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二戰日本不南下而是配合德國攻打蘇聯,二戰的結果是否改變?

雲淡天高163191643


肯定會改變,這是毋庸置疑的!

關於二戰期間日本和蘇聯之間的對抗,很多人都偏向於神化蘇聯,認為蘇軍是不可戰勝的,蘇軍總指揮朱可夫是宇宙第一名將,當年的蘇聯紅軍是見鬼降鬼,遇魔伏魔,天下誰也不是蘇軍的對手。

咱們本著唯物主義思想來看,世界上哪有不可戰勝的軍隊?這是典型的封建迷信!如果蘇軍真的天下無敵,那麼蘇聯早就一統世界了,還有什麼冷戰可言。

蘇軍不是不可戰勝的,德軍就曾將蘇軍按在地上摩擦,朱可夫也不是戰無不勝的,朱可夫打仗就是靠人海戰術,朱大將軍不怕犧牲,打光了一個團,那就再拉過來一個團,打光了一個師,那就再拉過來一個師,只要蘇聯還有人,往前線堆就是了。

按照朱可夫的要求,在戰爭開始之前他手中有多少人,戰爭結束後他手中照樣還得有這麼多人,反正不管怎麼樣,朱可夫手中的兵力不能減少,只能增加。如果兵源不足,那就是立即從後方徵調。(朱可夫打仗的秘訣就是一個字“狠”,對敵人狠,對自己人更狠,他打仗從不計較傷亡)

當然,現代戰爭光靠推人是不可能取勝的。由於在戰爭初期蘇軍是倉促迎戰,因此在最初的大半年中蘇聯是兵敗如山倒,西部地區的許多工業基地完全丟失,大量的武器裝備和物資也落入德軍手中,蘇聯的軍工能力受到了很大的打擊。

雖然在莫斯科保衛戰和斯大林格勒戰中蘇軍取得慘勝,但蘇聯的整個戰爭動員能力已經到達極限了,蘇德兩國也是一直在接觸,一直在談判,反正打不過就談唄。

直到珍珠港事件爆發後,蘇德之間的實力對比才發生了轉折。

珍珠港事件後美國迅速參戰,雖然美軍並沒有在第一時間內出兵歐洲(跟德國開戰要再英國準備很久),但美國在第一時間就展開了對蘇聯的大規模物資援助。

大家不要小看美國的援助,美國對蘇聯的援助規模是相當龐大的,在整個二戰期間,美國為蘇聯提了102億美元的物資援助,單軍用汽車一項,美國就給蘇聯送去了40多萬輛,這裡麵包含了各類輕重型坦克,運兵車,輕重型卡車等等。

除此以外還有飛機也有1.4萬架,以及炸藥325784噸,其中無煙火藥129667噸、TNT炸藥729138噸。

在美軍援助之前,蘇軍的指揮官只能將命令下達到營、連這個級別。而在得到美軍大量電臺的援助後,蘇軍指揮官可以直接指揮班級作戰,作戰效率大大提升。

另外美軍還援助了蘇聯大量的糧食,極大的保證了蘇軍的後勤補給,在美軍的援助清單中甚至還有巧克力。正是在美軍的支援下,蘇聯才有了將戰爭進行下去的底氣。

因此沒有什麼軍隊是不可戰勝的,德軍如此,蘇軍如此,美軍亦是如此!(美國援助蘇聯物資的運輸路線)

日本在二戰時期並不畏懼蘇聯,大家不要小看了日本軍國主義的瘋狂,對於當年的日軍來說,只要天皇一聲令下,太陽也得給打下來。

作為日本的盟友,德國是非常希望日軍攻打蘇聯的,這樣可以對蘇軍形成東西兩面夾擊,減輕德國的壓力。而日本也曾想過進攻蘇聯,九一八事變的主要策劃人之一的石原莞爾就強烈建議北上攻打蘇聯。

石原認為蘇聯在完成工業化後肯定會對外擴張,而蘇聯在亞洲的擴張方向肯定就是滿洲,因為滿洲物產豐富,並且旅順和大連還是不凍港,這是蘇聯夢寐以求的(海參崴並非不凍港,海參崴海域在冬季還是要結冰)。

在石原莞爾的戰略中,日本在佔領中國東北後應該對國民政府進行懷柔,不應再與中國發生大規模軍事衝突,同時還要跟美英保持良好的關係,從美英那裡得到石油和橡膠這兩種重要的戰略物資。在獲得美英的支持後,日本就可以與德國配合,全力攻打蘇聯,奪取遠東和西伯利亞地區。

