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不願意吃讀書的苦的人,日子過得再苦都是生活的懲罰,不值得同情",有道理嗎?

農在天涯


不值得同情,但並不是生活的懲罰。


與其說不值得同情,不如說是不需要同情。

人一輩子總是要吃些苦的,這裡吃點,那裡吃點,這裡多吃點,那裡少吃點,而已。

只是一種選擇,讀書或是其他。只不過主流或是說前人經驗或是說社會設置,讀書可能會比其他選項更好些,能少吃點苦的概率更高一些。


並不能武斷地說 吃了讀書的苦,日子就不會過得苦或少點苦

也不能說 日子過得苦,就是因為當初不願吃讀書的苦

沒有這種必然聯繫


周靈威


讀書很苦,艱辛意寒神疲憊,一搏十年,無人問津。善學者方能成名。然而有善學者,也有不善學者。有條件允許學的,也有條件不允許學的,有願學的,也有不願學的,情況各不一樣,不能等同視之。學成者入社會後,生活之路當然優秀。所從事的工作可能相對輕鬆,而且收於也會較好較高。但學途落伍者,或沒有條件深造者和不願深造者,創業難度或許更大,更艱辛,收入相較或許少很多,生活、工作之路可能沒有學成者順暢。只是人群之中總有意志堅定者和薄弱者。至於不愛學、不想學的人,或許他們有他們的想法,所以才有不讀書的選擇,但然後的日子也不一定十分艱辛。但是不管定哪種結果,我總以為都是艱辛的。只是艱辛各不相同。再說,不管是從事哪一行工作,只要努力,艱辛自然少不了,成功也都有可能。十七二行,行行出狀元嘛!人生之路本來就是艱辛的,同不同情結果都一樣,一切都要靠自己努力奮鬥,最終才會有山花浪漫的結果。做什麼都是一份耕耘一份收穫。


老黃8012


不願通過自身努力改變生活環境的人,吃苦是應該的,不值得同情,條件有限沒有能力改變生活環境的人,是值得同情的。學歷低吃苦是生活的懲罰不值得同情的說法不敢苟同,知識改變命運是事實,但不是絕對,大學生也有高不成低不就啃老的,沒上過大學的也有事業有成的,學歷越高工作生活條件越好不可否認,可許多技術型藍領學歷不高卻收入不菲,生活環境和條件的好壞,關健在於個人是否有改變的能力和勇氣,不單單是讀書多少的問題。不能單純地將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所受的苦歸咎於不讀書,每個人的學習天賦、生活經歷不同,因此不可能對所有人有統一要求標準。吃苦是生活的一種經歷形式,不違背社會道德法律規則時,何來懲罰?


用戶5275049684925


首先,誰都不需要別人同情,只要是其本人選擇的生活。

其次,何為“苦”?據我所知,現在海地仍有賣土餅乾的營生,真的是拿土做的餅來賣那種,一分錢一個。那些買來吃的人只為吃後不再有飢餓感。我想,苦不苦,很多時候都是跟自己的慾望相比的結果,不同人對“苦”的標準也不一樣。

不願意讀書,於我來說,的確是件特別遺憾的事。因為讀書的機會的確來之不易,讀書也是可以讓自己過上好日子的可靠途徑。只不過,讀書不光是為了讓人物質生活富裕,就像書籍不光是有工具書,還有啟智開悟的很多好書,同樣道理。大智慧的人往往過得是“清苦”的生活,因為精神富裕。這樣反觀日子清苦的人,未必是他們不夠智慧,讀書少。

再退一萬步講,人之生命於整個宇宙生命來講,實在連微塵都算不上,即使是所謂偉人也同樣如此,甚至偉人不偉人都經不住時間的推敲,生與死的意義都不大,到底如何過這匆匆百年才有意義便成了一個偽命題。同情,誰有這資格呢?


