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中為什麼要留預備隊?不留的話會怎麼樣?

原野的風


預備隊是一支有戰鬥力的部隊裡面最後的底牌,一把尖刀,在最關鍵的時刻出鞘,斬敵軍於馬下。

朝鮮戰爭中,聯合國軍為搶奪陣地,奪取有利地形,用於對志願軍主力形成威脅時,志願軍阻擊部隊由於武器裝備的劣勢,彈藥不足的困境曾經使用過一種微型的添油戰術,取得一定成效,這種微型的添油戰術中添的油,就類似於預備隊。



當聯合國部隊進攻志願軍陣地之時,炮彈如下餃子一般,攻勢很猛,每當炮火轟炸完畢,就是敵軍衝鋒之時,可是此刻的志願軍戰士來說,處境極其困難。

首先彈藥不足,第二人數不足,為了阻止敵軍奪取陣地,志願軍指揮員在無可奈何之下,使用以少數人防守一線,其餘戰士後撤至下一道防線,不參與戰鬥,作為預備隊。

一旦前方防線失守,槍彈打光,人員或陣亡,或後撤。

這時候預備隊防守第二道防線,如果第二道防線被攻破,則第三道防線由後續預備隊補上。

這個目的是用來遲滯敵人的戰鬥方法。以距離換時間,為後方主力部隊爭取時間。

這裡就是使用預備隊這個生力軍,在關鍵時刻頂住的結果。



預備隊對於一場戰爭的作用大不大?

戰爭是一種無比複雜的對抗,無論古代戰爭,還是現代化戰爭,敵我雙方的情勢總是雲山霧罩,誰也摸不清!

對戰之時,如果傾巢而出,勝則可出擊擴大戰果,一旦情況不利,預備隊作為一支生力軍,就是這支戰敗軍隊的救命草,在關鍵時刻頂上去,挽救損失,儘量保衛主力部隊安危。

如果論預備隊作用的話,預備隊的作用不亞於前鋒主戰部隊。

  • 南宋高宗年間,坐鎮郾城指揮作戰的岳飛,突然受到大金國金兀朮的偷襲,金兀朮以優勢兵力對岳飛實施斬首行動,先後派出柺子馬(輕騎兵)與鐵浮屠(重甲騎兵)對岳家軍衝擊,此時岳飛以背嵬軍對陣柺子馬,以手持麻扎刀的步兵對陣鐵浮屠,以楊再興部為預備隊,當兩軍殺的天昏地暗之時,楊再興看準時機,脫離戰場繞道,對金兀朮所在指揮部實施突襲,金兀朮大驚而逃,隨後金兵全線崩潰逃亡。
  • 郾城之戰時,一直作為主戰力的楊再興,始終按兵不動,成為預備隊,當戰場膠著之時,他率領預備隊對金兀朮實施斬首行動,才致使金軍大敗,此一仗,正是預備隊起了決定性作用。

戰場之上,預備隊絕對不是可有可無的存在,而是必須要有。



行軍作戰之時,如果不留預備隊會如何?

金兀朮作為三軍主帥,靈魂式的人物,是一支作戰部隊凝聚力,一旦主帥有失,則整個作戰部隊必然崩潰。

所以保衛金兀朮的親兵實際上也是一支預備隊,如果沒有這支預備隊的拼死激戰,那麼金兀朮必然被楊再興所擒殺。

所以,預備隊是絕對不可缺少的。

綜上所述,預備隊在戰場上的作用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千變萬化的,如何使用,就要看將領的功力了。


舊史風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戰爭不留預備隊,一旦戰局不利又無法扭轉,就會出現全面崩盤的局面。

