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有哪些現象表明它“氣數已盡?

鄭曉奇


一個政權的生命是否將要終結,其特點大同小異,其終極原因,無外乎它的統治合法性已經完全流失,通俗地講,就是它已經失去了所有階層的支持,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

第一,貧富分化嚴重。曾國藩的高級幕僚趙烈文,曾經在他的《能靜齋筆記》中記載了一則真實的故事,說在京城有許多流民,他們明火執仗地搶劫,有許多婦女甚至沒有褲子穿,已經完全沒有了羞恥之心,曾國藩聽後,大為憂慮,他說民窮財盡,大清危矣。

第二,沒有民意支持。自鴉片戰爭開始,在大清與列強的每一次交戰中,民眾都不願意為大清軍隊提供任何支持,他們所過之處,民眾都自覺堅壁清野,反而,非常樂意為洋人提供服務,當時的英軍將領十分不解,一位不知名的買辦為他提供了答案,他說:國不知有民,則民不知有國。

第三,社會矛盾加劇。自大清立國之日起,國家就成了為八旗子弟服務的工具,漢族人則淪為為滿人服務的奴僕,整個國家的社會矛盾便表現為漢族和滿族之間的矛盾,這種壓迫與反壓迫,在太平天國和辛亥革命中表現的最為突出。


沉醉的文人


當年,清王朝揮師入關時,攝政王多爾袞護衛年僅六歲的順治皇帝福臨進入北京。走到京郊的青龍橋,遇到了一個算卦的瞎子老頭,只見他的卦攤高懸一幅對聯,“眼瞎能明古往今來事,手殘善斷痴男怨女情”。

多爾袞一看好奇,便上前問到:“聽說,關外的軍隊開進來了,不知他們能不能坐天下?”

“能坐天下。” 算命瞎子不假思索地肯定回答。

多爾袞暗喜,又問道:“能坐多久?”

算命瞎子坦然說道:“得之於攝政王,失之於攝政王;得之於孤兒寡母,失之於孤兒寡母。”

真是一語成讖,失之者,攝政王即宣統皇帝溥儀的父親載灃,孤兒寡母即隆裕太后及宣統皇帝溥儀。孤兒寡母成了袁世凱的政治工具,溥儀也變成了末代皇帝。

清朝近三百年的統治,氣息奄奄,日薄西山,氣數將盡,正如《左傳》中所說:“君以此始,必以此終。”大清朝終究逃不掉歷史的規律。

一、棟樑之臣對大清絕望

從鴉片戰爭開始,清朝就面臨三千年未有之局面不知所措,內憂外患,搖搖欲墜。八旗子弟腐爛透頂,玩鳥吃喝行,打仗不行,太平天國一起,席捲天下,震動京師。要不是曾國蕃左宗棠李鴻章等名臣苦撐局面,大清朝早就崩潰了。

平定太平天國以後,曾國藩李鴻章積極洋務運動,愣是搞出來個同治中興,頗有聲色,被西方看作是大國之一。可是甲午戰爭,泱泱大國竟被蕞爾小國日本打敗。大清的虛弱浮誇本質暴露無疑。

甲午戰敗以後,李鴻章傷感地反省:“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塗飾,虛有其表,不揭破尤可敷衍一時。如一間破屋,由裱糊匠東補西貼,居然成一間淨室,明知為紙片糊裱,然究竟不定裡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風雨,打成幾個窟窿,隨時補葺,亦可支吾應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預備何種修葺材料,何種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術能負其責?”

