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設6大爵位,為何“超一品”可以穿龍袍?權力究竟有多大?

何昆峰


清朝建國後,便沿用了明朝時期的“九品十八級制度”,就是從上至下一共九品,但是每一品又分為正品跟從品,一次算來共十八級,但是除此之外,還有授予滿清貴族以及異姓功臣的封爵的官位,那就是“超一品”的存在。

“超一品”真的可以穿龍袍麼?那麼他們的權利究竟多大:

其實“超一品”也分很多種,對於分封的人不同,他們的權利和待遇以及分封的名稱也就不同。

通常清朝的封爵封侯,是按照公、候、子、伯、男、輕車都尉、騎都尉、雲騎尉、恩騎尉來分封的,而由於當時的滿清貴族與蒙古的聯盟性質,所以貴族的分封與功臣的分封大不相同。

這裡要說的是,“超一品”官員穿的官袍可能看起來帶龍,但那不是龍袍,在封建帝王時代,能穿龍袍的只有皇帝一人,而除此之外,看到的其他一切帶龍的,都稱為“團龍補服”,其中親王與郡王傳的是四爪“團龍補服”,而貝子和貝勒以及外姓功臣,或者皇帝的寵臣,穿的是四爪蟒袍,那不是龍,只是長了四個爪子的蟒。

而對於這些身穿“蟒袍”或者是四爪團龍補服的侯爵來說,他們的權利幾乎是除了皇帝外,最大的人了,但是其中鐵帽子王權利更大,甚至皇權都要受到八大鐵帽子王的鉗制,也是在大清雍正年間,雍正帝眼看著鐵帽子王擁有著威脅皇權的實力,設立了軍機處,這才使權力更加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了。


丫丫說史


首先,清朝超一品的爵位有很多。

宗室爵位中的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功臣爵位中的公、侯、伯三級,都是超一品。(功臣爵位中的公侯伯,還各分三級。蒙古爵位與宗室爵位的規制一樣)

並不是只有六種爵位才是超一品。



第二,只有皇帝,以及皇后、太上皇、皇太后、後宮高級妃嬪和皇太子穿的“吉服”才能被稱為龍袍,普通皇子和王公大臣所穿的吉服只能被稱為“蟒袍”。

這裡要強調一點:“龍袍”和“蟒袍”的區別在於衣服穿在什麼人身上,而不是有幾條龍蟒或者龍蟒的手上有幾隻爪子。

比如,通常大家認為,皇帝的龍袍是九條五爪龍,王爺只能是四爪。但從平南王尚可喜的畫像中可以看出,他也是九條五爪“龍”。

還比如在第三代裕親王廣祿的畫像中,也是典型的九條五爪“龍”。



所以諸如“皇帝五爪,親王以下四爪”,“龍袍為五爪,蟒袍為四爪”之類的言論,其實都是不準確的。

準確的說,應該是:郡王以上,都是九條龍蟒紋飾,龍手都是五爪。但衣服只有穿在皇帝或皇后身上,才能叫龍袍;而穿在王公身上,就只能稱為蟒袍了。

另外,服飾顏色方面也是區分標準。皇帝的袍子是明黃色的,皇子是金黃色的,王爺以下是藍色或石青色。如果老皇帝駕崩了,未繼承皇位的皇子會自動降格,改穿藍色或石青色。


第三,有清一代,龍蟒袍並不是只有高爵位人員或者高等官員才有資格穿,低等官員也能穿帶有龍蟒紋飾的袍子。

關於清朝蟒袍的規定,在《大清會典》中是這樣描述的。

①:親王、郡王,通繡九蟒五爪。

②:貝勒以下至文武三品官、郡君額駙、奉國將軍、一等侍衛,皆九蟒四爪。

③:文武四五六品官、奉恩將軍、縣君額駙及二等侍衛以下,八蟒四爪。

④:文武七八九品、未入流官,五蟒四爪。

根據《大清會典》的描述可以看出,清朝的蟒服並不是只有上流人士才能穿,低級別的官員也能穿。只是在蟒紋數量和爪子數量方面有一定限制。

當然了,高等爵位和中等爵位以下,以及沒有爵位的普通官員,在平時的衣著上,還是有區別的。

比如清朝官員胸口的“補子”,高等爵位就是圓形補子,補子內繡五爪蟒,中級爵位是方形補子,補子內也繡五爪蟒,沒爵位或者低等爵位也是方形補子,補子內的紋飾按照品級高低區分。(比如仙鶴、麒麟等)