朝鮮人民軍就是好例子。

朝鮮戰爭前夕的1950年春季,朝鮮人民軍的規模已達135000人。

當時南韓軍隊是9萬多人,朝鮮人民軍戰鬥力要強大太多,兵力也多,勝利不成問題。

人民軍進攻僅僅三天之後,1950年6月27日漢城就被佔領了了。

在撤退時,韓高層驚慌失措,炸燬了漢江大橋,把大批軍隊送給了朝鮮,更快瓦解了韓軍抵禦能力。

隨後人民軍勢如破竹,連續猛攻。

此時,南韓開始全民皆兵,要求每家必須出1個男丁參軍。當時韓國人口有2000多萬,朝鮮是900萬,南韓有預備兵力的優勢。

在南韓瘋狂拼湊部隊作戰時,美軍也開始介入。美軍第25師等部倉促開到南韓,同人民軍交戰。

激戰中,人民軍也有較大傷亡,開始在北方徵集所有成年男子參軍。他們不是進入部隊,就是進入後勤運輸隊或者兵工廠。

經過多次增兵補充,人民軍用盡全力佔領朝鮮半島90%的土地,92%的人口。

然而,此時朝鮮人民軍已經用光了所有預備隊。

到了麥克阿瑟突然從仁川登陸,朝鮮才如夢初醒。

如果當時朝鮮人民軍有預備隊,及時反擊,完全可以將美軍擋在仁川。至少也可以進行堅決阻止,掩護釜山一線的人民軍主力撤回朝鮮境內。

然而,當時人民軍根本沒有預備隊,只有一些新編組準備補充到釜山前線的部隊,戰鬥機非常差,根本不能和美軍對抗。

後來彭德懷趕到朝鮮,看到的一切觸目驚心,認為朝鮮不但不存在預備隊,已經到了瘋狂的地步:“朝鮮黨徵兵問題異常嚴重,16-45歲男子全部徵調入伍。入伍工人家屬無人過問,一般群眾沒飯吃。一切無長期打算,孤注一擲的冒險主義從任何方面都可以看到”;“軍事指揮異常幼稚,19日下令死守平壤,結果3萬人未退出多少”。

最終結果就是,美軍迅速攻佔漢城、平壤。

還在南方激戰的七八萬人民軍主力,因補給斷絕,退路切斷,全軍崩潰。

前後有6人傷亡或者被俘,僅有2萬人靠丟棄所有重武器,分散打游擊逃回朝鮮境內。

這邊由於沒有預備隊,朝鮮境內幾乎沒有軍隊駐守特別適合防禦的山地。

美軍根本沒有遭遇什麼抵抗。


1950年10月7日,美軍大舉越過三八線,向平壤推進。10月25日,美韓軍已經殺到中朝邊界,前後只有2周時間。

如果不是志願軍出兵,朝鮮就要亡國了。

這就是不留戰略預備隊的可怕下場!


薩沙


在戰爭時期,不管是大軍團作戰,還是小規模是軍事行動,都不會把自己的全部軍隊都派到前線上去,肯定要留下一部分軍隊作為預備隊。預備隊的作用主要就是為了防備不時之需,以便於能夠快速應對各種突發情況。



預備隊不是軍隊的編制,大的預備隊可能是一個軍,或者是幾個軍,小的預備隊可能是一個班,或者是幾個人。預備隊的大小主要看戰爭的規模,以及敵人的戰場表現。把全部軍隊都壓上去固然可以增加戰鬥力,可是也會喪失了戰場上的主動性。戰爭沒有絕對性,都是瞬息萬變的,可能打著打著,對方忽然來了一支支援部隊,直奔你的後方而去,這時候主力部隊被黏在了戰場上,根本不能調動,就只能依靠預備隊。在古代的時候,就有預備隊的概念,出征的時候絕對不會帶著自己全部的軍隊,肯定要留下一下後備力量,以便於戰敗的時候接應,戰勝的時候補充。



像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時候,趙雲就是屬於預備隊,在劉備戰敗的時候過來接應。

到了近代的時候,預備隊已經成為了軍隊裡面的標準化配備,在打仗的時候,預備隊一般會佔參戰人數的三分之一左右,有的時候預備隊比主戰部隊可能還多。預備隊並不一定是要出現突發情況的時候才會動,可能隨著戰場局勢的白熱化,預備隊也直接派到了前線。有的時候雙方實力差距懸殊的情況下,也會不留預備隊。不留預備隊的壞處是軍隊缺乏了緊急反應能力,不管是戰敗還是獲勝,都不能支援和補充。遇到突發情況的時候,只能抽調前線的部隊,這樣對於戰場的局勢是非常不利的。



在現代戰爭中,也會存在預備隊的現象。比如空軍空襲的時候,肯定會在機場上停上幾架戰鬥機,準備下一階段的進攻或者防禦。在黑鷹墜落的時候,美軍的三角洲部隊被困住之後,預備隊立刻就趕來接應,救出了被圍困的士兵