清朝就是一個破屋,李鴻章也是無力迴天。

宣統元年(1909年)八月廿一日夜,晚清重臣張之洞病寢,攝政王載灃前來探望,安慰張之洞說:“中堂公忠體國,有名望,好好保養。”

載灃離開後,張之洞對陳寶琛說:“國運盡矣!”兩年後,國運果終。

清朝大廈將傾油燈枯盡,李鴻章張之洞這些棟樑之才肱股之臣,都已經深感絕望,清朝還能有救。

二、士紳階層對大清絕望

士紳階層是清朝統治的根基,太平天國的失敗,就是士紳站在清朝的立場,自辦團練,保家衛國。

甲午戰敗,民族危機前所未有,最先覺醒的就是士紳階層。舉人公車上書,維新改革,戊戌變法,為國家民族尋找出路。可是頑固的慈禧為一己之私拒絕變法,百日維新死於胎中。

清朝末年又不得不新政,可是死抱著權力不放,廢除科舉,又堵死了士紳的進階之路。

以諮議局為代表的全國士紳一次又一次的向清朝統治者請願,立憲立憲,刻不容緩。梁啟超說得很清楚“現今之政治組織不改,不及三年,國必大亂,以至於亡,而宣統八年(1916年)召集國會為將來歷史上必無之事”。立憲是清朝的最後機會。

大清獨裁的皇族內閣徹底打破了全國士紳的最後希望。立憲派公開發表宣告全國書,闡明滿清王公親貴組成的所謂內閣完全是“名為內閣,實則軍機;名為立憲,實則專制”。

三、民眾的絕望

陝西有個民謠 :不用掐,不用算,宣統不過兩年半。從民謠中我們能夠看出,大眾早就對這個大清失去信心了。

清朝入關,以屠刀立威,以文字獄愚弄百姓。長期的高壓統治,造就了麻木不仁的大眾。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國艦隊突破虎門要塞,沿珠江北上之時,沿江兩岸聚集了數以萬計的當地居民,他們以冷漠的、十分平靜的神情觀看自己的朝廷與外國侵入者的戰事,好似在觀看一場表演賽,當掛著青龍黃旗的官船被擊沉,清軍紛紛跳水時,兩岸居民竟然發出象看馬戲看到精彩處的噓噓聲。


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城,老百姓百姓竟然在扶梯。侵略者進入京城,百姓居 然齊齊站在河沿,靜靜圍觀,擺出一副與己無關的看熱鬧神態。不僅如此,令人想不到的是八國聯軍中有一支中國人的軍隊,這就是英國人訓練的“華勇營”,為八國聯軍衝鋒陷陣。

大清朝的興亡對老百姓而言,毫無意義,他們就是一個旁觀者。

四、東南互保,架空大清

清朝入關,實行的是滿族特權制度,處心積慮不讓漢人掌握實權。可是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打破了這個傳統,八旗子弟爛泥扶不上牆,不得不依靠漢人支撐局面。曾國藩湘軍李鴻章淮軍迅速崛起,曾國藩破金陵未能封王,為求自保,裁撤湘軍。但是,漢人崛起的局面勢不可擋,天下都撫大半是漢人。

慈禧太后世界列強宣戰,八國聯軍侵略中國,兩廣總督李鴻章、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閩浙總督許應騤、山東巡撫袁世凱等人,根本不理會朝廷的命令,和外國達成和平協議。而且準備成立新政府,選舉李鴻章為總統。這就是歷史上的東南互保。

在這些地方大員看來,清廷的宣戰詔書,是義和團“矯詔”,脅持朝廷所下的“亂命”。

八國聯軍攻破北京,慈禧落荒而逃,這些地方總督基本度按兵不動。 尤其是山東巡撫袁世凱距離最近實力最強,有1萬精銳的新軍,偏偏見死不救。

這說明清朝已經徹底失去對地方的控制權,分崩離析離心離德,離崩潰只有一步之遙。清朝最後的本錢新軍,變成了袁世凱的私人軍隊。

大清朝氣數已盡,不亡沒有天理。


非常道畢延河


一、朝廷上層腐敗不堪,貪官汙吏橫行無忌,已經沒有了一個風清氣正的政府。

二、經濟上依然以小農經濟為主,雖然經濟總量較大,但是分到百姓身上的卻甚少。

三、軍事力量薄弱,遭到列強的不斷侵略,主權喪失嚴重。

四、國內人民水深火熱,反抗不斷。如天平天國起義,捻軍起義等。


青楓雨霜


一個王朝的興衰有著必然的規律。而一個王朝氣數將盡,也必然有著一些跡象可尋。那麼,滿清末期,都有哪些跡象表明晚清王朝行將入土了呢?

