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吳三桂不造反,康熙能讓他善終嗎?

淡晚6


吳三桂要是不造反,能不能善終取決於他自己,也取決於康熙皇帝。

崇禎十七年,大明朝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急,覆滅之日不遠,在關外清軍的攻擊下,以李自成為首的大順軍直指北京城,崇禎帝下令全國軍馬進京勤王。吳三桂被封為平西伯,率軍抵達山海關,準備即刻進京,但是,吳三桂的兵馬剛到玉田一帶,就聽聞崇禎帝已經自縊身亡,李自成攻佔北京。

崇禎帝的死意味著明朝的滅亡,在失去依靠的吳三桂不得不考慮自己的歸宿。因為手握兵馬,吳三桂成為各方勢力的拉攏對象,同時,吳三桂也在選擇對自己有利的依靠對象。

在這些勢力之間,一個是李自成的大順軍,一個便是皇太極的清軍。

李自成本來已經向吳三桂拋出了橄欖枝,但是卻將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及家人扣作人質,使得吳三桂投鼠忌器,一時不知如何是好。在這種情況下,皇太極命多爾袞收復吳三桂。

為了確保家人性命,吳三桂此刻也向多爾袞發出求救信,並假意投降李自成,待到李自成發現吳三桂的意圖後,已經貽誤戰機多時,李自成處於吳三桂和多爾袞的大軍夾擊之下。

在此關鍵時刻,多爾袞利用吳三桂所處的危急局面,逼迫吳三桂徹底投降清朝。 1644年4月22日,吳三桂初敗,只好求救於多爾袞,多爾袞將計就計,趁吳三桂與李自成談判膠著之機,突然向李自成發動攻擊。

在一片石戰役中吳三桂聯合清軍擊潰李自成。 清軍入關後,攻入北京,多爾袞把年幼的順治帝以及朝廷由東北的盛京遷都至北京,清定都北京後封吳三桂為平西王。

但是,在以上的過程中,有一個關鍵的問題是:吳三桂聯合清軍打敗李自成大順軍,打出的旗號卻是“復君父之仇”。也就是說,吳三桂此時的身份並不是投降於清軍的將領,而是明朝的復仇者。

這對於皇太極和多爾袞而言,無疑是最為忌憚和不放心的,因為吳三桂並沒有徹底投降大清。皇太極之所以沒有動吳三桂,無非是想利用這顆沒有依靠的棋子,為大清入主中原當馬前卒。

更為嚴重的是,吳三桂投降清朝的初年,和明朝的舊勢力保持著或明或暗的關係,和其他投降大清的將領不同,吳三桂還擁有一支自己的軍隊,這對於大清來說,不能不成為軍事上重點防禦的對象。

利用吳三桂打擊消滅李自成,就如宋朝廷利用宋江打方臘一樣,實際上是清朝政府想要以此消磨掉吳三桂這支軍隊。吳三桂比宋江幸運的是,他幹掉了李自成,並壯大了自己的隊伍。吳三桂也很識趣,自己的旗號,也從“復君父之仇”轉而稱呼崇禎為故主,並向大清表白自己"矢忠新朝"。

順治十六年,吳三桂攻下雲南並鎮守雲南,總管軍民事務。順治十八年,擒殺桂王。十幾年間,吳三桂率部從西北打到西南邊陲,為清朝確立對全國的統治建立了特殊的功勳。因此,清朝對他由原先的控制使用改為放手使用。同時,在職務上,也一再升遷。

康熙二年,清廷即以雲貴軍事行動已經停止為理由,收繳了他的平西大將軍印信,接著,又

"截其用人題補之權,遷除悉歸部選"。

康熙六年,吳三桂被剝奪他的司法特權,"平西藩下逃人,俱歸有司審理,章京不得干預"。吳三桂則以"構釁苗蠻,借事用兵",擴軍索餉相報復。吳三桂和清政府之間的矛盾不斷激化。

康熙親政之後,下令撤裁“三藩”,吳三桂知道,清朝政府對於自己一直不放心,自己只不過是清廷的一枚棋子。而康熙皇帝撤藩的意圖,也的確是要消除三藩擁有自己兵力給清廷帶來的威脅。

所以,從以上的過程來看,吳三桂從一開始就心存政治投機心理,在清王朝,並沒有將他列入真正信任人的名單,而吳三桂也心知肚明。他之所以要反叛,無非就是害怕自己不會善終。

