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秦潦倒之際匆忙擇業,理想如何豐滿也無濟於事

戰國時期縱橫家蘇秦一生得意之作便是以口舌之力達成“六國從合而併力”,並“為從約長”相六國。

蘇秦不辱使命而達成“六國合縱”,志得意滿返回趙國。秦惠文王於蘇秦返回趙國覆命的第二年即任用有“犀首”之稱的公孫衍略施手段便令齊、魏放棄剛剛簽署的合縱盟約,轉而與秦國一同討伐趙國。

蘇秦得知秦、齊、魏三國伐趙的消息,為六國合縱聯盟瞬間被打破而痛心疾首。據《史記·蘇秦列傳》記載,“齊、魏伐趙,趙王讓蘇秦”。趙肅侯雖悔恨當初輕信蘇秦,以至引火燒身,才有今天秦國率齊國、魏國一同伐趙。

當趙肅侯因齊、魏背棄盟約轉而夥同秦國伐趙而聲嘶力竭發洩之時,蘇秦已對“六國合縱盟約”無力迴天,便將精力轉移到如何脫身上,最終以“請使燕”逃離趙國。


蘇秦潦倒之際匆忙擇業,理想如何豐滿也無濟於事

秦、魏、齊伐趙,“六國盟一”破滅,蘇秦有生命之危

蘇秦之強,“強”在一時叱吒風雲,不堪一擊。“歷史倪說”認為,困頓之際擇業,並以此為事業,註定成為一世笑柄。從表象來看是蘇秦以一己之力說服六國而成“六國盟一”,實則是六國因畏懼秦國而結盟。

商鞅在秦國主持的變法與當時“國際”公認的習俗、觀念有較大不同,時人將其視為“另類”。諸侯列國深切感受到了“商鞅變法”令秦國強大帶來的壓力,最有體會的便是魏國,大有將“另類”扼殺在萌芽之中的意味。

自秦國“商鞅變法”之後,令諸侯列國望而生畏,卻一直無計可施。蘇秦的出現正切合諸侯列國之需,以至於其短期內便順利完成“六國盟一”,並非諸侯列國一致抗秦之志,而是欲以結盟而測試秦國。

一、求職無果,潛心苦讀有所得

據《史記·蘇秦列傳》記載,蘇秦曾經“東事師於齊,而習之於鬼谷先生”。蘇秦“出遊數歲”,不但未能謀得一官半職,也未能掙得半點生活必需,“大困而歸”。在家人眼中,蘇秦簡直不務正業,捨本逐末,既不能務農生產,也不能從商逐利,盡做耍嘴皮子的事情,以至於“兄弟嫂妹妻妾竊皆笑之”。

蘇秦“聞知而慚”,痛苦萬分,從此閉門不出,專心研讀藏書,發誓一定要闖出一番天地,“於是得周書陰符,伏而讀之”,一年之後便悟出真理,並欲以此理遊說列國。


蘇秦潦倒之際匆忙擇業,理想如何豐滿也無濟於事

蘇芩博覽群書終有所成

二、再次踏上求職路

蘇秦是“東周雒陽人”,離開家鄉後,就近直奔求見周顯王。由於蘇秦臭名遠揚,求職首戰失敗,據《史記·蘇秦列傳》記載,“顯王左右素習知蘇秦,皆少之。弗信”。

蘇秦在家鄉求職未能得償所願,無奈之下便一路直奔秦國。自秦孝公發佈招賢令開始,大批有志之士紛紛遠赴秦國,尤以衛鞅力行變法令秦國富國強兵而名揚天下。而今秦國舉國上下蒸蒸日上對各類人才有迫切需求。雖然蘇秦見到了秦國新君秦惠文王,但並未被錄用,據《史記·蘇秦列傳》記載,秦國“方誅商鞅,疾辯士,弗用”。


蘇秦潦倒之際匆忙擇業,理想如何豐滿也無濟於事

秦國新君秦惠文王無意錄用蘇秦

蘇秦求職秦國失敗,但已經無顏返鄉,只好繼續前行,一路向東來到趙國,並求見趙國相國奉陽君趙成。奉陽君趙成出身公族,對寒門子弟不感冒,見蘇秦“弗說之”


蘇秦潦倒之際匆忙擇業,理想如何豐滿也無濟於事

趙國奉陽君面試蘇秦

蘇秦滿懷壯志踏上求職之路,未曾想卻坎坷無比,以至於窮困潦倒而沮喪無比,更無法預知前途何方。

三、絕處逢生,獲燕文公賞識

蘇秦先後到周、秦、趙求職,均未被錄用,幾乎已經到了難以為繼的境地。但是,為了生存,蘇秦繼續前行,一路向北來到燕國。蘇秦留居燕國一年有餘才見到燕文公。在等待面試的一年多時間裡,蘇秦走訪了燕國名山大川,研究分析燕國的形勢。俗話說,功夫不負有心人。蘇秦在功課圓滿,一番言論便征服了燕文公,並獲資助合縱趙國,據《史記·蘇秦列傳》記載,“於是資蘇秦車馬金帛以至趙”。


蘇秦潦倒之際匆忙擇業,理想如何豐滿也無濟於事

蘇秦面見燕文公

戰國之時,諸侯列國國情不同,實力有參差,以至於各懷鬼胎。蘇秦以合縱之策說服燕文公,構想“六國為一”,聽起來非常恢弘,卻難以執行。

蘇秦得志於燕國,躊躇滿志致力於人生價值的實現,卻未知是在構建空中樓閣。

蘇秦是否有真才實學,數千年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歷史倪說”認為,蘇秦師從鬼谷先生,不論是假託名人提高身價也好,攀龍附鳳也罷,僅論其能博覽群書,而有所成,便非庸碌之輩。蘇秦之所以有學、有志,卻執意構建空中樓閣,為“六國盟一”而奔走,雖有因生活所迫的實情,也有渴望成功,且因之而來的榮耀令其十分“享受”,是典型的“毒徒心理”,且看其“六國盟一”成功北上覆命便可知。

蘇秦合縱六國成功,北上趙國覆命,路過家鄉。諸侯列國紛紛派出特使一路隨行,以至於遠遠望不到邊,據《史記·蘇秦列傳》記載,“車騎輜重,諸侯各發使送之甚眾,疑於王者”。周顯王聞聽此事竟然驚恐萬分,“使人郊勞”。


蘇秦潦倒之際匆忙擇業,理想如何豐滿也無濟於事

蘇秦衣錦還鄉,趾高氣昂

蘇秦衣錦還鄉,十里八鄉為之沸騰,家人甚至跪倒在地迎候,據《史記·蘇秦列傳》記載,“昆弟妻嫂側目不敢仰視”,並且恭恭敬敬地伺候,“俯伏待取食”。

“歷史倪說”認為,蘇秦的事蹟值得後世深思,明知不可為卻執意為之,更莫為一時榮耀而赴湯蹈火。


“歷史倪說”參考以下資料:

1、《史記·蘇秦列傳》

2、《資治通鑑卷第四·周紀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