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我给奶奶500元。”你怎么才给这点钱


“过年,我给奶奶500元。”你怎么才给这点钱

来源|遇见小mi(ID:yujianxiaomi2015)

1

在昨天的文章《初二,我们都没回娘家》中,我说了一件事,因为特殊情况,娘家回不去了,让妈妈给奶奶500块钱,我的一点心意。

收到了一条留言,“你才给姥姥500?我女儿给姥姥2000。”

我也很认真回答了这个读者的留言,这件事,我觉得挺值得讨论的,所以决定写一篇文章。

“过年,我给奶奶500元。”你怎么才给这点钱

▲读者留言

首先,有一件事值得肯定,这个读者的女儿做得很好,给了姥姥2000块钱,行动上,是心意,没有任何问题。在我们农村, 2000块钱,够老人花很久的。

我给老人500块钱,确实不多,但真的是心意,不能单纯地用钱多少来评论。

我88年出生的,在山东,父母这一代,大都是多子女家庭,我妈妈兄弟姐妹5个,姥姥4个女儿,1个儿子,我这一辈有11个人。

现在,姥姥需要卧床,我们5家轮流照顾,过年的话,一般在舅舅家,年前,我去看的时候,没有给姥姥钱,给了舅妈500块钱,又包了200块压岁钱给舅妈的孙女。

给姥姥钱,她也花不了,给舅妈钱,意思也很明显,希望能够对姥姥更好一些。在农村,儿媳妇好了,老人的日子会好过很多。

处理家庭问题,很难简单地一刀切,需要付出,需要平衡。

“过年,我给奶奶500元。”你怎么才给这点钱

我爷爷奶奶条件好一些,存款比我爸妈都多,每次回家,我都给他们钱,300,500不等,也没有多给。

老人很开心,平常舍不得花钱,我给钱后,就跑到集上买吃的,因为她要“显摆”一下:“这是俺孙女给我的钱。”

然后,她接受到一波夸赞,心满意足地回家了,估计比她吃好吃的都开心。

如果老人不涉及生活、看病等大事,这个给钱,就有讲究了,很考验“情商”。

因为长期写作的缘故,我对各种信息很敏感,每次看到一群人聊天,我也会听到一些讨论,比如过年,我可是给了多少钱,谁谁才给了那么一点。其实,只要一个人在付出,我觉得都值得肯定。

毕竟每个人条件不一样,每个人只能先顾好自己的小家,力所能及的基础上,才能多做一点事。

那么,你可能会说,我自己想给多少是多少,管其他人干嘛。

这不一样,你想对老人好,有各种方式,比如我姥姥长期卧床,我就给她买了一个护理床,翻身、解决生活问题,特别方便。

你要考虑到其他人的感受,这是对人的尊重。何况一个人能力有限,一家人齐心协力,才会少很多糟心的事情,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过年,我给奶奶500元。”你怎么才给这点钱

2

上面说的,还都是小事,涉及到“大事”,就更需要多方考虑。比如家里3个女儿一个儿子,这个儿子要结婚了,3个女儿中,2个条件比较好,1个条件不好,按照习俗,份子钱给5000块钱是合适的。

条件好的,非要提议给2万,那么,条件不好的,没有办法,咬牙给。聪明的父母,要一下面子,过后,条件不好的女儿,再退1万。

要么,就是这样的事情,三个女儿都给5000块钱,条件好的女儿,会在其他事情上帮衬娘家。

可是这是理想状态,总有一些人需要这样特殊的时机炫耀一下,唯恐别人不知道她有钱,像开屏的孔雀一样,告诉大家:“快点来看看,我有多美。”

这样的后果,只是满足了自己的内心,家庭关系搞差了,最后,自己还委屈,内心里,不断发问,“为什么我付出了这么多,花了这么多钱,你们还不理解我?”

很多好事,我们不要让它变成负担,比如过年,子女给父母买礼物、给钱。

另一个读者留言,问我每年给爸妈弟弟多少红包?她考虑的问题也很实际。

“过年,我给奶奶500元。”你怎么才给这点钱

读者留言

我们可以思考一个问题,你想要什么样的家庭生活?