但是吳三桂不知道的是,康熙皇帝是一明君,雖然他會看不起吳三桂,但是隻要他能夠實現撤藩,不再保留兵馬大權,將自己徹底交給清朝政府,我想,吳三桂還是會善終的。


青燈問史


如果吳三桂不造康熙反,康熙會給他不錯的待遇,畢竟吳三桂是關門第一功,這一點清朝也不可能把吳三桂怎麼樣,只要他聽話。

而且,康熙也安排了大量的預算用來遣散、安置三藩人員,也就是花錢買太平,畢竟能用錢擺平的事都不叫事。再者,如果吳三桂聽話,吳三桂頂多是沒了世襲的王爵,但是當個大財主是沒問題的。更何況,吳三桂他兒子吳應熊還是駙馬爺,按輩分來說,康熙還得管吳應熊叫姑父。所以,就衝建寧公主的面子,只要吳三桂聽康熙的安排,康熙也不會虧待他。

另外,康熙把三藩兵丁遣回遼東,這幫人也不會有造反的可能。因為遼東大多數都是效忠清朝的旗人,以及新編得索倫八旗。所以有這幫人看著,清朝也不用擔心遣回遼東的三藩兵丁能掀起多大的風浪。

而吳三桂軍閥本性發作,放著好好的財主不當卻非要造反,最後只能用四個字來形容:自取滅亡。

對比一下,我們可以看一下對清朝最為恭順的尚可喜。尚可喜對清朝可謂是忠心耿耿,死守廣州,甚至在王府堆積柴草,等到廣州淪陷之後自盡殉節。而且,尚可喜子孫除了反叛的尚之信之外,其餘得子孫都得到了保全。而且尚之信的王爵也沒有剝奪,尚可喜還被封為親王爵位。

吳三桂的結局告訴我們,人貴有自知之明。要知道自己是什麼貨色,如果魔怔了最後只會成全別人的豐功偉績。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歷史上的康熙,為了吳三桂等三位藩王,還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在電視劇《康熙王朝》中,有這樣一段劇情,就是康熙為了妥善安置吳三桂、尚之信和耿精忠這三藩的兵馬,著急朝臣抓緊測算,為其備足了盤纏、規劃好了土地,還將一切後續事宜幾近安排至妥當,為的就是安撫、穩定三位藩王及其屬下。

而歷史上的康熙皇帝,確實為了裁撤三藩費了不少的功夫,並且為其準備了足夠的銀兩以及一些列的優惠政策,以實現“賜三藩以富貴,保大清以平安”的戰略目的。這在康熙看來,就是清朝版的“杯酒釋兵權”,只不過,康熙為了裁撤三藩,削減三藩兵權所投入的成本遠遠超過了北宋的趙匡胤,這也可以看出,康熙對於吳三桂等三位藩王的敬重,對於和平化解雙方矛盾也是充滿了誠意。


此時的吳三桂年事已高,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又貴為額駙,如果吳三桂不造反,至少可以保證兩世的安穩與榮華。

康熙十二年(1673年),吳三桂起兵叛亂的時候已經是61歲了,況且是對於滿清王朝的大功臣,如果不叛亂康熙也必然不會難為吳三桂。特別是對於已經到了這個年齡的吳三桂,拖是最好的辦法,沒有必要去絞盡腦汁去想著怎麼對付,等著吳三桂死了,一切也就風平浪靜了,即便是康熙不瞭解吳三桂,此時朝堂之上包括孝莊太后、遏必隆等在內的許多人,都與吳三桂打了很多年的交道,不可能不去提醒康熙皇帝其中的利害關係。

況且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早已與建寧公主成婚近二十年,貴為額駙,受到皇家的優待,還被晉封為少傅兼太子太傅,夫妻二人感情也是一直非常的好。

所以如果吳三桂不叛亂,至少在他和他兒子吳應熊的有生之年,可以憑藉現在的身份、地位以及與皇室的姻親關係,依然可以保證榮華富貴和人身安全。


當然也不得不提的是,回顧清朝初年的歷史不難發現,這個時候鮮有屠戮功臣的事情發生,反而被殺掉的更多的是愛新覺羅家族的人。

縱觀中國曆朝歷代,多次出現“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現象,最為典型的就是劉邦和朱元璋,這兩位白手起家的“平民皇帝”,坐擁天下之後就開始大肆屠戮功臣。

而縱觀滿清一朝,特別是清朝初期,非常難得是幾乎沒有屠戮功臣的局面,相反,對於滿清有功之人都受到了豐厚的封賞,如果不是自己“作死”,不僅自己可以高官厚祿,就連子孫後代也能跟著沾光,所以在清朝前中期,出現了不少官宦世家,一家幾代都是重臣,名臣,不僅僅是滿族貴族,像索尼、索額圖父子,額亦都、遏必隆父子,費英東、鰲拜叔侄等,當然包括漢族士大夫階層也有許多這樣的情況,比如張英、張廷玉,比如范文程、範承謨,比如年遐齡、年羹堯。

