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的本質是什麼?

雲下飛



質量是一個科學術語,用來描述任何給定物體中原子的密度和類型。國際單位制的質量單位是千克,在英美等國質量也可以用磅來衡量。

為了快速理解質量的概念,想象一個裝滿羽毛的枕套和一個類似的裝滿磚塊的枕套。哪個質量更大?因為磚塊中的原子更重更密,磚塊的質量更大。因此,即使枕套大小相同,填充程度相同,但一個枕套的質量比另一個枕套大得多。



質量是物體所具有的慣性量或力量和加速兩者之間的比例,參考牛頓第二運動定律(力等於質量乘以加速度)。換句話說,一個物體質量越大,移動它所需要的力就越大。

在大多數情況下,質量是通過稱重物體並使用重力自動計算數值。換句話說,在大多數現實世界中,質量和重量是一樣的。在羽毛和磚塊的例子中,質量的差異可以用兩個枕套的相對重量來描述。顯然,搬動一袋磚塊比搬動一袋羽毛需要更多的工作。



但是重量和質量並不是一回事。

由於重量和質量之間的關係,這些概念經常被混淆。事實上,你可以在地表精確地轉換重量和質量。但那是因為我們生活在地球上,當我們在地球上時,重力總是一樣的。

如果你離開地球進入太空,你幾乎就沒有重量了(失重)。然而,用你體內原子的密度和類型定義的你的質量將保持不變。

如果你帶著體重秤登上月球並在那裡稱體重,你的體重會比你在太空中稱得重,但比你在地球上稱得輕。如果你在木星表面稱重,你會重得多。如果你在地球上重100斤,你在月球上重16斤,在火星上重37.7斤,在木星上重236.4斤。然而,在你在幾個星球的整個稱重過程中,你的質量保持不變。



物體的質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極其重要。

節食時,我們努力減肥。質量越小意味著重量越輕。許多製造商開發從自行車、跑鞋到汽車、飛機等產品。當物體質量較輕時,慣性較小,更容易移動。體重指數是根據你的體重和身高的關係來衡量身體脂肪的。脂肪比肌肉輕(重量輕),所以高身體質量指數表明你的身體含有比應有的更多的脂肪和更少的肌肉。


軍機處留級大學士


只要追究某個物理範疇的本質,現代物理學通常是沒有答案的,這是物理初衷麼?以下答文,是我的《論質量》,僅供參考。

質量是物質的內在屬性

物質有三大內在要素:有質量、有能量、有體積。換句話說,密度是物質的主要特徵。

密度可以有多種表述:質量密度、能量密度、體密度、面密度、線密度、點密度。

質量,是物質體量的簡稱,是基本粒子體量的總和。質量的本質,是質量產生的原因。

加速度定律,反映了質量的宏觀性質

牛頓第二定律:F=ma=mv²/r...(1),反映因質量決定的四個宏觀性質。

①質量為m的物系,受外力F作用,產生變速旋轉運動,其線速度是v,其旋轉半徑是r。

②外力大小與物系質量成正比,這就意味著:質量是物系反抗外力而維持自我的一種惰性。

③外力F是提供抗衡物系慣性離心力的向心力,外加向心力≡質量抗衡力,即:F向=F離。

④當合外力:ΣFi=0時,加速度a=v²/r=0,即Δv=0,v2=v1,物系保持勻圓運動,或測地線循環,或相對靜止狀態。

質量是物質結構的本底指標。

吉林大學的曲邵偉教授問我:“1噸垃圾=1噸核燃料?”我說:“二者的費米子質量相等,玻色子質量不等。”為什麼?這是一個新課題。

質量,歸根結底,是基本粒子以光速自旋的固有勢能(即自旋勢能)的等效指標,也叫本底指標。


自旋勢能Ep=mc²是不能用來參與能量交換的。即便是電子湮滅為光子,也不能改變自旋勢能,即我們可以假定,光子質量或自旋勢能≡電子質量或自旋勢能≡mc²=0.511MeV。