軍武小咖


預備隊有用,當然有用,打惡仗拼的就是預備隊的最後五分鐘,撇開專業軍事理論,我給大家講兩個例子。

一、毛主席也當了預備隊

1929年初,毛主席,朱總司令率領紅四軍撤離井岡山根據地,在敵人優勢兵力的圍住堵截之下,紅軍損失慘重。在撤到瑞金縣大柏地時紅四軍只剩下約2500人。

此時紅軍又遭到國民黨劉士毅獨立第7師所部3000多人的追擊,情況危急。毛主席與朱總司令商量,決定殺個回馬槍,打他出其不意。紅軍秘密設伏,在劉軍進入包圍圈後突然發動攻擊,兩軍展開激戰。


由於兵力太少和彈藥匱乏,紅四軍的攻擊進展非常不順利,尤其是包圍圈底部反而遭到了敵軍主力猛烈攻擊,如果被敵人突破,整個伏擊戰就前功盡棄,紅軍的前途將不堪設想。

就在這個關鍵時刻,負責戰場指揮的朱德命令投入總預備隊,徹底擊退敵人。

當時紅四軍已經基本全員上陣了,這支總預備隊包括了所有的後勤和文職人員,連毛主席也親自拿槍帶隊衝鋒上陣,這是毛主席一生中唯一一次親自帶槍衝鋒的戰鬥。

眼看軍長和政委都親自上陣,紅軍人人奮勇,個個爭先,這一戰打得天昏地暗,日月無光。面對紅軍發動的意料之外的悍勇攻勢,劉軍抵擋不住大敗而逃,紅軍終於脫離險境,踏上了創建中央蘇區的道路。



二、周希漢用預備隊打垮黃維

1948年12月,淮海戰役第二階段圍殲黃維第12兵團的戰鬥在雙堆集打得十分慘烈,由於黃維兵團的骨幹是國軍“五大主力”之一的第十八軍,戰鬥力極強,裝備精良,兩軍一時打得難解難分。

周希漢將軍時任中原野戰軍4縱10旅旅長,奉命進攻黃維兵團東北方向最後據點楊文學莊。這一仗國民黨軍也是拼了,黃維對所部下達了死命令:“戰則生,退則死。”黃維和胡璉用800輛美國軍用卡車堆起沙袋在陣地周邊築成了鐵桶陣,號稱“鐵血陣”。第10旅初次進攻失利,傷亡慘重。

陳賡大將在解放戰爭中

此時,陳賡大將到前線指揮戰鬥,鼓舞士氣,看到10旅傷亡累累,周希漢疲憊不堪,雙眼血紅,也十分心痛,但他還是鼓勵周希漢說:“老周,你再難也要扛住,等這一戰打完了,損失多少兵我給你補多少兵。”

沒想到周希漢悄悄地對陳賡說:“不必,我還有一個第10旅呢。”陳賡錯愕:“軍中無戲言。”

原來,周希漢在第十旅留守處和教導隊還埋伏了幾千人馬作為備用部隊,就等著打狠仗惡仗的時候可以派上用場,相當於他有兩個第10旅。

陳賡大喜,揮拳擊其胸:“你小子可以啊!”12月13日,周希漢統一指揮四縱發起總攻,第18軍本來已經打得精疲力竭,架不住周希漢又多出來一個旅的有生力量,中原野戰軍一舉攻克楊文學莊,全殲殘敵,斃傷敵2000餘,俘敵2000餘,黃維兵團就此土崩瓦解。

後來,周希漢回憶起這段歷史時還自豪地說:黃維雖然不是我們第10旅俘虜的,但黃維兵團是老子打垮的!


每日一段歷史


“決定會戰勝利的是最後一個營”,對於一場戰役而言,預備隊就是最高指揮者唯一能依靠的作戰彈性,有則可以應對各種情況,沒有則只能玩完。

1、戰役層面需要預備隊

就拿李雲龍攻擊平安縣城而言,他的攻城部隊是八比一,四面攻城。但為了阻擊敵人援兵與防止敵人突圍,在分配完畢後,肯定要一定的預備隊作為機動部隊臨時補重要戰場。

(總攻平安縣)

當時段鵬估計就率一小支突擊隊在某個地方待命,隨時準備投入戰鬥。

如果沒有預備隊的話,戰場任何突發情況都會造成攻城的崩盤。

(意大利炮)

2、會戰層面需要預備隊

松錦決戰,洪承疇為了儘快打破錦州的包圍圈,明軍主力逐步放置在第一線,對多爾袞部發動多次猛烈攻擊。雖然這樣壓上去能儘快取得戰果,後果就是洪承疇手裡的預備隊逐步沒有了。

(松錦決戰)