與之相對應的是,不少姓愛新覺羅的皇室成員,因為自己的行為,雖然有功與王朝,但是依然難逃被誅殺的命運,比如舒爾哈齊、阿敏、褚英、莽古爾泰、阿濟格、碩託、阿達禮等等,被殺掉的愛新覺羅家族的人要比外姓的人多許多。

當年吳三桂在山海關投降清朝的時候,便與代表順治皇帝的攝政王多爾袞殺馬為誓,相約“永不相負”,所以如果不是吳三桂起兵叛亂,即便是被撤藩,還是能夠以善終收場的。當年同為四大外姓藩王的定南王孔有德戰死桂林後,被破格予以厚葬,並追諡為武壯,女兒還被孝莊太后收為義女;拒絕參與叛亂的老平南王尚之信死後,也被康熙親自上諡號為敬。這些都說明滿清對於三藩的態度,在扯藩的時候是沒有歹意的,至少對於吳三桂在內的三位功臣藩王,是沒有歹意的。

因而,如果吳三桂等人不造反,安心接受撤藩,也是必然可以得到善終的。


然而吳三桂還是反了,並且一生四次“背叛”的吳三桂,也是親手將自己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

吳三桂一生四次“背叛”經歷縱觀中國歷史是絕無僅有的。

1644年,北京城破,崇禎自縊後,吳三桂背叛了明朝投降了李自成;還沒等歸入李自成麾下,吳三桂在山海關前臨陣叛降,投靠了大清朝,隨後幫助清朝追殺李自成,進而南下攻滅了南明小朝廷,更是攻入緬甸,逼緬甸國王交出了永曆皇帝朱由榔並將其勒死;康熙十二年(1673年)已經投降清朝僅三十年的吳三桂打出了“興明討虜”的口號,起兵反清;而在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又一次放棄了對於明朝的擁立,在衡州自立為帝,國號大周,建都衡陽,建元昭武。

而稱帝沒多久,吳三桂就在衡陽病逝,其孫吳世璠支撐了三年之後也被清軍消滅,至此“三藩之亂”宣告結束。而吳三桂也因為其一生四次背叛舊主而被永遠的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包括他的父親吳襄、兒子吳應熊等在內的整個家族,也因為他一次又一次的背叛,而徹底衰亡了。


雍親王府


從主觀方面來說,吳三桂是不願意造反的,他只希望自己象明王朝的沐家一樣,領著親王銜、世守雲南,和清朝相始相終。

因為時勢所逼,他和朝廷之間又相不信任,所以最終被逼反。

下面,擺擺吳三桂和清廷的那些事。



第一,順治朝的大功臣

1644年,吳三桂在做出接引清兵入關的決擇之後,拒絕弘光賜封,從此一心一意追隨清廷,鞍前馬後、出生入死。

他對清廷的貢獻頗大,摘錄如下:獻關、追擊李闖、平四川、進徵貴州、清剿雲南邊境土司、搗毀永曆朝廷。

在順治朝,順治清算多爾袞,吳三桂未受牽連,反而獲得賜宴款待的榮耀。



從上圖順治的這道敕諭可以看出,順治是高度認可吳三桂的功勞並且也相信他。

在清朝,和以前的朝代不一樣,封王僅僅是賜爵。王之地位崇高、待遇優厚,但是沒有藩地。所以,平西王吳三桂的“留鎮雲南”,不是說他的封地在雲南,而且指他駐防雲南。

雖然如此,順治出於籠絡和客觀情況,還是給予了吳三桂一些特權。比如:所轄軍隊的指揮權;財權、錢糧、兵餉的支配權;地方興除的管理權;當地官員的考核、彈劾、任免、獎罰的人事權。

順治特別強調,吳三桂遵奉皇帝的旨意行事,中央內外各衙門不得掣肘。

1661年,吳三桂奏請與藏人互市北勝州,順治帝準。

順治賦予吳三桂的這些特權,可以理解為戰時狀態下的臨時措施。

第二,康熙朝相互暗戰



1662年(康熙二年),吳三桂上疏請求頒康熙錢式,於雲南開鼓鑄錢。這也是他被朝廷允許的最後一個特權。

隨著南明永曆朝廷的覆滅,西南邊疆戰事結束,吳三桂日益擔心的是清廷裁撤軍隊,收回兵權。他的想法是:不可使邊疆一日無事,以達到養寇自重的目的。為此,他製造事端,向雲貴地區少數民族的酋長和土司發起攻擊。

