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八旗由什麼姓氏掌握?旗主又是如何更迭的?

話鋪詞館


清朝發跡於關外,愛新覺羅家族充分利用內外環境,找準時機入關,成功問鼎中原,成為200多年的中國大一統王朝。

在清朝入關直至統一全國的過程中,八旗制度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是清軍的主力軍,政權的支撐力量。那麼八旗制度具體是什麼樣的呢?如何分配軍權呢?


八旗制度的創立者是努爾哈赤,最初只設立黃、白、紅、藍4色旗,形成四旗。

後來隨著完成對女真部落的統一,人員增加,又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4旗,這樣最終確立為八旗。

隨著女真(滿洲)和蒙古部落的聯合、以及攻佔遼東的漢地又出現了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是清朝最重要的軍事力量。清王朝也隨著八旗的腐化逐漸衰落。

為了把控軍權,一般由大漢(皇帝)統領兩黃旗,其餘六旗由愛新覺羅家族其他皇室成員統領,一般是皇帝的兒子和喜歡的侄子。


清順治皇帝親政後也把正白旗納入自己控制,習慣上兩黃旗和正白旗因皇帝統領成為上三旗,而另外五旗雖然旗主不是皇帝,但為了維護皇權,要不是皇帝的親信,要不就是皇帝在其中安插了自己的人。

而八旗旗主的更迭並沒有什麼規律,也不存在兄終弟及、父終子及的情況。大部分情況下是由皇帝或者實際掌權日人(如多爾袞)根據內部權力分配形勢來廢、增旗主,如努爾哈赤晚年就很喜歡自己的大妃阿巴亥,就把自己控制的上三旗分配給阿巴亥的三個兒子。

而皇太極即位後,為了控制自己的權力,想辦法讓自己的大兒子成為旗主,極力壓制阿巴亥三個兒子獲得的旗主地位。


皇太極死後,多爾袞掌權,他又不能擴充自己的地位。他死後,順治皇帝獲得實權後,又開始擴充自己的實力,把多爾袞控制的正白旗又劃給自己。

八旗旗主的變化完全是因為清朝(後金)內部權力的分配而言,一般不存在繼承的情況,只是誰拳頭硬,誰說了算。

康熙皇帝即位後,為了防止各旗旗主威脅皇權,他大力推行了都統制度,用都統來代替旗主管理八旗。

而都統只是皇帝任命的官員,並不一定是皇族宗親,因此不存在世襲的情況,他們屬於皇帝的人。


逐漸都統奪走了屬於旗主的權力,皇帝也逐步完全掌握清王朝最重要的軍事力量。

清(後金)初,努爾哈赤為了加強軍事管理,創立了八旗制度,權力集中在他和他的子侄們。

後來的皇帝為了控制軍權,要麼把各旗控制在自己手裡,要麼就是消弱旗主的權力。到清道光年間,事實上已經沒有旗主。

清朝的八旗制度兼顧軍事和戶籍管理,形成了比較強大的軍事力量,但隨著入關後,八旗子弟不尚武、吸食鴉片,這個大清帝國的軍事支柱逐漸瓦解,到清末已經不能參加戰鬥了,成為政權的寄生蟲。而沒有軍事支持的清政權也隨著衰落,直到被武昌起義推翻,皇帝退位。


策神歷史


滿洲八旗的旗主都由愛新覺羅氏掌握。具體來說,就是由努爾哈赤和其弟舒爾哈齊的後裔來掌控。有些人特意強調,八旗分為滿蒙漢,總計二十四旗。但蒙八旗和漢八旗是沒有獨立旗主的,蒙漢八旗也歸滿旗旗主進行統領。

至於八旗旗主具體是怎麼更迭的,這就很複雜了,需要詳細的介紹。



兩旗時代

最早的八旗制度,沒有後來那麼複雜,只有旗主和佐領兩級。並且也沒有八個旗,只有一個旗。

努爾哈赤起兵後,先建立了一旗部隊,旗色不清楚,有可能是黑色旗。

後來他消滅了鄰近的一大批部落,組成一支新旗,旗色也不太清楚,可能是紅色旗。

於是,努爾哈赤就將自己原有的黑旗交給了親弟弟舒爾哈齊,然後他自己統帥新建紅旗。後來改紅旗為黃旗。

於是,最早的八旗雛形就出現了。一共只有兩個旗,兩個旗主,即清太祖努爾哈赤和他的同母弟舒爾哈齊。兩人在當時被時人並稱為“二酋”。

根據《滿文老檔》的記載,努爾哈赤和舒爾哈齊各自統領的屬人、阿哈是一樣多的。這兩個旗的旗色沒有準確的記載,但是按照推斷,努爾哈赤的旗色應該是黃旗。而舒爾哈齊的旗色應該是黑色,後改為藍色。(據說是由於黑旗在夜間不便區分,於是就改作了藍旗。具體什麼時期由黑旗變改為藍旗,有待考證)

三旗時代

萬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努爾哈赤征服了海西女真四部之一的哈達部。他把哈達部的人丁編為一個旗,讓自己的長子褚英和哈達部的首領吳爾古代(哈達納拉氏)共同管理。這個哈達部的旗,旗色為白色。這便是正白旗的由來。

不久後,褚英廢除吳爾古代的首領地位,他自己獨自成為旗主。同時,舒爾哈齊的正藍旗得到了進一步擴充,這些藍旗新歸附的人丁,被封給了太祖的次子代善。所以這一時期,代善是正藍旗裡的“小旗主”。

這個時期的三旗旗主分別是:

正黃旗——努爾哈赤;

正藍旗——舒爾哈齊,代善(小旗主);

正白旗——褚英;


四旗時代

萬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正藍旗旗主舒爾哈齊被努爾哈赤幽禁。正藍旗的格局就因此發生了變化。

注意了,下面的內容很重要。

在正藍旗中,原屬於舒爾哈齊的佐領,一多半被舒爾哈齊的次子阿敏繼承。

剩下的原屬舒爾哈齊,但沒有劃歸給阿敏的佐領,則劃歸到了代善的名下。

代善之前在正藍旗中的原班人馬,加上新劃給他的人馬,一起脫離出正藍旗,獨立為一個新旗,旗色為紅旗。後來屹立二十多年不倒的正紅旗也就是這麼來的。

正紅旗成立後,也就有了四旗。這個時候的四旗旗主分別是:

正黃旗——努爾哈赤;

正藍旗——阿敏;

正白旗——褚英;

正紅旗——代善;