本底指標(basal index)是基本粒子保持自我構型的固有體量。 質量定義有三個要點。

①基本粒子,是以光速自旋的粒子,包括相互抗衡的費米子與玻色子。

費米子,是中微子、電子、質子、中子等高密度的發散性的小體積粒子。

玻色子,是引力子、光子、介子、膠子等低密度的收斂性的大體積粒子。

發散性,是費米子的主特徵,表現為離散性、獨立性、衝撞性、逃逸性。

收斂性,是玻色子的主特徵,表現為吸引性、承載性、波動性、推湧性。

②自我構型,是光速自旋必然成球的、密度反比體積的“旋渦球”模型。極端環境下,漩渦球被嚴重變形。

正負電子碰撞變成大體積的正負光子,是有形物質與無形物質的臨界突變。

③固有體量:質量是基本粒子以光速自旋的內秉參量,表現為質量守恆或物質不滅。對應的固有參量有:自旋勢能:Ep=mc²,自旋角動量:S=mcr,核子強力:F=mc²/r。

能量是物質運動的交換指標

物系與環境的能量交換,不存在自旋勢能的交換,而歸根結底是動能之間的交換。

交換指標(interchange index),是粒子之間傳遞直到均衡的動能,自旋勢能:Ep=mc²反映質量屬性,不參與能量交換。

重力勢能參與能量交換,本是外力將物體移動到高處,但並不改變物體內部基本粒子的自旋勢能,本質上還是動能。

質量守恆定律的深入解讀

①原子結構的質量守恆:原子的穩定性來自原子內部費米子正質量與玻色子負質量的抗衡。

以氫原子為例。核外電子不被原子核質子兼併,是因為電子與質子分別玻色子,處於一種動態抗衡狀態。費米子質量≡玻色子質量。

②湮滅反應的質量守恆:正負電子的質量與正負光子的質量守恆。

在湮滅方程±e↹±γ相當於e↹γ中,左邊是電子勢能對應的質量Ep=mc²=0.511MeV,右邊是光子勢能對應的質量Ep=mc²=0.511MeV。

我們完全有理由設定:電子質量=光子質量。只是電子半徑r=2.82e-15m相當小而能密很大。

而湮滅出來的光子,有最高的頻率,最短的電子康普頓波長:λc=2.42e-12m,進而有最小的漩渦體半徑:r=λc/2π=3.9e-13m,因此,光子能密遠小於電子能密。

③光子漸漸衰減降頻,但光子質量依然守恆

隨著在漫長的光子旅途,光子會漸漸衰減降頻,半徑越來越大,能密越來越小,最終分解為最小能密的場量子或引力子。


④核反應的質量守恆,要考慮膠子的質量。

在下述典型的核聚變與核裂變的反應方程式中,要考慮左右兩邊核子內部的膠子質量,不能簡單斷言所謂的“質量虧損”。


小結

物質是由基本粒子構成的,物體的質量,歸根結底,是基本粒子質量的總和。基本粒子包括亞原子或費米子與場量子或玻色子。

它們都是以光速自旋,而所產生的自旋勢能,作為維持自我獨立存在,與質量指標是互為表述的。這就是質量的本質。

好了,本答stop here。請關注物理新視野,共同切磋物理邏輯與中英雙語的疑難問題。


物理新視野


自然界是由離散的量子和封閉的量子構成。前者為物理背景即空間,後者為物理對象即物質。類似人類社會,是由個人和社會團體(包括家庭)構成的。所以,物質是由數個高能量子組成的封閉體系,本質上是被封閉的能量。物質的絕大部分體積是由基本粒子(如電子)的高速運動形成的,是對外界產生的屏蔽效應。根據愛因斯坦的質能公式,能量與質量在本質上是相同的,只是存在方式不同,前者是發散的,後者是封閉的。此外,兩者是由光速聯繫的,而光速是光子維持其相對於空間勢能的速度,與空間的量子密度有關(類似赤腳滑水,水的比重越小需要的速度就越 大)。所以,質量既與被封閉的能量有關又與空間效應的大小相關。於是,質量的定義是,質量是被封閉的能量關於其空間效應的度量。比如,兩物體之間的長距離相互作用即引力,就是由質量確定的。萬有引力公式實際上是由三部分組成,即作用背景、作用對象和作用條件。引力常數是空間參量的組合(如光速和普朗克常數),作用條件就是距離,作用對象就是兩個質量的乘積(相互作用)。


