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醫學上人體都有哪些部位可以安裝人工器官?

麥可曼


目前心臟、腎臟、肝臟都可以利用“人造器官”,但都是作為臨時的保命手段,以等待獲得配型合適的捐獻器官,如果要保證患者有較高的生活質量,最好還是用人類器官。

人體看起來是個整體,但實際上現代人類的醫療技術已經可以保證人體在缺少大部分器官的情況下依然能夠存活一段時間,只不過要靠外設的設備替代人體原有功能,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人體有些器官在發育早期較為重要,在成年後功能性降低,如膽囊、脾臟等器官,前者主要是儲存膽汁,但膽汁直接流進腸道也可以,後者在人幼年時有造血、免疫等功能,成年後也還有部分保留,但是造血等重要功能則是靠扁骨中的骨髓,這些器官如果有反覆發作的疾病,摘除之治療是重要的手段,所以在一些疾病中,通常就是直接摘除一了百了,還有胃、腸、肝,在切除部分乃至大部分之後,人可以靠著殘存的器官代償,對人體的影響有大有小。

人工器官或者組織現在已經有很多種了,對於人體功能相對不是很重要的組織如股骨頭、半月板等都可以直接置換人工材料製造的替代物,還有利用生物材料如豬的角膜或者心臟瓣膜製造人工角膜或瓣膜,移植人體內後發生免疫排斥的幾率更低,而且能夠相當好地替代原有組織的功能,用個十來年不成問題,這在臨床上已經有較為廣泛的應用,這類組織的替代性比較高。

人造器官的研究在1950年代就已經開始了,目前還沒有一款能夠真正替代人體原有器官的人造器官,人工心臟說白了就是一個泵,代替心臟推動血液在全身循環;肝臟和腎臟在人體內的主要作用是代謝,使人體內環境保持穩定,人工腎臟人工肝臟多是用外設設備定期地清除血液中的代謝廢物,原有器官的內分泌等功能,可以靠器官殘留組織液可以靠注射或者輸入藥物,也就是血液透析,透析設備笨重龐大又比較貴,只能定期去醫院做。這類人造器官的主要作用是代替人體原有器官的部分功能,為某些疾病的患者爭取足夠長的時間,以等待配型合適的器官,這些設備的應用雖然可以保命,但是會使患者的生活質量嚴重受到影響。

長遠看來可能還是用生物物質製造的人工器官應用範圍更廣,有希望完全替代人體原有器官。目前幹細胞研究中,部分目的是利用幹細胞的多項分化能力,培育人體組織或者器官,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來看世界呀


現在的醫學已經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很多我們以前根本無法治療的疾病,現在都能夠通過人工器官來治療。


1.現在使用最多,應用最廣泛,技術最成熟的就是人工關節

人工關節的出現,為很多髖關節壞死的病人帶來了福音。過去很多人,因為股骨頭壞死,殘疾在床,現在有了人工髖關節,讓他們重新能夠行走。


2.人工心臟

人工心臟,解決了心臟移植供體不足的問題。心臟就是一個不停歇的水泵,把血液泵到全身各個器官。但是,心臟也是非常複雜的一個器官。我國目前在人造心臟上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居於世界先進地位。


3.人工手臂

這是黑科技,通過向大腦植入感應器,通過腦電活動,控制機械手臂。這為癱瘓的患者帶來了福音。現在這項技術還沒有完全推廣開,不過,在實驗中,機械手臂已經可以操作鼠標,完成非常精細的活動。


4.人工胰島

相當於植入身體的一個胰島素泵,能夠更具人體的血糖,自動調節胰島素的注射量,從而控制人體的血糖


人體探索者


(耳趙190921)在耳科方面有兩種常用的人工器官,一種是人工聽骨,另一種是人工耳蝸。

相比人工耳蝸,人工聽骨的結構比較簡單,是仿造人體的聽骨而製作,能部分或全部替代被損害的自體聽骨,彌補中耳傳聲功能的損失。人工聽骨適用於聽骨鏈損壞,但內耳功能正常的患者。


人工耳蝸則是一套複雜的電子設備,通過手術的方式植入內耳,將外界的聲音直接轉換為電信號傳遞給聽神經。人工耳蝸適合耳蝸功能損壞,但聽神經功能尚存的患者。

前面提到的兩種耳科的人工器官技術已比較成熟,目前制約其發展主要因素是能熟練操作的醫生有限以及價格昂貴。除此以外,聽覺腦幹植是比人工耳蝸更進一步的技術,可以將助聽裝置直接和腦幹的聽覺中樞相連,目前在國內已實現是人體操作的成功,但仍需經驗的積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