一、太平天國的興起

學過歷史的都知道,滿清歷史上大大小小的起義有太多,這是任何一個封建王朝都難以避免的。但是,起義軍的規模如果越來越大的話,則說明這個王朝到了末期。

歷史十多年的太平天國運動,在中國的封建王朝歷史上都算得上是一次規模宏大的起義,這次起義,也從根本上打擊了滿清政府的統治,動搖了王朝的根基。隨後,華夏大地的起義更是此起彼伏,再也難以遏制。這些都表明王朝進入了末期。

二、軍隊的腐朽

軍隊作為國家的長城,是一個國家國力的直接體現。國力強大的時候,軍力必然也強大。但是,滿清晚期,面對太平軍,長期養尊處優的八旗兵毫無戰鬥力可言,最終只能依靠曾國藩的團練——湘軍來維護大局。

而面對八國聯軍,清軍的表現更為不堪,僧格爾沁用騎兵去衝鋒八國聯軍的火槍火炮更是成為了軍事歷史上的笑柄。

三、滿清統治者的腐朽

在軍費緊張的情況下,慈禧竟然為了自己一個大壽大手大腳的花錢。在海軍建設舉步維艱的情況下,卻將本來用於海防建設的餉銀用來造皇家園林。要知道當時光緒帝時期,僅僅紫禁城中一年的銀兩耗費,都能達到軍費的好多倍。而其他滿清高層同樣壕奢風並沒有絲毫收斂甚至有過之無不及。

四、不平等條約的簽訂

在滿清時期,條約是一個接一個的籤,而李鴻章則成了滿清政府的背鍋俠。本來以國家大義為己任少有的有責任感的大員,卻被不斷扣上賣國賊的帽子而無法申辯。而每一個條約,都將清政府逐漸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總結:滿清王朝的覆滅有著多方面的原因,在其末期,我們可以通過歷史看到任何一個王朝末期會出現的情景。然而這些,在統治者眼中都視而不見,苟延殘喘的晚清政府,也就這樣被丟盡了歷史的塵堆之中。


Crazy歷史


清朝亡國前奏:斷子絕孫,氣數已盡。

每一個朝代剛剛建立的時候,都是以無比蓬勃的姿態出現在歷史的舞臺之上。可是,正如再美麗的花也有凋零的一天一樣,即使再強大的王朝,也無法永遠維持自己的強大。雖然每一個朝代在開國之初,一般情況下總會出現幾個明君勵精圖治努力使自己的國家長治久安。然而,無論是出現過文景之治的大漢王朝,還是出現過開元盛世的大唐王朝,抑或是出現過康乾盛世的大清王朝,都不可避免的走上了下坡路,近而走向崩潰與滅亡。


每一個朝代滅亡前夜,都會出現非常奇特的現象,來預示這個朝代的沒落,這個國家的滅亡。而清朝,這個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最後一個專制主義王朝,更是出現了一個亙古未有的奇異現象,這個現象從現在的角度看,無異於預示著清王朝即將走向滅亡。那就是三代皇帝連續斷子絕孫,一無所出。

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1856年3月23日-1875年1月12日),清朝第十位皇帝,也是清軍入關以來第八位皇帝,年號“同治”。1861年—1875年在位,在位13年。同治十三年(1875年)一月十二日崩於皇宮養心殿,終年19歲。他去世後,咸豐,同治一系也隨之絕嗣。


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的第九位皇帝,在位年號光緒,史稱光緒帝。同治十三年十二月(1875年1月),被兩宮皇太后立為帝。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一月十四日 酉正二刻三分,載湉身故,終年38歲,無子絕嗣。

愛新覺羅·溥儀(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皇帝。字耀之,號浩然。也稱清廢帝或宣統帝。醇賢親王奕譞之孫。青年時代即喪失生育能力,絕嗣。

中國曆代王朝,從來都沒有出現過,一連三代皇帝都無所出的奇特現象。而清朝卻出現了,這在中國古代注重香火直系傳承的封建社會,無意中表明瞭冥冥之中的天意,天亡大清!


