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永曆帝關乎吳三桂成敗?吳三桂戎馬一生的最大敗筆到底是什麼?

靜夜史


吳三桂的一生中,最大的敗筆是他在衡州稱帝。

康熙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678年春三月,明知形勢開始對己不利的吳三桂不想著怎麼扭轉戰局,而是在衡州府稱帝,國號大周,建年號昭武,改衡州府為定天府。他的這一舉動,進一步暴露了他反覆無常口是心非的豺狼嘴臉,大大地傷害了一大批立志反清復明的追隨者,從而失去了民心。

說到這兒,我們不妨去觀看這樣一個畫面:

在接到康熙皇帝關於他離開封地雲南去山海關外任職的命令後,他立刻策劃了反叛朝廷的行動。他清楚康熙的這一撤藩,預示了他將失去已有的權利、地位和財富。他不甘於任人宰割而把已屬於自己的領地拱手相讓。於是,他把手下的人召集起來,穿上明朝的衣服,去拜謁南明永曆皇帝的陵墓,並在那陵墓前追悔當初自己的罪過。他當時是頭戴方巾,身穿白袍,祭酒之後,三呼萬歲,跪在地上叩頭痛哭。也正是由於他的此舉,引得在場的官兵哭聲一片,引得這些人同仇敵愾,發誓反清復明,跟康熙決一死戰。

這些官兵隨後便抓住了前來接手的巡撫,將其殺掉,跟著他造開了反。他自己則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開始了對大清帝國的反擊。

也就是說,他起兵是以復明為旗號的,是以為大明永曆皇帝報仇來匯聚民眾的。而民眾當時之所以被他一呼百應,也是衝著為大明重新得以復國才聚集到他的反旗之下的。沒有這一點,也不可能有他的反旗一舉,旗開得勝,迅速佔領沅州、常德。而澧州、長沙、嶽州相繼歸順,而四川巡撫羅森、提督鄭懷麒、總兵譚洪立刻率兵響應,也都是衝著這一點來的。

隨之而至的形勢,對於他也可謂是一片大好。他反叛不到三個月,又獲得了擁用廣西全省之財力軍力的撫蠻將軍孫延齡起兵響應。第二年三月,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建也舉起反清大旗,分兵三路,迅速佔領溫州、台州、廣信、建昌、饒州、金華、嚴州、衢州、徽州。接下來,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也率眾歸順於他的麾下。這一局面的形成,使吳三桂真的如虎添翼。他完全有望一飛沖天。

可是,吳三桂在這種形勢下,卻不能把握好自己的方向,不能以反清復明這一最具號召力的口號為主旨有目標地鞏固統一戰線,而只想著自己也來坐天下,當皇帝,這就使得剛聚起來的人氣很快又散了,造成各路響應者又成了各打各的算盤的散兵遊勇,而不能相互策應,導致康熙有隙可乘分化瓦解,導致這些人最終各奔東西,無法再形成一個拳頭,給撲過來大清軍隊以迎頭痛擊。

他也是有野心又太急迫了。起事剛過了4年,腳根還未站穩,他就迫不及待地稱帝於世,這著實是他有失審時度勢之舉。而這種敗筆敗就敗在他這樣一來,不僅使他本人失去了號召力和凝聚力,還給康熙分化反清陣營各個擊破提供了難得的可乖之機。到了這個時候,你我若是站在吳三桂的對立面,也會理直氣壯地對那些還跟著他吳三桂跑的人說:你跟著他跑有什麼意思?他哪是為了你們要恢復什麼大明王朝啊!他完全是在為他自己!你不就是想得個一官半職嗎?大清帝國這兒現成地給你預備著呢!你根本就沒必要去為他這個反覆無常的傢伙賣命!他這種人說翻臉就翻臉,就是你為他打下了江山,你也不一定能穩享榮華!

而吳三的品性也確實是屬豺狼的。當初南明永曆皇帝正是被他追趕到緬甸,又是被他親自下令用弓弦將其絞死的。當時12歲的皇太子就大罵他:奸賊!我大明朝有什麼地方對不起你?你成了這個樣子!他殺永曆帝父子的那天,大風沙遮天蔽日,隨後便是雷電交加,軍民沒有不落淚悲傷的。

