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墳地怎樣完善?

糖糖284378591


農村墳地的完善其實很簡單,建立公墓是非常好的辦法。解決了死人與活人爭地的問題。土葬、墳塋凌亂、火化後骨灰放入棺材……各地農村喪葬習俗大同小異,共同點都是浪費資源。

從政策層面講,首先取締農村做壽材(棺材)的行業。遺體火化的工作水到渠成。建了公墓以後,可耕地面積相應擴大,環境也優美整潔。抽屜式也是可行的……

總之,隨著人的思想觀念的轉變,清潔環保簡便節約的喪葬方式將被大眾接受。


大老呆


每年清明節前後去上墳的時候會發現,有些村裡的墳墓埋的亂七八糟,根本沒有聚集在一起,很多都是將骨灰埋在自己家的耕地或者承包的果園裡面。不但佔用了耕地,而且天天去地裡幹活,都要面對自己的親人,心裡會非常的難受。我們對門的孃家媽去世以後,就埋在她弟弟的果園裡面,而她自己每年秋天又都要回去幫助弟弟摘蘋果。她說她非常不願意去果園裡幫助弟弟幹活,因為只要去果園裡面,就要面對母親的墳墓,心裡特別的難過。


有人說把墳墓埋在耕地裡面,就是死人跟活人搶飯吃。話說的有些難聽,但事實上也有幾分道理。我覺得我們村對墳墓的處理方式,應該算是比較合理。既避免了浪費耕地,又能夠做到清明節和寒衣節上墳的時候控制火災,教育大家文明祭祀。下面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們村對墳墓的管理方式。





由於我們村比較靠近縣城,所以幾年以前,就把村裡所有的墳墓全部遷走了,遷移到了離我們村幾十里路的山上。村民自己遷移各家的墳墓,每口墳墓所需的費用由村裡統一發放。由於墳地離家太遠,村民去上墳很不方便,所以每年清明節和寒衣節上墳所需的交通費用,也由村裡年底的時候統一發放。墳墓的排列方式是,從輩分最大的開始往前排,自家親人的墳墓都挨在一起,包括我們這一代人,墳墓已經提前準備好了。村裡讓遷墳的時候,我特意去看了一下自己那個永遠的家。





為了避免上墳的時候發生火災,村裡在離開墳地不遠處的一個角上,安放了一個四方的大鐵籠子,如果有人想焚燒紙幣的話,必須在大鐵籠子裡面燃燒,嚴禁各家各戶到墳頭焚燒紙幣。這樣即使是颳風的天氣,燃燒著的紙幣也不可能飛出鐵籠子,有效避免了因上墳引起的火情。

每年的清明節或者是寒衣節,村裡的大喇叭就會提前通知大家要文明祭祀。當天鎮政府的工作人員和村裡的幹部們,都輪流在墓地值班,每一個墳墓統一發放一支鮮花,教育大家儘量不要焚燒紙幣,如果有人想焚燒紙幣的話,必須在村裡規定的地方焚燒。我覺得我們村對墳地的管理還算是比較合理,既不破壞我們的傳統祭祀方式,又能夠儘量做到讓大家文明祭祀,用鮮花代替冥幣。從我們村遷墳以後,從未發生過一次因上墳引起的火災。


靈子


問:農村那些墳地該如何完善呢?

「富修墳,窮算命」,但實際上,無論是有錢人還是窮人,都很在意墳地的修繕與維護,因為墳地是先人安息的地方。



點擊右上角紅色按鈕關注【刺楸】,瞭解更多農村趣聞趣事。

墳地不完善,輕則長滿雜草而難以祭掃,重則墳頭自然平整消失而不復尋見。當然,墳地再完善,也過不了百十年。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單單一個村子在幾千年來不知埋過多少人,但就是見不了幾座古墓,大部分墳頭都在歷史的長河中消失了。那墳地該如何完善呢?


一、墳地可能出現的狀況

不同地區,農村墳地的現狀不一樣。在平原地區,別說山了,就連一個小山坡都難見到,就更不用說荒地荒山了。刺楸曾去過平原地區,看到好些墳地就直接埋在農用田地裡,特別顯眼。

有的麥田裡就孤零零的一座墳頭,而有的麥田裡則出現了較為集中的墳堆堆。雖多在農用田地裡,但時間久了照樣會是「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最好的例子就是宋太祖的皇陵,現在只能見到幾隻石獸、石像,而周圍則成了農民的農田。



現在山區和丘陵地區,好些墳地則是依山而建,更多的是利用荒山荒坡,真正埋在農用田地裡的很少。荒山荒地容易長草和樹,若不去管理,年歲一久就容易找不著而上錯墳頭。

二、墳地如何完善?

不說遠了,上五代的墳墓應該去打理,即天祖的墳地也要完善好,畢竟即便古代的皇帝都有「天子之廟七世而祧」的做法,普通老百姓祭掃上五代的先人應該沒問題吧?

