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傑中,為什麼楊炯曾自我評價說“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後”?

269852880003


初唐四傑

所謂初唐四傑,指的是唐朝初年四位傑出的文人。在中國文學史上,這四位文人對中國文學的發展和推動,起到了劃時代的意義。

初唐四傑,指的是王楊盧駱。

王,指的是王勃。千古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就是出自王勃的手筆,此外,中學課本中還收錄了多篇王勃的詩文,這些足見王勃的影響力。


楊,指的是楊炯。代表作有《從軍行》,讀完後讓人感到熱血沸騰,有投筆從戎的衝動。

盧,指的是盧照鄰。絕句“得成比目何辭死,只羨鴛鴦不羨仙”出自此人手筆。

駱,指的是駱賓王。駱賓王算是四傑中最為傳奇的人物。《詠鵝》出自此人手筆。駱賓王曾協助李敬業討伐武則天,李敬業討伐武則天的文告檄文,出自此人手筆。對於駱賓王的才華,武則天十分欣賞,甚至在知道駱賓王討伐自己檄文的內容後,表示:這樣的人才沒為自己的政權服務,這是宰相失職。

楊炯因何輕視王勃?

在《新唐書》中,有過這樣的記錄:說的是楊炯在得知天下人以“王楊盧駱”評價四人的時候,表示:對於自己排在盧照鄰之前,自己表示愧疚,深感不足,但是讓自己排在王勃後邊,自己感到羞恥。


那麼,楊炯這麼說,動機何在?

個人感覺,可以從以下幾點來做分析:

文人相輕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承認自己不足是一件很難的事情,而嫉妒和虛榮,又是人的一種本能。即便是雄才大略如魏武帝者,也會因為嫉妒楊修的才華,而選擇誅殺楊修。因此,自古以來,文人相輕的事件,在中國歷史上層出不窮。

但是,人性中又隱含著虛偽的元素。比如近代袁世凱在稱帝之前,還曾假惺惺的三讓皇位——既分別表示要把皇位讓給宣統帝、明朝宗室後人和孔子後人。

因此,楊炯表示自己愧在盧照鄰前邊,是一種虛偽體現,而對於自己排在王勃後邊,則是出自一種不服心理。

王勃行為不端

此外,盧照鄰的年紀比照楊炯要大,因此楊炯表示自己愧在盧前,表示對盧大哥的一種尊重。而王勃的一些行為,和才幹要完全不相符。


王勃少年時,因為寫過一篇《檄英王雞》的文章,而觸怒唐朝皇帝,最終被唐高宗逐出京城。從這一行為,不難看出王勃的處事能力是很差的。

此外,王勃在擔任虢州參軍期間,又因為殺人而觸怒唐朝法律,最終險些被處決。之後因為朝廷宣佈大赦,而讓王勃躲過一劫。

王勃的種種不端行為,給了楊炯鄙視自己的口實。


藤樹先生


問題:初唐四傑中,為什麼楊炯曾自我評價說“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後”?


前言

關於楊炯的這段話出自於《舊唐書·楊炯傳》:

炯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以文詞齊名,海內稱為王楊盧駱,亦號為'四傑'。炯聞之,謂人曰:'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後。'當時議者,亦以為然。"

根據史書記載,不僅楊炯自己這樣認為,當時看熱鬧的人,也贊同楊炯。為什麼有這麼多人認可呢?

一、宰相的背書

舊唐書是後晉人所作,新、舊《唐書》和《資治通鑑》裡的某些史實,取材於《朝野僉載》﹑《隋唐嘉話》等書 ,其中元和年間就成書的唐朝劉肅《大唐新語》記載:

張說謂人曰:楊盈川文思如懸河注水,酌之不竭,既優於盧,亦不減王,‘恥居王後’信然,‘愧在盧前’,謙也”。

當時的宰相張說:楊炯這個人很有才,不但比盧照鄰強,而且一點也不比王勃差,他自己說‘愧在盧前’,實在是謙虛呀。

看來張說的意思是,楊炯應該是初唐四傑的第一位。

二、楊炯有別於其他三人的原因

張說認為楊炯第一,原因並沒有說的太清楚,“懸河注水,酌之不竭”,未必其他三人做不到。關於這四個人的區別,明朝人許學夷《詩源辯體》中說到了他的認識:

五言自漢魏流至陳、隋,日益趨下,至武德、貞觀,尚沿其流,永徽以後,王、楊、盧、駱則承其流而漸進矣。四子才力既大,風氣復還,故雖律體未成,綺靡未革,時中多雄偉之語,唐人之氣象風格始見。……然析而論之,王與盧、駱綺靡者尚多,楊篇什雖寡,而綺靡者少,短篇則盡成律矣。炯嘗曰:“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後。”他日,崔融與張說評勃等曰:“勃文章宏放,非常人所及,炯、照鄰可以企之。”說曰:“不然,盈川文如懸河,酌之不竭,優於盧而不減王。恥居後,信然;愧在前,謙也。”意炯當時必多長篇大什,而零落至此,惜哉!