萬曆四十二年(公元1611年),努爾哈赤將自己的長子、正白旗的旗主褚英幽禁,所以正白旗也發生了變化。

正白旗大部分佐領被封給了皇太極。而剩下的一部分佐領,被褚英的長子杜度繼承。於是皇太極就成了正白旗的旗主,而杜度則是正白旗的“小旗主”。

這個時候的四旗旗主分別是:

正黃旗——努爾哈赤;

正藍旗——阿敏;

正紅旗——代善;

正白旗——皇太極,杜度(小旗主);

八旗時代

萬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努爾哈赤下令將四旗擴充為八旗。他自己的黃旗分為正黃、鑲黃兩旗,均由他親自統領。

代善的紅旗,也分成正紅、鑲紅兩旗,由代善和代善的兒子們統領(代善的兒子嶽託和碩託均是鑲紅旗的小旗主)。

原藍旗的旗主阿敏,成為鑲藍旗旗主,屬人沒有變化。

正藍旗的旗主則由努爾哈赤的第五子莽古爾泰擔任。另外,莽古爾泰的親弟弟德格類擔任小旗主。

正白旗旗主不變,仍由皇太極擔任。

鑲白旗旗主由原正白旗小旗主杜度擔任,同時努爾哈赤把自己的第七子阿巴泰也塞進了鑲白旗,與杜度共同組成了鑲白旗(阿巴泰是小旗主)。

這裡額外插一句,當時的八旗的旗子,應該是沒有圖案的,也就是一面只有顏色的旗幟。四鑲旗是在旗子中間加一條龍。我們今天看到的這種八旗旗子的樣式,是公元1622年之後才確定的樣式。


這個時期的八旗旗主分別是:

兩黃旗——努爾哈赤;

兩紅旗——代善,嶽託、碩託(小旗主);

正白旗——皇太極;

鑲白旗——杜度,阿巴泰(小旗主);

正藍旗——莽古爾泰,德格類(小旗主);

鑲藍旗——阿敏;

努爾哈赤晚期的八旗變動

後金天命八年(公元1623年),努爾哈赤按照女真人“嫡長子繼承皇位,嫡幼子繼承財產”的傳統。將自己的三個嫡幼子:18歲的阿濟格、11歲的多爾袞、9歲的多鐸,納入自己親自統領的兩黃旗,並將兩黃旗拆分,分別封給他們,使他們成為小旗主。

當時努爾哈赤的兩黃旗一共有60個佐領,他把正黃旗的15個佐領封給阿濟格,另外15個佐領封給多爾袞。再從鑲黃旗分出15個佐領封給幼子多鐸,剩下的15個鑲黃旗佐領由他親自統領。

然後努爾哈赤立下遺囑,等他去世後,他自己統領的15個鑲黃旗佐領,也交給多鐸繼承。相當於就是說,阿濟格為正黃旗旗主,多鐸為鑲黃旗旗主;多爾袞沒有位置,於是努爾哈赤把鑲白旗旗主杜度調到鑲紅旗,好讓多爾袞繼承鑲白旗。

結果這次調動還沒有完成,努爾哈赤就突然死了。皇太極瞅準機會,迅速讓兒子豪格搶佔了沒有旗主的鑲白旗。這一下,皇太極父子就搶到了兩白旗。

這裡額外插一句,這次分封后,由於正黃旗分給了阿濟格和多爾袞,鑲黃旗成了努爾哈赤唯一親領的旗。因此鑲黃旗就變成了八旗的頭旗。很多人經常問,八旗之首是哪個旗?看到這裡應該就知道了——是鑲黃旗。




皇太極時期的八旗變動

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繼位。這位新任大汗是個狠角色,為了打壓不服他的人,皇太極對八旗進行了三次大的調整。

第一次調整——兩黃旗和兩白旗互換。

這次調旗很簡單,就是皇太極的正白旗、豪格的鑲白旗和阿濟格、多爾袞、多鐸的兩黃旗對調。因為皇太極是後金大汗,他認為黃旗只有大汗才配使用。所以,繼承了汗位的皇太極就逼著多爾袞三兄弟與自己對調了旗色,以彰顯自己的“正統性”。

需要說明的是,這次調整隻換旗色,也就是兩白旗換兩黃旗,服裝顏色對調;兩黃旗換兩白旗,服裝顏色對調。而旗主之下的附屬人員沒有進行變動。



第二次調整——鑲藍旗旗主換人。

永平之戰後,阿敏(舒爾哈齊的次子)逃回關外,皇太極藉此機會整肅阿敏。他召集眾大臣及貝勒,給阿敏定了議十六項大罪。最後處理結果是:削去阿敏的旗主之位,並將其圈禁在家。其所屬鑲藍旗則賞給跟皇太極穿一條褲子的堂弟濟爾哈朗。

由於濟爾哈朗也是舒爾哈齊的兒子,這次換旗主,鑲藍旗沒什麼異動。



第三次調整——兩黃旗和正藍旗的混編。

後金天聰六年(公元1632年),正藍旗的旗主莽古爾泰病逝,正藍旗的旗主由原先正藍旗小旗主莽德格類繼承,而莽古爾泰的佐領也由莽古爾泰的兒子繼承(小旗主)。

後金天聰九年(公元1635年),正藍旗的旗主德格類病死,同年有人告發莽古爾泰、德格類一門謀反。皇太極趁此機會將莽古爾泰和德格類一門剝奪旗權,順便將正藍旗沒收為己。於是正藍旗就被皇太極給吞併了。

吞併正藍旗後,皇太極將原正藍旗的八個佐領封給兒子豪格,又拿出三個封給鑲黃旗小旗主阿巴泰,加強了原鑲黃旗的實力。同時也削弱了正藍旗的凝聚力。

沒過多久,皇太極將正黃旗的一半與正藍旗的一半進行捏合,組成新的正黃旗。將正黃旗和正藍旗剩下的一半捏合,組成新的鑲黃旗,都由皇太極親自統領。

鑲黃旗歸皇太極後,原鑲黃旗旗主豪格帶著自己的佐領改為正藍旗,成為正藍旗的旗主。原鑲黃旗的小旗主阿巴泰,也同樣成為了新正藍旗的小旗主。


這次調整之後,八旗旗主如下:

兩黃旗——皇太極;

正藍旗——豪格,阿巴泰(小旗主);

鑲藍旗——濟爾哈朗;

以上四旗是皇太極的嫡系人馬


正紅旗——代善;

鑲紅旗——嶽託,碩託(小旗主);

兩紅旗在代善的統領下,保持中立。


正白旗——多鐸;

鑲白旗——阿濟格,多爾袞;