完善先人墳地,至少要知道墳地所在地,有條件的可以樹碑,在墳頭前做一塊擺放貢品的石板,但墳地最好不要硬化。此外,現在最好的方式就是把墳地周圍綠化一下,比如刺楸這邊有栽種墳頭草的習慣,即在墳頭上栽種斑茅草之類常年不易枯萎的禾本科植物,再可在墳地周圍種上松柏之類的常青樹。



通過綠化,可避免墳地長滿雜草,這樣在祭掃的時候,既不會上錯墳頭,也不用費時費力地去清理墳頭上的雜草。

以上就是刺楸對農村墳地如何完善的建議,如果覺得回答的還行,就點個贊並順便關注一下吧,謝謝。

刺楸


大家好!我是農村武粑粑!

今天我來談談農村墓地的事,墓地是人死後的安葬之所,每個人都會有自已的一塊地方。但是農村的墓地都是由歷史上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每個家族在一塊,按照輩份排列,祖墳排在最後,下面依次是兒子兒媳,孫子孫媳的墓。依次類推。

但在實行責任田後,如果誰家地裡有一大片別人家的祖墳,就不樂意讓死再埋他地裡,因為墳頭佔地方,影響種植和收入。所以現在我們這裡誰家有死人都葬在自己責任田裡,叫拔新營,一來墳在自家田裡便於照著,省得墳頭長得荒草胡棵,二來讓人家省得生氣。其實這樣一來墓地更亂,基本上家家戶戶責任田都有墳頭,

更不利於耕種。

墓地最好的完善方式就是建公墓,幾個行政村建個大的公墓,設置好地址和麵積,依次排列,一塊墓地固定多大的面積,公墓裡能祭祀,便於後輩人上墳祭祖。由於受傳統的觀念,公墓在推行過程中,多少受到老百姓的牴觸,所以在推行公墓安葬的時間,一定要順應民意。

好了這個問題就聊到這裡,網友們有什麼好的建議,希望大家留言加關注。






農村武校長


土葬是幾千年傳下來的風俗習慣,人死之後入土為安,為自己選擇一塊好的墳地是農村老人的一個願望,有的地方老人一過六十就會給自己準備棺材和選好墓地。

像我們這有些家庭條件好的老人,看中了那塊地,就會把那圈起來或者建一個活墓把那塊地佔著,等到百年之後就葬在那裡。所以農村的墳是倒處都可見的,這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農村的墳雜亂無序,不僅讓人看起來不舒服,還對耕地資源造成浪費,對於這種現象農村墳地該如何完善?

一、統一規化墳地

農村是沒有統一的墓地的,一般老人過世都是葬在自家的山上或者田地裡面,所以就會有走到這裡一個那裡一個,這樣不僅佔用了資源還不方便回來掃墓。

如果農村像城裡一樣有統一的墓地,那樣不僅節約資源,而且每年清明節回來掃墓也比較容易找到,不用掃個墓跑來跑去還找不到墳墓在哪。

二、建公墓

農村很多荒山是閒置在那沒什麼用處的,可以從這些山裡挑一個位置比較好的荒山建一個公墓,讓散落在到處的墳地能集中在一起,這樣就可以解決了佔地問題,能夠更加合理的運用土地資源。

這幾年就聽說我們這裡要建公墓了,公墓選址是在隔壁村那一處荒山,那裡不僅交通方便環境也好。這樣建成公墓之後還有專人管理,清明掃墓的時候就不用費勁的到處跑,也不用擔心在拜祭先人時留下火災隱患。

三、鼓勵火葬

現在農村人的思想覺悟還是挺高的了,如果實施火葬也不會被大部分人牴觸,人死之後早晚都是化為塵埃,只是時間的問題。實行火葬可以節約資源為子孫後代謀福,這也是功德一件。

而且農村每個村裡都會有自己的祠堂,老人過世之後的牌位都是供在祠堂裡,如果農村實施火葬,把骨灰盒統一放在祠堂裡,不僅方便拜祭,也為後代子孫造福。


總結:土葬是農村千百年來的風俗習慣,小唐覺得對那些不願意火葬的農村可以進行墳地集中,或者是建成公墓,這樣就不會造成對土地資源的浪費,看起來也更美觀。


小唐話三農


如今,在很多農村人去世後的墳墓管理方面大多處於粗放管理模式,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經濟的寬裕,部分有錢人圈地建墳現象在各地多有發生。如何完善農村墳地管理,是擺在農村人面前的一個有待於解決的問題。

拿我們膠東農村的墳地來說,基本上是以建在山林居多,這也是與我們這邊的丘陵地帶有關。膠東農村地處丘陵地帶,從古至今,肥沃之地都被視為糧倉,是捨不得用作墳地的,所以我們這邊的墳地大多村裡劃出大致範圍,人們在此範圍內自行擇穴位埋葬。這樣一來,往往雜亂無序。


