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入長安”是誰的詩?有什麼故事?

269852880003


問題:

“歌舞入長安”是誰的詩?有什麼故事?


前言

“歌舞入長安”這句詩最早出自北齊的祖珽詩作,後來被寫鵝鵝鵝的駱賓王借用而聞名。

大家對於駱賓王都很熟悉,但是對於祖珽可能就比較陌生,這是南北朝時期的一個怪才。

一、祖珽《從北征詩》

唐朝大書法家歐陽詢等人曾經編寫過一部《藝文類聚》,前後用了三年的時間(始於唐高祖武德五年 ,武德七年結束), 這部書中的第59卷記載了兩首《從北征詩》,其中一首是祖珽的:

北齊祖孝徵從北征詩曰:翠旗臨塞道,靈鼓出桑乾,祁山斂雰霧,澣海息波瀾,戍亭秋雨急,開門朔氣寒,方系單于頸,歌舞入長安。 

大家熟悉的《三字經》中有這樣一句:

"瑩八歲,能詠詩;

這個瑩,就是祖珽的父親祖瑩,祖瑩是北魏(後東魏)大臣、著名的文學家,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又被北齊、北周代替。

祖珽,字孝徵。自幼天資過人,善詩文工音律,能彈琵琶作新曲。還懂四夷之語,擅陰陽占卜,還懂醫術,為當時奇才。作官至北齊的宰相,權傾朝野。

不過此人生活放縱淫亂、還喜歡偷東西被人贓俱獲。祖珽大權在握後幹了不少壞事,特別是陷害了北齊國之棟樑斛律光,將其滅族。造成北齊國無良將,不久被北周所滅。

北齊皇帝高緯後來把他貶謫徐州刺史。在徐州又能率兵與南陳作戰退敵,真是文武皆能的怪才。

從祖珽的這首《北征詩》可以看出,北朝也深受沈約四聲說的影響,八句都是律句,不過也有這個時期一個顯著的特點:失粘。

北齊建都鄴(今河南安陽北至河北臨漳南),北周建都長安,從“歌舞入長安”可知,這次北征是北齊和北周之間的一次戰役。

漢朝以後,匈奴在北方衰落後,鮮卑人進入蒙古高原,匈奴與鮮卑不斷通婚,後代被稱為鐵弗人。北周的皇族宇文氏是漢化鮮卑人,因此祖珽詩中有“方系單于頸”之說。

二、駱賓王

駱賓王大家就非常熟悉了,我們幼兒園裡就知道的詩人中,他的名氣可能比李白還要大。每個小朋友都能背出: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唐高宗儀鳳三年(678), 擔任侍御史的駱賓王已經60歲了,他因為上書議論政事被定罪下獄。他的 五言律《在獄詠蟬》中曾經寫到: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當時唐高宗因為身體多病,武則天已經逐漸掌握朝政。駱賓王一直反對武氏篡唐,但是稍有微詞就有性命之憂,因此也不敢明目張膽的反對,所以會有“失路艱虞,遭時徽纆(在獄詠蟬詩序)”的痛苦。

駱賓王於第二年(679)遇到大赦出獄。不久出任臨海縣丞,後棄官遊歷 。這一段時期曾作《詠懷詩》 明志,有“寶劍思存楚,金錘許報韓”、“ 阮籍空長嘯,劉琨獨未歡。”來表示自己擁護李唐的志向。

嗣聖元年(684年),武則天廢唐中宗李顯 。 九月,徐敬業在揚州起兵討伐武則天,駱賓王加入了這支隊伍,還寫出了千古流傳的《為徐敬業討武曌檄》大罵武則天:

洎乎晚節,穢亂春宮。潛隱先帝之私,陰圖後庭之嬖。入門見嫉,蛾眉不肯讓人;掩袖工讒,狐媚偏能惑主……

並且質問道:“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 ,文章傳到武則天耳中,愛才的女皇帝竟然讚不絕口,恨不能羅致麾下。

就在出兵之時,駱賓王寫了這首五言絕句《在軍登城樓》 :

城上風威冷,江中水氣寒。 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長安。

可惜這次起兵2個月後就以失敗告終,徐敬業被殺,駱賓王不知所終。《唐才子傳》中說宋之問後來遇到了一位詩僧,據說是駱賓王。

三、兩個詩人的歌舞入長安都是一種奢望

1、駱賓王 歌舞入長安

駱賓王的“歌舞入長安”,有人說具有一定的諷刺之意。清代徐增在《而庵說唐詩》中評價:

有諷敬業意。

從結果來看,這個徐敬業虎頭蛇尾,不堪大用,他的起兵似乎還沒有駱賓王的那片文章影響大。

清黃叔燦《唐詩箋註》則認為:

只著“歌舞”句,而在軍中之苦,俱從反面托出矣。五字何等氣魄!

這種解讀比較符合大家的認識,我們這個時代的人,看過不少老電影,解放軍載歌載舞入城得場景印象特別深。

2、祖珽 歌舞入長安

至於祖珽的“方系單于頸,歌舞入長安“,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更像一種諷刺。

公元564年,邙山之戰時,斛律光等人大敗北周軍。公元572年,北齊名將斛律光被祖珽陷害滅族,北周皇帝趁勢進軍北齊。

此後北齊與北周較大的戰役有河陰之戰、平陽之戰、鄴城之戰。北齊幾乎都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

“方系單于頸"從來沒有實現,”歌舞入長安“也是一種夢想。

北周軍隊577年攻入鄴城,滅北齊。北周武帝入鄴城時曾說"如斛律光在,我焉能入此地"。祖珽這個北齊的佞臣對於北周來說,可謂”功不可沒“。

結束語

徐增在《而庵說唐詩》中說駱賓王有諷刺徐敬業的意思,如果瞭解了這句” 歌舞入長安 “出自祖珽的詩,或許真有幾分道理。

果然,徐敬業最終兵敗身亡,這或許就是”詩讖“吧?