兩白旗與皇太極暗中較勁



多爾袞時期的八旗變動

皇太極死後,多爾袞掌權。他和皇太極是一丘之貉,掌權之後也是大肆吞併其它旗。具體的調整有兩次。

第一次調整——兩白旗混編。

大清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八月,皇太極突然去世。他去世之後兩個月。多爾袞仗著自己有權有勢,趁機沒收了親弟弟多鐸在正白旗的15個佐領。

多爾袞手上本身就有15個佐領,沒收多鐸的15個佐領後,多爾袞就具有了30個佐領,即一個整旗的實力。

之後多爾袞的將自己所領鑲白旗的與多鐸的正白旗進行對調,自己成為正白旗旗主,而原屬正白旗的多鐸,則換色為鑲白。

本身就在原鑲白旗的阿濟格並沒有參與此次換旗。多鐸換到鑲白旗後,他是旗主,阿濟格變成了鑲白旗的小旗主。



第二次調整——兩白旗與正藍旗混編。

爭儲事件後,多爾袞和豪格結了樑子。為了搞死豪格,多爾袞下了大力氣。大清順治五年二月(公元1648年),多爾袞將豪格打下大獄,沒收了他的正藍旗。(還搶了豪格的小老婆)

豪格的正藍旗被沒收後,多爾袞沒有上交給順治皇帝,而是被他以“俟歸政,然後隸於上”的名義私吞了。

順治六年(公元1649年),鑲白旗旗主多鐸病逝。多爾袞便將兩白旗和正藍旗一起混編。原本屬於豪格的正藍旗佐領和原本屬於多鐸、阿濟格的鑲白旗佐領對調。

對調之後,新的鑲白旗沒有旗主,多爾袞當仁不讓的自領鑲白旗旗主,加上正白旗,他就成為了兩白旗的旗主。

而新的正藍旗則由原鑲白旗的阿濟格、多鐸的次子多尼、阿巴泰第三子博洛、阿巴泰第四子嶽東四人共同管理。這四個人中,多尼名下的佐領數量最多,所以他是旗主,另外三人是小旗主。


另外,正紅旗旗主代善於同年病死。他的兒子鑲紅旗旗主碩託在三年前被處死(嶽託死後碩託繼任)。因此兩紅旗的旗主也都換了人。正紅旗旗主為滿達海(代善兒子)、鑲紅旗旗主為羅科鐸(嶽託孫子)。



這一系列震動之後,八旗旗主如下:

兩黃旗——順治帝;

兩白旗——多爾袞;

正紅旗——滿達海,勒克德渾(小旗主);

鑲紅旗——羅科鐸,尼堪、碩塞(小旗主);

正藍旗——多尼,阿濟格等人(小旗主);

鑲藍旗——濟爾哈朗;



八旗旗主的最終確定

經過努爾哈赤、皇太極、多爾袞歷經二十幾年的調整,此時的八旗已經面目全非,跟最早的時候,完全不是一回事了。

比如正白旗旗主原本是褚英,結果褚英被努爾哈赤弄死,正白旗的人馬交給了皇太極和褚英的兒子杜度繼承。到了八旗建立時,杜度調任鑲白旗,褚英當年的人馬就變成了鑲白旗。後來努爾哈赤為了給多爾袞挪位,把杜度挪到了鑲紅旗,褚英一系的人馬又調到了鑲紅旗。這變來變去的,八旗早已經不是當年的八旗了。

多爾袞死後,順治皇帝秋後算賬,又對八旗做了一次大的調動。

第一步,他先是把多爾袞的兩白旗沒收。正白旗整旗被順治皇帝收走,同順治親自掌控的兩黃旗一起變成了所謂的“上三旗”。

第二步,將鑲白旗,也就是原屬於正藍旗豪格的佐領,交給了給了自己的侄子,豪格的兒子富綬。

第三步,順治因怒遷恨,對多爾袞的親哥哥阿濟格下了死手。把他奪爵治罪,他所屬的佐領分別撥入了正白、鑲白、正藍三旗。

自此也就有了上三旗和下五旗的說法。其中上三旗由皇帝直接統領,下五旗由豪格、濟爾哈朗、代善、阿巴泰、多鐸、褚英等人的後裔統領。

具體來說,如下:

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皇帝統領;

鑲白旗——豪格後裔統領。豪格是努爾哈赤之孫,皇太極長子;

正紅旗——代善後裔統領。代善是努爾哈赤的次子;

鑲紅旗——嶽託、碩塞、褚英後裔統領。其中嶽託是代善的兒子,努爾哈赤之孫;碩塞是皇太極的兒子,努爾哈赤之孫;褚英是努爾哈赤的長子,代善和皇太極的大哥。

正藍旗——阿巴泰、多鐸後裔統領。阿巴泰是努爾哈赤的第七子,皇太極的哥哥;多鐸是努爾哈赤的嫡幼子,皇太極的弟弟。

鑲藍旗——濟爾哈朗後裔統領。濟爾哈朗是舒爾哈齊的第六子,努爾哈赤的侄子,皇太極的堂弟。



康熙繼位後,為了進一步的削弱諸王對下五旗的掌控。他大力推行了皇太極時期開創的都統制度,讓都統取代旗主。因為都統是朝廷委派的流動官員,沒有世襲權利。於是原本屬於各旗旗主的旗權,在康熙時期就基本讓都統給奪去了。(都統可以讓非宗室的人擔任,屬於從一品)

然後,康熙又將皇子分封到下五旗,去下五旗做小旗主,繼續分化下五旗。比如雍正就當過鑲白旗的小旗主。雍正繼位之後,他兒子洪晝還當過正藍旗的大旗主。此政策一直延續到了道光皇帝時期,才算是把八旗完全控制在了皇帝的手中。



總結:清初時期,旗主對本旗的影響力是非常大的。為了鞏固皇權,從皇太極開始,清代皇帝就開始分化旗主們的旗權。在乾隆皇帝的中晚期,旗主已經名存實亡。到了道光時期,已經沒有所謂的旗主了。