1、雄偉之語多,綺靡之語少

許學夷《詩源辯體》講了《詩經》到明代詩歌各個時期的特徵。 他評價五言詩到了初唐四傑時期,,一改頹勢,雖然格律未規範,但是常有“雄偉之語”,開始看到“唐人之氣象 ”。

但是,四個人是有區別的,王勃、盧照鄰、駱賓王的“綺靡者”還是比較多,而楊炯的作品雖然少,但是雄偉之語最多,綺靡的作品(綺靡者)最少。

這是大家認為楊炯比較出色的原因之一。

2、短篇盡成律

還有一個評價是:短篇則盡成律矣。

人許學夷說,初唐時“故雖律體未成”,但是楊炯“短篇則盡成律矣。”格律詩在初唐漸漸定型,首先是五律的定型比較早。

其實五言律詩在南北朝後期就有標準的作品出現,但是依然不太規範的五律(失黏、失對等)多一些。

而楊炯的五律相對標準得多,例如:

《劉生》押【真】韻 平起仄收

卿家本六郡,年長入三秦。白璧酬知己,黃金謝主人。劍鋒生赤電,馬足起紅塵。日暮歌鐘發,喧喧動四鄰。

《驄馬》 押先韻  仄起平收

驄馬鐵連錢,長安俠少年。帝畿平若水,官路直如弦。夜玉妝車軸,秋金鑄馬鞭。風霜但自保,窮達任皇天。

《折楊柳》 押刪韻  仄起仄收

邊地遙無極,徵人去不還。秋容凋翠羽,別淚損紅顏。望斷流星驛,心馳明月關。藁砧何處在?楊柳自堪攀。

《從軍行 》  押庚韻  平起平收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從楊炯五律可以看出,他注意避免初唐人經常犯的詩病:失黏,除了這四首 , 楊炯其他五言律幾乎都符合格律詩的四個要求:黏連、平仄、對仗、押韻。

楊炯除了格律形式上的完善, 內容上也突破了齊梁"宮體"詩風,他的《戰城南》、《從軍行》、《出塞》、《紫騮馬》等,表現了為國建功立業的戰鬥精神與理想 。

三、勃等雖有才名,而浮躁淺露

唐代劉肅的《大唐新語》還記錄了這麼一個故事:

裴行儉,少聰敏多藝,立功邊陲,克兇醜。及為吏部侍郎,賞拔蘇味道、王勮,曰:“二公後當相次掌鈞衡之任。”勮,勃之兄也。時李敬玄盛稱王勃、楊炯等四人,以示行儉,曰:“士之致遠,先器識而後文藝也。勃等雖有才名,而浮躁淺露,豈享爵祿者,楊稍似沉靜,應至令長,並鮮克令終。”卒如其言。

宰相張說的《贈太尉裴公神道碑》一文中也說:

(裴行儉)評曰:“炯雖有才名,不過令長,其餘華而不實,鮮克令終。

當年的吏部侍郎裴行儉非常善於看人,唐高宗朝宰相李敬玄非常看好初唐四傑。但是裴行儉說王勃”雖有文才,而浮躁淺露,豈享爵祿之器耶!“果如其言。

王勃被召為沛王府修撰,沒想到不務正業做了一篇《檄英王雞文》 ,結果惹怒了唐高宗。沛王李賢當時只有13歲,皇帝認為王勃變相鼓勵王子們玩物喪志,還會導致諸王之間產生矛盾,所以把王勃趕出王府。

後來王勃又因殺了官奴曹達,導致父親王福畤因此被貶為交趾令。王勃探望他父親落水而死,果然如裴行儉所言:鮮克令終。

對於初唐四傑,裴行儉最看好的也是楊炯:“楊稍似沉靜”。不過對於楊的仕途,他並沒有太高的期望:“應至令長”。後來楊炯被選任盈川(今浙江衢縣附近)令, 並且在任上去世。裴行儉真是個算命先生。

結束語

關於楊炯和王勃的比較,明代詩評大家胡應麟在《詩藪·內編》中說:

盈川近體,雖神俊輸王,而整肅渾雄。究其體裁,實為正始.........

