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阿哥胤禩是因太優秀而觸怒了康熙嗎?真實的“八賢王”到底如何?

官風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雍正王朝中的八阿哥被稱之為“八賢王”,多是因為電視劇而多少炒火了這個人,他是雍正上位的最大對手。八阿哥在劇中被稱之為“八賢王”,說明他在劇中積攢了很大的人氣,在民間傳說當中,“八賢王”是一位非常優秀的王爺,主要出現在楊家將當中,是一位一心為民,一心為國,不計個人恩怨得失的一位賢者,並且出身高貴,在民間人氣極高。在康熙王朝當中,八阿哥胤禩待人隨和,有求必應,經常幫助他人,而且恰到好處,因此人緣極好,也就得到了“八賢王”的美譽(因為他也是排行第八)。

歷史上的八阿哥

歷史上,胤禩的母親衛氏是包衣出身,也就是旗人家的奴僕出身,按照當時的清廷的規矩來說,包衣出身的奴才生了皇子是沒有資格撫養的,所以從小八阿哥就過繼給了惠妃撫養。胤禩自小就勤奮好學,聰慧過人,得到了康熙的讚許。根據當時的記載,胤禩得到了當時很多人的讚許,尤其是康熙的哥哥也對他讚許有加。

長大之後,康熙逐漸把一些事物交給胤禩處理,每次胤禩都能處理的非常妥善。比如重建東嶽廟宇,以及管理廣善庫等事情,都得到了康熙的肯定。後來胤禩總管內務府事宜,這是皇族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崗位,也讓很多人覺得康熙很有可能傳位給胤禩。

皇位之爭

皇位之爭,是在太子之位出現空缺之後的事情。雖然胤禩出身卑微,但是其妻子郭絡羅氏是親王之女,地位和影響都非常大,在朝廷中,也有不少重臣都力捧胤禩,有了這些關係,胤禩在朝中也形成了相當的勢力,以至於當時很多人都認為應當由胤禩補上太子之位,如大阿哥胤禔當時也進言康熙希望能封胤禩為太子。

但是他們都不知道康熙的真實想法,尤其是胤禩,覺得奪取太子位置時機已經成熟,從而有所活動。但是當時康熙的真實的想法就是,不想讓人看出自己到底要封誰為繼承人。對於太子,他傾注了太多的心血,他希望太子能夠成器,繼承他的皇位。

當然,這也牽扯到了古代皇位的一般傳遞順序,就是到後來通常都是嫡長子繼承製,也就是皇后生的第一個兒子為皇位繼承人。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打消歷代以來皇位相爭而產生的政治動亂。一開始康熙立的太子也是採取了嫡長子繼承製度,康熙也不想廢除這個太子,但是太子犯了謀反的大罪,他不得不廢黜。

當時的康熙一定是在痛定思痛,一直在想一個更好的皇位繼承製度。實際上當時的康熙已經心裡有了注意,那就是秘密建儲制度,也就是把確定皇位繼承人的詔書放在正大光明匾牌的後面,在自己死後再打開,這樣就避免了爭奪皇位而產生的政治鬥爭。

另外,康熙確實也老了,不願意看到自己的兒子們骨肉相殘。

二次廢儲之爭

在第二次廢太子之後,胤禩認為爭儲的機會來了,根據《康熙實錄》,有一次康熙要到熱河行宮,本來胤禩隨行,但是遇到了他母親的忌日,於是就派人送給了康熙兩隻鷹,但是這兩隻鷹卻半死不活,康熙頓時大怒,認為胤禩是想咒他早死,由此斷送了胤禩爭儲的機會。

實際上,我認為康熙很可能心裡早就有了繼承人的人選,之所以一直沒有說出來,更多的是為了保護繼承人。他立太子立了三十多年,可以說從小就開始培養太子胤礽,剛開始的胤礽顯示出了過人的才能,也確實被看好是一個非常優秀的繼承人。但是複雜的政治鬥爭逐漸使這位太子失去了自身的光芒,一次又一次地讓康熙失望,最終康熙認為立太子並不是好事。所以晚年的康熙對於立太子的事情一直都是忌諱的。

在這種情況下想去爭奪太子之位實際上是觸了康熙的黴頭。

怎麼說呢?康熙能看中雍正,更多的是他政治的延續吧,晚年的康熙懶於政務,吏治有些廢弛,需要一個嚴厲的人來當繼承人,而八阿哥胤禩是個老好人,所有人都說他好,這就註定了他不會是一個嚴厲的人,而是充當所有人的好人,那麼吏治就會在他的手上更加廢弛。

所以,一切都是緣分,胤禩沒有做皇帝的緣分。


老威觀史


不可否認,八阿哥胤禩確實很優秀,他的才能甚至能連老對手雍正都自愧不如。

要說僅僅因為優秀而觸怒康熙,那就更是天方夜譚了,康熙是巴不得孩子們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呢!