這不,近年來也有部分村民將先人的墳墓修建在自家承包地,佔用耕地的個別現象。雖然說農村耕地承包期又延長30年不變,但是這死人與活人爭地現象如不加以制止,任其發展的話後果難以想象。

我們這邊有個村的做法值得借鑑,那就是農村公墓統一規劃建設。建設的標準統一起來,既節約了土地,又保證了墳墓的整齊劃一。村民去世後,按照去世先後,安排穴位,不允許挑撿。並且對喪葬等方面也做出了相關的規定,提倡喪事從簡,不搞鋪張浪費。



還有的村子,統一建設了祠堂,專門用來寄放骨灰盒,這樣人去世後,將骨灰寄存在祠堂裡,不再佔用土地。但是國人的意識中,人死後要入土為安,後來,這祠堂也就不了了之,沒有推行下去。

我們這邊有個別富豪,在其親人去世後,大修其墓。弄得先人的墳墓建的跟皇陵似的,雖說建在山上,沒有佔用耕地,但是規模之大,外觀之豪華不得不讓人咂舌。所以,在社會上產生了不良影響。


農村的墳地管理,目前的確是一個有待於規範管理的問題。個人認為,統一規劃建設公墓,是農村墳地管理的趨勢,只有統一規劃統一安葬,才能改善亂葬亂埋的現狀,使農村的墳地管理走上正規。


建行漸遠


從五六年以前,我們村就有新規定,村民們不準亂圈亂佔墳墓地盤,所有在祖墳之外重新佔用的墳地,必須經過村委審核批准才行。

我們村有五大姓氏,分別是:蘭,張,魏,馮,劉,每個姓氏都是以家族形式佔有一個山頭用以埋葬去世的親人,在以前各個姓氏守著各自山頭倒也相安無事。

但後來幾年,村裡因為有了選礦廠,那些尾礦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往山溝裡排放,於是有兩姓宗族的部分墳墓被尾礦逐漸侵襲,無奈只好搬遷。

搬遷祖墳的這部分人希望能搬遷到風水更好的地方,於是會在村外山巒田野四處尋找心儀之處,有人就瞅準了別人家的莊稼地或者果園,於是會用先斬後奏的方式在夜裡把墳遷過去,第二天拿著錢到人家家裡說好話賠禮,一般情況下那些土地主人都會衝著同村人的面子,只好無可奈何答應下,因為不答應也沒辦法了,不答應的話,會兩家鬧個臉紅脖子粗,又不好給人家強行挖出來,畢竟村裡缺德的人少。

但被遷墳到地裡的農民會有抱怨,也有人把這些事反應給村幹部,後來村幹部發現有的村民把墳墓圈佔很大的地方,甚至出現了很多活人墓,於是為了杜絕各種亂佔亂圈甚至佔用耕地的現象制止,村領導制定村規民約,以後村民圈佔墳地需要村委批准,耕地果園禁止圈佔。

這幾年村民們再沒有人把墳地遷到耕種地裡和果園裡,農民如果有需要遷墳地的,需要跟村裡彙報,只准在指定場所尋找合適土地,基本上都是集中在一起,村裡幾個小山頭被墳墓佔領。

暫時我們村墳地還沒被完善過,山裡松樹很多,墳墓也很多,想完善到公墓那樣整齊是很不容易的,只要村民不要亂圈亂佔,別對耕地和果園造成農民種植上的影響,那就沒啥大問題。


悠然見東山


關於農村墳地怎樣完善這個問題,辦法是有很多,說起來很容易,但真正辦起來卻有點難了,因為影響到全村每戶的家庭,而且每個地方農村的風俗習慣也不一樣,有時卻不能一刀切,要遵從大部分的人同意才能實行起來。

在我們這裡農村還是以土葬為主,很多去世老人都想自己死後可以入土為安。他們大部分的墳都是埋在村裡山林上的,只有少量的埋在耕地上或者平原荒地。墳頭埋在耕地上對於我們耕地農民來說確實有點不便,浪費耕地,因為耕地是我們用來耕種的,如果不制止年復一年這樣下去,農村的土地到處都是墳頭,對於我們來說是不利的,阻止了土地的發展和利用價值。下面我說說我對農村墓地如何完善的看法。



一、統一集中建立公墓。在村裡選一塊荒地,用來做公墓地使用的,每個村委都統一集中建立,由村委或者政府帶頭實行和日後的完善和管理。這樣就能為村裡騰出大量的土地,讓土地得到充分利用。