不得不說,石原莞爾的大腦是十分清醒的,他充分認識到日本與美國開戰是不可能取勝的,雙方國力有著巨大的差距。對於日本與美國開戰,石原曾說道:“如果說這場戰爭需要1萬元的話,英美實際上有100萬元,而日本只有1千元,這種差異只能用戰略來彌補,而不能用什麼‘化不可能為可能’的口號來彌補”。

並且石原也一針見血的指出,如果日本攻打蘇聯,美英即便不支持日本,也肯定不會去支持蘇聯。萬一日本沒打過蘇聯,美英絕對不會坐視蘇聯南下,必然會拉日本一把。就算局勢走到無可挽回的地步,以蘇聯海軍的實力也不足以威脅日本本土。但是倘若日本與美英開戰,蘇聯卻很有可能落井下石。

後來的歷史也證明了石原的預測,蘇聯為了穩住日本,在1941年4月13日,蘇聯與日本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約定雙方維持和平。而在日本的施壓下,蘇聯停止了對國民政府的軍事援助,直到美國參戰前,國民政府一直都是孤軍奮戰。(《蘇日中立條約》簽署現場)

《蘇日中立條約》保證了蘇聯東部邊界的安全,但是在蘇德戰爭結束後,蘇聯便以對日作戰為籌碼,從美英那裡撈取了不少好處。

1945年8月8日蘇聯撕毀了《蘇日中立條約》,正式對日本宣戰,狠狠地從背後捅了日本一刀子。

從某種方面來講,日本確實是被蘇聯給坑了,而這早就在石原莞爾的預料中,因此他當初極力要求日本北上攻打蘇聯。

不過在七七事變之後,日本軍部拒絕了石原莞爾不要擴大對華戰爭的建議,反而開啟了全面侵華戰爭。日本在華的軍事行動嚴重侵犯了美英的利益,日本與美英的對抗也越來越嚴重。

之後隨著美國對日本製裁日趨加重,日本軍部最終確立了與英美開戰,奪取東南亞的戰略,北上攻打蘇聯的想法就此擱淺。

試想,如果日本真的攻打蘇聯,那麼就憑蘇聯在遠東的那70萬人根本擋不住關東軍。要知道在諾門罕之戰中,蘇軍以優勢兵力和優勢火力對於日軍的一支偏師,傷亡率竟然還比日軍高!(諾門罕戰役中日軍的戰鬥是很頑強的,這一點大大出乎蘇軍的意料)

並且蘇軍在遠東作戰還有個致命的缺陷,由於西伯利亞大鐵路運力有限,蘇聯很那在短時間內調運大量兵力和物資。諾門罕之戰雙方投入總兵力不過20萬人,蘇聯的鐵路系統就已經接近崩潰了,如果日軍傾兵來犯,蘇聯的後勤補給根本跟不上。按照諾門罕之戰的傷亡比粗略推算,如果日本出兵200萬進攻蘇聯,蘇軍至少要300萬才能頂得住。

要知道在二戰末期,蘇聯準備了三四個月也不過在遠東集結了150萬人,這幾乎就是蘇聯的調兵極限了。

所以日本若真的與德國夾擊蘇聯,那麼二戰的走向很可能發生改變,即便是擁有100個朱可夫,蘇聯也很難力挽狂瀾了。


千佛山車神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不會有大的改變。

日本有120萬大軍被牽制在中國戰場,預計可以使用的額外兵力最多100多萬人。

後來日本用於南下作戰的南方軍,不過75萬人。

如果日本出兵100萬攻打蘇聯遠東和外蒙古,蘇軍必須也使用100多萬人來對付。

但蘇軍還是可以應付的,蘇聯遠東特別集團軍就是對付日本的,規模相當宏大。

1938年6月28日,該集團軍擴編為遠東方面軍。

在蘇德戰爭最困難時期,遠東方面軍曾經將一部分兵力調往西線前線救急,但主力基本沒動。

遠東方面軍向蘇德戰場抽調23個師(其中步兵師16個,騎兵師2個,坦克師4個,摩托化師1個)、19個旅(其中:步兵旅3個,空降兵旅3個,炮兵旅13個)和航空兵部隊,總兵力約25萬人、火炮和迫擊炮約3300門、坦克約2000輛和其他技術裝備。此外,開赴前線的補充兵員有10萬餘人。

