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宇宙的最終結局是什麼?

面朝大海808


到那個時候人類想辦法都要征服自然界中的所有的東西和事物了。再來一百年,甚至一千年,或者更多、更長的時間;可以說,這必將能戰勝一切艱難險阻!我們一定會征服宇宙之中的超級無敵的萬物,讓人類復甦生長髮育……到那時,一切看到我們的美好自然願望,到那個時候一定會征服實現的人類夢想。

人類是萬物之中的生命靈魂。只要有了人類,任何人間奇蹟都要把它創造出來,這就是人類生命中最生存空間的最寶貴、最高的價值……人類運用科學技術的實驗研究。人的知識是從生命中來到生命之中去……我相信在以後的將來會努力實現這一目標的。


文鵬無不良嗜好


自從我們發現了宇宙誕生後38萬年的殘留輻射(宇宙微波背景),這種充滿整個天空的微小溫度波動讓大爆炸理論成為對宇宙最好的描述!再加上宇宙在過去的138億年裡,熱而稠密的初始狀態一直在膨脹、冷卻。宇宙的這種發展過程再一次印證了大爆炸的正確性。

如果我們接受了大爆炸理論,那麼有開始我們自然會想到結束,而大爆炸模型並沒有告訴我們,宇宙的最終狀態是什麼?

我們最初對宇宙命運的猜測

根據我們的直覺,宇宙一開始在膨脹,但是物質會產生引力。從一個熾熱、稠密、膨脹的宇宙開始,我們在不知道暗能量存在的前提下,很容易能想出宇宙有三種不同的命運:


  • 宇宙開始迅速膨脹,但空間中有大量的物質提供引力,一開始所有的星系會在一段時間內彼此遠離,但引力會慢慢停止膨脹,然後發生逆轉!在這種情況下,宇宙將會重新坍縮,最終發生“大收縮”(Big Crunch)而告終。
  • 也許宇宙最終會處於臨界值,引力不斷的減緩膨脹率,讓宇宙處在一個穩定的臨界值上,如果此時在宇宙中多放一個原子,宇宙將發生逆轉。處於臨界值的宇宙膨脹率將無限趨近於零。
  • 沒有足夠的物質阻止和逆轉膨脹。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宇宙中的束縛結構星系、星系團,以及其中包含的一切都將繼續遠離彼此。雖然膨脹率會下降和放緩,但它永遠不會達到零,也永遠無法逆轉。這樣的宇宙將在慣性的作用下緩慢的滑行,最終將發生大凍結,這是一個孤立,冰冷的未來。

每種情況中都假定宇宙中只包含物質和輻射,那麼我們宇宙的真實情況是這樣嗎?

對於宇宙來說,每一種情況都有不同的膨脹歷史,因此,如果我們觀察遙遠的物體,並測量這些物體在歷史上是如何遠離我們的,我們就可以精確地測量宇宙在其生命週期中是怎樣膨脹的,以及它未來的命運如何?實現這一目標的工具正是哈勃太空望遠鏡。

在20世紀90年代末,有兩個團隊高紅移超新星搜索團隊和超新星宇宙學項目,對遙遠的1a型超新星進行了關鍵性的測量。

那麼1a型超新星是怎樣產生的呢?

一顆白矮星不斷吸收伴星的質量,在獲得足夠的物質後,又重新點燃核聚變,失控的核聚變導致了白矮星發生爆發形成了Ia型超新星(上圖),還有另外一種情況是由兩個白矮星相互融合碰撞形成Ia型超新星(下圖),在整個宇宙中我們很容易就能測量出一個Ia型超新星離我們有多遠!

因為我們知道1a型超新星的內稟亮度,也就是說它們實際上有多亮,然後也能觀察到它們的表觀亮度,看起來有多亮,所以我們就可以確定它離我們有多遠!將這些信息與觀測到的紅移相結合。就能知道這些超新星在其歷史上是以怎樣的方式遠離我們的,也就能知道了宇宙膨脹的歷史。

所以這兩個觀察小組,使用哈勃太空望遠鏡,儘可能精確地測量這些遙遠的超新星。在下面來自超新星宇宙學項目的圖表中有三條黑線:上面一條對應著一個慣性“滑行”的宇宙,中間一條對應著一個“臨界”的宇宙,下面一條對應著一個“大收縮”的宇宙。那麼觀測結果顯示我們的命運將會如何呢?