從清末輔國公載振和順承郡王訥勒赫的照片中可以看出,清朝的高等爵位為圓形補,除了補子內繡有蟒紋外,袖子上還有蟒紋,郡王以上是四條蟒,貝勒、貝子為兩條。而輔國公爵位因為是中等爵位,就是方形補,袖子上沒有蟒紋。

注意,這只是平時穿的官服,而不是前文解釋的“吉服”。如果是“吉服”,輔國公和郡王都是九條五爪蟒。



第四,清朝的爵位與權力不掛鉤。高爵位不意味著有很大的權力。

清朝享有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公侯伯等爵位的人,社會地位確實很高。比如皇帝起大早時(京官三品以上都要去開會),享有超一品爵位的人就能跟一品官員,如三殿三閣大學士、三師、太子三師等朝廷骨幹一起站在離皇帝最近的地方。



而鎮國將軍、子爵以及二品官員以下,那就離皇帝很遠了,基本看不著皇帝的影子。

不過,社會地位高於實際權力是兩碼事。清朝的爵位與官職不掛鉤,一個人有沒有權力要看有沒有官職。

比如清末的那些王爺,有幾個是有權的?袁世凱逼宮時,折騰最起勁的是載澤、鐵良這幫職務很高,爵位不高的人,而所謂的鐵帽子王爺們,大部分都在一旁冷眼旁觀。因為他們都沒有朝廷官職,只有一個空筒子王爺稱號,無權干政議政。

同樣的,清朝中前期也是如此。王爺們不授予官職就不能參與政事,平時的社會地位確實很高,大學士見了都要主動行禮。但權力真的不算大。


Mer86


清朝確實有高於一品的“超品”,是僅次於皇帝的最高品級的爵位,但是非常少,鰲拜給自己搞了一個“一等超武公”,然後就被康熙殺了。

那麼清朝有什麼人可以穿龍袍呢?

能穿龍袍的當然只有皇帝一個人,其他的敢穿龍袍的,都是謀朝篡位要殺頭的。

清朝皇帝穿的龍袍是黃色的,是清朝最尊貴的顏色,然後上面繡著九條龍,特別的精細,江寧織造專門給皇帝制作的,非常的精緻。

那麼其他人能不能穿龍袍呢?

實際上經過皇帝賜予,其他人也是可以穿的,但是那就不是“龍袍”,而是“蟒袍”。

根據清朝的理論,皇帝穿的龍袍上面繡的是“五爪龍”,而其他的皇帝賜下去的蟒袍,只能稱為是“挑去一爪”的“四爪蟒”,裡面的區別非常的大。

最關鍵的是除了皇帝、皇子,其他人穿的蟒袍可以是其他顏色的,但是絕對不能用黃色的。

可以說除了謀朝篡位當皇帝穿龍袍,那麼“蟒袍加身”,就可以說是歷代讀書人的終生追求了。

直到明朝,蟒袍還是皇帝對有功之臣的特別恩賜,是對個官員的最高榮譽。

只是在清朝,蟒袍的穿戴限制徹底放開,上至皇子下至不入流的小官,都可以穿蟒袍。當然,隨著這些官員等級的不同,所能穿戴的蟒袍上面的“四爪蟒”的數量,也有很大的差別。

也就是說,到清朝時期,本來僅次於龍袍到蟒袍,已經成為了所有清朝官員必備的,在祭祀的時候穿的“吉服”,到底失去了至高無上的榮譽。

歷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想了解歷史人物,學習歷史知識的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歷史公元