但是,調動這麼多部隊,不代表蘇聯遠東特別集團軍沒有實力。

即便是在莫斯科最危險的時刻,遠東方面軍主力也沒有動,始終保持著相當的規模。

這說明斯大林的頭腦很清醒,知道日本的威脅。

根據林三郎的《關東軍和蘇聯遠東軍》一書中記載,從1941年到1945年,遠東方面軍兵力分別為

135萬、130萬、115萬、117萬、120萬。

而此時的蘇軍不是以前的蘇軍,在戰爭中學習戰爭,武器裝備、兵員素質、戰術戰法都有極大提高,比日軍強多了。

那麼,即便是以蘇聯遠東方面軍現有規模,對付100多萬日軍還是有把握的。

退一步說,蘇聯遠東和西伯利亞地區領土遼闊,自然條件惡劣,是非常不適合用兵的地方。

20年代日軍曾經出動8萬干涉軍,進入過內戰混亂中的西伯利亞,最終被紅軍趕了出來。

日軍對西伯利亞條件的惡劣心有餘悸。


也就是說,即便蘇聯遠東方面軍不是日軍對手,只要層層堵截,步步後撤,依靠遠東和西伯利亞巨大的面積,也絕對能拖死日軍。

僅僅西伯利亞就有1200萬平方公里,比中國還大,具有非常大的戰略縱深,日軍難以速戰速決。

所以,如果日本夾擊,蘇聯和蘇軍都會非常困難,但仍然能夠堅持一段時間,至少二三年是沒有問題的。

歐戰是1939年爆發的,蘇德戰爭是1941年6月爆發,美國是1941年12月珍珠港被襲擊後參戰。

即便沒有珍珠港被襲擊,美國參戰也是必然,最多推遲到1942年而已。

當時德日聯手仍然沒有擊敗蘇軍,那麼等到美國參戰結果還會是一樣。

甚至因為日軍北上打蘇聯沒有南下,此刻美軍參戰以後日軍就會嚴重缺乏石油。

美軍和日本拖一拖,就會比較輕鬆的擊潰缺乏油料的日本聯合艦隊,大獲全勝。

所以,日本北上夾擊蘇聯,難以改變戰局。

大家別把斯大林當做傻子。


薩沙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如果當時日軍沒有南下而是配合德國攻打蘇聯,那麼二戰的結果雖然不一定能夠改變,但是蘇聯肯定會在德國和日本的夾擊下潰亡。

德國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

眾所周知,德國發動對蘇聯的戰爭是在1941年6月22日的巴巴羅薩計劃,當時德軍主要分為三路,也分成了三個集團軍群:北方集團軍群、中央集團軍群和南方集團軍群,三個集團軍的戰略目標分別為:北方集團軍群,負責一路打到列寧格勒並戰略列寧格勒;南方集團軍群主要進攻基輔方向,越過哈爾科夫後攻佔斯大林格勒;中央集團軍群是主攻方向,先攻佔明斯克,再攻向莫斯科並佔領莫斯科。德軍計劃在1941年佔領莫斯科,基本消滅蘇聯的戰爭能力。

在戰爭開始的幾個月裡德軍進展非常順利,到了7月份的時候德軍的中央集團軍攻入了斯摩稜斯克,在經過2個月的戰役後,德軍成功地佔領了這裡,並殲滅了40萬左右的蘇軍。

在攻佔斯摩稜斯克之後,莫斯科門戶大開,這個時候德軍面臨著兩種選擇,一種是直接進攻莫斯科,德軍許多高級將領包括古德里安在內都非常支持此刻進攻莫斯科;另一個選擇就是分兵南北兩翼以保障中央集團軍群的側翼安全,尤其是當時在南部基輔地區的戰役,此刻已經進入到了白熱化的程度,如果抽調中央集團軍群的坦克部隊南下,則可以包圍基輔地區的蘇軍大集團軍,實現一場大規模的殲滅戰。

希特勒最終選擇了讓中央集團軍群的裝甲部隊南下參加基輔會戰,這就為蘇聯為保衛莫斯科贏得了時間。

基輔戰役開始於1941年7月份,到了斯摩稜斯克戰役結束後,德國中央集團軍群的裝甲部隊迅速南下,切斷了基輔地區80多萬蘇軍的後路,實現了大包圍。

基輔戰役一直持續到了9月26日結束,蘇軍在此戰中傷亡近20萬人,被俘65萬多人,這也是人類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場圍殲戰。