至於什麼人才能擔任旗主,一句話可以對這個問題進行總結——只有努爾哈赤和舒爾哈齊的後裔才能擔任旗主。這兩群人全部都是擁有系黃帶子特權的皇室宗親。


Mer86


八旗演變在順治時期才最終定型,具體演變過程如下。

(1)一旗變八旗時期。

【一旗】:最早的滿洲軍隊,只有一旗,即努爾哈赤統領的黑旗。

【二旗】:一旗變二旗,由努爾哈赤和他的弟弟舒爾哈齊率領。

【三旗】:二旗變三旗,由努爾哈赤,努爾哈赤的長子褚英,努爾哈赤的弟弟舒爾哈齊統領。

【四旗】:三旗變四旗,四旗旗主分別為努爾哈赤,努爾哈赤的兩個兒子代善,皇太極,舒爾哈齊之子阿敏統領。

【八旗】:四旗變八旗,最早的八旗旗主分別是,努爾哈赤,皇太極,代善父子,阿敏,莽古爾泰,這裡面只有阿敏是努爾哈赤的侄子,其餘的七旗旗主是努爾哈赤父子。

(2)八旗旗主劇烈變動時期。

這八旗裡面,正紅鑲紅兩旗始終無變化,一直歸代善家族掌握,其餘的幾旗變化是因為皇太極順治父子和多爾袞家族的權力爭奪,過於複雜,旗主的變化簡圖見上圖。

(3)最終定型時期。

多爾袞死後,順治時期最終定型八旗旗主以及排名。

上三旗:旗主為皇帝。分別是鑲黃,正黃,正白。

下五旗。

正紅:禮親王世襲。代善後裔。

鑲紅:克勤郡王。代善長子嶽託後裔。

鑲白:肅親王。皇太極長子豪格後裔。

正藍:豫親王。多鐸後裔。

鑲藍:鄭親王。努爾哈赤侄子濟爾哈朗後裔。

八旗裡面最牛的其實是代善家族,無論風雨如何飄搖變化,代善以及子孫始終穩坐兩旗旗主,也是世襲的鐵帽子王。


師明禮


有趣的是在《鐵齒銅牙紀曉嵐》中有這樣一個情節:“就算我當街要飯,和珅看到我也得下轎磕頭啊。”這句經典臺詞便是抽著大煙的金爺說的。


和珅是什麼人,乾隆的寵臣啊,可謂算得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就算是皇親國戚也得禮讓三分,憑什麼給他下跪?但和珅還真得給金爺跪。

金爺到底有何魔力竟讓大名鼎鼎的和珅金膝跪地呢?而這個能力卻只源於他有一個特殊的身份,正紅旗旗主。

旗主到底有什麼特權,使其竟如此囂張呢?

滿族人建立起的大清帝國算是中國史上的一個奇蹟,但中原向來是漢族人統治,行漢族禮儀文化,由漢族制度統治。

對於滿族人來說要想讓這樣一個數字龐大的人群,井然有序的遵守滿清制度而被滿清帝國所用,就必須要有一個嚴格的制度,這便有了滿清八旗。

八旗最初是用於滿洲(女真)人狩獵組織時創立的,後來演變為滿清的八旗制度,由努爾哈赤於1615年正式創建。

最初其實只有一旗,即努爾哈赤用來統帥滿清軍隊的黑旗,但由於黑旗在夜晚不好辨別便改為了藍旗。


1601年他又增了3旗,紅、白、黃這三種顏色,這便有了四旗,形成了八旗的雛形。

隨著不斷的征戰,部落也隨之擴大,努爾哈赤便於1615年再增四旗,將黃、白、藍3旗鑲以紅邊,將紅旗鑲以白邊,加上之前的藍、紅、黃、白四旗,合稱八旗。

八旗在清初有顯赫地位,各級首領都由貴族擔任。清朝的建立不得不說除了旗主的正確領導之外,還要有八旗子弟的奮不顧身、浴血奮戰的努力。

彪悍的八旗子弟為滿清立下了汗馬功勞,八旗子弟不僅僅只有滿族人,還有漢人和蒙古人。為什麼滿族攻打的是漢族統治的王朝,漢族子弟還要充當滿族的八旗子弟呢?

其實成為八旗子弟待遇是很高的,他們不僅可以賺錢養家餬口,而且就算自己犯罪被剝奪了八旗子弟的身份權利,你的後代也不會受影響,任然可以成為八旗子弟。

這種不連罪的制度在古代是很少見的,就顯得非常誘人,所以漢族子弟也就紛紛加入。但對於八旗子弟是有要求的,旗主和八旗子弟之間必須保持著上下級或者說主奴之間的關係。



不論社會發生了什麼變化,旗奴的地位發生了怎樣翻天覆地的變化,只要八旗制度在,就必須按照八旗制度給旗主行禮。

而金爺是紅旗旗主,而和珅出生於正紅旗。這就不管無論金爺到底是不是皇親國戚或者敗落到當乞丐,和珅也不得不拜啊。

八旗旗主竟然這麼牛,都有哪幾家最終掌握?又是哪家最強呢?

八旗旗主和排位在實行過程中錯綜複雜,因為面對眾多且繁雜的人群,實施起來是非常困難的。但八旗制度等級森嚴,具有強烈的封建等級制度。

為了能使八旗制度順應時代變化,在實施過程中也出現過改革創新,不斷調整部署,最後是在多爾袞死後,順治時期才最終定型。

其中的正黃旗、鑲黃、正白旗旗沒有旗主,都是黃帝親自統帥。不過有時候黃帝會把大權交給比較信任的皇子,但是隻是指揮權利,名義上“旗主”還是皇帝。此舉一般代表著此皇子有了接管皇位的機會,而且很大。
▲由其他答主整理,很詳細了

另外的下五旗,正紅是禮親王世襲,即代善後裔;而鑲紅是克勤郡王,即代善長子嶽託後裔;鑲白為肅親王,即皇太極長子豪格後裔;正藍是豫親王,即多鐸後裔,這些家族是旗主最後的定型。


多爾袞時期,滿清八旗變化比較複雜。旗主的更改比較多,之所以變動如此之多,一般都是因為上任旗主突然死亡,或者因為政治鬥爭而死。其他人會通過各種手段,去搶得旗主位置,一般都是各大貝勒。

尤其是多爾袞曾經在架空順治之後,曾經想過要做皇帝,還威脅順治叫“爸爸”。他對八旗影響非常大,為了自身利益,進行過頻繁的調整。這個時期的變動,基本上都是多爾袞主張。後來順治成年後,基本上算是定型。

但無論外面怎麼騷動,其他旗主如何變化,代善家族始終穩坐兩旗旗主,風雨不動,可謂是八旗裡最牛的了。那麼上文提到的金爺就是代善家族的後裔吧。

雖然說八旗制度很厲害,但後來卻消失了,它們為何消失、消失去了哪裡呢?