八爺胤禩不被看重,並不是因為生母地位低,也不是因為所謂的“嫡子制”

胤禩天資聰穎,深通世理,各方面的關係打得都很不錯,人稱“八賢王”。他的人際關係,上至親王貝勒,下至官員文人,個個都喜歡他。連康熙敬重的二哥——裕親王福全,對胤禩也是大力稱讚,經常在和康熙聊天的時候有意無意地表揚胤禩:“聰明能幹,有才有德”。甚至在康熙朝很多來華的傳教士,也都或多或少地在自己的回憶錄裡寫著胤禩有多好,有多棒!字裡行間都透露著胤禩的美德。

現在有很多觀點都認為,胤禩最終不能承繼大統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他不是嫡子,以及生母衛氏的地位不高。這當然是原因之一,但卻不是主要的。因為若按“嫡子制”來說的話,那最終繼承大統的應該是老二胤礽,或是老三胤祉,而不會是四爺胤禛。要按“生母身份”來看的話,繼位者也應該是老二胤礽或是老十胤䄉,同樣不會是四爺胤禛。

在康熙之前,清廷並沒有太看重漢族政權的“嫡長子制度”,就連康熙本人同樣也不是以長子身份繼位的。至於說“生母地位不高”本身就是不符事實的,胤禩生母衛氏出身極為高貴,乃根正苗紅的正黃旗滿人,另外以“辛布庫(包衣管領)”入宮為妃的也絕不僅僅只有衛氏一人。康熙本人就有兩個就有兩位以“辛布庫”身份被納為妃的,一個是衛氏,另一個就是十二阿哥胤裪的母親——定妃萬哈琉氏。

而且在康熙打算廢太子胤礽之前,還任命了胤禩負責內務府事務,可見對其的重用和非同一般的信任。

胤禩奪嫡失敗的原因:豬隊友太多了

第一次廢太子後,大阿哥胤褆就開始活蹦亂跳的,到處收買人心,爭取輿論,就差沒把“我要做皇帝”這五個字刻在臉上了。到後來甚至爆發出“謀害太子”和“魘鎮”兩件大事出來,胤褆的“皇帝夢”就這樣碎得稀巴爛了。可作為“豬隊友”之一的大阿哥,依舊自作聰明地向康熙舉薦“八阿哥胤禩可做太子”。所以即使八阿哥在當時並沒有過錯,可經過大阿哥這樣一提,康熙開始反感並鎖拿了八阿哥胤禩。愛屋及烏者,自然也會惡其餘胥。一顆討厭八阿哥的種子就這樣在康熙的心裡埋下了,並經過另外幾位“豬隊友”不斷“澆水施肥”,茁壯成長了。

康熙宣佈圈禁大阿哥胤褆和鎖拿八阿哥胤禩後,城府極深的九阿哥胤禟和性格剛烈的十四阿哥胤禵,兩人帶著毒藥直接去面見康熙。這是什麼?這是逼宮。雖然最後只把出言不遜的胤禵打了二十大板,可由討厭變為厭惡的種子已經開始發芽了。

接下來就是眾所周知的“百官舉薦”一事了,這事才是康熙最後決定把胤禩提出“儲君隊伍”的主要原因。康熙一生最怕的就是結黨,最討厭的就是神鬼。早年的鰲拜,中年的明珠、索額圖,晚年的胤禩,個個都犯了康熙的逆鱗。而且康熙對朝廷的情況其實是瞭然於胸的,他很清楚自己的國家早已是外強中乾:吏治、災情、邊境、民生,哪一方面都是難事,都是得罪人的事。

康熙很明白,做皇帝不是讓你去討好人,而是要做好得罪人的打算。現在所有人都支持胤禩,除了他的才能確實不錯之外,還有最重要的就是希望胤禩能保住他們的既得利益,不要動到他們的那塊蛋糕,將來或許再分一塊蛋糕給他們。可蛋糕就這麼大,分完了官員,那百姓怎麼辦?百姓吃不了飯,邊境平不了亂,到時遭罪的還不是坐在皇位上的人。八爺胤禩若是活在太平盛世,那以他的能力決定可以讓盛世再進一步的,可他卻是生活在一個暗流湧動的康熙末年。康熙需要的是一個敢得罪人的儲君,而不需要一個老好人皇帝。

所以胤禩從一開始就決定和帝位無緣了,不是因為他的才能,也不是因為他的母親身份,而是因為他的性格,不適合那個時代。


一貳一橙


八阿哥被二月河先生寫的太神了,史料記載的胤禩則不然,仔細分析後可以看出他毫無政治頭腦。

1、立嗣以嫡、長優先是慣例,反其道而行之併成功的例子太少了,號稱千古一帝的康熙不會不明白這個道理。

八阿哥生母和養母的地位都不高,四阿哥的生母地位不高,但養母的地位很高,佟佳氏生前實為後宮之主,死後還追封的皇后,此其一。

康熙在位時,除了二阿哥是太子外(生母赫舍裡是皇后,索額圖之女,索尼之孫女),只有三個阿哥封了王爵,而真正對四阿哥威脅最大的是三阿哥胤祉,這也是他在雍正繼位轉年就被實際圈禁的原因,此其二。

也就是說,康熙認定的繼位人開始只有一個,那就是太子,後來廢了太子之後有機會的只有兩個,八阿哥看不出來?滿朝文武也沒人看出來?

2、帝王討厭朋黨,清朝更是有明文規定,官員不能結交阿哥,八阿哥難道不知道嗎?他廣為結交天下名士和官員,這不是犯了大忌嗎?稍有政治頭腦的人都不會幹出這種觸犯皇帝逆鱗的事吧?