雖然德軍在基輔取得了空前的勝利,但是也失去了進攻莫斯科的最佳時機,時間很快就來到了10月份,莫斯科戰役終於打響。此戰德軍集中了大約190萬人,蘇軍則集中了125萬人,戰役一開始德軍就發動了規模空前的攻勢。

在11月15日的時候德軍已經完成了對莫斯科外圍的作戰,即將攻入莫斯科市區,德軍計劃發動鉗形攻勢,實現慣用的兩翼包抄從而佔領莫斯科。到了11月底,因為天氣變得異常寒冷,德軍的攻勢被天氣所阻斷,攻勢越來越弱,大量的重裝備無法發揮作用,被德軍丟棄。


而在這一戰中發揮了關鍵作用的就是蘇聯從遠東地區調來的40萬部隊,幾乎全部投入到了莫斯科的保衛戰中,如果沒有這部分軍隊,那麼整個莫斯科戰役蘇軍的人數就只有80多萬人,顯然是無法阻擋德軍的攻勢的,所以如果沒有蘇聯的遠東部隊,莫斯科也斷然守不住,那麼蘇德戰爭再1941年就基本結束了。

如果日軍參與對蘇聯的作戰分析

很多人有個印象就是日軍戰鬥力不及蘇軍,比如在諾門坎,蘇軍就擊敗了日本最為精銳的關東軍,但在當時來說實際情況並非如此,諾門坎戰役中,蘇聯軍隊的傷亡實際上是比日軍要多的,雖然最終獲勝的是蘇聯。

諾門坎戰役,蘇軍陣亡失蹤9,703人,受傷15,251人 ;日軍陣亡失蹤8,440人,受傷8,766人 。要知道此戰蘇聯派出了他們最為優秀的指揮官朱可夫,而且還是在擁有大量裝甲部隊的情況下,也只是取得了這樣的戰果,可見如果日軍進攻遠東地區的蘇軍,那麼在當時來說至少在戰鬥力上日軍並不輸蘇軍。

二戰爆發前,蘇聯在遠東地區擁有大約70萬兵力,戰爭爆發後,蘇聯大量徵兵,遠東地區軍隊數量一度達到了134萬多人。而當時日本關東軍在東北大約有70多萬的兵力,當時因為南下,最終動員了上百萬軍隊南下進攻東南亞地區,如果這部分兵力北上再加上70多萬精銳的關東軍,那麼至少蘇聯在遠東地區的部隊根本就動彈不得,也就無法支援西線戰局了。

如果德國和日本夾擊蘇聯

如果德國和日本夾擊蘇聯,那麼蘇聯將基本在1941年就失去了繼續戰爭的能力,最多挺到1942年就只能投降了。德國在1941年佔領莫斯科之後,就意味著蘇聯的主要城市已經被德國佔領,而遠東地區因為日軍的進攻,一是無法支援西線作戰,二是遠東地區的工業也無法正常生產,而在整個蘇德戰爭期間,因為蘇聯遠東地區沒有遭受攻擊,所以也源源不斷地向西線蘇德戰場提供了大量的軍事物資。可以說,日軍的北上將消滅蘇聯在遠東地區的軍事力量,同時佔領蘇聯遠東地區,而在西線,德軍會基本佔領蘇聯的主要工業地區,如此一來,蘇聯就失去了繼續作戰的能力,在1941年失去莫斯科之後,1942年會接著被德國吊打,直到投降。


如果蘇聯退出戰爭

如果蘇聯退出戰爭,二戰也不一定是軸心國獲勝,世界上當時還有一個最強大的國家,美國。在蘇聯退出戰爭之後,日本也必然會進攻東南亞,從而爆發與美國的戰爭,甚至在蘇聯退出戰爭的情況下,美國會提前加入戰爭,幫助英國防守德國。而日本也會在太平洋和美國一爭高下。由於美國擁有比日本更為強大的海軍,因此日本基本不能再太平洋戰場上獲勝,而德國的海軍並不強,面對傳統海軍強國美國和英國,實際上攻打英國也是力不從心。所以戰爭結局並不能改變。


