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三國時期魏國這麼強大還沒有統一中國呢?

Avrola™


赤壁大戰終結了曹操之夢,三國鼎足而立。互為犄角,互相牽制。

曹操仰天長嘆,孫吳有長江天險,劉漢有蜀道地險,希望寄託於曹丕。曹丕逼漢獻帝禪讓,做了魏皇帝,可才遜於曹操,無大作為。曹丕病故,子更差,權掃司馬氏。

蜀漢雖人少地寡,依靠賢相諸葛,精兵簡政,卻繼曹操之後成了主角,六伐中原,最後殉職五丈原。後繼者姜維九伐中原,未能成功。

諸葛之後,司馬氏成了主角。魏國皇帝巳成傀儡。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馬昭派鍾會和鄧艾兩路人馬攻蜀,鄧艾冒死爬山翻嶺偷襲陰平關得手,一路直趨,竟入無人之境,諸葛長子長孫先後戰亡,兵臨成都,劉禪投降。三國已無蜀漢,華夏已無漢。

司馬昭欲學曹操,讓兒子做周武王。

司馬炎逼魏禪讓,建立晉朝,全力攻伐東吳,統一天下。

戰國有三家分晉,到了司馬炎三國歸於晉。


夏雨風


魏國的確很強大,土地多,人才多,錢糧多,但是不能忽略的一點就是吳國和蜀國也並不弱。首先吳國,吳國根據地是江南地區為主,土地和富裕程度本來不比魏國的平原差。而蜀國雖然也就是隻有成都算的上是大都市,但是剩餘的都是山區多,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易守難攻啊!更何況在全力奪取了漢中後,也就把蜀中的大門給關嚴了,又有猛將馬超和魏延輪流守城。這樣的話,在諸葛亮在世的時候,雖然魏國有過攻打蜀國的記錄,但是希望都不大。反而魏國覺得吳國要好打,因此發動的戰爭多半是對吳國的,但是中間由長江的阻隔。所以效果也是不好,更何況吳國和蜀國在劉備死後都也知道唇亡齒寒的道理,所以又重新和好了,一起對付魏國,相互支援。因此,魏國雖然比吳國和蜀國都強大,但是並沒有辦法把吳國和蜀國吞併。或者也許是曹家的幾個有能力的後代活的不夠久,一代不如一代。因此魏國竟然在吳國和蜀國還沒有被吞併的時候,自己居然被內部消亡了,被司馬懿一族成功窩裡反成功。就算如此,如果不是鄧艾的偷渡陰平成功,蜀國就不會滅亡。蜀國不滅亡,晉國也沒有辦法從兩路出擊進攻吳國,吳國如果單獨防守合肥,也許也不可能被滅亡。只能說歷史就是如此的安排,一切就成為了歷史。

讓我們看看三國爭奪漢中時的勢力對比,和將領謀士對比。

魏國:

蜀國:

吳國:


小小斑馬騎周遊列國


魏國強大但卻沒能統一天下,其中有幾個原因,東漢末期,天下大亂,軍閥割據,曹操經過多年的戰爭,逐漸統一北方,曹操出到的比較早,有天時之力,曹魏在以曹操為核心的領導下已有一統天下之勢,但赤壁之戰中大敗而歸,元氣大傷,經過長久的做養生息,才恢復過來,而東吳經過孫堅,孫策,孫權的三世的經營治理下,國富民強,兵精糧足,又有長江天險,東吳佔有地力的優勢,易守難攻,而劉備素被世人稱之賢德仁義,又是帝室之胄,漢獻帝都行叔侄之理,口稱皇叔,因此個人魅力和聲望吸引一批能人志士,忠臣武將盡心輔佐,劉備有人和之力,而孫劉又聯合抗曹,所以魏國雖強但難以短期內一統中國。





我是星星之火


原因很簡單:

一、時間。二、整合。

曹魏強大嗎?

當然強大。

但這個強大是相對於蜀漢東吳來說的。209年曹操失敗於赤壁,就是因為曹魏的力量對比南方並不是壓倒性的優勢。

戰爭拼的是錢糧、經濟、軍備、訓練。而所有的一切,都需要人口,特別是納稅服徭役的編戶人口。

208年,曹操南征劉表,北方九州大約有國家戶籍130萬(未計算世家豪強的奴隸佃戶徒附人口,也未計軍隊、屯田、隱戶),單針對任何一方諸侯來說是絕對優勢,但曹操勞師遠征,又面對江東及荊州部分世家的反抗,就不佔什麼優勢了。

因此,曹操撤退之後,只是掃平了馬超張魯並壓迫最大的敵人孫權。整個北方在進行休養生息,內部整合。

整合什麼?

