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涼趣話003:張軌的家鄉——平涼涇川

前涼趣話003:張軌的家鄉——平涼涇川

趙大泰 涼州賢孝博覽館

《晉書》卷八十六,列傳第五十六記載:張軌字士彥,安定烏氏人,漢常山景王耳十七代孫也。

張軌的家鄉是安定烏氏(zhi),也就是現在的平涼市涇川縣。公元376年,前秦苻堅大帝打敗前涼,張天錫投降。為慶祝大捷,將安定郡改名為平涼郡,意為“平定涼國”。

平涼是甘肅省下轄的地級市,位於甘肅省東部,六盤山東麓,涇河上游,為陝甘寧交匯幾何中心“金三角”,橫跨隴山(關山),東鄰陝西咸陽,西連甘肅定西、白銀,南接陝西寶雞和甘肅天水,北與寧夏固原、甘肅慶陽毗鄰。

平涼素有“隴上旱碼頭”之稱,是古“絲綢之路”必經重鎮,史稱“西出長安第一城”。平涼自古為屏障三秦、控馭五原的重鎮,是“兵家必爭之地”和隴東傳統的商品集散地,中原通往西域和古絲綢之路北線東端的交通和軍事要衝,不僅是西北地區的公路樞紐,而且是歐亞大陸橋第二通道的重要中轉站。


前涼趣話003:張軌的家鄉——平涼涇川


漢高祖劉邦二年(前205)十一月,置阿陽縣(治今靜寧城南)。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分北地郡置安定郡(治今寧夏固原),析隴西郡置天水郡(治今通渭縣)。元封五年(前106),設十三刺史部以轄各郡。隴山以東各縣,除鶉觚屬朔方刺史部北地郡、今華亭東南部屬右扶風所領汧縣外,多屬於涼州刺史部安定郡;隴山以西今靜寧、莊浪縣境為涼州刺史部天水郡所轄。


前涼趣話003:張軌的家鄉——平涼涇川

漢代涼州行政區劃圖

三國時,今轄區屬魏國雍州。魏元帝景元三年(262),今涇川轄區的烏氏、臨涇、朝那及今靈臺轄區的陰密(何時復置待考),皆屬安定郡,今靈臺境的鶉觚則屬新平郡;今華亭境屬扶風郡;今靜寧縣的阿陽和成紀分屬廣魏郡和天水郡。

西晉初,今轄區仍屬雍州。臨涇、朝那、烏氏、都盧(都盧,新置,一說在彈箏峽水的源頭。《晉書·地理志》有此縣名,廢棄時間無考。)(今平涼市都盧山附近)、陰密、鶉觚(移屬),屬安定郡。晉武帝泰始五年(269),分雍、涼、梁3州置秦州,太康三年(282)年,罷秦州併入雍州(復置時間待考),成紀屬秦州天水郡。廣魏郡改稱略陽郡,治臨渭(今天水市東北部),省阿陽縣,其縣境及今莊浪境屬略陽郡。

十六國時,今地區轄境主要由前趙(漢)、後趙、前秦、後秦、大夏統轄。今靜寧曾一度受西秦、前涼所轄。

前趙初,安定郡尚存,治鶉觚,屬雍州,轄今涇川和靈臺、崇信、平涼以及華亭北部。

東晉大(太)興二年(319)分安定與扶風郡之汧置隴東郡(治今陝西省隴縣與今華亭縣區域),今華亭縣和崇信縣南境屬隴東郡。成紀仍屬天水郡。

前涼張茂在位時,於東晉元帝永昌元年(322)復置秦州,統天水郡成紀縣。前趙光初十年(327),今全境分屬天水郡、隴東郡、安定郡及略陽郡所轄。

前秦苻堅移雍州治於安定。於永興二年(358),"置趙平郡於鶉觚",今靈臺縣部分區域屬之;前秦甘露二年(360),分司隸置雍州,復爰得縣;陰密縣屬雍州,鶉觚屬趙平郡。又於建元十二年(376)滅前涼,隨後置平涼郡,意為平定涼國,治今寧夏彭陽縣境,今平涼市大部分區域和華亭、崇信北部皆屬之。成紀仍屬秦州天水郡;今莊浪境仍屬略陽郡;

張軌家族世代舉孝廉,以專攻儒學著名。張軌的祖父張烈為曹魏外黃縣令外黃是今河南民權縣,張氏先祖張耳就曾經任外黃縣令。父親張溫為太官令 ,是掌宮廷膳食、酒果等的官員。母親為隴西辛氏。

張軌家族是涼州大族,這為張軌以後割據河西奠定了宗族就基礎。

張軌年少聰明好學,很有才能聲望,姿態儀表文雅端莊,與同郡人皇甫謐關係很好,隱居在宜陽郡女幾山。

女幾山又名花果山,今屬河南洛陽市,距宜陽縣城50公里,距洛陽90公里,是吳承恩《西遊記》中花果山的創作原型。1991年起成為國家森林公園,2000年被評為洛陽市十佳風景區之一,2001年被評為三A級旅遊景區,自晉唐以來就是中原地區的旅遊勝地。

皇甫謐(mi),幼名靜,字士安,自號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人。生於東漢建安二十年(公元二一五年),卒於西晉太康三年(公元二八二年),活了六十八歲。提起皇甫謐,人們可能立刻想到他編撰的《針灸甲乙經》。其實,除此之外,他還編撰了《歷代帝王世紀》、《高士傳》、《逸士傳》 、《列女傳》、《元晏先生集》等書。他一生以著述為業。在醫學史和文學史上都負有盛名。

張軌後來隨父親遷居洛陽,開始了他的仕途和霸業。


前涼趣話003:張軌的家鄉——平涼涇川

針灸鼻祖皇甫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