老威觀史


我覺得,大的結果不會改變,但是二戰的時間將會延長。

如果小日本不去招惹太平洋的美軍,那麼,羅斯福不可能在1941年便會對日作戰。也就不會有太平洋上一系列的對日攻擊,更不會有隨後對日本本土的轟炸。

這樣,日本用於太平洋的100多萬精銳部隊,便可以從東北直接攻擊蘇聯,加上駐守的關東軍,最多可以有150萬以上的兵力投入到對蘇作戰。

當時,蘇聯疲於應付西線戰場的德國人,對於東線戰場,我認為留守的遠東方面軍,僅夠用於防守。

不過,並不代表斯大林對於小日本沒有防備。保守估計,遠東方面軍尚可抽調20個左右的師,儘管都是二流的部隊。

總體來講,蘇聯的遠東軍總計可用人數不超過130萬左右,而小日本可以有150萬以上的兵力。但當時的蘇軍,已經在戰爭中脫胎換骨,武器裝備和戰術戰法都有極大的改觀,雖然是二流的蘇聯軍隊,但戰力要強於日軍的精銳部隊。

同時,本土作戰的蘇軍,依託廣袤的西伯利亞地區和惡劣的自然環境,即便戰爭初期會稍處被動,但只要背靠戰略縱深,逐步後撤,抵擋住小日本應該不是難事。

東西兩線同時發力,蘇聯的形勢一定會非常緊張,但是!如果能夠相持一到兩年時間,英美等國必然能夠從歐洲戰場抽身來援。

所以,如果德日兩國同時攻擊蘇聯,相信二戰的結果不會發生改變。但!蘇聯方面將會有更多的犧牲。





文史不假


日本是強在戰術,在戰略上是短視的。原來石原莞爾提出侵略中國到滿洲為止,但軍方繼續擴大侵略範圍,在中國陷入了持久戰。日本之所以南下,不進攻蘇聯,是因為它的戰略物資快耗盡了,美國封鎖他,它想打破封鎖,到東南亞去掠奪物資。

不過,日本惹怒了美國,讓經濟實力世界第一的美國參戰,德國作為日本的盟友也對美國宣戰。美國強大到能兩線作戰,在亞洲把日本打趴下,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改變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走勢。不但日本失敗了,德國也失敗了。

如果日本不在中國擴大侵略範圍,不南下招惹美國,在東方進攻蘇聯的話,蘇聯是頂不住德國和日本兩面夾擊的。那樣歐洲大陸就是德國的,二戰的結局絕對不一樣的。




瀾石記


得看美國站在哪一邊,其實美國不援助蘇聯的話德國單挑是能打贏蘇聯的。德國的導彈都炸爛了倫敦,噴氣式飛機已經上了戰場,沒有美國空軍掌握制空權的話德國的原子彈也有可能成攻。德國掌握的物資和科技都比蘇聯多。協同德國進攻蘇聯的國家也多,象奧地利羅馬尼亞甚至烏克蘭。德國輸就輸在兩線作戰,要在西線部署大量軍隊提防英美,而蘇聯則調到了幾乎所有的兵力對德作戰。日本進攻蘇聯,牽制住蘇聯在亞洲的兵力,蘇聯在歐洲戰場就會少上百萬軍隊。日本打中國只用了不到三分之一的國力,日本還有駐守東北的關東軍,南下的陸軍,太平洋上的海軍還有駐守本國大本營的軍隊。如果把這些兵力抽調去打蘇聯蘇聯會頂不住,遠東是守不住的。南下日軍很強大,俘虜了全部美菲聯軍打敗英法殖民地上的軍隊,橫掃了十幾個國家,往南打到澳大利亞達爾文港,往西打到印度。盡全日本的軍力還是能打得過蘇聯在亞洲的軍隊。德日在蘇聯領土上會師很有可能。在盟軍沒開闢第二戰場兩線作戰之前德國抽調西線軍隊補充到東線。參考一戰時蘇聯向德國割地賠款請和,德國抽調東線的兵力去西線,佔據了主動權,美國不出兵德國在一戰的贏面比英法大。二戰也差不多,德國沒法扭轉兩線作戰的劣勢,如果蘇聯同樣兩線作戰就比德國困難多了,德國和日本兩國都是上下一心,而蘇聯還出了上百萬偽軍,各加盟國都有謀求獨立的武裝。日本如果北上夾擊蘇聯肯定戰爭會改變。蘇聯沒能力控制各加盟國也會解體。


