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八盒子”手槍怎麼樣?

自食其果


眾所周知,手槍輕便短小,便於攜帶,還能突然開火,一直被各國軍隊和警察大量使用。二戰時期,幾乎每個國家都有一款令人引以為豪的手槍,如美國的勃朗寧1911手槍、德國的魯格P08手槍、中國的駁殼槍等,而日本卻將南部十四式手槍視為珍寶,不過這款手槍的造型和性能並不怎麼樣,它在中國還獲得了“王八盒子”這個名字。

該槍是1925年由設計師南部祺次郎根據南部手槍改進而成,外形酷似德國魯格P08手槍。它是一款半自動手槍,發射8毫米子彈,有效射程50米,在這個距離內,它的威力相當可觀,不過超過了這一距離,威力就小得可憐了,畢竟此槍射出的子彈初速度為317米/秒,據說王八盒子手槍在約80米的距離都不能擊穿木板。手槍主要是用來自衛的,只要有殺傷力就行,而且任何手槍都有自己的缺陷,但是南部手槍的缺陷實在令人難以容忍。

首先它的撞針設計有缺陷,硬度不夠而且比較脆弱,以至於此槍在實戰中經常出現撞針折斷或擊發無力的現象,後來擊針問題得到解決,此槍又出現了卡殼和走火的現象。最令人可笑的是南部手槍彈匣脫落的問題,該槍整體設計模仿魯格P08手槍,而魯格手槍最大的特點就是可以單手退出彈匣,而南部手槍的彈匣扣在魯格手槍之下,這樣一來使用者在設計時很容易按到彈匣扣,從而導致彈匣掉落。

雖然“王八盒子”手槍的存在著大量缺陷,但它的射擊非常穩定,此槍的重心基本上在掌心位置,使用者可以迅速改變槍口的朝向,簡單的說,就是此槍的反應速度很快,這在白刃戰時可以發揮出優勢。所以該槍在美軍眼中如同廢鐵,萬般嫌棄,不過對於缺槍的我軍來說,還是勉強可用的。


兵說


“王八盒子”是中國人給日軍南部十四式手槍起的暱稱,至於這款手槍性能怎麼樣,這麼說吧抗日戰爭時期就是缺槍少彈的中國游擊隊、地方民兵武裝都不屑於使用。

日本軍隊在明治維新以後一直在學習歐美各國,看到各國都有統一的制式手槍裝備,因此日本也不能落後。於大正天皇十四年,模仿德國的毛瑟M1896半自動手槍(駁殼槍)和魯格P08式手槍研製出了南部十四式手槍,由名古屋兵工廠製造,1925年列為日本陸軍制式武器。在日軍中裝備的面很廣,從將軍到士官,從陸軍一般的步兵部隊到炮兵、工兵、裝甲兵等各個特種兵部隊,以及海軍和空軍的各部隊各階層,普遍裝備。

但日本完全是畫虎不成反類犬,只是學到了德國手槍的外形,性能非常差。南部十四式手槍需要嚴格保養才能保證可靠性,一旦遇到惡劣天氣就容易卡彈不能自動上膛;手槍撞針硬度不夠且較脆,在日常使用中經常發生擊發無力和擊針折斷等致命問題;由於彈匣扣設計上的失誤導致射擊時彈夾易脫落,容易走火,經常傷到自己人;距離一遠子彈就亂飛,穿透力極差,連厚一點的木板門都無法擊穿。

