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主流相聲團體改為自負盈虧,全部人員都能養活自己嗎?

蓮花山山民


其實,在德雲社之前,壓根就沒有什麼主流和非主流之分,大家印象裡的相聲演員比侯耀文、石富寬、姜昆、戴志成等,每一個都是那麼的才華橫溢。我們普通老百姓對他們的出口成章簡直到了膜拜的境地。




後來,郭德綱的出現改變了這一格局,也是這個時候,我們才發現,原來相聲還可以這樣說。於是,曾經膜拜姜昆等人的相聲愛好者們,調轉風向,開始成為郭德綱的忠實追隨者。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郭德綱的出類拔萃把曾經風靡一時的那些相聲演員對比的相形見絀。

於是就有人說,如果把主流相聲演員放到市場上自負盈虧,他們能養活自己嗎?

答案是:一定能!



活在世上的每個人,都得有養活自己的本事,要不然,連基本的生活都保障不了,何談其他?說相聲的自然也不能例外。

說到相聲,早年間,所有的相聲演員應該都是大家口中的主流演員,大家憑本事進入到體制內,每個人都有著雄心壯志,用自己熟悉的相聲藝術實現著自己的雄心壯志。

他們曾經也是多才多藝的,比如苗阜,當年一部《滿腹經綸》豔驚四座,為他在相聲界揚名立萬打下了基礎,他也因此順利進入體制內。

然而,從此之後,苗阜似乎再也沒有拿的出手的作品出現了。像苗阜這樣的曾經才華橫溢,後期逐漸平庸的演員,太多了。



究其原因,很多人說,是因為他們走了“旱澇保收”的保障,不管他們是否有新作品出現,不管他們是否努力創作演出,他們都有飯吃,而且還能吃得飽飽的。

現在看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在相聲行業也很適用。當一個人沒有了憂患意識,當一個人是不是努力工作,都能吃香的喝辣的,甚至有體面的社會地位的時候,這個人還努力幹什麼?


但是,一旦“憂患”來臨的時候,比如,讓所謂的主流團體變成和德雲社一樣的自負盈虧的民間團體,讓市場去檢驗他們,不好好幹就要餓肚子的時候,他們還不使出看家本領?

郭德綱有本事、有能耐是人所共知的事實,還有一個事實是,他的本事和能耐都是被生活“逼”的!如果他不努力,如果他沒有滿腹經綸,他就無法在人才濟濟的相聲界立足,更別提把德雲社經營得紅紅火火,也更別提捧紅一眾弟子們了。


郭德綱不提高自己的修為沒有辦法,不好好幹就沒有飯吃。反之,如果他不演出也有錢,不創作也能體面的生存,他何至於像今天這樣整日忙忙碌碌,還要防著背後射來的“冷箭”。

人人都有養活自己的本事,何況那些“滿腹經綸”的相聲演員?只是所處境地不同,在溫室裡的吃飽等餓,自負盈虧的必須使出渾身解數而已。


於小小


最好是改革,所有藝人都得自食其力,老一輩的人有幾個是國家養著的,藝人就得憑本事吃飯


言必信行必果敢做敢當


主流相聲改叫非遺相聲了,文化遺產,就得納稅人養著,京劇等戲曲都是國家補貼養著,不然藝術家們都沒飯吃了。關鍵是相聲界出了個德雲社,靠市場和票房養活自己,還掙了大錢,動了養尊處優的某些人的利益,那還得了啊。羨慕嫉妒恨啥結果?


用戶2160165381992


哈哈哈哈,那樣估計要餓死一大堆大師了。[大笑][大笑][大笑]


平常心想入非非


不管有沒有郭德綱,主流相聲團體如果改為自負盈虧,他們全部的人員一個都養活不了自己,從前、現在、將來都是。

郭德綱走紅之前,相聲已經瀕臨失傳

在郭德綱走紅之前,中國的傳統相聲已經一片哀嚎。本來有很多人從小出生於相聲世家,喜歡說相聲,但卻沒地方說,賺不到錢,只得改行,要不然孫越也不會去動物園養大象。

後來,孫越因為認識了郭德綱,有機會進德雲社繼續說相聲,才改變了命運。

那時候,即使是體制內的相聲演員,有工資拿,但他們也沒有說相聲的地方了。沒有笑點,沒有好的相聲演員,觀眾不喜歡看。加上沒市場,慢慢沒有了傳承,老祖宗留下來的這門手藝快要失傳了。

主流相聲演員毫無奮鬥之心,完全就是混日子,從來沒想過為相聲做貢獻。而這幫人到今天仍然和以前一樣的心態,如果讓他們自負盈虧,他們很快會餓死的。功夫不行,還不認真,就不會有市場。

郭德綱走紅之後,主流相聲更沒市場

郭德綱走紅以後,相聲界才有了主流和非主流之分。主流相聲就是拿著體制內工資,過一天算一天的所謂著名相聲演員,而非主流就是郭德綱帶領的德雲社,完全草根班子,自負盈虧,沒人發工資。

郭德綱是自己賣票吃飯的,所以他表演很賣力,才會創造一些比較俗的段子來迎合觀眾的需求,但有笑點也有賣點,觀眾喜歡。所以他越來越火,商演很有市場。

而主流相聲就不一樣了,他們始終不求上進,風格又不改變,只是為了完成任務,說一些歌頌類型的相聲,遠遠脫離了民眾,所以一直不受歡迎,更沒有市場。

現在的年輕人紛紛喜歡相聲,就是因為德雲社,聽相聲只聽他們的。儘管相聲很火,實際上是一種虛假繁榮,因為德雲社沒有競爭對手。雖有一些其他民間團體興起,但他們比德雲社差的太遠,很多人到今天仍然養活不了自己。