清朝可謂是興於八旗也敗於八旗,因為分為旗主與旗奴,旗奴始終是受身份限制,就算飛黃騰達,就算自己旗主是街頭流氓也得對他行大禮,這就引起了許多八旗子弟不滿。
▲末期的八旗子弟

隨著戰爭的結束,也就沒有立功的機會。而旗主都是一些皇親國戚,貴族子弟,幾乎都是滿族人。

那麼漢族人民和蒙古人民也就不需要再掙著搶著去當八旗子弟,血液得不到更新,自然矛盾也就越來越多。八旗制度也就慢慢衰落。但真正消失是在道光年間,還是一個軍機大臣直接造成的。

清朝有個叫松筠的大臣非常受道光帝的器重。但松筠一日卻放下了手中的政務請了假,穿著孝服坐在門外,幫忙敲鼓招待客人。

一個軍機大臣地位顯赫、職務重要,理應忙於處理朝中事務與皇帝商討國家大事,卻在這裡幹這種事,由此可見八旗制度弊端已經非常嚴重了。

道光帝深感恥辱,於是便下旨廢除了八旗制度,八旗也就從此消失了。

每一個制度都有其優缺點,如果改革調整得當使之順應時代便可以發展下去,但八旗制度始終還是未能順應時代發展潮流而被廢除了。


史之策


滿清八旗為鑲黃,正黃,正白,正白,正紅,鑲紅,正藍,鑲藍。八旗中黃代表土,白代表水,紅代表日,藍代表天,故用天地日水代表藍黃白紅。另外滿清王朝有八大姓分別是佟,關馬索赫富那郎八大姓,努爾哈赤生前的旗主分別是正黃鑲藍是努爾哈赤,正紅是努爾哈赤次子代善,鑲紅是代善長子嶽託,鑲藍是努爾哈赤同母弟舒爾哈奇次子阿敏,正藍旗努爾哈赤五子莽古爾泰,正旗努爾哈赤八子皇太極,鑲白旗努爾哈赤長子褚英長子杜度。也就是說滿清八旗都是由愛新覺羅氏掌握,具體來說就是努爾哈赤和其弟舒爾哈齊的後裔來掌控。在以後的歷史中八旗的掌握者發生了許多變化。多爾袞死後,順治帝把多爾袞的正白旗收歸到自己手中,加上皇太極傳給他的正黃鑲藍兩旗,他擁有了三支旗的掌控權,所以以後清朝歷代皇帝都是這三支旗的旗主。而正黃鑲紅一直在代善的子孫中世襲,其中正紅在代善後代禮親王一脈流傳,鑲紅在代善後代克勤郡王一脈流傳。正藍在多鐸後代豫親王一脈傳承,鑲藍在濟爾哈郎後代鄭親王一脈傳承。



阿杜帶你品歷史


兩黃旗——努爾哈赤;

兩紅旗——代善,嶽託、碩託(小旗主);

正白旗——皇太極;

鑲白旗——杜度,阿巴泰(小旗主);

正藍旗——莽古爾泰,德格類(小旗主);

鑲藍旗——阿敏;



一支菸007


先來回答作者的問題,滿清的八旗,包括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漢八旗,都是掌握在滿清政權的統治者愛新覺羅家族的手中,而旗主的更迭也是遵照傳統由皇帝任命,進行世襲罔替。

八旗制度是由努爾哈赤創制發展,並且在努爾哈赤時期逐步形成了八旗勢力分佈與歸屬的最初格局。

努爾哈赤以“一旗”起兵,最終發展成為“八旗”。

明萬曆十二年(1584年),努爾哈赤開始起兵征戰,此時是以黑旗為幟,即“黑旗軍”,此為“一旗”階段。

到明萬曆十七年(1589年),努爾哈赤統一建州女真,隨著勢力的壯大,努爾哈赤另設紅旗軍親領,將黑旗軍交由胞弟舒爾哈齊指揮,此為“兩旗”階段。

明萬曆二十一年(1601年)前後,努爾哈赤參照女真人的猛安謀剋制的傳統制度,進行大規模改造與重建,並以純色為辨,劃分為黃、白、紅、藍四旗,此為“四旗”階段。

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努爾哈赤勢力進一步壯大,於是進行了第二次大規模的調整,劃分為正黃、鑲黃、正白、鑲白、正紅、鑲紅、正藍、鑲藍,八個旗,至此,滿洲八旗制度建立。

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以八旗制度為根本,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立“大金”政權(史稱後金),年號天命,努爾哈赤也成為了後金大汗。

努爾哈赤時期八旗旗主的勢力分佈,造就了整個清朝八旗歸屬與鐵帽子王世系傳承的雛形。

在努爾哈赤時期,八旗勢力的分佈是這樣的:

正黃旗(45牛錄)、鑲黃旗(20牛錄)由努爾哈赤親自掌管;

正紅旗(25牛錄)、鑲紅旗(26牛錄)由努爾哈赤的次子代善及其長子嶽託掌管;

鑲藍旗(33牛錄),由舒爾哈齊的次子阿敏掌管阿敏;

正藍旗(21牛錄),由努爾哈赤第五子莽古爾泰掌管;

正白旗(25牛錄)由努爾哈赤第八子皇太極掌管;

鑲白旗(15牛錄)由褚英長子杜度掌管(褚英是努爾哈赤長子,初被選定為繼位人,後被努爾哈赤處死)。

除去努爾哈赤本人以及他的兩個孫子嶽託和杜度,剩下的四位旗主就是我們常說的“四大貝勒”,即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和四貝勒皇太極。

而努爾哈赤晚年將親統的兩黃旗的大部分授於大妃阿巴亥的三個兒子,也就是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每人15牛錄,其餘自己統帥做親軍,同時努爾哈赤還明確的指示阿濟格統領鑲黃旗,多鐸統領正黃旗,自己死後統帥的親軍全給多鐸,後賜一旗給多爾袞。就在努爾哈赤去世前不久,已經把鑲白旗旗主杜度調到鑲紅旗下,有很大的意向就是要安排多爾袞繼任鑲白旗旗主,只是後來皇太極登基為後金大汗後,趁機將鑲白旗奪到了自己麾下,成為了自己的勢力。

皇太極時期,八旗的歸屬經歷了第一次大的調整變革。

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爾哈赤去世,皇太極登基為後金大汗,改元天聰,並於1636年在盛京(今遼寧瀋陽)稱帝,國號大清,改元崇德。

期間,八旗的歸屬經歷了四次大的調整與變革:

其一,黃白互換。滿洲人以黃色為尊,因而皇太極繼位之後,將屬於自己的兩個白旗與屬於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三兄弟的兩個黃旗進行的顏色的調換,還換為由皇太極統領正黃旗,皇太極的長子豪格統領鑲黃旗,多爾袞三兄弟統領兩白旗。

