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覺得清朝皇帝喜歡造園林?

想起一生中後悔的事


的確是這樣,修園子幾乎是清宮永恆主題,不管是承平還是戰亂,都沒擋住皇帝造園的熱情。

盤點一下,紫禁城以外,清宮的園子有圓明園、避暑山莊、三海、頤和園等。這些園子佔地廣袤,工程浩繁;亭臺樓閣、奇山異石不計其數。最主要的是,耗費巨帑,都是民脂民膏。

為什麼歷代皇帝都喜歡修園子呢?有以下幾個原因。

園子裡不用守清規戒律

清代特別注重祖宗家法,尤其是針對皇帝,在紫禁城裡居住是一件很辛苦的事。 別的不說,僅就起居而言,一般人都受不了。

清廷對皇帝起居有嚴格的規定,寅時(清晨三至五點)起床;卯時(五點至七點),給太后或者太上皇請安,上書房早讀;辰時(七點至九點)早膳,並安排召見大臣的順序和議程,巳時(九點至十一點)和剩下的時間,召見臣下,批閱奏章。其中,下午會抽時間小憩或娛樂,並晚膳。清朝皇家每天只吃兩餐,晚上餓了只能用些點心,不可以用傳膳。晚九點之前必須就寢,否則第二天早上起不來。

清朝的皇帝是全年無休的,一年中除了自己和太后過生日,只有三天假期,久而久之,當皇帝變成一樁苦差事。

即便是晚上睡覺,也要嚴格按照規制和程序進行,嬪妃不能隨便在皇帝的住處過夜,皇帝也不能隨便留宿在嬪妃的住處。

但進了園子就不用遵守這些規矩了,至少可以睡個懶覺,也可以盡興熬夜。召見大臣也不用在固定的時間裡,可以隨意。清朝的皇帝在園子里居住,大臣往往不回家而隨侍左右,反而比在紫禁城時更方便見皇帝。

清廷規定,宮裡演戲不得傳召外面的戲班子,統一由聲平署負責,那裡生旦淨末醜,甚至連拉琴打鼓的都是太監,而且,他們死板僵化,一年到頭就是固定那幾出戏。可進了園子就不同了,四喜班,三勝班都可以傳,沒有限制。角兒們也都是京城頭牌,皇帝可以過足戲癮。

為了舒服和享樂

紫禁城裡的建築都是按規制建的,每一間房都有講究,尤其是皇帝的住處坤寧宮和養心殿,大而無當,其實不見得舒服。

可園子裡就不同了。清朝的園子大多都是先挖大型湖泊,再把挖出的泥土堆成山,植樹,再沿著景觀蓋宮殿。亭臺樓閣,巍峨聳立,煞是壯觀。那裡的宮殿才是真正從居住功能出發,不用過多考慮它的象徵意義。所以,園子裡的房子住起來性價比高,比宮裡不知舒服多少倍。

園子裡雖然與紫禁城裡的規制一樣,也是前殿後寢,但要比紫禁城人性化。比如圓明園內的寢宮主要集中在九州清晏一帶,位於皇帝處理朝政的正大光明殿正北,前朝與後宮在同一條中軸線上,離得很近。尤其是,帝后寢宮在一個島上,前後都是湖水,左右設有橫跨溪流的小橋。

九州清晏殿是皇帝的主要寢宮,相當於紫禁城的養心殿。從雍正初年開始,在殿內就設有火炕取暖的臥室,分別叫東、西暖閣。 所以很多皇帝都喜歡住園子。

雍正皇帝是中國皇帝裡的另類,對於規矩和禮法要求最嚴。但他卻最喜歡住園子,他在圓明園裡,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能住三百六十天,剩下的都是祭天祭祖,不得不回紫禁城。

內務府和太監要撈錢

清廷的規矩,工部營造司只管山陵和水利,修園子由內務府負責。常年不停的工程,為內務府官員製造了大量撈錢的機會。以圓明園為例,從康熙朝開始修建,歷時150年不間斷,內務府官員大撈特撈,國家的銀子掏空了,卻養肥了一大票貪官。

所以,內務府官員早就把修園子當成自己應得的例規了,如果皇帝不修園子,那無疑是斷了他們的財路。

清廷內務府官員都出在八旗中的上三旗,他們與王公貴族和皇帝身邊的太監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大家一榮俱榮,早就利益一致了。

但是進入咸豐初年,洪楊亂起,朝廷要打仗,打仗就得花錢,沒錢修園子了。所以在整個咸豐朝,內務府官員倍感委屈。到同治七年,大亂勘平,承平之象初現,這些官員和宮中的太監就蠢蠢欲動了。

同治七年七月,旗籍御史德泰上奏請重修圓明園“以復舊制”,並代遞內務府庫守貴祥所擬京外各地按畝按戶按村鱗次收捐籌款的章程。內有“既不用動用庫款,又可代濟民生,條理得宜,安置有法”等語。

德泰奏議一出,立即遭到恭親王奕訢極力反對,並下旨嚴譴。最後德泰被革職,貴祥充軍。 德泰身為御史,為修園子上折,不恤民生疾苦,很為當時的言官所不齒。不過後來真相大白,大家也就不奇怪了。