二、在村裡選一個山林或者荒地用來做墳地。從今以後,老人去世後只能安葬在統一規劃的墳地上,這個當然也需要村委或者政府帶頭規劃了,這樣也是給村裡騰出了大量的土地,而在統一規劃的墳地上,做好一些綠化,刻好墓碑,相信大家每年去掃墓也會更方便一點。也不會找不到墳頭或者拜錯墳了。

三、在村裡統一建立祠堂。這個是對於已經實行火葬的地方來說是比較好的建議,我知道有些農村已經實行火葬了,讓村裡老人去世火葬的骨灰盒都放在祠堂裡,這樣來也是方便我們後代的祭拜。



四、如果我們思想比較前衛,覺得無所謂的話,都改為海葬,海葬是一種比較節約、環保的方式。這樣一來農村土地墳地亂像就能得到很好的解決,但是我想沒有多少人願意用海葬的方式,很多還是以過去幾千年留下的土葬傳統方式。


這是我的個人看法,關於農村墓地怎麼完善?各位有什麼高見?歡迎留言。


三農天地


農村墳地怎樣完善?題主所提問題應引起國家有關部門的重視。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對已去逝的人有各民族的葬法,大部分地區都有逝者入土為安的講法。這也是幾千年遺傳下來的習俗。造成了到處都有墳地墳頭,不僅佔用了土地,也給環境帶來了汙染。叫人看到總有一種不舒服的感覺。優期是到祭祀故人的節日,到處墳頭上都壓上了墳頭紙,到處都是煙霧升空,由此引發火災事故時有發生。

完善墳地是件好事,做起來難度是很大的。要有國家與各級政府的支持才能做到。就拿我們地區來說吧!中小城市有的人花幾萬到幾十萬買墓地,在農村,有的村留有全村公墓,不論誰家去逝了人,火化後葬入公墓,築一個墳頭。這樣的村是比較好的。還有很多村沒有公墓,一但有去逝的人,沒辦法,只有安葬在自己的承包責任田裡。不僅佔用了耕地,而且給耕種人帶來了不便,又不好說什麼。就目前來看,不論是公墓還是自己的地裡,不光是立了碑,而且墳墓越築越大,成為發展趨勢。




那麼如何完善墳地呢?個人認為:國家民政部門應出臺消除墳地的法律法歸,並投入一定的資金支持,不論是城市還是農村,建祠堂。人逝世火化後,統一存放骨灰盒。徹底打破幾千來流傳下來的入土為安的習俗,這樣即節省了土地,改變了環境,又方便了群眾。優期是農村,如果每一個自然村都有祠堂,那就太好了。

總之,墳地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建祠堂是形勢發展需要,國家應重視這一點。

以上為個人看法,歡迎大家發表個人觀點。先謝謝了!


Xyz薛玉重


我們這裡是平原地區,墳地多在農戶們的耕地裡,以前人們的家族觀念很強,不僅是居住的地方根據家族來劃分,墳地也是按照家族的輩分來依次排開。近幾年人們的家族觀念越來越淡,居住的地方也越來越分散,很多人還會將在家族中的墳地移到自家地裡方便以後祭祀。

在農村墳地管理的確很鬆散,一般家裡有老人去世以後都會埋在自己家的地裡,平時去地裡幹活的時候還可以清理一下墳墓上的雜草,如果墳地在別人家的地裡的話,平時老去地裡修繕墳墓肯定不方便,再加上現在都是機械化種植、機械化收割,農村的墳地多是比平地高一些的“土堆“,稍微不注意就會將墳墓削一些下去。

近幾年農村進城買房的越來越多,很多人在城市裡定居以後,只有清明忌日能回來給逝去的老人去世,在前幾年我們這裡就發生過一件回鄉上墳的人找不到自家墳墓的事情。張哥在十來年前就做生意,做生意掙了一些錢後就帶著妻子孩子在城裡買了房,家裡老人去世後便埋在了祖墳裡,埋祖墳的地方是別人家的耕地,這家人在前幾年覺得種地不掙錢便將地租給了外鄉人,在一起秋收玉米時,收割玉米的機器因為沒看到墳地就把墳地給剷平了(墳地因為很長時間沒人修繕本身就比平地稍微高一些),等張哥第二年清明回家上墳時按照記憶中的位置去找墳墓,結果放眼望去全是麥子(我們這裡種植冬小麥),為了找墳地也不能將麥子全部都割了,只能等到夏收以後張哥才找到了墳墓。為了避免這樣的事情在發生,張哥便將老人的墳墓移到市裡的公墓。那一年也有很多人將原本在別人家耕地中的墳墓遷到自家耕地裡。

在農村的墳地多是建在耕地裡,如果像城市中一樣有專門公墓的位置,那麼要建的公墓肯定也是佔用村子裡的耕地,是很不靠譜的一個辦法,像現在自家的墳墓在自家的耕地上還是很合理的。我家的墳墓在前些年遷到自家耕地中,目的就是為了能更方便祭祀和修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