您以為徐增說得對不對呢?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這句詩是出自駱賓王的《在軍登城樓》

唐代詩人駱賓王,寫在深秋的一個清晨,詩人登上了廣陵城樓,縱目遠望,浮思遐想,然後寫詩人對討武戰爭必勝的信心。這首小詩,屬對工整,語言樸實,音韻和諧流暢。




紫心之羽翼


是唐代駱賓王作的《在軍登城樓》,原文如下:

城上風威冷,江中水氣寒。 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長安。當時公元683年(弘道元年),唐高宗去世,武則天把持朝政,引起人民不滿。不久被貶為柳州司馬的李敬業提出“匡復唐室”的口號,在揚州起兵征討武則天。被貶為臨海丞的駱賓王也投奔李敬業麾下,負責軍中宣傳工作。他寫下了這首反詩,表現出詩人必勝的信念及勇往直前,不成功則成仁的徹底反抗精神和大無畏氣概。




用戶6180549354


歌舞入長安,出自唐朝駱賓王的《在軍登城樓》城上風威冷,江中水氣寒。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長安。

平仄:平 仄 仄 平 平

韻腳:上平二十五寒

拼音: 13rùcháng|zhǎngān

長安乃當時唐朝的都城,歌舞也就是載歌載舞,那麼若按字面理解,歌舞入長安就很好解釋了,但是,解讀任何一首作品,都要結合創作背景。

創作背景:

下面咱們結合當時的創作背景來解釋此詩:話說那是弘道元年,也就是公元683年,當朝皇帝唐高宗不幸駕崩,朝政落在了武則天手中,引起朝野上下的非議與不滿,民間也有很多傳言,說什麼天有異象,必將大禍來臨,也就是俗話常說的“女人當家牆倒屋塌。”

面對大臣的不滿,武則天當然也要剷除異己、反手一擊,這時候,就有一個叫李敬業的撞到了槍口上,不久就被貶到柳州,被貶的李敬業提出“匡復唐室”的口號,在揚州起兵征討武則天。

而此詩的作者駱賓王被貶為臨海丞之後,正積鬱難平,聽說李敬業起兵,當然好不猶豫去投誠。小時候就能寫下,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的的駱賓王,投奔到李敬業麾下,負責軍中宣傳工作。以筆為刀,寫下了許多檄文,其中寫於同一時期《討武曌檄》與《在軍登城樓》,被認為是檄文的高度藝術概括。

就在起兵的過程中,眼看深秋將至,風雨瀟瀟,江霧迷濛,詩人懷著複雜的心情,在一天清晨登上了廣陵城樓。環顧四周,眾目遠眺,頓感江面水氣冷凝,城上寒風悽悽,真乃風瀟瀟兮易水寒,一派肅殺景象……

這種悲涼的氛圍,迅速激起了詩人慷慨悲壯的愛國情懷,更加堅定了匡復大唐的決心和信心,於是揮筆寫下了這首詩。以“歌舞入長安”作結,就好比喊著,衝啊,前進!我們必會勝利的反抗精神和大無畏氣概。

詩譯:

城上軍威使人望而生畏,連江中的水都似乎殺氣騰騰。

現在,我身穿軍裝準備戰鬥,等到平定了天下時,一定載歌載舞進入長安京城。

註釋

軍:指軍中。

風威:軍威。險:望而生畏的意思。

水氣:指殺氣。寒:不寒而慄。

戎衣:即軍裝。定:平定。

歌舞:載歌載舞。長安:唐的都城。


舍知堂


這句詩出自駱賓王的《在軍登城樓》

是唐代詩人駱賓王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該詩以對句起興,寫在深秋的一個清晨,詩人登上了廣陵城樓,縱目遠望,浮思遐想,然後寫詩人對討武戰爭必勝的信心。這首小詩,屬對工整,語言樸實,音韻和諧流暢。

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唐高宗去世,武則天把持朝政,廢中宗(李哲)為廬陵王,立相王(李旦)為睿宗,重用武三思等人,排斥異己,刑法嚴苛,引起人民不滿。不久被貶為柳州司馬的李敬業提出“匡復唐室”的口號,在揚州起兵征討武則天,一時響應者甚眾,起兵十來天就糾集了十多萬人,震驚了全國。被貶為臨海丞的駱賓王也投奔李敬業麾下,任匡復府的藝文令,負責軍中宣傳工作。在此期間,他草擬了著名的《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討武曌檄》),義憤填膺地歷數武則天“近狎邪辟,殘害忠良,殺姊屠兄,弒君鴆母”之罪。與之同時,寫下了《在軍登城樓》。


大魁的幸福生活


駱賓王的《在軍蹬城樓》城上風威冷,江中水氣寒。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長安。駱賓王乃俠肝義膽,好名不平增為討伐武則天入徐敬業之部憤書《討武曌檄》後因徐失敗,駱不知所蹤。傳說不一,有說被武秘密處死,有說出家當了和尚,遁入空門。知之甚少。望斧正


老玉米991


駱賓王。

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長安。

駱賓王天生一副俠骨,專喜歡管閒事。

喜歡幫痴心女子打負心漢,寫了一首《豔情代郭氏答盧照鄰》。

跟徐敬業造反,寫了一首《為徐敬業討武曌檄》。兵敗後不知所終,遁入空門。


雪上風行江湖


是唐朝的駱賓王。讚頌當時的盛唐長安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