清廷的對應措施是調散吳三桂的黨羽,先後把趙廷臣、張勇、王輔臣、馬寧等吳三桂的心腹愛將調離雲南。

吳三桂為了去疑,玩起了韜光養晦的策略,整天裝作無所事事、蒔弄園田。並且,還於康熙四年主動裁兵5400名。

康熙六年,聖祖親政,吳三桂以退為進,上疏“兩目昏瞀,精力日減,請求辭去雲貴兩省事務”。

康熙一面表揚他的勞苦功高,一面順勢把他的人事任免權收回吏部。

吳三桂暗中慫恿雲貴總督卞三元、雲南提督張國柱等人聯合上奏,要求朝廷仍然任命他總管雲貴事務。

康熙不準,但安撫性地提升三桂之子吳應熊為太子太傅。

這樣的暗戰有很多次。總之,當時的情況是吳三桂和清廷互不信任,雙方都防備著對方,又不敢過於刺激對方,希望在小心翼翼的磨合中達到彼此的目的。

第三,吳三桂帶給朝廷的困惑

從財政上講:天下財賦,半耗於三藩,其中用於吳三桂身上的財賦佔三藩一半以上。



從兵力上講:吳三桂擁兵自重,兵力已達十餘萬,還每年購進蒙古馬上萬匹。

從政權執行力講:吳三桂控制的雲貴地區成了獨立王國,西選之官滿天下。

從民心官意講:吳三桂在雲南強行納租納稅,引起民眾的強烈不滿;吳三桂在官場迫害與之發生矛盾的眾多官員,造成了官憤。

第四,撤藩造成吳三桂的牴觸

康熙十二年,尚可喜真心申請撤藩,同年七月,吳三桂假意申請撤藩。出乎他意料之外的是,康熙帝居然一口答應了下來,還規劃好了他和屬下們遷移到遼東的安置事務。這樣,吳三桂就對清廷產生了強烈的牴觸情緒。

吳三桂認為清廷是典型的卸磨殺驢、違背契約,當時說好的“殺馬為盟、永不相負”都哪兒去了?

吳三桂集團的成員希圖藉助他的權勢飛黃騰達,吳三桂撒回關外,不過經營田莊,他們的仕途將會終止。他們同聲憤慨“王功高,今又奪滇”。這是替吳三桂鳴不平,也是為自己叫屈。

多年征戰,吳三桂部隊中的遼東老人已很少,多是四川、雲貴的西南人,他們對遼東苦寒之地十分畏懼,認為那是以前發遣罪犯的地方,把遷到遼東看著是貶謫。

吳三桂及其屬下人,在雲南廣置家產,生活十分富饒,他們希望生活安定下來,不希望再東搬西遷。“藩下數十萬口無不愁苦”,這是他們的普遍心理,所以撒藩令得不到他們的擁護。

回到問題上來,吳三桂不造反,康熙會讓他善終嗎?

我的答案是不會。

因為形勢逼人,吳三桂做不通下邊人的工作,甚至他連自己心裡的那關都過不去。帶著這種不良的情緒,在言語和行動中必定會無意識地流露出來。再加上以前官場遺留下來的仇恨,被有心人稍加彈劾,眾人必將一哄而上。屆時,吳三桂手裡一點籌碼都沒有,康熙就毫無顧忌,懲罰吳三桂以堵天下幽幽之口也是意料之中的事了。

參考資料:《清聖祖實錄》、《庭聞錄》、《聖武記》等。


鏈天絕


吳三桂的一生曾有兩次衝冠一怒:第一次是因李自成和金牛星等人霸佔了自己的財產和愛妾,故而一怒之下投降了多爾袞;第二次是因為康熙決心削藩,使得平西王再次反叛。

有一種觀點認為,如果吳三桂識時務,甘心接受清朝的削藩政策,老老實實地去回鄉養老,很可能會得意善終,更不會給吳家引來災禍。

吳三桂已然是反了,而且失敗了。所以,這個假設性的問題,原本就是不成立的。但是,要是參照同時代的尚可喜來看,接受削藩,服從清朝的安排,安享晚年倒也不是什麼可望而不可求的事。

但問題的關鍵在於:吳三桂原本就沒有接受削藩的打算,而且始終覺得自己委屈。

如果我們關注1644年的形勢,尤其是梳理吳三桂投降時的條件便會發現,當時多爾袞曾許諾給了吳三桂太多東西,可到最後卻沒怎麼落實。

吳三桂降清時,手裡還是有些資本的,除了數萬精兵,他手中的山海關是清軍夢寐以求的。所以,在多爾袞開給吳三桂的價碼中,便有一條是日後與之平分天下。

可是,隨著清軍的入關和李自成的慘敗,多爾袞也不願意再舊事重提,只是將吳三桂作為棋子來用。在清初所封三藩中,以吳三桂的功勞最大。當然,最後平西王一方,也是勢力最強的。

“用自己的時候拿我當塊寶,用不著了我了就要削藩?”