淡漠乾坤


在牛頓力學中質量被認為是物體的固有屬性,是所含物質數量多少的物理量。經典物理學沒有對質量的本質進行過多的探討。直到上世紀初,狹義相對論的橫空出世,才對質量的本質做出瞭解釋。

這就是著名的質能方程,這個方程深刻的揭示了質量的本質實際上就是能量,質量和能量是等價的。這個公式表明了即使一個物體相對於一個參照系是靜止的,它依然具備能量,這顯然是違背牛頓力學的。實際上,這個公式與牛頓力學並沒有什麼衝突,牛頓力學只是沒有計算物體本身所具備的能量。但牛頓力學在多數場景中都是適用的,只是到了高速和大引力的情況下它就不適用了。應該把相對論看做是牛頓物理學的擴充,而不是推翻。


量子物理學的發展也進一步的證實了質量和能量實際上是等價的。通過強子對撞機的實驗,科學家發現一個質子是由兩個上夸克和一個下夸克組成的。
圖:質子的構成

上夸克的質量約為2.2MeV,一個下夸克的質量約為4.7MeV,它們的質量之和是9.1MeV。而質子的質量為938.27MeV。可見在質子中囚禁了多少能量。

量子物理的標準模型認為:根據希格斯機制,基本粒子因與希格斯場耦合而獲得質量。

圖:標準模型

希格斯玻色子已被位於瑞士日內瓦近郊的大型強子對撞機找到。

圖:大型強子對撞機

圖:在大型強子對撞機觀測到的因質子碰撞而產生的希格斯玻色子候選事件:上方的緊湊渺子線圈實驗展示出衰變為兩個光子(黃虛線與綠實線)的事件,下方的超環面儀器實驗展示衰變為四個μ子(紅徑跡)的事件。


講科學堂


一般認為,質量就是衡量物質多少的物理學度量。當然了,這個定義在低速宏觀物理學場景下沒有問題,但是一旦涉及高速和微觀領域,質量的定義就顯得有點不太精確。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高速我們,高速運動的物質質量會增大,這時候的質量叫做動質量。顯然,此時的質量並不是物質的量多少的度量,其物理學意義變成了慣性質量,即成為了物質運動狀態改變難以程度的度量。我們的宇宙就是這麼神奇,物體的速度越快,慣性越大,想要改變物質的狀態越難。

而在微觀領域,質量和物質的多少也往往並不等價。比如說我們都知道質子是由夸克組成,可是計算表明,組成質子的三個夸克質量總和僅僅是一個質子質量的5%!也就是說,夸克雖然組成了質子,但是質子的質量卻並不是主要有夸克提供,所以質量並不代表物質的多少。這裡延伸一下,夸克通過膠子組成了質子,膠子類似於光子沒有質量,但是正是這種沒有質量的膠子,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和運動提供了質子95%的質量。質量質量似乎變成了衡量物質蘊含能量多少的度量,就像愛因斯坦提出的質能公式一樣:E=Mc2,質量的大小表面了物質所含能量的多少!

所以在不同的場景中,質量具有不同的含有。而質量也不是所有物質必須要有的物理量,比如光子,磁場和電場,儘管它們屬於物質的範疇,但是它們卻並沒有靜質量。這或許是它們的質量竭盡變成了能量的原因吧。

超弦理論認為,一切物質都是由一維的能量弦振動而成,那麼質量是否真的是能量存在形式的度量呢?期待科學家們未來能夠發現宇宙物質的終極奧秘。


科學探秘頻道


空間的本意是指空無一切。僅有點的位置。在空間能區分不同的兩點嗎?當先用幾何圖形把點表示出來之後,才可區別不同的兩點。如果才能畫出幾何圖形?用某種物質就可畫出幾何圖形。能否用純能量畫出幾何圖形?電磁波也可畫出幾何圖形,這種圖形應該算純能量畫出的幾何圖形。這種圖形也能把空間內不同的位置標出,才可以定義電磁波的速度。電磁波可定義速度,但不可定義起作用之加速度。