超品是清朝僅次於皇帝的最高品級,高於正一品,始定於乾隆十六年。清朝普通官員若沒有公爵、侯爵、伯爵的爵位在身,他是永遠得不到超品的品級的。



清時,宗室爵位中的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等皆為超品,異姓功臣爵位中的公爵、侯爵、伯爵等皆為超品。

首先我們要弄清楚,清朝的龍袍並非是朝服中的一種,它是吉服中的一種,比朝服略低一等,龍袍是皇帝在一般性的吉慶宴會、朝見臣屬時所穿的服裝。



可以肯定的是“超品”是不可以穿龍袍的,無論是正式場合,還是日常生活中皆不能。因龍袍歷來就是皇帝專用的服裝,非帝王不可穿。《清史稿.輿服志》載:“龍袍,色用明黃。領、袖俱石青,片金緣。繡文金龍九。列十二章,間以五色雲。領前後正龍各一,左、右及交襟處行龍各一,袖端正龍各一。下幅八寶立水,襟左右開,棉、袷、紗、裘,各惟其時”。

首先龍袍的顏色是明黃色,而在清朝為帝王專用色,除了天子近侍能用明黃色外,其他即使貴如太皇太后、皇后也只能用黃色,如皇后《清史稿.輿服志》載:“皇后冠服,凡慶賀大典,冠用東珠鑲頂,禮服用黃色”,而貴妃、皇子等皆只能用金黃色,如貴妃《清史稿.輿服志》載:“貴妃冠服袍及垂絛皆金黃色”。



而在清朝,即使是宗室爵位中最高等級的親王,他一般情況無論是朝服,還是補服皆不能用金黃色,《清史稿.輿服志》載:“補服用石青色...朝服..藍及石青隨所用,若曾賜金黃色者,亦得用之”,就是一般情況下補服只能用石青色,而朝服可用藍色或石親色,再者若是皇帝特許,可用金黃色。如此連親王都不能用明黃色,更何況之後的爵位乎?

再是清朝的“龍袍”繡有九條五爪金龍,“領前後正龍各一,左、右及交襟處行龍各一,袖端正龍各一”,而親王、郡王雖也用五爪金龍,但卻只有四條,《清史稿.輿服志》載:“(親王)繡五爪金龍四團,前後正龍,兩肩行龍.....(郡王)繡五爪行龍四團,兩肩前後各一”。再之後的貝勒之下的,皆不能用五爪金龍,而只能用四爪的蟒,《清史稿.輿服志》載:“(貝勒)補服.....前後繡四爪正蟒各一團,朝服通繡四爪蟒文”。



綜上所述,如此無論如何“超品”是絕對不可能穿的上“龍袍”的。其實,現在人們認為清朝的親王、郡王,乃至是伯爵能穿“龍袍”只是一種錯覺,或是影視劇導演的不嚴謹造成的,其實他們穿的非龍袍,而是“蟒袍”。

“蟒袍”源於明朝,它是僅次於龍袍的一種禮服,因它繡的是四爪的龍,而在古代有五爪為龍,四爪為蟒的說法,故得名“蟒袍”。最初它是明帝用來賞賜有大功於朝廷的功臣所用,因此在明代蟒袍加身是大夫們的最高理想,一旦獲得蟒袍就意味著位極人臣,榮華富貴。但是到了清朝,清帝放寬了對蟒袍的使用,此時上至皇子下至未入流者都可穿,只是在顏色、蟒數上有區別限制。



據《欽定大清會典.卷四十七》載:“蟒袍,親王、郡王,通繡九蟒。貝勒以下至文武三品官、郡君額駙、奉國將軍、一等侍衛,皆九蟒四爪(趾)”。《清史稿.輿服志》亦載:“(親王)蟒袍..片金緣,繡文九蟒,裾左、右開”。



至於清朝“超品”的權力有多大。只能說“超品”的地位高,卻不能說權力大。因清朝的“超品”全為爵位,而非官職,所以無法從根本上去比較權力的大小,比如清末的張之洞他自始至終都沒有超品的爵位,可是你說他的權力要比身為一等伯的李鴻章小嗎?我想不見得吧!