或許,這邊是吳三桂心中最真實的想法。尤為值得注意的是,吳三桂是個有野心的人,自從到了雲南後,他便一直厲兵秣馬,防的就是有朝一日清朝會卸磨殺驢。

康熙的削藩,還是證明了吳三桂的預判。只可惜,此時吳三桂再反,已然是等同於憑一己之力與整個清朝對抗了。結果,也可想而知。就這樣,吳三桂成了一個悲劇人物。

事實上,康熙在決定削藩前,曾經做出過預判:“撤必反,不撤亦反”。但是,三藩始終是清朝的心腹大患。此時天下基本平定,留著三藩豈不是禍患?

就當時雙方的情況來看,三藩在提防著康熙,而康熙則時刻想除了三藩。只是,三藩中勢力最強,尚能放手一搏的,卻只有吳三桂一人。從這一點來講,自從吳三桂決定投降清朝的那一刻開始,便已經預示他悲慘的命運。


史海爛柯人


肯定不行的!如果吳三桂不反,康熙肯定會徐徐削弱他的勢力,然後在條件合適的時候把他抓起來,像關鰲拜一樣關到監獄裡去,再把吳三桂一族抄家滅族。這也就是為啥吳三桂不得不反的主因!否則以吳三桂的個性,能夠當一方蕃王已經是知足了!

吳三桂的個性絕對屬於那種千年老二的。我們看著他投降清朝的時候,轉頭調過來打李自成那個兇狠勁,把李自成攆得跟狗一樣。假如當時他不投降滿清,而是立志跟李自成爭奪帝位!吳三桂的十萬大軍是明朝的正規部隊。李自成的四十萬大軍則是雜牌部隊。兵力上看李自成佔優,戰力上看吳三桂佔優!打起來又有其他明軍助陣,李自成未必能贏。這就是吳三桂,他才是真正的無心帝位!

其次,康熙不滿於吳三桂的地位!在康熙建立帝國的時候並還沒建立中央集權制度,整個直接統治的地區也只有中原地區,其他地方並沒有直接管轄權,這是皇太極進關之時為了收買民心許出去的特權。到了康熙時代,由於實力已經足夠了,康熙肯定不會繼續這麼放權,因為明朝就是這麼滅亡的。因此,從國策上來看,康熙必殺吳三桂。


優己


覆水難收,開弓豈有回頭箭?

歷史上的吳三桂是一個複雜的人物,也是一個無恥的人物。在明清交替的動盪環境下,吳三桂審時度勢,運籌帷幄,“識時務”地加入了滿清的陣營,成為清朝統一中原的馬前卒。

1661年吳三桂將永曆帝勒死在昆明,標誌著南明政權正式覆滅。有感於吳三桂兢兢業業的打拼,清朝封吳三桂為平西王,鎮守雲南!

應該說清朝對吳三桂非常夠意思,特別是和洪承疇比起來。如果吳三桂安分守己鎮守雲南,沒準除了善終,還能像明朝的沐英一族一樣,世代鎮守雲南。事實上吳三桂也是這麼想的。

但是最後吳三桂還是扯旗造反,和康熙決裂,最終被清朝徹底碾壓。

那麼,造反是必然的嗎?如果吳三桂不造反,康熙能不能讓他善終?靜夜史認為兩個前提都不存在,原因如下:

1、吳三桂是個蠢蠢欲動的軍閥

我們發現,從明朝滅亡,吳三桂救駕不力時,吳三桂就一直打著自己的小算盤。

對陣李自成時,吳三桂遲遲不投降,不是因為李自成不夠正義,而是在靜觀其變,結果李自成來了個逼降,最後殺掉吳三桂全家導致吳三桂狗急跳牆投降多爾袞。

直到這時,自以為是的吳三桂還做著和多爾袞交易的打算,即清軍幫助自己消滅李自成,然後吳三桂將北方大片土地割讓給清朝。

然後,多爾袞就坡下驢,帶領清軍殺進了山海關。在吳三桂拼命追殺李自成時,傳來了順治入主北京的消息。

得知被賣了的吳三桂沒有辦法,只能硬著頭皮繼續追殺,從甲方成了乙方的下屬。

從吳三桂投降多爾袞開始,多爾袞就敏銳地看清了當時的中原形勢,當然,也看清了吳三桂的嘴臉。即:徹頭徹尾,寡廉鮮恥的軍閥!