觀測結果表明,實際的膨脹率都不是我們事先猜測的結果!兩個團隊在1998年都發現,宇宙的膨脹率不會接近零,甚至在遙遠的未來,將始終保持一個非零值!

這也就是我們常聽說的一句話,隨著物體膨脹的離我們越來越遠,它們遠離我們的速度也會不斷增加,在未來也不會減緩!

這個結果意味著宇宙不僅充滿了物質(重子、暗物質)和輻射,而且還充滿了時空本身固有的新能量(暗能量和宇宙常數),我們現在知道宇宙目前由暗能量主導,並且佔了宇宙總能量密度的70-75%!

這對宇宙的膨脹歷史和命運意味著什麼?

這意味著我們生活在一個加速膨脹的宇宙中,在這個宇宙中,目前沒有被引力束縛住的物體最終會遠離我們,並且正在加速逃離我們可觀察宇宙的範圍。

正是這兩個團隊收集的超新星數據讓我們發現了宇宙正在加速膨脹的命運。

團隊的領導者:超新星宇宙學項目的索爾·珀爾馬特(Saul Perlmutter),以及高紅移超新星搜索團隊的亞當·里斯(Adam Riess)和布萊恩·施密特(Brian Schmidt)被授予了2011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量子科學論


謝謝!問宇宙的結局會是怎麼樣?

好有意思!這真的是個超乎想象的,不能再大的問題了!既然是個設想問題,那咱就大膽的設想一下!推論一下!但僅僅是個人之偏見!

大家知道,世間任何亊物的生存都不能違背亊物發展規律!更沒有絕對的'永恆不變的!都是生死相對的一個過程!這也是整個宇宙的自然法則!

至於問宇宙的結局會是怎樣?簡單的說,依現在人類對宇宙的探討,及有限的科技推論得出,宇宙的誕生源於宇宙大爆炸!這也就是說,由於宇宙的大爆炸,才開啟了宇宙的新紀元!由於宇宙大爆炸,才生成了宇宙中新的物質,產生了宇宙中所有的星系!而各個星系進入了宇宙空間為它們設定的運行的規道!然而宇宙所有星系之間並不平靜,如人類一樣,相互間的爭奪,相互拼殺,弱肉強食,你死我活等現象隨時都在發生!宇宙也從靜平衡進入了動平衡時代!但是動平衡是暫時的表面現象,星系之間的生死搏鬥卻是永無休止的!都在不斷的自我演變,自我發展!自我強大!但最終小的天體會被巨大的天體吃掉,被消化!在巨大的天體中,被強大的超高速,超高溫,超強磁,超強引力,或更強大的不明的內力作用下被壓縮成新的物質!最終迴歸成一個新的宇核!

宇核也不是靜止的!自身能量不斷增強增大,最終以不能再承載再聚變,演變成下一次的大爆炸!這就是宇宙循環的一個週期!簡單的說,是宇宙的結局,也是一個宇宙年!


歲寒之友9


不請自來,個人認為宇宙是無始無終的存在,這是個無比讓人神往但同時也讓人無比糾結的問題!我是個絕對的無神論者,但矛盾至今的是,我本能的覺得這個世界上有一個獨一無二的存在,這是類似宗教信仰中神這種設定的終極存在,但絕非“人格化”的神!這種存在就是我們習慣定義的宇宙,或者叫做大自然!我們對她有著與生俱來的敬畏、痴迷、嚮往!正因為這樣我們進化出意識,誕生了文明,發展出科學!我堅信科學的意義,但我更堅信科學沒有盡頭,因為科學想要探究的終極目的就是宇宙的意義,但這種目的永遠沒有盡頭,就好像數學上的無窮大,或者討論圓周率丌的位數及準確值一樣。人們可以用無限的時間用無比超級的計算機去嚴格精確的計算,嚴絲合縫,無比精準到算出你能指定的任何一位小數點後任意位數字的準確值。但你永遠不要想精確到她的最後一位數字。因為邏輯上她就是不可能的存在(或者也可以叫做一切皆有可能 。)!這或許也就是你我有自我意識來暢聊宇宙,笑談人生的意吧!


笑傲江湖20410913386


無窮無盡的黑暗!無光、無聲、無息!等待、等待、等待!某個特殊的時間、地點、空間出現了一個聲音,“要有光”,於是乎奇點出現了,新的一輪大暴炸、星系、恆星、行星、暗物質、暗能量又出現了。老恆星暴炸,新恆星誕生,幾次三番的輪迴。某一行星出現智慧動物,他們又會問:這個世界未來會怎樣?


