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風華》中孫若微的歷史原型是誰?她是一位怎樣傳奇的女性?

文史磚家


孫若微,原型為明宣宗第二任皇后孝恭章皇后孫氏,山東鄒平人,年幼入宮,與明宣宗朱瞻基可謂是青梅竹馬感情極好,所以在明宣宗即位後被冊封為貴妃!(她和胡皇后沒有半毛錢關係,某些電視劇大家最好不要當真)

明宣宗宣德三年,由於宣宗和胡皇后本來感情不是很深且當時的孫貴妃已經為宣宗生育了一子朱祁鎮,宣宗於是更加寵愛孫氏!所以在宣德三年,明宣宗以胡皇后無子為由,又大加數落胡皇后過失強行廢后,冊立孫氏為皇后!當時孫氏曾假裝推辭,但最後胡皇后被廢黜,並被賜號“靜慈仙師”,隱居後宮,從這一點來說,孫氏和宣宗得行為是很不人道的,胡皇后為人溫婉且並與大錯,僅因其沒生兒子就被廢黜,實在是有違常理!

宣德十年,宣宗去世,孫氏之子朱祁鎮登基稱帝,年號正統,孫氏成為太后,宣宗母親張氏成為太皇太后,當時由於英宗年幼,太皇太后張氏攝政監國,重用三楊等賢臣,整頓吏治,當時頗有一番仁宣鼎盛時的景象(某些電視劇裡演的孫太后攝政、太皇太后無能實在是大大違背事實),後來正統七年張氏去世,孫太后才漸漸掌握了實權!

正統十四年,英宗受太監王振蠱惑,出征瓦剌,於土木堡打敗被俘,明朝一時陷入混亂,孫太后當時籌備了一大筆錢財想要贖回皇帝,但無奈瓦剌人不吃這一套,只得令郕王朱祁鈺監國,後來瓦剌兵臨城下,又無奈立朱祁鈺為帝,年號景泰!孫太后在皇帝被俘後,第一時間不是想到穩固朝廷人心,而一心想贖回兒子,雖然贖回皇帝也有利於明朝,但這種行為並不符合她太后的身份!至於後來擁立朱祁鈺為帝,雖然可能內心不情願,但史書記載正是由於她最後做了決斷,才使得明朝人心安定,打贏了後來的北京保衛戰!

後來,朱祁鎮被俘一年後被瓦剌人放回,朱祁鈺不願放棄皇位,將其囚禁於南宮,直到景泰八年,朱祁鈺病重,徐有貞、石亨等人在取得孫太后同意後,發動了奪門之變,朱祁鎮復位,朱祁鈺不久後病死!孫太后同意發動奪門之變的具體想法我們不得而知,但這無疑使明朝歷史發生了轉折,于謙被殺,一大批人被牽連,可謂明朝歷史上一場內亂!

總體而言,孫太后一生確實是傳奇的,她一生經歷六朝五帝,雖然有人性的黑暗,但也不失為一位成熟的女性政治家!




觀史為鏡


大明風華:歷史上真實的孫若微其實是個心機婊

一、處心爭寵

其實,自從被封為太孫嬪,年輕貌美的孫貴妃一直心裡堵得慌。上頭一直被一個人壓著,這個人就是胡後,相比起來孫貴妃比胡後並不差。但是官大一級壓死人,皇貴妃畢竟比皇后差一等,孫貴妃開始動了心思。

男人征服世界,女人要依靠男人征服世界,孫貴妃只能想辦法收服朱瞻基的心,才能奪取後位。當時大明正處於盛世,朱瞻基多才多藝,自然喜歡到處遊樂,還經常微服私訪。胡後知道這些事後,經常勸誡朱瞻基安心治國。這一切雖然符合禮法,但是卻不符合人性。當皇帝那麼累,怎麼也得有個娛樂什麼吧。一而再,再而三,如是幾次,朱瞻基心生不滿,畢竟國家承平,難道娛樂一下你還要管三說四的。孫貴妃對於此種情況十分清楚,看到了這些事,但卻從不進行規勸,總是順著朱瞻基。時間久了,朱瞻基對孫貴妃愈加寵愛,而對胡後愈加疏遠。