當然,說他沒有政治頭腦,不代表否定他的優秀,好學、上進、謙和(也許是真性情)也是被皇帝認可的,不到20歲就晉封貝勒爵位可以證明。

因為出身不如其他阿哥,加之又有好勝心,所以努力學習,侍長輩以敬,待兄弟以誠(戴鐸給四阿哥出的也是這個主意),交權貴以寬仁,或許就是那個爵位衝昏了他的頭腦,起了奪嫡之心,再後來就是不服輸,還得爭,最終導致了失敗。


老衲虛空


八阿哥胤禩(同祀,讀si)不是因為太優秀而觸怒康熙,相反的是,他因為優秀獲得了康熙的很多褒獎。



(胤禩的畫像)

縱觀康熙帝對老八的態度轉折,在於第一次廢太子後,大阿哥說了一句話:我推舉胤禩做太子,張明德(也有說張德明)給他看過相,說他日後必會大貴。

這句話成了康熙和八阿哥感情的分水嶺,從此以後,父子開始猜忌,隔膜漸深。

在這之前,康熙帝對八阿哥十分欣賞。

1,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六月十日,康熙對幾位年長阿哥的學習情況進行考核,其中有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七子胤祐、皇八子胤禩。

胤禩背誦純熟舒徐,聲音朗朗。但他的字寫不好,康熙就讓當時著名的書法家何焯給他侍讀。

2,八阿哥胤禩騎射皆佳,在他只有13歲的時候,就幫忙康熙試馬,以辨別馬的好壞。如果他沒有精湛的騎術,是不可能勝任這個任務的。

3,康熙二次親征,在給太子的上諭裡, 提到八阿哥和大阿哥、三阿哥一起捕獵兔子,年紀最小的他射中了幾乎和大阿哥、三阿哥數量一樣多的兔子。

4,康熙於三十七年(1698年)三月二日,他便與皇四子、皇五子、皇七子一同受封為貝勒,是當時年齡最小的皇子。

5,母以子貴。

康熙三十九年(1701年),胤禩出生低微的母親衛氏被冊為嬪,而比她早生皇子的戴佳氏卻沒有得到冊封。不久之後,衛氏被晉升為良妃,成為康熙當時僅有的五位妃子之一,並且資歷最淺,生皇子最晚。

第一次廢太子以後,大阿哥眼看奪嫡無望,希圖擁立之功,就說出了上面那段話。

根據後面大阿哥勸諫康熙除掉太子一事看,大阿哥不是故意坑老八,實在是這人的智商和情商太低了。

但這句話,幾乎給胤禩帶來了滅頂之災。

康熙對第一次廢太子後所引發的連鎖反應,是心理準備不足的,甚至可以用“震驚”一詞來形容。這可以從他對八阿哥的層層加重的處罰上看出。

聽完大阿哥話後的第二天,康熙根本沒做調查,直接召集眾皇子,說胤禩柔奸成性,妄蓄大志,黨羽相互勾結謀害太子,並將他鎖拿治罪。

後來,張明德一案審理終結,康熙帝以“胤禩聽聞張明德狂言竟然不奏聞”的理由,加重了對八阿哥的懲罰,革去貝勒銜,貶為閒散宗室。

但事情還不算完。

此案剛剛結束,皇三子胤祉又奏稱大阿哥胤禔魘鎮廢太子,致使胤礽言行荒謬。

康熙大怒,再加追查。原來張明德武功高強, 大阿哥曾想收買他行刺太子。並且,張明德也勸說過八阿哥去刺殺太子,後被胤禩趕走。

繞來繞去,胤禩又沾上了“他人謀刺太子而知情不報”的包。

一系列眼花潦亂的變化,使得康熙徹底地冷靜下來,他做出瞭如下的對策:大事化小,不處罰胤禩;推舉新太子,試探朝臣的反應;復立太子,作為擋箭牌;恢復胤禩的貝勒爵位,穩住八爺黨。

到了這個時候,康熙對八阿哥的防範之心已到極至,他在等一個機會,狠狠地打壓一下胤禩。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十一月二十六日,發生了歷史上稱作的“斃鷹事件”。

八阿哥離開康熙、祭奠母親衛妃,同時託太監送給康熙一隻老鷹。康熙打開後,老鷹已經奄奄一息了。

這事很簡單、也好查,只需要確認太監接收老鷹時老鷹是健康有活力的就行。

但康熙的反應很過激:他十分憤怒,認為這是八阿哥對自己的詛咒,當即召來眾皇子,再次責備胤禩, 並說:“自此朕與胤禩,父子之恩絕矣。”

顯然,康熙帝在借題發揮。

藉此,康熙還停發了胤禩和府中屬官的薪米。隨後,胤禩大病一場,康熙表現冷漠。

那麼,真實的八賢王又是怎樣的呢?

第一,胤禩的學習能力很強,騎射技術優秀。

第二,胤禩的母親出身貧寒,他受此影響,生活十分節儉。這個節儉的好習慣,很多皇子知道,但自身卻做不來。

第三,胤禩背誦“聲音朗朗”,說明他口才了得,表達能力強。

第四,胤禩的情商很高。

胤禩很會做人,胤禛追查虧空時,他替很多官員填補了虧空。

胤禩邀買江南文人之心,例如上面提到的何焯,就是方苞和錢謙益的弟子,他大加提攜,在何焯的宣傳下,他在士子之中聲名很好。

胤禩對待包衣很優厚,雍正四年他垮臺以後,他的包衣很多替他鳴不平,還製造雍正的謠言。


胤禩死後,在他的祭日,有些受他恩惠的官員偷偷為他燒紙錢。

第五,因為他溫和的性格和刻意的拉攏,在第一次廢太子以後,以佟國維、馬齊、阿靈阿、鄂倫岱、揆敘、王鴻緒等為首的朝中重臣聯名保奏他為儲君。

說完了嗎?

