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後的老年朋友們:弟弟先給姐姐拜年還是外甥先給舅舅拜年?

用戶6691725502


我家都是外甥先在年三十給舅舅拜年,初一,我舅舅們再給我媽媽也就是他們的大姐拜年。


sonia2019


這個問題很簡單,既然是親戚,拜年的時候,就要先給你的祖父母拜年,然後給你的父母親拜年,這叫親;至於你外祖父、外祖母家,那是由你父親的婚姻聯成的社會關係。傳統上,女的嫁人,就要隨所嫁的人家的姓氏,本來女的姓孫,嫁到張家,回孃家時,孃家人就會這樣稱呼:老“張”來啦,而不稱呼她的本來的姓氏了;嫁到王家,就稱“老王”;這樣做是“尊重姻親”,是一個家庭的文化面貌,是“體統”,是凸顯漢文化的“禮”!古人說,“毋不敬,儼若思,安定辭,安民哉!”;又說,“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待其人而後行,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君子尊德性,敦厚以崇禮。”

過新年,過去,女的回孃家,是在正月十六。孃家的人會安排兄弟,或者是哥哥須要叫的,這樣做女人有面子,也是自身的尊重;至於你,一般都是跟隨母親的。拜年的時候,也要體現尊長之序:先給你的外祖父,外祖母拜;再給你的舅舅,妗母拜年。現在社會變了,不按常理辦了。

在稱呼上,你的母親的父母親,你稱外祖父、外祖母;或者稱,外老爺,姥娘;自稱“外孫,或外孫女”;對於你的舅舅、妗子,你的自稱:“外甥”。

至於你的妗子要你先給她拜年的說法,這就要看是什麼情況了。你要是住在你的外祖父家,先給她們拜年,也不為過;如果不是這樣的一種情況,我的建議是,先敬自己的祖,再敬“親”。你的妗子罵人,可能她的文憑或文化修養很高,不是博士就是院士!不然哪有那麼厲害?





高山143450946


承蒙邀請,不甚感謝。

中國是一個有著古老文明的國家,其宗族、家候、家庭文化的薰陶和傳承有著更悠久的歷史。50後的人們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更具有堅韌與恆久的思想意識。尊老愛幼、扶貧濟弱更是潛移默化的道德操守和根深蒂固的行為意識,因此,50後的人們,更會秉承傳統文化的禮儀,來行使自己的意識行為。

中國本來就是禮儀之幫,人際交往中講究長幼有序,上尊下卑,循序漸進的行事風格,所以,按照個人情感來說,弟弟應先給姐姐拜年,外甥先給舅舅拜年。若是按照兩個家庭的情感關係來說,姐姐是嫁出去的人,是另一個姓氏的家庭的組建成員,是孃家這個根系為支出去的支系親戚(緣)關係,娘(家)為先(前),姐為(延)後,先有娘才有姐,尋根溯源,孃舅為大,外甥的家庭先給舅舅拜年是理所當然。不過,如若遇到特殊情況,弟弟的家庭先給姐姐拜年也無可厚非,不必拘泥於一時之禮。

其實在今天,社會高速發展, 生活節奏變快 的環境下,只要能使人際關係融洽,相處更和諧就好。

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你說呢?


笛蕩晚霞


這個問題很明顯有問題,先說舊禮制,姐姐出嫁,到了婆家有了家庭,這個就形成兩家互為親戚,舅舅承擔延續香火,薪火相傳,按傳統過年的時候

要把祖宗的牌位請出來,供於堂屋,除一全家老幼一起焚香磕頭,叫給祖宗拜年,由於家裡的出嫁了,在外成家了,不能給列祖列宗拜年,如果父母都健在,出嫁女先回孃家來拜年,父母過世後,姐姐年事也高了,由外甥到舅舅家母親給列祖列宗及舅舅舅媽拜年,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傳統的改變,也不必墨守陳規


荷塘月色184136534


在我們當地有個說話:爺親有叔,孃親有舅。就是說,與父最親的是叔。與母最親近的是舅。正月初一拜年首先是家族伯叔及宗親。初二是母親孃家人的親近親戚或丈母孃家人。所以外甥初二應先給舅舅拜年。其他地方的風俗如何各有不同。


不要再讓我失望


靠譜點說,拜年先自己本姓長輩,如爺爺奶奶爸爸媽叔叔嬸嬸孃。然後是外戚,如姑媽姑父姨媽姨夫。外公外婆舅舅舅媽等。江浙地區是舅舅為大姑父次之。至於外甥應去舅舅那拜年然後舅舅回拜你媽他姐比較合適


紅色浪漫法務


50後的老年人應該是外甥先舅舅拜年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28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i-0022/f55fe2fd6747468abfe1c904d0b8e148\

打野周哥


這個問題看似很講究,但答案卻不好一概而論。就好比當你面對一桌豐盛的美味佳餚時,你是先吃那個呢?熱的?涼的?素的?葷的?鹹辣的?酸甜的?或是先喝一盅酒?

總之,只要心情好就都好![大笑]


向前看才是


孃親舅大!先是小輩外甥向舅舅拜年!再弟弟給姐姐拜年!因為受老輩的影響,還是以男為主,因為姑娘必定是出嫁的姑娘,潑出去的水。在孃家占主導地位的還是兒子。倒不是男尊女卑,是應該男女平等。但也不能做倒了行式。


賢惠151688966


從古至今這是中華民族文明禮節的傳統美德,歲數小的要給歲數大的拜年這是尊重,小輩要給長輩拜年這是孝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