二、奪寶收子

按照制度只有皇后既有金冊和金寶,而孫貴妃則只有金冊,無金寶。當時孫貴妃心裡肯定有一百個不舒服,不停在朱瞻基旁邊吹風。估計沒有幾個男人能挺得住女人天天在耳邊吹風,最後朱瞻基受不了了,親自親自找了老媽皇太后張氏,請求破例給自己的二媳婦授金寶。

老媽張太后剛開始死活不同意,是什麼就是什麼,怎麼能壞了禮數。爹疼姑娘,娘疼兒,沒辦法,老媽最後受不了朱瞻基天天無事獻殷勤了。這樣,孫貴妃得了金寶,不勝自喜。這在明朝是破天荒第一次,明史稱“貴妃有寶自此始”。當時胡皇后身體不好,一直也沒有生出兒子。孫貴妃身體雖好,也沒生兒子,無法在關鍵的皇嗣問題上壓倒胡後。

於是孫貴妃使出了殺手鐧,搶在胡後前,“生”出了皇長子朱祁鎮,事實上是“陰取宮人子為已子”。孫貴妃密謀將宮女生下的皇子據為已有,估計朱瞻基沒事也經常在宮中撒種子。她這事做得很周全,雖有人懷疑此皇子不是孫貴妃生的,但查無實據,也就不了了之了。

三、當了皇后

有了兒子,母親子貴,這使本來就十分寵愛她的朱祁鎮下定決心,廢胡後、立孫貴妃為後。宣德三年,胡後被廢,孫貴妃上了位。整個廢后過程,都是孫後一手策劃,但她卻在表面上裝出一副謙讓恭謹的姿態,假腥腥地說:“胡皇后身體好了就會有兒子了,我的兒子怎麼能在嫡長子前做太子?”事實上,胡後雖然沒有兒子,但頗知大體,是一個賢良的皇后。她無過被廢,“天下聞而憐之”。甚至朱祁鎮本人後來也悔恨不已,經常辯解道:“這是我少不更事的時候做出來的荒唐事。”孫後奪位,開啟了明代廢后之先河。後代皇帝效法先祖,以個人好惡,動輒廢后,如景帝廢汪後,憲宗廢吳後,世宗廢張後等。這件事上,孫後是始作俑者。後來,朱瞻基英年早逝,孫後順理成章當了太后。








夏洛克與夏落魄


在熱播歷史大劇《大明風華》中,“女一號”孫若微,被塑造成一位真誠坦率、有情有義的奇女子形象。其實,孫若微的歷史原型,正是明朝的孝恭章皇后孫氏,不過她的真實形象卻相當差,口碑也極為不佳,甚至被稱為“一代妖后”。那麼,孫氏究竟都做過哪些醜事,以至於遭到世人的厭棄?


孫氏本名、生年均不詳,山東鄒平人,河南永城縣主簿孫忠之女。孫氏自幼在永城長大,並因容貌絕美、恭謹賢淑而聞名縣裡,漸漸地便引起彭城伯夫人的注意和喜愛。彭城伯夫人是誠孝張皇后(明仁宗朱高熾之妻)的母親,時時出入宮廷,某次在跟女兒閒聊時,偶然間提起了孫氏,並對她大加讚揚,張氏聽後頗感興趣。



當時,張氏的長子朱瞻基年方十歲,按照皇室的傳統,已經到了可以選擇伴侶的年紀,而明成祖出於對孫兒的喜愛,也正在張羅此事。正因如此,張氏便將孫氏推薦給明成祖,請求讓她入宮侍奉朱瞻基,並得到公爹的批准,時在永樂八年(1410年)。孫氏入宮後,除了服侍朱瞻基外,還在婆母張氏的教導下學習宮中禮儀,進步相當快。


孫氏不僅美豔絕倫、冰雪聰明,而且與朱瞻基從小朝夕相處,感情非常深厚。因此,朱瞻基很早便與孫氏立下誓言,等到自己成年後,一定會立她為正妻。但是讓朱瞻基沒想到的是,在永樂十五年(1417年)的冊封典禮上,明成祖卻親自為他選中胡善祥為正妻,而孫氏只獲得嬪的位號(相當於妾)。朱瞻基雖然不敢違逆祖父的意志,但心中卻一直很不甘。