意思是,楊炯的近體詩(格律詩),從體裁上看,是真正唐朝格律詩的開端。

以前讀到楊炯《從軍行》的時候,老街依韻作過一首五律為習作,請詩友們指正 :

何方蘆管聲,回首望神京。瀚海無昏旦,沙場半死生。
憑風歸雁去,吹角暮雲平。白髮將軍在,匈奴莫近城。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楊炯是初唐四傑之一,和王勃一樣,楊炯也是一個神童。楊炯文學才華出眾,善寫散文,尤擅詩。現存詩30餘首,以五言見長,多邊塞征戰詩篇,今天我們一起欣賞他最知名的一首詩。

從軍行 唐 · 楊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這首詩借用樂府舊題“從軍行”,描寫一個讀書士子從軍邊塞、參加戰鬥的全過程。僅僅四十個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動,又渲染了環境氣氛,筆力極其雄勁。永隆二年(681年),突厥侵擾禮部尚書裴行儉奉命出征,楊炯當時為崇文館學士,對此頗有感觸。於是他利用樂府舊題,歌頌了投筆從戎、保衛邊防的愛國精神,表現了詩人希望建立軍功的豪情壯志。

這首詩風格雄渾剛健開盛唐邊塞詩之先河。“峰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峰火已照到京城,此刻敵情嚴重,形勢緊急。書生心潮澎湃,激憤難自抑,急欲投筆從戎,報效祖國,這一“自”字,表現了這位書生由衷的愛國覺悟,顯示出愛國志士的精神境界,只一句話就奠定了整首詩的感情基調。

“牙璋辭風闕,鐵騎繞龍城”。辭別皇宮,將軍手執兵符而去;圍敵攻城,精銳騎兵勇猛異常。這句說明出師的神聖隆重。“辭風闕”、“繞龍城”,通過空間場面的大幅度跳躍,概述了我軍出師節節勝利的雄壯氣勢,渲染了直搗敵人老巢的鏖戰氣氛。展示了書生投筆從戎、轉戰沙場的變化和行動。為下面進一步描寫戰爭的悲壯和艱辛作鋪墊。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這句進一步描寫戰爭的悲壯和艱辛,大雪瀰漫,遮天蔽日,使軍旗上的彩畫都顯得黯然失色,這是看到的景物。狂風呼嘯,與雄壯的進軍鼓聲交織在一起,這是聽到的聲音。詩人以象徵進軍的“旗”和“鼓”,寫出戰爭的悲壯和艱難,表現出征戰將士冒著嚴寒和冰雪同敵人搏鬥的堅強無畏精神和在戰鼓激勵下奮勇殺敵的悲壯艱難的戰鬥場面。正因為這種沙場不平凡的戰鬥生活和為國殺敵的愛國精神,才有下兩句的直抒胸臆。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這是最後書生髮出的嘶吼,也是詩人表明自己的志向。經過悲壯艱苦的戰鬥生活後,對自己投筆從戎擇的反思。他寧願馳騁沙場,為保衛邊疆而戰,也不願做置身書齋的書生。這種豪情壯志也是唐代昂揚向上的時代精神的反映。杜甫就有“壯士恥為儒”的詩句。在初唐詩壇上還籠罩著六朝綺靡之風的情況下,這種雄渾剛健、昂揚慷慨的詩風是很少見的,它可謂開盛唐詩風之先聲。

楊炯替無數人說出了心聲,投筆從戎是許多書生的心願,上陣殺敵不是男兒熱血沸騰後的快意恩仇,而是任何一個仁人志士的責任義務,是中國讀書人的決心,是每一個人的使命,楊炯用“寧為百夫長,不做一書生”表明了心跡,為後世盛唐氣象指明瞭方向!





草夕寸品文史


“初唐四傑”中,最出名的是王勃,文學成就最高的也是王勃。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閣序》這些詩賦,因為進入教材,為我們耳熟能詳。相反,很多人卻並不知道盧照鄰這個人,他的人生經歷,他究竟寫了什麼詩歌,大家都不甚了了。

不過,《新唐書》記載:“炯嘗曰,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後。議者謂然。”就是說,同為“初唐四傑”之一,排在第二位的楊炯,對王勃和盧照鄰卻有截然不同的判斷。楊炯認為他恥於排在王勃之後,卻羞於排在盧照鄰之前。顯然,他的意思是說,盧照鄰的水平,是明顯高於王勃的。

(楊炯)

那麼,楊炯當時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判斷?而且當時的人還“議者謂然”,也就是說還同意他這個判斷。這是怎麼回事呢?