在皇太極到達錦州前線後,讓清軍迂迴作戰,因為戰場僵持在一塊,洪承疇很難抽調得力部隊反擊清軍的側翼部隊,導致戰局失敗。

3、戰略層面也需要預備隊

1644年清軍在山海關擊敗李自成部,之後葉臣幾個月就攻下山西大部,山東傳檄而定。多爾袞很樂觀,決定兩個戰略方向同時出擊,一路南下滅南明,一路西進滅大順。當時一支大順部隊反擊懷慶,多爾袞才發現形勢不利,後方缺乏預備隊,趕緊讓多鐸調整戰略方向。

(清軍南下)

1947年,蔣介石重點進攻山東、陝北解放區,在山東方向集中了六十個旅,在陝北方向集中了20多個旅,造成中央空虛,缺乏機動部隊,劉鄧大軍直下中原,千里躍進大別山,一舉打破了其重點進攻。

(重點進攻)

預備隊對於一場戰鬥、一場戰役、一個戰略都是極其重要的,生力軍在戰場上的投入基本可以決定戰爭勝負。朱棣在浦口都準備撤了,朱高煦帶著騎兵趕來投入戰場,戰局迅速逆轉,其重要性就在這裡。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1947年7月華東野戰軍作戰失利的“南麻戰役”中,解放軍既想吃掉據守魯中南麻地區的胡璉整編第11師,還要阻擊外線可能進行增援的邱清泉整5師和黃百韜整25師,粟裕苦於兵力不足(華野之前分兵),走了一招險棋,沒有留出戰役預備隊就發起了攻擊。



豈料胡璉是有備而守,半個月內督促部隊構建了幾百個“子母堡”,華野每進一步都要付出巨大傷亡,攻擊頗為艱難;而鑑於兩個月前“孟良崮戰役”的教訓,蔣介石嚴令邱清泉和黃百韜不得逤巡不前,兩部在範漢傑的統一指揮下拼死增援,至7月21日,胡璉最為困難的時刻,黃百韜所部突破了華野阻擊線。

如果此時粟裕手中掌握一定的預備隊,填上去再堵住黃百韜一天,土木系發家部隊整編11師將在劫難逃。可惜粟裕沒有撒豆成兵的本事,又天降大雨,華野攻堅所用的炸藥包都溼透了,聞知援兵即將到達的胡璉蒐集僅存彈藥,居然發起了反衝鋒,徹底打亂了華野的佈署,為避免腹背受敵的被動,粟裕下令撤出戰鬥。




範漢傑又調集李彌整編第8師等部隊,全力合圍華野西兵團,解放軍折損頗重,陶勇回憶突圍戰鬥“困難程度比長征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戰役佈署的軍事專業中,對編成內的兵力、兵器進行任務分配時,必須預留出一定的機動力量以備不時之需,這就是戰役“預備隊”。無論是進攻還是防禦作戰,在最危急的時刻預備隊都將起到“一錘定音”的作用,因此預備隊不僅要留,還不能輕易使用,非常考驗指揮員的時機掌握能力。



粟裕是一位善於吸取教訓和總結經驗的名將,一個月後華野再戰沙土集,不僅打援兵力超過主攻部隊數量,還足足留出了一個縱隊的戰役預備隊。經四天激戰,全殲國民黨軍整編第57師,俘敵師長以下8000餘人,而外圍的邱清泉雖欲出手相救,卻根本無可奈何,因為搞不好自己都得搭進去,華東野戰軍打了一個翻身仗。

在這一點上,東北野戰軍的林彪非常在意,大型戰役一定要掌握足夠的預備隊,否則心裡不踏實。

在1948年10月的攻克錦州戰役中,林彪使用五個縱隊攻城,以第4、第11兩個縱隊外加兩個獨立師在塔山阻擊侯鏡如的“東進兵團”援錦,黃埔一期的侯鏡如手中只有11個師不足10萬人馬,而東野兩個打援縱隊和臨時指揮的獨立師也有90000多人,兵力上半斤八兩,按理林彪完全沒有後顧之憂。



但是林彪仍不放心,將東北野戰軍最強大的第1縱隊作為“總預備隊”,佈署在阻擊部隊身後,既可以在攻城出現困難時施以援手,也可以在塔山危急時及時頂上,林彪用兵之謹慎可見一斑。儘管攻城和打援都順利完成任務,第1縱隊始終沒有投入戰鬥,但預備隊的作用還是非常關鍵的,它會使攻城和塔山部隊都有信心和底氣。有預備隊保持機動,則一旦複雜的戰場上出現異常情況,指揮員不致無兵可調。

兵法上說:“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許多人誤以為這個奇字是出奇(qi)兵制勝的意思,其實謬也,此字讀(ji),就是預備隊的意思,是統帥手中的底牌和絕殺力量。一個優秀的統帥,不僅會合理留出預備隊,還會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方向投入預備隊,從而取得戰場主動權直至勝利。


度度狼gg


不留預備隊會怎樣,二戰納粹德國的阿登反擊戰足以說明問題!