當然可以肯定的是能擁有“超品”爵位的,要嗎是清朝宗室,要嗎就是大臣中權勢最大的一批人,所以如果從這點來說的話,“超品”所擁有的權力無疑要比正一品官員的來的大,他們可以說是屬於清朝權力的金字塔中最頂端的一批人。


澳古說歷史


清朝的官吏等級制度沿用了前朝的"九品十八級"制度,最高為正一品,最低為從九品。不在十八級以內的稱之為未入流。

但是,在這個等級制度之上,還有一個“爵位制度”,題主問的“超一品”就在這裡面。爵位是專門封賞給滿蒙親貴,以及的異姓功臣!

爵位按照分封的人不同,分為:宗室爵位、異姓功臣爵位、蒙古爵位。

宗室爵位只分給愛新覺羅家族,由宗人府管理,分為12級,按照級別高低依次是: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鎮國公、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一至三等鎮國將軍、一至三等輔國將軍、一至三等奉國將軍、奉恩將軍。

(醇親王穿的四條團龍的補服)

主要分為:公、候、子、伯、男、輕車都尉、騎都尉、雲騎尉、恩騎尉。

蒙古爵位和宗室的差不多,但是,蒙古屬於和滿清結盟性質的,他自成一個體系。你也可以認為兩者僅是名稱差不多罷了。

在清朝,衣服上能繡龍的,除了皇帝,就只有親王和郡王了。

題主說的六大爵位,應該指是貝子及以上的6等超品爵位。有朋友可能糊塗了,按照我上面說的,貝子及以上不是4個爵位嗎?其實,親王下面還有一個世子(歲俸銀6千兩,祿米6千斛),郡王下面還有一個長子(歲俸銀3千兩,祿米3千斛)。

龍袍,肯定是隻有皇帝才能穿的。親王和郡王穿的四條龍的“補服”不是真的龍袍,而是叫“團龍補服”!貝子和貝勒穿的是蟒袍。所以,只有親王和郡王可以穿“團龍補服”。同樣屬於6大爵位的“貝子”和“貝勒”是穿不了團龍補服的。

親王歲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郡王歲俸銀5千兩,祿米5千斛。

滿清入關以後,滿清皇子的爵位都是靠自己本事掙出來的。皇子成年以後,基本上就會被封為貝子(也有比這個低的案例)。要想再往上長几級,就要看自己的能力和表現了。如果,皇子被封為親王,那地位絕對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例如滿清六大親王:代善,胤祥,多爾袞、嶽樂、傑書、奕訢,都是權傾朝野的親王。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清朝時候分封爵位根據是否是宗室有所區分,所分等級有所不同。宗室成員分封爵位分為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公,將軍六等,其中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這前四等為“超一品”。而非宗室人員分封爵位公,侯,伯,子,男,輕車都尉,騎都尉,雲騎尉,恩騎尉九等,前三等的公、侯、伯屬於“超一品”。那這些“超一品”為何可以身著龍袍?他們的權力可以有多大?

穿“龍袍”

眾所周知,在古代龍袍是皇帝的專屬,是皇帝的象徵。如果有誰敢穿龍袍,那就是大逆不道,是要被誅九族的。然而在清朝卻不是這樣。皇后、太后、超一品的官員都可以穿“龍袍”。準確的說它不叫龍袍,叫蟒袍。蟒袍是一種在祭天等儀式或慶典時所穿的禮儀用服侍,一般都不會穿。而且龍袍主色調時黃色,衣服上繡五爪金龍。而蟒袍的主色調是藍色,衣服上繡的是四爪金龍。兩者的區別還是很明顯的。蟒袍是從明朝流傳下來的制度,明朝官員蟒袍上繡的是蟒,依據官職大小,蟒的樣式和數量會有所不同。清朝沿用這種制度,只不過超一品官員以及皇親可以繡龍。所以龍袍仍是專屬於皇帝的,超一品如果敢穿龍袍一樣是死罪。