波動,開始研究於機械波。然後才推廣到純能量生成的電磁波。是在牛頓力學範圍內研究。任何速度都由△s/△t定義平均速度,即時速度為ds/dt。只要線性軌跡生成之後,這個軌跡就成為“天然”參照物了。

質點運動由於由於存在慣性質量,與牛頓第二定律。由初始條件可確定軌跡。不需預知軌跡就可定義速度。波動不行,必須先有線性軌跡才可定義速度。形式上都表示為ds/dt。質點運動,△s是同一個點,在時刻t與t+△t。兩個位移之差,△s隨參照系統的改變而變。設兩參照系統之相對速度為v,則△s1=△s+v△t。

波速,△s不是同一點位移差。是兩個時刻,各有一個相位相同的兩個質點,沿軌跡線測得之弧長差。△s=s2-s1。參照系統變化之後。s2-s1=s2+v△t-(s1+v△t)=△s。波速不改變。這已被光波速度之實際測量證明。是光波速度不隨參照系之改變而變。與機械波具有同樣性質。也從另一個方面證明,光是純能量構成的運動。

兩個不同定義得出的形式相同的速度。能相加嗎?從等價原則來說,就是不能相加。兩個表示力之向量,就不可能按自由向量相加。因為,和向量與兩個被加向量生的效果不等價。

物質不能離開能量而單純存在。能量是可離開質量而單純存在。

不是空間與時間同時變了,是光速不變的原因。是不能相加的兩個定義不同的速度相加,和速度無意義。故實測光波速度不變。


西北大學數53畢業


質量在經典物理學中定義為物質的量。現代粒子物理學告訴我們,物質是有費米子構成的,所謂費米子是指電子、質子和中子等具有1/2自旋的粒子,從這個意義上,物質包含粒子的多少是和質量的大小成正比的。

質量的本質是什麼?現代物理學還沒給出確定的答案,不過,為什麼組成物質的費米子具有質量,也就是質量的形成機制已經有比較確定的解釋,那就是希格斯機制。

什麼是希格斯機制?

希格斯機制是粒子物理標準模型中的一塊重要拼圖,由20世紀60年代幾位物理學家共同建立的一種最簡單的質量形成機制理論,其中物理學家希格斯和嗯格勒為此做出的貢獻最大。

什麼是自發對稱性破缺?

在量子力學裡面,真空並不是真的空無一物,存在著量子漲落,也就是真空存在著最低能量態,也稱真空基態。一個物理系統原本是連續對稱的,但隨著溫度降低,希格斯場變得不穩定,回落到最低能狀態,即真空基態,對稱性被打破,原有的對稱性被“隱藏”了,稱為自發對稱性破缺。

希格斯機制認為,宇宙中存在著無處不在的希格斯場,費米子在量子場論裡面,為滿足對稱性,必須設定其質量為零,通過和希格斯場的耦合,費米子因為自發對稱性破缺而獲得質量。有個形象的例子:在一個場地一群記者在等著採訪明星,等明星來了記者蜂擁而上團團圍住,和明星“耦合”,於是走路就會遇到阻力,獲得“質量”。而狗仔隊不會和記者“耦合”,所以可以在這個場地暢通無阻,“質量”為零。

所以希格斯機制可以很好解釋為什麼運動速度越快質量越大、為什麼光子的靜質量為零。費米子就如明星,在希格斯場中因為耦合產生阻力獲得質量,運動越快質量越大;光子就如狗仔隊,沒有耦合而無質量。2013年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發現了希格斯粒子,對希格斯機制這個理論是個強有力的證明,但科學家對希格斯機制還缺乏全面的瞭解。


人擇原理


質量,物理學的基本概念。

質量,物體所含物質多少的量。

質量,即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

質量,量度物體平動慣性大小的基本量。

質量,即物體慣性大小的標誌。

物體都有慣性,慣性的大小與速度無關,慣性的大小隻與質量關聯,質量大的慣性大,質量小的慣性就小。所以,人們也把質量聯繫到慣性大小來解釋。

假如說速度大的慣性就大,速度的慣性就小,那麼沒有速度的,也就沒有了慣性?

速度為零的,慣性也就為零?

靜止的物體,速度值為零,則靜止的物體都沒有慣性?