阿登反擊戰是二戰末期納粹德國對西線盟軍發起的一次大規模戰役,其中盟軍參戰人數為70萬,德軍參戰人數為62萬,戰役從1944年12月16日發起到1945年1月25日停止,持續時間為40天,這次戰役被稱為二戰美軍所遭受的最血腥的戰役。

(紅色箭頭為德軍攻擊路線,藍色箭頭為盟軍行軍路線)

為了取得阿登反擊戰的勝利,希特勒動用一切手段籌集兵力,他命令後勤人員編入戰鬥部隊,甚至將大量海軍和空軍調入陸軍參戰。可以說,阿登反擊戰是希特勒妄圖阻擋盟軍推進的一次軍事冒險,是他在戰爭末期的一次孤注一擲。

雖然這次反擊戰幾乎遭到了所有高級將領的反對,但希特勒仍然固執的在1944年12月16日凌晨命令德軍發起了攻擊。

戰爭開始之初德軍分三路在寬達100公里的戰線上對美軍發起突襲,美軍猝不及防很多軍隊還沒組織反抗既被俘虜,其中損失最大的是美軍106師,戰役開始的第二天這個師就有兩個團被德軍殲滅,創下了二戰以來最大的損失。

(美軍俘虜)

到12月20日,德軍已經在100公里寬的戰線上向前推進30-50公里。在德軍的炮火前,以美國為首的盟軍毫無招架之力,一切似乎在向希特勒預想的方向進展。而在前線的德軍也有類似的想法,因為戰鬥順利的超乎想象,以至於有的士兵認為他們將再一次創造1940年橫掃英法聯軍那樣的奇蹟。

(一名德軍機槍手,長得有點像黃曉明)

但是隨後德軍遇到了挫折,在聖維特美軍106步兵師的剩餘部隊和第7裝甲師進行了一次成功的阻擊戰,打亂了德軍的計劃。與此同時,德軍的物資儲備出現短缺,第二裝甲師因為得不到足夠的油料耽誤了一天時間。

到聖誕節前夕,德軍彈藥和油料已經出現普遍不足情況,12月24日晚,哈索·馮·曼特菲爾將軍向希特勒建議希望同意停止攻擊並後撤,但遭到希特勒的拒絕,德軍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

(德軍指揮官在討論進軍計劃)

而與此同時,盟軍得以組織反擊,在強大的空軍支援下,盟軍對德軍後方的補給線、機場、後勤基地等進行了持續打擊。

於是,缺衣少吃的德軍士兵開始在盟軍的攻擊下拋棄不能開走的重武器落荒而逃。到1945年1月25日,阿登反擊戰以盟軍的勝利結束,這次戰役雙方損失巨大,德軍傷亡達12萬人,美軍傷亡10.5萬人。

但是,戰役對美軍來講是得大於失的,由於希特勒的冒險攻擊,消耗了德軍的有生力量和寶貴的軍用物資,致使通往柏林的路上盟軍的阻力減輕了!


阿登反擊戰希特勒集中全力孤注一擲,結果由於持續攻擊能力不足,導致先勝後敗,並耗盡了阻止盟軍的最後能力。他本打算將盟軍趕下海,沒想到卻加快了盟軍進軍柏林的速度。

所以,戰爭中留有預備隊是至關重要的,假如希特勒能夠保有一部分軍隊作為預備隊,雖然最後避免不了失敗,但取得的戰果肯定更大,甚至有可能將戰線推進到法國境內,雖然這並不會改變戰爭的結果,但一定會遲緩失敗的時間!


