紙黑字書寫"×××追悼會"字樣, 遺像正後方花牌上掛孝家的輓聯,靈堂兩邊的牆壁上則可掛客人送的換聯換幛。花圈、花籃 則放在屋內門口兩側。靈堂內左右可擺放長桌子,並配座椅、桌子,可旋轉茶水,以備弔唁 者休息時用。在靈堂門外兩邊分別放一長桌,一處用來收禮,一處用來簽名。 追悼會一般在原設靈堂舉行,也可另找場地,死者的骨灰盒要擺放在靈堂中間的桌子上,遺 體未火化的,可放於靈堂中間。在追悼會儀式上,親屬一般站左邊,主要親屬在前排,弔唁 者站正中,面向遺像或像體。主持者站前排左邊,側身,一半向著死者家屬,一半向著弔唁者。 追悼會的儀式大致為: ①在會場門口迎候親友和來賓,併發給白花功黑紗。迎候者一般為喪家委託的親友。 ②宣佈追悼會開始,奏哀樂。 ③宣讀悼詞。 ④來賓致衰辭或發言,宣讀唁電、唁函。 ⑤眾人繞遺體一週,向遺體告別。 ⑥慰問逝者親屬。 ⑦追悼會結束。 弔唁者要注意自己的穿著和談吐,不可穿紅戴綠,濃妝豔抹,不可三五成群,竊竊私語,不 可漫不經心,東張西望,行禮時動作要真摯自然。 6.喪服 現在喪葬提倡不穿白戴教,只在左胳膊上帶一黑布,上面寫一"孝"字,表示老人去世,自 己正在教期,還表示對亡者的哀思懷念。一般黨政機關領導幹部去世後,舉行追悼大會時, 在場的同志左胳膊上也都套戴黑布,表示對亡者哀悼,但不寫"教"字。 最後要強調的是現在大力提倡火葬,因此一些傳統的喪葬儀式有些變化


早早日記


農村葬禮差異甚大,各地域,各民族,各有不同。僅就我們這裡的習俗簡述一二。

一,擇吉日。人死後必須請風水擇日,少則三丶四天,一般六丶七天,多則十來天,停喪在家,等到所掉日期才能下葬。

二,開弔。埋葬前一日為開弔日,親朋賓客前來弔唁,每有客人前來,有鼓樂吹歡,客人前往靈堂上香化紙錢,孝子陪哭。

三,掃材。開弔之日待客畢後,孝子要掃材,壽材蓋上獻上饅頭,上蓋被面,方鬥中裝有花生丶核桃丶大棗丶水果糖丶做壽材剩的小木塊及零錢,孝子上香後,嗚炮,由做壽材的匠工,將方鬥中的食品撒給下跪的孝子,然後揭過棺材蓋,材內放有錢和做壽材時剩下的木塊等,孝子拿條帚依次掃材,掃一人抓棺內之物一把,直至把棺內之物打掃乾淨。

四,迎孃家人。開弔之日,等客斜後便由鼓樂隊去迎孃家人,迎來後,跪在靈堂,上香化紙錢,東家為前來的孃家人,每人披幾尺孝布給一頂孝帽,然後請至堂屋,由孃家人訓話,訓話畢要驗收衣服棺板,等訓話驗收完畢後點紙,再招待用餐。

五,領羊。把娘嫁人丶女兒丶外甥拉來的羊,拉在孝子圍成的圈中間,由主持人給羊點黃錢,潑水,給耳內灌酒,讓羊擺頭,如若羊不擺頭,就由主持者或孝子問羊,還有什麼說的?直到大家說喪事辦的很好,一切事都如願再沒有什麼掛牽的了,羊就會擺頭,羊一擺頭,主持者就喊“領了”,孝子便點紙大哭。

六,遊銘旌。銘旌是女婿丶外甥為岳父母丶舅父母歌功頌德而送的,開弔當日,待客畢,女婿丶女兒丶外甥等,就出錢請鼓樂,打著銘旌及花圈等紙火,沿村遊一圈,為老人歌功頌德,揚其名望。

七,哭驢。喪事中至今有紙做的毛驢,由一童子牽引,開弔當日黃昏時分,女兒們就給毛驢上香點紙,邊點紙邊哭,說什麼:硬走十里平川,不走一里高山,要童子把老人待奉好等叮嚀之語。

八,見靈。開弔當日晚,孝子要見靈。靈堂前擺放桌子丶橙子數條,上放女兒做的被褥,祭奠用品。在鼓樂的伴奏下,先由孃家人丶女婿丶外甥見靈後,再由孝子成雙成對依次見靈,見靈者手拿香丶表丶食品,在桌橙拐角處磕頭起立,將手中的香表丶食品往返送往靈堂,並摸亡人的頭或腳,以示最後見一面。

九,燒路紙。見完靈後,在鼓樂伴奏下,打著火把,沿送葬的路線,走一丶二里地,把紙毛驢燒掉,其意是毛驢引路,讓亡人平安到達墓地。去時孝子哭,但燒完驢回時,孝子不能哭,亦不奏樂。

十,起靈。開弔次日按風水擇定的時間起靈,過去靈柩由八人換抬至墓地,這叫高抬深埋,現今一出門靈柩即上車,靈前由孝子拉孝布分男女兩列扶柩送葬,最前面有引魂幡及銘旌引路,由鼓樂伴奏至墓地。

十一,看營。下葬前孝子要看營,依次跪在營前,邊磕頭邊往墓坑丟錢,以示對挖墓者的感謝。

葬禮細節繁多,僅就主要者略述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