我認為,楊炯之所以做出這樣的判斷,不完全是奔著文學成就去的,而是有其它因素在裡面。有什麼因素呢?

一、年齡問題。

王勃是650年生的,楊炯是650年生的,盧照鄰是636年生的。也就是說,楊炯和王勃是同齡的,盧照鄰大楊炯和王勃14歲,算得上是他們兩人的長輩。

我們知道,很多人對長輩都是充滿敬重的,在對長輩做評價的時候,也不吝嗇讚美之詞。就算長輩沒有那麼大的成就,在讚美上誇張一點,從尊重長者的角度來說,大家也不覺得這樣有什麼不妥,自己內心也心甘情願。

但同齡人就不這樣了。很多人都對和自己同齡的人不服氣,都要和他較一較勁。現在楊炯排在王勃的後面,他當然很不服氣了。

對於這個排位,楊炯不服氣的,還不僅僅是因為他排在王勃之後,而是王勃排在首位,他排在第二位。在一個排位中,排在首位和排在第二位的,都是非常敏感的。排在首位,說明這個人是領袖,是具有超凡能力的。排在第二位的則說明,他雖然能力上也是出類拔萃的,但因為有人比他更厲害,他只能屈居第二。這在第二位的心中,是一種“既生瑜,何生亮”的滿滿的不平和不服。

(王勃雕像)

二、人品問題。

王勃很早就表現出了積極入世的樣子。663年,王勃才13歲,就寫了一篇《上絳州上官司馬書》,在文中表達了要當官的想法。664年,王勃14歲的時候,又上書右丞相劉祥道,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表達想當官的想法。被劉祥道稱為“神童”。665年,王勃15歲的時候,又給唐高宗上了一篇《乾元殿頌》,稱頌唐高宗,同時再次表達了想當官的心思。而這篇賦也讓唐高宗大稱王勃是“奇才”,第二年便授予他朝散郎的職位,那時候他16歲,是朝廷中最年幼的官員。

雖說在唐朝時期,士人想要當官,都有向當權者獻詩獻賦的傳統。但是,像王勃那樣,從那麼小開始,就非常密集地獻詩獻賦,而且向皇帝獻賦,還是比較少的。再加上古代知識分子都有清高的一面,瞧不上那些對官員趨炎附勢的人,因此,王勃的作為,確實是容易遭詬病的。

而王勃後來發生的一件事,更讓他的聲譽受到很大的影響。當時,唐高宗把王勃分給沛王李賢,讓他輔佐李賢。後來,李賢和英王李顯鬥雞,王勃幫李賢寫了一篇《檄英王雞文》,也就是為李賢的雞,討伐李顯的雞。這篇賦給唐高宗看見了,大怒,說王勃不能阻止王爺們玩這種荒唐的遊戲,反而教唆王爺們不務正業,同時還讓王爺們鬧不和,完全是佞臣,因此把他逐出王府。

王勃這種沒有原則的討好權貴,就更讓人瞧不起了。

反觀盧照齡,很少巴結權貴,因而鬱郁不得志,而且還承受著身體疾病的嚴重摺磨,可以說,人生非常悲苦。他這樣的人生際遇,是很容易引發同情的。

楊炯也很不得志。他到30歲的時候,才得了一個“讎校典籍”的九品小官。他的心理,和盧照齡是更貼近的。

(盧照齡)

三、文章問題。

“初唐四傑”之所以被放在一起相提並論,還不僅僅是因為他們藝術成就高。更重要的,是他們改變了南朝以來的“宮體”詩歌,讓詩歌走向民間,走向鮮活的表達。

在這一點上,楊炯是革命性最強的,而且是有自主意識的。不過,作為團隊領袖,作為榜首的王勃,雖然文章開闊絢麗,但是,包括《滕王閣序》這樣的賦,明顯都有粉飾太平,為統治者唱讚歌的味道。

而盧照齡所寫的詩,抒發人生悲苦的東西更多一些,更貼近現實,更能體現詩歌價值的那一面。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楊炯不佩服王勃,反而特別佩服盧照齡。


張生全精彩歷史


關於楊炯和王勃,有一個流傳久遠的小八卦。傳說楊炯聽說時人給“初唐四傑”排名“王楊盧駱”時,很是不爽,公開表示“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後”,這一段被載入了新舊《唐書》。

.

但個人感覺,這個小八卦若真有其事,要不就是有特定場景,後人傳下來的部分存在斷章取義之嫌,要不就是有人存心挑撥二人關係。

.