沒有!

至少最重要的我沒有說,那就是胤禩的職務。

胤禩管理過廣善庫,就是拿國家的庫銀放貸給商人收取利息。這個職務有個便利,就是官宦之家有閒錢,借胤禩之手貸出去,利息很高,風險幾乎沒有。

胤禩管過修東嶽廟,這個差使肥,全國工程的總承包商。

胤禩還幹過內務府總管,這個就更不用說了,職官三千人,比戶部工作人員還多十倍。更重要的是,所有皇室和重要的王公大臣的供需釆辦都來自內務府。

從胤禩的職位中可以看出,這些掌控著財務大權的肥缺,為他的人脈搭建作出了厚實的鋪墊。同時,也為他積累了不菲的身家。

胤禩領導的八爺黨,其實很不成熟。

1,胤禩因為人緣好,八爺府慣常的高朋滿座,有文官、有武官,甚至四爺家的年羹堯都去過。這樣無遮攔地結交外臣,搞得像個小朝廷,在外面的影響很不好。

2,朋友多了,就出了張明德這樣的叵測之人,張口一個“面相貴不可言”,閉口一個“王上加白為皇”,更加離奇的是:這人居然鼓動胤禩買兇殺太子。可見,胤禩對八爺黨的管理,還是缺少緊密性,這種漏洞太致命。

3,八爺黨始終沒有看清皇權不可侵越的道理,希圖用一哄而上的官勢來影響皇權,正是這種行為引起了康熙的忌憚,對胤禩產生很深的戒心,最終導致奪嫡的失敗。

4,八爺黨的鬥爭手段很簡單。

例如:第一次廢太子以後,老八被罰了,老九和老十四挺不服氣。他們就懷揣著毒藥在康熙面前去勸諫。反正最後他們沒服毒藥,老十四還頂撞了康熙,把個老父親可氣壞了,操起寶劍要砍他。

這種政治手段,低端得近乎兒戲。

5,八爺黨太鬆散,領導核心不明確。

康熙五十七年,胤禵成了徵西大將軍後,就成了八爺黨人心目中最有可能的儲位繼承者。

胤禟說:“胤禵聰明絕世,才德雙全,我弟兄們皆不如”,並熱心地為胤禵試製軍備。

看看,毫無心理障礙地換領導。

胤禩也是迅速調整好角色定位,和胤禵保持著通信,友誼依舊。

史料記載如上,八爺黨就是這麼任性,可以隨著形勢換領導。

說一段有趣的故事。

易中天評胤禩:

雍正的能力,有他執政十三年的政績可以為證。胤禩的能力,則可以在雍正那裡得到證明。雍正即位以後,曾多次說過:“胤禩較諸弟頗有辦事之材,朕甚愛惜之,論其才具操守,諸大臣無出其右者”。

這話,把胤禩抬得很高,再品品,頗多餘味。

雍正不去說了,整肅官場、養廉銀、官紳一體納糧、攤丁入畝、改土歸流,哪個都難,哪個他都做成了。

而胤禩在雍正那裡證明了什麼呢?

胤禩握著一副好牌,把它徹底地打壞;面對皇位被奪,卻又垂頭喪氣、無可奈何。

我認為,雍正是深深通曉抑揚之法的,他在表揚了胤禩這麼多以後,只是想說:“胤禩什麼都好,就是為人心術不正”。這個,應該是重點!

我是歷史閒話人,祝朋友們閱讀愉快。


鏈天絕


明清戲曲裡,活躍著一個北宋時期的著名人物“八賢王”,《楊家將話本》說他雖是皇族卻關心民間疾苦,一心為國為民,不結黨不謀皇位,是個受人愛戴的皇子,雖然戲曲裡的八賢王是藝術虛構,但表達了民間的心聲,清朝康熙時期,八皇子胤禩待人隨和,廣結善緣,也有八賢王的美譽。

胤禩,康熙八子,生卒1681-1726年。

胤禩的生母衛氏包衣出身,身份低賤,生了皇子沒資格撫養,於是胤禩被抱給惠妃那拉氏養育,在康熙眾多皇子中,胤禩母賤子賤,於是從小養成了勤學、發憤的性格,做事小心,處處留神的特點。為了獲得康熙的另眼相看,胤禩讀書非常用功,為了良好的口碑,胤禩待人親切,做人細緻,贏得好名聲,《清世宗實錄》記載,連他叔叔,康熙的哥哥福全都讚揚“聰明能幹,有德有才”。

康熙交給他的事務,都細心辦好,比如料理廣善庫,重建東嶽廟等,獲得肯定,所以胤禩在17歲時就封為多羅貝勒,是當年最年輕的受封皇子。太子被廢除後,令胤禩署理內務府總管事,這是個清皇室內部重要的崗位,眾人眼中的政治信號,朝中大臣紛紛靠攏,胤禩跟同齡間的皇子關係相處融洽,又廣交江南士子,獲得群眾基礎。

圖為北京東嶽廟,建於元朝,明清時多次修整。

當年太子之位空缺時,重臣李光地直言不諱的向康熙進言“目下諸皇子,八王最賢”,胤禩雖母親地位低微,但妻子郭絡羅氏的影響力頗高,她是安親王的外孫女,有了這一層關係,簡直如虎添翼,自認為一切準備就緒的胤禩露出了終極目的,奪嫡。可是初露鋒芒就潰敗下來,當時皇儲之爭已然升級,太子被廢,索額圖被禁,皇十八子胤祄又病故,《清史稿·諸王》描述,強虜的大阿哥胤禔自知皇儲無望後,直接進言支持皇八子胤禩,悲憤惱怒之下的康熙直接全部摁倒,革去胤禩貝勒,為閒散宗室,其目的就是嚴重警告胤禩不要有非分之想,胤禩不甘。

