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樣板戲在當年到底有多火,現在還有人記得樣板戲嗎?

魏青衣


樣板戲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是家喻戶曉的經典,田間地頭、車間和軍營,都有嘹亮的歌聲,普及度之廣,是任何作品難以比擬的。《紅燈記》中《都有一顆紅亮的心》、《臨行一碗酒》、《赴宴鬥鳩山》等;《智取威虎山》中的《把反動派消滅光》、常寶唱《只盼深山出太陽》等;《沙家浜》所唱的《馳騁江南把敵殺》等歌曲,八部樣板戲,部部經典,都歷經滄桑歷練,至今仍栩栩如生,閃耀著光芒。樣板戲無論是編排及唱腔,都達到較高的藝術水準,從劇中的每個場合及唱段,很難找出瑕疵,藝術達到完美。今天,五十歲以上的人誰都會來上一首《萬泉河水清又清》和《北風那個吹》。樣板戲是七十年代人的縮影,是那時革命教育的主陣地,普及率之廣,是任何作品難以達到的。今天,重溫紅色經典,是那樣可親,心裡的共鳴仍是那個年代的足跡,共產黨、毛主席是人民的大救星,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這就是樣板戲的核心實質,人心所向的真理。











依稀57


樣板戲的確是經典,而且是幾乎不可複製的經典!

樣板戲是在統一領導、統一組織、集中全國優勢的情況下成功的。無論其表現的政治正能量、藝術表現形式、藝術價值、民間推廣普及性、工農兵大眾的樂於接受、樂於傳播的程度,都達到了戲曲藝術的極致。

樣板戲的成功,也是充分說明了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只要上下一心、集中力量,就可以創造出人間奇蹟。受樣板戲的帶動,豫劇、黃梅戲、歌劇、舞劇,也創作出了符合新時代的劇目,不得不說是對中國戲曲發展的推動。

至於要把功勞歸功於誰?當然要歸功於毛澤東文藝思想,歸功於領導者、組織者、創作者、演出者、擁護者、傳播者,歸功於毛澤東時代,歸功於毛澤東時代的人民群眾。

應該說,六七十年代以上的人,都熟悉記得樣板戲,幾乎每個人都可哼唱幾句。如果現在稍加推廣,相信很多年輕人也會喜歡。甚至會成為中國戲曲的救贖!

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的政黨,我們倡導的辨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對於樣板戲,也應該辨證唯物的去看待。好的、正能量的,需要我們去認可,去推廣,去傳播!








靜遠


想當年普及樣板戲深入人心,誰家過年大堂屋牆面上沒有貼過樣板戲的年畫,誰家沒有幾本樣板戲的劇本書和樣板戲的小人書,誰家沒有過扶老攜幼去影劇院觀看過樣板戲的電影,誰家老人孩子沒有欣賞過大隊、街道組織的文藝宣傳隊樣板戲的彙報演出,收音機、廣播、報刊雜誌,機關單位學校等,樣板戲中"高大上人物"的影子無處不在,"學唱樣板戲,永做革命人"在祖國大地上蔚然成風。


樣板戲雖然是特定年代的產物,但也是舉全國之力演繹出來的戲劇界的經典之作,現在憶來我們如數家珍,李玉和、李奶奶和李鐵梅,楊子榮、邵建波和李勇奇,郭建光、阿慶嫂和沙奶奶,乃至洪常青吳瓊華,大春喜兒、江水英、柯湘、楊水才等等劇中人物,千家萬戶耳熟能詳,婦孺皆知,戲中唱腔膾炙人口,男女老少都能哼唱幾段,樣板戲就是這麼火,這種空前現象,實屬罕見,天下少有。


我們幾代人對樣板戲是獨有情懷的,終身難以忘懷的。可喜的是,樣板戲的魅力不可小覷,現在眾多年輕人通過網絡逐漸認識樣板戲,瞭解樣板戲,認可樣板戲,接受樣板戲,從而喜歡上樣板戲,大唱樣板戲,當然也會永遠記得革命樣板戲的……