曹操逐步建立魏公國、魏王國,從體制上將漢朝中央政權挖空。在這個過程中,以荀彧為代表的維護漢朝派失敗了,曹操進行了大面積的更替。

我們知道,曹操信奉唯才是舉。

可惜這條路走不通。因文字、書籍掌握在世家豪強手上,寒門甚至大多數中小世家子弟都普遍不識字,怎麼做官呢?

所以,北方十州的世家豪門在這個過程中實際將曹操政權滲透乾淨了。

隨後,曹丕因為沒有統一天下,想要做皇帝就必須與世家進行利益上的交換。九品中正制賦予了世家壟斷仕途的機會,世家則支持曹丕代漢稱帝。

九品官人法創造者陳群:

這之後,瘋狂發展的世家力量以司馬懿為代表又開始進行代魏的內部整合。司馬懿設置大中正官,給予豪門更強的授官權,世家就支持司馬家族了。

司馬家族整合完成後,整個北方因為基礎設施完好,恢復人口迅速,國力對南方就處於壓倒性的優勢:

263年,蜀漢編戶只有94萬,曹魏則達到了440萬,所以蜀漢被輕鬆消滅。

到280年,江東只有230萬,而西晉經過清理整頓,編戶超1000萬(含蜀漢)。西晉統一之後是1600萬,剔除東吳及在東吳清理出來的隱戶,西晉最少也是1200萬。

這就是曹操不能統一,西晉能夠輕鬆統一的物質原因。


四川達州


三國風流,中華英才輩出,江淮、河套、荊襄、華北、中原、河西等地都出現了眾多人傑,各霸一方,割據稱雄。

東漢王朝的滅亡,是世家大族政治發展的必然結果。這種在西漢末年就已經發展的世家大族,經歷了東漢王朝,終於世家門閥登上歷史舞臺,中央集權開始遭到破壞,地方擁有了叫板中央的經濟實力和人才儲備。

黃巾起義與其說是張角等神棍借用宗教發動的反政府起義,不如說日漸增長的地方莊園經濟對中央集權政治的不滿而有意放縱這些神棍對中央王朝的反戈一擊。不然,就憑著那些個神棍,就能在一瞬間掀起來遍佈全國的黃巾大起義?黃巾起義的結果是摧毀了東漢王朝的軍事力量和威望,取而代之的則是地方勢力的勃興。

三國時期的各路諸侯,為了爭奪世家大族的支持,對地方勢力的發展採取了默認甚至推波助瀾的政策,更加重了地方勢力的離心傾向。最為顯著的例子是,政府開始默認一些世家大族擁有部曲。所謂的部曲,其實就是蔭附戶口,不在政府的編民齊戶範圍內,是私人勢力。這種情況在江東為甚,孫氏家族只是一個兵力佔優的外來軍閥,其他江東大姓,都有各自的部曲。如陸遜之子陸抗,僅僅是自家部曲就有數萬人之多。所以,孫浩在吳國滅亡時哀嘆不已,世家大族已經開始與晉朝合作,不再願意幫他賣命了。

曹操本身就是一個世家大族,憑著他只靠著本家勢力就能組織起一支5000人的兵馬,就可以看出曹操家族勢力的強大。與其對比,劉備起家時只有300鄉勇,還是用的張飛的風投資金。孫策起家時用傳國玉璽質押,借了袁術1000兵馬。因為曹操本身財大氣粗,所以他在陳留時就不怎麼待見世家,還殺了名士邊讓,結果被造反,爭霸之路差點夭折。後來的曹操就改弦更張,大辟幕府,把地方才俊都給弄到丞相府裡,如司馬懿,採取了與世家大族既合作又鬥爭的策略。

孫權也是如此,他改變了孫策的高壓政策,把江東的四大世家大族的子弟都給招募到府裡來。劉備則是在徐州時,就得到了大鹽商糜竺兄弟的支持,將家僕數千人都交給了劉備。劉備將之編成了自己的精銳部隊白犛兵。這是劉備的殺手鐧,多次在危急時刻救了劉備性命。所以劉備得到了川蜀之地後對這個財主大舅子感恩戴德,哪怕沒有什麼才能,也給封了不管事的高官給恩養起來。