權力有多大

超一品指的是爵位並非官職,非宗室爵位的人權力多大主要還是看那人的官職以及在朝廷的影響。而像宗室爵位中如親王等爵位自然是擁有較大的權力,畢竟皇親雖不一定有官職,但其天生的皇室賦予的權力卻是非宗室官員無法比擬的。而親王中也有坐上攝政王如多爾袞那般,雖然不是皇帝,權力卻與皇帝無異。而在親王之上還有鐵帽子王。一般來說爵位傳給子孫都會自動降以及。然而鐵帽子王的爵位可以一直傳承,不會降級。鐵帽子王都當初清朝的開國功勳。鐵帽子王掌握軍權,連皇帝都難以控制。雍正設立軍機處後,鐵帽子王的權力稍微得到壓制。後來乾隆又做出了依戰功封爵的,一律永不降級,而其他方式封爵的仍是依此降級。清初制度並不規範,多是按照明律來做,後來在統治過程中不斷摸索,融合進自己的文化,最後形成清朝獨特的制度。


一史千金


大清在分爵位的時候,是根據血脈來分封的,宗室爵位分六級,而異姓爵位分為九級,其中的宗室爵位,只是大致分為六級,如果細分下來,可是要分成十二級的。

先來說一下總是爵位

宗室爵位包括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公,將軍,其中公各將軍各自包括四個品階。

而在公爵以上的爵位,皆為超品,補服為正蟒方補,這也就是題目中說到的,超品爵位甚至可以身著龍袍。

再來說一下異姓爵位

異性爵位包括公,侯,伯,子,男,輕車都尉,騎都尉,雲騎尉,恩騎尉總共九種,而其中的公侯伯三個爵位皆為超品,子為正一品,男為正二品。

今天就來仔細講一下為什麼“超一品”可以身著“龍袍”。

龍袍,自古至今跟皇帝的關係都密不可分,在一般人看來,也只有皇帝才有權力身著龍袍,其他人如果想要穿龍袍,那就是對皇帝的大不敬,是要被投入監獄的。

然而在清朝的時候,“龍袍”並非皇帝的專屬,這是一種吉服,不僅皇帝可以穿,皇后,皇太后,還有超一品的那些爵位也可以穿,這種衣服顧名思義,是參加慶典或是祭祀活動的時候才會穿出來的,一般的時候也沒人穿。

皇帝身著龍袍,而其餘人等身著的並非真的就是龍袍,他們穿的是蟒袍,皇帝身著的龍袍上面繡的是五爪金龍,而那些超品身上穿的則是死抓龍,皇上穿的是明黃色的龍袍,而超品穿的則都是藍色或石青色。

蟒袍是明朝時期流傳下來的,明朝的時候,蟒袍是官員的朝服,而清朝沿襲了明朝的制度,不僅僅是皇子可以身著蟒袍,一些不入流的官員也都可以穿,在這些蟒袍之中,區別身份的也就是蟒袍上面的顏色和蟒的數目。

大清畢竟是東北少數民族統治的王朝,他們入關的時候,為了能夠更好的統治中國,採用了漢文化,吸收了明朝制度,而在吸收這些文化的同時,又將自己獨有的某些特徵融入了進去,形成了獨特的大清文化。

雖然說皇帝可以穿龍袍,其餘人等可以穿蟒袍,但是蟒袍跟龍袍還是有著根本區別的,皇帝身著的龍袍有著特殊的顏色,其餘人等都不能用這種顏色,否則就會遭受到滅頂之災。

清朝的時候親王的權力的確挺大的,而鐵帽子王享有著比親王還要大的權力,甚至皇權都要受到八大鐵帽子王的鉗制,也是在大清雍正年間,雍正帝眼看著鐵帽子王擁有著威脅皇權的實力,設立了軍機處,這才使權力更加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了。


魏青衣


都別搶,我來答。

清朝的爵位有點複雜,因為它的政治格局由滿族、漢人和蒙古人組成。

所以它的爵位系統也因此分成三個,分為:

①宗室爵位;②異姓功臣爵位;③蒙古爵位;

而超品爵位是指“宗室爵位”中的: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

只有四種,宗室爵位一共有十二個等級,奉恩鎮國公以上是四個高級爵位: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