所以多爾袞將計就計,讓吳三桂成為自己的家奴,在剿滅南明之後,順勢將吳三桂安排在雲貴偏遠地區。而早於他投降的洪承疇被清朝解職,勒令退休!

從一開始,清朝就是在利用吳三桂,而吳三桂一直在做夢,夢想多爾袞和自己平起平坐,夢想著清朝會讓自己世代鎮守雲南,裂土分疆做一個山高皇帝遠的土皇帝!

真的是想多了!

像吳三桂這樣的三姓家奴,無論何時都被人看不起,清朝對吳三桂沒有什麼真感情,利用而已。

此時的吳三桂已經鎮守雲南十多年,該平定的都平定了,該消滅的都消滅了。真正到了“狡兔死,走狗烹”的地步。接下來怎麼辦?才能平安地活到死?

此時吳三桂的好同僚、三藩之一的尚可喜向朝廷上書請求告老還鄉,到遼東養老。這可要了命了,作為三藩之一的吳三桂,要是不表個態度,實在說不過去。

吳三桂認為,此時自己在雲南根深蒂固,營造了“除了吳三桂,誰也鎮不住雲貴”的輿論,所以即使自己也和尚可喜一樣上書請求養老,朝廷為了社稷安定,不會輕易答應吳三桂。於是姿態表了,清朝也放心了,皆大歡喜。

吳三桂太天真了,一個快60的老頭了,還是一副投機取巧的伎倆。康熙也不想繼續玩下去了,於是再次就坡下驢,同意了吳三桂的請求,吳三桂懵逼了!

蠢蠢欲動、投機取巧且善於折騰的吳三桂,終歸難以得到善終!

2、康熙是個權力慾極強的皇帝

吳三桂的伎倆之所以失敗,在於其自以為聰明。從以為自己能和多爾袞平起平坐開始,吳三桂就沉浸在“我手裡還有資本”的幻覺中,這種幻覺伴隨著吳三桂降清後,一直到吳三桂扯旗造反。

吳三桂所做的一切,都讓清朝皇帝深深忌憚。吳三桂不知道,他到底應該怎麼做,才能讓清朝皇帝,特別是康熙皇帝放心。

康熙希望,吳三桂自己掛掉,臨死還要將手下的一幫文臣武將跟著他陪葬,這樣就可以一了百了了;或者是像尚可喜那樣自己請求致仕,離開自己的地盤。當然,必須是真心實意的。

因為這樣,即使自己不死,康熙也沒有理由趕盡殺絕,畢竟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不是?

但是吳三桂完全在相反的道路上越奔越遠。

首先是殺掉永曆帝,永曆帝雖然沒有多大威脅,但是其政治意義大於本身意義,你吳三桂自作主張殺掉永曆帝,你是把清朝這個領導當什麼了?

不過既然沒什麼威脅,所以也不算太出格,畢竟原地殺掉永曆帝更能防止事變。但是吳三桂接下來做的一切就有點匪夷所思了。

吳三桂鎮守雲南期間,兵力達到53佐領,綠營兵12000,丁口數萬。吳三桂功高兵強,收羅了很多精兵猛將。為了安撫吳三桂,朝廷擢升其部將王輔臣為陝西提督,李本深為貴州提督,吳之茂為四川總兵,馬寶、王屏藩、王緒等十人為雲南總兵,吳三桂的勢力差不多佔到了全國的一半!

不僅如此,朝廷還准予吳三桂便宜行事,雲、貴督撫全受他節制,所除授文武官員,號稱“西選”,當時有“西選之官遍天下”的說法。

當時的吳三桂,每年的軍餉達到900多萬,和其他兩藩,消耗差不多佔到了清朝的一半。

一般而言,為了保命,朝廷對自己越豐厚,自己應該越低調才是,但是吳三桂卻不這麼做。吳三桂在雲南期間,圈地建房,廣徵關市,榷鹽井,開礦鼓鑄,壟斷其利。

吳三桂專鎮守雲南期間,“日練兵馬,利器械”,暗存硝磺等禁物。通使達賴喇嘛,互市茶馬,同時在各省安插心腹,其子吳應熊為額駙,朝政鉅細,可以旦夕密報。

這樣一個裂土分疆的軍閥,是康熙絕對不允許的!