所以,三國時期,表面上是曹孫劉三家打的熱火朝天,實際上是當時的世家大族選邊站隊。世家大族都有他們自己的莊園經濟,他們除了有政府公務,最大的利益來源是他們自己的莊園田產。既如此,那這些世家大族的政治訴求就不可能如孔子之教那樣的“以天下為己任”了,相反他們可能會為了控制君主的權勢過於膨脹而有意採取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比如司馬炎統一東吳時,賈充就一萬個不願意,其背地裡的考量不會是覺得兵兇戰危,而是認為一旦成功,司馬炎就會憑著軍功建立威望而行中央集權從而危及自己的政治地位。

曹操每次出征,都要留神後方的世家大族們會不會串聯造反。這些人未必一定要擁護漢獻帝,而是曹操不能再建立曠世殊勳。曹操和劉備還算是好的,他們基本還能做到在軍隊裡如臂使指,曹操為了不受制於世家大族,還開大了大量的無主荒地來軍隊墾荒,還設置了一個官兒叫做典農中郎將。名將鄧艾就是這種體系裡出來的將軍,為世家大族不容才稀裡糊塗送了命。

可是即使曹操是這樣強,劉備和孫權那裡的世家大族也不弱,他們把身家性命都押注到了劉備和孫權身上,雖然主動侵略倒不會,鼎力支持孫劉抵抗曹兵南下的動力還是有的。

所以,曹操不能統一三國的最主要的問題其實不在軍事,而是在政治,而政治的基礎又是經濟。正是西漢末年以來蓬勃發展的莊園經濟使得世家大族的勢力抬頭,中央集權的能力減弱,才造成了漢末大亂。這種莊園經濟的基礎不被取締,這種分裂的趨勢就不可避免。

後來的西晉滅吳、隋滅陳等戰爭都是在政治上做出了讓步,讓江東的世家大族不受太大的經濟損失才完成的統一。兩宋時期,經過科舉制度的洗禮,中央集權的趨勢逐漸加深,貴族莊園地主已經很難再得到更多的政治特權,地方離心勢力才被限制在最低限度,大一統的局面得以保持。

在曹操那個時代,他是沒有辦法取消這些世家大族的特權的,總不能把他們往孫權和劉備懷裡推吧?曹操對世家大族既拉又打,到了曹丕時,他沒有乃父的軍功威望,只能散金養恩,拋出了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的勢力更是不可收拾了。


而知而行的歷史


魏國的確非常強大,曹操本人雄才大略,又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勢,麾下智囊團奇謀迭出,號稱良將千員、大軍百萬,統一了北方,是三國時期最強大的勢力。

如此強大,為何沒能實現統一呢?宏觀上是由於孫劉聯盟的存在,另外地理因素也是重要的一環。

1、孫劉聯盟

孫權、劉備任何一方都不是曹操的對手,但是兩人聯合一起,就不容小視了。孫劉聯盟,是三國時代最偉大的戰略構想,是諸葛亮、魯肅兩位頂尖戰略家促成的。

這其實和當初曹操平定河北類似。袁紹死後,曹操進軍河北,其實一開始也不順利,後來是袁譚、袁尚內訌,讓曹操撿了便宜。同理,如果孫權和劉備同心協力,曹操很難佔什麼便宜。

曹操必須要等孫劉聯盟出現裂隙,他才有機會,但可惜的是,孫劉之間爆發夷陵之戰時,曹操已經去世了,繼位的曹丕沒敢輕舉妄動,錯過了這次最好的時機。

2、天險

孫權有長江天險,蜀道更是崎嶇難行。

曹操最有機會的一次,是赤壁之戰。這會兒他佔領荊州,可以順流東下,孫權無法依仗長江天險,但這一戰曹操敗在了水軍上面,他的馬步軍上了船,短時間內無法形成戰鬥力。赤壁之戰戰敗以後,曹操損失了兵馬錢糧倒是小事,關鍵是剛到手的荊州丟了,這樣,他再南下就很困難了。

孫劉兩方各有天險,只要他們內部不出亂子,能夠團結一致抗敵,曹操就很難突破防線。

所以說,曹操自然是一代雄主,但劉備、孫權也都是當世梟雄,他們勵精圖治,任用賢能,並不輸給曹操,所以魏國很難統一中國。


歷史都付笑談中


公元200年,曹操的軍隊和袁紹的軍隊於官渡展開大戰,史稱“官渡之戰”,曹操偷襲袁紹烏巢的糧倉,大破袁軍,取得官渡之戰的勝利。這場戰役也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如此強盛的曹魏,為何遲遲沒有統一三國呢?主要是這兩個人太厲害了。