因為南部十四式手槍在日本軍隊中大規模裝備,因此和日軍作戰的中國、美國軍隊繳獲了很多,但大家都對這款手槍吐槽頗多,號稱“自殺都嫌棄用南部十四式手槍”。


當狗容易做人難


圖裡並不是王八盒子,圖裡的手槍俗稱“鏡面匣子”,學名叫毛瑟手槍,德國產,可連發可單點,裝上槍托抵肩射擊可以當衝鋒槍用,彈容量為20發,是彈容量比較大的手槍之一,因此也被稱為“德國二十響”,不過毛瑟手槍的設計導致開完槍後的後坐力導致槍口向斜上方跳躍,從而使精度大打折扣,所以在歐洲毛瑟手槍並不是受歡迎的手槍,但是到了中國,萬能的中國人民發明了獨特的斜手持槍,所以毛瑟手槍的威力以及精度被充分的發揮,所以我們在影視作品裡看到的士兵用毛瑟手槍進行射擊的時候都是斜著手或者直接把槍橫過來的。毛瑟手槍在抗日戰場上功勳卓越,是能夠代表抗日戰爭的一把槍。



真正的“王八盒子”學名叫做南部十四式手槍,屬於軍官的配槍,日本在設計南部十四式手槍的時候外形仿製了德國的魯格手槍的外形,顯得更加小巧精緻,但是並沒有學到其精髓,反而有點匆匆趕工粗製濫造的意思。南部十四式手槍故障率極高,卡殼,炸膛是常事,所有配備南部十四式手槍的軍官在戰鬥中都被這把槍或多或少的坑過,有的被坑的直接見了天皇,所以在日本軍隊裡南部十四式手槍並沒有受到歡迎,反而被很多日本軍官稱為“用來自殺都會卡殼的手槍”。軍官很少會直接參與作戰,大部分都是舉著軍刀指揮軍隊,再加上本身的故障率,南部十四式手槍在戰場上並沒有多大用處,最大的用處就是等著被繳獲,所以南部十四式手槍大部分都是在屠殺無辜的百姓。因此,這把槍也是罪痕累累的一把手槍。


愛籃球的蔡徐坤


我們在觀看現在無數興起的抗日劇中,或多或少,總有一個名詞出現“王八盒子”。

其實,中國正規軍以外武裝,如八路軍早期,相比中央軍,國民黨的部隊的德國,美國裝備,大部分都還在用“漢陽造”“土炮”。

什麼是漢陽造呢?漢陽造是晚清名臣張之洞浩浩蕩蕩開創的洋務運動新興產業之一漢陽兵工廠的產物,屬於中國本土槍械,也是祖宗級別的古董,擺博物館OK,打仗?NO!所以在繳獲了“王八盒子”後,不誇張的說,我們的革命先烈心理活動是“高科技啊,鬼子的東西不一般啊”。

而對於王八盒子的威力,在地方縣誌裡,有這樣一個記載。一群第八集團軍地方分支武裝攻打鬼子的碉堡,一名隊員擊中了一個鬼子,鬼子倒下被同伴抬走,第二天又看見那個鬼子纏著繃帶出來了,又擊中被抬走,第三天又一瘸一拐的出來了!尼瑪!打不死啊。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這槍射程短,有穿透力但殺傷力小,沒事還容易卡殼。

所以幸虧我軍實力發展迅猛,不然用榆木綁鋼絲做的“土炮”,用繳獲的“王八盒子”,八年的時間也許也趕不走狗孃養的日本畜生。


土田共戈17


王八盒子其實是日軍研製裝備的主力手槍,而在問題配圖中,出現的其實是毛瑟手槍,兩者並無任何關係。

王八盒子手槍可謂是二戰中被詬病最多的手槍了,但是事實卻並不是這樣。其使用的是很特殊的8毫米手槍彈,迄今為止僅有日本使用過,而該槍的動能為350焦耳,要比M1911、毛瑟手槍、魯格P08等手槍要低一些,而這在手槍的通常作戰距離(50米左右)是足夠的,完全能夠將一個沒有防護的人擊倒。而王八盒子手槍其實是仿製的德國魯格P08手槍,但是其槍套設計過於醜陋,簡直就是一個龜殼,因此被稱為了王八盒子。

而且日本人之所以這麼設計的殺傷力稍差也是很有原因的,類似三八式步槍,日本意圖儘可能用較少的資源,達到足夠的效果,而王八盒子手槍就是如此,其殺傷力對於其作戰目標而言是足夠使用的了,而且由此帶來了較低的後座力,也更容易精確射擊,達到更好的效果。