他是失道於民,又背信棄義,敗是必然,死有餘辜。





夢野豔齊


吳三桂在民族危亡之時投靠清軍,幫助大清佔領統一中原,以後殺永曆帝就已經斷了日後復明的合法性和失去號召力,所以決定了他以後絕對不能再打反清復明旗號,但他又錯誤的打起反清復明旗號,這就是言不順,言不順當然名就不正,就缺乏了正義性,也失去了代表廣大漢族人民的民族正義性,如吳三桂造反時,直接揭露大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被滿清統治者的殘酷統治壓迫這個民族矛盾,並直接代表廣大漢族人民和其它民族造反還要稍好點,其正義性還要強些,名也要正些。可見吳三桂雖有野心,也具備較強的軍事才能,也有較大的軍事力量,但吳確實缺乏相應的政治才能。後來又才直接稱帝,使人們更看不起他,搞了半天什麼反清復明,而是想稱帝稱霸天下,所以政治上更是無可賴何的敗筆,就更沒號召力了。所以他的最大敗筆就是先殺永曆帝,以後打反清復明的旗號,這是前後極為矛盾,而打錯了旗幟。其失敗的原因還有清王朝進中原後經過殘酷鎮壓了漢族的反抗,和相應調整政策,其統治已基本穩定,人民已厭倦戰爭,加上吳三桂年事已高,缺乏天時地利,吳三桂造反也沒具備人和,三個因素都不具備,所以吳三桂的失敗是必然的。


老夫常談


擅殺永曆帝就是吳三桂最大的敗筆,吳三桂從發動叛亂的一開始就註定了失敗的結局,而叛亂的失敗給了他最明確的註解——亂臣賊子,如果吳三桂能夠謹守降清身份,輔助滿清統一天下,那麼他的歷史定位還可以提高一下,但是在他反叛期間,把永曆帝這面大旗也給撤掉,就是最大的不智了,要知道大漢族士民的支持,是最重要的基礎,就指揮才能而言,年輕的康熙皇帝又決非自己的對手。他以為自己穩操勝券,但是,實際情況恰與吳三桂的願望相反。

一是吳三桂兵力雖然強盛,但卻不具戰略眼光。在其起兵之後,既沒有"疾行渡江,全師北向",設法以軍事上的勝利去推動政治上的成功;也沒有"下金陵,扼長江,絕南北通道"或"出巴蜀,據漢中,塞崤函自固",以建立鞏固的後方,而是分兵湖南、江西、湖北,逐地爭奪一些戰略價值不高的城鎮。貽誤了戰機,給了清政府以從容佈置反擊的時間。

二是由於此時清軍入關已經三十年,民族矛盾早已下降為次要矛盾。吳三桂以反滿相號召不過是刻舟求劍,脫離實際。而且,吳三桂降清以來的自我表演也太充分了。在民族矛盾最尖銳、民族鬥爭最激烈的時刻,他信誓旦旦地表示要"矢忠新朝",對各地抗清義軍極盡鎮壓之能事,曾幾何時,他卻又要"共舉大明之文物"了。吳三桂的自我表演使人們看穿了他是一個見利忘義、口是心非、反覆無常的野心家,一些有氣節的漢族知識分子對之更是嗤之以鼻,恥與為伍。因而吳三桂發出的"反清復明"的號召,在廣大漢族士民中並未產生什麼重要影響,雖然他代表漢族利益,但是廣大漢族知識分子看透了他真面目。

三是康熙皇帝雖然年輕,但卻有著傑出的政治才幹。早在撤藩之初,便已對撤藩可能導致的後果有所準備,因此在他得知吳三桂反叛的消息後,鎮定自若,措置得當。他首先停撤平南、靖南二藩,以在政治上孤立吳三桂,而後,又在京師處死吳三桂之子吳應熊及其同黨,以打擊吳三桂氣焰,鞏固後方。與此同時,為對吳三桂部下進行分化瓦解,康熙帝還宣佈,在各省任職的吳三桂部下的親屬概不株連,各安職業。在軍事上,康熙皇帝也作了周密的部署。他任命順承郡王勒爾錦為寧南靖寇大將軍,率師征討吳三桂,還分別派出得力將領碩岱、赫業、馬哈達、科爾坤等分赴荊州、兗州、太原、四川等軍事重地。雖然在叛亂髮動之初,清軍有所失利,但是,由於在政治上是討逆平叛,經濟上是以全國制一隅,時間不長,便扭轉了軍事上的失利局面,使得正面進攻的吳軍,不能越長江一步,雙方在戰場上暫時出現了相持的局面。


神遊紳士


歷史上朱由檢吳三桂總是拋棄所有的機遇,一步步走向覆滅。如果朱由檢逃遷南京或納封李闖也有半壁江山。如果吳三桂不降清有可能在先順服李自成後利用機遇的情況下登上帝王高位,如果吳三桂不殺永曆就不會被滿清完全拋棄,縱然不得不反叛滿清也有漢族士紳的支持可得江南半壁天下,所以漢奸吳縱有鐵騎武功註定一輩子都是失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