房子顯然是靜止的,房子沒有慣性嗎?當然不是!俗話說得好,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古人都明明白白,廟是靜止的,所以跑不了,即廟有慣性。

質量的本質,就是一種能量-

1.光子在高真空狀態下,能轉變為物質。

2.沒有靜止質量的能量玻色子經過希格斯場,能轉變為物質。

相反的,物質也可以轉化為能量-

1.正電子,負電子相互淹沒,成為光能量:光能及熱能。

2.原子的裂變成為能量:光能及熱能。

3.原子的聚變成為能量,光能及熱能。

由於質量概念的普及,日益為大眾所接受,所以質量概念逐步被引申,被推廣。

所以,工業生產領域中,產品,工作的優劣程度,也稱質量。

產品,物件的耐用程度,也稱質量;

產品,物件的好壞,指標,參數的高低,也稱質量。

產品的特性滿足要求的程度,也稱質量。

社會學領域中,客觀價值的現量,也稱質量;

主體感受的現量,也稱質量。

社會大眾生活的適應性,也稱社會質量;

社會大眾的水準,也稱社會質量。


青山不掩


導讀:本文摘自獨立學者靈遁者物理宇宙科普書籍《變化》。旨在幫助大家瞭解物理宇宙科普知識。靈遁者:質量是物體在相對時空中的一種物理屬性!在這裡我們可以更本質的定義質量是:質量是物體在相對時空中的一種物理屬性,物體所蘊含能量的多少是物體質量的量度。

眾所周知,愛因斯坦在1905年提出的狹義相對論包含了高速運動物體的三大效應,即運動物體的長度變短、時間變慢、質量變大。其中,我們暢談不休的就是運動物體的質量變大,它由著名的質速關係給出了物體質量與其運動速度的定量關係。

從質速關係所描述的狀況來看,當物體的運動速度接近光速時,物體的質量將顯著增大,甚至於趨向無窮大。照這樣就會產生出類似於黑洞的星體。

隨著現代高能粒子加速器等設備的研製和高能物理學的迅速發展,人們在實驗室中將電子加速到0.9999倍光速的速度,按照質速關係電子質量的增幅卻不到一倍,如果人們所做的實驗沒有錯誤的話,也就至少說明質速關係的量化是值得商榷的。在實驗室中觀測到電子的質量的確隨著運動速度的增大而增大,那麼物體的這種由於運動而增大的質量是一種觀測效應還是物理實質呢?

我們不妨這樣來思考,假設運動物體的質量增大確實是物理實質,按照現有物理學對質量的定義,就會得出“運動能夠產生物質”的結論。 靈遁者物理宇宙科普書籍《變化》電子版在靈遁者淘寶有。

早在1948年愛因斯坦在寫給普朗克的一封信中提到,質速關係是不正確的,因為沒有對其中的質量做出定義。而按照現有的引力質量和慣性質量的定義,都會導致“運動產生物質”的哲學矛盾。那麼運動物體的質量增大應當是僅僅是一種觀測效應而已,而不是真正的質量增大了。

運動使得物質質量增大,增大的質量應該做出什麼定義,確實是我們該思考的。

我們來看看質量的定義,在我理論中引力的本源是時空,且物質,時間,空間是一體化的東西。慣性的本源是引力。這也是為什麼引力質量和慣性質量嚴格相等的原因。

所以由此來看,引力質量是最根本的。所以定義質量也應該以引力質量為基礎來定義。

引力質量的定義:選定兩質點A和B,先後測量它們各自與質點C的引力FAC和FBC。實驗發現,只要距離AC和BC相等,則不論A和B的形狀如何,也不論質點C是什麼物體,力FAC和FBC的比值FAC/FBC是一個常數。

該結果表明,FAC/FBC之值僅由質點A和B本身的性質決定。物理學中規定A、B兩質點引力質量之比等於力FAC與FBC之比。若用mA及mB分別表示A、B兩質點的引力質量,則mA/mB=FAC/FBC,選取其中一質點的引力質量作為引力質量的單位後,另一質點的引力質量可通過實驗由上式確定。

在這裡也給大家科普一下慣性質量如何測量:我們利用物體本身具有的慣性,給這個物體施加一個矢量的作用力,那麼這個物體會在這個作用力的作用下發生存在狀態的改變。這一點是所有特定質量的物質都具備的。我們通常將這種方法所測得的質量叫做慣性質量。

所以說國際上引力質量的定義應該放在基礎的位置,慣性質量放在從屬的位置。目前國際上沒有這樣定義,一般認為兩者對質量的定義沒有區別。其實對引力和慣性沒有深刻的認識。

那麼你會問了:運動物體增加的質量該如何理解?該如何定義?