歷史風暴


戰場的形式瞬息萬變,即使在精於謀略的將領,也不可能將所有的突發事件都提前預料到,而預備隊,就是對戰場上各種突發事件的保障。下面舉兩個例子,來說明預備隊的重要性。

一南麻戰役

1947年7月,華東野戰軍在粟裕的指揮下,將國民黨胡璉的整編第11師圍困在南麻,準備殲滅這支悍旅。整編第11師是國民黨的“五大主力”之一,師長鬍璉是一個頗有心計的指揮官,而且不久前張靈甫74師的覆滅,給了他很大震撼。所以,一路上他都非常小心謹慎,到達南麻後,他不是急於推進,而是花了20多天構築工事,力求保全自己。

華野經過分兵後,粟裕手上只有四個縱隊,既要吃掉胡璉,又要阻擊南邊來援之敵,兵力顯得捉襟見肘。於是,粟裕沒有選擇留預備隊,而是全部派出去。以華野二、六、九縱包圍南麻,七縱在南邊負責阻援。

7月18日晨,第九縱隊第26師率先發起了攻擊。但是,土木系出身的胡璉,在這半個多月裡,督促部隊構建了幾百個“子母堡”,各種明堡暗堡交替射擊,華野每進一步都要付出巨大傷亡,攻擊頗為艱難。經18日整天戰鬥,除了少數幾個外圍陣地後,胡璉部隊大都被壓縮進主陣地,解放軍三個攻擊縱隊在外圍陣地會和後,對主陣地發起了猛攻。

胡璉在剛開始受到攻擊後,就向國民黨徐州指揮部發出了求援,國民黨急召25師、64師,出動4個旅,向南麻增援。19日,援軍到達七縱阻擊線,同七縱交火。國民黨25師指揮官是黃百韜,在之前的孟良崮戰役中,由於指揮不力遭到蔣介石批評,所以這次,他急於戴罪立功,7縱的阻擊戰打得很是艱難。

21日上午,黃百韜的25師突破七縱60團的750高地,七縱轉入二線陣地防禦,而東面李彌的第8師也由昌樂、濰縣地區進犯臨朐,威脅華東野戰軍後方。考慮到困守南麻地區之敵難以在短時間內全殲,而幾個縱隊的傷亡也非常大,為爭取主動,粟裕當即決定撤出戰鬥,各縱隊分別轉移至臨朐西南及以南地區整頓。

華野撤出戰鬥後,胡璉也鬆了一大口。在解放軍攻擊最猛烈的時候,胡璉幾近絕望,竟然率領司令部全體人員焚香跪拜,乞求老天爺保佑。在這場戰役,如果粟裕手中還有預備隊,就可以投入攻擊部隊,給胡璉最後一擊,或者支援阻擊部隊,擋住國民黨援軍,為攻擊部隊部隊贏得時間。但是,也不能說粟裕欠考慮,而是粟裕手中兵力實力太少,在加上攻擊最後一天,天降暴雨,解放軍的火藥受潮,進攻部隊也因此遲滯,不得不將胡璉放走,這不能不說是一大遺憾。

二 錦州戰役

相比於粟裕的“神仙仗”,林彪打仗就要謹慎得多,他一定是留夠後手,絕不打無準備之仗。

1948年10月,東北野戰軍對錦州發起攻擊。林彪使用五個縱隊攻城,另外以兩個縱隊外加兩個獨立師在塔山阻擊侯鏡如的“東進兵團”支援錦州。此時,侯鏡如的“東進兵團”只有11個師,不足10萬人馬,而東野兩個打援縱隊加上兩個獨立師也有9萬多人,和侯鏡如兵力相比半斤八兩,而且是處於防守一方,按理說應該沒有後顧之憂。

但是林彪仍不放心,將東北野戰軍最強大的第1縱隊作為“總預備隊”,佈署在阻擊部隊身後,既可以在攻城出現困難時施以援手,也可以在塔山危急時及時頂上,林彪用兵之謹慎可見一斑。儘管攻城和打援都順利完成任務,第1縱隊始終沒有投入戰鬥,但預備隊的作用還是非常關鍵的,它會使攻城和塔山部隊都有信心和底氣。

所以,預備隊不僅可以處置突發事件,而且增加士兵的信心和底氣,正所謂“家有餘糧,心中不慌”。而對敵人來說,就是一個威懾,因為你知道對手還有一張底牌沒亮出來,在行動時就會束手束腳,處處被動。對指揮員來說,有預備隊保持機動,則一旦複雜的戰場上出現異常情況,指揮員不致無兵可調。


一卷青史


豫東戰役本來計劃是在魯西南設伏,後來因為敵情變化,粟裕接受陳士榘建議,改為突然以陳士榘率領的三、八兩個縱隊圍攻開封,吸引邱清泉兵團來援,粟裕率五個縱隊在豫東設伏,尋機圍殲邱清泉兵團。