舊事舊人歷史說


清朝末年很多現象都可以看得出來清朝的氣數已盡,不得人心、財政收入減少、對內強硬對外軟弱、各省總督“聽調不聽宣”都可以表明清朝的氣勢已盡。清朝是一個很特殊的朝代,很多朝代的滅亡都有人感到惋惜,唯獨清朝可以說是大快人心。任何朝代的滅亡都離不開人心消散,清朝有民心嗎?明顯沒有。甚至可以說自始至終從來都沒有,清朝從統一到滅亡各種的起義不斷就可以看得出來,清朝是一個不得民心的朝代。

對於清朝的滅亡,只有那些受過清朝的恩惠的人才會感到惋惜,清朝的滅亡可以說是聚民歡呼。

清朝是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因為人口數量的原因十分害怕自己的政權被推翻。因此採取了愚民政策,很多人民在清朝的統治下過著麻木不仁的生活。這種政策就造成了國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國的情況。這樣的一個朝代,註定不會長久。


這種現象從各國列強入侵就可以看得出來了,很多民眾面對列強的入侵,首先感到的不是氣憤屈辱而是感到開心,甚至還有很多民眾主動幫助列強。

出現這種現象也不奇怪,人民本來就不滿清朝的統治。清朝都沒把他們當做自家人,那他們為什麼要幫助清朝呢?列強入侵對於他們來說就像是一場外人與外人的戰爭。民眾對於清朝受到入侵,始終保持著一種冷漠旁觀的狀態,這不是他們不愛國而是國家不愛他們。在清朝有多少人過著苟延殘喘的生活,在這種情況下怎麼能指望有人會幫助清朝。

用人持疑

清朝是一個少數民族政權,他們的人口基數註定了他們要任用漢人官員。他們任用漢人官員不代表他們信任漢人,而是逼不得已。

表面上滿漢一家,可是實際上漢人官員各種被限制,處處表現出“低人一等”的現象。像19世紀中期各種起義叛亂不斷,清朝無力鎮壓只能派曾國藩等大臣組建的私軍進行鎮壓。當叛亂被鎮壓之後,就會用各種理由解除他們的兵權以免威脅到清朝政權。

像曾國藩就是如此太平天國滅亡之後就自行解除兵權,還把李鴻章的淮軍給分離了出去,為的就是解除清朝對自己的懷疑。




這種卸磨殺驢的態度,讓很多漢人官員感到不滿。盡心盡力地給清朝辦事,還要擔心被秋後算賬。這種情況可以說是貫穿了整個清朝,所以很多的官員都是出力只出七分不敢盡力。

官員是一個國家的另一種權力代表,在大多數官員出工不出力的情況下,就註定了清朝的氣數衰敗。

中央政權威信下降

自從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之後,從各省總督拒不聽令就可以看得出來清朝的威信和統治力下降了。在清朝還沒有對十一國宣戰之前,各省總督就已經想好了對策。若是北京失守天子遭遇不測,他們將會推選李鴻章主持局面而不是讓滿族政權繼續統治。

在他們看來對十一國宣戰國民宣戰無疑是一種愚蠢的行為,可是慈禧寧願聽信義和團的刀槍不入也的謊言不願意相信這幫總督的勸告,這無疑是傷了他們的心。

自己作死就作死吧!這幫大臣可不會陪慈禧去玩鬧。為了避免自己的地盤受到各國列強的破壞,東南各省的總督籤與列強簽訂了一個協議,保證東南各省的外國人民安全但是這些列強軍隊不得進入這些省份。