其實從疆域來看,曹魏的國土面積已經遠遠領先吳國和蜀國的總和,甚至人口巔峰時期到達了七百萬,而當時三國人口不過一千萬上下,可見曹魏實力之強盛。即便如此,曹魏依舊沒有機會統一三國,其主要原因便是有蜀國和吳國有兩個人,遏制了曹魏的進攻,他們分別是諸葛亮和陸遜。這裡我們討論一下,魏蜀吳三國到底差在哪裡。其實追根究底,差在了人數上,曹魏的人口是蜀國和吳國加在一起的一倍,蜀國吳國想要抗拒曹魏,便需要大力的發展人口,而諸葛亮和陸遜功不可沒。

諸葛亮為了發展蜀國的人口,做了許多努力,首先就是北伐遷民,諸葛亮七出祁山,雖然沒討到什麼好處,但是將曹魏邊境的人口遷至蜀國,從而大大的增加了蜀國的人口。除此之外諸葛亮還收復南蠻,七擒孟獲,得到了強大的戰力。有了強大實力不還是不行的,畢竟軍人都是要吃飯的,於是諸葛亮效仿了曹魏的屯田,在無戰事的時候,士兵同時也充當農民,這樣一來,糧食的問題便得以解決了。

吳國的陸遜雖然在人口的發展上沒做過多少貢獻,但是卻是一個出色的軍事家。在石亭戰役中,陸遜大破曹軍,以至於曹軍損失慘重,足足二十年不敢進行大規模的入侵。在陸遜的英明指揮下,吳國才能在夾縫中得以喘息,從而爭取到發展的機會,而同樣由於東吳地理位置的原因,曹軍進攻十分困難,這也讓吳國可以和曹軍周旋。

除了發展人口,重傷曹軍之外。蜀國和吳國還明白這麼一個道理,那就是“眾人拾柴火焰高”,我一個國家打不過你,我兩個國家一起打你。蜀國和吳國結盟共抗曹魏,曹魏害怕腹背受敵,故此遲遲不敢大規模的進攻一個國家,這也是為什麼曹魏即便如此強大也遲遲無法統一三國的原因了。







三國時期曹魏強大,但僅僅是前期後期衰落。司馬代之。想當初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執天下為牛耳”立傀儡漢獻帝,未曾想到這一幕竟也發生在自己後輩之中。魏少帝曹芳,齊王曹髦與漢獻帝是何其的相似啊。最後統一的也只是司馬氏而已並非曹魏。

糾正一點無論是劉備還是孫權亦或是曹操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優點,並沒有孰優孰劣之分。至於曹操統一北方,兵強馬壯,謀士如雲,勇將似海。在於曹操本身就是政治家,軍事家從這一點比之劉備勝強百倍。(要知道劉備逢仗必敗,而且必敗無疑。本身並無高才至少來說從政治軍事戰略來說比之別人很遜,在這裡可以翻看劉備所領兵打的仗。第一次曾率兵解救徐州陶謙,結果後來呂布被取而代之,喧賓奪主。無奈投奔曹操然後重奪徐州,結果呢?劉,關,張兄弟三人分離,關羽也被迫土山約三事,與曹操約法三章。最後一次劉備打仗,傾國之力伐吳,結果被吳都督陸遜火燒連營八百里。要知道劉備手下可是有使用火計的大行家——諸葛亮,火燒博望坡,火燒赤壁 。有這樣的人在身邊,而且不聽意見。不敗天理都不容)

劉備半生顛沛流離,後有諸葛亮,龐統,法正,馬良輔佐奠定蜀漢版圖。並不是說劉備不如曹操而是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優點,同樣劉備也有他的人格魅力。再說後期蜀漢傾頹,劉禪此人也並非昏庸但也不英明,只能算個庸主而此蜀漢支撐30餘年。再有就是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耗光了蜀漢國力,蜀漢也無可用之兵,也無可派之將,諸葛死後大將魏延被殺,王平投吳。造成蜀漢時期人才青黃不接“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局面。