而主流相聲也有在搞巡演,但他們都是政府補貼的,靠自己一張票都賣不出去。

前段時間,某京劇院的院長就爆料,現在國內的京劇院,沒有那一個不靠政府補貼能養活得了自己。唱戲和相聲都是相通的,相聲也一樣。

目前看著德雲社的商演門票賣的很火爆,但讓那些主流演員隨便拉一個人出來開專場,絕對開不起來。所以那幫人才死皮賴臉待在體制內,不敢出來,因為他們怕丟飯碗。



主流一直打壓郭德綱,生存空間越來越小

主流相聲演員明明比不過郭德綱,卻又不甘心,一直在想辦法打壓他。最近德雲社的幾場風波就能看出來,郭德綱搶了某些人的飯碗和江湖地位了。

但是,德雲社是民心所向,別人越打壓,德雲社越火,觀眾越支持。從此以後,苗阜、姜昆等人名聲掃地,包括那些所謂的京劇名家,他們更不會有市場。


苗阜帶領的青曲社,接下來的生存都是一個難題,實在太招人反感。

主流相聲演員心理太陰暗,拿著納稅人的血汗錢,不幹正經事,還欺負別人,遲早有一天會被淘汰掉。只有郭德綱這樣的,真正把觀眾當衣食父母的,才能長久發展下去。


R娛記


為何稱其為“主流相聲演員”,就因為他們是體制內的演員,拿著國家的工資,在國家的專業團體,就要肩負起國家賦予的文藝服務於政治的工作使命。所以他們創作和表演的終極目的不是以市場為導向的,作品上有諸多限制,沒法去迎合市場口味,這類演員只能圈養。常言說,屁股決定腦袋,在體制內的主流相聲演員不說或者很少說傳統活,所以傳統段子,傳統戲曲雜類,包括本工太平歌詞是不是必修的專業課程,傳統基本功也就差了一些。他們的工作是要完成單位組織上的工作任務,比如主題晚會,送溫暖慰問等等,不是商演,只要規規矩矩把作品演完就可以了,只要會一兩段相聲,就可以演出好幾年,觀眾是政府,單位組織的,也不需要考慮門票和上座率。相聲行業本身從業者就不多,各專業團體給的編制也有限,就這麼一小撮人卻代表了一個行業甚至曲藝領域,自然除了正常演出外,地方,單位上還能兼任一些領導職務,很大一部分精力就要分散到職務工作上。綜上原因導致了主流相聲新人進不來,老人沒進步的大趨勢,讓相聲行業沒落。題主提出的這個問題,讓主流相聲團體改買票自己養活自己是個不成立的問題,體質不改革,如何市場化?不符合市場規律,能賣出票去這不是就是奇談了嗎?客觀說,現在體制內的主流相聲演員基礎起點都是很高的,如果真的要是放開了讓他們去創作和表演,不敢說個個都行,但至少會有一部分人絕對能適應的了,而且不會比德雲社的二三代演員差,只是人家端著鐵飯碗,幹什麼吆喝什麼,犯不上砸了自己飯碗去自謀出路。不管如何詬病主流相聲,只一點,他們把郭德綱排除在體制外絕對是相聲的一大幸事,如果當年真的招安了,也應了郭德綱一開始就混體質的初衷和理想,那麼世上真的少了以為相聲奇才。老郭有現今的成就,德雲社能夠開枝散葉繁榮相聲,都是主流相聲和體制逼出來的。引用老郭的一句臺詞,“他們負責歌頌,我們負責搞笑,”分工不同都是為人民服務,挺好的。


劉軍易溯科技


主流相聲演員改為自負盈虧,能否養活自己?那就看他們可不可以吃苦受累,因為拿工資的日子很舒服,不用考慮吃飯穿衣等問題,而且還很高冷,見不得民間藝人們那麼拼命。

關鍵在於自身利益問題,有一天必須這樣的新政實施,他們也就認頭:不拼怎麼養家餬口?主流的生活是這樣,演出歸演出額外有補貼,工資是工資,有級別的還有級別補貼(而且不低)。

吃慣了公家飯的人一但失去這些待遇,估計都得抓瞎,再加上平時不考核業務,有的沒的、掙的錢一分也不少,一但失去所有國家給的津貼,只能喝西北風,要不然學習一下德雲社自給自足試試。

想慣了清福鴻福怎麼願意自食其力?這就是為什麼主流界對於業務不用鑽研,成績也不突出的原因之一。回答:夠嗆……離開現成的白拿工資的日子,就是靠自己養的活自己,憑藉沒點真本事,也養不活他的家人!





蘭竹ZLZ


真到那時,他們“高雅”和“三俗”的標準馬上就變了。他們會齊聲高喊郭德綱的相聲是“雅俗共賞”。


彤彤老爺


什麼叫主流相聲,我不知道。我就覺得郭德綱的相聲就是好,它既能給人帶來歡樂,又能學到很多生活當中學不到的知識。你在主流得有人看,沒人看,叫什麼主流(腫瘤)?


心存感恩18


國家應該把所有的演出團體都要推向市場化運作,自食其力。國家不養閒人,使每個藝人都有緊迫感,這樣才能提高文藝水平,才能推動文化產業的良性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