這四個一般都是授予嫡系皇子。

不入八分輔國公以下是四個一品到四品的爵位: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

在異性功臣爵位中也有三個超品爵位:公爵、侯爵、伯爵;

實際上超品也就意味著這個人的地位已經脫離了官階序列,更加註重的是授予爵位者的身份和地位。

譬如領侍衛內大臣屬於正一品武官,三公(太師、太傅、太保)文官也屬於正一品。

而文武大臣穿的繡有龍形圖案的叫做“蟒袍”;

清代的蟒袍穿戴沒有那麼等級森嚴,只要體現在顏色上。

《大清會典》中就記載說:

文武七八九品、未入流官,五蟒四爪(趾)。

就是說即便沒有在朝廷為官,但只要得到皇帝的賞賜,某些特殊人群也是可以穿戴蟒袍的。

一般來說,蟒袍是區別於皇帝的龍袍的稱呼。

龍紋的數量因各自的身份顯現出不同之處,譬如皇子貝勒都是九蟒四爪。

文武百官六品以上都是八蟒四爪,有同學可能也注意到龍紋的爪子數量和皇帝有所區別。

民間一向有“五爪為龍,四爪為蟒”的說法,說明蟒袍和龍袍還是有一些制式上的區別。

另外龍的姿勢也有所區別,如有:團龍、立龍、坐龍和游龍。

但是在特殊情況下,也會出現功勳貴戚穿著五爪龍的情況。

不過這種情況屬於皇帝特別賞賜才行,《大清會典》中記載說:

凡五爪龍緞立龍緞團補服,官民不得穿用。若頒賜五爪,龍緞立龍緞,應挑去一爪穿用。

這種一般是指沒有得到皇帝的允許,官民不能私自穿戴和皇帝一樣的蟒袍制式。

而在顏色上蟒袍和龍袍也有所區別,蟒袍一般多為藍色或石青色,而皇帝或皇子貝勒都是明黃色或金黃色。

所以,基本上能夠一眼就識別出什麼是蟒袍和龍袍。

而像宗室爵位中的四個超品爵位: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

這裡的不入八分是不能享受八種待遇:朱輪、紫韁、背壺、紫墊、寶石、雙眼、皮條、太監。

一般來說,這種冊封給宗室貴族的爵位本身並沒有權力,雖然是超品,但是權力遠不如一品的領侍衛大臣,甚至連三公都不如。

或者說它本身並無權力可言。

但這種爵位一般是對身份和地位的一種尊寵,象徵著其它文武百官所不能企及的尊貴身份和高貴地位。

就像《紅樓夢》中的“寧國公”和“榮國公”屬於異性功臣爵位中的“公”爵。

它本身並沒有什麼權力,但是卻象徵著外姓功臣能夠得到的最高榮耀。

而關於蟒袍,在《紅樓夢》中賈寶玉和北靜王初次見面時,就穿的是五爪白龍袍。

寶玉舉目見北靜王水溶頭上戴著潔白簪纓銀翅王帽,穿著江牙海水五爪坐龍白蟒袍,面如美玉,目似明星,真好秀麗人物。

北靜王的身份應該是皇室貴族,否則也不能穿五爪蟒袍。

總之不管是五爪龍,四爪龍,基本上可以說能夠穿上蟒袍的人那都是非顯即貴。

這也算是古代最好的身份防偽標誌了。

關注【圍爐談史】,每天閱讀深度歷史內容喲~


圍爐談史


“超品”是公侯伯爵,意思是超過一品。

“超品”是僅次於皇帝的最高品級,只授予皇親國戚和功臣。

其中,公侯伯皆為超品,子為正一品,男為正二品,屬於爵位。比如鰲拜的爵位是一等超武公。

除皇帝外,眾人皆可穿蟒袍(四爪龍袍),不過在顏色、數量上以示區別。

其中,從親王和郡王(皇親國戚)穿九蟒,到七八九品小官和未入流者穿五蟒,清朝對蟒袍的限制遠低於明朝,明朝是官服。

清朝屬於皇權專制,權力和爵位無多大關係,除了擅權者,比如鰲拜。爵位更是一種榮譽的象徵,無實權。


五味社


在清朝時期,官吏的等級制度沿用了前朝的"九品十八級"制度,最高為正一品,最低為從九品。不在十八級以內的稱之為未入流。但是,在這個等級制度之上,還有一個“爵位制度”,就是超一品。