因為王勃和楊炯應該是四傑中關係最好的兩位,王勃曾評價楊炯:“楊學士天璞自然,地靈無對。二十八宿,稟太微之一星;六十四爻,受乾坤之兩卦。論其器宇,滄海添江漢之波;序其文章,玄圃積煙霞之氣。”

.

(楊炯學士如同天生璞玉,質樸自然,又如同地裡的靈草,獨一無二。若以天上的二十八星宿作比,他就是拱衛帝星的太微星。如果以易經六十四卦作比,他就是代表天地的乾坤二卦。他的器量,如同海納百川。他的文章,如同仙境裡的煙霞之氣。)

.

這個評價不可謂不高,感情不可謂不真摯。更何況,王勃去世後,他的文集是由楊炯編撰並寫的序,其中對王勃的評價極高,楊炯不大會說出“恥居王後”之類的話。

.

好事之人給四傑排名,應該是很晚的事,當時王勃早就去世了,對已經過世的朋友,楊炯無論如何也不至於還爭這一口閒氣。因而,這八卦的可信性實在不算高。



碗豆什錦菜


唐代是被稱為盛產詩人的偉大時代,魯迅先生就曾說:好詩差不多被唐人作完了。”

在初唐時期就有四位傑出人物,他們是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而列第二的楊炯卻自我評價: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後”。意思是說自己排在盧照鄰前面不大合適,心裡愧疚。但把我放在王勃後面,我是不屑於他的,他不配。

楊炯這麼說,自有他的道理,古人不光拼才華,也論人品。那麼下面跟著有書君來看看初唐四傑的才華人品,楊炯為什麼要用一個“恥”字來洗白自己。

唐代初期的詩歌題材比較狹窄,追求文字表面的華麗,等到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四位詩人出現後,詩的內容才開始從臺閣寫到關山大漠,境界開始空闊起來。

初唐四傑把唐詩引領向一個新的境界,他們的排序歷代記載不一,如今來看,這個次序是唐朝人依據四人的詩文造詣來站隊的。

一:王勃

王勃很有天賦,是個神童,六歲就能寫詩文了。年少氣盛,膽識不凡,十四歲時給當時的宰相寫了篇議論時政的文章,宰相識才,給了個七品的芝麻官。

王勃開始了他的仕途鴻運,從此平步青雲。成也文章,敗也文章,因為為兩位王子鬥雞助興寫了篇文章讓唐高宗不滿,被革了官。

到了二十歲,王勃再次步入仕途,擔任參軍。又因性格與人不合,恃才傲物,得罪了人被陷害,犯了殺害官奴的罪,死罪一條。

偏命不該絕,遇上皇室大赦,撿回一條命。但王勃的父親卻被此事所累,被流放到偏遠的地方去了。

王勃的千古名篇巜滕王閣序》就是在其去看望父親的途中,路過滕王閣即興所做。可惜做完此文第二年,王勃就失足落水而亡,天妒英才,只活了二十七歲。

如文中所說:“三尺微命,一介書生。”一語成讖。卻也僅憑一句“落霞與孤鷺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便讓人過目難忘,名列初唐四傑之首。

“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是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名句,這首詩是古代送別詩中的經典。

王勃的五言古詩和七言絕句中金句頻出,存詩很多,他的詩文歌賦皆有佳作傳世,不能一一勝舉。

二:楊炯

楊炯的命運也好不到哪去,雖也博學多才,一路考到皇帝眼皮子底下,但唐代詩人大都是供皇帝和統治者御用的工具,俗話說伴君如伴虎,一不留神寫的詩文就惹怒龍顏,楊炯也難逃被貶的命,四十多歲就卒於任上了。

楊炯才華橫溢,最擅長寫散文,工於詩,特別是邊塞詩寫得氣勢軒昂,豪放不羈。其中巜從軍行》是楊炯的上乘之作:“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已成千古金句。

他有一首《梅花落》的五言古詩深得後人青睞:“影隨朝日遠,香逐便風來。”

“匈奴今未滅,畫地取封候”是楊炯另一首五言巜紫騮馬》中的名句。

自古文人相輕,楊炯也是才高八斗,論詩論文自認不相上下,論人品楊炯認為王勃有命案在身,詩寫得再好,人品差勁。不算正人君子,沒有資格排第一。所以用一“恥”字表示自己心有不服。

三:盧照鄰

盧照鄰擅工詩歌駢文,其中以歌行體最為突出。其中有一句“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被後人譽為經典中的經典。