盛說新語


說到讀書,切莫忘了大自然、大社會這本活著的書,一切活知識、真知識都源於這本碩大無比的生機盎然的天然之書。人類寫的書不少是受到它的啟發、薰陶,感受而成,但與之相比,可謂滄海一粟。

"紙上得來總覺淺,絕知此事須躬行"如何將書本上的淺知識、死知識轉化為活知識,有用知識,"躬行"是不可或缺的。

李白的詩,蘇軾的詞,不是他們的老師直接教給他們的,是他們自己"想"出來的,這"想"就是一個創作過程,一個靈感一閃的創新。

又如我們浙江宜興的紫砂壺,青田石雕,不少工藝大師並不是書堆裡鑽出來的,而他們的傳世作品又豈是成天埋在書堆裡的人所能做到的!

科學巨人愛因斯坦,發明大王愛迪生,在唸小學時都不被老師看好,更不是所謂學霸。可愛因斯坦所創立的"相對論",愛迪生髮明的數以千計的新產品,是前人從來沒有在書本上寫過的。

馬雲在校時不是學霸,而不少學霸卻在他手下打工!

所以不要因為讀了點書就以為了不起,更不要看不起學歷沒有你高的人,甚至不要渺視那些你眼中的"文盲"或"缺少知識"的人!誰知道在社會這個"大棋盤"中,或許他們就是下棋的高手呢!


老驥196


現在的大學生,他自己肯定吃苦才讀到大學畢業,而連累了父母吃盡苦頭,當個村官還要成績優秀,否則只能打工,真實的讀書無用。你說,值不值得同情。


老來紅47


反過來說更容易理解,那些願意吃苦讀書的人,就沒有生活過的苦的嗎,生活過的苦了是不是也是生活的懲罰,讀那麼多書過著受苦的日子是不是更不值得同情。讀多少書沒事的,但一定要懂道理,指望別人同情肯定是身心有問題了,問的問題更有問題,而且太不尊重人了,這個社會沒人去同情弱者的,不管你讀多少書或者沒讀書,自己去努力吧👍👍。


尚世堂


任何人都會後悔,不願意讀書的大部分都是不懂事,或者當時家裡沒有教育好,導致後面沒有什麼學歷,嚐盡生活的苦,所以很多人會說如果當時自己好好讀書就不會這麼累了。只不過,少年時期比較貪玩,不愛學習。本人三十多了,慶幸自己當時好好讀書,自己出生家庭條件太差,農村的底層出來的,沒有什麼可以依靠的,靠著讀書有了一份不錯的事業跟收入,如果自己當時沒有那麼努力讀書,也不會像現在這麼舒服了。當然,工作以後人還是要努力的,要有規劃,有目標,好好學習,好好努力


趣味數學思維


很高興能夠回答這個問題

我特別認同這樣一句話 ,說,為什麼有些人寧願去吃生活的苦也不吃學習的苦?因為學習的苦,需要你主動吃,而生活的苦,你躺著不動,它自己就找上門了

而多少人的學習,敗在了主動二字上

其實,一切都跟你自己的家庭氛圍,個人自律有關係,不存在值不值得。就像在你上學的時候,你父母也是用老一輩的經驗叮囑你要好好學習,學習不好,就只能...等等,可是,又有多少人即使父母百般勸阻,依然選擇不上學的呢,所以,一切都是自己的選擇而已,不存在同不同情的問題

但是,還是想奉勸正在讀書的同學一句,什麼年紀就幹什麼年紀的事,把自己手頭的事辦好,不要老是想著長大以後的事


九三5362


我覺得很可笑。我內心甚至憤怒。到底誰在受苦?

吃了讀書的苦,考上了大學。四年畢業賺錢,月薪三千。每月為房貸車貸信用卡操碎了心。高品質的外套下瘦骨嶙峋的積蓄。

沒吃讀書的苦,畢業了打工。四年以後已經大師傅,年薪10萬。工作很累,但是吃飽就睡。黝黑汗水下都洋溢著對明天的嚮往。

我不明白,用讀書的苦去衡量?

四年的社會,比個大學生有價值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