按說吳三桂作為明朝高級指揮官,對於前朝的一些歷史典故應該很清楚才是,但是吳三桂卻朝著反方向狂奔起來。

也許是想以龐大軍力向清朝要條件,但是這種自鳴得意的做法無異於把自己送上不歸路。

此時的吳三桂,即使自己不主動上書請求撤藩,康熙遲早也會找上們來!沒辦法,樹大招風!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這是肯定不會的。

因為這件事的主動權是在康熙手裡,而不是在吳三桂手裡,不是說吳三桂說不反,康熙就不怎麼的,而是康熙說要削藩,吳三桂才造反的。

清廷入關後為對付李自成農民軍和南明政府的反抗,封雲南的吳三桂、廣東的尚可喜、福建的耿精忠為藩王。並誓約,永不揹負。

清庭對大家說了,你們只要幫我,我就封你們為王,永鎮藩地,永不揹負。

三大漢奸從投降的時候就躊躇滿志,信心滿滿,誓要跟隨主子們做出一番大事業的,封王以後那是相當得意的,拿出了平時抵禦外敵的百倍精神來追殺明朝殘部,其中最有名的當屬吳三桂絞死永曆的片段了。

話說這吳三桂也真是個人材,硬生生的把永曆絞死之後。他在清庭的威望和在民間的臭名都到了頂點。

戰爭隨著明朝殘餘各部的被消滅而結束。這幾位開始在封地裡作威作福,等著混吃等死了,作為投降當了漢奸的人物,有什麼還能比有權有勢,混吃等死更好的結局呢?這幾個王爺們那是相當的願意的。

但有人不願意了。這個人就是康熙。

康熙當了皇帝以後,最渴望的就是權利。這從他把老爹留給自己的輔政大臣鰲拜幹掉就能看的出來,鰲拜是三朝老臣,那是無限忠於愛新覺羅家的,甚至為了康熙他爹順治,幾回都差點被多爾袞弄死。其為人忠誠,又有戰功。算是個不可多得的軍事型人材,有他在,三藩是不敢輕舉妄動的。但康熙和他背後的孝莊為了早日奪得權利。就不惜向鰲拜下手了。說來也怪,鰲拜這位被稱作囂張跋扈,藐視皇權,有異心造反的大奸臣竟然沒有抵抗就束手就擒了,也不知道是不是他太蠢了。

鰲拜被囚後,康熙的下一個目標就是三藩。

當時的三藩,剛從戰事中解脫出來,有的零星戰事其實還在繼續。所以三藩還維持著相當的兵力,這也是和當時滿人過少,無力承擔大規模的全國性作戰有關,要依靠漢人,給他們封過王還是不夠的,要有實質性的東西啊。

於是三藩就對封地上的官吏任免,稅收等有了或多或少的權利,另外三藩的軍費是從中央支出的。

於是康熙是相當不滿意的,打仗的時候用的著你們,讓你們同族相殘,杜絕了我們八旗死亡率,但打完了還留著你們空耗我的錢財,當我傻嗎?至於當時的誓約,管他呢,總有辦法。

於是天下開始流傳兩件事,一是要削藩,二是三藩有不臣之心,要造反。

要說三藩當時想造反,那就是個大笑話了,大底是後來有良心的文人們和有良心的歷史學家們為了突出我大清聖祖的聖明而杜撰出來的,三藩要反,康熙大帝被迫應戰,他是沒有信於天下的。

但其實,三藩本身就是造反出來的,叛國叛族之後,就被全國人民唾罵,罵的狗血噴頭。是個人就恨不得生吃了他們,再加上他們為了清朝東征西討,手上沾滿了漢人同胞的血,甚至連永曆皇帝都被絞死了,他們這個時候不抱緊主子的大腿,反而想造反,他們是有毛病嗎?

三藩本無反意,但皇帝開始一步步的進逼,以各種理由削藩,削減軍費開支等。

而對三藩來說。軍隊,那是其賴以生存的命根子,這幾位都是惡名滿天下,仇家全世界的人物,沒有了軍隊,他們還活的了不?

但這幾位還是忍了,忍的那是相當憋屈。直到朝廷宣佈撤藩。

我靠,三藩忍不住破口大罵,削就算了,你還撤,我他麼本就是遼東出來的,在那邊造反殺的人頭滾滾,軍隊給我削了,我忍,這藩給我撤了讓我回那風沙也大,還冷的地方,不說這關節炎啥的犯了怎麼辦吧。仇家們來了我怎麼辦?