盧照鄰也因作詩觸怒龍顏被捕入獄,出獄後因身體虛弱感染風疾,隱居長安的太白山深處拜神醫孫思邈為師,研究方子除病。自己動手煉丹中毒,雙腳萎縮,一隻手也廢了,後來又感染了可怕的麻風病。病痛折磨生無可戀,自掘墳墓,投水自殺。

盧照鄰用文字記錄下了自己身染沉痾,無藥可醫的悲慘狀況,令人不忍複述。卻也給後人留下了燴炙人口的不朽詩文。讀到他的“相思在萬里,明月正孤懸”,“常恐秋風早,飄零君不知”有心碎之感。

盧照鄰的那首巜長安古意》長詩被譽為詩歌版的巜清明上河圖》,全詩以磅礴之勢展開長安的全方位畫卷,風景人情,市井百態盡在其中。

盧照鄰的悽慘身世令楊炯也於心不忍,慚愧自己排在盧照鄰前面。楊炯雖對王勃的人品抱有成見,但他對盧照鄰卻又是懷著強烈的同情心的,其實楊詩人也是個性情中人。

四:駱賓王

初唐四傑中排末位的駱賓王有巜駱賓王文集》遺世,他的文采斐然,四傑中數他詩作最多。

他有一首詠鵝詩三歲娃都會背: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據說這首詩是駱賓王七歲時所作。非常了得了,也是位小神童出身。

駱賓王還有一首五言絕句也是耳熟能詳,成為初唐五言絕句的代表作:“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駱賓王在四傑中也是經歷最曲折的一位,他一度反對武則天,上書觸怒了武則天直接被下了大獄,後來放出來直接寫檄文討伐武則天。最後乾脆一不做,二不休跟著徐敬業起兵反唐了。徐兵敗後,駱賓王下落不明,一說被亂軍所殺,一說遁入了空門。

但在今江蘇高郵湖東岸的堤下,有一駱賓王廟,不知是不是他曾隱居的地方。

駱賓王滿懷報國之情卻又報國無門,一生沉浮鬱郁不得志。命運多舛,以詩言志,情感深厚。讀他的邊塞詩和巜螢火賦》便能感同深受。

初唐四傑中,王楊盧駱四人都命運不濟,但他們用才華為初唐文學史抹上了濃重的一筆。把唐文學從風花水月的狹小之境引領到了遼闊深遠的山河萬里。

四人寫詩詞歌賦各有特色,或以氣勢見長,或工於格律,或音調鏗鏘。清藻與雄厚並存。王楊盧駱都是初唐文學史上的傑出人物。

有書君認為:初唐四傑其實是平分秋色,不分伯仲的。至於楊炯說:“吾愧在盧前,恥於王后”,也不過說說而已,楊炯也曾贊過王勃才華過人是天資聰穎,天生具備的(“懸然天得,自符昔訓”)。文人相惜相輕自古就有,大家都不必太較真,你還什麼想法呢,歡迎評論。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坦率的說,在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中,我們最熟悉的是駱賓王。
一首《詠鵝》是小學一年級必須學會,也必須背會的一首詩。
其實從這四個人的生平經歷來看,他們這四個人都是少年成名,其中王勃前半生一度十分順利,大約十三四歲的時候,就積極尋求入仕的通道,十六歲時應幽素科試及第,授朝散郎,按唐代官職來看,這是一個從七品以上的官,成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就連皇帝也不住的讚歎,真是個奇才。
楊炯也不必說,相較於王勃16歲入仕,楊炯9歲的時候,就應弟子舉及弟,被當做神童選入弘文館,一待就是16年,後來才被補秘書省校書郎,這是一個正九品上的不入流小官。
兩個人在當時都是少年成名,王勃比楊炯更早10年入仕,而且官品也比楊炯大。
兩人都是作為少年天才入仕,雖然沒有絲毫證據表明,是否競爭過,但至少同朝為官之下,自然容易拿來被別人比較。
但王勃死的很早,公元676年,也就是楊炯入仕這一年,王勃因為鬥雞賦,幾次貶謫,已經結束了自己的一生,享年只有26歲。
從王勃生平留下來的話中可以看到,王勃本人其實是很推崇楊炯的,曾說過:“楊學士天璞自然,地靈無對。
而楊炯也曾盛讚王勃,如在史書中也有:“九歲讀顏氏《漢書》,撰《指瑕》十卷。十歲包綜六經,成乎期月,懸然天得,自符音訓。時師百年之學,旬日兼之,昔人千載之機,立談可見。”
從兩人這個態度來看,其實兩個人倒是頗有惺惺相惜的一面。
而且兩個人也有一個共同的缺點,那就是恃才傲物。尤其是王勃剛剛當上朝散郎以後,就立刻做了鬥雞賦,以至於引發禍患。
楊炯看不慣官員趾高氣揚、矯揉造作,故譏諷一些偽善的朝官為“麒麟楦”,“每見朝官,目為麒麟楦”。
意思就是這個人表面上好像是人中龍鳳,但其實就是一頭驢,再裝飾的好,也不過就是頭驢。
由此可見兩人,最後都是死在這個缺點上。
王勃、楊炯或許兩人之間彼此賞識,但是偶爾在各種特定的環境下,不免仍起爭執,這一點無法避免,就像我們現在,上學的時候,偶爾也會佩服那些學習比較好的,但是嘴上偏偏不承認,總是說:遲早有一天會超過他。
我想,楊炯“愧在盧前,恥居王後”,恐怕也是有這樣的心理在作祟。