至於很多人說的可靠性差的問題,但其實王八盒子手槍的質量遠沒有差到像一些媒體說的自殺都沒法自殺的地步,其使用的是擊針平移式設計,帶來的問題就是彈簧可靠性不足,因為使用磨損太大,所以這也是導致其故障率較高的原因所在,但該槍並不是因此就一無是處了,只要有妥善的保養和維護工作,其依然能夠發揮不錯。

而實際上當時我軍繳獲王八盒子手槍後,我軍之所以不太喜歡它的原因就是它的彈藥很難補充,8毫米手槍彈只有日軍使用,而且這種彈藥主要給日軍軍官使用,因此其彈藥很難補充到,打死幾個普通的日本兵只能繳獲到6.5毫米步槍彈,只有在稍大點的戰鬥中,打死日軍軍官等,才能獲得其隨身攜帶的少量8毫米手槍彈。而一旦沒有了子彈,王八盒子手槍就淪為廢鐵了,在這一點上,還不如當時中國自產的一些劣質手槍。


戰爭之王


首先需要更正題主的是,你放的圖片並不是王八盒子,而是德國的毛瑟手槍,在我國又被稱為“鏡面匣子”,而真正的王八盒子是下圖這種


看到圖片,大家一定非常熟悉,對。這就是影視作品中,鬼子軍官的標配手槍。

“王八盒子”本名“南部十四式手槍”,是當時日軍根據其原來的“南部式手槍”改進而來,在中國被稱為“大正十四式手槍”,當然這個名字沒有“王八盒子”那麼出名。而這款手槍在美軍中又被稱為“東方魯格”,原因是其外形酷似德制魯格手槍。

雖然外形長得像,但是性能真不在一個級別上,雖然德制盧格手槍並不像勃朗寧這些名槍一樣出名,但是其性能還是被大多數人所認可,但是“王八盒子”就比較慘了,曾有美軍士兵嘲笑這款手槍“連自殺都費勁”。

可以這麼說,凡是手槍該有的缺陷它全都有,1、撞針硬度不夠,容易折斷。

2、可笑的是,竟然還有彈夾脫落這一笑柄級的嚴重問題。魯格的特點之一是可以單手退出彈夾。南部手槍自然也有這種功能!遺憾的是,該槍退出彈夾時使用的彈夾扣位置比魯格稍微向下。這就讓射擊時很容易錯誤按到該彈夾扣,造成意外的彈夾脫落。後期雖然他們也使用諸如防止彈夾脫落的彈簧,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這個現象,但是又使得使用者無法單手退出彈夾。

3、走火問題,走火的原因主要是南部式手槍退出彈夾以後,槍膛裡面仍然有一發子彈。如果此時使用者沒有使用手動保險,錯誤操作或者發生激烈的震動,這發子彈就非常容易走火傷人。

4、殺傷力是硬傷,作為一把槍,據說它在距離稍遠的情況下,連稍硬一點的木板都無法擊穿。

但是這把手槍也並不是一無是處,在近距離的白刃戰和肉博戰時,它的作用還是很大的,因為其相對小巧的造型,在戰鬥中可以起到出其不意的作用。而且該槍雖然遠距離殺傷不行,但是近距離傷害還是可以,因為其使用的是南部式8毫米手槍彈,這種子彈在人體內會造成類似於“達姆彈”的效果,給中彈人身體帶來極大的傷害。

這款手槍在當時可謂受盡了白眼,不但日本軍方對其抱怨不斷,甚至連繳獲該槍自己使用的國軍,八路軍,新四軍等游擊隊員對其也罵聲不絕。

但是讓人萬萬沒想到的是,這款手槍在二戰結束時竟然還成為了一種榮譽的象徵。

配槍對於一個軍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僅僅是一把殺敵的武器,更是代表著一個軍人的尊嚴和氣節。在本宣佈投降後,大批日軍向同盟國軍隊投降,而很多蘇聯和美國軍人就瞅上了“王八盒子”,當然,這僅僅是因為它獨特的外形,作為戰利品來收藏還是很有收藏價值和意義的。