悅多1


我們知道在1941年6月,德國發動對蘇聯的侵略戰爭。在同年8月,美國宣佈對日本石油禁運,進行全面制裁。

如果日本沒有南下奪取印尼大油田,而是北上進攻蘇聯會發生什麼呢?日軍進攻蘇聯,不會達成任何突然性,蘇聯早就在邊境地區建立了16個巨大的築壘地域。也就是16個大型要塞區。

日軍北上,必須要進行要塞攻堅戰,不會有便宜給他佔的。遠東蘇軍,那怕是1941年年底調動了大批軍隊去歐洲戰場。截止1942年7月,在遠東的蘇軍,還保持著144萬軍隊,11759門火炮和迫擊炮,2589輛坦克和3178架戰機。

1942年得到加強的關東軍,也不過只有14個師團,14個日本師團去攻打144萬蘇軍?這有便宜可佔嗎?關東軍只有1025架戰機,蘇軍有3178架戰機。關東軍414輛坦克,蘇軍有2589輛坦克。

而且,蘇軍還有16座巨大的築壘地域,日軍在兵力,炮兵,裝甲都是極大劣勢的情況下。去進攻蘇聯堅固龐大的築壘地域,無疑是自殺行為。取勝的機會在哪裡?很多人妄想,如果日軍北上,就可以配合德軍打敗蘇聯。

14個日本師團打敗144萬蘇軍,根本就是痴心妄想。所以,日本沒有北上。而是發動了15個師團南下奪取油田。即便日軍北上了,在美國的石油禁運條件下,過1年多戰爭,日本石油耗盡,那該怎麼辦?就只能自己先舉手投降了。


深度軍事


我覺得當時日本南下,是最適合日本的國策的,如果二戰日本沒有南下,而是北上的話我覺得日本贏得可能會很小,因為前期,在39年德國還沒挑起歐戰時,日本尚還有能力和蘇聯一戰,因為日本那時候精銳部隊都並沒有完全陷入中國戰場,而且,西方國家對蘇聯的態度都是差不多,就是歧視加防備,如果那時候日本全力打蘇聯,沒準還有的打

但在1941年時,經過前面的兩次試探,日本明顯知道蘇聯不好惹,而且,美國已經步步緊逼,在中國戰場已經明顯觸碰到西方國家的利益了,美國,英國等國家把橡膠那些重要資源都限制出口,想借機讓日本撤出中國,試想,那個時候日本打蘇聯不簡直去送死?所以,在當時只有南下,日本才有可能有生存的機會,不然,只能從中國撤出,對於當時的日本來說,是絕不會鬆開中國這塊肥肉的

更何況,西伯利亞又沒有啥資源,全是凍土,打上去毫無戰略價值,還搞不好就會崩盤,日本當時雖然瘋狂,但還沒傻到這種地步,而東南亞以及太平洋那些地方,無論是戰略價值還是資源都比西伯利亞強,所以,南下確實才是唯一的途徑。




檳榔強


大格局應該不會變,反法西斯必勝嘛。

而且就算是日本配合德軍一起夾攻蘇聯,蘇聯在英美的幫助下,還是可以頂住的。在遠東,蘇聯一直有著強大的軍事實力,隨時防備著日本。而且西伯利亞廣袤的國土和惡劣的環境,那就是天然的防線,如此巨大的戰略縱深,足以把日軍給拖死,耗死。

有人說是因為諾門坎戰役,日軍被蘇軍給打怕了。其實不然,當時日軍並未太落下風,且不說雙方各持己見的傷亡數字。就從當時日軍二十三師團摩拳擦掌,準備再上去和蘇聯人幹就足以得出這個結論。單論戰鬥,當時的日本關東軍,並不慫蘇軍。只是日軍方面從大局考慮,知道在遠東和蘇軍耗,不過是在浪費事件。畢竟無論是工業基礎還是兵員儲備,他們都比不過蘇聯。即使是在蘇德戰爭最困難的那段時間,日軍依然沒有太大的機會。要知道當時他們也已經深陷中國戰場,分身乏術啊。