德泰是旗人,平時與內務府官員和太監多有往來,他當時是受安德海之託才出面的,而安德海則是受了內務府官員的賄賂。後來,這也成了誅安德海的罪狀之一。

不過恭親王奕訢殺雞儆不了猴。同治十二年八月,同治皇帝在太監和內務府官員的鼓動下,下詔令內務府重修圓明園。旨意一下,立即遭到御史和重臣群起反對。拖到第二年春天,又出了候補知府李光昭詐騙案。

李光昭與內務府官員勾結,謊稱自己有價值幾十萬的木材報效給圓明園,他在取得內務府首肯後打著“欽命圓明園木植採辦”的名義,在香港一分錢沒花,從一個法國洋商手裡採購了一船越南木料北上。

到了天津港,李光昭獨自進京,要求內務府給他結算運費三十萬兩銀子。其實那一船木料才值五萬銀元。內務府給不出錢,法國商人把狀子告到了總理衙門,清廷不敢惹洋人,只好命李鴻章去善後了事。

經歷了這件事,滿朝御史和言官都覺得荒唐至極,紛紛反對。恰值坊間傳言同治皇帝借視察園工之名流連勾欄,恭親王奕訢於是直言犯諫,同治皇帝惱羞成怒,竟下詔要殺恭親王奕訢,兩宮太后當然不能由著他胡鬧,最後也是不了了之。


國史館


園林起源,現在很多的考古發現都證實是 從蘇州一帶興起的,明朝的文獻也記載當時修建北京城宮殿的工匠大多來自蘇州揚州一帶,可以說至少在明朝時就有專門的匠人研究並傳承這門手藝。為什麼皇室會覺得民間匠人手藝好並請進宮廷給皇家修造供電和園林呢?

這就要從經濟方面說起,當時蘇州揚州是全國的商業中心,大批的絲綢、食鹽、茶葉等商品在這裡交易並運往全國,造就了一大批的富商。因為古代一直都實行士農工商的政治等級制度,商人的政治地位 比官員、 士人集團、農民、工匠都要低的,有錢又沒地位,不能當官,怎麼擺譜呢?     漸漸的在商人群體中形成了攀比衣著首飾華貴、宅院大小、廚子下人數量的風氣,現在的蘇州4大園林一個建於宋代一個元代,兩個最大最豪華的都是明代,還有很多保留下來的小一些的園子,都是明清時候財主、官員的故居

清朝初年皇家是不修園林的,在康熙四十二年才開始修建避暑山莊,平三藩收臺灣滅葛爾丹之後國家有錢了嘛,康熙爺也是城會玩;到乾隆更會玩,根據北京西郊山石湖泊修建了長達二十公里的皇家園林區,一直到光緒年間才合併成頤和園。

皇家修建園林除了避暑、遊玩、給太后祝壽表孝心等目的,也有政治方面的,康熙爺是出了名的文治武功了得,乾隆爺更是號稱“文治武功十全”,園林修建的規模當然要比他爺爺大好幾倍,後世皇帝也學到了要領,修園林可以流傳百世,死後也可以被後人稱讚,所以每一任皇帝都要以給太后祝壽、賞玩的名義建一些,這些“孝心”和政績的目的。


依舊18歲


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王朝裡,其實每個朝代都喜歡大興土木,只是他們又各有各的喜好。比如,唐喜好宮殿,漢、明重皇陵,而清朝除了必不可少的皇陵修建,那就是園林建造了。

要說清朝皇帝為什麼喜歡造園林,這和他們一開始是遼東的遊牧民族女真有關係。努爾哈赤建立了後金,定都盛京後,幾乎照搬了明朝的所有東西,也包括建築形式。



後來大清入關後,定都北京,更是被中原文化的繁榮所震驚,於是本能的自卑和強烈的佔有慾望刺激著那群剛進大觀園的的韃子們,又因為那群八旗子弟都怕熱,見過江南蘇杭的園林後,就想著把那種園林和乘涼避暑結合在一起。



於是,承德避暑山莊修建起來了,大清皇帝都非常喜歡承德避暑山莊,幾乎每年都有幾個月在那裡,可這對於朝廷就不方便了,畢竟六部九卿都在北京城,皇帝處理事務起來不是很方便。

於是大清皇帝們就想著怎麼把園林建在北京城。這就有了後來的圓明園,頤和園等等,經過大清十幾代皇帝的修建,終於讓北京園林比蘇杭園林更出色,知名度更高了。



只是可惜,北京的主要皇家園林幾乎都毀於一旦。


沉墨I方之城


清朝皇帝是從東北南下的,剛開始適應不了北京的氣候,由其是到了夏天天氣嚴熱,再加上故宮的顏色會使人感覺更熱。因此他們經常去承德避暑,長時間下來覺得麻煩了,就在北京附近建園林,康熙一朝皇子眾多因此建的園林也就多,後來雍正皇帝不斷擴建自己的園明園,乾隆愛好江南風格園明園也就有了江南風采,規模也就比原來大了幾十倍不止,此後皇帝基本上就住在園明園,只是在重大節日才回故宮處理,後來園明園被毀,清朝皇帝不得不去承德避暑,同治皇帝想修復但財政不足,只得修復旁邊的園林,總體上給人感覺清朝皇帝愛建園,但他們的初衷是為了避暑後來才產生文化上的認同。


159487263123


他們自己沒底蘊,覺得明朝的都造了自己沒什麼造的,發展園林比較少建造省事,就鬧這個。


看你的小蠻腰


首先為自己享樂,放鬆一下,紫禁城莊嚴肅穆,給人一種壓抑感,換個環境,調整心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