公爵101108356


討論這個問題有點太縹緲,我們只是宇宙中的一粒塵埃,甚至塵埃都算不上!所有關於宇宙最終結局的結論都只能是猜測,基於一定理論基礎上的猜測,所以也無所謂對錯,只要有自己的理由就可以了!

那麼主流科學界是如何看待宇宙最終結局的呢?有三個觀點!

一是宇宙一直膨脹下去,膨脹速度越來越快,最終完全失控,萬事萬物都在無盡的膨脹中被撕碎,哪怕是最微小的原子,電子等微觀粒子也不例外,甚至時空本身也不復存在,變得非常捉摸不定!

第二種情況與第一種相反,膨脹到一定階段開始收縮,宇宙變得越來越小,最終縮小為一個無窮小的點,也就是奇點,然後奇點又開始生成宇宙,如此反覆循環下去!

還有一種情況介於兩者之間,宇宙膨脹到一定程度就停止膨脹了,也不會收縮,一直存在著。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萬物也會消失不見,因為沒有什麼能擺脫無情的歲月,甚至連永恆的黑洞也不能!

而宇宙最終的命運掌控在暗物質和暗能量的較量,目前暗能量佔據上風,所以說宇宙一直在膨脹中,而且是加速膨脹!


宇宙探索


決定宇宙形態的兩個參數

在我們的宇宙當中,其實存在著兩種力量,一種是物質引發的引力,一種是真空能引發的排斥力,其中排斥力會促使宇宙發生膨脹,這是根據哈勃觀測到星系紅移的現象得出的結論。這兩種力的角逐會決定宇宙的未來發展。而我們是用宇宙學常數Λ來表達宇宙的膨脹效用。

當然,僅依靠宇宙學常數Λ是不夠的,要知道宇宙的終局,還得知道宇宙的形狀。根據廣義相對論,我們可以用

宇宙空間曲率K來表述宇宙的形狀。把宇宙學常數Λ宇宙空間曲率K進行組合,就可以組合出許多結果來。我們舉一些例子,

  • 如果宇宙空間曲率K取值為0,那就是歐幾里得空間;
  • 如果宇宙學常數Λ>0,則表示為排斥力;
  • 如果宇宙學常數Λ<0,則表示為吸引力;無論你把宇宙空間曲率K取多少數值,宇宙都會收縮。
  • 如果宇宙學常數Λ=0,就是靜態宇宙,但這種情況的宇宙是不穩定的。也就是說宇宙是永恆不變的說法其實並不靠譜。

看起來是不是很複雜,不過沒有關係,有位科學家曾經就歸納整理了一張圖表:

通過這張圖表,我們就會發現,宇宙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會膨脹。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得到以下的信息。

  • 真空能導致的排斥力和宇宙空間的尺度有關,早期的宇宙尺度比較小,真空能對於宇宙膨脹並沒有什麼作用,引力佔據了主導。
  • 距今45億年前,宇宙膨脹到如今宇宙尺寸的73%,這時真空能產生的排斥力佔據了主導,宇宙開始加速膨脹。

宇宙加速膨脹的結果,在1998年,由物理學家索爾·珀爾馬特領導的科研小組以及布萊恩·施密特與亞當·里斯領導的科研小組,分別獨立通過觀測Ia超新星得到的數據所證實。並且在2011年獲得了諾貝爾獎。

密度參數

不過,宇宙學常數Λ並不太好確定。所以,科學家只能另想辦法,他們發現利用哈勃常數H宇宙質量密度ρ也可以描述宇宙的未來。其中哈勃常數H是描述

銀河系外的星系退行速度和距離的比值。

哈勃常數H可以通過觀測星系退行得到具體的數據。至於宇宙質量密度ρ,我們所用到的是宇宙的臨界密度ρ0,它描述的是:

一個以物質為主的宇宙幾乎接近於停止膨脹的狀態時所對應的宇宙質量密度。

根據普朗克衛星的觀測結果,宇宙近乎於平坦的,意思是宇宙在大尺度上是不彎曲的,這個精度達到了千分之六。因此,我們可以通過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得到,

如果我們把哈勃常數取值為70 km/s·Mpc,那就可以得到一個宇宙臨界密度0.9×10^(-29)g/cm^3。然後,我們可以把現在的宇宙密度和這個宇宙臨界密度做一個比值,就可以得到密度參數Ω0,當Ω0≤1時,就是開宇宙,當Ω0>1時,就是閉宇宙。

具體是開宇宙還是閉宇宙,我們可以通過觀測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來進行確定。

那閉宇宙和開宇宙意味著什麼呢?

