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已知的病毒,分別有哪些?為什麼有些病毒人類一直無法攻克?

宗淨夏


人類已知的病毒大概有5000種,具體名錄因為數量龐大無法羅列,不過人類目前已發現的這5000種病毒可能還不到地球病毒總量的1%,因為病毒的確認本身就複雜,而且還存在變異性質,所以在未知病毒不暴露的情況下,人類很難主動去發現。<strong>

人類發現第一例病毒是在1886年,在這之前病毒引起的疾病往往很難治療,一旦有傳染性就會傳播肆虐,後來因為疫苗、抗生素等藥物的發明,很多常見的病毒便被有效抑制了,比如流感病毒、麻疹病毒、冠狀病毒、輪狀病毒、科薩奇病毒、肝炎病毒等,當前針對這幾類病毒基本都有疫苗或者抗生素。當然,人類還有很多病毒並未攻克,比如人類免疫缺陷病毒,這類病毒主要是破壞人類的免疫系統細胞,屬於慢性病毒,艾滋病便是其代表之一。這類病毒進入體內後,雖然很快就會被人體的巨噬細胞吞噬,但其會改變巨噬細胞的局部環境,創造合適自己的生存環境,大量繁殖後再破壞免疫細胞,人類發明的藥物很難抑制。

此外,人類短時間無法攻克的病毒還包含變異病毒以及新發現的病毒,比如本次新發現的冠狀病毒就是一種全新病毒,雖然與常見冠狀病毒有類似之處,但只要其中幾個基因序列不同,導致的疾病就完全不同,人類攻克就需要先掌握其全部序列,否則只能大量使用抗生素藥物來抑制,待掌握序列後造出疫苗就是宣告攻克之時。歡迎點擊關注,留言一起探討。


地理有意思


第一個問題,人類目前已知的病毒,按感染宿主可分為:

  1. 動物病毒包括人類病毒300餘種、脊椎動物病毒931種、昆蟲病毒1671種;
  2. 植物病毒600餘種;
  3. 真菌病毒100餘種;
  4. 細菌病毒2850餘種。

這裡只統計到了種,還沒統計型和亞型,比如說流感病毒只算了1種,但甲型流感目前發現了4個亞型:甲乙丙丁,其中甲型流感又有9種不同的亞型如熟知的H1N1、H7N9等。據科學家推測,地球上約有40萬種病毒,人類已知的約為1%。

第二個問題,為什麼有些病毒難以攻克。這個問題準確來說,應該是:為什麼有些病毒導致的疾病難以治癒!比如說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等。其實這些病毒,早期治療還是有效果的,當然這裡的早期是指24小時,72小時之內。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善於躲藏,進化出了逃避人體免疫系統追捕他們的功能!像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就會躲藏在人的免疫細胞CD4T細胞和巨噬細胞中,人自身免疫細胞要去殺死HIV就得把免疫細胞殺死,所以這是一個死循環。

那麼藥物為什麼不能治癒呢?目前的藥物都是抑制病毒複製為主。主要是病毒的另一個特徵,變異快!我們設計的藥物可能只會針對某個亞型的病毒,而無法做多針對某個種類的病毒🦠!


我也說些什麼


病毒是一種介於生物和非生物的寄生性特殊類群,在細胞外病毒是無生命的蛋白質核酸聚合物,在宿主體內可以繁殖組裝新的病毒。病毒分類可以按基因組核酸結構分,如単鏈RNA病毒,雙鏈RNA病毒,單鏈DNA病毒,雙鏈DNA病毒,也可按宿主種類分如動物病毒,植物病毒,真菌病毒,細菌病毒即噬菌體,昆蟲病毒等。人類己經發現鑑定的病毒約5OOO種,幾乎所有的生物都可能存在寄生的病毒,所以病毒的數量可能超過生物總量達上百萬種。已知的只是一小部分。必須說明朊病毒不能算病毒,它無遺傳性基因,它的科學名稱是有感染性的蛋白質分子。人類對病毒感染疾病不易控制,一方面對抗病毒藥物的研製面臨毒副作用太大的難題。另一方面研究抗病毒疫苗也面臨病毒在不同宿主中傳抪易發生變異。此外對於一些病毒的致病傳抪機制還不很清楚。


秦浚川


病毒(英語:virus,中文舊稱"濾過性病毒")是由一個核酸分子(DNA或RNA)與蛋白質構成的非細胞形態,靠寄生生活的介於生命體及非生命體之間的有機物種,它既不是生物亦不是非生物,目前不把它歸於五界(原核生物、原生生物、真菌、植物和動物)之中。它是由一個保護性外殼包裹的一段DNA或者RNA,藉由感染的機制,這些簡單的有機體可以利用宿主的細胞系統進行自我複製,但無法獨立生長和複製。病毒可以感染幾乎所有具有細胞結構的生命體。第一個已知的病毒是菸草花葉病毒,由馬丁烏斯·貝傑林克於1899年發現並命名,迄今已有超過5000種類型的病毒得到鑑定。

病毒是顆粒很小、以納米為測量單位、結構簡單、寄生性嚴格,以複製進行繁殖的一類非細胞型微生物。病毒是比細菌還小、沒有細胞結構、只能在細胞中增殖的微生物。由蛋白質和核酸組成。 大部分要用電子顯微鏡才能觀察到。

病毒的分類:

從遺傳物質分類:DNA病毒、RNA病毒、蛋白質病毒(如:朊病毒)

從病毒結構分類:真病毒(Euvirus,簡稱病毒)和亞病毒(Subvirus,包括類病毒、擬病毒、朊病毒)