老夥計610322


革命樣板戲在當年到底有多火,只有親身經歷過才深有體會。

那時候,農村家家戶戶都有小喇叭,也是當時唯一的誤樂工具和信息工具,小喇叭天天播放革命樣板戲的唱段。我們村放映的第一部電影就是革命樣板戲《龍江頌》,在離家二里地的大隊院裡放影,我父親用獨輪小堆車推著奶奶去看的,因為奶奶小腳,視力不好,晚上走不了路。從此奶奶也知道了什麼是電影。這大慨是六十年代未。

進入七十年代後,不僅要普及革命樣板戲,還要學唱革命樣板戲,如《紅燈記》、《沙家濱》、《智取威虎山》、《海港》等裡邊的唱段人人都會哼上幾句:



”我家的表叔,數也數盡,沒有大事不登門……”

”大吊車真厲害,鋼鐵的鏟子一抓就起來……”

”九龍江上擺戰場,相互支援情意長……”等等。

我們大隊青年團還排演過《紅燈記》、《沙家浜》和《平原作戰》。不是京劇唱腔,而是山東呂劇唱腔,利用冬天晚上的時間排練,新年過後,就在大隊院裡露天上演,那時最高興的事就是正月裡看大戲,晚上整個大隊院裡燈火通明,人潮湧動,附近村的社員也跑來觀看,前面的坐小板凳,後面的站在高凳子上,將演出場地圍得水瀉不通。

其間還發生過一些喜劇故事,我遠房大伯家的姐姐扮演《紅燈記》中的李鐵梅,看上了扮演李玉和的男青年,兩人談起了戀愛,遭到了大伯的竭力反對,主要是覺得小夥子家裡窮,兄弟四個,家徒四壁,是全大隊出了名的”老貧農”,小喇叭裡播放李玉和的唱段,大伯氣得將小喇叭摔得粉碎。畢竟胳膊扭不過大腿,那位姐姐最終還是嫁給了李玉和的扮演者。

還有《沙家濱》中扮演啊慶嫂的姑娘看上了我本年族中的二叔,也就是胡傳魁的扮演者,兩人喜接連理。如今他們都做爺爺奶奶了。

好懷念紅紅火火的革命樣板戲時代!令人心潮澎湃,熱血沸騰,傳播正能量,弘揚真善美!


落英鄉間


什麼叫創新?樣板戲就是創新的典範,是成功實踐毛主席文藝革命路線的成果。實踐證明這些作品是有生命力的,是不朽的。有人講十年只八部樣板戲,文藝生活因而蕭條這不符合事實。事實是那時群眾性的文藝活動是空前繁榮的,工廠、學校、農村公社、部隊都有群眾性與專業性的演出。


手機用戶740381560


革命樣板戲是六七年在各地上演的現代戲中,挑出的五臺京劇和二臺舞劇,還有一場交響音樂。

分別是京劇,"沙家浜","紅燈記","海港","智取威虎山","奇襲白虎團"。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和"革命交響音樂沙家浜",共八出。稱八大樣板戲!

很多人誤把那時的所有戲都誤稱為樣板戲。也有的認為那時只有八齣戲,都是搞混了的。還有認為八大樣板都是京劇,就更不對了!

其實除了樣板戲外,還有"紅色娘子軍","杜鵑山","平原作戰","苗嶺風雷","磐石灣","紅雲崗","節振國","黛諾","白毛女","沂蒙頌","小刀會","六號門","火燒望海樓","鋼琴協奏典黃河","鋼琴伴唱紅燈記"!

而且還不止這些。還有海量的革命歌曲,現在根本就說不全!音樂作品"小提琴協奏典梁山伯與祝英臺",琵琶曲"戰颱風","十面埋伏"等!

電影也不止"地道戰","地雷戰","南征北戰"。還有"奇襲","小兵張嗄","渡江偵察記","火紅的年代","大浪淘沙"。有的我只記住插曲名什麼"清清花溪水","沿著社會主義大道奔前方"等很多!