所以總結來看,核心原因有兩點。

首先第一點,蘇聯準備很充分。

在和日本於諾門坎初次交手以後,蘇聯方面對於日本的威脅是有著非常清醒的認識的,所以他們才會在遠東軍的規模上大力擴張,以至於最後擁有了一支近百萬的精英部隊。

1938年6月28日,蘇聯在原遠東特別集團軍的基礎上擴編成了遠東方面軍。其轄有第1、第2集團軍和哈巴羅夫斯克軍隊集群,人數在七十萬左右。其完全有能力對抗日本關東軍。

有這麼一支強大的軍隊駐紮在遠東地區,日本就算是有進攻的想法也需要掂量一下自己的斤兩,拿著自己的武器欺負一下沒有裝備的中國還行,來跟百萬戰鬥民族硬剛還是有太大的風險。

而值得一提的是,就算是德軍在正面戰場和蘇聯開戰以後,蘇聯方面也沒有將遠東軍大量撤回國內。反而是為了防備日本在背後捅刀子,不斷地向遠東征兵。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後,遠東方面軍增加了第25和第35集團軍,第二年又組建了空軍第9和第10集團軍。軍隊規模超過140萬人。即使是到了莫斯科戰役最焦灼之時,仍然有130萬左右的蘇軍駐守在遠東。在這種嚴密的佈防之下,日本想要在背後捅刀子,真的很難。甚至於可能會被蘇聯人搞死,得不償失啊。

其次是第二點,蘇聯廣袤地戰略縱深。

西伯利亞乃是苦寒之地,大片的地方是無人區。所以日本進軍蘇聯的路線非常單一,二戰時期的交通運輸遠不如今天發達,從東北進入蘇聯必須越過西伯利亞、烏拉爾山脈,這兩道屏障對於亞洲人來說簡直就是噩夢一般的存在。

大規模的軍隊作戰需要充分考慮運輸問題,日軍想要對蘇聯中央產生威脅,就必須將軍隊和物資運送到戰場內部。可如何跨越那兩道屏障是日本高層最為難的問題,僅僅是在沒有敵人干擾的情況下就很難完成運輸任務。堅壁清野這種戰術,況且上百萬的遠東軍又不可能讓日本這麼“順心”,拿破崙時代人家就玩過兒,對於蘇聯人來說,嚴寒山脈都是“基礎操作”。

總而言之,“主場”作戰的蘇聯佔盡地理優勢,兩座屏障的作用不亞於百萬遠東軍,日本如果不怕死在半路上,儘管去便是。

當然,不是說日本沒有機會。

曾經有網友提出過一個腦洞。既然從陸地上進入蘇聯有點不可取,那麼日本是否可以在海上尋求突破。畢竟按照日本當時的海軍建設來看,蘇聯的太平洋艦隊就是個渣渣。雖然北冰洋環境惡劣,但其是可以通航的,比如1932年蘇聯就開闢了從摩爾曼斯克沿本國北部海域穿過白令海峽達符拉迪沃斯託克(海參崴)的北方航線,全長約5600海里。

日軍艦隊完全可以沿著這條航線,用航空母艦給蘇聯人上演幾次“偷襲珍珠港”。甚至於繞過西伯利亞,將軍隊投入到蘇聯腹地,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的包餃子。

不誇張的講,這個想法是真的牛,如果能配合德軍成功搶佔港口,日軍甚至可以封鎖英美支援蘇聯物資的大部分路線,把蘇聯控制得死死的。沒有了英美的支持,蘇聯人可真就難了。

當然了,這個風險很大,這是遠距離的奔襲,雖然會有許多的近海航程,但西伯利亞杳無人煙。這個奔襲過程中,如何保全和隱蔽自己,本身就是一個大問題。而且在後續的作戰中,想要一口吃下蘇聯是不可能的,很難做到一招制敵,那麼在這期間如何保證補給就是個大問題了。

很可能去了就回不來了。而且還有一點很麻煩,蘇聯海軍不咋地,但是英美強啊。雖然當時還沒有撕破臉皮,但英美肯定是不願見到蘇聯的徹底失敗,那麼北冰洋上,日軍會有兩個大敵,遠的不說,就是白令海峽怎麼過,都還是個問題。一邊是蘇聯,一邊是美國。