我想要一家人和睦相处,每个人都变得越来越好,同时,大家又是独立的个体。

我和刘先生都是有兄弟姐妹的人,我们每一个小家庭,都是以自己为先,小日子过得都不错。同时,大家庭,有一套处事规则,都为了一个目标:解决父母养老和生病后的治疗问题。

总之,一切以解决问题为第一位,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互相帮衬。

“过年,我给奶奶500元。”你怎么才给这点钱

3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任何关系处理好,需要情感的一方面,更需要理性的思考,仔细想明白一件事。

这几天的疫情,我也看到网上一些评论企业和明星捐款的事情,捐多了就赞扬,少了就道德绑架。

我认为公益的事情,哪怕捐1块钱,也是心意,自愿原则:我们只能要求自己行动,不能绑架别人,让别人做什么。

我的好朋友鲁瑾姐,发起了向阳花基金,已经做了7年,很辛苦,我每个月会固定捐钱,也会参加他们的一些活动,但作为老板,我不会要求我公司的同事也如此做。

我认可鲁瑾姐的公益理念,同时,我觉得赚点钱,捐出去一些钱,也是给自己积福报。

不捐款也没关系,做好自己手上的事,照顾好自己的家庭,已经是为社会做贡献。

在处理很多事情上,我有一些标准分享给大家。

“过年,我给奶奶500元。”你怎么才给这点钱


先问问自己,我能做什么?

做到什么程度?

做事的人都知道,做好一件事真是太难了,我们能做的很少。

不做事的人,会发现,苛责别人太容易了,动动嘴就可以了。

这一刻我能做到什么样?是不是可以持续呢?

凡事不要过于用力,做太多的道德绑架,冷静下来,你会对那些做事的人,深感佩服。

“过年,我给奶奶500元。”你怎么才给这点钱

考虑实际情况,不攀比

每个家庭的情况不一样,每个人的情况也不一样

我是一个很务实的人,多大能力,干多大事。

就拿给父母钱这个事,给多少钱只是一个数字,背后肯定有思考的。

我公公身体不好,刚动完手术,每个月吃药不少钱,亲戚太多了,人情来往又是一笔大的费用,各种钱算下来支出不少。

现在,大家条件都不错,就商量着别让他工作了,打打太极拳,享受生活。这一些钱,我们大家出。

前几年,公公还有工作,婆婆也没有去世,我们给父母钱,过年给3000块钱,一点心意。

有的家庭条件好,父母有退休金,不用给父母钱,多回去陪父母,自己照顾好自己,父母就很开心了。

一定不要逞强,不要攀比,我们是为了让生活更好。

“过年,我给奶奶500元。”你怎么才给这点钱

注重边界感,手不要伸太长

关于父母养老的问题,我们家的原则,各自照顾好自己的父母。

姥姥和爷爷奶奶的养老问题,就听自己父母的,平常多尽一点心意,每次回家去看他们,买点东西,给点零花钱。

比如我姥姥已经不能动了,几家轮流照顾,要是我的思想,应该请专业的人照顾,不要经常来回换地方,或者送到专业一些的养老院。

我要是这样干涉了,会被“骂死”。当然,我可以说,这个钱,我出。但姥姥自己内心,都接受不了,更何况,和妈妈姐妹弟弟打交道的是她,不是我,他们有自己的处事原则。

我觉得这是农村目前养老最可取的方式,子女轮流照顾。

“过年,我给奶奶500元。”你怎么才给这点钱

除非有一种情况才干涉,就是自己的父母,以年轻时老人对她不好为由,不照顾老人,这在法律上都是不被认可的行为。

既然没有这样的事发生,我尊重他们。

我们总以为自己的方法是最好的,你耐心听过对方的想法吗?你知道别人的实际情况吗?

更何况,我们的力量真是太小了,很多事情真做不到,接受自己的渺小,同时,理解别人,做能做的事情,我想无论对家庭关系处理,还是工作,都会很有帮助,会越来越好。

相信时间的力量,只要做正向的积累,事情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就像对我姥姥和奶奶,从大学毕业,到现在,已经快9年了,每次回家都去看她们,她们肯定知道我心意的。

一件小事,持续做下去,真的会不一样。


杨小米:自媒体【遇见小mi】创始人,《行动变现》一书作者,心理学科班出身,定居在上海的山东人,3年从普通职员到市场总监,并创业,分享职场经验和成长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