顯然根據我上面的論述物體的質量無論怎麼增加都是引力質量!慣性質量的增加是引力質量增加附帶效應。

而引力的本源是什麼?是時空!

時空又是什麼?是物質,時間,空間的結合,一體化的東西!

而時空的本質還是一種能量!

在時空中任何物質,物體都離不開運動。愛氏的理論貢獻在他開啟了我們認識時空的鑰匙。脫離了牛頓的絕對時空,進入相對論時空。

那麼運動的物體質量增加就非常好理解了。運動的物質,高速運動的物體,質量增加是必然的。因為時間,物質,空間是一體的,我們叫時空。

任何物體的運動也是時空中的,時空又是一種能量空間,運動的物體和靜止物體在能量空間中所獲取的質量就是不同的。

運動的物體會因為自身運動,質量增加,這是由於引力的本源是時空,時空的本質也是一種能量。高速運動物體會迫使空間能量“粘貼”在它身上。其實這是一種束縛態,束縛運動速度增加,這也是為什麼光速無法超越,超距作用是不可能的原因。我在前面的章節中有過論述。

因為相對於整個時空能量,即使近光速運動的物體,也無法“拉動”整個時空能量。它只能引起時空對它的“重視”,即附加引力質量!它自身的運動能量也會在時空中消耗,成為時空能量的一部分。

當它的速度慢下來之後,上面所說的束縛態解除。所以在我看來,不是運動使得物體質量增加。是高速運動的物體吸引了時空對它的能量附加。這種附加“粘貼”能量轉化為我們可觀測到的質量。

再強調一下,不是物體本身運動能量轉化為質量,而是時空使然。

所以更近一步的推理是這樣的,引力的本源是時空,引力質量的來源自然也是時空。時空本身就是一種能量時空。所以物質的質量也可以引申為一種能量。

所以不是運動直接產生了質量,是運動使得時空賦予了物體質量。但這是實實在在的質量,不是觀測效應。

愛氏雖然沒有做出詳細的說明,但他的質能公式也包含此種深意。所以他給普朗克的一封信中提到,質速關係是不正確的,因為沒有對其中的質量做出定義。還是出於他對於引力的本源理解不夠。他認為引力是由時空彎曲產生的。我認為因為時空產生的,彎曲不彎曲都產生引力。

關於質量我們現在一般的定義是:質量是物體所具有的一種物理屬性,是物質的量的量度,它是一個正的標量。也就是說質量是物質的量的量度。至於測量方法,就是上面所提到的引力質量和慣性質量兩種方法。

在這裡我們可以更本質的定義質量是:質量是物體在相對時空中的一種物理屬性,物體所蘊含能量的多少是物體質量的量度。

所有物體具有質量,所有物體具有慣性。愛氏的質能方程揭示了物質和能量的關係。也揭示了能量也具有慣性。所以整個物理體系並不矛盾!所有的質量本質還是能量。那麼為什麼不用能量來定義質量呢?這就是我的思路。

雖然該方程主要用來解釋核變反應中的質量虧損和計算高能物理中粒子的能量,但不影響我們以這樣的概念來定義質量。這也是為什麼會有靜止質量和運動質量之區分!它的公式表達可以這樣的。

表達形式1:E0=m0c2

上式中的m0為物體的靜止質量,m0c2為物體的靜止能量.中學物理教材中所講的質能方程含義與此表達式相同,通常簡寫為E=mc2.

表達形式2:Ev=Mvc2

Mv為隨運動速度增大而增大了的質量。Ev為物體運動時的能量,即物體的靜止能量和動能之和.