這個爵位是專門封賞給滿蒙親貴,以及的異姓功臣的。但是有的人就很疑惑了,據說官位在這個的時候,就可以穿龍袍了,那麼他的權利究竟有多大呢?當然爵位按照分封的人不同,會分為宗室爵位、異姓功臣爵位、蒙古爵位這些不同的領域。而宗室爵位是隻分給愛新覺羅家族內部的人的,由宗人府管理,分為12級,當然,等級越高的官職,他的權利和待遇也是最高的。


其實“超一品”也分很多種,對於分封的人不同,他們的權利和待遇以及分封的名稱也就不同。通常清朝的封爵封侯,是按照公、候、子、伯、男、輕車都尉、騎都尉、雲騎尉、恩騎尉來分封的,而由於當時的滿清貴族與蒙古的聯盟性質,所以貴族的分封與功臣的分封大不相同。

這裡要說的是,“超一品”官員穿的官袍可能看起來帶龍,但那不是龍袍,在封建帝王時代,能穿龍袍的只有皇帝一人,而除此之外,看到的其他一切帶龍的,都稱為“團龍補服”,其中親王與郡王傳的是四爪“團龍補服”,而貝子和貝勒以及外姓功臣,或者皇帝的寵臣,穿的是四爪蟒袍,那不是龍,只是長了四個爪子的蟒。

首先龍袍的顏色是明黃色,而在清朝為帝王專用色,除了天子近侍能用明黃色外,其他即使貴如太皇太后、皇后也只能用黃色,如皇后《清史稿.輿服志》載:“皇后冠服,凡慶賀大典,冠用東珠鑲頂,禮服用黃色”,而貴妃、皇子等皆只能用金黃色,如貴妃《清史稿.輿服志》載:“貴妃冠服袍及垂絛皆金黃色”。

龍袍,自古至今跟皇帝的關係都密不可分,在一般人看來,也只有皇帝才有權力身著龍袍,其他人如果想要穿龍袍,那就是對皇帝的大不敬,是要被投入監獄的。

然而在清朝的時候,“龍袍”並非皇帝的專屬,這是一種吉服,不僅皇帝可以穿,皇后,皇太后,還有超一品的那些爵位也可以穿,這種衣服顧名思義,是參加慶典或是祭祀活動的時候才會穿出來的,一般的時候也沒人穿。

皇帝身著龍袍,而其餘人等身著的並非真的就是龍袍,他們穿的是蟒袍,皇帝身著的龍袍上面繡的是五爪金龍,而那些超品身上穿的則是死抓龍,皇上穿的是明黃色的龍袍,而超品穿的則都是藍色或石青色。

蟒袍是明朝時期流傳下來的,明朝的時候,蟒袍是官員的朝服,而清朝沿襲了明朝的制度,不僅僅是皇子可以身著蟒袍,一些不入流的官員也都可以穿,在這些蟒袍之中,區別身份的也就是蟒袍上面的顏色和蟒的數目。

清朝的時候親王的權力的確挺大的,而鐵帽子王享有著比親王還要大的權力,甚至皇權都要受到八大鐵帽子王的鉗制,也是在大清雍正年間,雍正帝眼看著鐵帽子王擁有著威脅皇權的實力,設立了軍機處,這才使權力更加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了。

應該這樣說,超一品官員的後代們也享受到了清朝的榮華富貴,因此超一品官員在清朝的地位非常高,相當於八旗制度的總受益者!八旗制度分為黃白紅藍四色,其他顏色便在努爾哈赤的集中整編之中,逐漸形成了正黃,正白,正藍等八旗!八旗制度不僅僅是一項軍事制度,同時它也涉及到政治以及經濟方面。有了八旗制度,才讓清朝統治了後世好幾百年!因此超一品官員也是八旗制度建立鞏固和完善的總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