孫權此人雄才大略,早年曾勸其父孫堅獻出玉璽以求自保,後不聽良言至而孫堅身死。曹操曾感嘆“生子當如孫仲謀”。後曹操統一北方,荊州劉琮投降傾百萬之師伐吳。曾有謀士曾勸吳主孫權投降,後吳主果斷然於曹操決一死戰,“內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果斷將軍事指揮權全權交予周瑜,並取得赤壁一戰勝利。孫權一生掌權六十餘年,在其死後內爭不斷導致後期人才凋零的局面。故此司馬昭一舉滅吳,後司馬炎平定三分,盡數歸晉


傳統相聲愛好者


1、“三國”的形成來自地方豪強膨脹,問題根本在東漢中樞不濟,地方太強;換句話說,不光魏國強,吳國,蜀國也很強,統一難度大。


2、民風彪悍,名士輩出,豪強之強:早在東漢光武帝開國,行“度田”(丈量土地)之事,地方豪強就敢擁立私兵,舉事反抗,可見當時地方之強。


一、縱向對比,巍巍三國,英雄時代

三國是中國歷史的一個偉大時代,魏蜀吳人才濟濟,吊打周邊外族。所以內戰,也讓強大的魏國捉襟見肘,曹操、曹丕沒能統一全國。


三國有多強?從我們最熟悉的蜀漢舉例,可謂歷代四川政權最強。新莽公孫述的成家、十六國李特的成漢、五代十國王建的前蜀、孟知祥的後蜀,明朝張獻忠的大西,都是龜縮在天府之國,不思進取;只有劉備的蜀漢,實行威武自強戰略,徐圖從四川一隅,統一天下。


人們批評諸葛亮六出祁山,不懂與民休息;可真要看看其他四川地區的政權,就知道蜀漢的可貴了。

(在歷代四川政權中,劉備的蜀漢最強大)


到了東吳,不遑多讓。六朝時代,孫吳、東晉、南朝宋、南朝齊、南朝梁、南朝陳,給人們印象最深刻的依然是“生子當生孫仲謀”的東吳。讀五代十國曆史,看“手舉百斤、日行三百里”的楊行密,都不能統一南方,才意識到孫堅、孫策、孫權父子的優秀傑出。亂世烽煙四起,誰都想當老大,東吳公元194年建國,200年一統江東,非後世一般軍閥可比也。


(孫策三個階段,快速統一江東)


所以,在這樣的一個豪強割據、英雄輩出的難忘時代,魏國的對手很強;曹魏、曹丕兩代梟雄,都未與對手分出勝負,只能進行子孫輩的比拼;而結果,就是子孫不濟,被司馬氏篡權。


二、三國的地方豪強勢大,來自劉秀時代


那麼,為什麼會有如此強大的魏蜀吳地方政權,讓統一難度如此大?我們需要從東漢開國找原因。


光武帝劉秀被網友稱為“位面之子”,統一如開掛一般順利,但這也導致他對地方滲透稍顯不夠。儒家“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利於豪族形成,東漢的土地土地兼還劇烈,民風彪悍,軍事上豪族又招募私兵、豢養名士,讓劉秀統一後,地方豪族勢力依舊龐大。


建武十五年(公元40年),劉秀要丈量土地,增加戶口稅收;這如同後來萬曆時期張居正丈量土地,增加明朝稅收一樣;可開國皇帝量土地,居然被地方反對,史載,河南尹張伋及其他諸郡太守十餘人公開反對。這還沒完,“郡國大姓及兵長群盜,處處並起,青、徐、幽、冀四州尤甚”。


(東漢耕種圖)

這才剛剛天下統一啊。


劉秀畢竟是劉秀,自然在度田事件中武力鎮壓豪族,使得墾田、人口大幅增加;但光武帝、明帝、章帝能夠抑制暗流,打壓豪強,東漢中期、後期的皇帝可遠遠不行;最後黃巾起義起義被鎮壓,乾脆成了地方豪強強大、割據的藉口。


三、結論。


“漢獨以強亡”。作為賜予漢族名字的朝代,漢朝留給我們太多太多的回憶;這種回憶,直到英雄輩出的三國時代。


曹操在三國,是幸事;但對於統一來講,又不是幸事。我們只能感嘆,感嘆那個旗鼓相當、將帥輩出的英雄時代。


濤說亂世史


魏國強大,並不代表其生產力已經足以支撐魏國去征服世界了。

一句話,人會打架只能說明這個人的身體素質好,可是並不代表你讓他餓肚子,他還能打仗。

古代打仗和現在一樣,除了兵器不同,一樣要吃喝拉撒。所以生產力決定了一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