進口電影也很多如朝鮮的"賣花姑娘","蘋果熟了的時候"。阿爾巴尼亞的"山鷹之歌"。羅馬尼亞的"多腦河之波

"。南斯垃夫的"橋"。蘇聯的"列寧在十月","列寧在1918"。

實事求是的說,六七十年代的文化生活,並不象有些人說的貧乏之極!只是現代戲,特別是樣板戲演出的太多而已。

當時我只知道雲南的專州市都有京劇團,歌舞團演現代戲。省會昆明演出單位更是數不清,有云南省京劇院,雲南省滇劇院,雲南歌舞團,,,,,都演現代戲。更不用說市,街道,單位,工廠的宣傳隊了!那時絕對是大多數人都會唱幾句樣板戲(現代戲)。有的票友(當時不這樣叫),甚至能整場唱下來。京劇愛好者數以億計!

戲院演現代戲,電影放現代戲。無線電廣播,有線廣播臺都放現代戲!至使當時各大省市都有一到數個無線電廠,廣播器材廠,生產出世界上最多的收音機,廣播喇叭!

由於普及力度前所未有,以致今天都還有上億人會來幾段現代戲,樣板戲!可見現代戲的影響之廣泛,深遠。完全可稱"空前絕後"!











乾杯安德烈


革命樣板戲在當時的社會中影響力很大,大人小孩都知道,我在上小學時老師還教唱過智取魏虎山楊子榮的唱段穿林海,滑雪源。

八個樣板戲是精品大人小孩都會唱幾句,能鼓舞人心,不忘初心,是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好戲曲,所以人人愛看,愛聽。


知足常樂281852221


樣板戲是當時特殊背景下的產物,記得65年前,我家有一副上海大世界年畫。有京劇,滬劇等全國有名的劇種,演的大都是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公子遭難,小姐嫁人一些劇。65年以後逐步被現代戲替代。同樣是上海大世界年畫,全是現代劇,強調文藝為工農兵服務。滬劇《蘆蕩火種》以後改為沙家浜。京劇《革命自有後來人》改為紅燈記。其中要學那泰山頂上一青松,朝霞映在陽澄湖上,蘆花放,稻穀香,岸柳成行……。智鬥一場……。還有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赴宴鬥鳩山。打虎上山等等。直到現在仍記憶猶新不時哼上幾句。我認為比現在宮庭戲有教育意義,國家應適時推出一些現代戲,弘揚正能量。


s大浪淘沙s


1970左右正是革命樣板戲大興旺年代,自從文革以後,全國全黨全軍進入了政治思想年代,每個人都要努力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改造舊思想,樹立無產階級世界觀,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共產主義奮鬥終身,為了迎合政治需要,一切舊的傳統的戲曲都視為封建殘餘,全部封殺,在江青的領導下,對中國京劇進行了改革,產生了八大革命現代京劇樣板戲,推行全國。各個地方劇團也效仿演唱,整整唱響了一個年代,熱火朝天,一直到現在都能聽到。不過,總的來說,還是不錯的,激起了全國人民的鬥志,淨化了社會,人們都私心雜念都悄悄的收起提高政治思想覺悟。

當時,部隊唱的更是紅火,提出"學唱樣板戲,做革命人"的口號,每個戰士都能唱上幾段,不同場合經常比賽,拉歌唱樣板戲選段,把部隊搞的朝氣蓬勃,增強部隊戰鬥力起到了一定作用。


王樹峰765


"忘記過去就等於背判"!我代表90後來表演下: 我們是工農子弟兵來到深山,要消滅反動派……共產啊啊黨阿啊員,時刻聽聽從黨~召喚!一心要砸碎千年鐵鎖鏈,為人民開出哪萬代幸福泉。"這種絕對正能量的紅色經典樣板戲永遠鼓舞我們。老一輩的人經歷過苦難而革命樣板戲很大程度是血淚的控訴。是絕對真誠的為了祖國為了人民的解放事業而謳歌。現在的年輕一輩在歡娛幸福的同時更不能忘記前輩藝術家作曲家的豪情滿懷為世人留下永放光芒的戰歌!老電影老歌曲革命樣板戲我們一定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永遠傳承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