陳士榘進攻開封時,開封還是國民黨的河南省省會,這是解放軍在解放戰爭中第一次圍攻省會城市,所以國軍統帥部非常慌張,馬上命令邱清泉兵團和區壽年兵團增援開封,奪回開封,並想在開封附近擊破解放軍一部,穩住中原戰場戰局。

以往救援時,邱清泉兵團都是比較狡猾的,所以行動往往比較遲緩,不肯冒頭,怕遭到解放軍突然圍殲。但這次邱清泉兵團卻行動非常迅速,接到命令就迅速一路向開封前進,粟裕未能抓住,而和邱清泉兵團一起奉命救援的區壽年兵團則拖拖拉拉,出現了戰機。

粟裕當機立斷,決心先打區壽年兵團。於是剛打完開封的三、八、十縱隊和兩廣縱隊由陳士榘和唐亮指揮,負責阻擊邱清泉兵團東援,以華野一、四、六三個縱隊和特縱組成攻擊集團,負責圍殲區壽年兵團,中野十一縱則充當預備隊。

此時,解放軍方面參戰的部隊共計約二十萬人,而國軍方面的參戰部隊包括邱清泉兵團、區壽年兵團以及孫元良兵團,兵力是大致相當的。粟裕的安排是,由中野九縱也就是秦基偉縱隊在地方部隊配合下,阻擊孫元良兵團,劉鄧率中原野戰軍拖住胡璉兵團,華野內線兵團則負責拖住黃百韜兵團。

但區壽年兵團被包圍之後,敵情又有了變化,黃百韜兵團在國軍統帥部嚴令之下,迅速撤離了山東戰場,趕往豫東地區增援。這時候,黃百韜兵團就成了這次戰役的勝負手,能否將黃百韜兵團阻擊在外圍,關係到能否順利完成圍殲區壽年兵團的任務。

阻援部隊打得都很艱苦,無論是阻擊邱清泉兵團的陳唐阻援集團,還是中野牽制胡璉,都打得非常艱苦,傷亡慘重,但仍然在死死咬住敵人,為圍殲區壽年兵團爭取時間。但在這個關鍵時刻,山東內線兵團並未完成牽制黃百韜兵團的任務,讓黃百韜兵團迅速撤離了山東戰場,逼近豫東戰場。

粟裕不得已,只能打出自己手裡僅剩的一張牌,也就是預備隊中野十一縱,由這個縱隊負責阻擊黃百韜兵團。這個縱隊按照原計劃,應該是留下來用於增援阻援集團,或者是加強攻擊集團的,但這時候卻不得不用於阻擊,這一來,如果敵情再有變化,粟裕就沒有牌可打了。

黃百韜兵團趕到戰場之後,增援非常積極,中野十一縱雖然拼盡全力,仍未能完成阻擊任務,讓黃百韜兵團突破了防禦陣地,進入了包圍圈,與區壽年兵團殘部的陣地銜接上了。粟裕靈機一動,將計就計,調整部署,以一部繼續圍殲區壽年兵團殘部,其餘部隊則大部用於圍攻黃百韜兵團。

黃百韜萬萬沒想到粟裕居然會有這麼大膽子和這麼大胃口,要連自己一起打,所以被包圍之後非常驚慌,連遺書都準備好了。粟裕兵行險招,從阻援部隊中抽調了八縱主力配合六縱一部繼續圍殲區壽年兵團殘部,六縱主力和一縱、四縱則轉而圍殲黃百韜兵團。戰況激烈時,粟裕將八縱全部都調來圍攻黃百韜兵團。

這樣,阻援部隊就只剩下三縱和十縱兩個縱隊了,要防禦邱清泉兵團就比較困難了。粟裕為了仍然不甘心就這麼放手,所以將在阻擊黃百韜兵團時已經遭遇慘重傷亡、尚未整補的中野十一縱參加阻援,但仍未能阻擋邱清泉兵團。邱清泉在正面攻擊的同時,從中野十一縱側翼迂迴到了阻援部隊側後,形勢就比較危急了。

加之此時華中國軍也組成了張軫兵團,正在全力北上增援,整編七十四師也在積極增援,粟裕此時已經沒有援兵可用,中野為了阻擊華中國軍也已經付出了慘重代價,如果再堅持下去,也很難達成圍殲黃百韜兵團的任務,不得不忍痛下令撤離戰場進行休整,區壽年兵團剩下了一個整編旅,黃百韜兵團則剩下了一半部隊。