其他沒有簽訂協約的各省對此也是保持觀望或者支持態度。面對中央的命令,這些總督都表示這是“嬌詔、亂命”拒絕北上勤王。

袁世凱算是比較狡猾保持著中立的態度,一邊答應勤王一邊也支持東南互保的條例,兩邊互不得罪。袁世凱勤王的幾千人行軍速度緩慢,等事情結束之後才趕到北京避免了自己的兵力受損。

自此之後清朝的威信大大下降對各省的統治力度降低,之後更是失去了軍權。清政府花重金打造的北洋新軍更是淪為了袁世凱的個人軍隊,這些都是致命的。

清朝末年不得民心、官員不聽詔令這些都是清朝氣數已盡的現象。


李青蒿


所謂“氣數已盡”,翻譯成現代語文就是“必然失敗”!

清朝末年,那些現象表明他必然會失敗呢!

有很多,撿最小的說之一二如下:

百姓拋棄了他。

當年八國聯軍進北京,慈禧西狩,權貴們四竄,清兵也各奔東西,留下了穿布衣的百姓,也留下了百姓競相扶梯子相助八國聯軍的照片。


百姓們實在是太失望了!

還有有個子嗣問題。

不知道為什麼,大清皇室的子嗣前半期很是昌盛,但是,1858年後,大清皇室再也沒有生過一個孩子,一直到1911年,53年間再也沒有一個孩子。

咸豐皇帝從20歲坐上大位之後,先後有過20位妃子,但是他直到31歲去世的時候,一個年輕人20個妻子,只生了三個孩子。最後一個孩子還夭折了,等於只留下了兩個孩子。

咸豐早逝,龍子幼小,給慈禧留下了弄權的空間。

慈禧非常作,咸豐去世,同治繼位,同治帝很是喜歡自己的皇后,小夫妻恩愛,慈禧很難受,瞧不慣自己的兒媳婦,婆媳矛盾竟然發生在皇家了。

慈禧硬是拆散了同治小夫妻,將惠妃送進了同治的房間,同治為了抵制慈禧,採取了獨居乾清宮,寧願去民間嫖妓也不與后妃們同床的舉動。還染上了梅毒沒多久就去世了,一個子嗣也無。

接下來更是慈禧大施拳腳了,眾所周知的歷史事實,不展開了。

總之,一個“惡劣的母親慈禧”害了愛新覺羅家三代人。


葭明通半瓶歷史


清朝末年,國不知有民(不為人民服務),民亦不知有國。表明氣數已盡。


菲菲爺爺772


大清帝國龍旗下的子孫們,對於統治他們的清朝政府沒有表現出一點熱情,對清政府軍隊在外夷的洋槍洋炮猛烈打擊下丟盔撂甲、喪師失地的狼狽慘狀也未表現出一絲一毫的“義憤填膺”和“同仇敵愾”。 眼看著曾經兇狠殘酷對待自己的大清軍隊現在被更兇惡也更先進的外夷“痛揍狂扁”時,大清的子民們只是以一種局外人的身份,在看清廷和外夷相互“PK”、“互咬 ”的熱鬧。

資料顯示, 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英軍戰艦停靠廣州灣後,駐地附近四鄉八寨的許多中國人肩扛手提、主動向英軍出售糧食、蔬菜、肉類。英國艦隊和清軍南洋水師在珠江裡激烈戰鬥時,當地民眾扶老攜幼、興高采烈的在兩岸稍遠的地方觀戰,每當有清軍戰艦被擊中或擊沉,兩岸觀戰民眾竟然歡聲雷動,好比端午節觀龍舟賽的情景( 《霍伯回憶錄》)。此情此景連英軍官兵都大感意外、困惑、不解;也許這些“客場作戰”的侵略者頓時有了 “主場作戰 ”的感覺。只有在三元里,人們只是聽到英軍士兵強姦當地婦女後,才奮起自衛以求保境安民的。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放火燒燬圓明園,皇城根下的百姓和眾多旗人一擁而上,與洋兵一起趁火打劫;無數皇家珍寶被英法強盜和大清子民們洗劫一空。大清子民們並沒有對皇家財產有任何愛戴和惋惜之心而手下留情或起挺身保護之念。對於洋人放火燒燬富麗堂皇的皇家園林—— 圓明園, 龍旗下的大清子民也未露出半點憤怒和仇視的情緒。後來,在中日甲午戰爭、中俄交戰,清朝百姓都有同樣的表現。很多人會奇怪,百姓在面對國家危亡之時,卻表現出一副“麻木、冷漠、淡定、於己無關”的旁觀者心態。