漫步史書


題目所述原文出自《新唐書·文藝傳.上》:

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皆以文章齊名,天下稱“王、楊、盧、駱”,號“四傑”。炯嘗曰:“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後。”議者謂然。

初唐時,王勃、楊炯、盧照鄰和駱賓王四人均以擅詩文見稱,特別是在改變齊梁“宮體”浮靡詩風上,都作出了很大貢獻。被合稱為“初唐四傑”,排名上則為“王、楊、盧、駱”。



事實上,四人的文風各有所長,難分伯仲。而王勃之所以排名居前,除憑《滕王閣序》中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外。詩中也常有出彩之語,如《秋日別王長史》中的:“野色籠寒霧,山光斂暮煙”。《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故此一排名在當時還是獲得廣泛認同的,筱靜也認為比較公正。



揚炯之所以有:“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後。”並且獲得議者認同。這大多不單指詩文,而是涉及到王勃的為人處世,特別是其被判死刑一事。

王勃少年時曾從長安著名醫生曹元學醫,熟醫理,著有《黃帝八十一難經序》。咸亨二年,王勃從蜀地返長安,他聽說其朋友凌季友任虢州司法,便向其求助:“聞虢州多藥草,求補參軍。”(《舊唐書·王勃傳》)

在凌季友的幫助下,王勃也如願任職虢州參軍,但在任職其間,一個叫曹達的官奴犯了罪。出於私交,王勃便將曹達匿藏起來。但事後又怕走漏風聲,會連累自己,便對曹達作出了殺人滅口之事,也因此被判了死罪,幸遇大赦,改為三年徒刑。而他的父親也受牽連被貶至交阯(今越南)。

楊炯的為人則性情耿直,恃才倨傲,對官場偽善作派常有譏諷,因此,不滿王勃為官所為,也合其性情。此話根源多出於此,因為“恥居王後”的“恥”字下筆極重,顯然已超出了以文論文的範圍。而“愧在盧前”則應是正常的自謙之語。


詩詞書院


初唐詩壇,風神初振。四個初出茅廬的青年一改前朝宮體詩的浮豔靡麗,用清新剛健的詩風掃蕩了初唐詩壇,他們就是被稱為"初唐四傑"的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他

們以才子齊名出現在文壇,懷著變革文風的自覺意識,反對纖巧綺靡,提倡剛健骨氣。

四人並列,定要排個次序,四傑的名次歷來有多種排序,宋之問在《祭杜學士審言文》中第一提出"復有王楊盧駱",這是最早的排序,《舊唐書·楊炯傳》也採用這個排序,但是楊炯本人對這個名次並不滿意,他不服氣的說"愧在盧前,恥居王後"。意思就是,我為排在盧照鄰前而感到羞愧,但我以在王勃之後為恥。這句話相當直率,一方面表示了對盧照鄰的尊重與敬仰,另一方面表示出對王勃的輕蔑。很多人只看字面意思,理解為楊炯不認可王勃的創作才氣。其實不然,楊炯曾為王勃作《王勃集序》,給予王勃"每有一文,海內驚瞻"的極高評價,他對王勃的輕蔑,來自於對於王勃人品的不認可。<strong>

個性張揚的楊炯

眾所周知,初唐四傑,個個都是神童。駱賓王七歲就指著池塘裡的大白鵝作詩"鵝,鵝,鵝"了;王勃自幼聰敏好學,據《舊唐書》記載,他六歲即能寫文章,文筆流暢,被贊為"神童",他寫就《滕王閣序》的時候也就25歲;而楊炯也在年僅11歲之時便被舉為神童,後應制舉及第,授校書郎,輾轉後任盈川縣令,卒於任所,因此後人稱他為"楊盈川"。楊炯恃才自傲,為時人所不容,歷任小官,鬱郁不得志。正是這樣的才高位卑官小名大造就了他恃才傲物,耿直的個性。他敢罵敢言,性情直率耿介,對於官場黑暗、社會腐敗也常有譏諷之語。比如他譏諷一些偽善的朝官為披著麒麟皮的驢子。因此他能直率的說出這句"愧在盧前,恥居王後"也是符合他一如既往的高傲直爽的個性。