其實,縱觀粟裕在解放戰爭中的指揮,多次出現過這種情況,也就是在戰場形勢變化的時候,粟裕不得不提前將預備隊使用上去,這時如果國軍和解放軍雙方都能夠繼續不斷增援,就會形成戰略決戰態勢,如果一方增援不夠及時,就會導致戰役半途而廢。

比如南麻戰役的時候,粟裕沒有預備隊了,只能撤退,損失堪稱慘重。而淮海戰役的時候,粟裕也沒有預備隊可用了,連剛起義不久的三十五軍都調來參戰,粟裕甚至電請中央,能否讓剛在淮海戰役第一階段圍殲黃百韜時起義的張克俠、何基灃的兩萬多人也參戰。


蕭武


打仗就好比做生意,不管你的生意規模做的有多大,你的商業頭腦有多好,你的口袋裡面一定要留點流動資金做後手。因為一旦資金鍊突然斷裂,而你又借不到錢的時候,那簡直就是叫天不應,叫地不靈。

這就是老話說的——做事要留一手,因為總有計劃外的突發事件。



預備隊的概念,在中國出現的很早。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預備隊的概念,應該是春秋後期的艾陵之戰。

當時,吳王夫差率領十萬吳軍與齊國和魯國組成的十萬齊魯聯軍會戰於艾陵(今山東省萊蕪市)。戰爭開始之前,吳王夫差將十萬吳軍分為上、下、右、中四軍。

其中:上、下、右三軍各兩萬人,分別交由大夫胥門巢、王子姑曹、展如指揮;中軍預備隊為四萬人,由夫差親自統領。

戰爭開始後,吳軍的上、下、右三軍在前面和齊魯聯軍砍殺,吳王夫差則率中軍列於吳三軍陣後為預備隊。戰至膠著狀態後,聯軍將吳軍的上軍包圍,夫差在審時度勢後,派出三萬中軍預備隊實行支援。由於齊魯聯軍和吳軍正在激戰,沒料到吳軍還有一直新鮮力量會突然殺出。於是,齊魯聯軍瞬間被打蒙,聯軍的側翼被吳軍突破,聯軍也被吳軍截斷為三段,首尾不能相顧。

夫差看到齊魯聯軍陣型大亂,便親自率最後的一萬預備隊殺出,混戰當中的吳軍看到又有新生力量加入,頓時士氣大振。齊魯聯軍則有一種為啥吳軍怎麼也殺不完的感覺,士氣頓時大跌。最終齊魯聯軍士氣崩潰,丟盔棄甲,吳軍趁勢掩殺,大敗聯軍,繳獲聯軍革車八百乘。

吳國能打贏這場戰爭, 就是因為吳王夫差事先準備了預備隊,沒把所有的兵力全部押到了前線。當戰場的陷入膠著時,吳軍的新鮮力量的加入,增加戰場的複雜性,讓齊魯聯軍完全無所應對,只能是被吳軍吊著打。

所以,你說預備隊到底重不重要呢?



艾陵之戰一百多年後,隨著戰爭的演變而產生和發展,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孫臏對預備隊制度提出了“鬥一、守二”的思想。也就是所謂的“三分之一兵力為前鋒,與敵交戰;三分之二的兵力作為後隊,待令而動”。

孫臏的思想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把預備隊的零碎概念整理成了理論。應該也是全世界最早關於預備隊的理論。後來的戰爭,不管是古代戰爭還是近現代戰爭,只要指揮官不冒險,手上有牌可打,必然是會準備一支預備隊的。

例如紅軍長征時期,一方面軍的幹部團;遼瀋戰役時期,錦州之戰時的東野一縱,就都是著名的預備隊。

當年塔山戰役時,林總承受了巨大壓力,硬是沒讓預備隊上陣。因為,他無法預測戰爭的走勢,不想把手上唯一的一張底牌就那麼輕易的打出去。

因此試想一下,如果當時沒有預備隊,指揮官的心裡壓力是得有多大。


總的說,戰場是瞬息萬變的,再高明的指揮官也無法預測到所有的變量。如果雙方殺至膠著時,一方有預備隊,而另一方沒有預備隊,那麼沒有預備隊的一方,就必然會很被動。因為沒有預備隊就等於手上沒“牌”。玩鬥地主的朋友都知道,當你把手上的大牌全打出去,手上就留一個小3的時候,你的命運就不掌握在自己手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