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旅遊的沒有農民,或很少看到農民?

平常之心160


農民有錢去旅遊嗎?種一年的糧食賣了除了化肥,種子農藥,也就還剩個種地的人了,那有嫌錢去旅遊,你看看城裡廣場舞,、暴徒團,還有坐公交打學生的,那一個是農民


常青287000932


道理很簡單一一一沒錢唄!我是個職業農民,酷愛旅行,在別人都認為不可能實現的事我做到了。我用了十年的農閒時間,走了差不多十個省份的風景名勝,每次都是借去親朋好友的機會額外輾轉觀光[大笑],最有意思的是五年前海南的一次旅行,那年受朋友推薦,收完晚稻我就去了海南的一家蔬菜生產基地管理南瓜和辣椒。月工資三千,包吃住,每個月另加一百元話費,春節是出菜旺季不可回家過年,清明前合同結束,當初老婆不同意,原因不是工資少,農閒也是閒,主要是春節不能回家,醉翁之意不在酒,我多年就想去海南看看,在那四個月裡,我利用空閒去了三亞,文昌和海口等地,體驗了他鄉年味,感受了異地風情,拍下三百多幅照片,留下了我人生最美好的印象。回家之前,領導再三留我,並想我技術入股,可我都拒絕了。因為我家裡也有上百畝的耕地呢[大笑]











陳希1421563069


我以為農民不去旅遊的原因:

1.做不完的農活,像我老家所在的農村,果樹地裡的農活從年頭就能忙到年尾,還不說多種農作物和多種經濟作物。我以為在絕大多數農村都是這樣,一年四季農作物和經濟作物農活都不斷頭

2.農民手裡可能真的沒有閒錢,老是緊巴巴的

3.農民消費觀念與工人、商人不一樣,農民有錢是存起來,一是窮怕了二是聽老人說以前挨餓受凍多靠老天吃飯


努力了就會有


為什麼旅遊的沒有農民,或很少看到農民?大家好,我是城市問答專家@北京範兒。

這是一個老觀念,也是一個誤區。很多人一看到農民兩個字和旅遊放到一起,就會認為不可能。農民嘛,一個是掙得少,一個是沒有時間,每天看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辛勤勞作,哪裡有時間和閒錢去旅遊呢?我要告訴您,說這些話的人,都是不瞭解農村的人,用老印象憑空想象出來的。

我覺得我們有必要來看看新時代的農民,生活是什麼樣子的。看看他們的變化,也省的我們憑空猜測:

第一個變化,就是工作。

很多人都還認為農民就是要種地。其實這早已經是錯誤的認識了。就拿北京來說,北京郊區的農村,一般老百姓根本就不種地了,而是交給大公司來統一打理。農民本身的耕地交給這些大公司,或買斷,或承包。他們都有各自不同的合同。而農民個人也是可以在這個大公司裡上班的。

而且,現在的農村還有很多的就業機會,比如一些大的科技公司都搬到了農村,還有一些大工廠,大醫院,包括大學。。還有農村開發的大型住宅區,這裡的物業,超市。都在給農民提供著就業的機會。所以,他們每天也是在上班,而不是在種地。

第二個變化,吃穿住行。

現在北京正在致力於城市化建設。也就是說,北京的農村越來越城市化了。比如惠民的村村通政策,我理解,就是村村通公路,村村通信號,信號包括電視和寬帶。而且,就算是偏遠的山區農村,也有公交。所以,農民進城不像以前那麼困難了,城市化讓他們的家門口就有超市,您說,這樣有工作,生活便利的農村跟城市有什麼區別呢?

從我們農村的親戚的變化來看就更立體。他們在我小時候,也就是90年代,給我的印象就是土,說話土,穿的也土。長輩們有很多年就是穿軍大衣或者藍棉襖。這是北京人七八十年代的標配。可他們90年代還在穿。這麼算他們就是落後十年。可現在呢,人家穿的衣服特時髦,特貴,好多牌子都是我捨不得買的。因為他們經常去歐洲旅遊。好羨慕。

所以,知道了這些變化,我們說回來旅遊。其實如果您有旅行社的朋友您就知道了。他們雖然很多總部在市區,可目前都是在大力開發城鄉結合部的市場。從他們的數據裡,城裡的客源正在從數量上減少,而農村的客源正在程幾何狀增加。

咱們就說這春節長假吧,我們住市區的習慣了定年夜飯了。我承認,這是一個全家團聚的好辦法。可一旦形成了固定模式就討厭啦。我們家是一個大家族,親戚聚起來要三桌。連續好幾年都是吃完這頓就把明年的定下來了。有意思嗎?沒意思。可這形成了習慣呀,可是,連著兩年了,我農村的姑姑都缺席了,因為人家去年到三亞過年去了,今年去泰國。好不瀟灑。讓我是羨慕嫉妒恨啊。

這就是一個反差。其實以前農村的年夜飯更加的講究,一個大家族一定要聚到長輩的家裡吃一頓團圓飯。那時候的城市裡呢,因為飯店都不開門,家裡又都面積小,沒有吃年夜飯的條件。現在城市有了條件,因為飯店春節都不休息了。反而人家農村不再基於形式了,人家就可以在春節的時候去旅遊。您說氣人不?

我看呀,為什麼您在旅遊的時候看不到農民呢?開個玩笑說吧,可能您作為一個城市人,更加的精打細算,經常報一些低價團吧。而我認識的農民呢,人家卻說,打死不報低價團。因為受不住人家導遊那麼低聲下氣的說,萬一把不住就買一堆沒用的東西。大家報的團總是有區別,您自然就看不到農民了唄!