圖為晚年康熙像。

康熙第二次廢太子後,爭儲的機會又來了,《清聖祖實錄》記載,本來是隨康熙去熱河的,因為胤禩母親忌日沒隨行,想討好父皇的胤禩令人送來了兩隻老鷹,誰知打開老鷹半死不活,康熙大怒,當時康熙年邁,很忌諱見這種將死之物,不祥,稱胤禩陰險,父子恩斷,這就是“斃鷹事件”,此事件雖然疑點重重,胤禩怎會送兩隻將死之鷹,真相到底如何已不重要,結果是胤禩徹底斷送了爭儲機會,以後胤禩轉為支持十四阿哥胤禵。

圖為廉親王胤禩,田黃石印。

康熙兩次廢太子都是在悲憤中度過的,心情極度幽怨,非常敏感,誰敢這時來討好,表表心意,絕對是馬屁拍在馬掌上,可胤禩好死不死的,都是在廢太子之後出手,兩次扮演了犧牲品的角色。在爭儲的過程中,胤禩始終站在四哥胤禛的對立面,所以胤禛即位為雍正後,採用欲擒故縱策略,先是加恩,再處處打壓,一通眼花繚亂後,胤禩除宗籍,囚於高牆,不出幾個月死亡,八賢王胤禩就這樣走完了悲情的一生。


圖文繪歷史


我是專注歷史的莫地方,我來回答。

康熙原本就是十分厲害的皇帝,因此,他的孩子自然也有厲害的角色,比如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是兄弟中的佼佼者,康熙為什麼最後會選擇了胤禛拋棄了胤禩這個到底什麼原因?

父親愛孩子是天經天義的,那個父親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古代的皇帝在選擇皇帝的時候一般情況下是萬分謹慎的,他們害怕選錯一位儲君祖宗辛苦打下的江山會葬送掉,康熙之所以不選擇胤禩我覺得一方面他確實不適合做皇帝,還有就是他的出生影響了他成不了皇帝只能做王。

出身低微,從一開始基本註定了皇位無緣

我們知道八阿哥的生母良妃出身很低微,以至於在生下胤禩後他都沒有資格撫養自己的親生孩子,八阿哥從小就在大阿哥母親下面成長,八阿哥胤禩知道在皇室當中如果你出身不可以只能靠後天努力,他一直在努力,喜歡可以獲得自己父親康熙喜歡,功夫不負有心人,康熙在八阿哥胤禩十七歲的時候封了貝勒,正是因為他最早受封,朝中不是少大臣都認為他有可能成為未來儲君,最後選擇都在八阿哥這裡。

沉不住氣,要康熙對這個孩子出現了不滿

太子爺給康熙廢掉後,康熙那個時候雖然閒置太子,實際上還是希望太子可以繼承帝國皇位,這個時候,他打算其他孩子一個表現機會,八阿哥給康熙任命了不錯的職務,康熙對自己最出色的孩子是十分器重的。

這個時候有個道士認為八阿哥有天子之相,八阿哥並沒有馬上組織流言,可以看出來,八阿哥已經沉不住氣了,他對皇位動了心思,後來經查實,這個事情是大阿哥故意而為之的,雖然處置了道士,要自己失去了爵位,八阿哥在康熙那裡的印象就不太好了。

打算創新立太子,無奈大臣好心做了壞事

太子一生中數次廢立,可以看出來康熙對太子期望很高,他心中人選依舊是胤礽,這個時候他希望由大臣們提出來繼續要胤礽做太子,畢竟他廢了太子,這個事情一定不能他提出來,他希望大臣們可以理解他的意思,大臣們最後還是誤解了康熙的意思,一致推薦了胤禩。

這個時候康熙面露不悅,畢竟整個朝堂這有張廷玉動他,其他人都推薦胤禩,康熙這個時候不得不對八阿哥胤禩刮目相看,畢竟他隱藏太深了,雖然,八阿哥沒有給冊立成太子,好歹他的爵位恢復了,大臣們也沒在說什麼。

海東青的原因,導致八阿哥徹底無緣皇位

八阿哥好心給康熙送了一對海東青,路途遙遠,海東青在送到康熙面前的時候,已經奄奄一息,沒有什麼生機了,康熙在見到海東青後認為是八阿哥在詛咒自己,十分的憤怒,導致八阿哥徹底和皇位無緣分。

八阿哥很是聰明,他在知道自己徹底和皇位無緣後,他選擇支持十四阿哥,十四阿哥本身就是自己一派的,可以說大家目標相同,最後,繼承皇位是四阿哥胤禛,四阿哥為什麼即位之初會重用四阿哥,那個時候朝廷四阿哥勢力龐大,不重用四阿哥他的權利很難保證,幾年後,雍正穩定局勢後最終處置了八阿哥。

康熙會選擇四阿哥原因到底是什麼

我們知道康熙盛世,雖然四海昇平,百姓安居樂業,盛世背後有太多的問題需要處理,他繼續找一個可以強勢處理皇室權貴,可以變更扭轉腐敗氣氛的人,這個人就是四阿哥胤禛,他上臺後必定對這些權貴,那些不良氣氛,以及貪腐都會進行變革,這樣才可以保證帝國長治久安,八阿哥所代表的利益並適合成為帝國的皇位繼承人。


莫地方


一直以來,不論是影視劇還是人們的日常閒聊,八爺胤禩都是位德才兼備的賢王。而且很長一段時間,人們甚至覺得胤禩優於胤禛 ,也就是後來的雍正帝。如果真這樣,康熙為何要打擊他?是因為太優秀還是另有隱情?歷史中真實的他到底是怎樣的?