估計這一點也是日軍玩玩沒有料到的,在戰爭中受盡白眼的“王八盒子”,竟然在戰後被人所追捧,但是,這種追捧確實日本不願提及的恥辱。


也許希望在前方


王八盒子的官名,是日本的“南部十四年式手槍”。王八盒子,當時的中國抗日軍民為它起的“渾號。”

這把由日本的南部騏次郎領銜設計的手槍,可以說是二戰時最差的、被美國大兵嘲諷為“自殺都不可靠”的手槍。[南部十四式手槍]是專為日本軍官沒計、列裝的手槍,從誕生那一刻起,就伴隨著各種毛病。最致命的是:撞針設計不合理、鋼材質量不佳,經常出現擊發無力,撞針折斷。因此在出廠時就附加一支備用撞針,這可是軍工史上絕無僅有的“希罕”事兒!然後是板機護圈太小,在中國東北,冬天戴手套,不能使用_手指伸不進去。為此,現硏制了一款食指處沒有皮、棉保暖層的手套。(我小時還見過這種手套。)儘管如此,手指塞進護圈,還是特別容易走火。只好回去改,把個護圈加大到“萌態十足”的地步。然後又是彈夾脫落:原來,王八盒子基本是“山寨”德國的[魯格_P_08]手槍。魯格手槍,可以靠槍柄上的按鈕實現單手換彈夾。南部先生“邯鄲學步”走歪了一點點,導致王八盒子在射擊時,手指常常誤觸彈夾釋放按鈕,至使彈夾掉落。要知道:手槍在戰鬥中應用時,敵人往往就在2_30米的距離,然後,彈夾掉了…(細思極恐啊!)只好又回去改改改…。最後,彈夾是不掉了,單手換彈夾的設計初衷也蕩然無存了。

軍械製造,是一個國家制造業的“表尺”。通過軍械的質量,可以清楚地瞭解該國製造業的水平。根據日本人在二戰中使用的、被各國軍工界嘲笑的,王八盒子、三八大蓋、歪把子…。可以得出結論:二戰時,日本製造業的水平,比起歐美,差距可是太大了。


橡木桶61955766


有網友問二戰日軍的王八盒子手槍怎麼樣?日本陸軍生產現代手槍最早裝備的是日本版史密斯左輪手槍。當時明治維新時代,日本生產了59000把左輪手槍。

隨後,因為手槍不受重視,日本軍隊其實一種都沒有真正的制式手槍。因此,日本陸軍第一把制式手槍一直到1926年才出現,也就是南部十四年式手槍。這種手槍早期版是不適合在寒冷地區使用的。

主要的毛病是擊針問題,後來,改進版14年式手槍開始改進了擊針和槍擊設計,也擴大了扳機護圈,方便戴著手套使用手槍。這種手槍的皮製槍盒可以同時裝手槍和備用子彈,因此,看起來是圓形凸鼓造型。

為此,我國也稱這種手槍為王八盒子手槍。南部14年式手槍如果全算上,一共有至少6種改進型,這種手槍的人機工程不好,造型怪異,不好看。優點也比較突出,就是精度非常好。

但是,8乘22毫米子彈的威力實在是太小了,只能當軍官配槍,無法當做戰鬥兵使用手槍。比如,我國主力手槍駁殼槍,槍口動能達到514焦耳,而14年式手槍槍口動能只有338焦耳。

所以,我國軍民很少使用這種手槍,首先是造型不喜歡,其次是數量太少,最後是日本這種手槍的子彈非常特殊,很難找到合適的子彈。最重要的是手槍在我國游擊戰是當做戰鬥武器使用的,而14年手槍的定位只是一個充數的自衛手槍。

其實,日本還有一種手槍94式手槍,是在1934年開始生產的,但是性能更差,只有6發子彈,體型很小,唯一的優點就是長度只有十幾釐米,非常小巧,只配備給飛行員和少量軍官使用。


深度軍事


這個配圖不是王八盒子,是毛瑟手槍(毛瑟我們有一種叫法稱為盒子炮)我猜題主本意就是想問毛瑟手槍怎麼樣。因為我一開始也把這兩種“盒子”槍弄混了,我們先看看王八盒子吧!