其二,免去阿濟格鑲白旗旗主職務,改由多爾袞統領。

其三,除掉莽古爾泰,奪取莽古爾泰手中的正藍旗。同時,皇太極將自己手中的正黃旗與原屬於莽古爾泰的正藍旗進行混編,組成新的正黃旗和鑲黃旗,由自親自統領,同時改豪格統領的鑲黃旗為正藍旗。

其四,除掉阿敏,由舒爾哈齊的第六子、阿敏的弟弟濟爾哈朗繼承鑲藍旗旗主之位。

而在皇太極稱帝之後,改掉了原有的旗主貝勒的稱謂,按照漢族政權稱王的傳統開始稱其為親王和郡王,所以,在皇太極去世前,八旗的勢力分佈為:

正黃旗、鑲黃旗,由皇太極親領;

正紅旗、鑲紅旗,由禮親王代善及其孫子穎郡王阿達禮(代善第三子薩哈廉的兒子)掌管;

正藍旗,由肅親王豪格統領;

鑲藍旗,由鄭親王濟爾哈朗統領;

正白旗,由豫郡王多鐸統領;

鑲白旗,由睿親王多爾袞和英郡王阿濟格掌管。

與此同時,皇太極在位期間,在努爾哈赤時期的基礎上發展並創立了蒙古八旗以及漢軍八旗制度,至此,滿洲、蒙古、漢軍各為八旗的制度臻於完善。

順治時期,經過多爾袞攝政專權以及清算多爾袞勢力後,最終形成了八旗勢力的分佈格局。

多爾袞專權期間,除掉了肅親王豪格,隨即對豪格的正藍旗進了重組。

順治五年(1648年),豪格被多爾袞陷害身亡,原屬於豪格的正藍旗為多爾袞所得,多爾袞將其與自己統領的正白旗混編重組,成為新的正白旗和鑲白旗,由自己親自統領,同時,改原屬於多鐸的鑲白旗為正藍旗。至此,八旗顏色最終確定,再無改變。

多爾袞死後,順治皇帝重新進行了八旗的勢力劃分,最終形成了八旗的勢力分佈格局。

順治七年(1650年),多爾袞去世,順治皇帝開始親政,隨即在濟爾哈朗等人的主持下,開始了對於多爾袞的清算,收回了原屬於多爾袞的兩白旗,並將正白旗歸為皇帝親屬,同時將鑲白旗重新還給豪格世系。

至此,八旗勢力的歸屬徹底明確,同時,也確定了皇帝親領的正黃、鑲黃、正白的上三旗地位;而由其他宗室王公統領的鑲白、正紅、鑲紅、正藍、鑲藍也被稱為下五旗。

下五旗的傳承又是按照,正紅旗歸屬禮親王代善世系、鑲紅旗歸屬於克勤郡王嶽託世系、鑲白旗歸屬於肅親王豪格世系、正藍旗歸屬於豫親王多鐸世系、鑲藍旗歸屬於鄭親王濟爾哈朗世系來進行傳承,世系罔替,並且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最終釐清了爵位名號和傳承世系,並以此為基礎,建立了“鐵帽子王”制度。

起初的八旗旗主擁有很大的權力,隨著君主專制的加強,權力有所削弱,但是依然有著非常高的地位。

《雍正王朝》中,八爺黨逼宮所拿出了所謂“八王議政”的祖制,要求雍正交權,當然,歷史上也確實沒有什麼“八王議政”,但是卻有著另外一個名詞來形容旗主王爺們的權力,就是滿洲貴族議會制度,或者成為八旗議會制度。

起初,滿洲貴族議會的權力非常大,舉個例子,皇太極登基為後金大汗後,最開始是四大貝勒“南面並座”,同受朝賀、共同議政,只是在相繼除掉莽古爾泰和阿敏,代善退出後,皇太極才“南面獨坐”,獨掌大權的。而皇太極的能夠登基為後金大汗、順治能夠繼位為皇帝,也是滿洲貴族議會這些旗主王爺貝勒們推舉的結果。

隨著時間的推移,經過康雍兩代帝王的改革,滿洲貴族議會旗主們的權力也被極大的削弱了,特別是在雍正建立軍機處制度之後,旗主們的權力激進被架空,徹底無法干涉國家的正常運轉。

儘管權力不在,但是擁有鐵帽子王身份的旗主王爺們依然擁有極高的地位,除了皇帝,那怕當朝受寵的重臣,見了他們依然也要行禮叩拜,畢竟,他們的身份是從八旗制度創立的第一天起,就已經確定的。


雍親王府


若說清史在我印象中只有三件事:

1、雖遠必割,從“日射野兔三百隻”的康熙開始到“老佛爺”結束,清朝四捨五入總共割棄五百多萬公里的土地,中國積累四千年的江山大半敗壞在這幫滿清主子手上。

2、開海禁閉關鎖國,清朝海禁與明朝不同,乃是“遷界海禁”具體如何不做評價,真相如何仔細查一下就可知。

3、八旗子弟,這八旗制度就相當有趣,說是八旗,其實是滿蒙漢三族,每族各有八旗,一共是二十四旗,清朝之所以能夠佔領江山,與這“二十四旗”制度密不可分,首先是軍政一體,直接保證大汗能夠掌控全族,閒時各甲喇額真、牛錄額真統領滿族監工,“泥堪”做工,保證滿清經濟與後勤能夠得到最大的發展。

八旗制度

八旗制度最早起源於“老建奴”(明朝對於滿族入關之前的官稱)努爾哈赤的一旗制度,其具體名稱不可考究,根據明朝與朝鮮的記載,當時努爾哈赤所打的旗號為黑色,故而稱之為正黑旗也可以,但根據某些“正史”記載,當時努爾哈赤其實按照五行之說組建了白、黃、紅、青、黑五色的旗幟,但從邏輯來講並不可能。

因為沒有辦法解決最重要的問題——人數,彼時為努爾哈赤創業初期,據記載剛起兵時相當寒酸,彼時明朝屬於天朝上國,部落也能活下去,沒有願意隨他起兵,故而“十三副盔甲”可見當時的寒酸。

且女真分為三個部落,一個為努爾哈赤所在的建州女真,也可稱為“熟女真”,在明朝嘉靖正統三年於其所在地撫順地區建立建州三衛,此建州三衛既是努爾哈赤所起兵所領之部,若說人數連並老弱婦孺不足10萬,此時再分五旗,則每旗統領能戰的青壯估計不足1萬,故而五旗之說大抵是不足為信。

後於1601年重新做出軍政制度改革,將整體族人重新分配,將原來一至五旗重新分成正色,白、紅、黃、藍四旗成為日後八旗的基礎,其中努爾哈赤為四旗旗主同時也統領正黃旗,白、紅兩旗由其兩個兒子分別掌管,其弟舒爾哈齊統領藍旗,此時的努爾哈赤部落不再是剛剛起兵時期的柔弱的部族,相反在他的領導下建州女真部落變成了草原上一群可以吃人的,攻伐其他部族的狼。

明萬曆二十六年,(1615年)由於滿清勢力擴大,努爾哈赤再次擴充“旗數”,在正色四旗原有的基礎上再次增加了雙色鑲黃、白、藍、紅四旗,致此伴隨清朝數百年的八旗制度正式成型,固然皇太極時期再次擴充蒙漢各八旗,卻僅屬於滿族八旗的補充。

八旗由什麼姓氏掌握?