首先毋庸置疑的一點是胤禩的確很優秀。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天資過人;二是努力上進;三是德才兼備。下面筆者從這三個方面一一證實。

經常聽過這麼一句話“最害怕比你聰明的人,比你還努力。”胤禩就屬於這類人。他從小天賦異稟,自幼除字寫得差一點兒,其餘各方面均在諸位阿哥之上。有一次康熙為了解阿哥們的學習情況,採取了突擊考核。當時胤禩方滿六歲,但考核中數他背得最純熟舒徐。而他在騎射方面也表現得尤為突出,譬如他13歲就能替康熙試馬(貢馬)。大家可別小瞧這項任務,若想辨別出馬的好壞,沒有精湛的騎術,恐怕無法勝任。因為好馬基本與汗血寶馬那般剛烈,想要馴服它必須有真本事。

此外,康熙在第二次親征巡獵時,曾於上諭中提到,胤禩和大阿哥,三阿哥一同打獵,雖然年紀最小,但他射中的獵物幾乎與年長阿哥相當。以上事例皆發生在胤禩年幼時期,這足矣說明他天資過人,但這些事也並非光有天資就能辦成,還需經過高強度大量的練習。

其次胤禩性情溫和,為人處世既細緻入微,靈活變通。既不拘泥規矩與身份,又不逾越禮儀與法度。故而廣結善緣,令人信服。他不但在眾兄弟中與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俄、十四阿哥胤禵交情非尋常,就連一心想當太子的大阿哥胤禔也對他甘拜下風,而且眾多貴族朝臣多次在康熙面前讚賞他,甚至於太子被廢后一度舉薦他。另外他的好口碑不僅盛行於同宗貴胄,還流傳於江南文人之中。

當然,他的好人緣並非只是德行使然,才幹也是眾人皆知。起初康熙對他不甚歡喜,經常將種種事務交由他,而他次次都處理得相當穩妥,故而得到不少朝內大臣的肯定。康熙帝的哥哥裕親王福全曾讚揚他不務矜誇,聰明能幹,有德有才。甚至雍正帝也曾坦言“自己的才力也只是能與之相當。”他憑藉自己的德才成了最年輕的貝勒。

然而“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胤禩因人緣太好,被康熙界定為結黨營私、覬覦皇位。這首見於太子初次被廢,大阿哥蠢蠢欲動被斥責後舉薦胤禩為新太子。而此番言論使康熙以為胤禩有奪嫡之心,於是革了他貝勒的爵位。其中十四阿哥為他求情,險些丟了性命。而後眾多大臣又舉薦他為儲君,這更使康熙反感。所以即使後來康熙復了他的貝勒之位,但心中卻有了裂縫。而後這道裂縫又被“一隻老鷹”給撕開了。

當年胤禩同康熙前往熱河巡視,途中恰逢生母祭日,未向康熙請安就自行前去祭奠,只派太監向康熙說明緣由。這原本沒任何毛病,但壞就壞在他託太監送信的那隻老鷹竟奄奄一息。這不禁令康熙誤認為這是胤禩對他的詛咒,於是怒斥道:“自此朕與胤禩,父子之恩絕矣。”自此他們父子離心,直到康熙駕崩。


讀否


在清代宮廷中,門第關係影響至深,同為皇子,卻分三六九等,八阿哥胤禩就是子以母賤的實例。

出生寒微的孝子

康熙後宮妃嬪中,有一位衛氏。她貌美卻門第寒微,為內管領包衣奴僕出身。入宮後,她謹慎而奉承,終於在康熙二十年生下皇八子胤禩。八阿哥相貌英俊,康熙很疼愛。由於衛氏地位較低,沒有撫養皇子的資格,康熙為了抬高八阿哥的地位,將她交給惠妃撫養。

至於衛氏本人,也感覺自己對不住胤禩。她病重期間,拒絕服用藥物:“我早點死了更好,不然連累我兒子啊”。這些話,說出來都讓人感覺心酸。相反,胤禩卻沒有抱怨母親的出生,他特別孝順,衛氏去世後,胤禩還守喪三年,以盡孝心。

胤禩雖出身卑微,但他自幼聰敏好學還精於算計,期待著將來克成大統。於是,他加倍努力,長大後品學兼優,18歲時就晉封貝勒。康熙離京時,多次指定胤禩留守,處理政務,他在得到鍛鍊的同時也贏得“八賢王”的美譽。

才能出眾,威望甚高

胤禩的“賢”就如同一柄雙刃劍,為他吸引了相當多的支持者,如裕親王福全、大阿哥胤禔等人,多次在康熙面前讚美胤禩。胤礽被廢后,胤禩署理內務府總管事,積極行動,妄圖奪取太子之位,這時的“賢”也引起了康熙的警惕:

“八阿哥到處博虛名。凡朕所寬宥,及所施恩澤處,俱歸功於己,人皆稱之。朕何為者,又出一皇太子矣——《清聖祖實錄》”