上圖就是王八盒子,正式名稱是南部十四式手槍,這是日軍第一種統一制式手槍,很另類的一款手槍,槍管短後座!各種問題不斷,這款手槍在實戰中表現特別垃圾,甚至要配備兩個針擊作為備用,甚至有評價說用它自殺都不靠譜。更離譜的是這玩意拋蛋殼居然是正上方拋蛋,能彈出兩米高,然後自由落體,在室內很容易彈在房頂上,在砸腦袋上,簡直是反人類的設計。就這麼個垃圾,還是日軍專屬,偽軍是不給配備的!

說完王八盒子,在來討論題主圖片上的“盒子炮”



這款槍械是德國的費德勒兄弟設計的(德國法律不能個人申請專利,所以用了毛瑟公司申請)非常成功的一款手槍。前前後後生產了將近40年,不算仿製的就有100萬支之巨!單單中國,算上仿製的就有接近50萬支!

毛瑟手槍雖然前後生產了40年,但內部結構基本沒有變化,只在近年來的收藏者哪裡有劃分,分為1912式和1920式,可以說這款手槍一經定型,就沒有改動過。

我們在二戰中大量仿製了這款手槍,其中品質好的已經達到了原廠的質量,比如閻錫山的兵工廠出產的盒子炮,算得上名牌了,很多人詬病這款槍後座大,精讀差,倒是對於我們當時的情況,毛瑟手槍真的是最好的選擇了,而且真有高精度的手槍,以當時部隊的訓練情況來說,一樣打不準!


劉曉芒


首先,更正一下,“王八盒子”指的是二戰日軍裝備的“十四年”式手槍,而題目中的圖片是德國的毛瑟C96自動手槍,俗稱“駁殼槍”或者“盒子炮”,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手槍。

這才是“王八盒子”---二戰日軍的“十四年”式手槍

這是德國的毛瑟C96自動手槍,在中國被叫做“駁殼槍”或者“盒子炮”

其次,“王八盒子”手槍怎麼樣?答案其實是不怎麼樣。。。

二戰日軍的“王八盒子”手槍,是於大正天皇十四年(日本一直使用天皇紀年),也就是公元1925年,由日本研發並裝備部隊,型號名稱為“十四年”式手槍。“十四年”式手槍口徑8mm,裝彈8發,只能半自動發射,有效射程60m,重900g。

因為“十四年”式手槍的槍套有個外觀圓潤的蓋子,扣上蓋子後整個槍套看起來真的很像甲魚,加上當時中國老百姓對日軍的痛恨蔑視,就把這種槍起了個綽號“王八盒子”。

看,“十四年”手槍的槍套看起來像不像甲魚?

日軍的“王八盒子"因為設計和工藝並不是太好,導致故障率一直居高不下,經常出現卡殼等故障。因為“王八盒子”故障率太高,日軍拿它用來自殺都不放心,你說這槍能有多好?

而題目圖片中的毛瑟C96自動手槍,口徑7.63mm,彈匣容彈量為10-20發,可單發射擊,也可連發掃射,射程遠,威力大,在200米的距離上正常殺人。可以說是頂著手槍的名,幹著衝鋒槍的活,深受當時的中國軍隊喜愛,被中國軍隊大量裝備,為打擊侵略者作出了巨大貢獻。

手持“駁殼槍”作戰的二戰中國士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