正如史學家所言,民是國之根本,民心朝向決定了國家的興衰走向,清末民眾的如此表現也反映了大清遲早“藥丸💊”。




這事兒有點趣兒


我想起了1867年7月21日曾國藩與幕僚趙烈文的對話。

趙烈文,1832年生,江蘇常州人,博學多才,於政治,經濟,軍事,佛學,易學,天文地理無不涉及,自1856年開始為曾國藩鎮壓太平軍出謀劃策,屢出奇謀,被曾國藩倚為心腹。


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後,曾國藩被任命為兩江總督,趙烈文留任幕僚,此時的曾國藩,對滿清政權的腐朽和最終覆亡實已有預感,但他潛意識中還不願承認,其實,曾國藩身上雖有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血脈,卻並非是愚忠之人:

太平天國滅亡之日,曾國藩手中數十萬大軍,身負天下人望,可謂一時風頭無兩。湘軍大將彭玉麟寫密信給他,說:東南半壁無主,老師豈有意乎?

曾國藩雖不置可否,卻也縱容部下發表這種欺君犯上的言論。

1867年7月21日晚上,曾、趙二人閒聊,曾國藩無意中說起,京城治安混亂,搶劫事件時有發生,民窮財盡,恐有異變,奈何?   


趙烈文老實不客氣地評價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以烈文度之,異日之禍,必先根本顛仆,而後方州無主,人自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

趙烈文提出了一個連曾國藩都不敢想的觀點:大清朝滅亡之日不遠了,最多不會超過五十年,而且中國還會陷入軍閥混戰的黑暗時代。

這使得慘淡經營,力圖維持清朝統治的曾國藩受到了一萬點暴擊,但是,曾國藩也沒有完全反駁趙烈文看似“大逆不道”的觀點,而是弱弱地問了一句“然則當南遷乎?”

其實在曾心中,清朝的滅亡,也不過是時間問題而已!

結果趙烈文補了一刀:恐遂陸沉,未必能效晉、宋也。

我覺得這句話真是解氣!清朝倒行逆施,濫殺屠戮,官僚腐敗,民心失盡,最後的結局只能是徹底滅亡。

曾國藩又反抗了一句,說:“本朝君德正,未必至此。”

趙烈文反駁說:

“君德正矣,而國勢之隆,食報已不為不厚。國初創業太易,誅戮太重,所以有天下者太巧。天道難知,善惡不相掩,後君之德澤,未足恃也。”


老趙說:君德正?正個屁!到底有啥德?“創業太易”:1616年建立後金,1644年入關奪取明朝天下,前後28年,打勝仗全是撿的明朝昏君奸臣的便宜。“誅戮太重”:1644年清朝入關時,中國人口1.52億,到康熙二十四年才只有1.01億,四十年間,人口損失六千萬有餘。“所以有天下者太巧”:靠著吳三桂投降獻山海關,在一片石漁翁得利打敗大順軍,又撿了千古第一大便宜。之後留髮不留頭,嘉定三屠揚州十日,連年文字獄,把中國給搞得民不聊生烏煙瘴氣。

所以“善惡不相掩”,善惡終有報,天道好輪迴,不信抬頭看,蒼天饒過誰!趙烈文的說法,其實就是全國人民對清政府的評價!

最後逼得曾國藩無奈說:滅就滅吧,只要別發生在我死之前就行了。

結果,不到五十年,只過了四十四年,武昌城頭一聲槍響,統治中國二百六十七年的清王朝壽終正寢。順帶連趙烈文後一個軍閥混戰的預言也給實現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