於是,反了。

所以三藩之亂,完全是被康熙逼出來的,看似無比正確的決定,其實卻導致了戰爭,而這讓大半個中國再度重燃戰火的戰爭是可以避免的。

康熙逼反了三藩,清軍節節敗退,幾乎有退回關外的打算了,這時候反意不夠,還只想和滿清劃江而治的吳三桂的猶豫挽救了大清。

這裡插播一句,姓尚的那位,叛國的時候那是一點心理障礙都沒有,不料卻對康熙忠誠到拿命出來了,也算是個異數。

三藩之亂被撲滅,康熙終於鬆了口氣,再沒有漢人手裡有兵了。

由此可見,無論三藩反是不反,都是要被根除的,狡兔死走狗烹是歷朝歷代不變的真理,更何況這走狗還是漢人的走狗,那是滿清統治者必須除之而後快的。





關河南望


吳三桂自打就藩那天,他的結局就註定了。不是你死就是我亡。首先這是封建制度不可調和的矛盾,在就是任何一個封建帝王都不會允許在他統治下面出現藩鎮割據。何況還是一代雄主康熙大帝。

自古降將焉有受重用的,吳三桂先叛明,復叛順。最後投靠滿清。這樣一個反覆無常的小人滿清是不敢重用的,只不過是迫不得已而用之。但沒有想到是吳三桂自己太能幹了,居然自己打下一片天地。滿清也只有捏著鼻子認了,讓吳三桂當了平西王。永鎮雲南。和其他兩家和稱三藩。



康熙裁撤三藩是必然的,但吳三桂希望永遠駐守雲南也是必然的,因為吳三桂認為這是他該得的,雙方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吳三桂是反也得死,不反也得死。那為何不反?康熙12年,吳三桂假意上表要求撤藩,康熙順水推舟立即同意,吳三桂就此知道,康熙要拿他開刀。這時候,除了造反之外別無他圖。


應該說,吳三桂是被康熙逼反的,他肯定不會主動造反。但吳三桂的過去的案底和行為,是無論如何無法讓康熙放心的,不惜任何代價裁撤三藩,誅殺吳三桂是康熙的既定原則,這不是吳三桂主動要求撤藩和求和就可以解決的。 吳三桂劣跡斑斑,臭名遠揚,兩次背主行為遭天下人唾罵,康熙殺吳三桂不會留下殺功臣的指責。

可以說,吳三桂擁有及其敏感的政治嗅覺和觀察力,他的行為就是一個極端的自私自利的利己主義者。像吳三桂這樣人有很多。每當在國家危難之際政權更迭的時候,,就是這些人升官發財的時候,他們的每一個決定都是為自己著想,絕對不會為這個國家去奮鬥。這就是典型的寡廉鮮恥。賣主求榮。

吳三桂的性格決定他必然造反。而吳三桂主動撤藩,他的結局也必然是身首異處。死無葬身之地。吳三桂一生三次被主反叛。可謂豺狼秉性。無恥之尤。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專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對於康熙帝而言,吳三桂無疑是隻沉睡的老虎。

吳三桂出生於遼東軍閥世家,自幼熟識兵書,年少便屢立戰功,在山海關大戰過程中,以其膽識過人,僅貧幾千人抵擋李自成的十萬大軍,激戰一整天,直至清軍來援,可謂有勇有謀。

清朝定鼎北京後,又對其大加重視,為清朝打江山,為表彰其功績,特封其為平西王,鎮守雲南。歷經十幾年,吳家軍已然成為割據一方的軍閥勢力。

這一龐大的勢力在清統治者嚴重無疑成為重大的隱患。順治皇帝時期,尚未對其採取行動,康熙皇帝親政後,首先意識到的便是岌岌可危的形勢。正如康熙對於三藩的態度所言,“撤亦反,不撤亦反”。

在三藩之中,當時有尚可喜主動奏請削藩,以圖自保,康熙皇帝立即應允,後來尚可喜退居遼東頤養天年,而其子尚之信卻未看清形勢,捲入了這場厄運之中。

返回來說吳三桂。吳三桂和耿精忠也曾告辭過,但並非真心實意,料想康熙帝如此年少,斷不敢同意,不料康熙帝年少氣盛,果真應允,最終惹惱了吳三桂,直接導致了此後長大八年的三藩之亂。

歷史的事實是,吳三桂與尚可喜有著本質的區別,不甘於將權力交出,甚至予以謀反。

那麼反過來說,吳三桂倘若不造反,那麼會得到善終嗎?

那要看吳三桂做到何種程度!

如果吳三桂與尚可喜一樣主動交權,告老還鄉,那麼康熙皇帝肯定會令其善終。但若吳三桂不交權,仍想保持原樣,割據一方,康熙皇帝斷不會允許。

在康熙帝看來,三藩勢力就是隱患,只有將其權利收回,才能安心。因此吳三桂想得善終的唯一出路便是交權,告老還鄉,做個普通人。無論從其個人還是從歷史方面而言,這都是不可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