在康熙看來,只要是籠絡人心,名聲大的皇子,都不懷好意。可胤禩的才能過於突出,在眾阿哥以及大臣中有很高的聲望,在公開推舉新太子中脫穎而出。康熙知道結果後,無法接受:“立皇太子之事,關係甚大,你們應盡心詳議。八阿哥未嘗更事,近又罹罪,且其母家亦甚輕賤。你們再慎重考慮。”

公議前,康熙已經公開承諾,除了大阿哥,“眾議誰屬,朕亦從之”。他反對胤禩的理由,明顯是強詞奪理。

康熙的門第觀念根深蒂固,從沒想過將大位傳給一個包衣奴僕所生的孩子,多次挖苦胤禩出身寒微。胤禩再怎麼努力,似乎也彌補不了出生決定的天花板。

二廢太子後,胤禩依舊是皇位熱門人選,然而“獻鷹事件”讓他栽了跟頭

康熙五十三年,康熙到塞外巡遊。年長的皇子並未隨行,僅有十阿哥以下的五位皇子陪同。

胤禩在為母親去世二週年祭後,想對父親盡孝。想到康熙喜歡在外打獵,胤禩給康熙準備的禮物,是打獵時用到的鷹。他派人帶著禮物給康熙請安,並說他在湯泉恭候父皇回京。但不知為何,等康熙收到禮物時,鷹已經奄奄一息。

康熙晚年對年齡、身體比較敏感,看到死鷹與自己的衰老又聯想到一起,認為這是在嘲諷他大限將近,因此氣得生病。康熙對隨行皇子們說:

“朕前患病,諸大臣保奏八阿哥,朕甚無奈,將不可冊立之胤礽放出。數載之內,極其鬱悶。胤禩仍望遂其初念,謂朕年已老邁,歲月無多,及至不諱,伊曾為人所保,誰敢爭執?遂自謂可保無虞矣。”

康熙還聲稱與胤禩父子關係恩斷義絕,這是對胤禩極為嚴厲的打壓。

“獻鷹事件”有很大疑點,一向精明的胤禩不太可能凡如此低級的錯誤,更沒可能存心傷害父皇,做出如此不孝的行為。很有可能是胤禩的政敵存心陷害他。經此一事,胤禩自知奪嫡無望,轉而支持十四阿哥。

希望落空,等著被擒

胤禩並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而是聯合胤禟、胤䄉、胤禵,兄弟四人結成“八爺黨”。他們四人堅信,將來上位的人必是其中之一。然而,胤禛卻成了突出重圍的黑馬,八爺黨大失所望。

等到雍正繼位,胤禩這位曾經的大熱門,自然就成了新君最大的眼中釘。

雍正先是明升暗降,將僅有貝勒爵位的胤禩,升為廉親王和總理王大臣,但又不給他相應的權限,還對他進行挖苦、嘲諷。為了測試胤禩以及朝臣的忠誠度,雍正還故意作出“退位讓賢”的姿態,將胤禩置於爐火之上。

接著,雍正開始打擊胤禩的支持者,胤禟被髮配,不明不白地死了;胤䄉被圈禁;胤禵被解除兵權,罰去守皇陵;其他支持八爺的宗室、大臣,也被一併清理。

等到外圍勢力被清理完後,胤禩也走到了盡頭。雍正四年,胤禩被宗人府圈禁,隨即改名阿其那,還被按上四十款罪狀。

胤禩是被“起跑線”耽擱的皇子,也是一位有才能的人,連雍正也認可其才華“胤禩為人聰明強幹,才具優裕,朕深知其能辦大事”。他被打壓,並不是因為才能出眾,而是威望過高,讓天子不得不防備。


秋媚讀史


一提到八阿哥胤禩,當時朝野內外眾口鑠金,讚不絕口,他是個精於世故會做人的人,連日後的雍正都說過胤禩“聰明強幹,才具優裕”,這些和我們在影視劇裡看到的八阿哥一樣。

康熙的哥哥裕親王福全在宗室中資格算老的,很有影響力,在臨終時都揭發太子胤礽的不是,向康熙推薦老八胤禩,可以說胤禩奪嫡的優勢看上去比任何一個皇子都大得多。


不過蘋果不是一天就爛的,胤禩在很多關鍵節點上的失手導致了他在康熙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這些具體事件的細節當然和電視劇有不小的差別。

比如第一次廢太子後,大阿哥胤禔勾結江湖術士暗害太子的陰謀被敗露,實際上老八胤禩也參與其中。大阿哥自作聰明向康熙上奏摺,有替父殺子的意思,還提及那位江湖術士認為老八將來一定大富貴。康熙當時就發火了,把江湖騙子揪出來嚴加審問後老八的小九九才被曝光,這次是大阿哥這個豬隊友害死了胤禩。

之後又發生的暢春園投票事件,表面看是一個圓滿大結局,康熙規定除了大阿哥沒有資格參選,大臣和宗室在其他皇子中選出皇位繼承人,投票結果是一致推選老八胤禩。康熙心裡可不樂意見到這種結果,如果一個人全國上下都說他賢能,那麼就要好好掂量掂量,胤禩再得人心也不會沒有絲毫反對的聲音吧,皇帝認為是八爺一黨做了手腳。