在才學上欽佩:《王勃集序》

四人的文風兼具初唐的清新剛健,難分伯仲。而王勃之所以排名居前,除了憑《滕王閣序》中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外。他還擅長五律,詩中也常有出彩之語,如《秋日別王長史》中的"野色籠寒霧,山光斂暮煙";《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皆為千古流芳膾炙人口的名句。在文學上,楊炯對王勃的才氣也是十分佩服,曾在《王勃集序》中盛讚寫道:"君之生也,舍章是託。神何由降?星辰奇偉之精;明何由出?家國賢才之運。性非外獎,智乃自然。孝本乎未名,人應乎初識。器業之敏,先乎就傅。"可見,楊炯對於王勃的文品是相當認可的。

在人品上蔑視:鬥雞與殺人犯

王勃年少成名,生活太過於順風順水,未經磨難,所以難免仗才任氣,眼高手低,不知政治鬥爭為何物。王勃十九歲就成為了沛王府的高級伴讀書童,沛王這個人頗有見識和能力,幾次監國,一度還做了太子。他還有一項個人愛好——鬥雞,十九歲的王勃跟著沛王玩樂,寫了一篇精妙的拍馬屁文《檄英王雞》,"兩雄不堪並立,一啄何敢自妄",唐高宗也看到了這篇文章,他讀後大怒,他斥責王勃不勸諫王子反而有意挑撥諸王間的矛盾,其實他也只是為了開玩笑逗趣,被趕出了王府。有一個叫曹達官奴因犯罪來投奔王勃,他不情不願的收容他,左思右想,擔心受到牽連被官府責罰,私下裡,竟然把人給殺了。

這樣就可以看到,楊炯直率袒露的說出"愧在盧前,恥居王後",並不是他有心嫉妒或是無故貶低王勃的文品,而是對於王勃人品深深地鄙視啊。


一往文學


“初唐四傑”熠熠生輝,為大唐盛世的文化盛宴開了一個好頭!按理說文學不分高低,但是他們之間確有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的排名。

據《新唐書》記載,有一次楊炯說了這麼一句話“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後”,意思就是說,我覺得自己的排名不應該排在盧照鄰的前面,但是更恥辱的是我竟然排在了王勃的後面!


為什麼同為“初唐四傑”的楊炯就這麼看不起王勃呢?

  1. 楊炯的實際年齡和王勃一樣,同齡人最容易較勁!楊炯和王勃都是650年所生的,可是說兩個人是實實在在的同齡人,而兩個人也都是前面成名,然而,事實證明,王勃的聲明和才氣明顯在楊炯之上,所以,楊炯當然不服,當然要較勁,而盧照鄰出生於636年,楊炯就拿一個大他們十幾歲的大哥作比較,來以此證明自己並不比王勃差!!!

  2. 王勃人生中確有致命的汙點――殺人!其實楊炯在說這句“吾愧在盧前,恥於王后”後面還有一句,謂者然,也就是說,楊炯這樣的觀點,是有人贊同的?為什麼,因為當年王勃名滿天下的時候發生了一件事,一個姓曹的官奴犯了事,王勃把他收留在了自己家,結果被發現了,王勃怕事情敗露,連累到自己,就殺了這個人,結果可想而知,才子王勃當了階下囚,雖然沒用因為此事而死,但卻成了他死亡的間接因素和人生汙點,楊炯說自己恥於一個殺人犯之後,也沒有毛病!

  3. 嫉妒的心理,楊炯自然想當第一――這句話重點在後半句!我們知道,一個《滕王閣序》就足以掩蓋掉楊炯所有的光芒,可想而知,王勃的才情要高出楊炯不少,而作為天才,誰願意甘於人後呢?所以嫉妒心理產生了作用,不比才學,而比起了其他的東西。楊炯和王勃相比,自然沒有“殺人犯”的罪名,所以當然可以“恥於王后”了。

無論我們怎麼解讀,王勃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是足以掩蓋掉整個楊炯本人的名句,這樣就夠了!

我是xiaoZ彈史,翻看滾滾煙塵,知曉橫趣點點。歡迎【關注】我,一起尋找歷史中的真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