天命三年(1619年)正月,努爾哈赤帥軍對葉赫部發起進攻,明朝命楊鎬為主帥統領最後的“家底”遼部二十萬大軍進攻努爾哈赤,出師之前楊鎬對於努爾哈赤下了絕跡了千年的戰書。

此事有兩種說法:

1、牽制努爾哈赤,楊鎬並未做斃功於一役的準備,出兵只是為了嚇退努爾哈赤。

2、楊鎬乃是腐儒之輩,只知仁義不通兵法,隨後就兵分四路準備圍殲努爾哈赤,卻被努爾哈赤逐一擊破。

說到此處一直有個疑問:“楊鎬到底懂不懂得用兵,若說不懂卻知對付遊牧民族最好的方式就是圍殲;若說懂,怎會不提醒部將提防逐個擊破。

至於薩爾滸之戰最後的結果就是努爾哈赤拾得明朝的“遺產”徹地統治東北地區,關於努爾哈赤用兵如神懂得不易分軍之說個人覺得很可能是無稽之談,原因是就算其想分兵卻沒有那麼多的兵力可讓其分。

得到了明朝遺產的努爾哈赤可以說是統治了整個東北地區, 在努爾哈赤死前,正黃旗與鑲黃旗由努爾哈赤自己統帥,兩旗之下各有45和20個牛錄(清朝官職名稱,每個牛錄各統治300人)。

正白旗由四貝勒皇太極統治,其下18個牛錄;
正藍旗換成五貝勒莽古爾泰,其下21個牛錄;

正紅旗由其次子代善接任,手下25個牛錄;
鑲白旗由諸英長子接管,其下15個牛錄;
鑲藍旗舒爾哈齊之子阿敏接任,手下33個牛錄;
鑲紅旗由其孫嶽託接手,手下25個牛錄;

以上所統計牛錄皆為滿族牛錄,也是皇太極繼位前八旗勢力的分佈,此時所謂的八旗皆為愛新覺羅家族的“私軍”。

相較於明朝的衛所制度,努爾哈赤的八旗制度無疑先進許多,在保證絕對的統治力量的同時還保證了族人的戰鬥與後勤能力,但這套制度僅適合草原部落或勢力範圍較小的時候使用。

當勢力變大的時候無法保證旗主的忠心,同時新老皇帝權利交接的時候,八旗旗主的權利將在此時無限放大甚至可以挾天子,最好的例子便是努爾哈赤死後多爾袞的情況。

在努爾哈赤死亡前期,其將兩個黃旗打亂,將45個牛錄打亂,意圖讓多爾袞、多鐸同母兄弟共屬,剩餘牛錄統為自己的親軍,有人認為此事努爾哈赤託孤之舉,意為扶持多爾袞繼位。

然努爾哈赤其餘16子在其死後作亂扶植皇太極登位,此期間或許組建了八王議政制度,既八位旗主共同議政,然而無據可考,僅有史書記載,八位旗主同位而作,與雍正時期八王之亂有人提出回覆祖制八王議政制度,僅此而已。

八旗制度的完善與更迭

皇太極繼位時期首先其進一步的完善了八旗制度,組建蒙八旗與漢八旗,與其說是同屬八旗軍隊不如說是滿八旗僕從軍,蒙漢八旗沒有旗主,其中牛錄多由滿人擔任。

其次壓制其他同屬愛新覺羅的旗主,如殺莽古爾泰,壓制打亂多爾袞所統治的正白旗,直到其死亡之後,被壓制的多爾袞於新舊王權交替時期再次亂政。

殺豪格,將正藍旗於自己所屬的正白旗進行混編重分,致此八旗勢力分佈正式定型,再無改變。

多爾袞去世,一番明爭暗鬥以後,在大玉兒的支持下,順治七年(1650年)順治掌權,收回並打亂正白旗,將正黃、鑲黃、正藍、正白四旗混合充分,正式確定上三旗的地位。

黃色二旗與正紅旗,此三旗直歸滿清皇帝統御;

確定下五旗旗主世襲罔替的家族:

正藍旗歸多鐸家族;
正紅旗歸代善家族;
鑲藍旗歸濟爾哈士朗家族;
鑲紅旗歸嶽託家族;
鑲白旗歸豪格家族;

此事又於乾隆時期以此為基礎正式確立鐵帽子王,八旗制度終歸完善。


貓眼觀史


旗制度源於女真人的狩獵組織。最開始只有兩個旗,分別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所領的黃旗和努爾哈赤弟弟舒爾哈齊所領的黑旗。後來由於黑旗在夜間不便區分,所以就改成了藍旗。隨著努爾哈赤勢力的擴大,旗下人口不斷增多,為了便於管理,於是又增添了一個白旗。三旗旗主分別是:

  • 黃旗:努爾哈赤;

  • 藍旗:努爾哈赤弟弟舒爾哈齊;

  • 白旗:努爾哈赤長子褚英;

後來,局勢發生了重大的變化。舒爾哈齊和褚英都相繼獲罪被處死。努爾哈赤將原來的三旗改為黃、白、紅、藍四旗。不久後,又在四旗的基礎上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至此,八旗制度初步形成。最初八旗旗主分別是:

  • 正黃旗、鑲黃旗:努爾哈赤;

  • 正紅旗、鑲紅旗:努爾哈赤次子代善和代善的兩個兒子嶽託、碩託;

  • 正藍旗:努爾哈赤五子莽古爾泰;

  • 鑲藍旗:努爾哈赤侄子(舒爾哈齊之子)阿敏

  • 正白旗:努爾哈赤八子皇太極:

  • 鑲白旗:努爾哈赤之孫(褚英之子)杜度

天命八年(1623年),當時努爾哈赤已經六十多歲了。於是他將自己親領的兩黃旗大部分授予他和大妃阿巴亥所生的三個兒子,即阿濟格(18歲)、多爾袞(11歲)、多鐸(9歲)。努爾哈赤還明確表示自己去世後,由阿濟格擔任鑲黃旗旗主,多鐸擔任正黃旗,另賜一旗給多爾袞。鑲黃旗成了努爾哈赤唯一親領的旗,所以鑲黃旗也被稱為頭旗,並且在此後一直被稱為八旗之首。

但是在努爾哈赤去世後,皇太極在眾人擁護下繼位。皇太極將鑲白旗旗主改為他的長子豪格。同時,為了體現黃旗“國主之色”,皇太極將屬於他們父子的兩白旗和阿濟格、多爾袞、多鐸三兄弟的兩黃旗進行對調。不過所改變的僅僅是名稱和旗號,各旗旗主所統領的人事關係並沒有改變。

  • 正黃旗:皇太極

  • 鑲黃旗:皇太極長子豪格

  • 正紅旗、鑲紅旗:努爾哈赤次子代善和代善的兩個兒子嶽託、碩託

  • 正藍旗:努爾哈赤五子莽古爾泰

  • 鑲藍旗:努爾哈赤侄子(舒爾哈齊之子)阿敏

  • 正白旗、鑲白旗:努爾哈赤之子阿濟格、多爾袞、多鐸

天聰九年(1635),有人告發已經去世的原正藍旗旗主莽古爾泰、德格類謀反,皇太極趁機剝奪了莽古爾泰、德格類一門的旗權,並調任豪格擔任正藍旗旗主,兩黃旗則由他親自統領。從此,八旗形成了上三旗和下五旗的格局。上三旗作為皇帝的親兵,由皇帝直接統領。此時,上三旗是正黃旗、鑲黃旗、正藍旗。其餘是下三旗。

  • 正黃旗、鑲黃旗:皇太極

  • 正藍旗:皇太極長子豪格

  • 正紅旗、鑲紅旗:努爾哈赤次子代善和代善的兩個兒子嶽託、碩託

  • 鑲藍旗:努爾哈赤侄子(舒爾哈齊之子)阿敏

  • 正白旗、鑲白旗:努爾哈赤之子阿濟格、多爾袞、多鐸

清朝入主中原後,多爾袞成為滿清第一號人物。小皇帝順治(皇太極第九子)對他又恨又怕,無奈地尊稱他為皇父攝政王。

順治五年(1648年),多爾袞誣陷豪格,將其下獄。同時,他調任多尼(多鐸次子)、阿濟格頂替豪格成為正藍旗旗主,而他自己則擔任正白、鑲白兩旗旗主。此外,他還將正藍旗調出上三旗,將自己的正白旗調入。此後,上三旗和下五旗未再變動。

  • 正黃旗、鑲黃旗:皇太極

  • 正藍旗:多尼(多鐸次子)、阿濟格

  • 正紅旗、鑲紅旗:努爾哈赤次子代善和代善的兩個兒子嶽託、碩託

  • 鑲藍旗:努爾哈赤侄子(舒爾哈齊之子)阿敏

  • 正白旗、鑲白旗:努爾哈赤之子阿濟格、多爾袞、多鐸

多爾袞死後,順治皇帝終於揚眉吐氣,立即對死後的多爾袞進行了清算,原來由多爾袞所領的兩白旗也重新易主。首先正白旗作為上三旗之一,收歸皇帝本人統領。鑲白旗則由豪格之子富綬擔任旗主。

  • 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順治

  • 正藍旗:豫親王(多鐸世系)

  • 正紅旗、鑲紅旗:禮親王(代善世系)

  • 鑲藍旗:鄭親王(濟爾哈朗,舒爾哈齊之子)

  • 鑲白旗:肅親王(豪格世系)

清初時期,旗主的權力還是非常大的。後來經過幾代皇帝的不斷分化,從清朝中期開始,八旗實際控制人都是皇帝本人了。


歷史至上


滿清八旗是清軍入關並統治中原的中堅力量,他的背後有著什麼歷史嗎?八旗制度還要從當初的女真族說起,大家知道女真人都是馬背上長大的,所以狩獵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為了能夠更好的管理部落,女真的首領就制定了八旗。

我們所知的八旗也不過象徵著八種滿洲身份,瞭解得也是粗枝大葉。所以如此重要的社會階級和軍事力量的八旗,其中有著嚴格的禮儀和制度文化。曾經推翻明朝統治,也都是八旗子弟的功勞。

接下來我們大家就具體瞭解一下八旗。據歷史記載,努爾哈赤為首領時,先是在1601年,也就是明代萬曆二十九年,他首先設立了四旗,分別為黃、白、紅、藍這四種顏色。這樣一來,八旗的雛形也形成了。

這時候八旗旗主分別是:

正黃旗主和鑲黃旗主努爾哈赤;

正紅旗主和鑲紅旗主努爾哈赤次子代善;

正白旗主清太宗努爾哈赤第八子皇太極;

鑲白旗主努爾哈赤之孫杜度;

正藍旗主努爾哈赤第五子莽古爾泰;

鑲藍旗主努爾哈赤的弟弟舒爾哈齊的次子阿敏。

努爾哈赤晚年將親統的兩黃旗的大部分授於同母的三個幼子,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每人15牛錄,其餘自己統帥做親軍,但他有個明確的指示就是:阿濟格是鑲黃旗旗主,多鐸領正黃旗,將來自己死後統帥的親軍全給多鐸,但另賜一旗給多爾袞。這種分配方案使得同母三兄弟勢力有很大的優勢,其他兄弟無法與他們相比,但也使得努爾哈赤的其他兒子們團結起來抗衡三兄弟。

不過,從清軍入關開始,就開始不斷的削弱這些旗主的實力,朝廷還派了官員去協助這些旗主管理各旗,這些人被稱之為八旗都統。

自康熙時代開始,八旗旗主應該是名存實亡。按照當時清朝的爵位制度,宗室男性成員都會獲得相應的爵位,從高到低分別是: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奉恩輔國公、奉恩鎮國公、不入八分奉恩鎮國公、不入八分奉恩鎮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

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奉恩輔國公、奉恩鎮國公這幾個級別,從他們獲得爵位開始,便會自動成為領主,統領數個或者數十個佐領。(佐領,八旗的組成單位,每個旗由數十個佐領構成,比如鑲黃旗在清末時期有84個佐領)

因此,自康熙以後,八旗中每一旗都會有多個領主,只是每個領主的地盤大小不一而已,每旗中擁有佐領最多的那位領主就相當於該旗的旗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