想當年王莽就是舉國上下都給他點讚的,可實際情況又如何呢,康熙是老了,但起碼的帝王心術他還是有的。暢春圓投票後康熙並沒有明確認可最後結果,投票事件表面上胤禩拔得頭籌,但實際上他已經輸了。他的“眾望所歸”反而引起了康熙的猜忌,既然王公大臣這麼多人都站在胤禩那邊,萬一他們“興兵構難,逼朕遜位而立胤禩”,康熙想到這後背發涼。

康熙五十三年底,康熙前往塞外狩獵,駐陛在回來的行宮,胤禩讓太監進貢了兩隻海冬青(電視劇裡是十四阿哥送的寶物,老八偷樑換柱換成了死鳥),結果打開後那兩隻雕已經奄奄一息。這是嘲笑康熙老邁將死,居心不良,氣得康熙心臟病發作當場要殺人。還聲明從此和胤禩父子恩斷義絕,如果皇子裡有再依附老八的就是不忠不孝。


老八是無論如何沒有豹子膽敢送兩隻死鳥給康熙的,有幕後黑手操作栽贓,甚至有人懷疑就是康熙本人做手腳,第一種可能當然是他的那些兄弟們導演,誰獲利誰就是主謀(但風險實在太大,因為操作人有反水的可能),第二種可能更可怕,康熙自己做戲,其目的是把老八徹底摒棄在奪嫡範圍之外。如果老八還有爭位的可能,還是康熙心裡的太子人選之一,那隻要追究貢品的看管不利好了,何必上綱上線到不尊君父的高度。

胤禩的奪嫡之路走到這裡基本也就到頭了,海東青事件抵消了暢春園投票的影響,康熙在臣民面前樹立了胤禩不仁不孝的形象,八爺黨從此是打了霜的茄子再也提不起精神頭來了。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


看遍山川


八爺從任何一個角度上說都不優秀。

首先,出身

他的生母良妃是辛者庫宮女,地位低,都沒有資格撫養胤禩。少時由皇長子胤禔生母惠妃撫養,惠妃在血緣上和明珠有點關係,這個關係不但幫不了八阿哥,反而會害慘他。

在康熙晚年,朝中索額圖和明珠可謂是一手遮天,兩個人拉幫結派,賣官鬻爵,一手遮天。索額圖努力攛掇著太子繼位,明珠努力攛掇著大阿哥胤禔奪嫡,當然明珠沒有索額圖做得過分。但是對於康熙來說,這兩個在自己還沒死的時候就想著買馬的勢力,是令人厭惡的。後來歷史證明,在奪嫡的初期,明珠,索額圖的勢力被剪除,太子被廢廢立立,大阿哥被圈禁治罪。所以八阿哥胤禔其實無論生母還是養母,不但不能幫他,反而還是他政治上的劣勢。

其次,排行

中國幾千年封建思想薰陶下,儲君的選擇標準是——立嫡,立長,立賢。首先是誰最根正苗紅,然後是誰資格老,最後才是誰能幹。這是個相對公平,穩定的選拔方式。先來後到,所謂天意,大家都服。如果真的是誰能幹就立誰,那能幹的人都該當皇帝,那就是鼓勵天下人造反。

第三,能力

老八小時候騎射的能力很強,在只有13歲時就幫忙試馬,是標準的八旗後代,但是小時候書法很差勁,康熙專門安排了人給他補習。從這一點來看,老八武功可能不錯,但是在文治上不是那種天生聰慧的人。

1698年,分封皇子的時候,老八被封為多羅貝勒,當然這個時候四阿哥也被封為多羅貝勒,其實這兩個阿哥此時在康熙心中的地位都是差不多的。因為已經有理想的儲君了,所以作為配角沒有什麼存在感是很正常的。這一年,老八和皇四子、皇五子、皇七子一同受封為貝勒,是所有皇子中被封為貝勒最年輕的一位,因此人們覺得這是他少年得志的證據。

八阿哥和四阿哥有很大的區別,在於四阿哥胤禛早年隨康熙巡歷四方,有更多學習和鍛鍊的機會。這個就符合我們之前說的排行的理論,你出生得早自然就有優勢一些,出生晚了,很多事你參與不到。但是八阿哥雖然年齡有限,不能隨父皇遠征塞外,還是有鍛鍊機會,他多次受康熙指派,與皇三子胤祉一同辦理政務,幫助裕親王福全料理廣善庫,重建東嶽廟。

能力上如果要說武功,八阿哥可能不及十三,十四阿哥,要說文治,可能不如三阿哥。要說經驗和資歷,可能不如大阿哥,太子,四阿哥。

第四,機遇

四阿哥和八阿哥的命運從太子被廢以後產生了巨大差別,四阿哥選擇了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八阿哥選擇了廣泛聯絡,活動,最終引起了康熙的厭惡。從這一點上就看的出來,八阿哥第一不瞭解自己的父皇,第二缺乏基本的韜光養晦的心機。

1709年,復立太子後,康熙再次對諸皇子封爵,八阿哥已經被排除在外。同時,升多羅貝勒胤禛爵位為和碩雍親王。這是清朝宗室世襲爵位最高等級。此後祭天,閱兵等很多重要的是,都交給了胤禛來做。從此之後,八阿哥就失勢了。

其實儲君,從任何一個角度上來說,最優秀的,不見得是最合適的,天時地利人和,任何一個元素沒有搞好,最後都可能失敗。

八賢王這個詞,最早是指宋太宗的第八子趙元儼(986年-1044年),宋太祖四子趙德芳(959年-981年), 而清朝八爺這個賢,更多有一點諷刺意味。你又不長,又不嫡,則只剩一個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