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簡主義才不只是扔東西,談談在日常生活中怎樣真正做到極簡主義

近幾年來,隨著《斷舍離》《極簡》《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等推廣極簡主義的書籍在全世界風行,極簡主義成為人們經常討論的話題。許多人心目中極簡主義的踐行似乎就意味著扔扔扔,要成為一個極簡主義者每天就要各種斷舍離,做到“我的家裡空無一物”才算是滿足標準,其實並非如此。


極簡主義才不只是扔東西,談談在日常生活中怎樣真正做到極簡主義

每個極簡主義推廣者都經常向大家強調,極簡主義追求的目標是達到人與物的平衡。所謂的斷舍離,要達到的效果是過上不被無用雜物拖累的生活。

極簡主義的實踐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我們在現實事物取捨間的每一次選擇都是做功課。一門叫做“極簡主義實踐課”的功課。真正的極簡併不要求我的家裡空無一物,而是一種對物質的剋制,一種生活的減法,一種對自我需求的清楚認知,舉幾個實例來說明一下吧。


1

越是成功的人,越知道如何精簡,越知道時間和精力應該如何分配。不被無所謂的事物所擾,將精力用在真正有意義的事情上。 --《極簡力》

某天老孃說家裡邊快沒腐乳了,有合適的哪天有空時看哪家超市合適,記得買幾瓶。面對這種情況,我當即現場掏出手機,直接查找對比了下哪家超市搞活動比較划算,立馬下單。

雖然老孃說不急,但是對於這種事情個人的處理方式是要做則做不要,不不必讓大腦再騰出一部分內存記這種事情當時能處理的馬上處理,免得還要耗費時間精力記這些事情不說,也提高執行力。


極簡主義才不只是扔東西,談談在日常生活中怎樣真正做到極簡主義

2

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一旦消耗在無關緊要的事情上,就沒有多少可以用在真正需要的事情上了。--《極簡力》

我對比了三五家後選中的是某個超市APP上三折促銷的一款腐乳,價格很實惠,在選定腐乳後,下單時有點猶豫了,運費標準18元包郵,買了4瓶打折腐乳,已經滿足要求。但是他家現在推出會員卡活動,充100塊錢就可以每月18號領優惠券,正如果參加的話,現在正好可以用上一張18減2,就是說如果現在充100塊錢,這一單馬上就可以優惠兩塊錢。

如果放在從前,我一定立馬便去充錢了,但是現在想了一想,還是放棄了這個兩元優惠。

因為平常很少在這個APP上下單,尤其還有每個月18號領券這件事情,還要浪費一定的大腦內存去記,對於愚人我來說實在太不友好了。

畢竟,為了每月領個券,浪費大腦內存也好,上個鬧鐘也罷,都真的很不值,這種優惠還是放棄算了,既然經常不太會用到,索性給自己添麻煩,於是果斷放棄之。

其實,我們在生活中經常遇到這種選擇,某種食品,如果買大包裝的肯定比小包裝的划算一些,但是大包裝帶來的問題就是可能,要長期吃、反覆吃才能吃完。最終結果不是長期吃某一樣食物吃到倒胃口,就是因為沒能及時吃完壞掉一部分。算起來,壞掉的那一部分折算下來和買大包裝省下來的錢基本差不多,以上情景也適用於因為領了優惠券而去下單一類的事情。這種操作模式,歸根結底,都是利大於弊,應該果斷捨棄。

極簡主義才不只是扔東西,談談在日常生活中怎樣真正做到極簡主義


3

把時間或空間留給更重要的人、事、物,我們的精力只有那麼多,你在無所謂的事情上消耗得越多,留給自己的越少。--《極簡力》

一直在用的共享單車月卡到期了,準備續卡。這個單車品牌是最近幾個月新換的,感覺車子質量不錯,車輛資源也足,每次要用車的時候都比較容易找到車,於是果斷買了半年卡。

這樣,我就不用每個月每到月卡將到期的時候,還要記掛著買新卡,節省了不少時間和精力。

極簡主義才不只是扔東西,談談在日常生活中怎樣真正做到極簡主義

日本有一位極簡主義者佐佐木典士,他把自己從一個囤積狂人變成極簡主義者的轉變經歷寫成一本書《我決定簡單地生活》。

他在書中總結過:極簡主義並不是目的。減少物品數量並不是目的,極簡主義是幫每個人找到真正重要的東西的方法。為了珍惜重要的東西,就要剔除不必要的東西。為了專注地追求重要的東西,就要剔除其他的干擾項。有限的“硬盤”裡裝滿了不必要的的信息,又在乎他人的眼光,盲目追求物質,管理雜物。如此這般,我們當然難以發現真正重要的東西了,而且長期消耗心力,享受短暫快樂的結果,到最後也會厭煩,開始沉迷手機、閒談、酒精,變得得過且過。

在這個充滿了忙碌和緊張的時代,每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都很有限,如果我們有限的時間和精力都被那些沒有必要的東西浪費掉,那麼我們將沒有力氣去做那些真正對自己有所幫助的事情。比如實現個人成長,完成自我提升,那麼最終等待我們的只會有一個結果,一事無成。

所以說,我們踐行極簡主義,只是過程,而非目的。做一名真正的極簡主義者,要真正瞭解自己需要什麼,為了重要的人生目標,懂得做出必要的取捨。集中自己的全部精力,把真正應該做好的事情做到極致,這才是人生最好的狀態,也是我們踐行極簡主義的目的所在。

極簡主義才不只是扔東西,談談在日常生活中怎樣真正做到極簡主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