從寄主類型分類:噬菌體(細菌病毒)、植物病毒(如菸草花葉病毒)、動物病毒(如禽流感病毒、天花病毒、HIV等)

從性質來分:溫和病毒(例如HIV)、烈性病毒(例如狂犬病毒)。

病毒的形態

⑴球狀病毒;⑵桿狀病毒;⑶磚形病毒;⑷冠狀病毒;⑸絲狀病毒

⑹鏈狀病毒;⑺有包膜的球狀病毒;⑻具有球狀頭部的病毒;⑼封於包含體內的昆蟲病毒。

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ICT V)第七次報告(1999),將所有已知的病毒根據核酸類型分為DNA病毒--單股DNA病毒,DNA病毒--雙股DNA病毒,DNA與RNA反轉錄病毒,RNA病毒--雙股RNA病毒,RNA病毒--單鏈、單股RNA病毒,裸露RNA病毒及類病毒等八大類群。此外,還增設亞病毒因子一類。這個報告認可的病毒約4000種,設有三個病毒目,64個病毒科,9個病毒亞科,233個病毒屬,其中29個病毒屬為獨立病毒屬。亞病毒因子類群,不設科和屬。包括衛星病毒和prion(傳染性蛋白質顆粒或朊病毒)。一些屬性不很明確的屬稱暫定病毒屬。

病毒在自然界分佈廣泛,可感染細菌、真菌、植物、動物和人,常引起宿主發病。但在許多情況下,病毒也可與宿主共存而不引起明顯的疾病。

1982年將資料較齊全而能分類的病毒劃分為7大群,分群的根據是基因組的核酸種類(DNA或RNA)、類型(ds或ss)和有無包膜。

7大群中包括59個科組:

dsDNA,有包膜 4科

dsDNA,無包膜8科,1組

ssDNA,無包膜 3科,1組

dsRNA,有包膜1科

dsRNA,無包膜 1科,4個可能科

ssRNA,有包膜8科,1組

ssRNA,無包膜 4科,22組,1個可能組

如按宿主分類,則為:

細菌病毒10科

真菌病毒 3個可能科

植物病毒24組,1個可能組

無脊椎動物病毒 2科,1組

脊椎動物病毒9科

無脊椎、脊椎動物共有的病毒有6科,即痘病毒科虹彩病毒科、小DNA病毒科、披膜病毒科、布尼亞病毒科和小RNA病毒科,以及一個可能科,即二節段雙鏈RNA病毒。

無脊椎、脊椎動物和植物共有的病毒有2科,即呼腸孤病毒科和彈狀病毒科。

病毒分類還處於初期階段,以後還會迅速發展和演變。對資料較齊全的動物病毒和噬菌體都已立為科,科名採用拉丁文;而植物病毒則隻立組,組名多采用縮拼法,即將某科的典型代表病毒的普通名稱如Tobacco mo-saic virus縮拼為Tobamo-virus。科下分亞科及屬,屬下即為各個病毒的普通名稱,目前尚未分種。

在現代測序技術的發展下,人類基因組已經得到破譯,科學家驚奇地發現,在人類的基因組中竟然有高達10萬條片段來自病毒,這些病毒基因片段佔據了人類基因組的8%,而編碼人類細胞所有蛋白質的序列僅佔據了基因組的1.2%-1.5%。如此大量的病毒基因片段在人類基因組中可能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雖然這其中還有大量未知的東西需要我們去挖掘,不過毋庸置疑的是,沒有這些病毒基因片段,人類細胞將無法正常工作。

病毒在生態系統的平衡中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海洋裡,每秒鐘大約會發生10的23次方次病毒感染,這些感染是導致海洋生物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無論是小蝦還是鯨魚,都難逃病毒的攻擊,它們在死後所釋放出的內容物會成為其他生物的養料。除了動植物,細菌也是病毒感染的重要目標。據估計,病毒每天會殺死海洋中幾乎半數的細菌,釋放出數十億噸碳供其他生命體使用,這個過程也是大自然碳循環重要的組成部分。所以,如果海洋中沒有病毒,物質循環中就缺失了一個重要的鏈條,許多生命將難以得到生長繁衍的機會。

另外,海洋中還生活著大量的聚球藻,它們承擔了地球上約1/4的光合作用,為地球製造大量的氧氣。科學家發現在這種藻類裡,編碼進行光合作用蛋白質的基因中有一些來自於病毒。而據科學家估計,地球上10%的光合作用都有病毒基因編碼的蛋白參與。除此之外,地球上的藻類和細菌在維持地球大氣中氧氣和二氧化碳等氣體的平衡上起到重要的作用,通過控制它們的數量,病毒也在間接地影響著氣候。

對於我們自身來說,病毒所發揮的作用同樣不可小覷。在我們的腸道里大約棲居著超過10萬億個細菌,它們構成了人們常說的腸道菌群。這些細菌對人體的健康非常重要,它們不但幫助人體消化食物,參與能量代謝,還影響著人體免疫系統的功能。而有研究表明,人類腸道里病毒的數量比細菌還要多,它們除了幫助人類控制腸道菌群的平衡,可能也具有直接的益生作用。比如,最近就有研究發現小鼠腸道內的諾如病毒能幫助小鼠修復受損的腸道粘膜和維持腸道粘膜正常的免疫功能。另外,一些溫和的病毒,比如鼻病毒,還能夠鍛鍊我們的免疫系統不對輕微的刺激產生反應,從而減少過敏反應。

我們時時刻刻和病毒生活在一起,它們在帶來疾病的同時也在協助生命的維繫,隨著研究的深入,相信我們對病毒會有更為深刻的認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