所以在這種外界因素的威脅之下,日本採取的任何海洋戰略都會嚴重受阻,嚴重的話還會徹底失去主動權,像大規模登陸蘇聯一事,有很大的可能是會以失敗收場的。

綜上所述,日本進軍蘇聯存在很多“不可操作性”,可能性不大。

當然了,我們可以假設一下,如果他們真的可以聯合德軍滅掉蘇聯,那麼雙方都不會再受到能源問題的困擾,兩國隨後就可以合兵一處拿下東亞地區,進而迂迴包圍歐洲,如此一來世界局勢也會被徹底扭轉。那麼估計就真的是德國稱霸歐陸,日本大東亞共榮,美國逃之夭夭,英國瑟瑟發抖了。



白話歷史君


二戰日本不南下而是配合德國攻打蘇聯,二戰的最終結局不會改變,但是會影響蘇聯的反攻進度。

首先,日本如果選擇北上戰略,對蘇聯的威脅並不大。

在蘇德戰爭爆發以後,蘇聯並未放鬆對日本的警惕,雖然從遠東地區抽調了一些部隊加強歐洲戰場,但是依然保留了大量的部隊,甚至在補充了一些新編部隊以後,蘇聯在遠東地區的總兵力還得到了加強。

蘇德戰爭爆發以後,蘇軍在遠東地區共有703714人,而到1941年12月1日,遠東地區的蘇軍增加到了1343307人,而到了1942年7月1日,蘇軍更是達到了1446012人。當然,蘇軍在遠東地區的部隊很多都是先組建的,其戰鬥力和歐洲戰場的部隊不能相比,坦克、火炮、飛機的裝備數量也遠低於歐洲戰場,但是依託要塞進行防禦還是沒問題的。

而日本關東軍鼎盛時期不過70多萬人,坦克、大炮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比蘇軍差的多。加上日軍缺乏汽車,後勤難以保證,因此無法對蘇軍構成什麼威脅,更談不上牽制蘇軍。

其次,日本即使不南下,不偷襲珍珠港,美國一樣會參戰,德國和日本難逃失敗的命運。

很多人把美國參加二戰歸咎於日本偷襲珍珠港,其實這個看法並不正確。早在珍珠港事件爆發以前,在1941年的3月,美國就通過了《租借法案》,宣佈所有和軸心國交戰的國家都可以得到美國援助。

除了物資援助之外,美國還派遣艦隊協助英國船隊護航,並公開表示將會直接攻擊任何看到的德國潛艇。在美國正式參戰前,美國的驅逐艦和德國的潛艇就已經發生了交火,並有美國驅逐艦被擊沉。

實際上,美國此時對德國的態度已經非常明確,不公開宣戰僅僅是因為美國還沒有完成戰備而已。偷襲珍珠港只是讓美國參戰的時間提前,但是不會改變美國參戰這個結果。所以即使日本北上,美國最遲在1943年一樣會參戰。

第三,日本北上影響最大的是日本可能會崩潰的更早,而德國則可能會好過一些。

日本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島國,很多物資需要進口,南下就是為了奪取東南亞石油、橡膠、糧食、有色金屬等戰略物資。北上的話軍事壓力更大不說,關鍵是蘇聯的遠東地區一窮二白,人口不足百萬,一沒資源二沒工業,連農業都不能自給。

日本如果真的北上,那麼在美國的禁運下其國內的工業將面對原料匱乏的窘境,其軍事實力也會迅速下降。而另一方面,如果日本不進攻東南亞,那麼到中國的戰略通道滇緬公路就不會受到影響,中國可以獲得更多的援助物資。

此消彼長,日本在中國戰場的壓力將會大大增加,而進攻遠東地區失敗以後,日本陸軍將面臨崩盤的可能。所以日本的失敗將會比歷史上更早。

但是日本進攻遠東地區雖然不能對蘇聯陸軍構成太大威脅,不過日本海軍可以封鎖蘇聯的太平洋地區各港口。這麼一來歷史上從美國運送援助物資到蘇聯的太平洋航線將不能使用,蘇聯獲得的援助物資將會減少很多。蘇德戰場上的德軍壓力將會大大減輕。

而且美國雖然不會改變參戰的結果,但是如果沒有珍珠港事件,美國肯定會推遲直接參戰,這對德國也是利好消息。因此德國的失敗時間將會推遲。

當然對德國不利的一面時,因為美國推遲參戰,那麼德國有可能會堅持到美國原子彈研製成功,並享受到核武器試驗場的待遇。

結語

所以總的來說,日本北上不會完全改變二戰的結局,不過日本可以通過犧牲自己來換取德國晚一些失敗,並失去世界上第一個遭到原子彈攻擊的國家的殊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