表達形式3:ΔE=Δmc2

 上式中的Δm通常為物體靜止質量的變化。

公式1的靜止質量M0和公式2中的運動質量Mv是不同的。Mv中的質量增加,我們可以稱為時空賦予的隱形質量。此隱形指的是這種質量受能量影響而變化。即當物體的運動速度很慢的時候,對於一體化的時空的影響就小了。時空賦予的“運動質量”就很小了。

此“隱形質量”和暗物質沒有關係。而且如果我們要能量作為質量的定義,就已經可以證明暗物質是一個不需要的概念。

我在前面所有的章節中都說過,對於暗物質一定要謹慎。因為它很大可能是不存在的。暗物質是一種假象。

1932年,美國加州工學院的瑞士天文學家弗里茲·扎維奇最早提出證據並推斷暗物質的存在。他觀測螺旋星系旋轉速度時,發現星系外側的旋轉速度較牛頓理論預期的快,故推測必有數量龐大的質能拉住星系外側組成,以使其不致因過大的離心力而脫離星系。

弗里茲·扎維奇發現,大型星系團中的星系具有極高的運動速度,除非星系團的質量是根據其中恆星數量計算所得到的值的100倍以上,否則星系團根本無法束縛住這些星系。

很奇怪,愛氏建立了相對時空理論,但沒有把引力的本源認識清楚。就像我上面所推理的。

既然我們以能量來定義質量,那麼大型星系團具有極高的運動速度,根據相對論理論,運動物體【星團】質量必然是增加的,不必要另外引進“暗物質”理論來解釋。說到底,還是時空的認識不足。

我們不能單獨以距離和光度來測量星團質量,我們其實也不清楚宇宙究竟有多大。星系的高速運動,必然使得時空賦予星系團額外的質量。這就是為什麼整個宇宙會感覺有“26%”的暗物質。

這“26%”我上了上引號,表示懷疑。其實“26%”的物質彎曲可以用上面的“隱形質量”來代替。也就是說暗物質根本不存在。高速運動的物體,恆星,星系,星團都會使得自身的質量增大。這就是為什麼宇宙膨脹速度沒有理論中那麼快。

那麼攻克的方向在哪裡?很明顯是計算方法,現有的光度和距離測量質量方法,都沒有找到根。也忽略了宇宙中大星體,大星系,大星團的高速運動所帶來的附加質量的影響。以及時間,物質,空間一體化時空的的本質。

這甚至有點搞笑,就好像我們揣者鑰匙找鑰匙,騎著驢到處找驢。其實狹義,廣義相對論是很好的武器。

同理大家也要以這樣的思維去理解,高速運動的物體長度變短,時間變慢。前面說物體光速運動不可達到是因為一種時空束縛態。長度變短是相對的,時間變慢也是相對的,就是說近光速運動的物體的時空是有異於傳統靜止時空的。

以時間變慢為例,時間的定義是咋樣? 它是描述物體事件過程長短和發生順序的度量。但一開始如果單單這樣理解,我們就錯了。別忘了上面所說的,時間,空間,物質是一體化的東西。也就是描述物體事件過程和發生順序的根本還是時空。

光速是一種極限,運動的束縛態。當物體達到光速的時候,束縛態達到頂峰,不再有變化。即速度上的變化,先後的變化停止了,所以時間靜止。這就是相對論時空下的時間。

近光速運動的物體的長度變短,也要從時空方面去思考和理解。比如為什麼表述的時候我們沒有聽到:“近光速運動的物體高度變矮,或者物體由厚變薄。”

這一定和時空性質有關,即時間,空間,物質一體化有關。時間有長短,但沒有高低之說。光有橫波,沒有縱波之說。都是相輔相成的,不是隨便胡來的。

最後再次用愛氏的話來作為本文的結尾: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

我們的煩惱有時候來自於我們想的太複雜,胡亂給自己制定了N多規則。而暗物質可能是最坑爹的一個規則!

摘自獨立學者靈遁者物理宇宙科普書籍《變化》


靈遁者國學智慧


本民科認為,困在物質世界,回答質量的起源是不可能滴!所以主流物理至今不能正確回答質量的起源。

而站在形而上,即超越物質的高度,回答質量的起源則非常非常簡單:

質量點(即俗稱的黑洞)賦予物質以質量,是物質的質量的起源!

官科們,怎麼樣?

能夠反駁本民科的觀點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