所以等到朱瞻基登基後,便立刻把孫氏進封為貴妃,並破例賜予她金冊、寶印(此前只有皇后能享受如此待遇),時在宣德元年(1426年)五月。不僅如此,明宣宗在宮中還獨寵孫貴妃,跟她相處的時間明顯多於其他妃嬪,甚至連胡皇后都不及她受寵。要說孫貴妃的命也真是夠好,在明宣宗登基後不久,便為他生下長子朱祁鎮,由此令皇帝欣喜不已。


在孫貴妃受到命運垂青的同時,皇后胡善祥的地位則日漸尷尬起來。原來,胡善祥雖然是一代賢后,但服侍明宣宗多年,卻只生下兩位公主而非皇子。不僅如此,胡善祥為人嚴肅、正派,經常勸諫明宣宗不可過度沉迷於遊獵、文藝創作等活動中,以免荒怠政務、損害身體。年輕氣盛的明宣宗起初還能虛心接受意見,但時間一長便覺得聒噪、膩煩起來,進而產生廢后的心思。



宣德三年(1428年),明宣宗在孫貴妃的蠱惑下,不顧重臣們的勸諫,以胡皇后無子、多病為由,命令她“主動”上表辭位,隨後冊立孫貴妃為皇后。胡善祥被廢后心灰意冷,索性出家做了道姑。胡善祥雖然被廢,但張太后卻依然關心這位賢惠的兒媳,時不時地將其招進宮中噓寒問暖。不僅如此,每逢在宮內舉行宴會時,張太后都會命人將胡善祥的位子擺在孫皇后之上,常常讓後者怏怏不樂。


雖然明裡暗裡受到婆母的輕視和排擠,但好在明宣宗對她恩愛不減,加上兒子朱祁鎮已被冊立為太子,因此孫皇后的幸福感依舊爆棚。可惜天不假年,就在孫氏上位7年後,年僅38歲的明宣宗便因病駕崩,時在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明宣宗駕崩後,年僅9歲的太子朱祁鎮即位,是為明英宗,而孫氏則進位為太后。



明英宗即位之初,朝政由太皇太后張氏在幕後操控,而孫太后在政壇上的影響力則甚微,直到婆母在正統七年(1442年)十月去世後,她的影響力才得以提升。不過跟婆母相比,孫太后的政治智慧、決斷力都要差很多,以至於大宦官王振敢於把持朝政,給帝國帶來難以平復的創傷。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在王振的唆使下北征瓦剌,結果在土木堡遭遇敵軍的圍殲,最終兵敗被俘。


在確信兒子短期內無法返回京師的情況下,孫太后被迫接受兵部尚書于謙等人的建議,將郕王朱祁鈺(明英宗的異母弟)扶上帝位,是為明景帝。朱祁鈺上臺後,根本不提迎回兄長的事情,而孫太后對此也不敢抗議,而只能通過派人給明英宗寄去禦寒棉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兒子的思念之情。



好在上天眷顧,禮部左侍郎楊善奉命出使瓦剌期間,竟然擅作主張,將明英宗迎回北京,時在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明英宗回到北京後,雖然被尊為太上皇,但卻被幽禁南宮,形同“高級囚徒”。在此後7年的時間裡,孫太后悉心保護被幽禁的朱祁鎮和孫兒朱見深,以免他們受到傷害。與此同時,孫太后又在暗中聯絡忠於明英宗的力量,隨時準備反撲。


景泰八年(1457)正月,利用景帝病重的良機,孫太后果斷出手,授意大臣徐有貞、石亨等人乘機發動“奪門之變”,重新迎立明英宗復辟(“石亨謀奪門,密白於太后,許之。”見《明史·卷一百一十三》)。由此可知,明英宗之所以能復辟,母親孫太后可謂居功至偉。不僅如此,孫太后在兒子第二個任期內,還督促他下詔廢除嬪妃殉葬制度,可謂功莫大焉。



天順六年(1462年)九月,年紀約在60歲上下的孫太后駕崩,就此結束自己極不平凡的一生。縱觀孫氏的一生,雖然她在晚年有建議廢除殉葬制度的善舉,但由於她使用陰謀詭計排擠胡皇后,並且坐視大宦官王振禍亂朝政而無所作為,因此在後世飽受批評,甚至被稱為“一代妖后”,這恐怕也是她始料未及的。



文史磚家


歷史原型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孫貴妃。具體生平請參見本人文章《大明風華中的孫若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