北京範兒


橫眉冷對千夫指,府首甘為孺子牛。農村的農民們,面朝黃土,背朝天,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勞動在田園,日出而做,田落而息,遊山玩水根本沒有時間,一畝三分地,收入低,農產品銷售不景氣,扣除成本,所剩無幾,根本無錢去,遊山玩水對農民來說,根本遙不可及。


朵朵紅花春滿園


說此話的顯得你高大上嗎?農民,你認識幾個,在城市穿梭的難道都是工人嗎?你旅遊到過幾個國家,你旅遊國內到過多少省份,又多少景點?別太牛B。因為城市的環境汙染和喧囂我還不想去玩,因為城市的居住環境我還不想去,因為城市人的自私(終日閉門),沒有人情味我還不想去。我大農村上有天下有地,開門見陽光,出門見親鄰,鄰里串門如自家,和諧得不要不要,你大城市的小市民有嗎?我要綠色環保無公害的農作物,你有嗎?美死你,我農村人住的別墅面積羨慕嫉妒你,就一個客廳面積夠你一家人住了,你家的餐桌只能座六位還顯擠,我家的餐桌可座16位你能嗎?旅遊世界各國我作為農民不多到過七國,下個目標討劃去不丹和尼泊爾,如果有幸我們全家在那裡約你~~[握手]


洞察人間


這個話題相信不少小夥伴是比較感興趣的,雖然在旅遊的時候我們分不清楚哪些是城市人和農村人,但是在絕大多數人的眼裡出來旅遊的農村居民都是比較少的。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在旅遊大軍中農村居民少,這都是人們個人覺得,但事實上出門旅遊的農村人還是比較多的,而且這幾年來農村居民出門旅遊的人數也在逐漸增加。但為什麼會出現農民沒有旅遊或很少旅遊的感覺呢?這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雖然農村居民這幾年出門旅遊的人數在增加,但是大家也都知道,國內農村人口總數比較大,所以出門旅遊的農村居民與總的農村人數相比還是比較少的,這就是給很多人們造成了農村居民很少出門旅遊的假象。

第二:在很多人看來基本上都是城市居民出門旅遊比較多,但實際上很多城市居民都是從農村來城市打工的。很多人把在城市打工或生活的農村居民也當成了城市人,所以這在無形當中就是降低了農民旅遊的人數。 第三:農村居民和城市居民的時間是不一樣的,農村居民相對來說時間比較寬裕,不會像城市居民那樣受限制,所以很多時候農村居民出門旅遊根本不用挑時間的。而且農村居民也都知道節假日出門旅遊人多,所以很多農村居民可能在節假日之前就出門旅遊過了,這樣一來自然會造成節假日農民外出旅遊人數不多的現象。

其實在國內很多人對於農村居民都是存在一些偏見的,比如說在經濟實力方面,很多小夥伴覺得農村居民不喜歡旅遊主要是因為經濟原因。但其實這幾年農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甚至相比於城市居民,農村居民小日子過得更滋潤。

對此有的網友表示:個人也覺得現在很多人都對農村居民存在偏見,總覺得農村居民就肯定沒見過世面一樣,但其實大家都是人,其生活品味,追求其實都是差不多的。對此你表示怎麼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清水小安


旅遊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時間,農民沒有他們年齡再大,家裡也得養個雞鴨狗貓什麼的,地裡也得種點五穀雜糧蔬菜等,出去了誰管?二,得有錢,並且是閒錢。國家給的每月一百零三元可以旅遊嗎?就算兒女孝順給錢他們也不會去旅遊,他們會心疼,這就是原因。


野老82021684


題主說出去旅遊的人沒有農民,這不是事實,只能說出去旅遊的農民數量很少。

為什麼外出旅遊的農民很少呢?原因主要有兩個:一個原因是農民的錢少,而又捨不得花;另一個原因是農民的農活多,沒有那份閒心。

要說遊山玩水快樂的享受,誰又不想?而誰又不願?然而出去參加旅遊的農民,一般經濟實力雄厚,才捨得花錢出去游水玩水。

幾年前,我在場鎮上理髮的時候,在閒談中,我問理髮的師傅:“魏師,你怎麼不出去旅遊呢?”對方應道:“我瞅星星才瞅到幾個錢,把它拿去耍掉了,我還不如不掙。”

然而,在我們集鎮附近有一個村的村民就不一樣,由於修建了幾個大市場,被徵用了一大片土地,而土地被徵用的農民就發財了。

那些農民自已修起了一排排整齊的五層樓房,除了自已留一套住房外,全部對外出租,每一年的租金費就有好幾萬元。還有,隊上(社區)分給每一戶人兩個門面,農民自已出租,每一年也有幾萬元的租金費。另外,隊上(社區)每一年還要給每一個人分配一萬多元錢。同時,那些農民還要領取社保養老金。這樣,土地被徵用的農民,每一戶人每一年的收入就有十幾二十萬元。

那些農民中,有些人很會享受生活,其中有一杜氏三兄弟,一年四季閒耍,每天端著一隻茶杯,不是去打牌,就是去找人擺龍門陣。而且每一年都要去國外旅遊一轉回來,日子過得非常瀟灑。


慶雙


農民,天下最窮苦的一種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對黃土背朝天是他們的形象代名詞。可以說他們是看天吃飯,經濟來源毫不穩定,談何旅遊?理由已經成為他們奢侈的夢想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