如果是閉宇宙的結果,這意味著引力佔據了主導,宇宙會在引力的作用下逐漸減速膨脹,然後開始收縮到一個熾熱的奇點上,也就是大擠壓。宇宙開始向內壓縮時,溫度會不斷上升,如果那時候還存在生命,那這些生命要麼被熱死,要麼被擠壓死。

也有科學家提出,快速收縮的力量足以使宇宙再一次發生大爆炸,這也就是

大反彈。又有人提出宇宙可能就是在大擠壓和大反彈的無限循環中,這也就是循環論。

這是閉宇宙對應的三種結局:大擠壓,大反彈,無限循環。

開宇宙則對應的是大撕裂,也就是說,宇宙將會永遠膨脹下去,星系,恆星甚至是原子都會被撕裂。

除了大撕裂,在開宇宙中還存在著一種熱寂說,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也就是熵增定律,宇宙的結局將會是熱均勻分佈在宇宙中,使得宇宙沒有熱傳遞,沒有了熱傳遞,也就意味著沒有了信息的傳遞,宇宙一片死寂。

無論時大撕裂還是熱寂說,宇宙的溫度都會越來越低,越來越冷。

所以,開宇宙對應的是大撕裂熱寂說

最後,我們來總結一下,

  • Ω0<1,對應閉宇宙,宇宙的終局可能是大擠壓、大反彈和無限循環宇宙;
  • Ω0≤1,對應開宇宙,宇宙的終局可能是大撕裂和熱寂。


鍾銘聊科學


對於你認為宇宙的最終結局是什麼呢之話題,我個人的觀點認為,宇宙是沒有最終結局的,是無始無終的,是永恆客觀存在的無窮無盡、無邊無際、無限物質和無限空間之自然天體。宇宙之內的一切事物才會有結局現象。為什麼會這樣說呢?


因為,只有宇宙的客觀存在,才會有無機物向有機物轉換現象的存在,才會有活性生命物質的形成與存在,才會有我們人類的今天,人類才會通過感知感覺的悟性手段去探索和認識這個浩瀚無垠的宇宙。


宇宙是由數之不盡的恆星及其恆星系所構成無限空間的自然天體,每個恆星系都是由一顆巨大質量的恆星和諸多個大行星所組成,每個恆星系都是一個個獨立性的物質週期循環運動的單元實體,可實現恆星及其恆星系週期的循環再生和無限的輪迴,就像一個個數之不盡的宇宙細胞一樣,各自有各自的再生週期與輪迴,充斥著整個宇宙的無限空間,共同來支撐著無邊無際、無窮無盡宇宙的客觀存在,共同來保持著宇宙無限空間、無限物質的永久恆存。

由此可見,宇宙是無始無終客觀永恆存在的無限自然天體,是不存在著宇宙最終結局的問題。但是,宇宙之內的一切事物,都會有周期循環結局的表現,事物在結局的同時會洐生出新的事物。不知這樣的回答是否準確?!如讀者閱後覺得我說的對,希給個點贊並關注我,可閱讀到我相關科學領域前沿上千個的原創答題,歡迎大家一起來討論和學習。宇明於東莞市。(注:原創作品,版權所有,抄襲必究。)


地外天使


你這個問題,很難回答,雖然我們存在於這個宇宙,但我們對於宇宙的認識大概萬分之一都不到。一個我們都不瞭解的東西,如何能知道它的結局呢。但是,認識有限,想象無限啊。我想宇宙可能是個湯糰,被一個巨大生物一口吞下,然後宇宙就開始擠壓,所有的星球都被壓碎,最後,巨大生物的消化液充斥整個宇宙,所有碎渣都被溶解,被吸收。我們的宇宙就成了某一生物的一部分。你覺得這個結局滿意否?





無錫山人


宇宙的最終結局就是最終為人類所掌握利用。人類可能會飛出太陽系,到別的星系上去。人類沒有外星人敵人,人類的敵人是自己。人類可能找到了延長壽命的科學方式方法,懂得怎麼樣尋求生命因素的最自然最奇妙的搭配,個體並不是完全依靠電腦機器之類的,當然那時電腦和生物科技應該是非常的和諧運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